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养生之道 养生先养心

佛家的养生之道 养生先养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

导语: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人生胜境平常心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

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人生胜境平常心

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现实;相反,因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感恩,所以要克己而宽以待人。

佛家对克制欲望的五戒戒杀生、偷盗、淫邪、妄语、迷幻对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戒杀生,可减少残酷之心和对生命威胁的恐惧;戒偷盗,可减少对受到制裁或失去财物的恐惧;淫邪,会对身心、社会、家庭带来危害;戒妄语,才能有诚实正直之心;戒迷幻,才能抵抗心理的空虚和种种诱惑。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

佛家把人比作琴,琴弦绷得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准音,所以要时时调弦。调好了心弦,身体的弦怎么调?法量法师说,规律的作息是关键。

众所周知,佛家戒荤,法量法师说,食素也有利于养生。佛家主张“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心慈,就会心境平和,身心和谐。

对于“食不过饱”,佛家也有特殊的做法。法量法师说,一般情况下,他三餐有规律,但当感到肠胃滞胀、消化不良时,他有时会不吃晚饭。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大家好!很高兴又一次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健康的话题。在当今生活中,大家会发现,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体面,脸色却越来越难看;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可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人们吃的越来越好,可身体却越来越糟;当今人们长期处于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竞争环境下,未免会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脾气暴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目前提出了“养生先养心”的养生理念。 中医的最高境界的不是治病,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这里所说的养心不是指保护心脏,这里的心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心态,养心就是调控好心态和情绪。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这样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心胸开阔,将一切看的很淡,不斤斤计较,同时心无杂念,这样一来,体内的正气就会顺畅的运行,机体就不会生病。《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说:“百病从心生。”可见心态平和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其实,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一样。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中医学的传统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各种不好的情绪可以直接攻击咱们的脏腑,干扰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中医称为“七情内伤”。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不良的情绪会严重干扰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引起新陈代谢功能失调,生理活动紊乱而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不良的情绪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会发现,性格孤僻的人比性格开朗的人容易患病,斤斤计较的人比大度爽朗的人容易生病。不良的心理状态象抑郁、忧伤、愤

做人在于养生,养生在于养心

做人在于养生,养生在于养心 做人在于养生,养生在于养心 ——读周国平《清高和嫉妒》有感 文/ 近日读了一些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人周国平先生的小文章,自觉的还是有些心得。也许是年龄日长、阅历渐丰、思考渐多的缘故,每每读过思过之后总有一吐为快之感。刚刚读过《清高与嫉妒》这则类似于寓言式的小故事,竟让我突然想到了做人的话题。先来读读这则小故事: 两个朋友在小酒店里喝酒,聊起了他们的一个熟人。 在任何世道,小人得志、下流胚走运是寻常事。他们的这个熟人既然钻营有术,自然春风得意。他升官、发财、成名、留洋,应有尽有。还有一打左右的姑娘向他奉献了宝贵的爱情——姑娘们从来都真心诚意地热爱成功的男人。 其中一个朋友啪地放下酒杯,激动地说:“我打心眼里蔑视这种人!”接着有力地抨击了世风的败坏和人心的堕落,雄辩地论证了精神生活的高贵和身外之物的卑俗。最后,尽管他对命运的不公大表义愤,但仍以哲学家的风度宣布他爱他的贫困寂寞的命运。 显然,他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由于他的心灵暗暗受着嫉妒的折磨,更使他的清高有了一种悲剧色彩。 另一个朋友慢慢呷着杯里的酒,懒洋洋地问道:“可是,那个家伙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是啊,“和你有什么关系呢?”也许两个朋友本是为了快乐地相聚,喝两杯小酒,唠两句心里话,可最终竟被别人气上了(当然,实际还是自己)!犯得着这么折磨自己吗?一个多么不快乐的家伙。我不知道“另一个朋友”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但至少从这里看得出,他要幸福得多。这一切都是心态惹的祸,这不过是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 何必呢?伤人又伤身,伤情更伤心。由此看来,养生首先在于养心。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难免要将自己推销出去,难免要与人打交道,更免不了要接受各种结果——别人对自己的,自己对别人的。 人们常说,做人是有境界的。其实,养心正是在修炼做人的境界。清高是不自知的表现,可能也是不知人的表现,从现代观点来看,这显然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也是一种个性有明显缺陷的表现。可以想像,这种人不会有什么市场的。那么,比较高的境界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要能善待自己。钱财、荣誉说到底都是身外之物,能拥有肯定是件好事,确实得不到又何必强求?别人能得到是别人的本事,又何必自我折磨呢?如果换一种心态,去祝贺去借鉴,如何?岂不更加快乐?其次,应宽容别人。本来别人自己做人做事做来的,得点名利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你的嫉妒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有必要吗?至于别人如果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你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也大可不必妒火怒烧。最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途中,不平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不去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呢?为什么不去努力给自己给别人创造快乐呢?当然,有清高之心和嫉妒之心并非全是坏事,利用得法还是有利于人和自己的。 看来,还是要少一些清高,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嫉妒,多一些宽容。

生态养生旅游开发

中国旅游报/2006年/6月/19日/第007版 景区?管理 生态养生旅游开发(上)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杨光林峰 绿维创景认为,在旅游开发中,生态环境只是旅游的一个本底资源,我们称之为本底生态。可以说,所有的郊野旅游目的地,都在打生态牌。因此,一般生态概念,根本吸引不了游客,必须对生态进行深度开发。因此有各种生态型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如生态游乐、生态养生、生态度假等等。本文将对生态养生旅游这类生态型旅游项目开发的游憩方式、产品模式、市场受众和开发要点进行阐述,为生态型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生态与养生如何结合 养生首先在于环境。城市的废气、污染,是人类生命的大敌,城市居民需要常常到森林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因此,绿色环境与森林是生态养生的理想场所。 生态养生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需要在观光游乐中开展养生活动,需要特殊的养生项目。必须进行养生活动与养生项目的开发,而且是以生态为手段的养生开发,如森林浴养生法、雾浴养生法、生态温汤浴法、生态阳光浴法、森林跑步浴法、民俗养生方法、食疗养生等等。 生态养生旅游,是以生态养生为目的的旅游,因此,旅游的六要素应该合理地围绕生态养生进行配置,并结合观赏、休闲、会议、度假、避暑等目标,开发基础设施。 一般来说,人们消费生态养生旅游产品主要有七大诉求: 1、延年益寿,即寻求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结合不同时节,以养生生活方式达到长寿的效果; 2、强身健体,即在理想的养生场所进行适量运动来养精固元; 3、修身养性,即需要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来舒缓身心; 4、医疗,即通过优质生态环境的要素,针对各种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5、修复保健,即逃离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的城市环境,寻找修复的环境; 6、生活方式的体验,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与生态养生的民俗相结合,一种是与旅游是十大要素相结合; 7、养生文化体验,将生态与养生文化结合。 二、生态养生旅游的资源基础 空气资源: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可与吐纳、森林浴、雾浴等养生项目结合; 气候资源: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光条件。可与避暑、日光浴等养生项目结合; 山林资源:特色的植物、动物,如花卉、竹、草药等。可与养生运动、养生医疗、养生饮食、养生保健相结合; 水资源:含有特殊矿物质的泉水、河流、湖泊等。可饮用、保健、洗浴等; 养生文化遗迹资源:养生文化的名人、寺庙、场所等。如道家、佛教养生方法; 养生民俗资源:不同民族、民俗的养生方式。如藏浴、回族节食风俗等; 生态养生旅游的资源基础较为丰富,怎样利用空气、森林、竹丛、河流、湖泊、民俗风情等等基础资源,形成养生的方式,转变为游憩活动,是生态养生旅游开发的关键。 三、生态养生旅游市场分析 根据《北京市民养生及医疗状况调查》(2002,罗浩皓于红邱浩)一文的结论:“①在养生观念上,重视精神调养、体育运动等内容,认可养生有利于身体健康、利于精神健康、提升心灵等意义。②就养生行为而言,吃不吃保健品随性别不同有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吃保健品;锻炼与否随年龄的不同有显著差异,小于40岁年龄组的人群锻炼少于其他年龄组人群;是否在乎饮食对身体的影响随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显著差异,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相比,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群更在乎饮食对身体的影响。北京市民的养生观念具有一致性倾向,养生行为多

中医养生问答题

1、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 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养生学问答题 1、上古的三大奇书是什么?如何认识周易? 答:(1)包牺氏、神农氏、黄帝、尧、舜 (2)《周易》着眼宇宙天地,立足人类自身,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懂得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2、道家养生思想是什么? 答: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儒家养生思想是什么? 答:儒家强调精神调摄(“心以体全,亦以体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行则从礼、君子三戒)、注意身体护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贪。”) 4、佛家养生思想是什么? 答: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静坐气功,人体由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人之体温、热量,风为呼吸。“四大调和”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 5、天年和寿命有什么区别? 答:(1)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6、养生的基本观念有什么? 答: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互涵、协调平衡、正气为本。 7、养生的基本原则有什么? 答:畅通经络、协调脏腑、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综合调养、持之以恒。 8、环境如何进行分类? 答:(1)按环境的形成划分: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

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养德

養生之道重在養心養德 養生之道,各家自有論述,各抒己見,總之離不開堅持鍛煉,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戒煙限酒,這是必不可或缺的;但我認為“養心養德”更是重中之重,如果養不好心,其他一切也是不全面的。古人雲:“憂則傷身,樂則長壽”,所以為人要心地善良、寬容大度、性情隨和、笑臉常開、不愁不怨、以和為貴,以忍為高,行善積德,辦事儘量做到順應客觀規律,避免發生口角與心理衝突,根據自己力所能及去為社會服務,回報社會。茲就“養心養德之道”淺談管見: 一、寬容大度是養生之要決 寬容大度是人的品格與美德,是一種博大胸懷,是一種樂觀與豪爽,是維持心理健康的“營養素”,也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寬容大度的人能屈能伸,知進知退;原北京大學馬寅初校長曾因其“新人口論”而獲罪,當他兒子告訴他被革職,他只是漫不輕心地“噢”了一聲。數十年後,扒亂反正,仍是他兒子告訴他已平反,馬老仍是輕輕“噢”了一聲;這種淡薄榮辱,豁達大度的美德,令人敬佩,正因為有這寬容大度的胸懷,使他安享天年,活到101歲。 筆者認為:“大度”就象一個容器,如十斤容量的水桶只能裝下10斤的水,如果再加半斤就容納不下了;如果100斤的水桶,倒入十斤的水,只占該桶的十分之一,易如反掌;所以大度的人,胸懷博大,不計較個人得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俗雲“量大福大”,“讓人三分天寬地闊”,就是這個哲理。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裏珍貴東西被盜,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在回信中說“謝謝你的安慰,我現在很平安。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又沒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的慶倖的是他做賊,而不是我”。人生在世福禍無常,總有得失,何不寬容灑脫一些,象羅斯福那樣自我解脫,豁達人生,值得借鑒。 全國有名的書法家,被譽為“國寶”級藝術家啟功大師,享年93歲,晚年更有著名的“二不怕之說”,“一不怕病,二不怕死”。他患有頸椎病,常做“牽引”治療,他面對類似“受苦刑”之療法,不為病魔所恐嚇,反而以豁達心態用灰諧幽默之詞,更見偉人病而彌堅的人生定力和笑對病苦,他的漁家傲詞曰:“痼疾多年除不掉,靈丹妙藥全無效,自恨老來成病號,不是泡,誰拿性命開玩笑,牽引頸椎新上吊,又加硬領脖間套,是否病魔還會鬧,天知道,今天且唱漁家傲。” 白居易養生詩:“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睡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白居易的修身養性已達到很高境界。 著名詩人陸游詩:“讀書有味身忘老,無詩三日卻增憂,更吃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更童心”。 據專家們對我國幾百名80多歲以上的健康老人的調查,結果表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寬容大度,心情開朗,胸懷坦蕩,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事業孜孜追求,對社會無私奉獻,對誤解包涵寬容。余在《杏林之道》一書中寫有“寓語”一篇,其中有一條“為人當仁善,問心無愧,坦然面對,這是戰勝誣陷、冷落、冤枉的最好武器,亦為修德長壽之奧秘”。又曰:“念人之功,忘人之過,揚人之長,避人之短,誠如是,何罪之有?”眼看不少子女對父母挺孝順,值得慶倖;也有不少人成了家,就忘記了父母養育之恩,我也寫了一詞條:“不孝容易孝順難,需知父母養育艱,來日你也為父母,方知父母不好當。” 二、靜坐可養生 靜坐可健身防病,自古歷代文人,不僅親身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有大量的贊詩與 1

养生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练养结合:指练功和自我调节结合起来。 2、病理心理:在探讨致病的心理原因及其机理基础上,根据具体的疾病选择有针对的 功法练习。 3、性命双修:在养生实践中,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同步炼养和发展,并相互促进。 4、五行学说:根据五种物质的特性来分析、引申、推演、归类自然界事物或现象。 5、稳态:是生物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 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6、调身: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体控制在受意识支配的一定姿势和一定的动作范围之内, 通过练习以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使机体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 7、动静相兼:练习形式上的动与静的紧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与形体的活动及安 静,二者是相对的,形动则神易静,静极又能生动。 8、呼吸调息:练功者通过调控呼吸修炼,以达到培育人身正气、清心安神和息烦调节 情绪的目的。 9、形神共养:不仅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康健、精 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能均衡发展。 10、阴阳互根性: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11、调心养神:“爱养神明,调护养息,填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欲,将饵药物”。 养身应以调心养神为主,通过修炼者心理调摄,创造良好的心境,保持“恬愉无患”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首要任务。 12、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为客观事物 13、放松训练: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充分的放松, 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方法。 14、精: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 生殖及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广义的精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狭义的精指肾中化生和贮藏的精,具有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选择填空 1、(意念)的锻炼是静功的主要环节。 2、人体放松时,能量代谢率(降低),有利于人体功能的调整和修复。 3、“顺乎自然”“顺乎天道”,是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对待(“天与人”)的主要观点。 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藏血)。 5、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中的“松静自然”里的“松”是针对(身)而言。“静”是针对(心)而言。 6、存思,是汉代至唐代(道教)很重要的养生术之一。 7、“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出自(《宝命全形论》)。 8、顺应四时,辨识(阴阳消长)是养生长寿的基本要求。 9、《黄帝内经》详尽的阐述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观点,揭示了“春夏(养阳)”的道理 10、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基础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身理气)。 11、“五禽戏”行功的顺序是(虎、鹿、熊、猿、鸟)。 12、意念锻炼在导引中起主导作用,但意念活动应在(自然)前提下进行。 13、人体放松时,储能反应状态(不变)。 14、“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卧(伤气)····久视(伤血)” 15、《黄帝内经》详尽的阐述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观点,揭示了“秋冬(养阴)”的道理。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访文化学者李土生 ■ 半月谈记者张曦 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8月底的北京终于告别了酷暑,迎来宜人的秋风。一个丽日蓝天的下午,记者就养生话题采访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土生国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李土生。李土生的观点是:“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半月谈记者:请您谈谈怎样理解养心? 李土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人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半月谈记者:那么,能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吗? 李土生:古人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儒、释、道及百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综合来说,古人养心主要通过神、情、德三种方式。 半月谈记者:如何通过养神来养心? 李土生:在古人看来,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半月谈记者:对有些人来说,“少私寡欲”说到容易做到难。 李土生:其实,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当然,古人讲的“寡欲”绝非是消极逃避和无所作为。正因为“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古代先贤才强调“清心寡欲”,目的是鞭策人们培育并保有正能量,防止被负能量侵害身心健康。 半月谈记者:“以情养心”怎么理解呢? 李土生: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

手印养生

(一)排毒养肝补肾 1、练习方法:用每只手将拇指、中指、无名指捏在一起,伸展其他手指。需要时,做5至45分钟,或一天三次,(每次)15分钟,作 为一个疗程。 2、功效: 能支持移除体内废物及毒素,也排除泌尿问题。该阿磐穆达也刺激 联合肝脏及胆囊能量的木元素。 该元素也包含春天、新开始、把握及修整未来先见之明的力量及愿望。另外,该阿磐穆达对心智亦有平衡作用,它主要依赖于功能良好的肝脏。它给我们耐心、平静、信心、内在平衡及和谐。 在精神领域,它培养发展眼光能力。当你预见未来、而面临新挑战时,假如你希望实现的话,你需要所有这些。 该手印的最强功能是排毒,可养肝、补肾、健脾胃,适宜于肝胆肾 疾病、肠胃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二)明目安神手印 1、练习方法:用每只手将拇指、无名指、小指指尖捏一起。其余手指伸直。根据需要做5至30分钟。或作为一个疗程,一天三次,(每 次)15分钟。 2、功效 该普然穆达激活造人元素力量的海底轮。该手指姿势刺激骨盆壁营养能量。该普然穆达通常能增强活力,减少疲劳及紧张,改善视力。 它也可用于抵抗眼疾。在精神-情绪层面上,它增强我们的忍耐力及定力、健康的自信心,给我们勇气开始新事物,及观察事物的力量。清晰的眼睛也是非常清醒的精神面貌及清晰的心智的标志,意味着清晰的思想及观念结构。当你做普然穆达,你也可以将你的拇指放在其他两个手指的指甲里,代替放置在指尖。有使左右半脑功能平等、活跃、及互相补充的作用,对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神经过敏通常是虚弱、分心太多及内心不稳定的表现。该普然穆达结合有意识的、缓慢的、及轻细的呼吸,有象安全锚似的稳定及镇静的 功能。 适宜于眼疾、呼吸疾病(哮喘、呼吸困难)。 (三)高血压、心脏病手印 1、将食指靠近大拇指根部垂直按下,大拇指垂直竖立,与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尖捏在一起,小拇指向上垂直翘起,左右手同时做。 2、功效: 手印在印度称为穆达沙斯塔,它是一种手指姿势的科学,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许多古代典籍中有记载,是阿育吠陀的组成部分,今天在冥想、瑜伽等练习中,仍在运用。 印度古代科学相信在这个星球,包括我们的身体,是由火、水、地、风、空五个元素构成,每个人都是这五个元素完美和谐的独特组合,如果五个元素失衡,将引起身体疾病,因此要将失衡的元素调理平衡和谐,我们才可以康复。5个手指亦代表5个元素:大拇指代表火,食指代表风,中指代表空,无名指代表地,小指头代表水。因此通过一些手指姿势练习,可使这些在我们体内的元素和谐平衡。

养生应遵循养生之道

养生重在遵守“养生之道” 目前流行养生的方法很多,但大多属于“术”的范畴,真正的养生却应立足于“道”,有了“道”的坚实基础,“术”才能起作用。因此,养生最忌舍本而逐末,舍“道”而逐“术”。真正值得我们研究并坚守的,是顺天应人的“养生之道”。 一、睡子午觉 睡觉是养生的第一要诀。睡觉并非睡够时间就行,关键要“顺应天时”。简单来讲,应该是“天黑就睡,天亮就起”。从四季来看,春夏两季要晚睡早起,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季要早睡晚起;从时辰来看,是睡子午觉。根据《黄帝内经》,人体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就是体内阳气逐步散失的过程。人的阳气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逐年下降。因而,从某从意义上讲,养生就是养阳。而子时(晚11点到凌晨1点)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这时人应该处理睡眠状态,这样才能最好地呵护阳气。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阳气最强的时候,这时应稍眠片刻,同样可以让保养阳气,让你整个下午精神抖擞。总之,睡好子午觉至关重要,其它时辰睡得再多也无法替代子午觉。 二、吃饭三字决:少、杂、素 吃也是非常重要。吃的第一要诀是“少”。其实,吃进体内的所有东西都会产生毒素,而所有的消代,代谢、解毒都需要人体来完成,吃得越多,身体的负担越重。第二个要诀是“杂”,每天应该吃不少于30种食物,而且各种颜色的食物都要吃,这样才能营养均衡。第三个字是“素”,美国营养学大师坎贝尔教授在其专著《救命饮食》中指出,动物蛋白摄取过多其实是很多癌症的直接诱因,而且,植物蛋白的营养比动更蛋白更全面、更均衡,更实于人体吸收,因而,建议一定要尽可能少吃动物胆白。另外。吃还需注意的两点是“淡”和“慢”,吃得要尽可能慢,也要尽可能淡,这样才有助于养生。 三、每天运动半小时 运动的关皱键是持之以恒,如何做到这点?首先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40岁以后,人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温和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另外,最好选择一个人便可以完成的项目,以免爱到别人的影响。第三,一定要在运动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道禅养生发展规划方案(精)

道禅养生发展规划方案 一、市场分析 二、文化背景 三、市场定位 四、品牌创立 五、品牌推广 六、专业项目 七、专业技术 八、招生培训 九、加盟连锁 十、投资意向 一、市场分析: 繁忙的都市中,呼吸的是汽车尾气,整日面对的是电脑辐射,就连饮食也很难保证足够健康,甚至有的人,别说健康,就连基本的吃饱吃好都很难保证。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健康严重透支,身心俱疲的人占有80%以上。许多人抱着“我还年轻”的侥幸心理,夜以继日的投入在工作当

中,忽视了自身的健康,为疾病埋下了隐患。在舆论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为了健康越来越多的人不惜花费重金。更多人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于是健康成了投资者们挤破头的投资热点,健康领域的市场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金矿。养生成为年轻人的流行:说起养生,许多人联想到的就是老年人,与老年人相比,其实更多的年轻人才是“养生”的热情追随者。论金钱,他们比老年人舍得为自己的身体投资;论观念,他们更容易尝试新鲜的事物。整个养生行业也逐渐从中老年养生保健,向青年养生所转变。二、文化背景: 在物质条件丰富,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于健康与长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因而也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类节目,以及市面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养生类畅销书籍,说明了一个广阔的养生市场正在形成。人们对于养生的关注,有它的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的必然。 从文化角度上来说,回归养生,就是回归中国文化的根本。铅华洗去,还原本质,养生是中国文化的大根本,之

所以会在21世纪初形成一个养生热潮,也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养生市场繁荣的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身体健康渴望与对生命的关爱;也代表人们开始从对外在的追求,返回对内在自我的关注。目前的养生市场尚未成熟,并且缺乏规范,因而造成行业内驳乱繁杂,琳琅满目的局面,从低端的美容、泡脚、桑拿、按摩等到高端的食疗、导引、辟谷、道家修炼等,层次不一,无所不有。养生市场的混乱,主要是因为养生的概念范围太过广泛,不过这反过来也证明养生市场本身潜力无限。 文化是一个产业的基石,道禅养生以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为出发点,从中国道家文化与禅宗文化中找到中国人的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之道,立志于将传统与古老的中国道禅养生文化变成现代人们主导的生活方式。确立一种先进与时代同步的养生文化是疏导与整合现代养生市场的唯一途径。道禅养生有深厚的道家、佛家养生背景,与文、武、医、命、卜、风水、内功、修心、丹、茶、酒等综合的养生之道,提供完整的养生。适合高端私人养生,修习养生之道,培养家族文化,保持基业长青。 为了更好的把握市场、整合社会资源、引导人们对养生的正确认识、推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道禅养生将把握时

如何养心 心的养生方法

如何养心心的养生方法 如何养心心的养生方法,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如何养心心的养生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养心 一、充足睡眠,并且按时睡眠。 睡觉最养心。心主神,心能有所思有所虑,但若过思过虑,则会伤心。伤心则精神疲惫,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皆下降。养心的方法很简单,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神清气爽,心神明亮。 若熬夜,或睡眠不足,就容易导致第二天精神疲惫,思考能力下降。况且少睡觉或熬夜还会增加肥胖以及糖尿病的风险,而这些疾病也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 二、饮食清淡,建议素食。 清淡饮食,则身体轻松。若经常饮食膏粱厚味,会导致身体沉重,而且,亦影响心主神的功能。因为气血过多地流向脾胃,导致心主神功能下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若吃的过于油腻,往往身体懒惰,

不想动,也不想思考。 心含君火,君火明亮,则心主神功能正常。素食不容易扰动相火,有益于让君火保持明亮,心神清静,人的思维力和记忆力都能变的敏捷起来。反之,经常大鱼大肉,容易扰动相火,让人欲望增多,不利于静心。我自己体会,吃素后思维远比吃荤更敏捷,思考问题的深度大有提高。 若有虚火上浮,建议可喝点绿茶,绿茶性凉,有清心宁神之功。再者,绿茶中含有可降低胆固醇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三、不吸烟,少饮酒,并远离二手烟。 烟中含有燥火,容易焦燥血液。而心主血脉,故说吸烟伤心。有研究认为,被动抽烟一小时相当于抽烟三根。 酒可通阳,酒可助兴,适当饮酒可以让气血流通,让人阳气升浮,有益于健康。特别是抑郁患者,清阳不升,通过饮酒适当兴奋一下阳气,大有好处。但过量饮酒却会耗阳,兼可导致心神受损。试看不少人酒后胡话连篇,甚至做出过激或丑恶的行为,皆是酒伤心神。

中老年养心之道40字诀(上)

老年人的养生以养心为先。古籍《灵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这说明,人的心理精神健康是肉体健康的主导因素。照现代人的观点,人们心理的高级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内外环境使之保持相对平衡的司令部,倘若这个司令部的调节功能失常,则肌体的防病和自疗功能减弱,因而百病乘虚而入。 然而,中老年人如何养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弃其烦琐,撮其纲要,老年人养心之道以“心平、心怡、心静、心觉、心神、心气、心思、心性、心善、心安、心宽、心诚、心纯、心正、心志、心乐、心足、心斋、心禅、心智”这40字诀为妥。 一、心平――养心平 心平谓心平气和,态度温和;养心平即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自我感情、达到心平气和的养生方法。《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宋?司马光《与范景仁第四书》:“窃谓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养心平是一种平心意静的闭目宁神瞑思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宁静藏神、平衡心理的目的。而心理平衡是心平气和的关键,闭目宁神能带来心灵的平静,前提是有规律的,最好是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内闭目宁神。为此,必须保证每次至少有1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不用任何依靠,背挺坐直,闭眼,只注意自己呼吸,要在平心意静中感觉到吸气、呼气,这时意识与意念会宁静藏神,平衡心理。此外,养心平也可以平怒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之事,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行闭目宁神之前,轻松身体,闭目端坐时用自己的手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二、心怡――养心怡 心怡谓心怡神悦,心旷神怡;养心怡即达到心境开阔,心安神怡,精神愉快的养生方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不知君子那三件至乐的事,另有心怡神悦形容不到的田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1回:“……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人生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顾,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既然绕不过去,就得努力去跋涉。沉溺于悲观失望,只能损害自己的身心。只有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自寻其乐。保持心怡神悦的健康心态,这也是一切快乐养生的源泉。 三、心静――养心静 心静谓心境平和,内心宁静;养心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心静能化解很多的矛盾,则万物莫不自得。一个人要做到心静养,必须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与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管子言:“人心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和延年益寿之目的。 四、心觉――养心觉 心觉谓心灵觉悟,心智觉明;养心觉是人们把握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心理养生活动。《庄子?齐物论》:“且有心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心觉今是而昨非”。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尊生》:“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u 家谓之觉心。”养心觉是一种具有玄妙神奇效应的超觉心理自控疗法,其要点是端正姿势,调控呼吸,闭目安神,内视自己,以心觉意识控制其它所有感觉与情绪,把心觉意识集中于一

养生、养性、养心

养生、养性、养心 养生是饮食起居要懂得卫生。素食对于健康大有好处,特别是中年以后。中年以后不知道在饮食上摄生,对于你晚年身体健康会有很大影响。这是从饮食起居,我们一般讲‘卫生’养性是调养自己的情绪、性情。世间人都懂得讲求卫生,可是还有重要的,大家疏忽了,那是什么?就是养性。‘性’是好的性情,它会影响生理。所以伊斯兰教(回教)他们的饮食有很多规矩,有很多东西他们都不吃的。我曾经研究他们的教义,为什么不吃?原来那些动物性情不好。凡是性情不好的动物、植物,他都不吃。为什么?怕影响自己的性情。他懂得卫性,保护一个好的情绪,我们今天讲‘情绪’,这就比一般人高明。 养心,就是培养自己的善良之心,慈悲之心。除了讲求卫生、卫性,还讲求卫心,保护自己的慈悲心,保护自己善良的心。 在素食蔬菜里面,有五种蔬菜不吃,这五种叫‘五荤菜’。诸位想想看,‘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肉叫‘辛’。‘荤’是指这五种菜:葱是一种,大蒜、小蒜(荞头)、韭菜、洋葱,这五种东西不吃。为什么不吃?这五种东西生吃刺激生理,容易发脾气,因为这个原因,防止你少发脾气、少动肝火,所以戒除。熟吃,这个东西能够产生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是这么个原因,不是别的。但是,如果用这些东西做香料,配在菜里面,这个可以。为什么?它不起作用。 戒酒。酒本身没有过失,酒醉了,怕你干杀、盗、淫、妄。所以酒是防止的,本身没有过失。但是在做菜里面用料酒,这个没关系。这个料酒,你就想到,它不会醉。在某一种时期可以饮酒,七十岁以上身体健康状况差,血液循环缓慢,每一餐饭都可以饮一杯酒。为什么?帮助血液循环,当药用。中药里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药引,统统都许可用。 你明白这些规律,并在生活中实行,就能得大自由、大自在,断恶行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然就会选择素食,欢喜素食。 你懂得养心,懂得养性,又懂得养生,你的身体当然健康,你怎么会生病?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二岁,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一百零二岁了,每天还照顾许许多多穷苦的病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百零二岁,除了头发白之外,牙齿只掉一个,再就看不出她的毛病了。健康、活泼,跟年轻人一样。所以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二岁的年轻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效法的。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食之义趣,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十九中有云:牵有义是食义,续有义、持有义、生有义、养有义、增有义,是食义。食有牵引、任持色身、长养等义。 人类必须摄食,才能维持生存、进行劳动、繁衍生命。 又弥兰王曾询问那先尊者,如何食之五德含于涅槃?尊者开示如下:大王!恰如食是(一)维持一切有情之寿命,(二)增大其力,(三)令生容色,(四)寂灭忧恼,(五)除去饥饿、衰弱。大王!涅槃作证之时,无一切有情之老死,故(一)维持寿命,(二)增大神通力,(三)令生戒之容色,(四)寂灭一切烦恼之忧恼,(五)除一切苦之饥饿、衰弱。大王!食之此等五德含于涅槃。 药师琉璃光如来于行菩萨道时,因悲悯众生的痛苦,故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其中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太虚大师对此大愿,亦有详细的阐释:盖衣食住行,为人类生存之要素,而尤以饮食为最,无饮食即不能生存,故佛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无食则饥,无饮则渴,饥渴故烦恼,烦恼故心愤,心愤发故,欲觅饮食,造诸恶业。……是以药师发愿,若诸众生闻其名者,先令饮食饱满,解除苦恼,安住有漏善道;进以无漏法味,使之成贤成圣,乃至佛果。亦古人所谓「富而后教」之意也。……此亦言先使衣食丰足,方能安心修德,再进而以佛法法味为食,禅悦为食,皆得毕竟安乐而建立之。毕竟安乐者,即发大心,修大行,不退转,于大般涅槃者也。 饮食保健 至于谈到饮食保健治疗的方法,有三个重点: 一、食知节量:谈论此点,笔者有切身的痛苦经历。高中时,因对学习武术、跆拳道产生兴趣,每于傍晚社团活动认真练习,并于结束训练后,饮用大量冰豆浆、冰红茶。结果导致胃下垂,骨瘦如柴,影响课业。后来严格要求自己改变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并细嚼慢咽、减少食量,终于重新找回健康。 著名童话大师、欧洲诗人协会主席皮埃尔.贝亚恩(PierreBearn)已近百岁高龄,有人请教他的长寿秘诀。他表示--保护胃,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细嚼慢咽,每一餐饭总是最后一个才吃完。科学家们研究证实,细嚼慢咽有四大功效:美容、解毒、减肥、防衰。 《释氏要览》辑录食量之多少: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令心壅塞,坐卧不安。若限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无固。……多食人有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四、身重不堪修业。五、多患不消化。*6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勤于治学,自强不息,文绩卓著,德厚天地。他活了七十三岁,在当时来说,可谓身健寿长。综观孔子的圣言范行,他的长寿之道对我们启发很大的有以下几点: 一、仁者寿 大德必寿。孔子的思想极为丰富,其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大爱天下。孔子多次讲道:“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的名言。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趋炎附势,耗心伤神,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的心胸平和宽广,浩气长存;小人却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局促忧愁的心境状态,难得心理平衡与安宁 孔子一生,是养德立德的一生,主张推行“忠恕之道”,“为政以德”,造福于民。他最鄙视贪官污吏,提出“损者三害”,即:骄奢得意有害,游乐忘返有害,

沉溺于酒色有害。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期间,廉明清正,两袖清风,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齐国为了腐蚀削弱鲁国,投其所好,送去八十名美女歌妓。鲁定公终日沉迷于酒色淫乐之中,不问政事。孔子屡屡劝谏无效,一气之下,便辞去大司寇的职务,离开鲁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 二、智者寿 纵观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积极有为的、学习进取的,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相反,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把学习当作修身养性的第一要务。他是我国办学兴教的始祖,也是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的典范。他教育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的学习精神难能可贵,他“ 发愤忘食,乐于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懂得了真理和治理国家的办法死也无憾了。 他赞赏“自强有为”。孔子常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健的,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孔子最见不得懒散的学生,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懒散使人四体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萎靡不振,不利健康。人即使老了,也要与时俱

养生之道在于养心

养生之道在于养心 古往今来,无数人想通过养生术以求长生不老,求仙方,觅仙果,炼金丹,结果无一人能逃过死亡的劫数。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不仅追求身体的健康,更加注重心灵的健康,养生的目的和观念已与古人有着很大的改观。 养生,在现代来讲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时尚且永不过时的话题,各种养生方法层出不穷,如药补、食疗、茶道、瑜伽、太极健身运动等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的确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会一定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养生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都必须以健康的心灵为前提条件。 玄中子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所以说养生之道在于养心。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整天忧愁苦闷、焦虑不安、心浮气躁、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即使用再好的灵丹妙药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健康,而开心则是最好的保养品。 养心就是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始

终保持心情的平和。对人与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多为他人着想。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忧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要保持正常平稳的七情。养心要心静自然,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想它,不要过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乐。当然并不是说不要有追求的目标,而是有了追求的目标你努力去做就可以了,即使拼尽全力也没有办法达到,也不要伤心绝望,不要太在意结果,而要学会享受追求、拼搏的过程,做到胜不骄,败不燥。 养生,首先要学会养心,心情好了,就什么都好了。就比如说,一般人在心情好的时候,会觉得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人是友好的,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天是阴沉灰暗的,看什么都不顺眼!心情长期处于郁闷不开心的状态,人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这样那样的疾病和烦恼就会随之而来了,即使用再好的化妆品和保养品也无济于事。因此,保存平和宁静的心理状态,对于养生是大有帮助的!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养生不如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 界 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小编现在就告诉你养生如何养心,快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详情吧。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的养生之道 俗话说:“养生不如养心”。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按字义讲,“养”在这里指供给、培植、培养、休养。其含义一是指个人某方面达到的水平;二是指某个人后天逐步形成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修身养性,陶冶精神,锻炼思想,培养情操。 养心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先看一看先秦诸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 (《中庸》)。他告诉我们,养生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才能获得长寿。至于今日,“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一般都会有一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明朝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绥,竟不一载而死”。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有修养的人性情温和宁静,不热衷于名利,就不会有患难的烦恼,也不会受到不正之气的侵蚀。这样的人,就可以保全他的道德操守,心力、精神也不会受损害。 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管子·内业》)这里的“正静”是指心的中正和清静,心能正静,既可以濡养身体,又可以开发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乐善不疲,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再看专业人士的说法。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时时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体。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养生与大众健康》这门课,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2.形神兼养;3.动静结合;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选药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而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养”。所谓“民以食为天”。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西方快餐的涌入,传统的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日三餐”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所谓“亚健康”状态。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都可以健健康康的,所以我学了,并且时刻提醒他们。 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也就是说,不但要吃,还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才会让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为养—人吃五谷杂粮,也就是说“食常杂”即每日能够食用谷类及薯类、豆类及其制品、、纯热能食物,达到合理、健康之目的。要求每日吃不同的食物。食常杂的核心是坚持膳食的营养平衡和合理搭配,并持之以恒。粮谷类及薯类含有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豆类含有脂肪、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五果为助——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在肠道内不易被消化吸收,能增加肠蠕动,有预防肠癌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