增强主体意识

合集下载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摘要: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能深刻理解、牢固记忆、灵活应用,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索取知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那么,应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组织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呢?关键词:意识;问题情境;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主体、交叉、多向的信息传递。

具体做法如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由于问题是思维之源,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来获取新知。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新课伊始,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问:同学们,你们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学生各抒己见,我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把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比试一下。

”有的说:“用数方格的方法……。

”我边请学生演示,边分析。

这时有位学生说了句:“这样比较太麻烦了,要是能计算出他们的面积,就好了。

”我立即来了个顺水推舟,提示课题: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接着,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提了好多问题,本人又进行了筛选,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新兴趣油然而生,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进行讨论、探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再注意引导,穿针引线地参与学生的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出结论。

由于我巧设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共同研讨中完成,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轻松,学习效果好。

二、联系实际,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呢?实践证明,关键之一是必须重视紧密联系生活实践。

加强主体意识,成人才能成才

加强主体意识,成人才能成才

加强主体意识,成人才能成才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

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

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现在的小学生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至关重要。

先成人后成才。

“先成人后成才。

”对此,在德育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这“尝试”中发生着可喜的转变。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

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呢?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

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几点做法论文

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几点做法论文

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做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知识结构,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力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出“一切为每个学生的发展”。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教学过程中,要把成人看作孩子,把孩子看作孩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最大的误区是教师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都期待着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

因此,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

其实,一个学生,即使成绩倒数第一,但只要他比以前进步了,这也是他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走下讲台,多与学生交往。

给学生多一点柔情,少一点威严;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

要每节课都涉及学生会想什么,尽量讲授得与学生所思所想接近,学生就乐意听,乐意学,真正实现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增强主体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将来能适应社会的人。

因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自变量”之一。

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明白,学习主要是他们的事,良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愿,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操作、观察、猜想、探究、主动回答问题、讨论、小结,实现学习过程的亲历性;要培养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和顽强的自制力,能养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逐步走向自律,形成自我教育能力;要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充分挖掘新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尝试;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自己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

加强主体意识,培养自律习惯[论文]

加强主体意识,培养自律习惯[论文]

加强主体意识,培养自律习惯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者依靠班集体核心,建立违纪登记制度,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律习惯;结合学习小组,建立周流动红旗制度;学期末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己写综合性评语。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主体意识自律习惯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抓住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其他方面的工作便可迎刃而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班级学习小组的建立,学习变得自主快乐。

同时衍生出一些乱象,纪律有些难抓。

而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是班级工作的核心,纪律非抓不可。

学习方式转变了,班级管理也应随之改变。

现在仅靠班主任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毕竟班主任不是专职,不可能与学生形影不离。

因此,要抓好班级纪律,就必须改变纪律管理方式,强调学生在纪律上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树立“遵纪光荣、违纪可耻”的意识,养成自律习惯,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作为七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律习惯。

一、依靠班委会建立班集体核心,使班委会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导力量。

班委会由九名学生组成,是本班学生自己选举出来的,我并未指定一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选政府。

因此,由他们做本班的工作,是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的。

由于他们本身是班里的一员,对班里的情况熟悉,做起工作来了解内情,避免了少数学生只做表面文章,趁我不在班里时违纪。

同时,他们会主动关心同学,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周围的同学遵守纪律,努力学习。

这样,就可以扩大班干部的影响,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平时要注意对班干部的教育督导和指导,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首先要求他们模范遵守纪律,严格自律。

其次,在放手的同时,不要放纵他们,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使其改正,促其自律。

二、建立班级违纪情况登记制度,培养学生的自律习惯。

建立本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律的习惯。

一次违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周违纪最多。

如果养成了不遵守纪律的坏习惯,就很难改了。

增强主体意识 提高舆论引导力——萍乡市广电媒体在创建文明城市宣传中的着力点

增强主体意识 提高舆论引导力——萍乡市广电媒体在创建文明城市宣传中的着力点
众 犹如亲 临其境 , 同身受 , 中得 到 说 。 法律 ” 道 理” 感 从 寓“ “ 于节 目之 中, 既强 因具有现 场感和 互 动性等特 性 ,提高 教 益与 启示 。从而使 节 目受到群 众欢 化了节 目的 针对性 又增强 了 主流媒 体 了对听众的 引导效 力。 种“ 这 可看得见 迎 。但通过一 段时 间的实践后 , 主持人 的舆 论 引导 能 力 。 发现 。 有些 问题虽 然解决 了 . 类似 的 但
进萍 乡经济 发展和 构建和 谐社会 具有 重大 而深远 的意 义 。
媒 体 必 须 围 绕 这 一 主 题 做 好 舆 论 引 导 工 作 . 创 建 活 动 宣 在
精心 策划 、拍摄 制作 了 电视 专题 片 《 是雄 鹰展翅 时》 正 和
是干 巴 巴的说 教 , 是有血 有 肉 、 而 有情 生 。在解决 问题的 同时 , 把律 师和相 关 奖征文 等活 动 。看 得见 的广播 对增 强
2o O5年 以来 , 别是 2 o — 0 9年 , 乡广 电媒 体 紧 特 o7 2o 萍 紧 围绕 市委 、市政 府关 于创建 全 国文明城 市 的总 体 目标 , 充分 发挥 广 电媒体 优 势 . 整合媒 体 骨干 力量 。 心策 划各 精
的 旨在促进经济 和社会 发展 的中长期 战略规 划 。2 o o 7年 , 中央 文 明委 提 出要把 老 工矿 区和 革命 老 区特 点作 为 萍 乡 市的 创建 主题 , 为全 国树 一个“ 两老 ” 创建样板 。为此 , 乡 萍 市成立 了以市委 、 市政府 主要领 导任 总指挥 的 创建活 动总 指挥部 , 立 了“ 确 以创建 促 创业 、 以创建 促 发展 、 以创建 促 转型 ” 的总体 目标 。
传 中体现主 体意识 . 发挥 主观 能动性 。为 了切实 把创建 宣

以学生实践为主发展学生主体意识

以学生实践为主发展学生主体意识

以学生实践为主发展学生主体意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过去教育体系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体意识。

随着对教育理念的深入探讨和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教育体系需要以学生实践为主,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实践是培养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在科学实验课上,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知结构。

这种通过实践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主体意识。

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和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科技创新实验课上,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科学问题,从而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的教育方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逐渐树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实践为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动,从而培养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独立探索,让学生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参能力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参能力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内容摘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是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创造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学者、促学者,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参与意识,提高其主体性参与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终生可持续发展的人。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教师素质教育研究的背景与问题分析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十七大提出建设学习型国家、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具有大量的自主创新型的人才,而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靠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自主的、有独立思想的、能动的、创造的主体。

唤醒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自觉意识,发展主体参与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才,才能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学校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密云五中现有三十八个教学班,任课教师110人,其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7人。

首先是面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提升,其次是教师发展很不平衡,优秀教师、合格教师、暂时不适应的教师之间差异较大,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管代教、以教代学的现象,师生关系欠和谐,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动手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率低下。

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现代教师理念,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体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在初中学校中,加强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呼唤!研究的基础和设计(1)关键词的界定进行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参与的含义。

“主体性”。

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浅论增强女性主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浅论增强女性主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浅论增强女性主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作者:房娜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2年第07期【摘要】本文概括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概念及内涵,阐述了增强女性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认为提高女性主体意识,对女性独立及其增强性别责任意识,对家庭廉政文化建构,对儿童早期社会化中主体意识形成,对男性解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女性的主体意识在社会各个方面得到了更为全面的确立和发扬。

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女性的主体意识及女性发展对于中国的改革与前进有着重大的影响。

女性作为当代社会发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主体意识、性别观念及其发展,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其主体意识状况也在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文化建构及下一代的社会化状况。

本文通过对以往与女性主体意识相关文献的查阅、积累,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对女性主体意识的现实意义进行更深一步的微观阐释。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是人对自身主体性的高扬和其主体性意识的外化。

而所谓的“女性主体意识则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具体地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的履行并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

1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体意识的界定也随之变化,当今社会中,“衡量女性主体意识水平的标准还应当包括:女性要做到自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要有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和追求,同时能够正确地评价两性关系,既非‘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也非‘女性至上’”2,而是要尊重每个个体的不同选择,要勇于承担起相应的家庭及社会责任。

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成就意识、人格意识及责任意识。

自主意识即独立自主的意识,自由支配自身活动而不依赖、依靠外在力量的意识;竞争意识即是女性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目标、挑战困难、努力发展的意识;成就意识即是自身拥有成就一番事业、获得一定成就的目标,并具有拼搏进取的精神向着目标前进的意识;人格意识则是指女性作为主体的人,能够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有正确的判断的意识,对于女性来讲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责任意识则是指女性在参与社会活动、享受自身权利的同时,承担家庭、社会责任与义务的意识。

强化主体意识

强化主体意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中,从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来看,学生是教师的施教对象,也就是教学中的客体;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灵活、机智地去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并能主动去消化、理解所学知识,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这一点看,学生就不仅仅、不单纯是教学中的客体,还应该是自我学习教育的主体。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首先,可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在学习环境中强化其主体意识。

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或学习活动的主体。

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关于“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内因是学生“学”的过程,外因是教师“教”的过程。

教师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

学生由最初的对知识的“不知”到“知”,再由“知”转化为自身的“智”,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转化过程是教师、家长无法替代的,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积极思考、实践活动,通过日积月累才能实现。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了这个学习环境,学生的言行就会受到舆论的正确引导,就会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对照别人,取长补短。

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并且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自我教育的知识水平,使自我教育成为一种良好的、持久的习惯,从而在学习环境中强化主体意识。

其次,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言环境中强化其主体意识。

语言实践活动包含了“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在教学中,只要把“听说读写”融入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学习的“最优”。

一、在“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主体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增强主体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1-130-01创新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相关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其教学是思维创造活动的教学,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真正地产生创新欲望。

质疑和好奇最容易激发学生起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设置疑问,无疑会激励学生过各种方法去思考求证,大胆质疑探究。

教师应当联系知识点,抓住数学中的热点、活点、趣点,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有趣的地方,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适时采取一些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教学,举办数学竞赛活动……二、创设学习氛围,形成创新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而创新习惯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够大胆的质疑和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环境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思考和探索氛围,使学生能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只有在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情况下,启发诱导,深入思考,才有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才有创造能力的形成。

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随意先出一个关于勾股定理的题目,利用学生们手中都有的三角板,让他们计算三角板的斜边长度,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探讨。

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讨论结果,抓住时机引出勾股定义,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怎么来计算,这不仅有利于学习的创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

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

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

《荀子》记载,孔子向他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

对这个回答,孔子的评价是:“可谓士矣”。

这个评价已不低。

子贡认为,“仁者爱人”。

对这个回答,孔子的评价是:“可谓士君子矣”。

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

颜渊认为,“仁者自爱”。

对这个回答,孔子的评价是:“可谓明君子矣”。

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

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

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

浅论增强女性主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浅论增强女性主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浅论增强女性主体意识的现实意义本文概括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概念及内涵,阐述了增强女性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认为提高女性主体意识,对女性独立及其增强性别责任意识,对家庭廉政文化建构,对儿童早期社会化中主体意识形成,对男性解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女性;主体意识;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女性的主体意识在社会各个方面得到了更为全面的确立和发扬。

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女性的主体意识及女性发展对于中国的改革与前进有着重大的影响。

女性作为当代社会发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主体意识、性别观念及其发展,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其主体意识状况也在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文化建构及下一代的社会化状况。

本文通过对以往与女性主体意识相关文献的查阅、积累,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对女性主体意识的现实意义进行更深一步的微观阐释。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是人对自身主体性的高扬和其主体性意识的外化。

而所谓的“女性主体意识则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具体地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的履行并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体意识的界定也随之变化,当今社会中,“衡量女性主体意识水平的标准还应当包括:女性要做到自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要有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和追求,同时能够正确地评价两性关系,既非‘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也非‘女性至上’”2 ,而是要尊重每个个体的不同选择,要勇于承担起相应的家庭及社会责任。

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成就意识、人格意识及责任意识。

自主意识即独立自主的意识,自由支配自身活动而不依赖、依靠外在力量的意识;竞争意识即是女性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目标、挑战困难、努力发展的意识;成就意识即是自身拥有成就一番事业、获得一定成就的目标,并具有拼搏进取的精神向着目标前进的意识;人格意识则是指女性作为主体的人,能够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有正确的判断的意识,对于女性来讲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责任意识则是指女性在参与社会活动、享受自身权利的同时,承担家庭、社会责任与义务的意识。

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整改措施

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整改措施

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整改措施责任主体意识不强是指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公共责任、社会责任、企业责任等方面没有充分意识和切实行动的情况。

为了提高责任主体意识,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责任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向组织和个人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以及典型案例,使其深刻认识到责任主体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作用。

其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通过对组织和个人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并制定落实相应责任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责任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责任主体意识纳入考核体系,对不履行责任的组织和个人进行相应处罚和奖励,激发其责任主体意识。

再次,加强监督检查。

制定相关监督标准和检查指标,对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责任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

建立举报和投诉机制,给予社会公众举报的权利,并对举报进行严肃调查和处理,确保责任主体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监督和执行。

此外,加强培训培养。

通过开展责任主体意识培训,提高组织和个人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责任意识的习惯和能力,使其能够主动承担起相关责任。

同时,鼓励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整体责任主体意识。

最后,加强合作与共享。

加强与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合作,共同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

通过建立社会参与平台和机制,推动各方共同参与和分享责任,形成责任共担的良好氛围和机制,实现责任主体意识的整体提升。

总之,提高责任主体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培训培养和加强合作与共享等一系列整改措施,可以推动责任主体意识的提升,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整改措施

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整改措施

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整改措施一、背景介绍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的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体责任意识的不强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政府机构、学校以及个人都存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的情况,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二、整改措施2.1 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提高主体责任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广泛宣传,让人们认识到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他们对主体责任的认知和理解。

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宣传计划,包括各种宣传形式和渠道,如宣传片、海报、广播、互联网等,以覆盖不同人群;2.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向企业、政府机构、学校以及个人传授主体责任的相关知识;3.利用媒体的力量,加强社会宣传,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2.2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保障主体责任意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具体措施如下:1.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和权责边界;2.政府机构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3.学校应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学生主体责任教育制度;4.个人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主体责任。

2.3 加强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整改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监督检查,能够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和整改。

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的程序和内容;2.加强监督力量,提高监督检查的效果;3.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建立追责制度,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2.4 激励机制建设激励机制是激发主体责任意识的关键。

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人们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履行义务。

具体措施如下:1.对于表现出色的企业、政府机构、学校以及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2.建立先进典型评选制度,树立榜样;3.加强对优秀责任意识的宣传和表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和氛围的建设上,还包括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自我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地位、角色和责任的认知及其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

在教育领域,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力的增强。

因此,理解和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影响尤为重要。

校园文化的构成包含了多种元素,包括校园环境、课外活动、社团组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等。

首先,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一所校园的美丽与和谐,不仅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

环境中的文化标识、精神象征如校园雕塑、文化墙等,能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主体意识。

学校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其组织、协调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更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如何与他人交流及解决问题。

这种主动参与的体验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其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社交和合作中形成自我认同。

参与社团的学生通常会被赋予一定的职务和责任,这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活动的策划与执行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主体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课程内容的设计同样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通过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高度实践性的课程安排,都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主动和积极的态度。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2012.227视野【能力培养】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现象及规律都要通过实验来判断、分析、验证。

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主体;试验;能力培养物理学是集思想性、逻辑性、科学性为一体的重要学科,许多物理现象及规律都要通过实验来判断、分析、验证。

大量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验中让学生由“看热闹”上升到“看门道”,进而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来,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引导学生“看”演示实验教育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这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知识的权威传授到师生平等参与、共同研究合作,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克服“单方面教”的弊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工夫。

在学习新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所学内容,设计布置以下问题:(1)本节内容与前节内容的联系,或与以前学过知识的联系?(2)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3)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难问题,并布置学生预习实验,让他们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对于有些演示实验,虽然预习时看不到现象,但学生会带着疑问和好奇急切地等待着新课的学习。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什么?产生了哪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单纯讲实验的陈旧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有些实验单凭教师演示,学生不易观察,利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则能提高观察的可见度,增强演示效果。

例如“电流表测电流”和“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中,两表的刻度和指针较小,学生观察很困难,如将透明的电流表、电压表投影到屏幕上,或直接进行实物投影,利用屏幕放大电流表、电压表的投影图像,指导学生认识两表及如何读数,学生很快能掌握两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主体意识
作者:朱瑞华邱亮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09期
摘要:当前语文作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现状,树立正确的观念——树立作业中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成长。

关键词:语文;作业布置;主体意识
当前语文作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一是全由教师布置,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作业效果可想而知;二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统一作业内容及作业量。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现状,树立正确的观念——树立作业中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成长。

一、作业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尊重每一个学生,但这并不是提倡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

我们应当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并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到这一点。

在中高年级,中下等生除抄写生字词外,还可自抄一些易错的常用字,难度大的作业可允许少做或不做;优等生可以自己选择抄生字词,多做些灵活性的作业。

再如,自学作业,中下等生可只要求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大意等;而对优等生还可增加围绕中心体会重点词语、欣赏评析佳词妙句、分析写作特点等。

这样,通过分层次的作业,让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够得着”,C类学生“低起点,小坡度”“消化得了”。

此外,学生的作业还可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作业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本知识,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选做作业面向A类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和创新能力,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较高要求。

如,《月光曲》课后习题2: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景色,哪些是联想?摘录课文中写联想的句子。

这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

选做题①:自写1~2句联想句子;选做题②:模仿课文第9自然段,写一段由物或事引起的联想。

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乐意完成,并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中下等生就不会把作业当成苦差事,学习的心境也就好多了。

二、注意作业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这就告诉我们作业的设计不能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乏味的。

如,词语的练习,《我家门前的柿子树》有一个由反义词组成的“大洞小眼”,我让学生再找一些类似的词语:铺天盖地、里应外合、柳暗花明……教学《记金华双龙洞》时,让学生给游客画一张导游图,要求体现每一处景点的特
色;教学《詹天佑》时,让学生通过画图理解“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中部凿井法”;又如,指导学生观察《伟大的友谊》一文中的插图,我布置了思考作业:你知道这图上谁是马克思?谁是恩格斯?学生说:“坐着的是马克思,躺着的是恩格斯。

”“还有别的方法介绍吗?”学生说:“左边的是马克思,右边的是恩格斯。

”“打蝴蝶结领带的是马克思,打普通领带的是恩格斯。

”“头发比较白的那位是马克思,另一位是恩格斯。

”然后小结:“我们观察介绍图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姿势、方位、服饰、外貌特征,以后我们就是要这样仔细有序地观察每一幅插图。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领悟了观察插图的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

又如,学了《凡卡》时,让学生想象续写片段:《爷爷收到信后》或《信退回后……》,学生对这类想象作业很感兴趣,效果自然理想。

三、加阅读类作业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了,知识量在成倍地增长,要想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加大知识量的吸收与储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传递的信息非常量大,正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加以引导。

1.每日新闻交流
语文课前或早自修时,花3~5分钟,小组“开火车”说新闻,内容自选,以说为主,也可以议议。

一周完了,评“最佳播音员”“最佳评论员”。

这是融听、看、记、说为一体的训练,同时培养了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认识能力。

2.搜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古诗
办法按学号轮流,每天由一名学生将搜集到的内容在上课前抄在黑板左角或小黑板上,由这位学生讲解并带着大家朗读。

大家轮流,四、五十天才轮到一次,谁的负担也不重,但大家每天都能学到一句名言,或一条格言,或一首古诗,日久天长,潜移默化,陶情怡性,促进了课本知识的学习。

实践证明,这项作业学生完成得很认真。

每个学生都想当个称职的小老师,就得前一天到处查阅,自己先学,不懂还得请教。

不然,明天就会出洋相。

因此班里不少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爱去书店的好习惯。

3.坚持两周一次的借书制度
我结合课文内容向图书室借书,如,教学《我和狮子》一课前,先让学生阅读《野生的爱儿莎》,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一生献给她的事业的,增强对此类课文学习的亲切感,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看《安徒生童话选》。

学了《江姐》时,看《在烈火中永生》。

有的要求摘录好词佳句,有的要求写读后感……其主旨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从根本上丰富其语文素养,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学生就在这丰富多彩的课外“作业”中得到提高的,他们知识面越广,学习起来也就越轻松。

他们在自由阅读的宽广天地里,兴趣盎然地学、看、读、背,感受人类文化精品的熏陶,这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的育人工程啊!
参考文献:
[1][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师附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