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效果受损导致血糖升高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在全球,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问题。

据估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约4.65亿人口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预计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增加。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与胰岛素有关。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在正常情况下,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后,将转化为葡萄糖并进入血液循环。

然后,胰岛素被释放到血液中,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时,血糖水平会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2型糖尿病则发生在成年人中,通常是由于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的。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妊娠糖尿病的临时糖尿病类型,通常在妊娠期间发生。

治疗糖尿病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和体征,以及病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

目前,对于1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胰岛素注射。

胰岛素可以补充由于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缺陷,并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对于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初始治疗一般包括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例如减轻体重、改变饮食、增加身体活动等方式降低血糖水平。

如果这些措施无法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此外,控制糖尿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预防并处理糖尿病相关的病症和合并症。

糖尿病可以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例如眼睛、肾脏、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

因此,及时预防和治疗这些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与胰岛素有关。

对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有所不同。

我们需要通过综合的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改变来帮助病人控制他们的糖尿病,预防并发症,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对胰岛素无法有效利用而导致的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

尽管糖尿病在当今社会广为人知,但你是否了解关于糖尿病的前世今生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糖尿病的历史渊源和现代面临的挑战。

追溯糖尿病的历史,最早的有关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

埃及医生描述了一种病症,患者饮水过多、尿量增多,尿液中含有大量蜜状物。

这一病症在古代被称为“尿癣症”,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糖尿病”正是从古埃及的这一称谓演变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糖尿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8世纪时,医生们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葡萄糖,从而将糖尿病与血液中的糖分关联起来。

1850年,兰斯成为第一个成功将胰岛提取物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医生。

此后,研究人员不断深入探索,最终在20世纪20年代,由弗雷德里克·班廷和查尔斯·贝斯特成功测定了胰岛素的结构和功能,为后来胰岛素的制备和糖尿病治疗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有接近5亿人患有糖尿病,这个数字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增长了四倍之多。

几乎在每个国家,我们都能看到糖尿病这一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首先,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倾向于消极的生活方式,如缺乏体育运动、高糖饮食、过度饮酒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身体过度肥胖和代谢紊乱,从而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另外,遗传因素也对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与某些基因的变异密切相关。

然而,遗传倾向并不是决定糖尿病是否发生的唯一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如果一个人有家族糖尿病史,那么他或她应该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其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就对糖尿病的相关症状有着明确的记载。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疾病,其基本的特征是血糖水平比较高,且是由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导致的,或者是β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当人体内的血糖含量提升时,会出现以下症状,那就是吃得多,饮水量大,并伴随有体重降低的现象,但是大部分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体检时才会发现体内的血糖含量比较高,这样就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本文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进行科普。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当人体内的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就不能及时被利用,此时患者的血糖就会升高,时间一久就会引起多种病变,如神经病变、心脏病变等,致使一些组织器官出现衰竭和功能减退,并最终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达到了一亿多人,居世界前列,但是当前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仅在35%左右,一些患者不注重身体检查,自己患上糖尿病也不得而知,这就会给糖尿病的诊治带来困难。

二、如何发现早期的糖尿病糖尿病在早期不一定会出现多食多饮和多尿的情况,因此不容易分辨出来,当患者患病时间久了才会出现上述的典型症状,因此在早期要及时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比较多,其经常由其他病症的并发症演变而来,例如高血压患者、肥胖患者、高血脂患者都极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有上述几种疾病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

此外当出现以下的症状表现时,应考虑是否换上了糖尿病,一是经常出现皮肤感染,二是女性出现有异常的分娩史,如流产等,三是男性的性功能出现了问题,四是患者出现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三、糖尿病患者的类型及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经历这两个阶段,一是患者已经存在和糖尿病有关的一些病理性的特点,这个时候糖尿病往往在潜伏期,一般不容易察觉,患者体内的糖耐量基本上正常,但是已经有了升高的趋势,接着随着病情蔓延,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此时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已经出现了异常,其即将有高血糖的趋势,此时在空腹时血糖含量异常,且糖耐量也会出现受损。

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原因

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原因

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原因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的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原因。

1. 遗传因素:糖尿病可具有遗传倾向,家族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较高。

根据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患病风险相比一般人群明显升高。

遗传因素可导致胰岛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2. 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过量的脂肪积累会导致脂肪组织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这些细胞因子可干扰体内胰岛素信号传导和葡萄糖运输。

此外,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3. 饮食因素:高糖饮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高糖摄入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

此外,高脂饮食和高盐饮食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4.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的生物学功能降低。

胰岛素抵抗可以由肥胖、缺乏运动、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引起。

5. 胰岛细胞功能不全:胰岛细胞功能不全是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之一。

胰岛细胞功能不全主要包括β细胞负荷不足和β细胞功能异常两方面。

β细胞负荷不足是指胰岛细胞数量不足,分泌的胰岛素无法满足机体需要。

β细胞功能异常是指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质量和活性下降。

6. 高血压和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但同时也可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和高血脂可引起动脉硬化和血管损伤,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

7. 神经内分泌紊乱:神经内分泌紊乱也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分泌和代谢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交感神经系统的紊乱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

8. 某些疾病和药物:一些疾病如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过高。

它的发生与多种内外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历史起源、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糖尿病的历史起源糖尿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500年,埃及人就已经记录了一种以多尿为主要病征的疾病。

随后,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纪也描绘了糖尿病的症状。

然而,直到19世纪,医学界才正式对糖尿病进行了研究和分类。

二、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糖尿病的发生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一个人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此外,生活方式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久坐不动、高脂肪、高糖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类,即糖尿病一型和糖尿病二型。

糖尿病一型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导致血糖无法正常降低;而糖尿病二型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的作用减弱或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尿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以及容易疲倦等。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持续升高,长期高血糖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

四、糖尿病的治疗方法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

首先,患者需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步骤。

其次,药物治疗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方式控制血糖浓度。

对于某些严重的糖尿病病例,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剂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等多个因素相关。

患者需要尽早发现和控制糖尿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只有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并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中国疾病的历史与地理(十三)-中国历代对糖尿病的认识1

中国疾病的历史与地理(十三)-中国历代对糖尿病的认识1
難 j佳定。
元代張恆敢在他的「儒門事翱」說
r三消由
:)(前致,:)(甚於上為隔膜,甚於中晶晶胃之捕,甚
到丁麗扭,劉安(?一← 122 于」時,巴載有
B. C)
華盯住南
於下晶宮液t捕,甚於丹、馬肌肉之痛 o J 這學說大
r攏女 "M:病泊者,夫死則後難i'E
致與劉完罩之說頡{鼠,主想成份甚大,其益明代學 者大致上本著劉、張立說,並無大體明。
處也 o 故沮舍之下不可自坐, 1奇牆之悔不可且立 o
」可見當時巴認識此膺,並且知道這種病不能治暉
玉、中國人對揖原繭的分頭典語昕
「古今擺脫」按症以分柚尿病為三種:的福而
飲水多,小便獸,自"!f;脂,倒數j寺,甜者是情揖病 o
,前且相戒不攝女拾遺種病人。
挂起時,有位名文人司馬相主[.I(? 一一1l 8A.D
福,措故拖江過錦拙。」由此可見此時的中國人不 但認識糖尿病 ~sltB 為撞撞病富有詩意 o
Aretaeu$ 始拉用 diabetes f晝個病名,其意思是
排尿如虹扭管流水一樣。印度的 Susruta (西元
二、中國種血病的單說
本病費生的原因, r 黃帝內經素問」主張由於
500 年)也脅說有一種甜血病人,因此印度人金方」指出 f1U\飲酒,店、得 消誦,還是血飲酒為本病之病源'?JT且他主張糖犀
庸人應聲飲酒、居室、食臨及誼。
金代的割完章認為本病由於醋胃蝶熱、汗孔閉
必數食甘藍而多肥美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
中捕,故其氣上益,轉為?自福 o 泊之間繭,路障氣
也。 J
1071
中國疾病的歷史奧地理(十三)
中國腫代對糖尿病的讀識
*陳時崑

糖尿病科普小知识简单

糖尿病科普小知识简单

糖尿病科普小知识简单介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全球约有4.16亿人患有糖尿病。

本文将从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定义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二、分类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几类:1.1型糖尿病: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脏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完全停止,患者需要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2.2型糖尿病:由于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升高。

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

3.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糖,通常在分娩后会自行消失,但患者需要密切监测。

三、发病机制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其作用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或存储在肝脏和肌肉中。

当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导致其积累在血液中。

四、临床表现1.多尿、多饮、多食2.体重下降3.视力模糊4.皮肤感染5.手足麻木或刺痛6.容易感到口渴和饥饿五、诊断1.测量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水平超过126毫克/分升可诊断为糖尿病。

2.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在服用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水平超过200毫克/分升可诊断为糖尿病。

3.随机血糖测试:随机血糖水平超过200毫克/分升并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

六、治疗1.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和减轻体重等措施。

2.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3.手术治疗:如胃肠道代谢性手术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总结本文介绍了关于糖尿病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预防和管理这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同时,定期接受检查和治疗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糖尿病的由来

糖尿病的由来

糖尿病的由来
一、糖尿病的由来二、糖尿病的分类三、糖尿病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的由来1、糖尿病的由来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

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

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

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

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

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2、糖尿病的病因
2.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2、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

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

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在正式了解糖尿病是如何形成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叫糖尿病。

在我们的生命里有一个很神奇的特征,那就是身体在不断循环着新陈代谢。

那什么叫做新陈代谢呢?一般食物通过胃和大小肠的一系列消化,将糖分、脂肪、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还有水吸收利用,然后吸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废渣,身体一般都会将其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叫新陈代谢。

不论在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我们的身体都会出现疾病,糖尿病就是这个代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在人体,糖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般是胰岛素来进行,糖尿病就是胰岛素不足或者相对不足引起的疾病。

而且糖尿病还会引起代谢紊乱,不仅仅是糖分吸收受到影响,还会波及到蛋白质、脂肪和电解质的代谢,严重的时候还会波及到生命。

糖尿病很早就有了记载,中医称其为“消渴病”。

因为糖尿病患者一般都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身体代谢出现问题,导致缺水。

其症状可总结为三多加一少,即多食多饮和多尿,一少指的是体重减少。

具体的表现为:多食,由于大量糖分的丢失,我们身体永远都处于半饥饿的状态,能量缺失非常迅速,需要大量的补充食物来满足自己的饱腹感,一天可能吃五至六次饭,这就相当于引起食欲的亢奋,从而不断的进食。

多饮,由于尿多,水分丢失严重,细胞缺水引起神经反射,导致人一直会觉得口渴,饮水的次数和量都大大增加。

多尿,尿量与正常人相比会很多,根据调查糖尿病患者每夜的尿量高达3000至4000ml,最高可达8000ml。

不光是排尿量变大,次数也在不断的增多,有的患者可能每夜要上到20次左右,一至两个小时就要去一次厕所。

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增加,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但是不能被肾软管充分吸收,进而导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的情况。

另外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量就越多,尿量也越多。

消瘦,由于糖尿病人本身胰岛素分泌不足,致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分解脂肪和热量,所以只能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加速获取能量和热量。

糖尿病历史

糖尿病历史

糖尿病历史: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

糖尿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当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记录了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1776年,英国医生Matthew Dobson证实了糖尿病患者尿液有甜味,并推断尿液中可能含有类似红糖的物质。

1889年,德国医生和解剖学家Oskar Minkowski发现胰腺在糖尿病中发挥作用。

1910年,英国医生Edward Albert Sharpey-Schafer突破性发现糖尿病是由于胰腺缺乏某种化学物质引起。

1921年,加拿大多伦多医生Frederick Grant Banting和Charles Herbert Best展示了如何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1922年,第一位糖尿病患者Leonard Thompson成为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

1936年,英国医生Harold Percival (Harry) Himsworth 发表了一项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的研究。

1982年出现了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该类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结构相同。

此后这种胰岛素开始大量生产,糖尿病治疗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今天,糖尿病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但是现代医学已经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中医将糖尿病归类为“消渴”病,认为其主要病机是“热毒内蕴”和“津液亏损”。

热毒内蕴指的是体内热量过高,导致体内津液消耗过多,从而引发糖尿病的症状。

津液亏损则是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尿量增多、口渴等症状的出现。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点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控制病情和改善症状的目的。

1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持续升高。

这种疾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引起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它不仅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眼部疾病,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医经典。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调、脾胃功能失调和肝肾阴虚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糖尿病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失调表现,而不仅仅是胰岛素的问题。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糖尿病,以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理和运动疗法等。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对糖尿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治疗的选择。

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模式也逐渐受到重视,为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中医理论与糖尿病2.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糖尿病的关系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糖尿病)

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糖尿病)

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糖尿病)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一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的疾病,2003年全世界有1.89亿患者,现在已超过2.0亿,预计2025年患者人数将达3亿多。

在发达国家,60岁以上的人群中近10%为2型糖尿病人。

在中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为9.7%。

中国糖尿病人目前已达9240千万,还有1.48亿糖尿病前期病人,其中90%-95%是2型糖尿病。

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一)以2型糖尿病为主我国2型糖尿病占90%,1型、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总计只占5%。

(二)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曾经有学者在2007—2008年的调查中发现,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

(三)中国人肥胖不如外国人明显中国人的体重平均指数为25,高加索人(欧洲人)的体重平均指数为30。

(四)餐后血糖高的比例较空腹血糖明显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以上。

多数人都是早晨空腹查血糖,若空腹血糖不太高,便觉得自己不是糖尿病,其实他的餐后血糖已经升高,而且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以上。

(五)儿童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匮乏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而且研究发现,近年来20岁以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一)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2000年占34%,2006年占43%,城市化后饮食好,进食的油脂多,活动量减少,易患糖尿病。

(二)老龄化在糖尿病人群中,60岁以上占了20%,20-30岁不到5%。

年龄每增长10岁,患病率可增长68%。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故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三)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后,人们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而且脂肪摄入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劳动机械化,即使在农村,劳动强度也大幅减少。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特别紧张,节奏特别快,在这种应激状态也易患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与二型糖尿病的成因分析

一型糖尿病与二型糖尿病的成因分析

一型糖尿病与二型糖尿病的成因分析一、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主要分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一型糖尿病与二型糖尿病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一型糖尿病的成因1.遗传因素一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则其子女或兄弟姐妹患一型糖尿病的风险较普通人高。

遗传因素在一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一型糖尿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化学物质、药物等都可能诱发一型糖尿病。

此外,婴儿期过早添加辅食、过早断奶等也可能增加一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3.自身免疫因素一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目前认为,自身免疫因素在一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二型糖尿病的成因1.遗传因素与一型糖尿病相似,二型糖尿病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家族史是二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二型糖尿病,则其子女或兄弟姐妹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较普通人高。

2.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二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二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3.肥胖肥胖是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脂肪组织过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的作用减弱,从而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担,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长期肥胖还会导致脂肪细胞分泌一系列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4.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二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研究表明,40岁以上人群中,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膳食结构的改变:总热量过剩
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的减少 • 社会老龄化
糖尿病患病率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关
7
患病率%
6 5 4 3 2 1 0
大城市 中小城市 一类农村 二类农村 三类农村 四类农村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卫生部 2004
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使:
• 糖尿病发病率 50%
Hello! I’m Banting.
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 一、遗传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肥胖 – 营养失均(三价铬元素的缺乏) – 体力活动的缺乏 – 子宫内胎儿发育不良与节约基因学说 – 人口老龄化 – 应激和精神紧张 – 吸烟 – 酗酒 – 其他(药物、疾病等)
胰岛素与血糖的关系
突破性进展
• 1775年:发现尿甜是由于尿中有糖,后来证实是葡萄糖
• 1829年:尿中排糖量与摄入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多少有关 • 1859年: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点。 • 1889年:狗切除胰腺后即发现糖尿病。认为胰岛是分泌对 抗糖尿病激素的场所。后来将这种激素命名为胰岛素 • 1921年:Banting和Best二人也从动物胰腺提取出胰岛素, 并用于临床,证实它对糖尿病人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 我国于1965年。首先合成胰岛素,随后是美国、德国。
• 二战期间,发现磺脲类药物有降低血糖的功用,开启了口服 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新篇章
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来历
• 这一天是为纪念加拿大科学家
Frederick Banting 的诞辰而设
立的。Frederick Banting 和 Charles Best 以在1921年发现 胰岛素而著称于世。

人类对糖尿病认识的历史

人类对糖尿病认识的历史

人类对糖尿病认识的历史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糖尿病,但一直未弄清其发病原因。

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最先见于中国、印度、埃及、罗马等国家,约有1000余年至数千年的历史。

(1)糖尿病研究的发展史:公元前1550年左右古埃及所写的医学教科书中,描述一种“尿量太多”情形。

希腊医生阿利都斯(公元2世纪)观察发现患者的身体似乎被"融解"成尿液而慢慢消失了。

公元前400年,印度的两位医生不但发现糖尿病患者尿中有甜味,而且注意到肥胖和糖尿病的关系,指出糖尿病可以世代相传,甚至发现本病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以消瘦、脱水、多尿和疲惫为特征,另一种表现为身材粗壮、贪食、肥胖。

将近公元元年,罗马的两位医生又对本病作了描述,并命名为“diabetes me11itus”,即糖尿病,Diabetes的含义为外流、消耗,me1litus为蜜样或糖样的。

1889年,两位国外学者首先报道以切除狗胰腺的方法,制造了实验性糖尿病模型,1901年,另一位学者注意到死于糖尿病的患者胰岛细胞发生了改变。

因此,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制备能够矫治本病的胰腺浸液,但直到1921年,加拿大学者Banting和Best才在多伦多取得肯定的成功。

6个月后,胰岛素就开始用于临床,明显延长患者的寿命。

这在糖尿病研究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为了纪念胰岛素的发明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Banting的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确定每年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

1936年长效胰岛素问世,20世纪60年代人工合成胰岛素取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国科学家发现磺脲类药物具有降血糖作用,1955年该类药物也开始用于临床。

从此开启医学史上对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2)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治疗、预防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我国医学家在疾病现象、性质或治疗方法等方面都积累大量的珍贵资料。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消渴病是指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尿如脂如膏、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糖尿病的分类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分类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分类与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和进展与多种因素相关。

了解糖尿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分类以及其发生的机制。

一、糖尿病的分类1. 基础分类法:根据胰岛素分泌情况,可以将糖尿病分为两类:第一型和第二型。

- 第一型: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或幼年期发生的糖尿病。

它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生成细胞减少或者完全丧失,使得患者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液中的葡萄- 糖。

这种类型通常在青少年时期诊断,需要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进行治疗。

- 第二型: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或成人期起始的糖尿- 病。

这种类型则是由于患者体内对胰岛素出现抵抗,即所谓的胰岛素阻力(insulin resistance)。

初期,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也可能增高,但终究因为持续高血糖的刺激而逐渐发生胰岛β-细胞性功能减退。

不同于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饮食管理以及口服药物控制血糖水平。

2. 其他分类法:除了基础分类法外,还有一些其他将糖尿病进一步细分和划分的方法。

-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出现的一种暂时性代谢紊乱,通常在妊娠晚期才会确诊。

-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特定器官受损引起的和药物诱导的- 糖尿病等。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 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在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中,都存在着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问题。

在第一型中,自身免- 疫攻击导致胰岛素生成细胞的逐渐减少。

而在第二型中,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慢性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即所谓的β-细胞兴奋和α-细胞抑制器失衡。

2. 胰岛素阻力: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胰岛素抵抗。

这意味着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得减弱,导致葡萄糖不能正常进入细胞内以供能量消耗。

例如,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因素,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促炎因子也被认为与此有关。

3. 葡萄糖产生过剩:另外一个导致高血糖的机制是肝脏产生过多的葡萄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9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宣传口号 是“糖尿病的代价”
• 必须防病于未然---预防重于治疗 •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唐·孙思邈
•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 • 引导健康生活习惯 • 提倡合理膳食结构
• 1、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 • 2、糖尿病饮食治疗。 • 3、运动治疗。 • 4、药物治疗。 • 5、糖尿病病情监测。
• 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12.1%,女 性为11.%;城市居民患病率为14.3%,农村居民 为10.3%。估测18岁及以上成人患病率为11.6% ,约1.139亿人。
• 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 防治慢性并发症
大脑
眼睛
心脏
糖尿病
肾脏
血管
双足
• 糖尿病可以引起冠心病、脑卒中 、失明、截肢、尿毒症等严重后 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已 经给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和社会压力。
心理平衡
谢 谢!
谢谢观赏
• 这一天是为纪念加拿大科学家 Frederick Banting 的诞辰而设 立的。Frederick Banting 和 Charles Best 以在1921年发现
胰岛素而著称于世。
Hello! I’m Banting.
• 一、遗传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肥胖 – 营养失均(三价铬元素的缺乏) – 体力活动的缺乏 – 子宫内胎儿发育不良与节约基因学说 – 人口老龄化 – 应激和精神紧张 – 吸烟 – 酗


骨骼肌
糖尿病的症状
经常 口渴
容易 疲倦
多尿或小 便频繁
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故不能以自己的感觉作准。
食量增大 容易饥饿
体重 骤降
• 遗传因素:中国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 环境因素:
膳食结构的改变:总热量过剩 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的减少 • 社会老龄化
7 6 5 4 3 2 1 0 大城市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防治模式已发生转换!
新CVD治疗模 式
新的目标
高胆固醇 血症
糖尿病 高血压
吸烟
器官 损害
减少整体 心血管风险
降低
糖尿病患 者
死亡率
J Hum Hypertens. 2008;22(2):154-7.
• 正确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是一切治疗 的基础
• 糖尿病的防治需要医生、病人、社会的共同努力 • 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患病率%
中小城市
一类农村
二类农村
三类农村
四类农村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卫生部 2004
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使:
• 糖尿病发病率 50% • 高血压发病率 55% • 脑卒中发病率 75%
等等我
基因
生活方式
残酷的现实
• 2007~2008 14个省市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总患病率为9.7%(9240万 )。糖尿病前期的总患病率高达15.5%(1.48亿 )
中国古代对该病的认识
• 约在公元前11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22种病,其 中有一种叫“尿病”。
• 先秦时期,《淮南子》:“嫁女于病消者,夫死后难复处 也”,这里病消即指消疾,为古代最早的糖尿病病名。
• 公元前400年,《黄帝内经》记载:“消瘅”,“瘅”的意 思是:多谷而病,也就是说:吃得太多,容易生病。
• 约公元600年间,《古今录验方》中:“渴而饮水多,小便 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 古人发现了20余种消渴病的并发症,如:便秘、腹泻、痈 疽、疮癣痤痱、肺痿痨嗽、昏眩、雀目、内障、失明、手 足偏废、水肿、鼓账、足疽、心痛、阳痿等
突破性进展
• 1775年:发现尿甜是由于尿中有糖,后来证实是葡萄糖 • 1829年:尿中排糖量与摄入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多少有关 • 1859年: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点。 • 1889年:狗切除胰腺后即发现糖尿病。认为胰岛是分泌对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国外古代对该病的认识
•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医学教科书里描述了一种病,主要 表现是“尿量太多”
• 近公元元年:罗马的两位医生将这类疾病命名为Diabetes ( 如虹吸管外流、消耗),之后在18世纪,加了mellitus( 蜜或糖样的),即目前的外文名称,中文译为糖尿病
• 公元5世纪:印度有两位医生发现这类患者尿中有甜味,且 有两种类型,一类消瘦、脱水、疲惫、多尿,另一类身材 粗壮、贪食、肥胖。
抗糖尿病激素的场所。后来将这种激素命名为胰岛素 • 1921年:Banting和Best二人也从动物胰腺提取出胰岛素,
并用于临床,证实它对糖尿病人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 我国于1965年。首先合成胰岛素,随后是美国、德国。 • 二战期间,发现磺脲类药物有降低血糖的功用,开启了口服
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新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