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初探

合集下载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引言农村小学生是中国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成长问题,其中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改革,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差,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农村地区,一些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存在问题,家庭教育水平不高,这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农村小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探讨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通过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农村家长更好地指导孩子,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1.2 研究意义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了解和分析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制定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行为素质。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对其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研究这些因素,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有助于揭示农村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农村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了解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意义还在于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探讨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可以发现教育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为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深入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意义重大且必要。

2. 正文2.1 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层次的问题。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与分析报告发现农村小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的改进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的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

同时,调查数据及访谈还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在下述几方面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

从对农村小学生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行为很随意。

二、三年级的学生逐渐表现出撒谎的问题,有的孩子不爱护公物,无公德。

有些中、高年级的学生出现打人、骂人、欺负比自己弱的学生的倾向。

还有些共性问题,如:无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不够勇敢,怕吃苦等等。

做人的基本态度你都没有,哪里还能进行好习惯的鉴别和养成?课题组在对班主任访谈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个特例:一年级有一个很特别的学生,他年纪虽小,身上问题可不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推桌子,上课喜欢脱鞋子,做事情磨蹭拖拉,上学经常迟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

老师、家长多次教育、帮助,效果甚微。

因此,班主任很苦恼。

在和家长的交谈中得知,父母近四十岁才生他,有些坏习惯在幼儿时就有,但是爷爷奶奶很娇宠,父母亲很放纵他,所以一直都没改过来。

可见,小学生在生活中的看似无关痛痒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导致做人的基本态度的缺失,而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了,直接影响的是孩子的健康正常的发展。

(二)、生活方面依赖性强,行为随意,不合规范。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在生活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愿做、也不太会做家务事,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

有的学生每天上学都要向父母要钱买零食、买玩具。

放学后不回家,到处玩。

作息无计划,生活无规律,迷恋电视、网络。

六年级一班学生小凡就是一个例子。

小凡是个性格外向,很爱说话的男孩,经常以一些稀奇古怪的言行吸引别人注意,反应敏捷,是个不错的学习苗子。

但是,这个孩子不讲卫生,常用笔掏牙,形象邋遢,一年四季不穿袜子。

浅析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浅析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浅析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新惠三中薛志新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询问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习惯。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

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

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分析原因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一)家庭的影响。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研究

同弓小学校校本教研课题材料汇编同弓小学校教科室2015年3月10日目录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研究. 2农村中小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现状分析. 11中小学生生活习惯调查表. 14农村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15天池九义校农村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19农村中小学不良文明礼貌现状分析. 21天池九义校不良文明礼貌现状问卷调查. 25农村中小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成因分析. 29农村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分析. 33农村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分析问卷调查. 44天池九义校学生不良文明礼貌现状成因分析. 46天池九义校学生不良文明礼貌现状成因问卷调查. 49对农村中小学生不良生活习惯教育的对策. 51农村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对策. 66农村中小学生不良文明礼貌现象的对策. 78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一)时代的迫切需要21世纪,我们面临着科技、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与挑战,而众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将是国民的综合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赖于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要做事,先做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若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其人格必定是不健全的,他的个人综合素质必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与不足,势必影响其一生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运。

(二)现实的需要直视我们农村少年儿童,长期以来受“重智轻德”思潮的影响,“分数至上”是所有农村家庭的普遍观念,加之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学生在家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培养,而且农村许多家长自身具备的低文化素养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消费习惯等等。

有的不讲卫生,随手乱扔杂物,不梳头不洗脸就来上学;有的常出现攻击性行为:打架、吵架、追逐打闹、说脏话粗话等;有的不懂得基本的交通法规知识,乱穿公路;有的不懂得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插队、拥挤、吵闹,有的讲攀比图享受,等等行为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就会不断恶化,成为品德不良甚至违法犯罪的前奏。

农村小学生几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农村小学生几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农村小学生几种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洱源县海口中心完小钱贵平贝多芬曾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从一定意义上说“德性”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在2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与同行们一起对矫正农村孩子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的“德性”,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上的表现:学习被动,不能够积极发言,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对老师的提问不积极思考,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作业拖拉,学习上总是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吃苦的精神。

2、生活上的表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偏食挑食,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按时起居,有严重的依赖心理。

3、行为习惯上的表现:从观察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表现得很随便。

二、三年级的部分学生不爱护公物,公德心不强,有些四、五年级的学生喜欢随意拿别人的东西,与同学打架、争吵、欺负弱小,讥笑、玩弄他人,有些甚至会向低年级的学生索要财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长过分溺爱,使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二是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使子女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三是父母管教方法粗暴,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四是不健康的家庭,使孩子产生了自卑和怨恨心。

五是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无法言语的,尤其是心理上的伤害。

2、学校教育不当因素的影响。

一是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行为规范的教育,由此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理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小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二是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等。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生文明行为培养初探

学生文明行为培养初探

学生文明行为培养初探关键词:家庭教育;兴趣;教育管理作为一名教师,我把每一位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并希望他们能充满朝气,快乐地生活、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孩子,也为他们存在的一些陋习而痛心。

一、造成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原因1.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学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

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家庭温暖,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家长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认为孩子的一切该由学校负责,自己就不用再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把学校当作“寄存处”;有的家庭父母离异,把孩子当作足球踢来踢去,根本无心教育孩子、照顾孩子;有的孩子做错事,家长是一味地责打,并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也不知道怎样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2.缺乏学习目的和兴趣许多人的平庸,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高尚的人生目的,只是昏头昏脑地活着,不知追求什么;许多学生成绩差,原因在于没有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今天为了应付家长学,明天应付老师学,过两天为了考试学,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室坐着,被老师逼得不得不学。

3.人际关系不和谐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做事往往凭自己的好恶,没有把集体、团队的荣誉放在第一位。

比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班上有同学参加比赛,除少数人在为赛场上的同学加油外,大部分同学是吃着零食、听着mp3,聚在一起闲聊,场上发生的事好像与自己无关。

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办法当然,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学生自身的原因,又有学校老师、社会的原因。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是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来纠正的。

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倡导“有德就是才”的理念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压力非常大,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以便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有较好的发展。

有的学校在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时,只看重学科分数,而往往忽视了德育水平。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不良行为习惯问题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复杂,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一、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农村家庭多数为农民家庭,家庭成员多为农民,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素质相对较低,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高,对孩子的行为规范要求不严,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些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对孩子纵容过甚,导致孩子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2. 学校环境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良的教育方式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使得学校教育环境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从而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3. 社会环境农村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传统习俗和社会风气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不正当的社会交往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得孩子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1. 家庭教育加强农村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严格要求孩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学校等活动,加强家长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

2. 学校教育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学校的文明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复杂,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加强学校教育、引导社会环境的良好发展等,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力度,对农村教育进行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保障。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摘要】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本文从定义、影响因素和改善策略等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

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改善不良行为习惯方面尤为关键,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的力度,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行为。

通过合理的教育策略和多方合作,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策略研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改善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是我国重要的基层社会组织,农村小学生作为农村未来的希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一些农村小学生呈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如早恋、懒惰、不守纪律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仅可能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会给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深入探讨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对于促进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善策略,以期为相关农村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监管程度较低,导致了不良行为习惯的普遍存在。

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

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会对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造成重大影响,甚至迟缓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依据,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虎林市第一小学王珀针对养成教育,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中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

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

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

因此,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把对“祖国的希望”的养成教育放在首位,并常抓不懈。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漫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带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等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在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大铁锁,在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

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在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

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

《农村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目标
(一)理论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着与自己的经历和教育程度相应的固定行为,这种行为有很强的潜意识作用。现在人们比较认同的权威性的行为习惯定义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他对于行为习惯的解释有四种含义:(l)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2)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3)对药物的癖嗜,常用术语是药物依赖。(4)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他特别指出,最后的一个含义与前面的几种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它的内涵是指一种天生的、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而其他几种意思都明确含有习得的行为之意。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家庭多为单亲或者父母双亡的情况,家庭经济困难,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意识和方式也不够健全,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比城市小学差,导致教育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

生活环境的恶劣。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环境脏乱差,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农村小学生容易形成一种懒散的生活态度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针对以上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矫正和改进:
第一,加强家庭教育。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对家庭的帮扶和扶持力度,提升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改善生活环境。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农村小学生能够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宜人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投入和改善生活环境等措施,才能有效地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村小学生。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一、引言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入手,探讨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1. 家庭教育不足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2. 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地区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家庭饮食不够均衡,缺乏运动和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贪恋电子产品、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

3.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导致了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很难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教育,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信息闭塞,孩子们往往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信息和影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1. 家庭教育的加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增加体育与健康教育学校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运动、保持饮食均衡等。

3.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4. 增强社会教育的渗透加强社区和社会的教育渗透力度,引导学生接触正能量的信息和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社会层面的保障。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研究

03
研究结果分析
不良行为习惯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攻击性行为
逃避性行为
违反校规校纪行为
侵犯他人行为
如打架斗殴、欺凌同学、破坏学 校财物等。
如逃课、逃学、不做作业等。
如迟到早退、顶撞老师、吸烟喝 酒等。
如偷窃、诈骗、骚扰女生等。
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
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 长不良行为示范等。
生的影响。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研究样本不够广泛
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生作为 研究对象,样本数量相对少,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 遍性。
影响因素分析不够深入
在分析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时,虽然涉及了 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但每个方面的分析还不 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 因与对策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文献综述 • 研究结果分析 • 对策研究 •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 行为习惯问题的普 遍性
社会转型期对农村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 的影响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 局限性
研究意义
要点一
总结词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农村地区,不 良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往往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扶持 ,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同时,政 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宣传 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

学生自身因素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也与学生 自身的因素有关。例如,学生的心理特点、 自我认知、情感状态等都可能影响其行为习 惯。
研究展望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针对家庭环境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未来研究可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干预,帮 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方式的质 量。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 变化,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 性。
学校层面的对策
01
加强德育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通过德育课程、主题班
会、德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2 03
未来发展受阻
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职 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03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 惯的成因
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条件
一些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 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导致留 守儿童现象严重,缺乏父母的陪 伴和关爱,容易造成孩子行为习
惯偏差。
家庭教育方式
一些农村家庭的家长可能过于严 厉或放任孩子,缺乏适当的管教 和引导,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
学生管理问题
一些农村学校的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如对不良行为的容忍 度过高、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等,容易助长不良行 为习惯的形成。
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些农村地区的社会风气较差 ,如赌博、暴力等现象普遍, 容易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背景的差异
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背景与主流文 化存在差异,如方言、习俗等,可 能导致孩子在适应过程中出现不良 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行为不端的表现,比如说凌晨爬起来看电视、午休时不服从老师、上课走神、与同学打架等等。

这些习惯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家庭因素。

由于长期的农村落后思想观念,农村家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说,孩子的家长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缺少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科学指导,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和方法也比较陈旧。

此外,农村家庭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孩子们面临的是不完备的教育资源。

这些环境都可能导致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其次是社会因素。

农村教育相较于城市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小学生面临的社会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比如说社会生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电视的普及、网络的普及等。

这些因素容易使孩子的生活习惯受到冲击,对正常的生活规律产生破坏性影响。

最后是经济因素。

农村家庭的经济基础较弱,生活不稳定,非常缺乏资源。

家庭经济情况不佳,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社会脆弱现象,从而导致孩子行为不端的情况,比如说偷窃、打架等。

针对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个策略:一、家庭教育。

要教育家长不是要抱怨他们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是要将教育责任放回家长的手中。

强制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渗透家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益而积极的方法、都很有必要。

二、建立社会教育体系。

农村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多的培训、补习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成绩,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人际关系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孩子们改善交际能力和心态。

四、树立教育观念。

对于家长而言,必须树立适合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有意识地将教育观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

家庭教育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真心温馨地关注孩子,给予他们正面的教育和心理支持。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近年来,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小学生的学习、社交和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家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观念不足、家长缺乏独立自主思考、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等问题,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村社会教育资源不足,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孩子习惯于野蛮、粗鲁的行为。

三是学校教育的影响。

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对农村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理解和关怀,这也导致不少小学生抱有负面教育观念,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针对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问题,我们需要有策略地进行干预。

家庭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可以通过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家庭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其爱好和才能,提高其综合素质。

社区和学校也需要共同参与到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研究和干预中来。

社区应该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丰富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

学校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问题的关注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也需要大力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加强社会支持和资源的倾斜,为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促进其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充分的关爱和支持,为农村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时代的教育主题来抓,这符合当前国情,《意见》还把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更体现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仔细观察当前的小学生,某些人在生活上比较懒惰,十分喜欢吃,且生活自理能力差,过于依赖父母,而在学习上没有定性,课堂上随意性强,作业也不认真做待人处事方面缺乏热情不爱跟人打招呼不懂得互相谦让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以个人为中心;在公共场所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不守秩序,不讲卫生;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注意力不持久,受不得挫折,听不进批评意见,还容易记住。

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造成小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不高;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考核以教学成绩为重及安全这顶紧箍咒",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孩子们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矫正的。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古人说:“养其习于童蒙。

“小学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想,只要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下定决心,肯下工夫,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反复抓,抓反复,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前这种不良倾向是可以得到改变的。

一、针对家庭教育质量不高,可以从提高家长素质入手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首先,学校应定期召开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的家长会。

加强家校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统-教育口径,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建立家长学校。

定期举办内容丰富集中、形式多样活泼的家长培训,通过-些具体事例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如何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如何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等,让家长真正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同时印发一些关于孩子常规习惯养成教育的资料,让家长对照资料,结合孩子的生活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强化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并经常与学校及老师联系,加强信息反馈,共同教育学生,实现家庭教育效果的优化。

不良行为习惯成应及对策

不良行为习惯成应及对策

不良行为习惯成应及对策首页南江教育政务公开政策文件教育新闻教育之窗电化教育课改教研招生考试教育装备文艺天地大爱无边您目前的位置:课改教研 > 教育论文 > 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对策初探发表时间:2008-11-24 15:50:23访问次数:2249“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对策初探南江县天池九义校康东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为了达到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天池九义校确定了“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校本教研课题。

所谓“不良行为习惯”就是积久养成的不良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式。

结合自已的日常工作。

我利用调查、问卷、班级讨论、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初略的探究。

现将得出的初步结论作如下总结:不良生活习惯1、有意损坏公物,践踏、破坏农民庄稼,恶作剧。

校方常常堵不胜堵,防不胜防。

例如:在公路上安放巨大的石头或在公路上撒钉子;向厕所的入粪管道中扔砖块、石头;有意使别人“出丑”,从而“幸灾乐祸”。

成因分析:这类学生产生这一行为往往是由于心理原因。

(1)“公物”、“它人”心理。

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学生认为破坏的对象不属自己所有,其好坏对自己不产生直接影响。

这种心理与学生的文明程度、思想境界有关。

文明程度、思想境界越低,带来的危害就越大。

(2)“表现”心理。

这类学生为了显示其“胆量”或“能力”,往往在同学面前把公物或农民的庄稼当成自已的“靶子”把恶作剧当成出风头的手段。

往往围观的人越多,其表现欲望越强,破坏越大。

(3)发泄心理。

有的学生对某一老师或对家长有偏见,对日常学校或家庭的管理有意见,在无人或人少的时候用这种破坏公物或践踏别人的东西作为发泄的办法。

(4)“变态”心理。

这类学生往往家境特殊,或受过心灵伤害,性格孤僻,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而产生一种破坏心理。

对策:(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奋斗目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到学习上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初探
【摘要】本文阐释了不良行为的内涵与发展阶段,探讨了不良行为的类别与界定要则,并详细剖析了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同时提出了学校教育中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界定成因矫正
一、不良行为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所谓不良行为,就是指品行上有缺点的越轨行为。

一般是指那些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阻碍学生智力发展,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这些行为尽管出现在少数学生身上,但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个性的形成甚为不利。

一个学生从小胆小怕事,长大了往往缺少勇气,缺乏自信心;从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长大了就难以对人热情,怯于交际。

通过观察调查,我们认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形成,与不良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良品质因素的萌芽阶段,即不良行为的产生阶段;第二阶段,为不良品质因素向外扩展阶段,即不良行为的形成阶段;第三阶段,为不良品质的严重发展阶段,即构成犯罪阶段。

所以,重视学生的不良行为,把不良行为消灭在不良品质因素的萌芽阶段,就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不良行为的类别与界定要则
依照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可把不良行为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心理性的不良行为。

即由情绪、性格的特殊而产生的不
良性行为。

如狂妄自大、骄傲自满、娇气、暴躁、孤僻、冷淡、自卑、无自信、怠惰、说谎、分心、易受暗示等。

另一类是品行性的不良行为。

一种表现为不守纪律、屡犯常规、恶作剧、欺侮同学、顶撞老师、吵嘴骂人、考试作弊、无故旷课等;另一种表现为道德品质的不良,如偷窃、打架、抽烟等。

要界定小学生行为是正常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良行为与年龄特点行为不应混淆。

教师要把学生的行为表现,与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发展区别开来。

例如,小学生好动、活泼、好问,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活泼、好动看成是“多动症”,也不能把学生的好问认为是给教师带来了麻烦,把学生不听话误认为是不良的行为。

相反,学生不动、沉默寡言、孤僻离群,这倒是不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正常发展的不良行为。

二是要注意不良行为的偶然性和经常性。

教师不要把学生偶然出现的一次胆小、说谎、挑食、淘气就认为学生有不良行为,这样就会冤枉了学生。

只有那些在学生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智力发展影响严重的、需要较长时间教育矫正的行为,才是不良性行为。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剖析
小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及成人社会外部影响因素,也有与学生身心发展有关的内部因素。

笼统地说,不良行为是外在环境与教育等外因与学生生理、心理等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假如父母离婚、父母一方死亡,或存在养父养母,这样的单亲家庭其关系一般会影响或破坏儿童与家庭的和谐关系和心理关系,往往使儿童形成冷淡、自卑、孤僻的性格,或者有反抗、粗暴、弃家行为。

有的父母有错误的思想意识、不良恶习,也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2、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生活如电视、录象、互联网中各种消极有害因素的影响;二是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三是不良玩伴的行为感染。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
学校有时由于教育观点的错误或教育方法上的缺点,也可能给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蔓延与恶化造成了机会和条件。

如学习负担过重而引起学生过分的心情紧张或情绪波动;乱班的环境使学生养成了散漫的习惯;教师教育中的命令主义、简单粗暴式变相体罚、主观武断等,就会导致学生的怨恨、反抗和逃避行为的产生。

4.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不良行为就其本身来分折,也有如下一些可能的原因: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性差;在学校生活中遭到挫折和失败的次数较多等等。

四、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策略
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不良行为,可通过采取适合的教育策略得
到矫正和改善。

在学校教育中,这些策略大致是:
1、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应持正确的态度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所持的基本看法。

教师的学生观,大体上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类型:一类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

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常采用“我讲你听”的注入式灌输法,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是使学生个性近乎压抑状态。

另一类视学生为独立的主体,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式和态度,坚持不懈地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要善于发现不良行为的征兆,把不良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不良行为学生在起初是有些征象的,问题是教师和家长不能及时发现,甚至视而不管,以至恶性发展。

比如,骄傲、狂妄、自大的学生,起因或许是第一次考试成绩好,或是做了一件好事而受到夸奖时,没有适时进行要虚心的教育。

反之,有的学生也许第一次考试失败,或在某次活动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心灵受到刺伤,后来又屡遭失败而变得自卑、孤僻起来。

品德性的不良行为,也不是突如其来的,它常常有一个由潜伏到显现征兆的过渡期,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和及时发现这些征象,并配之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少年学生年幼无知,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水平低,他们有的行为
初看起来似乎是不道德的,但仔细观察分析,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例如,某班同学丢失了亲友刚送给他的一支电子表笔,教师在询问、调查中,一个学生本想当众承认自己感到新奇好玩,才拿来看看,但害怕别人说他是小偷,就没有承认。

老师巧妙地向大家说:“可能是有同学想借去玩玩,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会送还的。

”第二天,笔被悄悄地放回了原处。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就肯定这是一种偷的行为,势必会伤害学生的心灵。

所以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采取客观的态度和机智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动不良行为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长处克服其短处,发扬他们的优良品德,去克服不良行为,使不良行为在学生头脑中失去被注意的优势位置,并能向有利于他的方向思考,也是教育不良行为学生的一个好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要教育学生们正确对待、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允许他们反复,并在反复中耐心诱导,不断提高要求。

同时,要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使其持续进步,也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好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