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教授
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
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钱雪飞当前,志愿服务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志愿服务的成效。
社会工作对志愿服务可发挥促进作用,把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引入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对象与志愿者的双方成长,使志愿服务更具专业性与可持续性。
一、我们该如何理解社会工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服务活动”。
2007年3月,中组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专题研究”课题组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社会工作。
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107城市发展与民生第一,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者的职责首先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
第二,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
为了培养具有专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在大学里设立了社会工作系或社会工作学院,培养社会工作的学士、硕士和博士。
我国于1988年下半年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属于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三,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
美国的一位学者在《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中说:“一种新的职业已经并且正在我们鼻子底下日渐成熟,这就是社会工作。
人们过去曾把社会工作想象成手挎菜篮去帮助穷人的活动,现在,社会工作已经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职业。
”第四,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
社会工作已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一是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
它是基于人的权利和尊严、社会的公平与进步等一系列理念而产生的理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类三大思维科学分别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门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但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社会工作学家王思斌教授在他的《社会工作概论》这本书的“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节中,将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确定为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他认为,社会工作虽然尚不具备一套独立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但它确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理论。
并且,社会工作借用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并对之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对某些现象的独特解释。
因此,“从其理论构建、实践工作的科学性等角度看,社会工作应该算作一门科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如同医学之于自然科学。
”接着,他有从社会工作过与众多社会科学学科的紧密关系来证明这个说法,这些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
但是,我们在学习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社会工作无论是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有一些人文科学的影子,比如社会工作关注个人的心理状况,借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人类行为,并且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区别。
所以我认为,王思斌教授可能只是根据我国现行的学术体质和学科分类将社会工作归类到社会科学中。
那么从学科细化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究竟属于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呢?一、区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意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体系中的三大科学门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两者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及协调发展原则,明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对我们客观地进行学术评价,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而对于一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来说,在学习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时候必须学会区分两种科学之间思维方式、研究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具备一定的学术修养,掌握一定的学术鉴赏能力,才能在学习和成长中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
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2010 北京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学会、北京工业大学参会嘉宾名单1.参会领导名单王伟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梦奎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丁伟志原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郭书田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卢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刘应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司(局级)研究员宋贵伦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坚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强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岳金柱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曹贵根北京市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办公室主任孙世芳经济日报农村部主任王东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刘礼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处长范忠敏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工作人员周志武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工作人员韩贵海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谷建英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军崇文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马向东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2.参会学者名单郑杭生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邓伟志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宋林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教授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思斌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卢汉龙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邴正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刘敏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王处辉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宣朝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乐天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宋亚平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石英陕西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江波陕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文江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钱宁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靖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周长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罗教讲武汉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教授雷洪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孙秋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谢俊贵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永平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黄丽华广州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扈海鹂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朱汝鹏江苏省太仓市委原人大副主任刘友佺江苏省太仓市市委办公室主任周伟文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察局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克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处长吕红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副处长陈光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石秀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樊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李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高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处级调研员李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馆员刘仲翔《新华文摘》编辑、博士后吴忠民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刘东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龚维斌国家行政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教授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王延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校长王大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田国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张静波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冯波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邹千江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孟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惠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湧春外交部亚洲司处长陈树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戴建中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北京市政府参事、研究员尹志刚北京行政学院教授袁吉富北京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主编良警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游正林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包胜勇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颜烨华北科技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3.北工大参会领导名单郭广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王守法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爱林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革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蒋毅坚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四平北京工业大学两办主任王大勇北京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吴斌北京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石照耀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郭福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乔俊飞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4.北工大人文学院参会学者名单杨茹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唐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系主任、教授李东松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魏爽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张荆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学科部副主任、教授王国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宝晶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杨荣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吴力子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主任、副教授宋国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君甫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主任、副教授刘金伟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赵卫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胡建国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李晓婷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杨桂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赵丽琴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副教授鞠春彦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朱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曹飞廉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曹晓鸥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蔡扬眉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刘蔚玮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鲁杰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讲师崔芳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讲师5.参会出版社、杂志社专家名单谢寿光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邓泳红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中心主任张宛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室副编审王珀辉《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刘秀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编辑6.参会媒体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时报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新浪网网易千龙网京华时报日程安排日期时间地点活动内容2010年12月24日全天09:00-19: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大厅京外嘉宾报到2010年12月24日中午12:0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2010年12月24日晚上18:00-20: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晚餐2010年12月25日上午07:00-08:3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自助早餐08:30-09: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大厅嘉宾签到09:00-10:00 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开幕式10:00-10:30 工大建国饭店集体合影、茶歇10:30-12:00 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旨演讲2010年12月25日中午12:1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2010年12月25日下午13:30-15:30 北工大人文楼1001 主题演讲一15:30-17:45 北工大人文楼1001 茶歇15:45-18:05 北工大人文楼1001 主题演讲二2010年12月25日晚上19:05-21:0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晚餐2010年12月26日上午07:00-08: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自助早餐08:30-09:4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一单元09:40-09:5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 茶歇09:50-11:0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二单元11:00-11:3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三单元11:30-12:00 北工大人文楼1001 闭幕式2010年12月26日中午12:0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午餐2010年12月26日下午14:00-16:00 北工大人文楼806专题活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会议议程12月25日上午9:00-10:00开幕式(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持人: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开幕辞:郭广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致辞:王伟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致辞:宋贵伦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致辞: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宣读郑必坚贺信:李惠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致辞: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10:00-10:30南门、工大建国饭店集体合影、茶歇10:30-12:10主旨演讲(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持人:唐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演讲嘉宾:陆学艺(10:30-10:50)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与社会建设演讲嘉宾:邓伟志(10:50-11:10)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转变社会建设的理解点评嘉宾:李强(11:10-11:20)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演讲嘉宾:孙立平(11:20-11:40)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走向社会重建之路演讲嘉宾:俞可平(11:40-12:00)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教授——题目待定点评嘉宾:景天魁(12:00-12:10)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2月25日中午12:10-13:30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12月25日下午13:30-15:30主题演讲一(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演讲嘉宾:郑杭生(13:30-13:45)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题目待定点评嘉宾:关信平(13:45-13:50)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李培林(13:50-14:05)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建设的组织载体点评嘉宾:沈原(14:05-14:10)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演讲嘉宾:卢迈(14:10-14:25)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社会建设与社会实验点评嘉宾:王延中(14:25-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察局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演讲嘉宾:卢汉龙(14:30-14:45)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公民社会及非政府组织发展和意识形态挑战点评嘉宾:刘世定(14:45-14:5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演讲嘉宾:王思斌(14:50-15:05)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走向社会建设的基础结构点评嘉宾:刘敏(15:05-15:10)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演讲嘉宾:邴正(15:10-15:25)吉林省社科院院长、教授——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点评嘉宾:刘少杰(15:25-15: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15:30-17:45 北工大人文楼1001茶歇15:45-18:05 主题演讲二(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刘敏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演讲嘉宾:李路路(15:45-16:00)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矛盾与社会建设点评嘉宾:戴建中(16:00-16:05)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演讲嘉宾:丁元竹(16:05-16:20)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理解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点评嘉宾:龚维斌(16:20-16:25)国家行政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演讲嘉宾:宋亚平(16:25-16:40)湖北省社科院院长、教授——统筹城乡发展的另一个视角点评嘉宾:谢立中(16:40-16:4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吴忠民(16:45-17:00)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社会建设内容分类点评嘉宾:尹志刚(17:00-17:05)北京行政学院教授演讲嘉宾:曹锦清(17:05-17:20)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化私为公:关于“公民社会”的若干思考——从孙中山的“社会建设”说起点评嘉宾:张乐天(17:20-17:25)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演讲嘉宾:刘欣(17:25-17:40)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点评嘉宾:谢俊贵(17:40-17:45)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党委书记、教授演讲嘉宾:张静(17:45-18: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原则辨析点评嘉宾:田国秀(18:00-18:05)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12月26日上午8:30-11:30专题研讨第一组(北工大人文楼710)第一单元主持人:雷洪(8:30-9:40)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演讲嘉宾:孙秋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当前乡村建设的当务演讲嘉宾: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城市化与“村落终结”演讲嘉宾:王处辉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社会建设的核心演讲嘉宾: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题目待定茶歇(09:40-09:50)专题研讨第一组(北工大人文楼710)第二单元主持人:王春光(09:50-11:0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演讲嘉宾: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论人水和谐演讲嘉宾: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题目待定演讲嘉宾:王永平广州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社会管理的社会化演讲嘉宾:周长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社会建设视域下的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分析演讲嘉宾:刘金伟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北京社会建设演讲嘉宾:周伟文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角色转变与权力让渡专题研讨第一组第三单元讨论(11:00-11:30)8:30-11:30专题研讨第二组(北工大人主持人:罗教讲(8:30-9:40)武汉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教授文楼806)第一单元演讲嘉宾:石英陕西社科院副院长、陕西省社会学会会长、研究员——社会建设的三个维度演讲嘉宾:朱汝鹏江苏省太仓市原人大副主任——真心实意抓好社会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演讲嘉宾:陈文江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题目待定演讲嘉宾:扈海鹂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预期与社会建设的趋向演讲嘉宾: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运用制度创新推进社会建设演讲嘉宾:良警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茶歇(09:40-09:50)专题研讨第二组(北工大人文楼806)第二单元主持人:谢寿光(09:50-11:00)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演讲嘉宾:钱宁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风险社会中的家庭与社区:社会建设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演讲嘉宾:王大为中国公安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题目待定演讲嘉宾:张荆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科部副主任、教授——加强社会建设缓解基层矛盾演讲嘉宾:韩贵海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题目待定演讲嘉宾: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研究员——社会建设应当再走一步演讲嘉宾:专题研讨第二组第三单元讨论(11:00-11:30)11:30-12:00闭幕式(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专题研讨组交流与会议总结2010年12月26日中午12:00-13:30工大建国饭店餐厅午餐12月26日下午14:00-16:00专题活动(北工大人文楼806)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
培养社会学尖端人才的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
培养社会学尖端人才的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培养社会学尖端人才的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来源:彭华民的日志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部分校友其中走出了中国社会学会六位会长副会长其中走出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两位会长副会长其中走出了中国社会学界重点大学15位院长系主任级教授其中走出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若干领军学者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历史中有他们的浓墨重彩中国社会学走向世界有他们的推动他们是今天中国社会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是费孝通先生引领研究中国服务人才培养的创举同学们:这里有没有你们的老师?你有没有读过他们的著述?南开社会学专业班部分杰出校友名单宋林飞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原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前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蔡禾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李友梅上海大学副校长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丘海雄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彭华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前副系主任林克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前副系主任宣兆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边燕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周雪光Dept. of Soci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范伟达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前副系主任谢文雅虎中国前CEO 张友琴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前副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阮丹青Sociology Dept. 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 Kowloon Tong, HongKong 王来华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所所长研究员宗力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Canada 白红光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前系主任任昕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萨克门多校园刑事司法系折晓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宋丁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王勋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帕克赛分校社会学系教授方明中国华润总公司资本运营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建设天津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娟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辉天津社会科学院前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前副会长潘允康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黄渭梁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前副系主任教授源地址:/?id=874339889&owner=343488980。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专业课出题导师名单、简介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一. 社会学理论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
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理论+教程)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
名家推荐书目
名家推荐书目1.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
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诗经》《战国策》《论语》《庄子》《荀子》《楚辞》《淮南子》《论衡》《左传》《老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元曲选》《史记》《汉书》《明曲选》杜甫白居易陶渊明李白韩愈柳宗元王安石陆游辛弃疾关汉卿欧阳修朱熹杨万里马致远2.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九种《纪事本末》老子/老子墨子闲诂/孙诒让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缀白裘/玩花主人西游记/吴承恩淮南鸿烈集解/刘安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四书韩非子/韩非周礼佛遗教经/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译阿弥陀经宋元学案/黄宗羲王临川集/王安石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章实斋年谱/胡适新学伪经考/康有为诗集传左传/左丘明乐府诗集/郭茂倩宋诗钞/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论衡/王充法华经/鸠摩罗什译坛经/惠能明儒学案/黄宗羲朱子年谱/王懋竑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崔东壁遗书/崔述文选/萧统全唐诗/彭定求等宋六十家词/毛晋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水浒传/施耐庵儒林外史/吴敬梓红楼梦/曹雪芹荀子集注3.梁启超开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
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
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
长于史学,颇多建树。
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
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北大社会学考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总结1、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增加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文化积累,才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
2、文化震惊:作为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之一的“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当中的人,在初次接触到与其自身文化迥异的另一种文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3、文化相对主义,也称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这对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抵消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东西有一定意义。
不过文化相对主义也不能极端,不能用其保护落后愚昧的东西。
4、社会化就是个体要学习他将参与其中的各种具体社会(社会群体)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技能,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人,参与社会生活。
5、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
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可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前者如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后者如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等。
6、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
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受教育或权力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阶级地位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地位。
7、同龄群体。
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
在游戏中,他们互相传递着各自的知识,尝试运用社会角色的扮演而过虚拟的生活。
同龄群体中的游戏及其规则并不是参与者独自设计出来的,而是对他们在观察周围的社会时那些引起他们较大兴趣的事物的表演。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笔记第一章(选择题)1、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时科学的社会服务和方法,二、社会工是一个专业和制度,社会工作时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活动社会服务分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服务(社会组织)专业(格林伍德):理论体系,社会认可。
专业权威、伦理守则。
专业文化制度: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成为社会福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社会工作的性质:融价值、理论、实务为一体的多维系统。
实务性、科学性、价值相关性、道德实践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角色,贝克把社会工作者角色分为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服务对象:个体、群体、社区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助人方法:专业的方法4、社会工作方法分类:直接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间接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历史(选择题)时间、人物、意义、特点、什么队个案的影响,什么对社区的影响第一节:社会工作历史起源一。
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古罗马时期。
人们之间的互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这种责任的意义在于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宗教责任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传统起到重要影响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产生于公元1世纪,教义包含许多利他、奉献、爱人等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长生影响3、人道主义价值观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工业革命与社会救助的发展1、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带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好人社会关系的确立。
后果是产生大量的农民失业和众多贫民的产生2、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为应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颁布济贫法。
授课专家情况介绍【模板】
附件3
授课专家情况介绍
王思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擅长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农村社会工作等领域。
向德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擅长社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减贫社会工作等领域。
闻英,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擅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等领域。
许冰,**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博士,现为**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擅长社区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领域,**市市级社会工作督导。
宋雯,**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郑州轻工业大学校聘副教授,擅长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等领域,**市市级社会工作督导,多次承担省市区级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工作。
贺庆生,**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博士,现为郑州轻工业大学校聘副教授,擅长社区服务、反贫困等领域,多次承担省市区级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工作。
冯燕,**市**区经八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负责统筹政府购买服务、三
社联动、开展公益创投、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引领下社区治理创新等工作。
鹿创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中级社工师,**市首批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才、**市优秀社工、**区十大杰出青年。
现任**区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
浅谈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
浅谈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弱势群体教育却依旧面临着一定程度上大的不公平。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经济生活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是其本质特征。
弱势群体的不公平表现在社会诸多方面,教育的不公平就是其中之一。
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首先,受先天素质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残疾儿童和女童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处于劣势;其次,受地区因素影响,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学生入学率和辍学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1999年高中在校生人数,城市占38.7%,县镇占47.8%,而农村才占13.5%。
各省区间初等教育发展的绝对差异在规模上有所缩减,但在质量上呈不断扩大趋势。
第三,受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其中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最为突出。
民工子女就学现状有三种:一是完全辍学;二是在流人地公办全日制学校借读,但借读费较高,且存在着不公平待遇;三是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是大多数民工子女的选择,但这些学校多为私人办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还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另外,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以钱择校、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公等现象也直接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教育过程的不平等。
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以及教学关系和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
其中教育经费是根本因素,它决定着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好坏;而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主要的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按人均GDP可以把我国省区分成发达、中等发达和不发达三类地区,不同地区间的教育投入差异是很明显的:1994年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平均生均教育经费,一类地区是864.63元和1550.81元,为三类地区433.84元和711.66元的2倍;1999年,全国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375元、小学为184元,而这一数据在农村地区则分别为264元和141元。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
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
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
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
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宗教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其次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普遍指出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笔记第一章(选择题)1、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时科学的社会服务和方法,二、社会工是一个专业和制度,社会工作时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活动社会服务分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服务(社会组织)专业(格林伍德):理论体系,社会认可。
专业权威、伦理守则。
专业文化制度: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成为社会福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社会工作的性质:融价值、理论、实务为一体的多维系统。
实务性、科学性、价值相关性、道德实践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角色,贝克把社会工作者角色分为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服务对象:个体、群体、社区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助人方法:专业的方法4、社会工作方法分类:直接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间接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历史(选择题)时间、人物、意义、特点、什么队个案的影响,什么对社区的影响第一节:社会工作历史起源一。
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古罗马时期。
人们之间的互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这种责任的意义在于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宗教责任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传统起到重要影响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产生于公元1世纪,教义包含许多利他、奉献、爱人等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长生影响3、人道主义价值观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工业革命与社会救助的发展1、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带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好人社会关系的确立。
后果是产生大量的农民失业和众多贫民的产生2、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为应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颁布济贫法。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微观社会工作(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8.1 复习笔记一、社会工作方法的分类1.社会工作方法的意义(1)社会工作专业的宗旨①社会工作专业的宗旨是实现社会公正,其目标旨在协助贫穷人群、弱势群体及社会中因各种原因而陷于困难处境中的人们。
社会工作的方法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工作宗旨的一套系统化的专业活动,包含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②社会工作方法是为实现社会工作目的和宗旨服务的。
社会工作的宗旨是社会工作在理论上建立的对专业活动结果的设定,它必须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载体—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手段,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来实现。
社会工作的宗旨即是社会工作的目的,由目的所设定的结果则是具体的目标,而实现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就是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社会工作方法。
(2)社会工作方法作为操作化的专业活动是实现社会工作目的和目标的中介。
作为专业活动的手段,社会工作方法的发展和演进在本质上体现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和对所服务的目标客体的认识能力的发展,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程度的标志。
2.社会工作方法的历史演进(1)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起源于工业化早期的贫民救济工作。
工业革命的发展造成了农村的破产,产生大量的失业人群和贫困人口。
那时这种对救助对象“个别”化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贫困是由于“个人缺陷”造成的,因而帮助也需要从激发和重建当事人个人和家庭的道德感人手。
(2)小组工作(亦作团体工作)方法的产生19世纪中期有组织的社团和康乐活动相继兴起,其以1844年英国乔治·威廉(George Williams)在伦敦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青年会为开端。
(3)社区工作方法的产生①在应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贫困等社会问题的努力中,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演进的同时,另一种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解组、贫困等社会问题的努力也开始了,并逐步演化为社会工作的另一种专业方法,即由19世纪晚期的睦邻组织运动发展出来的社区工作方法。
②睦邻组织运动的工作人员在贫民区建立社区睦邻服务中心,以亲身参与的方式—居住在贫困社区—来体验贫困的艰难,通过与社区和居民的合作试图改善居住、健康和生活条件,并以为居民寻找工作、教授语言、传授卫生保健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法来改变社区的环境。
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成为服务实施的重要对象,老年社会工作成为重点关注的领域。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伦理困境,阻碍服务的顺利开展,如多重角色冲突、案主的自决权与专业父权之间的冲突以及隐私权和知情权之间的冲突等。
角色身份的复杂性、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和利益与价值的多元性是老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成因。
最后提出了老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应对策略一、概念界定(一)伦理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当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发生冲突时,有时人们往往会陷入一种伦理困境。
甘绍平(2012)认为伦理困境是行为者本来应当满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义务与规范的要求,但是他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要求,这就势必会违背另外一种或多种义务。
[1]还有学者认为伦理困境是道德主体在践行某种行为规则或要求而被迫放弃另一种行为规范或要求时,陷入选择困难的状况。
[2](二)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是指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老年人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伦理难题而使自己陷入某种艰难的处境之中,即在几个具有明显冲突的道德规范之间,如果遵守其中一项,就将违反另一项的情形。
[3]二、老年社会工作存在的伦理困境不可否认的是,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务过程中会面对一些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多重角色冲突对于老年社会工作者来说,在实务过程中有着多元化的角色。
老年社会工作者不仅面对老年案主,还要面对老年案主的家庭,同事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会引起伦理冲突,影响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过程。
(二)案主的自决权与专业父权之间的冲突“案主自决”一直是被老年社会工作伦理高度强调的专业伦理守则。
老年人有权进行自决,但是老年人的自决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案主绝对清醒,有自决的一致和能力;第二,自决的方向和后果对案主绝对无害。
原来您是这样的王思斌老师!
原来您是这样的王思斌老师!本文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王思斌老师在第13期传一沙龙上的分享实录,主题是“学术与人生”。
这是一篇万余字的长文,从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王思斌老师的温和、可爱、谦卑、韧劲与关怀。
推荐找个安静时候细读。
王思斌老师是1949年生人,是“老三届”大学生,他的回忆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关于新中国70年历史的可信注解;他所即兴分享的一些细节、人物、小故事乍读琐碎,但如果带着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工作的关怀再读,是能从中发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线索的,例如关于农村里的“底层精英”、中国的教育跟着行政走、80年代北京大学的校园氛围,等等——也正因此,本文采取了实录而非其他的形式呈现。
* 在沙龙的互动环节,王思斌老师重点与参与者交流了他对社会工作的思考;该部分内容将后续推送,敬请关注。
** 封面图素材来自网络,陈风檩拍摄。
我的学术与人生经王思斌老师审订并授权发布。
感谢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的邀请。
我在这里还有几个感谢和欢迎:第一,感谢爱德基金会,在中国它是一个很出名的民间社会组织,在社会福利、公共事业方面做了很多事情。
我能够进入到社会工作这一行,和爱德有一些联系。
1988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恢复重建的时候,北京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
那一次,爱德的丘秘书长也参加了,支持我们。
后来,爱德一直连续将年报等资料寄给我。
爱德在反贫困、救助困难儿童、支持困难女性生计等方面做得很好。
爱德设立了传一基金并有了传一沙龙,也是在做善事。
“传一”是朱传一老师的名字,我跟他有过很多的交往。
当时他是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他把国外比较成熟的慈善事业介绍到中国。
但那时中国对“慈善”这两个字还不是太接受。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有福利彩票,福利彩票开始做的时候有很大风险。
什么风险?福利彩票弄好了就是福利,弄不好就是赌博。
那时候的民政部部长是崔乃夫,据说是与总理谈了这件事情,后来做起来了。
为什么有人说“慈善”的概念不是太好呢?因为慈善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就会想到英国的慈善组织会社。
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摘要: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专业心态不强,社会认可率低,专业化程度低等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而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资源宝库却被我们忽视,学习和推广这一资源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心态中国传统文化国传统文化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
这是王思斌教授关于社会工作的界定。
换句话可以说是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从引进到现在应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面临社会转型,社会工作的发展遇到了发展瓶颈:社会广大群众认可率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不够专业,甚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
目前在中国比较了解社会工作的最大群体是在读社会工作的学生和每年近8000多人的社工专业毕业生,那么怎样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推进社会对社工的认识呢?这就是专业心态,经过4年的学习,即使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也会或多或少的学到这个专业理念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社工理念“助人自助,渡人自渡”如果用我们所学到的理念来回报我们身边的同学同事,那么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专业,了解这个专业对社会的作用,这就是专业心态的作用,它对中国社会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专业心态是指在对待某种专业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心理接受程度。
社会工作专业心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实践的专业行为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有利于自身和社会专业化成长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在面对社会工作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心理接受程度。
它主要包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崇敬心态、专一心态,对社会工作专业成长的积极心态,以及对服务对象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诚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思斌
生于1949年,1978年,他作为文革后的首批大学生来到北京大学求学。
1982年,他留校任教。
近30年来,他始终奋斗在教学的一线。
在2011年的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教师评选中,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教委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社会学理事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
他主编过三本文献,分别是《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中国社会福利》,我们所学的《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行政》《社会学教程》《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概论》(该书曾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都是由王思斌教授主编。
另外,王思斌教授还著有四本专著,分别是《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都获得学术界最高赞誉,成为学者学习参考的重要文献。
关注农村:“这是我生命历程中的东西”
王思斌出身农村,在进入北大学习之前,一直在家乡的学校教书。
1978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王思斌参加高考,考入北大。
回忆起那段岁月,王思斌教授仍然深有感触,“当时所有的人都在复习,我也一样,但是因为我一直在做老师,对知识还很熟悉,所以就考上了,但是考入北大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
进入北大,王思斌并不是学习社会学,而是学了哲学。
大三时,国家选拔学生从事
社会学研究。
当时王思斌对社会学没有多少了解,只凭兴趣就报了名。
因为他曾经教过数学,所以数学功底好,最终成功转入社会学专业学习,之后又拿到社会学的硕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留校教书至今。
对于这个转变,王思斌很高兴:“我不是一个做枯燥哲学的人,我不喜欢坐在屋子里研究,我喜欢去联系社会,做一点实际的东西。
”农村社会学是王思斌教授的研究方向。
他当初选择农村社会学作为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费孝通先生,“费先生一直在研究中国的农村社会,所以我就跟随费先生的脚步,也研究农村”;另一方面,王思斌教授来自农村,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是农民,对农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常常能引发他的共鸣。
直到今日,王思斌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和自我要求:关于农村的新闻,要第一个看;关于农村的问题,要第一个回应。
他把这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把这作为“自己生命历程上的东西”。
社会工作是王思斌另一个研究方向。
与农村社会学相比,从事社会工作研究,最初更多是出于担当责任。
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社会学家袁方和雷洁琼牵头才初建了这门学科。
当时王思斌担任社会学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工作。
而袁方教授是社会学系的老主任,雷洁琼教授更是他的导师,并且南开、吉大当时同时开始搞社会工作的大学相继放弃,所以只剩北大一所大学有社会工作这一学科。
为了不让这门学科流失,不让前辈的努力付之东流,他开始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当真正开始研究之后,他对社会工作产生浓厚兴趣,建树颇多。
严格的教师朴实的朋友
从1982年留校任教起,王思斌已从教近30年了。
他的学生里,很多人选择继续从事社会学研究,不少人都取得成绩。
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王思斌严格的教学态度。
“学术很牛,要求很严”,一位已毕业的社会学系学生这样评价王思斌。
他本人也并不否认自己的严格,他认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北大当老师和在别的地方当老师最大的不一样是你教的学生是尖子,所以你也要勤奋。
而且北京是研究性大学,所以你也需要学术。
”王思斌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也同样严格要求学生。
一是生活上的严格,在他们的学生年代时,吃饭的时候都要拿着小本背单词,所以他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严谨,珍惜时间,多读书。
他曾对学生说“我不怕你们笑话,在我这里恋爱都是不应该的。
我知道这有些偏颇,但是我总是以我们的思维来衡量你们,我觉得还是有时间读书好”
二是学术上的严格,这种严格被他称之为一种“毛病”,他遇到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的时候,都无法交流,因为觉得除了学术他没有别的可说。
而他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都很怕他,因为王思斌每次见到他们都要看看他们最近写的文章,看看有什么新的研究进展。
在学生们眼中,王思斌是位“不好打发”的老师。
除了严格,王思斌身上还有一种朴实的气质。
很多学生评价他憨厚朴实,是难得的好老师。
平日里他穿着朴素,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北大校园中穿梭。
有时参加重要活动,他也可能就是在平时穿衣的基础上打上一根领带,丝毫没有架子。
而且出身农村的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城市人,在上课的时候,他为了让同学们明白农村社会学的知识,他就举出那些进城农民工生活艰苦的例子,他觉得这符合他的农村人身份。
“一个人受的家教要影响他一生,我从农村来,受了几
十年的熏陶,感情很深,所以在讲课和生活中要把人格和经历中的农村部分体现出来,可能这样大家觉得我朴实一点”。
王思斌这样解释他的朴实。
享受燕园教学生活
在教学中,王思斌很推崇“教学相长”,他不认为自己讲的东西就是权威,他希望同学有自己的见解。
一次上课,一位学生给他递上一张纸条,告诉他讲的社会工作的有些知识是错误的。
这名同学学习刻苦,确实很有钻研精神。
王思斌当时很震惊,“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就敢来否定当时现有的知识体系,那是绝无仅有的”。
那张纸条至今被王思斌保留着,时刻提醒自己认真教学,而那位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两次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后来去牛津大学读书。
王思斌觉得当老师是快乐的。
快乐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在他眼中,来到北大学习的都是很聪明的同学,经常会给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所以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很“心惊胆颤”,所以这么多年的教学中,他一直保留着备课的习惯,生怕讲错或少讲一点知识。
另一方面来源这个职业,王思斌对自己做老师很满意:“我一直没有烦过当老师,我觉得当老师很好。
社会上有人会说北大的老师不如其他老师待遇好。
我一直没这么想过。
我不大愿意想利益这方面的事。
看到学生,总是在想,这么好的学生来到北大,和他们一起交流第一个能自我提高,第二个我们做好老师这些同学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所以我还是很认同老师的高尚和地位。
”
如今65岁的王思斌教授依然活跃在教学的一线,在校园中经常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当初可以选择回乡当干部的机会,他没有选择,而是选择教师这个职
业,因为“我不是当干部的料,我更想当老师,把老师当好,把文章写好,这就够了”。
真正是个纯粹的,伟大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