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以礼养德,德教为重

合集下载

《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

《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

《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
《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主要是把通过"仁"、"礼"、"智"三个方
面加以规范以达到自身成长的目的。

一、仁爱:即以慈爱、爱护子女并帮助他们成长。

《弟子规》指出:“父母者,至孝也。

子不孝,其为仁矣。

不报父兄,其为不仁矣。

”提
出孝顺的要求,强调了孩子内在的自律,鼓励孩子进行自律的训练。

二、礼仪:弟子规提出十种德行:“仁,勇,义,智,信,忠,坚,温,谨,孝”。

它关系到孩子的健康身心发展,以及诚实、谦虚等行为准则,详细设定了佩戴服装、礼节、安排生活习惯、家庭生活秩序等方面的
行为准则,强调要有谦让、团结协作、恭敬、节俭、勤奋努力等优良
品质。

三、智慧:弟子规强调要“思惟明达,精诚克己”。

把“学习”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孩子“勤读书,益警夜”,即要求孩子勤学苦练,勤晨夜练习。

以礼养德,以礼规行

以礼养德,以礼规行

以礼养德,以礼规行作者:朱贝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5期摘; 要:文明礼仪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让我们在与人的相处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因此,帮助小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尤为重要。

常言道,良好的习惯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还不够完善,非常容易受不良风气的错误影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一些不礼貌的行为,对此,小学教师应该采取相对应的防范措施,以此来养成小学生的知文明、懂礼仪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文明礼仪;小学生道德教育;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对自己的行为意识比较薄弱,不能很好的分辨出自己说的话和做的事是否会不得体、不礼貌。

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从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学习文明礼仪,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让小学生体会到文明礼仪的魅力。

小学教师要帮学生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并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是大家的关注点。

不好的文明礼仪容易让小学生受到坏的影响,做出不好的行为,如若不加以改正,将成为较大的隐患,埋下不好的种子。

而好的文明礼仪则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好习惯,树立好风气,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受到社会的认可,为社会作贡献,也可以使我们沟通融洽,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

让小学生生活在这种风气中,对他们的将来大有指导作用,也能使他们身边的人受其影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例如:小學教师可以组织班会,并在班会上播放关于文明礼仪的小视频。

通过学习后,让孩子们指出视屏中不文明的行为举动,尝试着说出不文明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对于这种不正确的行为,要怎么做。

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与说明。

以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切身体会到文明礼仪的内涵及带来的精神愉悦,让小学生潜意识的将文明礼仪放在心中,并在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正确的行为。

国文书院学规八则

国文书院学规八则

国文书院八则一、敦行典礼。

敬学之始,先正衣冠。

每临月朔,当望礼拜。

二、出入有序。

依班就位,各敬尔礼。

入则为范,出则为仪。

三、学有常规。

列适讲堂,恭听训诲。

有疑斯质,务求详明。

四、共砥品谊。

为学立品,正地立身。

各自爱鼎,起止端方。

五、正明文体。

传承经典,知文教律。

清真雅正,入室航梯。

五、师古达观。

博古通今,以期有体。

明德尚行,学贯中西。

六、合作探究。

三人之行,必有师焉。

有教无类,疑义相析。

七、崇尚虚谦。

虚者受益,谦而弘光。

学问之道,不耻下问。

八、珍敝必惜。

窗明几净,纵横井然。

希踪贤哲,不复谆嘱。

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含咀经训,追溯圣贤。

叛道背理,必以先正。

媚外崇洋,几成陋习。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贤辟至意,切勿漠然。

合语备德,致而行焉。

务祈无舛,志同道合。

,不以为然,所当深戒奚容自是,趾高视下,恃才傲物,量已偏甚,不得姑容。

不许逾越汪太守馆例十二条(明)一、学必有师,非独有讲解文义,实令人消傲气,以收放心,闻见与德行实赖之。

宋时朝除山长,本朝定议教授摄山长厅事,尊时制也。

诸生宜悉遵约束。

本府又以尔乡先生、理学、忠节、名臣揭之坊表,将使尔诸生游息之暇举目皆师,其敬之哉!二、书院号房有限,本府具所偶知量取作养,以示倡率。

于作养一念,原无分别,凡会考之期,各县未取生员,有志者俱许赴会,一体校阅发落。

三、本府所属望诸生,不独以文章取科第而已,愿以行已有耻为士人第一义。

会中不许口谈外事,至惹事非,淡交乃可长久,切戒,切戒。

四、群居终日最易言不及义,诸生止会文日于公堂相见,不许往来闲谈,至荒本业。

有游戏无度者,不独为有道以鄙贱,本府查出定鸣鼓斥之,不许复入会。

五、诸生各立日课薄,每日将用过功夫登薄内,或看经书若干,或读论文、策、表若干,或看通鉴、性理若干,或看程墨及时艺若干,或看古文若干,各随意见力量,但要日有日功,月无忘之,本府将无时抽签稽查。

六、诸生一到会中,即思居肆成事,不得来去任意。

其有急务须归者,计期给假,俱白管书院教官代请,仍置簿稽查。

二程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二程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不要认为小错误容易改正不把小错当回事慢道德规范的根本仁是本孝悌是用仁的具体表现形慢就会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出现发展到一爱即仁爱爱莫大于爱亲因此行仁义自孝定程度量变引起质变人就会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始
思 想 政洽
二程道德教 育思想及 其现代启 示
申圣超
( 哈尔滨工程 大学 思政教研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1 )
( 三) 正 确 处 理 义 利 关 系— — 树 立社 会 主 义 义利 观
性 有天命 之性与气质 之性之分 , 二程一方 面希望 通 过前者来 培养圣 贤君子人格 , 另一方面 又要对 气质 之性 中禀受 浊气 者进 行变化 , 使 之 向善 的一 面发 展 。 因此 , 人要 趋善避 恶。二程认 为趋 善避恶 的最 主要方 式 就是灭 欲存理 。事 物均有其两 面性 , 过于注重 “ 欲” 会 造成精 神世界 的荒 芜 , 过于强调 “ 理” 则有 可能导致 对 人 的压 抑和束缚 。因此 , 我们应 当正确处理 理与欲 之间的关 系 , 将 二程的理欲观与其义利观结合起来 , 树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1 5
基 金项 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 目( 1 2 5 2 4 0 4 5 ) ;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 目


( 一) 由孝 亲 扩 大至 爱 万 物
北 宋二程认 为 , 孝是 施行仁义 的根本 , “ 盖孝弟 是 仁之 一事 , 谓之行仁 之本 则可” ; … 而仁是封建 社会 道德 规范 的根本 , 仁 是本 , 孝悌 是用 , 仁 的具体表现形 式是 “ 爱” , 即仁爱 , “ 爱莫 大于爱 亲” , 因此 , 行仁义 自孝 悌始 。二程认 为 , 应 当从 爱亲开始 , 继 而推及 爱 民众乃 至万 物 。一 个人如果 连 自己的父母 都不孝 敬 的话 , 很 难想象他可以做出对他 ^、 集体 、 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 隋。 孝 道文化不 仅体现在 家庭伦理 上 , 还 体现在社会 层 面上 , 如对 工作 的敬 , 对 国家 的忠等 。在 单位 , 要 尊 重上级 、 爱 岗敬业 ; 对 国家则要尽 忠 , 凡事从 大局出发 , 做 到“ 居之无 倦 , 行之 以忠” 。但 有些人 为了表示对 上 卜 山0 o 0 一 ∞ 级 的尊 重 , 一 味惟 上级 是从 也是 不对 的 。上级 “ 言行 合乎于义 , 则 敬之 顺 之 ; 如 果 不合 乎 义 , 则要 争 之谏 之” 。 … …但劝 谏又要 注意方 式 、 方法, 我 们不提倡 直言相劝 , 而是倡 导在适 当时候 委婉地 劝谏 , 这 样才能 收到好 的效果 。 行 仁义 自孝悌 始 。只有首先做 到 了孝 亲 , 才能 寻 得兄弟 、 上下级和朋友之要道 ,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 二) 改过迁善——提 高 自身道德 素质 北宋二程将 “ 性” 区分 为天命 之性 与气质之性 。他 们认为 , 天命之性是善 的 , 气质之性则有 善有恶 。二程 讨论性 的 目的就在 于通过 变化气 质使偏颇 的气 质之性 恢 复元本 , 成 为“ 完全 自足之物 ” 。我们应 当重视改过

弟子规之礼德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弟子规之礼德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弟子规之礼德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主要内容是关于儿童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准则。

其中的“礼德篇”章节,强调了礼节和道德的重要性,教导人们如何行为规范,追求高尚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围绕《弟子规》的礼德篇展开讨论,论述其起源和背景,礼德的重要性以及弟子规中的礼德要点。

《弟子规》是由清代的袁了凡所编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品德和礼仪修养。

这个经典的出现,不仅是对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贡献,更是对社会教育的一次深思熟虑。

通过学习和遵守《弟子规》中的规定,孩子们可以在德行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引导。

礼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指的是人们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更意味着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礼德的实践可以帮助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和友好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塑造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礼德的重要性依然不可或缺,它是保持社会秩序和推动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弟子规》中的礼德要点不仅包括了一系列行为规范,还涵盖了一些道德原则。

这些要点包括:尊敬父母和师长、关爱他人和动物、待人以诚、不争斗和不谋财利、讲究言谈举止等。

这些要点的守行,可以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总之,弟子规中的礼德篇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遵循《弟子规》中的礼德要点,我们可以获得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尊重和关怀他人、遵守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依然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核心价值观。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的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弟子规的起源和背景2.2 礼德的重要性2.3 弟子规中的礼德要点3. 结论3.1 弟子规对个人的影响3.2 社会中的礼德意义3.3 总结在本次文章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弟子规的起源和背景,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规则的形成背景以及其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二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其理学思想核心为“存天理、灭人欲”,其教育思想核心为明理修德。

二程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终其一生都在从事教育。

程颢即使在十几年的从政生涯中,也不忘教育。

他先后在山西晋城、河南扶沟建有书院;程颐则长期在洛阳履道坊、嵩阳书院和伊皋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程颢弟子范祖禹和刑恕回忆说:程颢退职后,居洛阳十余年,与其弟日以讲学为事,“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

”“先生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

”程颐则被称为“道遵海宇、明重天下”,凡过洛阳的学子,以不见程颐为憾事。

学子是虚而往,实而归,无不裣衽而服。

二程不仅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因材施教法、循序渐进法、平等育人法、情感教育法、启发诱导法和养成教育法等施教方法;而且也极力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提出了格物致知、主敬集义和深思自得等自我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其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

二程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有关教育方面的格言和名句,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学以至圣人的学习的目的。

二程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成就道德,而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圣人。

这里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圣人?程颢说:“圣人,人也,故不能无忧”。

意思是说,圣人也是人,也有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圣人能做到的事,一般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到。

所谓圣人,是指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

程颐说:“人皆可以至圣人”。

在二程看来,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

只有两种人达不到圣人的标准,一是根本不相信有圣人;二是自弃者,拒绝向圣人学习。

二程把圣人从神的地位降到人间,是一个突破。

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圣人的标准,也是对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的突破。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呢?二程认为,人道包括四个方面,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道。

程颐说:“孝其所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圣人而已矣。

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孝悌,就是达到了圣人的标准。

二程“教化”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word精品文档4页

二程“教化”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word精品文档4页

二程“教化”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不仅涉及思想层面,还涉及文化和心理层面,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共识也是影响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我国历史上既不是以法治国,也不是以宗教治国,而是以“德”或“道”治国。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一、二程“教化”思想的内涵(一)理是二程“教化”思想的核心内涵一般来说,在传统文化中,理不但具有客观规律的意义,还具有道德伦理的意义,实现“崇德”的目的,为传统社会提供经典的教化作用。

二程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他们声称:“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无理”。

(《遗书》卷五)二程将忠君、孝父等纲常观念提到普遍原理的高度,使之永恒化、绝对化,真正奠立了正统理学价值本体论的根基。

二程提出二重人性论,完成了儒学史上的综合创新。

他们认为“天命之性”是理想的人性,是至善的,人应当自觉地恪守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的约束,不会去做坏事;然而,“气质之性”是现实的人性,具有恶的因素,由于受到人欲的蒙蔽,现实的人便可能做出种种不道德的事。

二程注重塑造理想人格的人文精神对今天急功近利、工具主义盛行的社会也颇具借鉴价值。

(二)内省是二程“教化”思想的主要方式二程兄弟是理学的奠基者,又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相当影响的教育家。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二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它一方面是其理学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二程倡导“内省”的自我修养方式,提出了格物致知、主敬集义、深思自得等自我教育方法。

二程主张修养必须“致知”。

程颐说:“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 。

“致知”是修养学习的首要目的,但“如致知,须要格物”(《遗书》卷十七) 。

“格物”即“穷理”,是穷天理、穷万物之理。

从本质上说,二程的格物致知并非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和对知识的不断积累,而是努力发现人心中固有的“天理”,努力挖掘人内心固有的良知,无论是深思,还是自得,都是内心修养的方法。

以礼规行,以礼养德,以礼育人

以礼规行,以礼养德,以礼育人

学校将探索生活化、情景化的礼仪教育内容、形式,根据文明交际礼的行为领域、传统文化以及表现要素,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题组提出了“学校礼文化建设”的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以礼规行,以礼养德,以礼育人。

我们校园礼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博爱、自主,拥有彬彬有礼的好孩童。

一、以礼规行“以礼规行”就是要用良好的礼仪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行”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学校的礼仪教育不只是一种讲礼仪知识、了解礼仪知识的教育,而更是一种讲究实效的“约束规范品行”教育,是一种融入学生日常行为的礼仪教育。

经过调研,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没坐相、没站相;对人缺少礼貌,不讲个人卫生,不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类似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张口骂人,出手打人,无视交通规则等现象比比皆是。

对此现状,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十分重视,重新公布和修订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而各级各类学校也认真贯彻,照此行事。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缺少正确的行动纲领,不少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要么搞成走过场的形式教育,要么搞成强制性的服从教育,一些“行为规范”活动通常是招之即来,来之即做,做之即散,对学生的心灵并没有多大的触动,造成了实效性低下的不良后果,这是因为它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其实,一个好的行为并不是学生知道了或能背出来了他就会去做。

行为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

在某一个具体情境中,个人选择某种行为,总是和他对这一情境的了解和评估有关,包括对这一情境中的人际状况和自我位置的看法等,从而做出自己要做的行为。

二、以礼xx“以礼养德”将礼仪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融合,礼是德的体现,德是礼的灵魂,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的礼仪教育不是一种细枝末节的或表面形式的礼仪培训,而是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思想品德教育。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思想品德更是人际关系中合于情、理、法三者的行为准则。

程颢《识仁篇》中的教育思想

程颢《识仁篇》中的教育思想

程颢《识仁篇》中的教育思想程颢《识仁篇》中的教育思想《识仁篇》载于《二程遗书》卷二上,是北宋学者程颢(1032—1085)于元丰二年(1079)洛阳讲学时讨论哲学教育问题的著名篇章,由其门人吕大临记录。

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

祖籍中山博野(今属河北省),河南洛阳人。

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颢早年与程颐在南安军(今江西省大余一带)拜北宋濂学的创始人周敦颐为师,嘉祐元年(1056)随父至京师,始闻胡瑗讲学,并与关学创始人张载结为师友,讲求《易》学奥旨。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历任鄂县、上元县主簿,上元、晋城县令,莅官所至,必以教化为首务,兴学立教。

熙宁元年(1068)一度入朝参政,权监察御史里行,不久便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补官差。

此后十余年间,多居洛阳家中讲学,潜心于性命之学,并兼摄闲职。

程颢一生著述甚少,其论学言论,多为门人弟子所记平日教学语录。

在这些言论中,《识仁篇》是其中最重要的篇章。

《识仁篇》全文虽不足300宇,但言简意深,立论精博,自朱熹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识仁篇》是明道学说的精华所在。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三《明道学案》援引朱熹语录:“《识仁篇》乃地位高者之事;”援引刘宗周言论:“《识仁篇》为程子见道分明语也。

”现代学者冯友兰则将程颢《识仁篇》与王守仁的代表性著述《大学问》加以比较,认为明道《识仁篇》构成王阳明《大学问》之精旨。

由此足以说明《识仁篇》在程颢学术思想体系中所占有的中心地位,及其对后世学者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现代学者王风喈着重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评价《识仁篇》的学术价值,认为《识仁篇》是“明道学说之根本”,“实可称为明道的教育哲学”。

同程颢早期《定性书》的佛老虚无主义相比,《识仁篇》更近于用儒家的伦理学说为本旨,以“识仁”为主题,规范学生修身进德的门径和教育(主要指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因此,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所表述的程颢“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几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的学术思想演变过程,通常正以《定性书》为前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以《识仁篇》为“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的成熟的代表作品。

以德育人,以德服人

以德育人,以德服人

以德育人,以德服人人的一生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德育涉及到一个人的品德道德素养、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德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德育是指通过思想品质的培养,使人们在思维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公民,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学习观,在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时,都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德育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教育是社会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德育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通过正确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要培养孩子的德育意识,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做起。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通过课堂外的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而学校则负责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品行美德,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的过程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在学生自身的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

以德服人,是指通过道德品质的优秀,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

在工作中,德才兼备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在社会交往中,德高望重的人更能够赢得他人的喜爱和支持,从而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德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它涉及到一个人的诚实、正直、友善、宽容等方面。

一个有德行的人,不仅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且对他人也要宽容和尊重。

一个有德行的人,在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中,都会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遵循道德规范,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喜爱。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家训形式“种类繁多”、“多元推进”、“理论系统”、“文献丰富”等特点等特点;;家庭教育内容“家国一体”、“德教为先”、“崇尚人格”、“尚学”、“早教”的优良传统和“慈严相济”、“以身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环境”的教育方法。

这些优良传统和方法,对我们当今教育子女对我们当今教育子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家庭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千年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浩如烟海的家庭教育文献,这些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文献经过漫长历史演化庭教育的经验和文献经过漫长历史演化,,早已从一家一族的训示早已从一家一族的训示,,繁衍成为全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而其中渗透着的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学术界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基本观念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学术界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基本观念((如“孝”、“仁”、“礼”等“礼”等))和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及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做过许多较全面深刻的论述,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整理古代家庭教育本身价值和功能的论著不多¹。

本文拟重点从古代家庭典籍和文献的整理中透视家庭教育本身内在的价值。

拟重点从古代家庭典籍和文献的整理中透视家庭教育本身内在的价值。

一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是我国古代历代家长为了教育子女而专门撰写的训诫、家规、家书等家书等,,这些家训往往浓缩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这些家训往往浓缩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饱含深厚的爱子之情饱含深厚的爱子之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百学德先行 欲教先育德

百学德先行 欲教先育德

百学德先行欲教先育德作者:来源:《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第03期学习如桨,带我们前行,德育如衣,给我们以智慧典雅的生存方式。

当我们咿呀学语时,我们已经在学习了。

特约嘉宾杨时游酢程门立雪:尊师诚学,事师犹事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他们为人正直,做事严谨,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zuò)便是其中的两位。

杨时自幼聪明好学,反应灵敏,口齿伶俐。

成年后,他虽然考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游酢是杨时的好朋友,他们二人志同道合,经常就一些问题秉烛夜谈。

他听说杨时要去拜程颐为师,便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

他们到了程家,正遇上程老先生在闭目养神,于是两人不去打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候。

这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风吹来冷得刺骨,杨时、游酢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地站立在雪中,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

等程颐醒来时,见到杨时、游酢正站在家门外,身上已积了一尺多厚的雪,而两人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程颐见了感动不已,于是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

杨时和游酢也不负众望,都成了饱学之士,杨时更独创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古语今说程门立雪出自《宋史·道学传·杨时》。

程:程颐,宋代著名的学者;立:侍立。

站在雪中,在程颐的家门外等待。

形容学生恭敬受教,尊敬师长。

天使留言簿杨时和游酢可真是尊师重道、求学若渴的榜样啊!学习既需要有虚心和诚恳的态度,也需要有尊师重道的精神哦。

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特约嘉宾刘备髀肉复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

刘表对刘备的为人处世很满意,所以就给刘备一千人马,叫他驻守在新野(现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以德育人,以礼养人: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以德育人,以礼养人: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以德育人,以礼养人: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概述旅游服务是指为游客提供专业、贴心、高质量的服务,使其旅行更加便捷、愉快和满意的过程。

为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需要以德育人,以礼养人,注重培养服务人员的素质和礼仪,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

以德育人德育是培养人们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过程。

在旅游服务行业中,以德育人可以理解为注重提升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1.倡导诚信:鼓励服务人员与游客之间建立诚信的关系,遵守承诺,讲信用。

2.培养责任感:提醒服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积极承担起责任,为游客提供负责的服务。

3.强调尊重:教导服务人员尊重游客的需求和个人隐私,避免侵犯游客的权益。

4.倡导公正:促使服务人员公正对待每一位游客,不偏袒任何一方。

以礼养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规范。

在旅游服务行业中,以礼养人可理解为注重提升服务人员的礼仪素养,使其在与游客交往中表现得体、文明、有礼貌。

1.穿着整洁:教育服务人员穿着整齐、干净,体现职业形象。

2.语言文明:培养服务人员运用文明用语与游客进行交流,尊重游客的感受。

3.仪态得体:训练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身体姿态和动作规范,保持端庄仪态。

4.细节周到:强调服务人员要关注细节,例如开门迎客、指引路线等,让游客感受到个性化的关怀。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的措施为了实现以德育人、以礼养人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可以采取:1.培训项目的设立: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包括职业道德培养、礼仪培训、沟通技巧培训等。

2.优化管理制度:完善旅游服务机构的管理制度,确保服务人员能够按照规范进行工作,同时建立激励措施,鼓励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3.客户反馈机制:建立客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整理游客的建议和意见,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4.行业交流与学习:组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间的交流和学习活动,促进经验分享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旅游服务行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提高社会对旅游服务的重视程度。

两程夫子:九思立德--程氏家训核心内涵--程氏家--程氏家训--程子家训

两程夫子:九思立德--程氏家训核心内涵--程氏家--程氏家训--程子家训

两程夫子:九思立德--程氏家训核心内涵--程氏家--程氏家训--程子家训两程夫子:九思立德--程氏家训核心内涵--程氏家--程氏家训--程子家训程氏家训核心内涵很简明:九思立德。

这一家训为“二程”的远祖,晋朝的程延所确立。

所谓九思,语出《论语》。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九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君子有九件值得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有所得到时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由此可见,“九思”堪称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

程氏先祖将“九思”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见其对自身和后人要求之严。

两位程夫子是我们从小就非常尊敬的大理学家。

说宋明理学,没有不谈两位程夫子的。

他们立下的家训,从一千多年前传承到现在,一直都很有借鉴意义。

九思,既是使命,又是期勉,让程氏后人找到了方向,也给程氏子弟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程颢的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可是却家无余财,过着清贫的日子。

他把自己所得俸禄全都用在扶贫问苦之上,以致在其去世之后,家人居然无力安葬,全凭举债使其得以入土为安。

程颢的父亲程珦更是恪守家训。

据宋史记载,程珦在江西兴国任县令时,积极推行礼仪教化,鼓励私塾,一时间,当地民风向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物阜民丰,夜不闭户,治安良好—“狱空者数岁”,监狱里边都没了犯人。

程珦为官清廉。

在汉州做知州时,州府拥有自己的竹园,历任知州都将竹园的收入作为自己的私财。

但程珦却一毫不取,他对家人说,“竹园是公家财产,我岂能中饱私囊?”程氏家规孝悌“莫不孝二亲;莫弃本逐末背毁师长。

”“父母之于子,爱之至也。

子不孝,则爱心弛也。

”重义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

弟子规全文翻译及注释

弟子规全文翻译及注释

弟子规全文翻译及注释李毓秀夫子(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康熙雍正年间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编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诞生于清·顺治4年(164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雍正七年(1729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辞世。

现在流通的《弟子规》原名是《训蒙文》,是李毓秀夫子的著作,后经雍正乾隆年间贾存仁改编并改名,在清代后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者”,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之称,《训蒙文》意思是启蒙、教育子弟尽人伦本分、忠厚生活的读物,全文仅1080个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编撰而成,内容浅显易懂,通俗押韵,易于读诵,很快流传于世,这本不起眼的《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南北,成为妇孺皆知、历久弥新的修身读本。

李毓秀夫子,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李毓秀学问好,修养好,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因撰写《弟子规》,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

【总叙】总叙:纲要叙述。

总:纲要,总括。

叙:陈述,叙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释:训:教导,教诲。

悌:敬爱兄长为悌。

信:言语真实,诚实。

弟子规(弟子规:学生的规范,泛指为人之规范。

弟:弟弟,同胞男子之先生者曰兄,后生者曰弟。

子:儿曰子,孩子,师称生曰子。

弟子:学生之别称;后生之称,指人弟者与人子者。

规:正圆之器曰规;法度曰规,家规;从夫从见;有法度,凡丈夫之见必合规矩法度。

规矩,正方圆之器,共同遵行之规律。

标准,准则,规范。

)圣人训(圣人训:圣人的教导。

圣:通也;通达事理,才智非凡;具有最(极)高智慧和道德的;博通事理,道德修养造乎极地者。

《程子之歌》释义

《程子之歌》释义

《程子之歌》释义“程子”指二程兄弟程颢和程颐,其思想相同,明思想家·黄宗羲《宋元学案》持此论。

【歌词】:传道接子舆,为学贯濂溪,【词义】:二程弟兄历经千载承接了孔孟之道;其学术贯通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

【渊源】:“道”,易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中庸曰: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天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

“子舆”,系孟轲之字,战国中期儒学大师。

“道接子舆” “使圣人之道焕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是赞扬二程理学接续了孟子的道统。

“濂溪”,是周敦颐(茂叔)的别号,北宋理学家开山鼻祖,二程的启蒙老师。

“学贯濂溪”,是赞扬二程贯通了周敦颐的学说。

※※※【歌词】:敬以直内持守功,义以方外学业成。

【词义】:内心充满了直通天地,滋养万物的正气;言谈举止就彰显了德泽四方的气象,就拥有了感化众生的力量。

【渊源】:(1)“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易经》(2)“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

义形于外,非直外也。

敬义既立,其德盛矣。

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

-----《易传》(3)朱子曰:“敬以直内”是持守工夫,“义以方外”是修学工夫。

敬则无私邪之累,内之所以直也;义则事事物物各当其分,外之所以方也。

※※※【歌词】:修辞立其诚,涵养须用敬【词义】:以诚意来行身处事;以敬心来涵养气质【渊源】:“不妄之谓诚”-----语出《遗书》“明道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遗书》“正为立已之诚意”-----《语类》朱子曰:“涵养持敬,便是栽培”——《语类》“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歌词】:洒扫应对寻常事,四箴笃义至性命。

【词义】:洒扫应对是一个人的常事,却能看出一个人的格局,境界和气象;“视、听、言、动”《四箴》一切都须按照“礼”的要求,始终贯彻视听言动的礼法,使天命之性得到很好的养护。

坚守视听言动的准则,是道德修养的根基。

【渊源】:“洒扫应对”——《论语》“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遗书》“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遗书》《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程:以礼养德,德教为重作者:钟文芳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2016年第12期二程,北宋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位学者:程颢、程颐。

后世学者称程颢为“明道先生”,其一生前半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40岁以后,致力于学术及教育活动。

程颐,后世学者称其为“伊川先生”,其一生都从事着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书院是二程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借助于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既培养弟子,也践行着教化民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理想。

二程汲取佛教、道教中有益成分,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把“天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认识论上强调“物我一理”,即众物之理与心中之理的契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从义理出发,追求礼与理的结合,形成独特的“以礼养德”、德教为重的理学教育观;倡导“为己之学”的自我教育,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倡导教师“俯就而教”。

对后世的理学发展及理学教育实践产生了极大影响。

理学核心:理和性二程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对理和性的认识。

程颢、程颐强调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而后有万物。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二程所谓的“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伦理准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之上,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

同时,二程又将社会伦理规范上升到普遍原理的高度,将其永恒化、绝对化,“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无理”。

因此,“天理”又是社会道德原则及等级制度的总称。

“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看作是世界的本体,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类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

在对人性的认识上,二程提出了“二重人性论”,这是对儒学的一种综合创新。

他们提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之分。

“天命之性”是理想人性,是至善的,使人自觉地恪守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约束;然而,“气质之性”是现实的人性,具有恶的因素,由于受到人欲的蒙蔽,现实的人便可能做出种种不道德的事。

在性与理的关系上,二程强调“性即理”,“性”乃“天理”赋于人和物的,人和物都是禀“天理”而生,而这个“理”存在“心”中,但“心”并不直接就是“理”,“性”才是“理”。

德教价值:治理国家、改变人性二程高度重视德教,强调德教对于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德治为中心的社会教化论。

德治和德教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

若一个国家只实行刑政而不知德教,即使所采取的刑罚再严厉,也不能使国家得到有效治理;若实施德治而不推崇刑政,可以使民众“知廉耻之道”,懂得道德自律,这样,社会就会变得有序,国家则必然得到治理。

正是由于德治所具有的优越性,因此,德治可以成为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而德治的实现需要德教,因为,德教是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人与万物一样,都为天所生。

但由于所生之“气”的不同,也就有了“圣人”和“愚人”的差别。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

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得“清气”便成为“圣人”,得“浊气”便成为“愚人”。

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之分。

“天命之性”是宇宙万物的最高精神实体“天理”的体现,故它是至善的;而“气质之性”是由清浊不同的气所生成,所以就会有善与不善的差别。

人在后天因为物欲的诱惑、蒙蔽,致使“天命之性”逐渐泯灭而不知悔改。

因此,必须“灭人欲而存天理”、才能不为恶人而成善人。

二程反对“生而知之”和“上智与下愚”皆不可变的观点,指出人的先天之性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是否乐于受教。

若乐于受教,“下愚”也可变为“上智”;若懒于受教,“上智”也会变为“下愚”。

德教方法:以礼养德在二程的教育观念中,理学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置“天理”于万物一体,只有万物一体才是“仁”。

通过反躬自省的方式可以体“仁”修“德”,明“天理”并将之付诸实践。

二程通过“序”将“理”和“礼”联接起来,“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强调“礼”作为一种客观的道德教化,要求在正确执行礼仪的同时,秉持礼让的心态,保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养成敦厚之德,这种独特的“以礼养德”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二程理学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体现。

而社会教化正是通过宣扬礼仪、礼教等手段来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社会习俗,从而实现德教的价值。

为学目标:孔颜乐处达到“乐”的境地是为学的目标所在,二程的“孔颜之乐”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二程“寻乐而教”的追求。

“自得”之乐。

在程颢看来,“自得”是一种主观内在的自觉,是一种自我体验、认识和顿悟。

程颢从中医学的角度来阐发“自得之乐”。

如果一个人四肢麻木,手脚不灵,血气不通,他就感觉不到其肢体是其身体的一部分,这种“感觉不到”,就是“不仁”,就不是“认得为己”,就不是“自得”。

“循理”之乐。

“理”包含天理、人性之理、物之理、理性之理和伦理之理。

当五种意义的“理”达到统一,则会诞生“循理而乐”。

从自然的规律与法则角度来看,如果人们能够遵循自然规律之理,那么自然就能够达到“先天而天勿违,后天而奉天时”。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从而使自然和人类浑然一体。

在这样的浑然一体中,人类和万物之性就会获得最根本的满足。

伴随着这种满足感,人类在心理上会获得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就是程颐所说的“孔颜之乐”。

从社会的制度与规范角度来看,如果人们能够遵守社会的制度与规范,既能让自己心安理得,无忧无患,又能让他人心情舒畅。

这也是一种“循理之乐”。

“鸢飞鱼跃”之乐。

这种快乐体现了物无我之累的精神自由。

只有在精神自由中,人们才能体会到“鸢飞鱼跃”的快乐,这种快乐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超越了世俗生活的困窘。

“与物同体”之乐。

程颢所说的“与万物同体”之乐,实质上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自我实现的一种睿智把握。

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仅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组成部分,而且还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自己与宇宙中的万物都休戚相关,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作为宇宙的一份子所具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样,人就具有了完成道德实践的自觉和自律。

有了这种自觉和自律,人们就会自觉自愿地服从道德律令,自觉自愿地为社会担当。

自我教育:为己之学二程充分相信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关注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通过格物致知、主敬养义和深思自得等自我教育方法,实现“为己之学”,实现对自我的修为。

格物致知。

二程主张学习和修养必须“致知”。

“致知”是“为己”学习的首要目的,但“如致知,须要格物”。

“格物”即“穷理”,是穷“天理”、穷万物之理。

即通过求一物之性而通万物之理。

多用功格物,不断积累,有朝一日终可豁然悟“天理”,类似于禅宗的“顿悟说”。

通过多种多样的格物手段,探索和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和共性。

二程的格物致知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和对知识的不断积累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发现人心中固有的“天理”,努力挖掘人内心固有的良知。

主敬集义。

二程在道德修养方面极为重视“敬”的功用。

“敬”就是心有所主,毫不懈怠。

若能“敬以直内”地修养自我诚敬之心,则会逐渐达致“理”的境界,即“诚”的境界,也就是不受外物诱惑、无欲无我的境界。

主敬和集义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修养方法。

主敬之外,还须集义。

主敬集义的修养方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性和守理循道人格的形成。

深思自得。

格物致知在于个体心性的体认和反省,目的在于追求个体自身的内在超越,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要深思、自得。

无论是深思,还是自得,都是内心修养的方法。

二程深思自得的修养方法,强调德教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能动性。

师之道:俯就而教二程在孔子关于教师之道的观点上进行了深化,进一步强调,教师应“俯就而教”,教师应该学习孔子等圣人之道,态度亲和、博约相对、知人善教。

二程在嵩阳书院、伊川书院讲学时,为人平和、教学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以及诲人不倦的精神正是这种“俯就而教”的充分体现。

为人师要态度亲和。

应该学习孔子那样,自身学问修养在众人之上,却并没有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反而为了带动众人一起学习,“降而自卑”、态度亲和,以此拉近与众人的距离。

为人师要“博”“约”相对。

在二程看来,“博”与“约”是相对的,圣人教人,就体现了这两字。

孔子用各种文献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教人,注重的就是“博”与“约”。

所谓“博”,就是要做到博学多识,多见多闻;所谓“约”,就是要指出要点。

通过这两种方法,虽说不一定能悟道,但可以不离经叛道。

为人师要善于启发。

要求老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二程看来,知识是学生自身的,老师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对其进行点拨。

在留心观察学生学习状态、表情等基础上,发现学生出现“愤”“绯”的状态,则表明他们确实在动脑思考问题,这也显示出他们求学意诚。

如果不让学生经过思索就直接告诉他现成的答案,这样的知识不能被牢固掌握。

有求知的动机,再去启发他,教学效果自然好些。

但是,程颐还提到了其中的关键点,这种启发式教育对初学者并不适用。

对于初学者应当先对其实施说教,因为初学者什么都不明白,没有可供思索的基础,如果不这样做,非但对初学者不利,还会扼制初学者勤学好问的想法。

宋儒二程将改造过的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方法,纳入自己的体系,创立了新的理学思想。

作为理学最早的缔造者,二程提出以《四书》代替《五经》,经其四传弟子朱熹集大成为“程朱理学”,成为统治中国七个世纪的官方哲学。

其众多弟子将他们的思想传播到四川、陕西、福建、江浙等地。

书院教育活动对社会教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程作为教师,身体力行,司马光在推荐程颐时给出如下评价:“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

”他们的榜样促进了所在地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钟文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初等教育系副系主任,教育学博士。

长期从事比较教育、教育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致力于探索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对课堂教学观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