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目录分析
第一节中医体质学的 概念与研究范畴
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的 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中医体质学的 理论基础
第四节中医体质学的 基本原理
学习小结
第五节中医体质学 的三个关键科学问

思考题
一体质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内涵 三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畴 四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 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
(一)成人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二)成人版《中医体质量表》
作者介绍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体质与方药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二体质与针刺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一调体康复的目的 二调体康复的原则 三调体康复的方法
第一节体质与 养生
第二节体质与 治未病
学习小结
思考题
一平和质调养 二气虚质调养 三阳虚质调养 四阴虚质调养 五痰湿质调养 六湿热质调养 七血瘀质调养 八气郁质调养 九特禀质调养
一体质与预防 二体质与公共卫生 三体质与健康管理
第一节体质与形态结 构
第二节体质与年龄
第三节体质与心理
第四节体质与适应能 力
学习小结
第五节体质的生理 特点
思考题
一小儿阶段 二成年阶段 三老年阶段
一体质的稳定性 二体质的可变性 三体质的多样性 四体质的趋同性
第二节体质与病机 从化
第一节体质与发病 的关系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

引言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儿科疾病,以长期食欲减退、厌食、腹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如饮 食习惯、环境、遗传等有关。中医学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中医体质、中医经络等方面。 小儿的饮食习惯如过多食用生冷、油腻、煎炸等食物,或饮食不规律、偏食等 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厌食症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的体质 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较弱,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经 络理论则认为,脾胃经络与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 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中医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探讨小 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以期对治疗方案做出更加精准的调整;2)加强小儿厌 食症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完善辨证论治体系;3)
西医研究进展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实验室指标和仪器检查的方法上,以 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另外,药物治疗也是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手段, 包括促进食欲和营养补充剂等。然而,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之处,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对病情的长远影响尚不明确,且心理因素在疾病 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也需进一步探讨。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上常采用中药汤剂、中药灌肠、中 药贴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中药汤剂是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的方剂,以达到 调和脾胃、增进食欲的目的。中药灌肠是将中药煎成灌肠液,通过直肠给药, 以缓解厌食症状。中药贴敷则是将中药制成贴敷剂,外敷在小儿脐部,通过经 络作用改善厌食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中医体质学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体质分类和辨识的方式,研究人体体质类型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以及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医体质学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在体形、气质、临床表现等方面,对不同体质类型进行了初步分类和描述。

但是,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1975年由青海中医学院所主编的《中医体质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开始,并开始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中医科学院先后成立了中医体质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研究,优化了体质分类,建立了以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等为基本类型的中医体质分类系统。

另外,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中医体质判定主要依靠中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辨识。

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如人体成分分析仪、遗传学、生化检验等,为中医体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依据。

研究者通过将传统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体质判定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目前,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研究表明,肝气郁结与情绪异常、饮食失调等有一定的关联;寒湿体质易患关节炎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血瘀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个体化诊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中医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尽管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体质分类的标准和方式还不够统一和科学,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其次,现有的研究结果还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验证,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进展

体质与证 、 体质与发病、 体质与 治则 以及体质 与性 别差异。最后指 出一 些研 究不足 和 中医体质 学发展 的焦点。 关键词 : 中医体 质学 ; 理论研究 ;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2—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 6 9 9 2 0 } 1 0 8 2 R 3 A 10 —0 7 (0 7 0 —0 6 —0
为依据, 将体质分为正常质、 气虚质 、 血虚质、 阴虚质、 阳虚质、 瘀 血质 6 种类型 ; 民等【通过聚类研究分为强壮 型、 何裕 7 】 虚弱型 、 偏寒型、 偏热型、 偏湿型和瘀迟型 6种类型 ; 张翠f e从 临床上 f 5 is 单纯性肥胖者中将体质可分为 6 种类型: 胃热滞脾 、 脾虚不运、 痰浊内盛、 肾阳虚、 脾 气滞血瘀、 阴虚内热 。有人【还对气虚体 9 】
理功能的 巨系统 5 。 2 体质 学说的基本原理
的身体素质 , 接受 了某 种病 因刺激 , 到某 种病理 过程 的 或受
影响, 从而表现出某种较有特异性的病理反应和类型 。宋 红 谱[ 为 , 和证密切相关 , 因素决定着疾 病的发生 1认 1 5 体质 体质
王琦【等将 体质学说 的基本 原理 概括为() 3 】 1体质过程论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 , 研究人类各 种体质 与体质类 型的生理 病理特 点 , 以此分 析疾病 的研 究状况 、 并 病变性 质及发 展趋向 , 从而指 导疾病 的预 防。近几 十年来 ,
对这 门学科 的研究 方法不 断丰 富, 研究 范围不 断扩 大 , 究 研
化、 表现特征及与疾病 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 出分类。王琦【 5 ] 从中医体质表现出发 , 7 : 分 型 正常质 、 阴虚质、 阳虚质 、 痰湿质 、 湿热质、 气虚质和瘀血质 ; 赵健伟【 以中医基础理论 , 6 】 阴阳气血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5 李哗 .针 药结 合 治疗 银 屑病 8 13 0例 [ ] 上 海 针灸 杂 志 , 0 0 J. 20 ,
1 ( ): . 9 5 21
[ 3 李红 , 锋 . 2] 柳 埋线治疗银屑病 临床疗效 观察 [] 中国皮肤性 病学 J.
杂 志 ,04 1 ( )5 ~ 5 . 20 ,8 1 :1 2
的影 响下 , 其生长 、 发育 和衰老 的过 程 中形成 的功能 、 构与 结
《 内经 》 在体质与人 体生 理 、 理 、 断 、 病 诊 治疗方 面的关 系均有 论及 , 奠定了中医体质 理论 的基础 , 初步勾 画了中医体质理论
的雏形 。王 氏认为 中医体质 学形成 于秦 汉时 期 的《 内经 》临 , 床应 用于秦汉末年 的《 寒杂病论 》丰 富发展 于明清 时期 的 伤 , 《 温病条辨》《 、温疫论》 张氏医通 》 _ 。 及《 等l 1 ]
[ 2王和平 . 1] 针灸刺 络拔罐配合外用 治疗银屑病 经验 I] 针 灸临床 - . J
杂 志 ,0 7 2 ( )3 . 2 0 ,3 8 :9
营养 、 生活起居 、 精神情志 以及 自然社会 环境因素 、 疾病 损害 、 药物治疗等 , 对体 质 的形 成 、 发展 和变 化具 有重 要 影响 。因
体质 现 象 是 人 类 生 命 活 动 的一 种 重 要 表 现 形 式 , 王 琦 _等认 为中医体质 学 中的体质是 指个体生 命过程 中, 1 在先 天遗传和后天获得 的基础上 表现 的形态结构 、 理机能 和心 生 理状态方面综合的 、 相对稳定 的特质 , 它反映生命过程 的某些
用的结果 ; 体质 的构成包括 形态结构 、 生理 功能和心理状 态 3
个方面 ; 体质禀承 于先天 , 得养 于后天 。先天禀赋 , 包括种族 、 家族遗传 , 婚育 以及养胎 、 护胎 、 胎教等 , 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

“体质”到“健康促进”我国学生体质研究的热点嬗变

“体质”到“健康促进”我国学生体质研究的热点嬗变

“体质”到“健康促进”我国学生体质研究的热点嬗变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从“体质”到“健康促进”,我国学生体质研究经历了从单一生理指标评价到多维度健康管理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的热点也在不断嬗变,反映了社会对于学生体质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早期的学生体质研究主要聚焦于生理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如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以此为依据来评估学生的体质状况。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到这些因素同样对学生体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的热点逐渐转向多维度健康管理,旨在通过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学者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干预、运动处方、营养指导等手段来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

研究也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以期形成更为科学、系统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

从“体质”到“健康促进”,我国学生体质研究的热点嬗变反映了对于学生体质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将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为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做出重要贡献。

1. 体质与健康促进的概念界定体质与健康促进是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两个核心概念。

体质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其涵盖了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发育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

体质不仅关注个体的身体形态、器官结构等外在表现,更涉及到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效能以及个体的心理发展状态等内在特征。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体质的综合概念,反映了人体在遗传和获得性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63 期
149
·综述·
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李耀兵 1,李婵玉 1,李淑霞 2,温奕超 3*
(1. 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3.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王琦将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概括为:(1) 体质过程论;(2) 心身 构成论;(3) 环境制约论;(4) 禀赋遗传论,并认为这四个基本原理, 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 [3],这一观点得到 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目前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ZYYXH/T157-2009)将中医体质分为九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 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4]。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对不同体质之人所受漆毒之病机 不同有深刻体会。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云:“人有禀性畏漆, 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金元四 大 家 之 一 的 刘 完 素 主 张“ 火 热 论 ”,认 为 人 的 体 质 属 火 者 居 多 ,针 对这种“火热”体质,主张使用寒凉药。就火热体质论述为我们提 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李东垣为四大家中“脾胃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李氏根据其自身理论,创制了适用 于气虚体质的补中益气汤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宋代钱 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中首次提到小儿体质:“小儿易为虚实,脾
本文引用格式:李耀兵 , 李婵玉 , 李淑霞 , 等 . 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63):149-150,153.
0 引言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 心 脏 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冠状动 脉管腔狭窄或堵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 而引起的心脏病,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占据世界人口非传染性疾病死因的首位。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 心 痛 病 ”范 畴 。 中 医 体 质 学 说 与 冠 心 病 的 发 病 密 切 相 关 ,探 究 中 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有助于我们运用中医体质学说预 防及治疗冠心病,现将近 10 年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相关研究情 况综述如下。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病 变类 型 的倾 向性 , 是 决定 病 性 、 位 和病 变 趋 势 又 病
的重 要 因 素 , 疾 病 的发 生 和 预 后 转 归 关 系 密 切 。 与 何裕 民l 认 为 , 3 ] 体质 是 人群 中 的个 体 在其 生 长 、 育 发 过程 中所形 成 的形 态 、 构 、 能 和代 谢 等方 面相 对 结 机 稳定 的特 殊 性 ; 理上 它 现 为 在 机 能 、 谢 、 生 代 以及 对 外界 刺激 反 应 等 方 面 的 个 体 差 异 性 , 理 上 表 现 为 病 个体 对某 些 病 因 和 疾 病 的易 感 性 易 罹 性 , 以及 疾 病 传 变转归 中 的 某 种 倾 向 性 。以 上 表 述 尽 管 有 所 出 入 , 均认 为 体 质 现 象 是 人 类 生命 活 动 的 一 种 重 要 但
Me c lUn v r iy, n h u 3 0 5 ) dia i e st Ha gz o ( 1 0 3 A ̄ ta t Th s r ve s mma ie h h o y a d ci ia t d fTCM - o s iu i n lt e r wh c o u e n t e b l w: o s i r e : i e i w u r d t e t e r n l c l u yo z n s c n tt t a h o y, i h f c s d O h eo c n t— o t t n l o c p ; o s i t n ls b t p ;h ea i n h p b t e o y c n t u i n a d s n r me h ea i n h p b t e o y u i a c n e t c n t u i a u — y e t e r lt s i ewe n b d o s i t n y d o o t o o t o ;t er lt s i ewe n b d o c n t u i n a d o s to ie s ; l ia p l a in o h h o y e c o s i to n n e fa d s a e ci c la p i t ft e t e r , t . t n c o Ke r s c n tt t n; y d o e c n t u i n l h o y i a i o a i e e M e ii e r ve y wo d : o s iu i s n r m ; o s i to a t e r n Tr d t n l o t i Ch n s d cn ; e iw

中医体质学

中医体质学

中医体质学中医体质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的体质类型以及各个体质类型的特征、调养方法等。

它是通过对人体的形态、生理、症状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将人体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为人体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中医体质学是在“望、闻、问、切”四诊方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学科。

中医体质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决定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决定了个体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的观点,人体可以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8种体质类型。

平和体质是中医体质学认为最为健康和理想的体质类型。

平和体质的特征是精神状态良好,体形健壮,反应乐观积极,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体质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这种体质的人常常感到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容易出汗。

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则是两种相对的体质类型,阳虚体质的人阳气不足,常常感到寒冷,四肢冰凉,腰腿酸软。

阴虚体质的人阴气不足,容易口干、咽痛、失眠等。

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是两种常见的湿邪体质类型。

痰湿体质的人体形较胖,容易出汗,口腔黏腻,胃口不佳。

湿热体质的人则容易口渴多饮,大便黏滞等。

血瘀体质是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凝聚而成痰。

血瘀体质的人常常患有瘀血性疾病,如静脉曲张、痛经等。

气郁体质的人常常情绪低落,易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中医体质学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对于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采取相应的调养方法。

比如,对于气虚体质的人来说,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方式来调养体质。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温补性的食物摄入,避免寒冷刺激等方式来调养体质。

中医体质学为我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并根据体质类型采取科学的调养方法提供了指导。

通过调养体质,我们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

中医体质理论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理论研究进展

基础上形成 的 ; 三是 强调体质与致 病因子 的易感 性 、 发病类
型的倾 向性 密切有关 。 2体质 的分型研究 .
“ 体质 ” 一词 , 在历代 中医文献 中有 “ 气质 ” “ 、 气体” “ 、素 质” 等不 同名称 。至清代叶天士《 临证指南 医案》 “ ,体质 ” 的 含义已较明晰 , 如其在《 呕吐门》 中云 :凡论病 , “ 先论体质 、 形 色、 脉象 , 以病 乃外加 于身也 ” 《 ;幼科要略 门》 出 :诊 之大 指 “
宜忌等 方面进行 了分析 。母 氏提出九分法 , 将体 质分为无 力质 、 白质 、 苍 黏液质 、 紫滞质 、 弱质 、 迟 盗热质 、 冷激质 、 奋力 质 、 障质 , 结 并对各种体 质从 临床 表现上明确界定 田氏等 。
义n。宋 氏认 为 , 体质 与证 密切相关 , 体质 因素决 定着疾病 的发生和证 型 , 决定 证的转归 和疾 病的预后 , 体质和证共 同
种体 质都从 临床特征上加 以 明确 , 便于掌握 和操作 , 并对
各类体质 的用药宜忌进行 了分析论述 。王 氏等 曾提 出七分
法, 将体质 分为正常质 、 阴虚质 、 阳虚质 、 痰湿质 、 湿热质 、 气
虚质 、 瘀血 质 , 对几种体 质类 型均从体 、 舌脉 、 性格 、 饮食 、 二便 、 因、 成 病理特点 、 用药
基金项 目: 市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资助 ( 上海 编号 :00 ) S3 1

属性及 左右 上下 等各分 出五类 , 为二 十五种 类型 体质 的 合
人 。
体质分 型是体质学说 临床运用 的重要 问题 。近年来对
体质分 型的研究最具代 表的有 : 氏提 出六 分法 , 匡 将体质分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体 质 有 了 定 量 的 概 括 , 能 对 早 期 疾 病 演 变 有 准 确 的判 断 。 可 人 类 基 因 组 学 及 基 因 芯 片 技 术 的 应 用 已 经 成 为 中 医 体 质 学
对 稳定 的特 殊 状 态¨ 。王 氏 的定 义 是 : 人体 生命 过程 中 , 先 天 4 ] 在 在
真 赋 和 后 天 获 得 的基 础 上 形 成 的形 态 结 构 、 理 功 能 和 心 理 状 态 生
方面 综 合 的 、 对 稳 定 的 同有 性 质 [ 。显 然 , 氏 只 指 身 体 的 部 相 5 ] 匡 分, 而王 氏则 包 括身 体 和 心理 两部 分 。龚 勇军 l 等 认 为 , 代 文 献 _ 6 历 中 的“ 质 ” 念 均指 人 的一 种稳 定 性 的素 质 , 其 关 注 形 体 。《 体 概 尤 辞 海》 中对 “ 质 ” “ ” 定 义 均 未 包 含 心理 。故 提 出体 质 内 涵 的 体 与 体 的 主 体 是 形体 , 心理 不 宜包 括 在 内 。何 裕 民[指 出 , 质 是 由众 多 特 ] 体
方 法 , 蛋 白质 水 平 探 讨 体 质 分 类 的 蛋 白 质 表 型 , 集 并 整 理 各 从 收
种 体 质 的蛋 白质 组 学 特 异性 指 标 , 助 于 最 终 阐明 体 质 的实 质 。 有 此 外 , 谢 组 学 与 体 质 的 研 究 表 明 , 谢 组 学 与 人 体 体 质 存 代 代
总体而言, 体质 内涵 逐渐 丰满 , 概 念仍 未 统 一 。 但
体 质 学 现 代 研 究 进 展
体 素 质接 受 了某 种病 因刺 激 , 或受 至某 种 病 理过 程 的影 响 , 而表 0 从
现 出某 种 较 有 特 异性 的病 理 反 应 和 类 型 。匡调 元 认 为 , 质 是 2 体 未 病 或 已病 状 态 下 的整 体 生 理 特 征 , 候 是 疾 病 状 态 下 的 临床 类 证

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研究现状及展望刘卓勋;黄斌;郑燕霞;许尤佳;杨京华【摘要】中国的中医体质学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于适用于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标准仍没有统一的规范;且现有的研究常常忽视了地域、气候、饮食等因素对儿童体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概述了中国中医体质学、目前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研究现状,并参照当前国家政策形势,结合自身对儿童体质研究的体会,从而提出对策,建议在特定地域内尝试探索认同度较高的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方法,再进一步探索体质辨识指导下的体质调理.%The TCM theory over body constitution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However,the body constitution for children still lacks a standard classification.Available studies often ignored the impacts of the factors,such as region,climate and diet,on the body constitution of children.Given this situation,the present review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iscipline of TCM body constitution and its 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Chinese children,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n this issue based on current state policy and our own research experience.It was suggested that scholars develop a well-recogniz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TCM body constitution for children in a particular region before investigating interventions according to TCM body constitution.【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6(018)012【总页数】6页(P2182-2187)【关键词】儿童;中医;体质分类【作者】刘卓勋;黄斌;郑燕霞;许尤佳;杨京华【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体质分类辨识,即如何对人群体质现象做出分类,建立客观的、规范化的体质分类的方法和标准,是体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儿体质中医研究进展

小儿体质中医研究进展
c h i l d r e n’ S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r o u g h c o n s u l t e d he t a r t i c l e s a b o u t c h i l re d n ’ S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f r o m 2 0 0 0 t o 2 0 1 1 .An d c h i l d r e n ’ S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wa s c l a s s i i f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he t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nd a p a ho t l o g i c a l f a c t o r s o f t h e c h i l re d n .
方面。
李 氏【 】 综述了近 1 0 年来 中医对d , J L 体质的研究 , 其 中d , J L
体 质 的 形成 因素 包 括 先天 因素 、后 天 因 素 ( 环 境 因素 、衣 食 因
中医体 质学 是 以中医理论 为指导 ,研 究人类各 种体质特 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 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 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 ,从而指导疾病预 防、治疗 以及养 生康 复的一 门学科 。中医体质学 的内涵包括个体生命过程 中,在先 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 的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 状态方面综合 的、相对稳 定的特质 ,它反映在生命过程的某些 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 ,对 自然社会环境 的适应能力方面 ,
以及 发 病 过 程 中对 某 些 致 病 因 素 的 易 罹 性 和 病 理 过 程 中 疾 病

中医体质学说与韩医四象医学比较研究

中医体质学说与韩医四象医学比较研究


治疗策略
02
分析两种理论体系在治疗过程中的策略和应用,比较其有效性
和特点。
疗效评估
03
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和韩医四象医学在疗效评估方面的标准和过
程,比较其评估方法和效果。
未来发展的比较
研究进展
01
02
03
临床应用前景
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比两种理论体系在当前研究中 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其研究 热点和方向。
体质,辅助治疗疾病。
中韩医学在未来医疗领域的发展与前景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韩两国在医学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中医和 韩医的国际化发展前景广阔,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发挥 更大的影响力。
跨学科融合
未来医疗领域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和创新,中医 和韩医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有望与其他现代医学学 科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医学进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医体质学说与韩医四象 医学比较研究》
2023-11-01
目录
• 中医体质学说概述 • 韩医四象医学概述 • 中医体质学说与韩医四象医学的比较研究 • 中医体质学说与韩医四象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01
中医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体质学说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体质学说是一种研究和解释人体体质现象的学说,它基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关注人体在生理、病理过程中 的差异和特点,以及这些差异和特点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个体差异性和可调性等特点。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同时,它关注人体的病理变化和疾病发展,注重早期预防和综合治疗;此外,中医体质学说 还强调个体差异和可调性,针对不同体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和养生方法。

中医内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与问题

中医内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与问题

中医内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与问题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中医内科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现状: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与传统的经验总结不同,现代中医内科学越来越注重把握病因病机,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将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以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另外,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的中医内科学在诊断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利用生化指标、影像学等现代检测手段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辅助诊断信息,提高了诊疗准确性。

中医内科学未来的趋势:尽管中医内科学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中医内科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诊疗。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体差异,因此将个体化医疗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医内科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针对不同的体质、病情和病因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内科学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合作研究和交流不断增加,双方相互借鉴、融合,为病患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疗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现代医学在诊断技术和先进治疗方法上更具优势,两者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内科学的发展。

再次,中医内科学将更加注重科学研究。

虽然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开展中医内科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对中医内科学的科研投入,推进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人体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和归纳的一种理论体系。

体质指的是人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个体的形体、生理和心理特征。

中医体质学说对预防疾病、调节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临床研究进展显著,为促进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一、中医体质分类研究的进展中医体质学说最早来源于《内经》,提出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和平和质十种体质类型。

这十种体质是根据人体生理、病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而归纳出的。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了更多新的体质类型,比如寒湿体质、湿热寒凝体质等。

这些新的体质类型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丰富了中医体质分类系统。

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容易患上不同类型的疾病。

比如气虚质容易患上肺病、阴虚质容易患上肾病、特禀质容易患上过敏性疾病等。

这种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可以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来维护健康。

比如气虚质的人可以通过食疗和运动来调理体质,阴虚质的人可以通过补肾滋阴的方法来调理体质。

这些调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中医体质调理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新方向。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体质与遗传、代谢、免疫等现代医学概念有关。

这为中医体质学说的科学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也为中医体质学说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正在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发展,相信它一定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阳虚型体质现代研究概述

中医阳虚型体质现代研究概述

中医体 质 学 说 的 研究 兴 起 于 2 0世纪 7 0年 代 ,
l 体质 学 说 的基本 原理
体质是人体 生命 过程 中 , 在 先 天 禀 赋 和 后 天 获 得
的基 础 上 所 形 成 的 形 态 结 构 、 生 理 功 能 和 心 理 状
态方面综合的 、 相 对 稳 定 的 固有 特 质 ; 阳虚 质 为 九 种 中医 体 质类 型 之 一 , 是 以阳气不足 , 畏 寒 怕 冷
关键词 : 中医 体 质 ; 阳虚型 ; 综 述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2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6 4 4 9 ( 2 0 1 5 ) 0 5— 0 5 0 5— 0 3
A r e v i e w o f mo d e r n s t ud i e s o f b o d y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研究 表 明
, “ 阳虚 ” 与 H P A轴 的功 能 减 退 关 系
密切, 表 现为 血 中皮 质 醇 、 A C T H的含量降低 , 结 果 与其 研究 相符 。另 外 , 该 实 验初 步证 实 了阳 虚质 与 下 丘脑一 垂体 一 甲状腺轴 、 下 丘脑 - 垂 体一 肾上 腺 轴功 能
质进行 干预 , 得到 了相似 的结果 , 并 且发现 敷脐疗 法
可 以降低 阳虚偏 颇 体 质积 分 , 改 善 其 临床 症 状 。此 外, 附子 药饼 穴位 敷贴 、 艾灸结 合埋 线对 阳虚 质亦有 较好 的干 预 作 用 。金 明 兰 以 阳虚 、 气 虚 体
健康 状态 微观辨 识 研究 , 发 现 阳虚 体质 体 内存 在 免
步 评价 。
3 生 物 学 基 础 研 究

国外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

医学研究正出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已由整理古人有关认识转为社会调研及体质分类理论模型的建立,并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其学科分支亦将相继出现,它以自身主体性与开放兼容性为发展模型,作为跨世纪的学科研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近30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作了较系
统的总结,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了展望与提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1卷第2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71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丁宇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上海200000)摘要: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体质;证;中医体质学;综述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lO)02—007l—05与养生。

笔者就近年来巾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王琦…等认为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反映生命过程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皇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发展的倾向性方面。

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换言之,体质就是人群及其中的个体。

得白于先天,并受《内经》在体质与人体牛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关系均有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体个性特论及。

奠定r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初步勾I田j了中医体质理论征,这种特征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并相对稳定的。

的雏形。

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学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内经》,临匡调元【2j认为体质是人群巾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卜和在环境床应用于秦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丰富发展于明清时期的的影响下,其牛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与《温病条辨》、《温疫沦》及《张氏医通》等…。

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其生上世纪70年代,王琦、盛增秀等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反应的特殊性,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_}f{版r《中医体质学说》,这足第一部中型的倾向性。

氏体质学专著,该书的出版,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中医体质的概念强调-r体质的形成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

经南历代医家的不断用的结果;体质的构成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3研究发展。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深入而广泛的研究,逐渐形成一个方面;体质禀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

先天禀赋。

包括种族、门相对独市的学科。

其独特的理论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家族遗传,婚育以及养胎、护胎、胎教等,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理、诊断、治疗及养生防病等各个方面。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后天各种凶素如饮食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I司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营养、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及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疾病损害、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药物治疗等,对体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莺要影响。

因[1z]下和平.针灸刺络拔罐配合外用治疗银屑病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2007。

23(8):39.[13]牛世煜.针喇、拔罐治疗银屑病42例l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4,64.[14]王盂柏,王勤学.针刺配合水罐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30例[J].中国针灸,2001。

21(5):284.[15]李哗.针药结合治疗银眉病80例[J].七海针灸杂志,2000,19(5)121.[16]栾天庆.中药合针罐治疗银屑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l,29(5):32.[17]王远红.且脏俞刺血拔罐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52例[J].中医药信息,2005,(1):18.[18]褚静.井穴刺I矗L加灸疗治疗银屑病30例[J].黑龙}I:中医药,2002.(6):42.[19]何秀英,马东升.维生素Bl穴位注射治疗银屑病36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8):493.[20]王富宽.穴位注射结合I{I药油剂涂搽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19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2):32.[z1]赵林玉。

刘耀,乔美玲,等.磁化肠线穴位植入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LJ].中围针灸,1999,(12):732.[22j张希平,张俊霞.码青.特定穴埋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18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4。

26(1):15~16.[23]李红,柳锋.埋线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1):51~52.[24]高小爱.埋线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

26(12):29.[25]韩永胜.杜友明。

王琳.外涂加脐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20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7,16(3):31.[26]李卫红.黄芍,谭小燕。

等.中药敷脐加保留灌肠治疗银屑病31例疗效观察口].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32(4):454~456.(收稿日期:2009—1l一21)万方数据72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31卷第2期此,体质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成的[3]。

何裕民等一J指H{:“体质足人群中的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性,生理上表现为在机能代谢、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E表现为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疾病传变、转归的倾向性”。

乇琦”1指出:体质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体质状态的长期性,同时也包含了体质的生命过程性和体质可调性。

构成体质概念的‘大要素,决定r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和其他学科中体质概念的根本Ⅸ别。

中陕体质学说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t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和体质类型的生理特征、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

2理论研究巾陕体质学渊源久远,经历r晋隋唐时代的中医体质理论的积累时期,宋金元时代的体质理论的发展时期和明清至今时代的中医体质理论的应用与创新时期。

关于中医体质的理论论述颇多,今将主要理论研究成果简介如下。

2.1体质学说的四个基本原理千琦∞j将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体质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桌赋遗传论。

并认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四个基本原理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

(1)体质过程论:认为体质是随年龄而改,变的、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换言之,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

具体说就是,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体质的发展“稚阴稚刚”的幼年、“气血渐充”的青年、“阴阳充盛”的壮年和“五脏衰弱”的老年等不同的体质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体质都足具有J£不M的特点。

《灵枢・灭年》扣。

以十年为一个时间段米描述了人生的过程“人牛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

肌肉方长,故好趋。

二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

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

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口始不明。

六l‘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敞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

皮肤枯。

八卜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f1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说明了不同人生阶段有小同的生理特征。

(2)形神构成论(心身构成沦):该理论认为体质是个体躯体素质与相关的心理素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构成体质的要素包括躯体和心珲两个方面,二者小町分割,体现了中医“彤神合一”的思想。

(3)环境制约论:这一理论认为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个体体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体质研究应考虑不同成长环境中形成的体质差异。

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生活习惯、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等都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

比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高月H固醇、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增加,现代人类的体质也随之发生了相庇的变化,其结果就是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痛风、冠心病等所谓的“文明病”、“富贵病”的发病率较以前显著增加。

(4)禀赋遗传论: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禀赋和遗传是个体体质差异的先决凶素,个体体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足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中医体质研究考虑到种族、家族和孕育因素。

认为遗传足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丰要内在因素。

2.2体质学的4个基本论点王琦等r3】认为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点与突破【J,它突ff{地反映在“体质为本,形神构成,体病相关,可分可调”等基本论点,具体表述为:(1)体质町分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中医体质分类主要根据文献依据、临床依据并Ⅱ具有相应的生物学基础。

(2)形神构成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体现中医“彤神合一”思想;体质的形神构成论认为,体质足一定的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尤论是平和质还是偏颇体质都有特定的性格心理特征,而H其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相互影响。

(3)体病相关论: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①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的倾向性;②体质因素影响病机:病情可随体质而变化,即中医所渭“从化”。

《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有云:“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③体质状态是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④体质影响证的性质(寒热属性、虚实、从化等等)。

(4)体质n,渊论: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町变性,这一特点使体质的调节成为町能。

通过干预渊整其偏颇,使洲整体质、防病治病成为可能,实际f二临证治病的过程在某种程度f:就足改变患者病理体质的过程。

另外,体质可调论还揭示了通过干预亲代体质町调节予代先大禀赋的道理。

2.3中医体质与证的关系研究体质与证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足南丁体质学研究初期各个学者对体质的理解解释不同,造成体质分型命躬混乱。

结果,ff部分证和体质的命名方式相同,如阴虚hE与阴虚质,阳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证与气虚质,痰湿证与痰湿质等,从而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刖难和混淆。

首先,体质与证有着密切的火系。

它们都是通过巾医的明诊,收集人体或疾病的外在表现。

进行归纳分析及判断,以阐明机体的牛理、病理状态。

上琦f6i认为体质与证候在界定前提、形成凶素、形成特点、表现特点、信息表达、涵盖范围、指向目标、诊察内容和干预目的方面均存在区别和联系。

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而中医证候类型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衷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

王琦等f6】认为中医证候类型足埘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凶、病位等方面的概括,是机体发病时的阶段性表现,具自.快速转变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