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传统养生理论概述

传统养生理论概述

传统养生理论概述传统养生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根据古代医学经验和智慧总结而来的。

它与西方医学有所不同,不仅包含了疾病的治疗,也强调预防,注重人的整体健康。

下面将从中医养生理论和道家养生理论两个方面对传统养生理论进行概述。

中医养生理论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平衡人体阴阳和气血的理论为核心,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精气血液、脏腑功能、经络运行等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养生理论提倡通过调整饮食、锻炼、按摩等方法,以促进人体的阳气升发、阴气下降,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中,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食物有温热、凉寒、甘淡、酸辣等不同性质,对人体的阳气和阴气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理论提倡根据季节、个人体质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食物进行调养。

另外,中医还强调运动和按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机体的康复能力,并且能够调动经络、气血等运行,促进健康。

此外,中医也注重情志养生,认为人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保持积极的情绪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道家养生理论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体是宇宙的微观,宇宙是人体的宏观,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道家养生理论提倡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其中,养生的核心理念是“养生之道,无为而治”,即不通过大力气的修炼,而是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促进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态度,即不追求过度努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之道。

此外,道家养生理论也注重修炼身心的方法,如静坐、冥想、瑜伽等,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传统养生理论以中医养生和道家养生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它提倡通过调整饮食、锻炼、情志养生等方法,以促进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和认可。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调理和养护过程, 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养生, 将养生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中国中医学在西方被称为不可思议的文明, 时至今日,科学还不能够完全解释经脉,吐纳,导引等中医学说, 古代劳动人民以养生学, 阴阳学,五行学,食疗,房中术,针灸等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华养生百科。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汩汩洪流以其神奇的风姿别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传统的中华养生文化。

从神农氏尝百草起,中华养生文化便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虽然在它诞生的最初阶段,还只是纯粹以治疗疾病为主,但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不断加深,中华养生文化也开始了它辉煌灿烂的时代。

首先是以春秋时老庄为代表的静默无为、清静自正的退养之说的产生。

从此,中华养生文化便开始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和高明处,即认为养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

它强调身心的和谐健康,认为健康是建立在内心自省和与外在世界相和谐的境界基础上的。

这是中华养生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也奠定了中华传统养生学说的根基,此后历代的养生学说都大致以此为基础。

体现这一阶段思想的代表作有《道德经》、《素女经》等。

随后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期间的道家养生说。

这一时期由于受神仙鬼怪思想的影响,服用金石药饵以求长生不老的偏邪风气盛行一时,传统的养生文化逐步走向封闭性和神秘性,但这期间也出现了中华养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导引术即气功术的产生。

这一阶段的著述多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如《黄庭经》、《清静经》、《胎息经》等。

唐宋时期,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华养生文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种糅合儒、释、道三家文化之长,以琴、棋、书、画为载体来陶冶身心的士大夫养生文化得以产生。

它直接承继老庄学说,在注重内心自省的同时,又试图借助外在事物的帮助,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体现这一阶段养生思想的作品有《茶经》、《棋经》等。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祖国传统养生文化,希望对你有用!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防”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因素存在。

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而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防,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从广义的概念来讲,人类一切维持生存,保养身
体,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提高生命质量的行
为,都是养生学所涵盖的内容。
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 ‘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 记载)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 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 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 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 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 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 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 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 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 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融和了儒、道、佛 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 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老子的这段话出自两千年前,它折射出当时社会上 的养生活动已比较普及,养生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 与流行趋势。人是最宝贵的,但必须以健康的身体作 为基础,对生命的重视应放于至高地位,要用智用力 去呵护。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第一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第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
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 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五福(蝠)临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是好运和幸福的象征。人 们经常说的“五福(蝠)临门”, 五福就由那五只 蝙蝠组成。
这“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 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传统习俗中, 五福(蝠)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时时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体。

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

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养生与大众健康》这门课,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2.形神兼养;3.动静结合;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1.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选药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7.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而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养”。

所谓“民以食为天”。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西方快餐的涌入,传统的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 一日三餐”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所谓“亚健康”状态。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智慧,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与长寿。

以下我将从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以“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为基本原则,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内外兼治,强调饮食调理、按摩保健、精神调养等多方面的养生方法。

例如,《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之性,各有所主,各有所病”的理论,强调了人体五脏的功能和调理方法,为后世中医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道家炼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的一种修炼方法,主要通过炼制丹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炼丹起源于道家思想,认为通过炼丹可以达到身体长生不老、灵魂不死的境界。

在道家炼丹中,注重“内丹养生”,即通过炼制内丹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气血的流动,实现身心的健康和长寿。

道家炼丹经典《金丹真经》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丹药制作、服用方法和养生技巧,对后世的炼丹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修行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修行注重心灵的净化和超越尘世的追求,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获得身心的解脱和永生不灭。

佛教修行中的禅坐和默观等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尘世杂念,提高专注力和自控力,达到身心的平静和放松。

佛教文化中还有一些养生方法,如素食、诵经、忏悔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清理身体和心灵的杂质,提升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和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中医养生注重身体的调理,道家炼丹强调自我修炼,佛教修行则关注心灵的净化。

这些养生方法在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自愈能力和心灵的安宁,以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现代社会虽然发展了许多科学技术,但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中医养生强调平衡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

下面将就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养生方法和现代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论。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物组成,并通过相互作用来保持平衡。

人体也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包括阴阳五脏、阴阳经络和阴阳柔刚等。

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调节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论则强调人体内经络的流动和调控,通过保持经络的畅通,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药膳调理和精神调养等。

饮食调养注重平衡,根据不同的体质、季节和疾病状态,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滋补、清热、化湿、健脾、养肺等功能。

运动保健强调身体的锻炼和按摩,通过活动筋骨、通经络、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健美和延年益寿。

药膳调理则是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根据人体的需要,用药材煮制成汤或煲粥,以达到调治疾病、养护健康的效果。

精神调养强调情志的平衡,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心态、修身养性来维持身心的和谐。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中医养生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饮食调养方面,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合理搭配食物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预防和治疗很多慢性病。

例如,常吃粗粮可以帮助消化、清理肠道,防止便秘和结肠癌。

运动保健方面,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质量等,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

药膳调理方面,很多药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功能,通过药物与食物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精神调养方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志的平衡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饮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传统养生饮食注重养生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很多养生食物在现代已经从古代秘方变为现代美食。

比如,人参、枸杞、田七等药材,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在传统养生文化中,养生饮食还强调“五谷杂粮”、“荤素搭配”,提倡吃五谷杂粮以获取全面营养,并提倡荤素搭配,平衡膳食结构。

此外,养生饮食还注重烹饪方法,如熬、炖、煮等,以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

运动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等,这些活动强调意念的调动和冥想的状态,以达到调整身心和谐的目的。

太极拳,通过缓慢的动作,呼吸调整和意念的调动,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和耐力。

气功是注重调养气血的运动方式,通过闭眼调整呼吸,舒展肢体,传导气血,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传统养生文化的治疗方法多样。

中医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针灸、拔罐、推拿等。

其中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机能的疗法,拔罐是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罐子产生负压,以刺激经络和穴位,通过排除病邪、增益阳气、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推压肌肉、关节、穴位等,调整气血运行,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此外,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还包括中药、按摩、艺术以及一些节气养生习俗等。

中药是中国传统独特的医药学,其主要特点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单一或多味草药的组方,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

中药以其丰富的疗效和养生功能,被应用于治疗和保健领域。

按摩是一种以手法和指压技巧对皮肤、肌肉、血管、神经进行刺激的疗法,它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艺术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身心的和谐,通过欣赏绘画、音乐、舞蹈等,调节情绪,舒缓压力,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此外,传统养生文化还注重根据不同时令和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习俗,如立秋时吃受秩瘦肉、端午时挂艾草等。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中国文化悠久而深厚,其中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色的医学系统,从古代至今一直为人们提供健康保障。

与此同时,养生文化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与养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虽然其确切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概念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慢慢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总体注重平衡和和谐。

而中医药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许多人在生病时首选中医药,因为它被认为比西药更温和且对身体没有负面副作用。

此外,中医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养生领域。

许多人通过食疗和草药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药的理念也融入到了饮食习惯中,例如中医药认为相对平和的食物更有益于健康。

三、养生文化在中国的重要性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养生文化注重身心健康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养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到运动,从调节气息到保持情绪稳定,都有着养生的意味。

四、中医药与养生文化的结合中医药和养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中医药提供了系统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理论依据,而养生文化则强调预防和保健。

通过中医药的理念,人们可以更好地实践养生文化。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坚持适量运动以及定期接受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维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有的医学系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养生文化则强调身心健康和谐,与中医药理念相辅相成。

中华养生文化

中华养生文化

中华养生文化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它既是传统医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探讨中华养生文化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期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一、中华养生文化的起源中华养生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先贤就开始研究人体的调理和健康的保持。

钟、佚、伯牛等人所著的医书记载了丰富的养生方法,如起居有节、饮食适度、运动调理等。

这些养生经验被逐渐总结并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开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

尤其是汉代以后,中医药理论逐渐成熟,养生被纳入医学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按照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行相克的观念,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来达到养生目的。

同时,中医还注重精神、情志的调理,强调心身相互关联,追求身心健康的完美统一。

二、中华养生文化的主要特点1. 维护平衡:中华养生文化强调人体内外的平衡。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中华养生文化的核心。

中医提倡“平治”理念,即通过调理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养生效果。

2. 强调预防:中华养生文化注重预防胜于治疗。

传统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即在人体尚未生病之前通过养生保健的方法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多样化方法:中华养生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根据个体体质、年龄、性别等差异,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如食疗、草药、按摩、运动等。

4. 健康与美学:中华养生文化追求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追求相貌的美观和精神的愉悦。

中医认为身体健康与情志调理、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健康与美学相得益彰。

三、中华养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华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健康理念。

首先,中华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保健知识。

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养生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养生学第一章《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

体育养生学第一章《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

2 人体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应,并 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将天人结构巧妙 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养生要根据天 人大小宇宙的理论,从宏观的外在宇宙规律 来指导人体养生实践,并在具体的养生活动 中,以人体内在的变化来体验融入天地自然 中的个体心理境界,从而达到人体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
三、贵人重生与积极主动思想 基本含义:天地万物中人为贵,而人则以生 为贵。 《淮南子·泛论训》:“天下莫贵于生” 庄子: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 贱不以利累形。
先天和后天之气,是相互资生,相互 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起来,名为 “正气”,亦称“真气”。由于气的活动 范围及其作用不同,而气的名称,亦因之 而异。
“正气”为诸气之本。各种不同名称之 气,都是在正气支配下发挥作用的。人体 各部的功能以及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 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
“元气” 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 元气通行于全身,能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 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述
体育学院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养生学 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熟悉中国传统养生 思想。
二、教学重点
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
三、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养生学概念 2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3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
引言
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颐养身心的学问, 具有系统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包含丰富 的古代文化,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 修身养性、健身娱乐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隨着古代医学和古代哲学的发展,以及中国宗 法社会的客观需求,古代中国人开始形成追求延年 益寿的观点,有了抗御衰老的企望和抵御死亡的努 力与尝试。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理 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比如:人们发现通过呼 吸锻炼、身体运动、服食药物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的 范围内延缓人体机能衰老的周期等等,这些方面的 内容在总结和丰富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古代哲学、 宗教、中医等的影响与渗透,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 养生学。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第一篇: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内容摘要】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

何为养生?如何养生?养生的意义何在?努力去保留它、传承它或许是每个人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责任!【关键词】养生、四季养生、意义、发展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

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

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二、如何养生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四季如何养生。

(一)春季养生。

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

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

春季养肝:古人云,春应在肝。

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

肝禀风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随万物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养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静,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绪过度刺激人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

其次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等。

中医养生文化概论

中医养生文化概论

中医养生文化概论中国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健康长寿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而保持健康的身体并不是等到生病了才去寻医问药。

中医文化里提倡“上工治未病”,意思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平时就更应该注重调养身体,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中医里的养生之道。

中医传统养生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云“道法自然”,人应该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变化,调节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同步。

而说起老中医养生道,则要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老中医”悬壶发源人辛氏福深公。

福深公公元1513~1598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精通医术,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他常为了医治病患上山采药、研究药理、熬制药汤。

在潮汕民间中医馆行医几十载,医术出众深得民众信赖。

到了近代,福深公后人“辛氏”创立了老中医养生道,与29位名老中医携手一同致力于现代人的健康养生事业中。

在研究中他们发现,现代人普遍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都在改变,导致部分人开始出现“亚健康”的状态。

于是,福深公后人通过与29位名老中医进行沟通交流,抓住了现代人普遍生活节奏快,没时间运动养生,季节气候多变,体质易受日渐被污染的生活环境所影响,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特点。

创始人和29位名老中医经过研制,并搭配运用辛氏祖传的百年秘方,秉承以“君臣佐使”为基础,以“药食同源”为理念,熬制出适合现代人养生,适合不同季节的各类凉茶冲剂、养生餐、养生茶等养生食品,在行业内取得领先地位,获得众多荣誉称号。

中医养生方法中药拓药拓,是中医拓疗用具。

功效:以名贵中草药配制而成的药拓,经高温蒸透后,可用于全身热敷、按压,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吸引,药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药拓针对颈椎、肩周炎、肌肉劳损、腰椎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Lingerie点评:几乎所有以中医养生美容为概念的参展品牌,无一例外地都推出了各自的药拓,品牌不同,药拓的外包装也各异,力求体现品牌特色与内涵。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自中华民族传承繁衍至今,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

“养生”越来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较大比重。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养生、熟悉养生。

从古论今,养生又被称为“道生”、“摄生”、修身养性。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养生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的具体疗效能够调养生息,健身养脾,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身心都能得到巨大的发展,益寿延年。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整体步伐都在逐渐加快。

涉及的领域当中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人文科学,宗教哲学,文化历史等等。

其中还融合了非常多的传统文化特色。

影响并且参与到人们的长期生活中。

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体育养生文化系统,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也将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传承和发扬。

基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它传承的目的就在于体形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理念,让更多的研究学者加以重视,深入研究。

传授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的真谛,构建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养生体系。

养生贵在于养心,养心受益于养生。

2.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现状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在历史的潮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与西方文化的发展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概念。

文化的进步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人们的个性、脾气,气质、情操、风格, 全都来自于自身文化的熏陶,生活的意义以及存在价值都离不开它的影响。

衡量社会的进步是延续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它结合了我国非常重要的中西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与儒、释、道家等都联系非常密切。

在此联系的基础上,我国的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二者对比而言,在形式内容大同小异,研究深度和理论基础上大致相同。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对于养生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对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

随着现代社会大方向的逐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先进,科学技术不仅仅只是一种研究领域,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传统文化与养生知识大全

传统文化与养生知识大全

传统文化与养生知识大全传统文化和养生知识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传统文化和养生知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以下是我对传统文化和养生知识的一些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自然界的整体之中,具备一定的生命活动规律。

中医养生强调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在身体出现疾病之前就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 药膳养生药膳是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通过食疗来调养身体。

药膳中大量使用了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和食材,如人参、黄芪、枸杞、红枣、山药等。

它们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气血等营养物质,并起到调节生理机能和改善身体状态的作用。

2. 针灸养生针灸是中医养生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针刺经络和穴位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

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代谢功能、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对各种慢性病症和亚健康状态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二、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常见的传统养生健身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八段锦主要包括舒展身体、调息养神、按摩脏腑、活血化淤和调和脏腑等动作,它们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防治疾病等。

三、气功气功是一种风靡全球的传统健身养生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调节呼吸、调整体位和调节情绪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气功可以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提高免疫力、调整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从而达到保健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传统文化与养生知识的一些简单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了解并且掌握这些宝贵的健康知识。

当然,这些只是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参考,如果大家想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可以到专业的学院机构进行详细的学习和实践。

【精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精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精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成就。

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养生理念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天人相应《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讨论四季养生调神的具体内容,对起卧、穿戴、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其意为:春季推陈出新,万物欣欣向荣,应之人体,适当晚卧早起,晨练散步于庭院,披散头发,松缓形体,令情志得以畅达,其时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给予而勿想掠夺,多思奖赏而勿想惩罚,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气生发的养生之道。

动静相宜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

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

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论述养生动静观之卓有见地者,当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

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

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思问录·内篇》)。

笔者以为,形需常动,神须恒静,形动神静,分而若一。

形神共养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

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

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

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畅达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又完备的理论体系。

在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诸多的养生方案和方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1.关于养生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协调,将健康视为一个综合平衡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养生强调的是“调心、调性、调气、调体、调神”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辨证施治养生法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医学理论是辨证施治,认为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并遵循制定的养生方案。

3.饮食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理念也贯穿其中。

中国人饮食时喜欢采用多味多样、自然的食材,膳食结构则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五大类,考虑到每天身体的需求量有所不同而有所区别。

4.精神养生文化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持镇静、宁静、祥和的精神状态。

从中可以看出:为了维持健康,人们不仅要好好照顾身体的器官,还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5.其它养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节气、运动、按摩、气功、花鸟鱼虫等其他方面进行养生。

通过相应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体内的水平、血气和气。

因此,在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好每一个方面的养生习惯。

总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一直以来指导着日常养生的做法。

有这种高尚的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守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追求生命的长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时时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体。

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

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养生与大众健康》这门课,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2.形神兼养;3.动静结合;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1.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选药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7.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而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养”。

所谓“民以食为天”。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西方快餐的涌入,传统的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日三餐”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所谓“亚健康”状态。

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都可以健健康康的,所以我学了,并且时刻提醒他们。

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也就是说,不但要吃,还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才会让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为养—人吃五谷杂粮,也就是说“食常杂”即每日能够食用谷类及薯类、豆类及其制品、、纯热能食物,达到合理、健康之目的。

要求每日吃不同的食物。

食常杂的核心是坚持膳食的营养平衡和合理搭配,并持之以恒。

粮谷类及薯类含有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

豆类含有脂肪、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

五果为助——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在肠道内不易被消化吸收,能增加肠蠕动,有预防肠癌的作用。

水果中含果胶多,这种可溶性膳食纤维有降低固醇的作用,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

水果中含有容易消化吸收的糖,可直接被身体吸收,有利于中老年人大脑能量的补充。

水果中的名种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能刺激中老年人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龙眼:龙眼味甜,主要功效可开胃益脾,养血安神,补虚长智,在《神农本草经》望还说可怕五脏邪气,厌食、除虫毒等等。

芒果还具有药用价值:患慢性咽喉炎、音哑,用芒果煎水,代茶饮用,可去炎消哑,使嗓音甜润;取芒果2~3个,煎汤口服,可治疗疝气菠萝的果肉中菠萝:含有一种独特的酶,能分解蛋白质。

吃了大量肉类菜肴后,嚼上几片鲜菠萝,对消化吸收帮助很好。

桃子:性温,味甘酸,能消暑止渴、清热润肺,有"肺之果" 之称,适宜肺病患者食用。

桃子果实营养丰富,尤其铁的含量较丰富,是缺铁贫血患者的理想食疗佳果。

此外,桃子含钾多,含钠少,适宜水肿患者食。

炎夏食桃,可养阴生津,润肠燥。

等等.不胜枚举。

五畜为益——动物性食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A、D五菜为充——也就是青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对于养颜,防止坏血病,益智等都有很大帮助。

此外还要多喝水水是健康之本。

人体70%是水分,血液里90%是水分,脑组织80%也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甚至高达体重的85%左右。

人类饮水比吃饭更重要。

水对于健康人体,延年益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同时是最佳溶剂。

它在人体内携带着许多溶解或悬浮的宝贵的化学物质,滋养着人体的生理。

人体内各种生化反应都要依靠水才得以完成。

体内代谢产物的输送和毒物的排泄也需依靠水来进行。

人体任何部分缺了它,就将无法生存。

水在维持生命方面比食物更重要。

人若不吃饭,光喝水也可延续生命2个月左右,若不吃饭不喝水则最多可活7天,高温天气只能活3天,可见水对于人体是多么重要。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饮水的重要。

饮水要以不渴也饮,渴饮不足为训。

饮水应以喝白开水为主,辅以其他饮水应高新鲜度,水煮沸后再烧3分钟,达到国家标准。

饮水要先用水漱漱口,湿润口腔,要掌握慢饮、多次、少量。

当然想真正做到养生,还要从饮食,运动,心理等各方面进行训练。

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不过自从上过这门课,我正在努力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并试着影响身边的人。

现在的我每天早晨刷牙前喝杯水。

中饭前喝口汤。

饭后尽量保证半个小时的午睡。

晚上少喝水,白天多喝水。

梨睡前一杯牛奶。

然后经过了一个安逸的睡眠之后,早晨醒来时要先躺半分钟再起床。

经常买些水果吃。

烟戒了,酒也不怎么喝。

经常打打球,踢踢足球。

效果很明显,精神好多了,脸上的本来不多的痘痘也没有了。

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方式,我的身体会越来越强壮,同时也希望身边的同学都可以健健康康的度过大学四年以至以后漫长的人生。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

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养生文化…天人相应‟•由此可见人们在平时的养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体内潜伏而未发病的状态下,很容易忽视,认为自己处在健康状态,谁知身体犹如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把潜伏病灶祛除,才不至于身体受损,而人们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后才开始补救,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体质犹如冰块般坚实,必须平时注重保养、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灾时,就可轻松避过了,那么在平时应该如何保健养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

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有“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道理之说,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属性,人与自然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发、条达通畅而为阳,水曰润下而为阴,火曰炎上而为阳等等,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水润下为阴而水面为阳水底为阴,这说明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思想,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

犹如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而任何一个脏器受到影响都会累及其他的脏器,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也同样受累。

阴阳五行与…清调补‟•祖国传统医学的五行所谓…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清、调、补,以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的平衡。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

•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

•这些人与自然的现象为我们养生保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了解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可分析可能发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五官九窍的感应及神经的反射,无处不在提醒着你的身体改变的预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

这即是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独到之处。

总之,‘清调补’是一个健康体魄的养生之道,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从而达到预防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目的,这就是祖国传统养生之道的奥秘所在。

一、养生概述人类是宇宙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可胜数的事物之一,它的诞生经历了从混沌一气到万物资生;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简单、低级生物到复杂、高级生物的进化过程。

因此,人类是迄今为止宇宙间一切生命现象的最高存在形式。

《内经》明确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万物中的特殊地位,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所以在万物之上,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内经》的认识,原因有四:第一,人类与万物虽然均由天地阴阳之气化生,但人类不是一般之气所化生,而是天地间最精华的气运动变化所成就。

可见,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根本在于物质构成的差异。

第二,人类较其他生物具有更高级、更复杂的生命活动。

神是生命的机能和表现,虽然其物也有“神”,但惟有人类不仅拥有其他动物不能比拟的复杂语言、丰富表情等外部征象,还具备高度发达的智能及自我调控能力。

第三,因为人类有精神、意识的存在,使之能够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并利用它探索生命奥秘,以养生治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