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慢慢才会明白的42件事_第41件事 分清轻重缓急,做事才能井井有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遇到要事、大事需要冷静处理,方能避免错误。再紧要的事,一口也吃不成胖子,一步也无法跨越千里。要分清轻重缓急,做起事来才能井井有条。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很多事情不是事先所能预料的,但是即使面临泰山压顶之势仍有岿然不动之心,方能忙而不乱、累而不烦,稳定地压倒一切。

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众所周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论是正在学习知识的学生还是进入社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如果你不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结果不但会浪费许多时间,更会让你的努力全部"归零"。

遍布美国的都市服务公司创始人亨利·杜赫提,曾经把人的两种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能力作为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据悉,靠白手起家、经过12年的努力后被提升为派索公司总裁一职的查理·鲁克曼,除了拥有10万美元年薪,另有上百万元的其他收入,每当提到自己的成功时,他都要将其归功于杜赫提谈到的这两种能力。鲁克曼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就记忆所言,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因为这一时刻我的思考力最好。我计划当天要做的事,并按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这么讲,成功人士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曾有一位杰出的时间管理专家做了这么一个试验:这位专家拿出了一个一加仑的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为止。他问学生们:"瓶子满了吗?"

所有的学生应道:"满了。"

他反问:"真的?"说着他从桌下取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间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他又问。

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低声应道。

"很好!"他说。

他伸手从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们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

"没满。"学生们大声说。

然后专家拿出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排得多么紧凑,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劲儿,你还可以干更多的事。"

"不,那还不是它真正的寓意所在。"专家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们放进去了。"

"大石块"是一个形象逼真的比喻,它就像我们工作中遇到的事情一样,在这些事情中有的非常重要,有的却可做可不做。如果我们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精力分散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那么重要的工作就很难完成。

小王是公司经理的秘书,专门负责办公室文案工作。一天,正当他在专心地打一份通知文件时,电话响了,他边接电话边打字,电话那头说他们公司的一批产品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要求公司退货或是调换产品。小王告诉电话那端的人说他知道了,之后将上报总经理。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般小事的牵绊。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要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把重要的事情放在急需解决的位置上,集中精力去解决,对于次一些的事物,可以放到一边。如果不断地被一些次要事情所干扰,你就会放慢向目标迈进的脚步。

众所周知,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制订一个顺序表,你会对突然涌来的大量事务手足无措。当你接到一份工作任务时,你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要做的是什么,分出轻重缓急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你可以向上司提出来,并且向领导询问如何去做,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精力来完成工作。有些事情是你非做不可的,而有些事情并不一定必须要你亲自去做,你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监督其完成。在确定了应该做哪几件事情之后,你必须按它们的轻重缓急开始行动。

不要一味地被眼前紧急而又不重要的琐事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分清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首先就要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制订好我们的工作计划,然后再按照计划去完成,这样一来,工作效果才能提高。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你每做一件事情都向你的目标靠近一步。

事情再急,也要稳住心神

事情再急也要稳住心神,说的就是一个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趁势率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及所带领的5000名士兵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叫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4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内外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则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门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锋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

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骑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边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边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内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做前军,前军充做后军,马上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小说中讲述的空城计就是典型的一种心理战。眼看司马懿大军就要兵临城下,事情可谓急迫,而诸葛亮仅有区区2500名士兵,如果诸葛亮当时因慌乱而手无举措,试想空城计的计谋从何而来?或许司马懿大军轻而易举便可将城池拿下,诸葛亮也将成为魏国的囚犯,即使空城计能够按计划实施,然而诸葛亮弹琴时若把自己内心的恐慌流露出来,《三国演义》恐怕要改写了。

下面是发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故事。

"老师快看,桌子在晃!"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汉阴县城关一小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们惊慌失措地大声叫喊,猛然意识到是地震的班主任黎雁心中不禁一惊。同一时间,教室广播里传出了校长陈巧芳镇定而略带焦急的声音:"大家不要慌,请迅速有秩序地集合到操场,学校现在要进行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

在广播连续重复5遍的过程中,大多数不明情况的学生就这样被"骗"到了操场上,各班教师随即清点人数,当得知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共2618名学生全部安全地撤离到操场,没有发生拥挤、踩踏或跳楼的事件时,陈校长便神情严肃地告诉学生们地震发生的实情,让大家不要惊慌,并嘱咐班主任们,若有家长来接孩子务必签字。大家一直坚持到晚上7时,所有学生都被家长接回。

一个高年级同学回忆地震那一刻时说道:陈校长从楼下摇晃着冲上3楼校广播室,手扶门框握紧话筒,连续5遍广播后,又立刻佩带无线话筒维持秩序,帮助低年级同学离开教室。当晚,陈校长和其他教师一直忙到凌晨1时多,连夜做出10块彩色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栏放置在学校教学办公楼前。回忆起当时的境况,陈校长也心有余悸:"当时我也很害怕,但哪里有时间想那么多,心里只想着怎么赶紧把两千多个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

如果不是陈校长的临危镇定,即使孩子们不被地震埋葬,也极有可能会发生踩踏事件,也或许大家的拥挤会把本已倾斜的大楼压倒,结果......

当急事突发而来时,一定要稳住心神,不要进入混乱的情绪之中,因为混乱的情绪会蒙蔽你的智慧,只有稳住心神、释放理性,才能做出有效反击,你才会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在大事面前不乱阵脚

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说:"每临大事有静气。"意思就是说在重大事情发生时不能盲目慌乱,要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战争中,如果能临危不乱,就有可能使局势从不利的一面向有利的方向转化,从而赢得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