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通识课程“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五位一体学习报告
五位一体学习报告近年来,五位一体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界逐渐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五位一体教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和创新精神。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一系列五位一体的学习活动,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教育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德育能力的培养是五位一体教育的核心。
在学校活动中,我经常参加一些德育主题的讲座、讨论和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我的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帮助社区的老年人。
通过与他们交流和帮助,我深刻体会到了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学会了感恩和奉献,还培养了我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智育能力的培养是五位一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一次课堂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能够保护鸡蛋不破碎的装置。
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利用已有资源,改进设计,并成功保护了鸡蛋。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五位一体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定期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如运动会、足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
我曾参加过学校的足球队训练,并参加了足球比赛。
通过体育活动,我不仅增强了自己的体力和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此外,美育能力的培养也是五位一体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美术课,让我们了解到不同艺术形式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我参加过一次绘画比赛,并成功获得了奖项。
通过这次比赛,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还学会了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增强了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最后,劳动教育也是五位一体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劳动活动,如清洁活动、实践技能等。
我曾参加过一次清洁活动,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
通过劳动活动,我明白了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3 完善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业务水平
学校“心理中心”设施配备齐全,重视队伍建设, 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设有专职教师 2名,咨询师 65名,确 保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教 师 队 伍 专 业 化。 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覆盖全校各学院的 学生。成员的任务是在学生与“心理中心”教师间起 到桥梁作用,一方面将周围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 馈给教师;另一方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打消学生对 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和顾虑。加强业务培训,使学生 干部能够运用学到的心理知识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 问题,有针对性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解决办法。
第230918卷年 1第0月5期 Jo吉urn al林 of 医J ili药n M学ed ica院l U学ni ver报sity VoOl.c3t9. 20N 18o.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49—
理咨询预约服务,及时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精 神问题,疾病方面筛查、评估、康复工作。
4 做好心理干预工作,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设, “心理中心”占地面积 720平方米,目前共投入 200 万元,相继建立了心理测验室、心理咨询室、沙盘治疗 室、团体咨询室、放松治疗室、宣泄治疗室、行为训练 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接待室等。配有 电脑 40台,安装心理测试及各种心理训练软件 70多 个,置有普通心理实验仪器 17台,生物反馈仪 2件, 另有音乐治疗仪和脑电波治疗仪 2台。
“心理中心”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规 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职业道德 规范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心理 教师培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充分利用网络、广播、 微信公众号、APP、心 理 健 康 宣 传 专 栏 为 学 生 提 供 心
建立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建立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
为了满足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需要建立一个既能够全面发展,又能够有序运行的工作格局,以夯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本文将分析五位一体工作格局是如何帮助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的。
五位一体工作格局是一个综合性的理念,其核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
将这一工作格局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撑。
首先,经济建设是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的重要保障。
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是人们获得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
只有经济状况相对好转,人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要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为人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政治建设是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稳定的重要因素。
政治的稳定和和谐是社会的基本保障,也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政治环境,确保人们获得公正的待遇和机会,并保障人们的权益,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夯实基础,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化建设是培育健康心理的根本。
一个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寄托。
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强社会关怀和社会互助,让人们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这些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夯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社会建设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动力。
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稳定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减少人际冲突和社会矛盾,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社会建设是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的重要方面。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保护人们的心理健康。
“五位一体”塑造幼儿健康心理共4页文档
“五位一体”塑造幼儿健康心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
幼儿阶段(3-6周岁)的心理发展速度是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健康的心理能使孩子有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展示出来。
那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呢?一、营造和谐的活动环境是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前提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在总则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第一,教师自身应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
每天都要说很多相同的话,都要做一些非常烦琐的事,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只有自己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待工作,热情的为孩子奉献自己的一切。
第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纲要》中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
”的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必要前提。
爱是幼儿发展的“精神食粮”。
作为幼儿教师要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个幼儿,工作中,应尽量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尽量让每个孩子树立起信心。
蹲下来与孩子讲话、交谈,牵着手来教育,使他们在师爱的关爱中找到自信,从而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在教师的言行中培养幼儿关心集体、关心父母、关心同伴的积极情感。
第三,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平时,要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
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行为,满足幼儿正常合理的需要。
在活动过程中发掘各孩子的长处,让孩子在同伴、老师的赞许和尊重的同时,感知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当幼儿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积极情绪,激发其主动积极地学习。
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效果分析作者:张蓉韩希民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27期[摘要] 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关系到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
以心理学公共课程为例,选取沧州师范学院12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心理课堂、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工作坊、心理实验”五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验、学生评价两方面评估,五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 师范类专业;心理学公共课;分层教学[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7-0054-02一、引言师范类专业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渠道。
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阐明了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教师教育振兴计划(2018—2022年)》强调了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从微观层面看,现存的课程体系整体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流于形式。
解决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对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师范类专业入学后第一门公共课——心理学课程为例,对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心理学课程不同于其他教育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提升学生专业情感。
专业素质是教师从事职业的基础,是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专业技能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是教师教育课程培养的重点;专业情感是未来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自身工作的信念支撑[1]。
基于此,尝试遵循“激情—体验—自省—内化”规律,构建“心理课堂、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工作坊、心理实验”五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同时,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要素优化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设计,构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学习支持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教学的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在大班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
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挑战。
而有些学生可能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还不很了解,需要更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指导。
将学生分成小组后,教师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比较有限。
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和指导,缺乏主动参与和交流的机会。
而在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个体辅导和关注。
在大班中,教师往往无法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个体关注和辅导。
而在小组中,教师可以更加密切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教师可以与每个学生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
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班中,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而在小组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和合作,自己去探索和学习。
他们需要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心理问题的多样性,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可能难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建立一种大班分层教学模式来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变得尤为重要。
大班分层教学模式是指将学生按照其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划分为几个较小的分层,每个分层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大班分层教学模式同样可以得到应用。
下面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课程设计的改进。
在课程内容上,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将其分为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心理健康调适等几个方面。
不同分层的学生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在第一层次,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而在第二层次,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这样,可以针对不同分层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需要改进对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不同分层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层次较低的学生,可以采用讲授、示范、实践等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而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更为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目前许多高校推行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一些高校尝试了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班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特点以及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等因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和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如高、中、低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参加相应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以适应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和辅导。
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更高难度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而对于低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更多的互动和游戏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
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索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监测和评估。
建立学生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并定期与学生进行面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状况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的分层设置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
大学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行这种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分析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应对压力、心理调适等方面。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增强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测试等。
课堂讲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小组讨论则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增强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测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
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为课程增色不少。
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展示,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反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高。
他们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实用,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惑。
例如,在情绪管理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运用有效的方法来调节情绪,从而减少了因情绪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学生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部分学生希望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互动环节,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课程中来。
还有学生提出,希望能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
四、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优秀的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和引导能力。
他们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压力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分层的方式进行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不同程度和深度的教学。
分层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来说,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素养,只需要巩固和提高;而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更深入的引导和帮助。
采用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层:1. 基础层次:针对那些基本没有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可以通过讲授基本概念、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积极心理调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升层次:针对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素养的学生。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3. 个性化辅导:针对那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讲授和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讲解基本概念和技巧,并通过案例演示和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对于提升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
对于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辅导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分层教学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验、调查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进行分层设置,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个性化辅导等方式进行教学。
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实施效果评估
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实施效果评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主题,我们需要对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我们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大班的重要性。
幼儿园大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我们需要对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这涉及到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师资队伍的素质和家长的参与程度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当前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我们需要对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这包括幼儿的情绪表现、行为习惯、自我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观察和测试,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估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了解其对幼儿的影响程度。
在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总结和回顾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整体情况。
这不仅包括已取得的成绩和进展,还包括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通过对整体情况的总结和回顾,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对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提供有力的依据。
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评估也应该注重量化和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
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评估在幼儿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4年小学“五个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2024年小学“五个一”心理健康教育总结2024年,小学“五个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开展,成效显著。
通过对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方面的成果和收获。
一、“一个目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心态、情绪管理能力等心理素养。
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学生与他人建立健康、积极的关系。
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学校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一个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烦恼。
此外,学校还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一个活动”——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学校积极组织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如主题讲座、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同时,学校还推出了心理健康读书活动,鼓励学生阅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四、“一个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支持和辅导体系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支持和辅导体系,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踪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五、“一个家庭”——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积极与家庭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讲座和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校还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发展和压力增加,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效果,以展示其在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对于课程实施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心理发展阶段、需求和特点,以及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和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例如,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增强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应对压力和困难,提高心理调适的能力。
课程的实施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增强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学校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培养健康的学生群体。
同时,课程的实施还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
通过共同努力,社会将为个体心理健康的提升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相适应。
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和需求,需要差异化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配备也是一个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去指导和实施。
因此,需要加大对心理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支持力度。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困扰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得到关注和帮助。
心理健康课程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对于大班规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一、大班分层的必要性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班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弱。
而采用大班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有较大的话语权,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使他们更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班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科基础各不相同。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意识。
而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1.确定分层标准在进行大班分层教学前,首先需要确定分层的标准。
通常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2.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大班分层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来说,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和程度,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中进行学习。
在进行大班分层教学时,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
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来说,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进行有效的评估在进行大班分层教学时,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灵活的教学方式2.个性化的指导3.鼓励学生互助在进行大班分层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将大班分为小班,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术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下面,我将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班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按照心理发展水平分为不同层次。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学生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心理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应对能力。
通过将学生按照心理发展水平分层,可以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
大班分层教学模式还会考虑学生的学术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知识的掌握是很重要的,而不同学生的学术能力也存在差异。
将学生按照学术能力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班级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大班分层教学模式中,每个小班通常由一名专门负责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老师带领。
这样,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小班教学也可以提供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大班分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准确的心理测评,以便更好地确定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术能力。
教师要熟练掌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课程的管理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实施方案与成效评估
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实施方案与成效评估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以建立积极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方案以及对其成效的评估。
一、实施方案1. 制定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需要明确教育的目标。
包括培养孩子们积极的情绪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等。
2. 设计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应该涵盖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内容设计应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
3. 制定教育方法:针对大班幼儿的特点,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参与性和趣味性,可以采用故事情境、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4. 建立教育环境:教育环境要求塑造轻松、和谐、尊重和支持的氛围,给予孩子们安全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成效评估1. 观察行为变化:通过观察大班幼儿的行为变化,如情绪表达、自我调节能力、与同伴的互动等,来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成效。
2. 调查问卷反馈:可以向家长和老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情况,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
3. 组织专家评估:邀请心理学专家或教育专家对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进行评估,从专业角度提供改进建议和意见。
我的观点和理解: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孩子们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注重参与性和趣味性,提供轻松和支持的教育环境。
评估成效时,除了观察行为变化和收集反馈意见,也需要专家的参与和评估,以确保教育计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通过对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实施方案与成效评估的深入探讨,我相信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并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一、实施方案5. 建立教育团队: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需要一个专业的教育团队来负责实施和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作者:左玉婷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年第04期[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多以大班教学为主,大班教学存在无法照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等问题。
分层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了大班教学的现实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心理需求,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讲座、沙龙、工作坊、团体辅导、行为训练等心理活动为辅的多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教学;分层教学[中图分类号] G641;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104-03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201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出各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目前各大高校都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但课程主要以大班教学为主,上课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也由于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体验,更别提学习如何有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做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分层分类教学是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其他相关课程和活动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关注。
为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
在大班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优势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分层教学模式概述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进行教学的模式。
通过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在大班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 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3.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1.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
在实施分层教学前,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根据这些特点和水平进行分层。
2. 制定分层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3.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4. 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5. 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管理。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管理,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大班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其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探讨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源自于教育学习理论,尤其是认知发展理论和个性化教育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而个性化教育理论则主张,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差异性教学,提供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服务。
基于以上理论,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其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通过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探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大班分层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更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学习压力更关注,有的学生对情绪管理更感兴趣。
通过大班分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分类,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参与式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大班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通识课程“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作者:雷鸣陈华来源:《高教学刊》2018年第23期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要发挥教学的最大影响力,关键在于是否开展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以“幸福心理学”通识课程为例,尝试构建“幸福课堂、幸福讲座、幸福沙龙、幸福工作坊、幸福训练”五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同时,初步构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立体、实时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体系。
通过教学实验、学生评价来看,与五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有效地支撑了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幸福心理学;深度学习;有效教学;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080-05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main channel to implemen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aximum influence of teaching depended on effective teaching and students' deep learning.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xplore a teaching mode which can promote students' deep learning in teaching practice. "Five-in-one" teaching mode was constructed in the cours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volving curriculum, lecture, salon, workshop,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teaching resource and learning support systems have been constructed combining off-line and on-lin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and promoting deep learning were supported by "five-in-one" teaching mode through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students evaluation.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deep learning; effective teaching; general education;Education psychology for mental health一、問题提出随着民众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提高,不但积极肯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民众心理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还从提高生命质量的高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培养身心和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提升和健全个体的心理素质来促进其生命意义的生成。
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并日渐受到重视。
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课堂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
2011年,教育部不仅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进一步指出“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之后,又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五个方面详细罗列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的质量已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近三十年的实践表明,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适应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1]。
在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高校正在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及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能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者深层学习,而且还能推动教师自我成长,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尽管不少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通识课,但是这并不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渠道地位。
应该聚焦课程的教学质量,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与“教”,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2]。
开展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有两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一是班级教学规模。
在我国高校的公共课程教学中大班教学被普遍采用,人数规模大多在50-300人之间[3]。
由此也导致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式的一言堂现象突出,缺乏必要的教学互动与反馈;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隐性逃课”现象突出;师生互动性弱化,学生参与程度降低,“被上课”现象明显;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机弱化,课程体验缺乏;课程考核滞后,应付心态明显[4-6]。
二是教学与学生需求脱节,教学资源贫乏,学习支持乏力。
虽然有近9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7],但现实却因为种种因素,导致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资源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助力。
这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停于表层,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发挥教学的最大影响力,关键在于是否开展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要素。
基于此,回顾已有的研究文献,尝试通过优化“幸福心理学”通识课课堂教学形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构建“幸福课堂、幸福讲座、幸福沙龙、幸福工作坊、幸福训练”五位一体分层教学模式,同时,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教学七要素优化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设计,构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立体、实时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体系。
这项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和学生的课程评价,考察“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效。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一)研究对象随机将两个大一新生通识课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组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班级自愿参与的学生人数为64人。
其中,男生36人,女生28人。
实验组班级自愿参与的学生人数为67人。
其中,男生40人,女生27人。
(二)教学实验的方案设计与程序1. 教学实验的方案设计按照干预前-后测的准实验设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筛选两个大一新生通识课教学班作为实验群体。
其中一个班级接受“五位一体”三阶段大班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干预,另一个班级按照以往讲授+研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为确保教学实验的效果,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都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参与讲座、沙龙、工作坊、训练的情况。
最后参与数据分析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全勤参加课堂教学,但对照班学生没有参与上述活动。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都经过一学期16次教学活动。
开学第一节课进行前测,在第十七周进行后测。
2. 教学实验的方案以学生需求和动机为导向调整课堂形态,按照“大班教学,分层引导”的原则,构建“幸福课堂、幸福讲座、幸福沙龙、幸福工作坊、幸福训练”五位一体的分层教学模式。
其中,幸福课堂的教学注重贴近学生的需求和时代变化,同时构建线上的教学资源库和学习支持平台,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注重课堂的“基本面”;幸福讲座是以讲座的形式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及其理念,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充课堂的“宽度”;幸福沙龙则选择特定的幸福主题、热点生活现象,以读书会等形式深入地探讨、剖析,突出课堂的“深度”;幸福工作坊是指向问题焦点,明晰解决问题的目标,提升行动执行力,突破学生成长中遇到关键性瓶颈;强调课堂的“精度”;幸福训练是通过个人、团体训练的形式,提升心理技能,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挑战,促进自我成长,延伸课堂的“长度”。
同时,在16个教学主题的基础上,调整教学七要素,激发学生好奇与兴趣,优化课堂过程的教学设计,把握教学的节奏,构建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平台,引导学生指向深层次学习。
(三)教学实验效果的评估工具1.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是由郑雪等人在大学生中进行修订,测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8]。
修订后,最终确定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中文词语各9个,共18个题项。
采用5点计分方式评定相应情绪体验的强度,要求被试回答最近一周体验到相应情绪的程度。
2. 应对效能量表应对效能量表主要考察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或打击的时候自己的主观感受,共计17个项目[9]。
采用4点量表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4分。
该测验包括三个维度:胜任力、自信程度和认知水平。
分值越高,表示成功应对困难或挫折的信心越足。
3. 一般心理健康问卷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20)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包括自我肯定、忧郁、焦虑三个分量表[10]。
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
采用“是”或“否”计分方式,选“是”得 1 分,選“否”得 0 分。
要求被试回答在最近几周的感觉。
4. 积极心理健康量表选用“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成人版)”测评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主要通过让受测者评价在过去两周到一个月之内自己出现所述行为的大体频次,以评估受测者在情绪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方面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11]。
共14个条目,采用6点计分方式。
5.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自编问卷根据学校对通识课程的质量要求,课程教学质量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策略、成绩评定与反馈、学习成果、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设置了10个题目。
按照“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基本符合”、“符合”、“完全符合”进行评价。
由学生在期末考核结束后在学校的教务网页上进行填写。
三、教学实验的结果(一)教学实验结果分别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在教学实验前、后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教学干预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积极情感、应对效能、心理健康以及幸福感四个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干预之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积极情感、应对认知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
在进一步对实验班、对照班在教学干预前、后的差异进行分析,实验班学生在积极情感(t=-2.691,p(二)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都基本认可教学效果,没有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