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集下载

【新教材】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新教材】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从而达到宦官参政,牵制内阁的目的,说明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 项。

明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

阁权进一步强化。

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

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选A项。

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丞相制度,C项错误;D 项应该出现在内阁权力达到鼎盛时期,材料缺乏依据,排除。

3.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

这主要由于明代(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答案】D【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敢于批评时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性达标作业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答案】D【解析】“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

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了,D项正确;汉代设“中朝”是为削弱宰相领导的“外朝”;唐朝设三省后有了三个宰相,分散了相权;宋代设副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但这些都仅仅意味着宰相受到了打击,并未彻底地消亡,排除A、B、C三项。

2.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A项错误;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3.《全球通史》:“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

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A.郑和下西洋 B.吴国船队到夷洲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进入台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15世纪早期”“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间,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沿线多国进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故选A项。

4.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解析:“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

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了,D项正确;汉代设“中朝”是为削弱宰相领导的“外朝”;唐朝设三省后有了三个宰相,分散了相权;宋代设副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但这些都仅仅意味着宰相受到了打击,并未彻底地消亡,排除A、B、C三项。

答案:D2.“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

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材料说明当时( )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解析:本题考查了内阁。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A、B两项;内阁的设立是由于宰相制度的废除,相权已经不再存在,故排除D项;根据“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C项正确。

答案:C3.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宦官专权的是( )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宦官可以担任内阁首辅③宦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④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被称为“九千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③解析: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和宦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使宦官能够掌握大权,导致了宦官专权,①③正确;明朝宦官不可以担任内阁大学士,更不能担任内阁首辅,②错误;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被称为“九千岁”是宦官专权的表现,不是原因,④错误,D项正确。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后作业(十三)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八股取士的实施 B.内阁制度的建立C.宰相制度的废除 D.三司制度的推行[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C 项正确;八股取士的实施与题意无关,A排除;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是废除宰相制度后形成的产物,B项错误;三司制度是明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目中“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不符,D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2.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C.扩大了六部权力的范围D.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解析] 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等信息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和皇帝决策正确与否无关,A选项排除。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B选项排除。

六部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并没有使六部权力发生变化,C选项排除。

[答案] D3.明代担任过丞相的有四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有三人被皇帝杀了,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

及至废撤丞相,明太祖终少了不眠之苦。

这实质上说明了( )A.丞相位高权重,居功自傲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丞相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丞相居功自傲,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新教材】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

【新教材】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

阁权进一步强化。

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

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3.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

这主要由于明代(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4.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5.朱元璋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

”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员( )A.享有行政决策权B.有举荐人才之权C.对朝政有谏议权D.对政事有终审权6.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

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戒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震慑官员B.整治朝纲C.罢除宰相D.强化君权,惩戒违背君命的臣属,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D项正确。

2.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朝皇帝建立了内阁制度,而不是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任用宦官是为了监督阁权,故C项错误;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是为了监督吏民,故D项错误。

3.明朝时期,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宰相制度的废除B.内阁权势的膨胀C.阳明心学的传播D.奏折制度的形成,内阁实际上成为皇帝加强皇权的机构,具有明显的“家天下”色彩,故A项正确。

4.明朝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

厂卫制度()A.体现了君臣共治、分权制衡B.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行使与内阁相同的权力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皇权“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可知明朝特务机构的职权之大,这实质上是皇帝通过该组织来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厂卫直接对皇帝负责,厂卫组织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因而不能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B项“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秘书机构,与材料中厂卫组织的权力明显不同,故C项错误。

【新教材】2021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含解析)

【新教材】2021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含解析)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目标展示·定方向课程标准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了解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问题导引1.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明朝灭亡的时间。

(时空观念)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明朝内阁的职责、地位;明朝宦官专权的表现。

(历史解释)4.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影响。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5.欧洲殖民者东来的表现;明朝时期加强对边疆管理的表现。

(历史解释)历史时空基础必备·探新知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__朱元璋__的势力逐渐强大。

(2)建立:__1368_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元朝结束。

2.政治制度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①目的:为加强__皇权__。

②内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影响: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①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②设立者:__明成祖__。

③性质:常设的辅佐__皇帝__处理__政务__的__秘书__机构。

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④职责权限:日常工作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__草拟__处理意见,称为“__票拟__”。

皇帝在这一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_批红__”。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__宰相__。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的得到皇帝信任。

(根源:君主专制。

)②表现:内廷宦官机构__司礼监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__批红__的权力,还负责提督__东厂__,控制__锦衣卫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拓展】内阁工作程序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过程:15世纪前期,__明成祖__派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最远到达__非洲东海岸__和__红海沿岸__。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6.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 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
映了( D )
A.封建体制僵化,官员固守成规 B.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解析:“四鼓”相当于现在 1~3 点。材料讲的是明代官员 “四鼓”起床去朝见皇帝还嫌迟,也表现出了钱宰对安逸、闲适 生活的向往。但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 和危机。所以答案选 D。
2.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 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
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D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解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 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 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 项都是君臣共治天下。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选 D 项。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朝贡贸易是 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A 项说法错误,排除; C 项“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 体现,排除;D 项“双方地位的平等”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 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10.“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可容千余人…… 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 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
课时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 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 B )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据材料“人君”“躬揽庶政”,以避免“大臣得以专 权自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明太祖主张进一步加强皇 权,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故 A 项错误; 材料也未涉及选官用人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央 集权制的巩固,故 D 项错误。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曾经是百官之首。

下列朝代中,废除了宰相的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诗中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太祖( )A.罢黜百家B.设置行省制度C.废除宰相D.实行八股取士解析:明太祖的诗反映的是皇帝行政负担加重的现象,这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六部提升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独揽大权,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

故选C项。

答案:C3.位于江苏南京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墓前有7层28级台阶。

28级台阶象征墓主( )A.每次率28只宝船航行B.到过28个国家C.远航历时28年D.受到皇帝28次奖赏解析: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答案:C4.山东半岛海防要地鳌山卫始建于明朝,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人物中,谁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 )A.李自成B.郭守敬C.戚继光D.郑和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与抗倭将领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其余三项和抗倭并无直接关系,可排除。

答案:C5.明朝时,为有效管辖黑龙江流域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置行都指挥使司B.设置奴儿干都司C.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称号D.双方签订和议,恢复扩大贸易关系解析:A、C两项是明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可排除;B项是明朝所设的管理黑龙江流域的机构;D项反映的是明朝和鞑靼的关系。

答案:B6.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强化封建皇权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C.监视官民D.控制国家兵权答案 A解析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其目的是加强君权。

故选A项。

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宰相制度的废除B.锦衣卫的设立C.内阁的设置D.东厂的设置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明太祖废除宰相后,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负担加重,故选A 项。

3.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

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署。

由此可见明朝的内阁( )A.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B.内阁大学士与宰相无二C.内阁类似唐朝中书省D.内阁可以制约皇权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法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故D项错误,A项正确。

内阁大学士不是宰相,与唐朝中书省不同,无决策权,故B、C两项错误。

4.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者”。

有人说:“功成名就者”。

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委以重任。

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答案 B解析材料中的“畏法度者”是指敬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法律制度,这种意识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因此万钢得到明太祖的委任和赞赏,故答案为B项。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罢丞相”可知是指明朝废除丞相制度,C项正确。

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加强B.中央官制简化C.君主专制强化D.行政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图1到图2反映了相权的废除,皇帝直接控制六部,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中央官制的简化和提高行政效率都是表面的现象,不是本质,故B、D两项错误。

3.下列属于明朝皇帝用来牵制内阁权力的宦官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司礼监答案D,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

司礼监权力可与内阁“首辅”匹敌,故D项正确。

4.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中后期入阁官员的官位很高,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D 项正确。

5.《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但是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机构,没有决策权,故选C项。

6.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故C项正确。

7.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

课时作业4: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作业4: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练习】(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5分, 共30分)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内阁B.废除宰相制度C.实行行省制度D.设立中书门下2.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当地“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

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明朝国威的树立B.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C.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D.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政治交往4.“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

”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D.和平交往5.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朱元璋D.李自成6.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是“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

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7分)(2)根据材料二,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8分)【能力提升】(选择题4分,非选择题16分,共20分)7.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

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_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_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作业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A级学考达标练1.[2022·淮安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的目的是( )A.避免社会动荡 B.简化中央机构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皇权2.[2020·山东省夏季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明成祖设立内阁。

它的主要职责是( )A.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 直接领导六部C. 代理皇帝批阅奏章D. 管理少数民族事务3.[2022·泰安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同广大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B.沟通与亚非国家间的贸易交流C.“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D.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4.[2022·镇江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诗中的“危”指(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澳门被殖民者占据C.瓦剌俘虏明英宗 D.荷兰独占台湾5.[2022·天津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

明政府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驻藏大臣C.枢密院 D.行都指挥使司6.[2022·安庆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明史》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其原因是( )A.俺答汗与明修好互市B.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册封C.长城修筑阻止了蒙古南下D.明朝平定了蒙古贵族叛乱7.[2022·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课时作业9: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作业9: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明代内阁“属于次君主权力层次”,并向宰相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内阁“始终没有改为宰相”;也有学者认为朱元璋的废相,实际上造成明代相权游离于监、阁之间,这“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传统单相制向双相制的转化”,是对传统丞相制的变相恢复。

造成这两种不同认识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A.内阁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内阁有效地限制了君主专制C.内阁的职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D.历史典籍对内阁记述的随意性2.据记载,郑和船队带回的商品中的罕见珍宝进贡皇室,其他一般的外国户品由官府开“库市”,允许商人“博买”,交纳商税,领取执照,转卖于民间。

官府和商人均可从中获得厚利。

据此可知,当时A.朝贡目的发生变化B.海外贸易得到重视C.商业监管不断加强D.政府排弃抑商政策3.《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

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

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

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例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时代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4.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

抛开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

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白银价格降低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5.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6.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旧址内有一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课时作业12: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作业12: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2021·江苏无锡市·高二期末)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某官员上书提出造船三千,载兵六万,渡海攻入敌方腹地之策,抵御清军入侵。

皇帝批复后,此事在内阁、工部、兵部、地方督抚、船厂主事间反复推诿,直至第二年清军撤退后不了了之。

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相权分散导致效率低下B.皇权集中导致效率低下C.官僚主义影响政府决策D.地方制度缺陷难阻人侵2.(2021·上海浦东新区·高一期末)明朝海防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来自①倭寇②鞑靼③瓦剌④西方殖民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2021·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高一期末)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

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4.(2021·上海浦东新区·高一期末)如图是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发行的纪念币,据此推算紫禁城(故宫)建于A.金后期B.元朝C.明前期D.清初5.(2021·全国高二期末)明初鼓励天下臣民上言四方利弊,并设立建言会议制度,由礼部每年定期召集九卿六科专门讨论民情建言,“其间可行者,移各该衙门施行”。

此举有利于A.选拔实用人才B.变革君主专制体制C.分割宰相权力D.提高政府治理能力6.(2021·广西南宁市·高一期末)明朝正德、嘉靖之际的吏部尚书王琼形容当时的政治状况时说:“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而后行。

”据此可知,明代A.六部受内阁的直管B.阁臣权力逐渐增强C.相职得以重新设置D.皇权受到内阁制约7.(2021·福建三明市·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正是郑和下西洋为16-17世纪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A级——合格考达标练1.朱元璋是一位比较勤政的皇帝。

他即使“昧爽临朝,日宴忘餐”还是招架不了,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行无辅臣”。

导致这一现象的干脆缘由是( ) A.废宰相B.设内阁C.设军机处D.密折奏事解析:选A 1380年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规定六部干脆向皇帝负责,故选A项;明成祖在位时设立内阁,解除B项;军机处是清雍正帝设立的,解除C项;密折奏事是清代的制度,解除D项。

2.明成祖派郑和率领浩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A.驱除倭寇B.扩大政治影响C.找寻黄金D.传播中国文化解析:选B 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即扩大政治影响,故选B项;驱除倭寇是戚继光的功绩,解除A项;开拓新航路的目的之一是找寻黄金,解除C项;传播中国文化不是主要目的,解除D项。

3.“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

”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 )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B.平静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战胜了沙俄侵略军解析:选B 依据题干信息“倭寇”“戚继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静了东南沿海的倭寇,B项符合题意;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战胜了沙俄侵略军是在清朝,故A、D两项错误;郑胜利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故C项错误。

4.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这说明当时(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解析:选D 依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知,中国仿照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卫的长城了,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故选D项;海禁政策是一种锁国政策,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通商,而材料反映了中国与荷兰有贸易交往,解除A项;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是在近代的洋务运动当中,解除B项;据材料“自此夷(荷兰)通市”可知,当时依旧将荷兰称为“夷”,表明传统的华夷观念并未打破,解除C项。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过关一、单选题1.明朝中期以后,许多内阁重臣极力讨好有权势的宦官,如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尽管权重位尊,但也向司礼太监冯保投“晚生”帖。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内阁地位下降B.君权相权关系紧张C.君主集权加强D.太监掌握决策权力2.“我朝阁臣,只备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精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材料说明内阁的实质是()A.行使宰相的权力B.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C.是明朝祸乱的根源D.中枢秘书机构3.明朝前期,中央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这一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对立4.有学者认为,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后,在明朝政府的结构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揽。

这是因为明朝A.废黜丞相B.设立内阁C.设立司礼监D.设置军机处5.明朝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①确立一省制②废丞相③设内阁④建立东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中国古代简史》中说:16世纪,沿海形势的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

以下史实符合这一论述的是()A.倭寇骚扰东南沿海B.沙俄侵占雅克萨C.葡萄牙占领濠镜澳D.英国侵占香港岛7.明朝中后期,皇帝倦怠朝政的现象频繁出现,“批朱”之权逐渐被身边的宦官所把持;由于内阁“票拟”后的奏折需要经过宦官的“批朱”,宦官开始将权力范围伸向了外朝,出现了如王瑾、魏忠贤等把持朝政的宦官。

这一现象的出现A.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客观结果B.是君主为压制文官的势力C.反映了当时的朝政较为混乱D.说明皇权受到了宦官的威胁8.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说法正确的是()A.明太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B.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C.已使用指南针进行远航D.为了获取海外贸易的丰厚利益9.明太祖朱元璋曾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甚至取得了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其根源在于()A.政治腐败B.宦官专权C.皇权至上D.朝纲混乱10.有学者指出:“皇帝刚烈,严嵩柔媚:皇帝骄横,严嵩恭谨:皇帝英察,严满朴诚:皇帝独断,严嵩孤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2】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2】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政务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解析:A根据材料中明太祖废除宰相独揽大权后,“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感觉“负担”过重,“无法承担”,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去协助他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所以题干中的“中级官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

故答案为A项。

2.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A.明太祖加强皇权B.明朝的君相关系C.明成祖加强皇权D.明朝的皇权强化解析:D从表格内容看,废宰相,设内阁、特务机构等措施均服务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废宰相是明太祖的举措,设内阁是明成祖的举措,A、C均错误,B项也不符合表格整体内容,排除。

3.“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的弊端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D.“海禁”政策的恶果解析:D“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

在广东潮州、福建泉州、漳州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潮漳以番舶为利”,不许贸易等于断了当地人民的生计。

从材料中“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可以看出是海禁政策造成的恶果,所以选D。

本题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从“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可以看出B 项错误,故排除;材料的重点是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体现的是对国家政策的不满,故C项错误,排除。

4.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A.历史悠久B.和平交往C.航海创举D.技术先进解析:C从材料“《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中可以分析出,发行邮票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故C 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历史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A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排除;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

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所说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B2.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完善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弥合君相矛盾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图主要涉及中央官制改革,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只是表面现象,故C项错误;宰相制度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已废止,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均不涉及宰相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3.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

类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在本质中反映了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军机处效率低下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的命令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解析:据题干“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都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故选A项。

答案:A4.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C.钳制思想D.改革科举解析:明朝初期,明太祖担心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以“胡惟庸案”为理由废丞相,主要是为了强化皇权,加强统治,故选B项。

答案:B5.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军机处B.设置枢密院C.实行一省制D.废除丞相制度解析:材料中朱元璋的话针对的是元朝和明初的宰相专权,故选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 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
A.震慑官员B.整治朝纲
C.罢除丞相D.强化君权
解析:选D。

朱元璋采取的措施的确有震慑官员的作用,但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的统治,故A项错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属于整治朝纲的内容,是他为了达到根本目的的手段,故B 项错误;罢除丞相是这些措施的其中一项,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朱元璋废除丞相及编撰一系列皇谕钦训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D项正确。

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解析:选C。

材料“俨然汉唐宰辅”说明明代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但是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不享有决策权,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故选C项。

3.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 )
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解析:选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A项错误;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4.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

其根本原因是( )
A.政治腐败B.宦官专政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解析:选C。

由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可知,宦官不具备干预政治的职能,司礼监是协助皇帝掌握御笔朱批权力的机构,司礼监太监权力膨胀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政治腐败是司礼监太监干政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是宦官专政的表现,故 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宦官和皇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5.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宣德三年(1428年),明政府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

这表明明朝( ) A.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
D.实行“以德怀远”的对外政策
解析:选D。

“海禁”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主要涉及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明朝政府与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明朝应对倭寇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体现了大明对周边国家的怀柔政策,故D项正确。

6.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首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

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

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解析:选D。

题干材料说的是明初的造船业的发达,这些船只用于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解析:选A。

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可知,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的说法是错误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的说法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8.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

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解析:选D。

据材料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的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 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说明明朝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晋至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其本质。

第(2)问,结合三个时期丞相的具体职责,回答君权、相权的变化;从君权和相权的消长上概括其趋势。

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反映的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