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卷: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卷: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卷: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12题,每题4分,总分值48分〕1.明朝中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A.手工业的水平超越前代B.商品经济开展,对外贸易扩展C.手工业作坊增多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答案】D2.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

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积极从事。

这说明A.清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在经济开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曾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曾经保稳健农抑商政策【答案】B3.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的基本缘由是A.商业的不动摇性B.商人的活动性C.消费力的开展水平[来源:学,科,网]D.与增强中央集权思想的矛盾【答案】C4.中国现代的手工业技术临时抢先于世界。

在明清之前,占据现代手工业主导位置的是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C5.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

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中央官营手工业的消费A.冲击了事先的等级观念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开展C.具有一定的商品消费性质D.招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答案】C6.听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

〝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

由此可见事先A.社会次第紧张B.商业十分繁华C.管理相当严厉D.运营时间持久【答案】C7.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

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

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滞销品,备受英国人的喜爱。

这些现象说明事先中国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域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域经济完全逾越南方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对外贸易开展【答案】A8.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末尾片面整理郡疆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幅员〞。

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母题来源一】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第25题【母题原题】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试题解析】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的情况,所以C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命题意图】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各地高考经常出现的考点。

本题通过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考试方向】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体现了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得分要点】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尤其是试题中的“时间概念”,除此之外还要全面的理解我国汉代的农业发展状况。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

本题的干扰项为C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

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母题来源二】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3第27题【母题原题】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经济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题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的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3.(2012·高考北京文综卷)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4.(2012·高考天津文综卷)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5.(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2012·高考广东文综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7.(2012·高考江苏单科卷)《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基础达标】1.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

这表明了( )A. 垄作法得以推广B. 套作制的普及C. 一年二熟制出现D. 一年三熟制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依据材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可知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具体提及“垄”与“沟”,故排除A项;材料中麦和禾收获与种植一先一后,所以,套作制的叙述不正确,故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一岁两熟”,故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2.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制瓷业开始兴起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景德镇出现了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群体。

所以A项正确。

B项中“开始”错误。

商朝时已烧纸出原始瓷器。

C项中“全员”错误。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景德镇制陶业的发展。

3.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D.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经济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

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C.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

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4.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6.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7.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1.练高考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①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名师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本类型的题注意运用排除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

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

如本题题干中“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以推测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纸币“交子”,因此排除③即可。

2. (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测)(解析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测)(解析版)

2015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测案【新课标版历史】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选择题(14*4=56分)1.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

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

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

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

这说明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2.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

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深耕易耨”“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可见当时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通过耕作方法、技术等进步,提高产量,因此因此选A。

BCD三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3.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4.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萧近高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9】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

高考历史真题演练【9】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第9课时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9年广东学业)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财产平均分配 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 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

答案:D2.(2018年山东学业)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

它所体现的是( )A.小农经济 B.重农抑商C.商品经济 D.重男轻女解析:本题考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

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答案:A3.(2019年广东学业)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中,“织”指的是( )A.农业 B.官营手工业C.民族工业 D.家庭手工业解析:“女织”指的是家庭纺织业即家庭手工业。

故选D。

答案:D4.(2019年福建学业)“……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

……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这里的“它”是指( )A.都江堰 B.坎儿井C.郑国渠 D.隋唐大运河解析:通过“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等字眼可得知该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

答案:A考点2 手工业的发展1.(2019年广东学业)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繁荣时期。

答案:B2. (2019年浙江学业)下图是中国古代利用水力提高生产效率的一项装置示意图,这项装置主要应用于( )A.纺织 B.灌溉C.冶铁 D.制陶解析:本题考查图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答案:C考点3 商业的发展(2019年广东学业)宋代以前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定场所内进行,这类场所被称为( )A.坊 B.市C.城 D.街解析:唐时期实行“坊市分开”制度,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测)(原卷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测)(原卷版)

2019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测案【新课标版历史】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选择题(14*4=56分)1.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

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

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

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

这说明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2.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

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3.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4.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萧近高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万历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②私营手工业逐步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③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④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5.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1.《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3.隋唐时期的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为世人称道,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政府开始大规模交通建设C.运河沿线形成了工商业市镇D.连接域外的海路交通线正式开通4.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

”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5.《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材料反映了(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6.下图为西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大盂鼎、大盂鼎铭文拓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西周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B.铭文字体为统一的隶书C.拓片部分内容为战争卜辞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第一手史料7.“美金”“恶金”二词,出自《国语》等先秦古籍,有学者认为:“铁在未能锻炼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训练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训练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2古代中国的经济1.(2020·新课标I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 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 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饱含农业,排除C 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 项错误。

2.(2020·新课标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 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 项错误。

故选D 。

一、选择题1.《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讲)【考点定位】(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着重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管理制度(工官、匠户),同时考查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铸业、制陶业的主要成就。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突出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空间、时间),同时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的市场管理制度。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的成因及影响。

【名师点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网络】(一)农业:1、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二)手工业:1、发展历程2、工业部门3、经营方式4、特点(三)商业:1、发展历程2、特点3、表现4、阻碍因素(四)资本主义萌芽:1、发展历程2、特点3、阻碍因素【考点详解】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一万年前——刀耕火种(1)组织方式:集体劳动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1)技术:除草、施肥、灭虫(2)组织方式:集体劳动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1)技术:水利灌溉(2)组织方式:小农经济(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原始的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测试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测试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一、选择题1.(《孟子》说:“深耕易耨”。

《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

《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得到好收成。

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B.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2.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魏国大臣白圭经商有道,“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子贡凭借其财力,游说齐、吴、越、晋四国,使鲁国免于兵祸。

这些事例旨在体现当时的富商大贾A.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B.义利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C.抑制了兼并争霸局面D.扶危济困与勤俭节约的精神3.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汲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这一敕令A.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4.下表是唐武德七年至开元二十九年(624年—741年)较大旱灾分布地区统计表以上表明A.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趋势日趋明显B.旱灾的频繁加剧了北方动乱局势C.北方过度开发的负面效应已显现D.地理纬度的高低决定旱灾的频率5.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6.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7.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原卷版)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原卷版)

【专题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基础达标】1、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 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C. 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D. 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某幅名画评价道:“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下列所述现象不可能在该幅画中出现的是A.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C.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D.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3、“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此其分事也。

”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

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A.“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C.“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D.“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4、“海上(指明代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指明代的灶户,可以开垦明朝廷拨给他们的土地作为服盐役的生活保证),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表明,明代A.某些地区形成了棉花专业化经营区域 B.植棉业已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支柱C.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多种经营的方式 D.明朝政府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5、南宋词人毛幵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写道:“春意满南国,花动雪明楼。

千坊万井,此时灯火隘追游……共嬉不禁夜,光彩遍飞浮。

”这首词反映了南宋①城市经济繁荣②市民生活场景③坊市制度犹存④经营时间自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能力提升】6、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资料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资料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强化训练(25-2)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5·佛山一模·14)14.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

据此可知()A.均田制已经瓦解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租佃制【解析】均田制瓦解在唐代中期,而非开皇四年,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非隋文帝时期,故C项错误;据材料“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和“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可知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广东广州高三调研·13)13.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杜甫生活在唐代,井田制实行于商周时期,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故B 项错误;秦代已经确立郡县制,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唐代均田制中有永业田,自北魏以来,永业田依法要种桑五十株,产麻地并须种麻十亩,统称桑麻田,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5·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高三期末联考·12)12.学者研究发现:春秋以上是大家族最盛的时期,战国时代渐渐衰微,汉代重新恢复,此后一直维持了两千年。

导致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的原因不包括()A.小农经济发展 B.宗法观念结束C.诸侯争霸影响D.各国变法推动【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解析】提取材料信息“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与其相关的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家庭的增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留存至今,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导致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衰落,有助于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各国变法改变了原有的贵族等级序列,新兴地主阶级壮大,促进大家族解体小家庭增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基础达标】1.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

这表明了( )A. 垄作法得以推广B. 套作制的普及C. 一年二熟制出现D. 一年三熟制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依据材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可知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具体提及“垄”与“沟”,故排除A项;材料中麦和禾收获与种植一先一后,所以,套作制的叙述不正确,故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一岁两熟”,故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2.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制瓷业开始兴起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景德镇出现了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群体。

所以A项正确。

B项中“开始”错误。

商朝时已烧纸出原始瓷器。

C项中“全员”错误。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景德镇制陶业的发展。

3.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D.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出现于鸦片战争后。

C明显错误,甲午战争之前国家的政策仍然为重农抑商政策。

D错误,因为农业经济为主导地位。

而从材料中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因此B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5.统计资料表明: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根源在于(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C.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D.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表述错误,当时并非完全与世界隔绝。

B表述错误,因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C则是结果,并非原因。

因此D符合题意。

因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缺乏市场和资本,因此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综上,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6.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汉朝的“盐铁专营”到清朝让一些商人垄断食盐销售权,可以看出两朝政府都实行了盐业专卖制度,所以A项错误。

从国家专营到商人垄断销售,可以看出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所以C项正确。

B、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抑商政策的松动。

【能力提升】1.(2015届江西临川一中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

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

这说明宋代()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B.农民社会地位下降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农业经济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天下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2015届广东佛山一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说明茶叶、桑蚕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唐宋时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C项是正确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近代,A项是错误的;B项传统农业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材料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与D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商业的进步·农业生产商品化。

3.(2015届云南昆明高三复习教学质检文综历史试卷)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幕,虽城中亦然,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

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

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霄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

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体现的是个体小农家的妇女为城里纺纱,以补贴家用,所以选C;材料所述不属于私营手工业,故排除A;材料所述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现象,故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衰落,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4.(2015届北京昌平高三第二次统练文综历史试卷)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有()①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②儒学应对挑战获得重要发展③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④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宋代时期社会状况相关内容。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明显不符合史实,宋代军事实力称不上强大,排除;④“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不符合史实,宋代时期的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并不好。

进一步可知,②③表述符合史实,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宋代时期社会状况·理学的产生与市民文化的兴起5.(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商业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它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外商企业 B.民间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题干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现象指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于民间工业,B符合题意,而A当时中国不存在,C、D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6.(2015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三模历史试卷)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可见此处“禁”当指闭关锁国政策。

结合材料,选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明清闭关锁国政策7.(2015届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卷)明代户部尚书丘浚主张,“市者,商贾之事。

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

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

”该言论侧面反映出明代()A.私人市场自由 B.自然经济解体C.法律观念浓厚 D.商品经济繁荣【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8.(2015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三模历史试卷)(14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