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求教于老子的史料故事

合集下载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话说春秋那会儿,咱们的老祖宗孔子,那可是个大学问家,整天琢磨着怎么让天下太平,人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老人家不光自己学,还到处找人请教,生怕自己有啥不懂的。

这不,有一天,他听说东边有个叫老子的高人,那学问深不可测,连天上的神仙都得竖大拇指。

孔子一想,哎呀,这不就是我要找的人吗?于是,他收拾收拾行囊,就踏上了去拜访老子的路。

一路上,孔子那是边走边想,心里头跟揣了只小兔子似的,砰砰直跳。

他琢磨着:“这老子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呢?会不会嫌我问题多,嫌我烦呢?”可转念一想,自己是为了求学问道,为了天下苍生,怕啥嘞!好不容易,孔子来到了老子的住处。

嘿,这地方可真是个世外桃源,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看得孔子是心旷神怡,连赶路的疲惫都消了大半。

他轻手轻脚地走到门前,生怕惊扰了这位高人。

“咚咚咚”,孔子轻轻地敲了敲门。

不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出现在他面前。

这老者,眉宇间透着一股子仙气,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

孔子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赶紧上前行礼,恭恭敬敬地说:“晚辈孔丘,久仰先生大名,特来求教。

”老子微微一笑,那笑容温暖得就像春日里的阳光,一下子就把孔子心里的紧张给融化了。

“孔丘啊,快请进。

”说着,他就把孔子请进了屋里。

一进屋,孔子就被屋里的陈设给吸引了。

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名贵的摆设,只有几卷竹简,一张木桌,几把竹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可就是这简单的布置,却让孔子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宁静和深远。

老子给孔子泡了一壶茶,两人就坐在桌边,边喝边聊。

孔子那是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的疑惑和想法都说了出来。

老子呢,也不急不躁,一一解答,时不时还引经据典,让孔子听得是如痴如醉。

聊着聊着,天就黑了。

孔子一看时间不早了,赶紧起身告辞。

可老子却拉住他说:“孔丘啊,学问之道在于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你若有心,不妨多留几日,咱们好好切磋切磋。

”孔子一听,那是求之不得啊!他赶紧谢过老子,就在老子的住处住了下来。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事迹广为流传,其中关于孔子拜师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据史书记载,孔子年轻时,曾游学于各地,向名师学习礼乐道德。

他十分勤奋好学,对于各种学问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求学过程中,拜师学艺成为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最为人熟知的是孔子拜师于老子的故事。

老子,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道家思想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深受当时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孔子年轻时听闻老子的名声,便决心要拜他为师,学习道家思想。

于是,孔子踏上了拜师之路。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老子的居所。

孔子虽然年轻,但他心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他向老子陈述了自己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希望能得到老子的指点和教诲。

老子见到孔子的诚意和才华,对他的求学之心十分赞赏。

他欣然收下了孔子,并传授给他许多道家思想的精髓。

孔子在老子的教导下,不断汲取道家思想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通过与老子的交流和学习,孔子的思想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在拜师老子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了后世儒家学派的伟大领袖。

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拜师学艺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

通过拜师学艺,可以向前辈学习经验和智慧,获取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孔子拜师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拜师学艺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不断汲取前人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像孔子一样,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成为时代的先锋和领袖。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

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

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

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

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

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对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圣人都十分熟悉吧!那么你想知道孔子第二次拜访老子的故事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感兴趣,就赶紧和本人我一起来了解这个典故吧!再授孔丘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

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

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

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

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

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

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

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

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

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

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

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squo;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squo;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squo;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

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孑L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

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

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孔子问道于老子

孔子问道于老子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乐意教授,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子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从来不满足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不断地搜寻资料,扩大视野,增广见识。

山东嘉祥武氏词中的“孔子见老子”画象(该石现存于洛宁汉碑馆)对这次历史*会晤有生动的描绘。

当时孔子年仅34岁,却是鲁国上上下下都知道的博学多才的学者。

鲁国有个贵族孟僖子,临终前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南宫适)托付给孔子教育,孔子也由此结交上了贵族。

为了利用这一条件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一天他对南宫适说:“我听说在洛邑当守藏史(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博物院院长)的老聃,是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他既通礼乐之原,又通道德伦常之理,这样有学问的人,应该是我们的老师,能在洛邑拜访他一次,是我生平之愿。

”南宫适向鲁昭公报告了孔子的意愿。

鲁昭公是个明君,对孔子的想法表示赞赏。

鲁昭公送给孔子一辆车子、两匹马和一个驾车的仆人,支持他远道求师之举。

洛邑(今河南洛阳)离鲁国国都直线800里,绕道走有1000多里,驾车要走好多天才能到。

洛邑是西周初年以来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有大量简册图籍、文书档案,是周王朝的文化荟萃之地。

当时任国家守藏史的是老子。

据《史记》记载:“老子,楚国苦县后乡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

尤其是他所经营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

老子听到鲁国的孔丘不远千里前来求教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令僮仆赶快把街道打扫干净,又令仆人套上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

据记载:老子约比孔子大30岁,60多岁的人在当时已属于年迈之人。

从阅历、学识等方面来看,老子都应比孔子高。

孔子在洛阳逗留了好几日,他观明堂、入厉穆庙,并饱览了周王室丰富的藏书档案。

同时,他虚心向老子求教、学到不少东西。

孙子返回鲁国,临行前,老子说:“我听说有钱的人在送行的时候,送人的礼物是钱财或宝物;有道德的人送人的时候,送的是金玉良言。

我没有钱,那么就只好权当有道德的人来送你几句话了。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

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

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

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

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

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前期的问礼,孔子都处在一种学习的心态,此时的孔子,人生经验尚不丰富,思想也没成熟,直到第三次问礼。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文化典故孔子向老子学礼,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向老子学礼
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

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

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

相见后,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

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

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

孔子听后,深表佩服。

后来,孔子说:“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感悟:孔子向老子学礼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倡导和学习。

也正因为具备了这种谦恭好学的良好习惯,孔子才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圣人。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此时,要用谦恭的态度向他人求教。

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与老子

孔子与老子

老子没有说话, 只是张开嘴让孔子 看。孔子看了后说: “先生牙齿已脱落 大半,仅有的几颗 也残缺不全了。” 老子又把舌头伸 出来,让孔子看。 孔子说:“先生舌 头红润饱满,灵活 自如”
老子把嘴闭上 不再说话,孔子 欠身道:“先生 指教高明,孔丘 获益良深”。
在回来的路上,子路问孔 子:“我们远道而来向他求 教,他怎么一句话也不说? 咱们怎么就走了呢”。
孔 子 与 老 子 的 故 事
相传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 列国,来到 了苦县。施一礼说:“孔丘久 闻先生道德修养深厚,学识 渊博,特来向先生求教”
老子也知道孔子是个很 有学问的人,点了点头伸 手示意孔子坐下。 孔子依然站着问:“先 生何以教我?”
孔子回答: “他告诉我们 的已经够多 了。”
孔子说:“你看见他的牙齿和舌头了吗?” 子路说:“看到了,牙齿都快掉光了,剩下也 残缺不全了。舌头红润饱满,活动自如,可这能 说明什么呢?”
牙齿虽硬,但却不能耐久,几经磨 损碰撞之后脱落残缺。舌头虽软却可 以持久地保 持灵活的状 态。所以说 “以柔克 刚”,老子 主张“柔术” 就是这个道 理。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_孔子拜师与老子故事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_孔子拜师与老子故事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_孔子拜师与老子故事老子这位伟大的道家思想家相传还当过孔子的老师,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曾经求学于道家的老子?孔子与老子存在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和老子的关系东汉末年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孔子的后代子孙孔融去拜访名士李膺。

孔融当时仅10岁,门卫看他年幼,以为是哪家的孩子乱闯,便对他说:“只有当世名士和李氏族人才能进去拜访家主。

”孔融当时称自己是李氏族人,因而得以见到李膺。

李膺见到孔融后,调侃他:“我姓李,你姓孔,我们是什么亲戚呢?”孔融则面不改色地回答:“我们的祖先孔子和老子是师徒关系,我们不就是世代交好的亲戚情谊吗?”东汉之时距离春秋时期还未太过久远,孔融早慧,他还是孔子的子孙后代,应该不会随意编排自己的祖先。

所以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是很有可能的。

对于《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求教,老子告诫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这是老子劝诫孔子要戒除傲气和对欲望的追求,这也是老子思想推崇的“无欲”的生活态度。

在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道”一共出现了100多次,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之深。

晋朝的学者、道学家葛洪说:“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这也委婉的指出孔子师承于老子。

孔子拜师与老子故事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

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高兴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时。

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感叹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

老子则以道家思想回应“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贪婪的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迷失自己,徒生烦恼。

历史名人之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历史名人之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历史名人之孔子和老子的故事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在历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气大于老子,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于老子。

不过其实这二人到底是谁要高于谁,谁的思想更为世人所认可,更加的伟大,其实也仅仅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优点。

东汉末年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孔子的后代子孙孔融去拜访名士李膺。

孔融当时仅10岁,门卫看他年幼,以为是哪家的孩子乱闯,便对他说:“只有当世名士和李氏族人才能进去拜访家主。

”孔融当时称自己是李氏族人,因而得以见到李膺。

李膺见到孔融后,调侃他:“我姓李,你姓孔,我们是什么亲戚呢?”孔融则面不改色地回答:“我们的祖先孔子和老子是师徒关系,我们不就是世代交好的亲戚情谊吗?”东汉之时距离春秋时期还未太过久远,孔融早慧,他还是孔子的子孙后代,应该不会随意编排自己的祖先。

所以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是很有可能的。

对于《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求教,老子告诫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这是老子劝诫孔子要戒除傲气和对欲望的追求,这也是老子思想推崇的“无欲”的生活态度。

在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道”一共出现了100多次,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之深。

晋朝的学者、道学家葛洪说:“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这也委婉的指出孔子师承于老子。

从种种故事典籍中能够得出孔子曾问学于老子,他们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是公认的道家的创始人,但是对于他的真实身份还是存有多种说法。

而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能够说是朋友又是师徒。

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孔子关于礼方面有些不懂的方面,所以特地到周的都城到洛阳,所以专门去向老子请教礼。

老子见孔子不远千里而来,很是高兴,所以老子先问孔子,他对礼的了解和看法。

听完孔子的话,老子告诫孔子说,他所说周礼已经崩塌了,周礼所存有遗迹还在,周礼所奉行的话还存有。

就像一个君子一样,遇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出世,遇不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入世,就像乌龟一样,遇到危险时,懂得用龟壳保护自己。

孔子求学拜师的故事

孔子求学拜师的故事

孔子求学拜师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孔子求学拜师的故事孔子求学拜师的故事孔子拜师的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下面是关于孔子求学拜师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孔子拜师的故事一项橐,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孔子问礼于老子,太经典了!

孔子问礼于老子,太经典了!

孔子问礼于老子,太经典了!孔子问礼于老子,太经典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这里来印证学问,所以,他一见老子,就慷慨陈词,纵论古人;二是想听听老子的学问,以俾广益。

没想到老子毫不留情地否定了孔子的学问,大袖一挥,把孔子心目中的古圣先贤轻轻掸去。

【老子曰:“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接着,他淡淡地说道:君子么,如果天下太平,官场干净,就出来坐坐公车做做官。

如果时运不济,官场贪腐,那就做野外的蓬草,在乡下随风而行安步当车吧。

当时孔子三十四岁,志向远大,才能卓越,有一股子“天下兴亡舍我其谁”的劲头。

老子这样的话,一定让他惊诧莫名,如遭棒喝。

一个人,如果有才干,再有志向,雄心勃勃,气势汹汹,雄辩滔滔,逼人咄咄——他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当头一棒。

老子提醒他的,不过是:这世界比你的额头坚硬得多,不要正面撞上了,知道进,还要学会退。

知道勇,还要学会怯。

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

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

再看看此后的孔子,读着读着《论语》,会突然觉得碰见了老子: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这些“子曰”,是孔子曰,也是老子曰啊。

老子接着教导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不动声色地点出两个字:藏和愚。

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来,把才华藏起来,把志向藏起来,把理想藏起来。

藏不是没有,不是放弃,是一种含蓄而坚定的保持,却并不咄咄逼人。

《老子》中“愚”字共出现三处,全是褒义词。

为什么?因为老子的“愚”,不是智慧的缺乏,而是智慧的“收藏”。

接下来,老子还对孔子这样教训:戒除您身上的傲气,戒除您身上过多的欲望,过大的志向。

从中不难想象:三十而立的孔子,是何等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是何等胸怀博大,理想崇高;是何等意志坚定,充满自信。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时间:2018-03-22 16:43:47相信大家都对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圣人都十分熟悉吧!那么你想知道孔子第二次拜访老子的故事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感兴趣,就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这个典故吧!再授孔丘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

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

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

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

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

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

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

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

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孔子的故事1.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2.孔子拜儿童为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石瓦片玩儿,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他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顶项,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3.孔子改错诗一天。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

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

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

孔子向老子学习的小故事(转载)

孔子向老子学习的小故事(转载)

孔子向老子学习的小故事(转载)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于是便带着颜回、子路等几个弟子到了洛阳。

他们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了老子。

一早,老子便把孔子师徒几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后,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来意:我久慕先生威名,这次带愚徒几人特来拜谒。

请问先生近来修道进展如何?孔子几人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们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师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

于是,他们摇了摇头,谁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图。

这时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师徒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这时孔子眼前灵光乍现,微笑着答道:“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老子这时说:“想必先生已经清楚我修道几成了吧?”孔子会心地点了点头说:“如醍醐灌顶,方才大悟呀!”午后,师徒几人便辞别老子,起身返回鲁国。

途中,孔子如获至宝,面若桃花。

弟子子路却疑云重重,不得释然。

颜回问其何故,子路说:“我们大老远跑到洛阳,原本想求学于老子,没想到他什么也不肯教给我们,只让看了看他的嘴巴,这也太无礼了吧?”孔子听后拂须大笑不止。

颜回答道:“我们这次来不枉此行,老子先生传授了我们别处学不来的大智慧。

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牙齿,意在告诉我们: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我们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

”子路听后恍然大悟。

颜回继续道:“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当道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虚无,但它发起脾气来,也能撼倒大树,把它连根拔起……”孔子听后大赞:“颜回果然窥一斑而知全豹,闻一言而通万里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个孔子求教于老子的史料故事:
年轻的孔子曾来到东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学问。

彼此一番见面礼仪之后,老子突然张开了自己的嘴让孔子看,然后问道:“你能看得见我的牙齿吗?”
孔子感觉很是奇怪,先生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于是据实回答:“您的牙齿,已经全都掉光了。


老子接着又问:“那么我的舌头呢?你看它还在我嘴里吗?”
孔子立即回答说:“它还在您的嘴里。

完好无损。


于是,老子不慌不忙地说出一个道理:“你明白了吧?牙齿因为太坚硬,老是与各种食物咬来碰去,还自己跟自己咬来碰去,因此时间长了就掉光了。

可是,舌头不同。

舌头柔软,虽然常常在牙齿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挤过来挤过去的,但始终都只是默默地品味儿,不参与牙齿跟食物任何一方的磕碰争斗;最终,食物碎了,牙齿掉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损地伴随人的生命直到终点……”
孔子恍然大悟。

老子这是在用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做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个“弱柔生存”、“不偏不倚”的道理……
道家开山鼻祖、古代大思想家老子和儒家创始人、大思想家孔子都是历史名人,均出自儒家门下;有资料称,老子比孔子大二三十岁。

显然,老子该为长者。

时政频道>国内
汉代画像石现"滑板车"
网友:到处是穿越者(图)
2014-05-02 14:53 来源:西部网
现在儿童玩的滑板车,古代的同龄人也有类似的。

“滑板车”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本是上班族发明的代步工具,但传入中国后,却迅速成为深受儿童们喜爱的玩具。

近日,当网友“六六他娘”带着儿子去碑林参观时,在一块东汉画像石上,也发现了一件“滑板车”,从时间上看,要比德国人发明早了近两千年。

古代到处都是穿越者
画像石中,一名儿童手推“滑板车”,站在两个大人之间抬头仰望。

“六六他娘”在微博中称儿子当时非常兴奋,大叫“这个东西我也有”。

在一个小时之内,这条微博阅读量便突破了两万,并被网友们热议。

“史上最著名”儿童也玩它
这件画像石出土于陕北绥德,描绘的是孔子长途跋涉来到洛阳,向老子求学的场景。

右侧的孔子手执“大雁”,屈身向老子行拜师礼。

据《庄子》记载,在这次会面后,孔子感慨要不是老子启蒙,到现在自己还不知道天地有多大呢。

(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而站在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儿童,名叫项橐(tuó),是春秋时代闻名的神童。

据史书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被项橐用泥沙修筑的“城墙”挡住了去路。

孔子问他何不避车,项橐回答说只闻车避城,未闻城避车。

后来项橐又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子却回答不出来。

于是有《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之句,所以他也被戏称为“史上最著名”儿童。

而他手中的“滑板车”,根据嵇康《高士传》的记载,被称为“蒲车”,是东汉时代流行的玩具。

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可以用来代步,但车轮滚动还是能给当时的儿童带来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