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述要

合集下载

简论明遗民

简论明遗民

简论明遗民摘要:在中国的悠远历史上,总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他们生活在朝代更替之间,面临着国破家亡,他们被称作遗民,这其中最为人所乐道莫过于明遗民。

他们从顽强的抗争到渐渐的归顺,这是一条由血与泪铺就的历史长路。

在今人看来他们的抗争或许迂腐,或许令人敬佩。

关键词:明朝遗民,抗争,归顺Abstract:In China's distant history, there is always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group of people, who live in the change of dynasty, between the country is facing death seen their homes destroyed, they were known as Dynasty, of which most people in town than the Ming Dynasty. They dogged resistance to gradually pledge allegiance, this is one paved by the blood and tears of the history of a long way. In the modern people and their resistance may seem pedantic, perhaps admirable.前言物换星移世事变迁,一个时代逝去,总有一些人仍然停留在过去。

大浪打来,淘下的无数细沙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遗民。

遗民们宛如历史中深深浅浅的一道划痕,历史的幽灵只在一隅沧桑落寞的角落里留下自己若有若无的暗影。

他们被政治家称作“顽固派”、“反革命”、妄想“开历史倒车”,他们被“与时俱进”的“识时务者”唤作“迂腐”、“死脑筋”、“螳臂挡车”。

但是他们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后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奉者。

郑成功的故事简介

郑成功的故事简介

郑成功的故事简介
郑成功(1624年11月10日-1662年6月23日),字子行,号忠勇,福建泉
州人,明末清初抗清民主革命家、军事家。

郑成功是明朝遗民郑芝龙之子,母亲是日本女子。

郑成功在明朝灭亡后,率领明朝遗民在东南亚海域抗清复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抗清民主革命家。

郑成功的一生是传奇的。

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在海上打拼,学习了水师战术和海
上作战技巧。

在郑芝龙去世后,郑成功接过父亲的重任,成为明朝遗民的领袖。

他率领明军在东南亚海域进行了长期的抗清斗争,先后攻占了台湾、厦门等地,最终成为清朝的头号大敌。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斗争,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

他积极宣
扬“复明”、“驱虏”、“扶明复国”的口号,号召明朝遗民和海外华侨加入抗清行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清力量。

在他的领导下,明军不断壮大,对清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郑成功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面临着来自清朝的强大压力,同时
还要应对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他的抗清斗争历经坎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最终,他在台湾去世,未能见到明朝的复兴。

郑成功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他坚定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斗志,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总的来说,郑成功是一位杰出的抗清民主革命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
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我们应该铭记他的功绩,学习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清初四僧艺术成就及成因-8精选文档

清初四僧艺术成就及成因-8精选文档

“清初四僧”艺术成就及成因每个王朝的改朝换代都要经历伤筋动骨的痛,特别是异族入侵所导致的改朝换代,对文人心理的冲击更是巨大。

作为同是前朝“遗民画家”的“清初四僧”,在政治上采取与满清统治者不合甚至对抗的态度。

由于复杂的现实矛盾和痛苦的内心感受,使他们的绘画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清初众多“遗民画家”中艺术个性鲜明而成就突出者。

本文分别就八大山人、石涛、渐江、髡残等出生背景、人生阅历及艺术秉赋探究他们的艺术成就及对近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清初四僧”身世、性格对比4 位画僧中,八大山人和石涛有着相似的背景,但又有所不同。

相似在于,他们都是明朝的王室后裔,都选择佛门生活。

在此之前他们都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经历,八大山人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他少年时代在家庭熏陶下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遗民情结是其艺术思想的核心所在,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艺术道路和绘画风格,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初期,他的家人在清政府的搜捕诛杀下相继过世,八大山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亲人去世等巨大变故,他无法接受现实,内心非常痛苦,再加上清朝初期,清政府对朱明残存势力的搜捕诛杀,要么利用皇室后裔的身份聚兵反清复明,要么归顺清朝做顺民,八大山人选择了隐姓埋名遁入空门,佛事之余以绘画聊以自慰。

而石涛,当明朝崇祯皇帝自谥身亡后,石涛之父朱亨嘉在桂林以明宗室的名义,挟制广西巡抚督御史瞿式耜,自称“监国”,不到半年,为瞿所杀。

应该说石涛幼年时曾有过两段王孙生活的经历,但随着国破家亡以及复明的失败,这种好景很快不复存在了,他成了孤儿,当时石涛尚年幼,幸有家人托太监庇护,逃往武昌。

为避免朝廷迫害削发为僧。

前朝的王孙生活与现在的落魄导致的心理落差是他们相似的地方,而八大山人远比石涛所经受的更为严重,八大山人经历国亡家破时已是成年,正是需要建功立业的时候,然而新朝廷建立导致这一切灰飞烟灭,一辈子过着流亡生活,其心中的悲苦可想而知。

石涛比八大山人小很多,清廷入关时他还处于幼年,他出家时的年龄目前的史料记载在10 岁左右,虽然家庭的悲剧让一直生活优越的石涛心理遭受创伤,但那种伤害与清政府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是属于同室操戈之争,即明朝内部势力的争斗,再加上石涛当时尚年幼无知,对明清政权交替复杂的社会矛盾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出家后,又专心研习绘画,对国事并不那么关心,也因此,石涛与新政权的关系其实远不如八大山人、渐江、髡残那么紧张。

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

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

《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周伟刚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士论文遗民特指在改朝换代之际衍生出来的一个不仕新朝的特殊士人群体。

线索对明遗民反清思想、心态、活动、影响等做动态的研究。

明遗民群体反清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激烈、缓和、徘徊、分化、弱化的过程,明遗民反清思想演变的过程是清初社会逐渐由乱而治日渐稳定的过程,是满汉文化由冲突到逐渐交汇、融合的过程,是汉族士人群体以传统“华夷观”为主的民族思想逐渐转变的过程,是中华学术文化发展、创新、学术理路转变的过程。

在明遗民的身上寄托着一代具有爱国热情和社会良知的优秀汉族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巨变时人生态度、生存方式的转变和内心世界所经历的激愤、悲痛、挣扎、无奈、失落、彷徨、超脱等复杂的心路历程。

关于“遗民”的定义及内涵,有多种解释,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界定。

《汉语大词典》①中就收录了 6 种含义,一是指亡国之民;二是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三是指劫后余留的人;四是指后裔后代;五是指隐士;六是泛指老百姓。

明遗民归庄在为其友朱子素《历代遗民录》所作的序中对“遗民”下了这样的定义:“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民,而遗民则惟在兴废之际,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故遗民之称,视一时之去就,而不系于终身之显晦。

”②由此可见遗民是特指在改朝换代之际衍生出来的一个不仕新朝的特殊士人群体。

所谓“遗民”,必须具备两个主要元素,其一,主要是指有一定名望和影响的上层士大夫而非普通士群和普通民众,其二,必须是易代之后不仕新朝,这是遗民的核心元素。

(二)学术和文化价值。

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是成为遗民的核心要素之一,明遗民作为一个群体能够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学术文化的承载作用和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代表性意义,明遗民最能体现“士”的一般面貌,学术和文化是遗民身份的重要符号。

从当代学者对明遗民研究的角度来看,也更多的是从明遗民的学术身份特征上去关注。

研究明遗民及其反清思想,离不开对遗民学术思想、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术风格等的研究,遗民学术是遗民思想的重要反映和体现,反过来,遗民思想也必然会影响其学术内容和学术取向。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诗词赏析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诗词赏析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诗词赏析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诗词篇一《秣陵》作者:屈大均原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注释1、这首诗通过南京怀古,抒发对明亡的感慨。

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2、"牛首"二句:写南京形胜。

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

龙岗:指钟山。

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

"(见《六朝事迹》)3、"六朝"二句:写城市残破。

4、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

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

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

〉。

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

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

"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5、"访旧"二句:写人事凋零。

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

《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

"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

玉树,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

《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6、"如何"二句:联系古今,点明亡国之恨。

大江,长江。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诗词篇二《鲁连台》作者:屈大均原文: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鲁连台》注释①“一笑”句:指鲁仲连笑斥游士新垣衍,坚持义不帝秦。

海东:东海。

②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

“不屑”句:指鲁仲连不屑于自己的功绩,不接受赵、齐的封赏。

③古戍:古代营垒,自古以来的边防要地,指鲁连台所在地。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湖心亭看雪》赏析1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

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

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

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

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代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代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明代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

明末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在江南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亡命北方,考察山川,访求豪杰,图谋恢复,晚年终老于陕西华阴。

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精卫》讽刺专营安乐窝的燕雀之辈,表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决心。

《京口即事》歌颂史可法镇守扬州的英雄业绩。

《千里》述自己参加王永祚领导的湖上抗清义军。

《海上》四首,则以凝练沉重之笔,抒发登高望海的悲壮情怀,坚苍质实。

如第一首: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诗中洋溢着决心报国、抗清复明的坚强信念。

他劝友人善处珍惜,保持操守,“寄语故人多自爱,但辞青紫即神仙”(《友人来,座中占二绝》)。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张岱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张岱简介

张岱简介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散文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

如果拿诗来作比,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

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取饮一勺,当能知味。

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

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

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

002第一章 清初诗文词

002第一章 清初诗文词

第一章清初诗文词第一节顾炎武等爱国作家的诗文清朝入关以后,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引起了全国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各地抗清的武装斗争一直延续了四十年。

除明朝的残馀势力还在竭力抵抗外,江南一带士大夫的抗清运动前仆后继,壮烈牺牲,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还有很多明末的遗民虽未参加武装斗争,却始终坚持不合作态度,不赴考试,不受官职,宁甘老死于山林岩穴之下。

他们中间有不少著名的诗人或文人,都亲身经历过巨大的世变,因而在作品中常常反映了那时代的民族斗争,充分表现了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些爱国遗民的思想立场主要还是封建主义的,他们抗清的言论或行动基本上是从忠于明王朝出发的。

他们不但不和农民军合作,反而诋毁他们,所以没有成就。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

早年与归庄同入复社。

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又垦荒于雁门之北,以为恢复故国的准备。

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活。

顾炎武痛感明亡之后,士大夫民族气节丧尽,乃倡在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志气。

这对于后来汉族人民不断起义反清的革命运动起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有人想荐举他修明史并应博学鸿儒考试,他都坚决拒绝。

他主张学以经世致用为本,反对空谈心性。

他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反对一切神怪无稽、剿袭、佞谀之文。

认为言志为诗之本,观民风为诗之用,而赞成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所以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以上见《日知录》)。

顾炎武的诗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托物寄兴,吊古伤今,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表现了建立功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

当清兵南下之际,他写了一系列的诗篇。

在《感事》中,对南京拥立新主寄予莫大的希望:“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师扬州,把他比作“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

在《秋山》中,历述江阴、昆山、嘉定等处抗清失败以及被屠杀劫掠的惨状:“一朝长平败,伏尸篇冈峦。

髡残资料补遗

髡残资料补遗

髡残资料补遗禅僧画僧——髡残和尚生平简介被誉为清初四高僧之一髡残(1612-1692后),俗姓刘,字石谿,湖南常德人。

他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山水画家,与弘上于同一时代。

甲申间逃避战祸于常德桃花源。

当抗清斗争处于低潮时,于1651年出家为僧。

他成长在改朝换代时期,几乎与同代僧侣画家一样,始终其学术和艺术态度上流露出一种“遗民”思想,并以信奉已儒化了的佛教子弟的身份面对时代。

他勤学苦练,学养渊博,画学王蒙、黄公望,而自具风貌,功底扎实。

他以书画倾泻胸中块垒,寻求人格的完善。

喜游名山大川,尤喜黄山,在那里住了年余,作图不下十数幅。

其丹青奥境奇辟,魅力长存。

髡残的生平髡残(1612-1692后),俗姓刘,出家后名髡残,字介秋(或作介丘、介邱),又字石谿,号白秃、天壤残道者、石道人等。

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

髡残生于明万历四十年,据说出生时其母梦僧入室,因此当他年岁稍长,知道自己前身是僧,就常思出家。

这种说法当然不甚可靠,带有很浓的附会色彩。

不过,髡残少年时,一边读经、求举业,一边又喜谈佛论道、习字作画,这却是事实。

当时乡里有一儒生,名龙半庵,也是一个潜心修禅之人,见髡残年纪轻轻就对佛道有着浓厚的兴趣,感到很惊讶,就与他成了忘年交。

明崇祯三年(1630),髡残十九岁时,父母强迫他成,他坚绝不从,“有来议婚者,师大骂绝之”,并且从此就放弃了举业,性情的刚烈在此已初露端倪。

关于髡残出家的确切年月,一直有争议。

程正揆和钱澄之都是与髡残交往密切的好友,但在他们各自为髡残作的传中,对于髡残究竟何年出家,记载却颇有出入。

程正揆在《石溪小传》中说髡残“廿岁削发为僧,参淡诸方,皆器重之”。

而钱澄之则认为髡残是在二十七岁时削发为僧的。

关于髡残出家的情状,尚有两段较具体的描写。

其一载周亮工《读画录》卷二:“一日,其弟为置毡巾御寒,公(髡残)取戴于首,临镜数四,忽举剪碎之,并剪其发,出门径出,投龙三三家庵中。

旋历诸方,参访得悟。

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原文、注释及解析

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原文、注释及解析

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甲辰八月辞故里[明] 张煌言国亡家破欲何之②?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③,乾坤半壁岳家祠④。

惭将赤手分三席⑤,敢为丹心借一枝⑥。

他日素车东浙路⑦,怒涛岂必属鸱夷⑧!〔注释〕①本篇选自张煌言《张苍水集》。

甲辰八月,指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当时,张煌言已被捕,清政府将其从故乡鄞县押解至杭州。

②何之,何去。

③于氏墓,指于谦坟,在杭州西湖旁侧三台山下。

明英宗时,兵部尚书于谦,曾经为抵御瓦剌的侵略,立下过不朽的功勋。

耿耿忠心,与日月同光。

④岳家祠,指岳飞的祠墓,在杭州西湖栖霞岭下。

南宋高宗时,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屡挫金兵,保卫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⑤惭,羞愧。

赤手,空手。

席,坐次。

⑥一枝,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鹪鹩是一种形体很小的鸟,栖息丛林枝上,所占的空间也很有限。

这里比喻一小块坟地。

⑦素车,原是古代帝王居丧时所用的车子,用白色的麻和缯为饰;后来泛指丧事用的灵车。

这里是指奔腾的潮水,汹涌澎湃,看上去犹如张着帷盖的素车。

枚乘在《七发》形容广陵潮曾说:“其少进也,浩浩,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东浙,即浙江东部。

⑧鸱(chi蚩)夷,一作鸱鴺,皮制的口袋。

《国语·吴语》:“(申胥)遂自杀。

将死,曰:‘而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

’(吴)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

”〔解析〕明朝灭亡后,奉鲁王监国、官至权兵部尚书的张煌言在浙东沿海一带辗转据守,抗击清兵。

至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见大势已去,收复无望,遂解散余部,隐居于南田悬岙(ao奥)岛(今浙江省象山县南)。

其年七月,为清兵所俘,押解至家乡宁波;八月初,转解往杭州。

此诗即离别故乡时所作。

“国亡家破欲何之?”之,往,到。

诗一起首,诗人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归宿问题:在这国亡家破的时刻,我将何去何从呢?接着,他以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西子湖头有我师。

17世纪著名事件对于中国的影响点评

17世纪著名事件对于中国的影响点评

17世纪著名事件对于中国的影响点评17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许多著名事件发生在这个时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17世纪著名事件对中国的影响进行点评。

一、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波及全国,其中以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起义和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这两次农民起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导致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清朝的建立结束了两百多年的明朝统治,奠定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格局。

二、南明政权的建立与衰落在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相继建立,成为明朝遗民的抵抗力量。

南明政权在南方一度有一定的影响力,如福王政权在台湾地区建立了长达二十年的政权。

然而,由于内外交困,南明政权最终衰落,被清朝彻底消灭。

南明政权的建立与衰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标志着明朝的真正结束。

三、郑成功的抗清斗争17世纪中叶,郑成功率领明朝遗民在台湾抗击清朝的入侵,建立了庙号“太宗”的“大明国”。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持续了二十多年,对清朝的南方统一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尽管郑成功最终未能成功夺取大陆,但他的抗清斗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抗清斗争奠定了基础。

四、明清两代书画艺术的转变17世纪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的书画艺术表现出了明显的转变。

明末的书画艺术更加注重表现个性和情感,而清初的书画艺术则更加注重规范和传统。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书画家如文征明、仇英、郑燮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影响17世纪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知识和科技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一时期,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学科开始在中国兴起,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思想、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17世纪的著名事件对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恽寿平“耻为天下第二手”之言考辨

恽寿平“耻为天下第二手”之言考辨

清代常州以其学术、绘画、诗词,成为江南城市中耀眼的一员。

而恽寿平作为常州画派的领军人物,对于推动常州文化繁盛,有着不可不书的功劳。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别号南田、瓯香散人等。

出生于明常州书香门第恽氏。

其曾祖父恽绍芳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曾在刑部任职,与王世贞等人有唱和。

祖父恽应侯亦是一位儒士。

其父恽日初一辈,恽氏家族人丁兴旺。

恽寿平的堂伯恽厥初是万历十二年进士,崇祯二年清兵攻入京城时,曾奋力抵抗。

另一堂伯恽本初,曾任内阁中书,后弃官从艺,转习绘画。

恽寿平的叔叔恽含万,是崇祯顺天府学贡生,亦擅山水。

恽寿平的父亲恽日初为国子监贡生,师从理学大师刘宗周,是晚明复社成员,文辞华丽,善枯笔山水。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恽寿平从小便接触诗书绘画,为其日后的画学成就打下了基础。

清代翰林院编修胡敬在评价清代花鸟画成就时说:“国朝花卉,当以恽寿平为第一。

”恽寿平的没骨花卉,设色清丽淡雅,融合文人之气与工笔之技,对清代及后世的花卉影响深远。

关于恽寿平专攻花卉,有一则广为流传的史料。

张庚(1685—1760)在《国朝画徵录》中写道:“(恽寿平)本世家子,工诗文,好画山水,力肩复古。

及见虞山王石谷,自以材质不能出其右,则谓石谷曰:‘是道让兄独步矣,恪妄,耻为天下第二手。

’于是舍山水而学花卉,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由是海内学者宗之。

”张庚文中的“虞山王石谷”即王翚(1632—1717),字石谷,常熟人,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

恽寿平与王翚的结交得因于常州唐宇昭。

作为常州诗书世家,唐氏家族在江南的艺术创作、文人交往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作为赞助人,唐氏家族定制了大量恽寿平、王翚等人的画作。

同时,唐氏家族藏有大量古书画,为艺术家提供了艺术源泉。

唐氏家族的半园,也成为文人、艺术家聚会吟咏的场所。

南京历史与文化——11清代

南京历史与文化——11清代

十一、清代的东南重镇明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1628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

其中著名的起义领袖有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外的万岁山(今景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一)短暂的南明王朝明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了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地方性政权,统称南明王朝。

(1)南明弘光朝廷的覆亡1644年,福王朱由崧(万历皇帝之孙)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年号“弘光”,史称南明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腐朽不堪,第二年(1645年)就被清军消灭了。

(2)清初江宁府清军占领南京以后,将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在南京设两江总督,官居一品,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改明皇城为驻防城,由江宁将军驻守,南京成为清初统治东南的中心。

明代国子监(今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改为江宁府学;明代武庙(在今市政府大院内)改为文庙;明代应天府学(在今夫子庙)改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今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仍是江苏、安徽两省“乡试”(考“举人”)的场所。

(3)郑成功“白土山之役”南明弘光王朝覆亡后,明朝遗臣们又在福建、浙江分别拥立了皇室后裔唐王、鲁王,继续进行抵抗清军的活动。

1659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南明唐王大将郑成功,联合浙江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进攻清政府的东南重镇南京。

7月上旬,郑成功率大军乘船在南京仪凤门附近登陆,然后分别在城周围建连营83座,将切断水陆交通,将南京城重重包围起来。

清军采取诈降之计,突袭郑军总部白土山营寨。

郑军无力抵抗,四下溃逃。

“白土山之役”使郑成功的军队损兵数万,十多位大将战死。

郑成功只好退回厦门,此后再也无力北伐,其抗清斗争被迫退回东南沿海地区和海上。

后于1661年3月收复台湾。

(二)康熙乾隆下江南与“金陵四十八景”16世纪末,东北女真族在其首领努尔哈赤(1559-1626)的统领下,逐步壮大。

“明遗民”与“贰臣”交游论析--以“明遗民”为视角

“明遗民”与“贰臣”交游论析--以“明遗民”为视角

“明遗民”与“贰臣”交游论析--以“明遗民”为视角薛以伟【摘要】“明遗民”与“贰臣”交游的情形十分复杂,交游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明末已有交游,“明遗民”难忘故旧,不忍割席;二是“明遗民”生计维艰,处境险恶,遂投奔“贰臣”,寻求资助与庇护;三是“明遗民”伺机而动,向“贰臣”降将请兵抗清,以图恢复故明。

“明遗民”与“贰臣”虽有交游,然并未忘却彼此政治立场与道德操守的底线,常常面临“交”与“绝”的两难选择。

不能把“明遗民”与“贰臣”的交游作为对其人格评价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因此而怀疑甚至整体否定“明遗民”的人格气节,应抱着“了解之同情”,体恤“明遗民”生存的艰难、依附的无奈与隐忍的苦心。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6页(P90-95)【关键词】“明遗民”;“贰臣”;交游;人格评价【作者】薛以伟【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交游是考察一个人生平与思想的重要视角与线索,所谓“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1](《管子》p.94)。

“明遗民”是明清鼎革之际具有反清复明思想或行为的爱国志士,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是备受世人褒奖、宣扬和尊崇的楷模。

“贰臣”是易代之际兼仕两朝的臣僚①本文“贰臣”的含义有所扩大,凡在明朝参加科举,获得相应功名,业已“食饩”,入清后又任职者,均视为“贰臣”。

,是恋慕名利、贪生怕死、丧失气节的屈膝投降者,是为人所不齿的被定格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两截人”。

令人费解的是在“明遗民”群体中,许多誓死不与清廷合作的遗民,却与大节有亏的“贰臣”有着广泛的交游,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阎尔梅、万寿祺、傅山、归庄等“明遗民”均与许多“贰臣”有交游,有的关系还甚为致密,甚至有生死之托。

而钱谦益、龚鼎孳、曹溶、周亮工、吴伟业、王永吉、陈名夏等“贰臣”又有许多“明遗民”友人。

“明遗民”与“贰臣”本应势同水火,泾渭分明,格格不入,为何能在持身立场上超越“名节”达到程先贞所说“胸中无炭亦无冰”[2](p.35)的境界?这一矛盾的历史现象折射“明遗民”与“贰臣”何种心理动机?本文拟通过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和诗文作品管窥明末清初“明遗民”与“贰臣”交游的历史情形,探讨“明遗民”与“贰臣”交游的原因所在,论析这一并非个案而又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

隐逸特性在恽寿平没骨花鸟画中的体现

隐逸特性在恽寿平没骨花鸟画中的体现

隐逸特性在恽寿平没骨花鸟画中的体现张玉霞【摘要】At the tur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Yun Shouping,an adherent of Ming dynasty,took his reclu-siveness into hidden -line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s,expressing the aesthetic charms with quietness,leisure and ease by choosing copy objects,presenting painting subjects,seeking hues of elegance and applying both dotting and dyeing brushwork,which not only refreshed hidden -line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s,but also conveyed dreariness with helplessness and the integrity of an intellectual who despised the secular world.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spirits from his paintings reflected his universal emotions and thoughts on life.%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画家恽寿平将其隐逸特性融入到他的没骨花鸟画中,通过对师法临习对象的选择、绘画题材的表现、古淡清丽色调的追求、点染同用笔法的运用等,表现出其幽淡、闲适、清逸的审美意趣,不仅使得日趋衰微的没骨花鸟艺术重放异彩,而且通过绘画诉说着一位遗民知识分子坚守志节又郁郁寡欢的凄凉,不满现状又无力改变的无奈,强调着画家鄙薄世俗的气节。

“清初四僧”绘画艺术探析——以沈阳故宫院藏“四僧”作品为例

“清初四僧”绘画艺术探析——以沈阳故宫院藏“四僧”作品为例

17世纪中期的中国,明王朝的统治逐渐暗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愈演愈烈,外族的入侵直接导致政权的更替,画坛上著名的“清初四僧”也在此时崛起。

他们对明王朝赤胆忠心,不甘服从新王朝的统治,然而屡屡复明无望,最后便遁入空门,借书画诗文来宣泄王朝灭亡的悲痛感情,他们高深的学养、传奇的身世,以及在禅理佛学和艺术方面的高深造诣,值得我们后世敬仰和学习。

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画卷,实际上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灵发展史。

不同时代人的审美心理也不同,绘画风格自然也各异。

汉代与唐代,唐代与宋代,以至元、明、清及近现代的绘画都各有其显著的艺术特点。

“清初四僧”绘画艺术探析——以沈阳故宫院藏“四僧”作品为例马成梁12. All Rights Reserved.一、四僧概述历史上每次政权的更替都会对文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外族入侵导致的改朝换代。

“清初四僧”正是明末清初时期的“遗民画家”,他们都有着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和抗拒态度,由于复杂的现实矛盾和痛苦的内心感受,使得他们的书画诗文有着不同于别人的艺术风格,成为清初“遗民画家”中的佼佼者。

严厉的剃发令致使清初许多知识阶层中的人当“遗民”也不可能,只有遁入空门,从而造成了和尚画家成批出现。

“四僧”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先后削发为僧的。

此后,佛教的禅理、出家与还俗之间的抉择,都深深影响着他们之后的创作。

沈阳故宫共有“四僧”作品16件。

石涛作品6件,其中一级品1件,二级品4件,三级品1件;八大山人作品5件,其中二级品4件,三级品1件;髡残作品2件,其中二级品1件,三级品1件;弘仁作品3件,其中一级品1件,二级品2件。

我们在观赏“四僧”作品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绘画风格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二、弘仁艺术作品探析(一)个人介绍及个性分析弘仁(1610~1663,一作1610~161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欧盟,安徽歙县人。

明末生人。

明亡,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死后人称梅花古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 白漤 在 《 毗 陵恽 正 叔》中借用 自述 的 口气 写 沈 赠
道 :“ 身居 围城里 , 矢石交 体肤 。 杀声 动天地 , 拒守 百
日余 。 士卒多勇敢 , 大将新援 袍。 父外请 救 , 吾 羽毛急 军符。一朝 黄雾塞 , 面迷双瞌 。 对 敌军遂登 陴 , 谁复能
枝 梧 。 刀夹 长 戟 , 断 血 流 渠 。 火 复 四起 , 焰 连 短 格 烈 烟
播、 著述颇丰 。 是 甲 申之 变改 变 了他们 的命 运 ,使 但
他们的未来之路得 以合流 。 中不 甘亡 国之 痛 , 而 其 奋
起 兵 或 者 从 军 , 乱 世 之 中 欲 有 所 为 就 是 一 批 画 家 的 在
选 择。
殊的 阅历甚 至让 后人 编 写 了很 多关 于他们 的传 奇故 事, 如著名戏 曲《 鹫峰缘》 的就是 明遗 民画家恽寿平 写
的故事。清军南下之 际 , 寿平 的父 亲恽 日初 带领三 恽 个儿子参 加 了福建建宁王祈 的抗 清 队伍 , 恽寿 平的两 个哥哥先后死难 ,父亲 外 出请 援 ,幸免 于难 。十 五岁 的恽寿平 成 为俘 虏 ,却 为 闽 浙 总督 陈 锦 之 妻 收为 养 子。一 1 恽寿平从 养母 礼佛灵 隐寺 时 , 3, 在众 僧 中巧 遇父亲 。 1初认出儿 子后 , 安排寺 僧对 陈锦之 妻 恽 3 便 谎称恽寿平福薄 寿促 , 出家为僧 。于是父 子得 以团 宜
在 ,明遗 民 的 抗 清 斗 争 持 续 不 断 。更 甚 之 ,
清初 的遗 民思潮 持续 了将 近 一个 世 纪 , 响 了几 代 影 人 。由于身当乱 世 、坚持气 节 ,明遗 民画 家多 有着 传 奇 的身世 、 富 的社会 经历 、 韧倔 强 的性格 , 丰 坚 在他 们身上发生 了很多太平年代难 以想象 的事情 。这些特
甲 申 以 后 ,明政 府 迁 南 都 ,四 月 ,明 总 兵 吴 三 桂
开 山海关 迎 清兵 人关 ,向李 自成 军猛 扑 , 势 大 变。 局
此后 的斗争 , 进入 了一个 以汉族 为主体 的各 民族人 民 与 以满族 为主体 的清朝 统治者斗 争 的阶段 。 明三朝 南 彼此更迭 , 这期间不少 遗 民画家投笔从 戎 , 显示 了中 国文坛 、画坛 上空前绝后 的英 勇品质 。抗 清斗争 持续 了很久 , 康熙 壬寅( 62年) 16 以后 ,西南 既覆 ,郑成功 也失败 了, 际 , 此 才有 一 大部分 遗 民知 大势 已去 , 开 始 以读天下书 、友天 下士 为事 ,但是 恢 复故 国 ,总是 令 他们难 以忘记 的。 文人 画家多 给人 以文 弱 、清 高且不 堪 一击 之感 , 而 明遗 民画家 中出现 了一些任 侠 尚武者①,像南海朱
20 0 9年 1 月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洛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n lo u y n r lUnv ri o r a fL o a gNoma iest y
De c.. 0o 2 9
第2 8卷 第 6期
V 1 2 No 6 o.8 .
明遗 民 画家 的 抗 清 斗 争 述 要
付 阳 华
( 国人民大学 中 艺术学院 , 京 北 10 7 ) 0 82

要 :明遗 民画家多为士人且身怀 画艺,常被 认为是儒雅 而文 弱的。但 明末乱世 以及朝代 更替问 的刀
兵 之 祸 给 画 家 的 身 世 抹 上 了惨 烈 的 一 笔 ,除 了坚 持 遗 民 思想 之 外 , 少 画 家表 现 出 了任 侠 尚武 的一 面 ;更 有 不 明 朝 名 臣 、 将 之 子弟 ,随 从 父 兄 经 历 了 沙 场 洗 礼 。明遗 民 画 家 的 抗 清 斗 争 无 疑 都 最 终 失 败 了。但 是 ,抗 清 名
街衢 。 满城百万户 , 无一存妻孥 。 我年才十五 , 被执为 囚俘 。 [‘ 叙述 了恽 寿平所 亲历 的死 守孤城 、 ” 帮 ‘ ㈣ 刀
兵相接以及战后 屠城的惨 烈场面 。曲折 的身世更 被清
压 , 诗善画 , 工 体虽文弱但身 怀绝技 , 陈伯 陶在《 胜朝
粤东遗 民录》 中记载 了他 乱后 曾夜 客帅 幕 ,与 四 、五 武 士比武 的情景 , 压进退左右 , “ 不越 寻丈 , 而棒之所 及, 四五人无 不失杖呼伏者 ” 卷’ 。浙人 吕留良不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9— 90 2 0 )6— 17— 4 10 4 7 (0 9 0 0 3 0
明遗 民画 家 的遗 民生 活 始 于 14 6 4年 , 而此后的十多年间 ,由于南 明政权 的零 星存
I. ... -J . ... . ... ..
明遗 民画家不 能称 为一个 画派 , 他们 的群 体性在 于身份特质 。 在成 为遗 民之前 ,他们 在 明朝 的身 份各 不相 同, 有皇亲 国戚 、 贵为宗室 的 , 有名 臣之后 、 贵为 公子 的, 有在朝为官 、 热衷仕进 的 , 也有本就清贫 、 一 介布衣的 。 有人 家 富收藏 , 画兼工 , 有人 诗名 远 书 还
初遗民画家王 时敏 的儿 子王 扦作 为《 鹫峰 缘传 奇 》 的 素材 。蒋士铨 所作 的《 中人 》 《 雪 、 铁丐传》 的也是 明 写
清之 际乱世英雄 相知遇 的故事 , 中 的主角便是 遗 民 其
斗争的举 动是遗民 画家人格表现 的重要部分 ,是探 索遗 民 画家 生平经 历、性格特 征 以及 艺术 风格 变迁 的重
要参 照 。
关键词 :明遗 民;画家 ; 任侠 尚武 ; 反抗 斗争 中图分类 号: 2 12 J 1 .4
收 稿 日期 : O 9— 2—1 20 0 9 作 者 简 介 :付 阳华 ( 9 5一) 17 ,女 ,河 南 商 丘 人 ,中 国人 民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副教 授 ,美 术 学 博 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