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

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

第7课《百家争鸣》教案一、新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产生。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三个子目即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

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百家争鸣则是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

到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史料实证)2.通过分析史料和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百家争鸣》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你能够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生机勃勃,群星荟萃,繁荣璀璨。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一时期虽然动荡,但也孕育出了一批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学者以及众多异彩纷呈的思想,很多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

那么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学派?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百家争鸣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第7课《百家争鸣》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老子和《道德经》【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老子的资料卡。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桃李满天下”的教学业绩
3.孔子的“仁”学思想
三、百家争鸣
1.墨子和墨家
墨家
墨子
墨子故里 (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北部)
墨家
《墨子》书影
墨家
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 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国家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 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 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鲁问》
一、老子和《道德经》 二、孔子
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桃李满天下”的教学业绩
3.孔子的“仁”学思想
三、百家争鸣
1.墨子和墨家 2.孟子和儒家
儒家
孟子
孟子故居(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儒家
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儒家
《孟子》书影
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三、百家争鸣
1.墨子和墨家 2.孟子和儒家 3.庄子和道家
4.韩非和法家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简表
代表人物 孟轲 庄周 墨翟 韩非
国别 邹国 宋国 鲁国 韩国
著作 《孟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课外阅读
北京孔庙
成贤街牌楼
大成殿
孔子塑像
碑亭
国外的孔庙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导入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画像
老子塑像
《道德经》(帛书)
《道德经》封面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道德经》
一、老子和《道德经》 二、孔子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一)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孔子和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45张PPT)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孔子和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45张PPT)
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 治的策略。
问题探究二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已考史料·命出新意]……
史料一 (摘自 2012 年北京高 史料一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考 T37)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 高考原题
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
由史料一划线信息可知这是仁政
国的核心主张回答。
其力”。
答案:主张实行严刑峻法。
问题探究二
史料三的思想主张属于哪一学
史料三 (摘自 2010 年山东 派的什么主张?改编题
高考 T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史料三主张视人如己,这与墨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 家的兼爱思想相一致。
若视其身。”
答案:墨家“兼爱思想”。
问题探究二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演练提能
定时空 [历年高考真题整体研究——找规律]
1.(2014·山东高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
问题探究一
儒家的民本思想…………[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
史料三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 民本主张。
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
由此强调府库充实而
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 百姓贫穷会使政权很
立而待也。”
危险。
史论形成 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

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课件(36张PPT)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课件(36张PPT)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1.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 2.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3.注重道德教育等。
新知讲解
孔子的文化贡献
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 根据鲁国史书,编写了《春秋》;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 宝贵的思想财富。
新知讲解
思考:请说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新知讲解
一、孔子
姓孔,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 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首。
新知讲解
孔子的生平简历 ——追求礼乐的一生
时期 出生 少年时代 青年时代
中年时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
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的儒家思想蕴含着现今的哪些思想?
蕴涵和谐、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因材施教、教育公平等思想。
扩展延伸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即孔子学堂.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 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 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 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2007年4月9日挂牌。
扩展延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从2006年 起正式设立,这是首次以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 思想家孔子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
新知讲解
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谁?他有什么主张?
孟子,战国时邹国人,著有《孟子》一书
1)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 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道德准则 2)宣扬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后 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

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材分析】本课承第3课“春秋五霸”、第4课“战国七雄”而来。

在前两课史实的介绍中渗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引发了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在思想领域里它则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本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老子,显得突兀。

我采用了“拍摄一部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影片,请同学们帮助设计几幅体现时代特点的场景。

”的方式,既承上又启下,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教学重点】孔子及其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主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探究活动课。

【教学过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5: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5: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 和要求,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孟子、荀子与儒家:
代表 人物
③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 实际问题。
④教育思想:主张“__有__教__无__类____”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 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3)地位: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 思想主要收集在《__道__德__经__》一书中。 (2)思想内容: ①哲学思想:认为“_道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 法道,__道__法__自__然__ ”的思想;包含丰富的_辩__证__法___思想,指出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政治思想:倡导“__无__为__而__治__ ”,以“无事取天下”。 (3)评价: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 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背景: (1) 汉初的__黄__老__之__学__ 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 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 系。 (3)__汉__武__帝__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 (1)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 以及__法__家__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__独__尊__儒__术__”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 “__天__人__感__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_三__纲__五__常_”等处事的道德标准。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教学目标态度、价值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对待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理解不同观点。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寻找身边事物间的对立关系。

利用成语“塞翁失马“,说明事物间的变化,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百家争鸣”时期,哪家学说更适合当时和现在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

基础知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论语》。

墨子、孟子、韩非。

学法指导:有目的地查找有关历史资料,通过联系现实学习历史。

教学重点: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著作。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时期,各国争霸、争雄,互不相让,社会动荡,人民陷入苦难之中。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理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老子由一组学生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查找工作课前已经完成)。

之后由老师介绍老子画像及其辨证思想——对立与变化的观点(用老子与常从的故事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向学生说明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孔子介绍孔子生平与著作。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突出时代背景是奴隶制社会)引导学生分析“仁”字的内涵。

(这里的“仁”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情操。

)孔子的解释“仁者爱人”。

●三、百家争鸣当时的社会处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争霸,如何恢复中国的统一,结束社会的动乱就成为时代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

各个学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1、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博爱、和平)(止楚攻宋)。

2、儒家:孟子主张“仁政”治国。

(解释书上所引的两句话)。

3、道家:庄子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应顺其自然。

4、法家: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实行法治。

(韩非的故事)讲述完后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默写各家提出的主张,并找学生将各家的主张写在黑板上。

【初中历史】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ppt1 华东师大版

【初中历史】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ppt1 华东师大版

开 创 私 人 讲 学 之 风



**西周时期的教育是“学在官 府”,同学们是怎样解释这句 话的?
**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思 想 在当时有什么进步意义?
孔子教书40余年,据说他有3000多名 弟子,其中学有成就的有72人。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5、别着急要结果,先问自己够不够格,付出要配得上结果,工夫到位了,结果自然就出来了。 6、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7、别人对你好,你要争气,图日后有能力有所报答,别人对你不好,你更要争气望有朝一日,能够扬眉吐气。 8、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时间来定夺。 9、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Fra bibliotek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 老聃(dān) 春秋时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
认为各种事物都有 相互矛盾的两个对 立面
其学说记录在《道 德经》一书里。
想一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 对立关系的事物有哪 些?
猜一猜 他是谁?
孔子生平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导入利用课本导言的《老子见孔子画像石拓片》导入利用课本导言,
创设情境,营造
课堂氛围,引入
本节课课题。

新课讲述一、老子和《道德经》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
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

①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
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③哲学思想:道为核心,顺应自然
④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制作老子人物
小卡片,学会提
取有效历史信

研读老子名言,
感悟理解其中
蕴含的主张。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PPT课件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PPT课件


14、抬起了自己粗糙厚大的手掌,捂住了渐渐变红的眼睛,在悲痛欲绝的痛楚传来之前,爆发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哭泣声。

15、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撕毁我的满腔热情,我是一个笨拙的舞者,独自迈步在自己的世界,一切都开始离去,最后剩下我孤寂一人靠在墙角,紧握青丝,无力的眼神不再憧憬,呼吸着社会肮脏的气息,

16、沉沦苍白了我美丽的幻梦,这是个多雨的秋天,天气也非常的寒冷,总接触到一些事物,不免睹物思人,引起泛滥成灾的那股洪流,淹没了这个伤情的季节。

5、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曾经认为真正的爱不用说出来,但是我错了,其实爱要说出来,让她明白让她知道你的爱,但我却错过了。

6、要走的,任凭你怎么哭叫也呼唤不回来,不走的,任凭你怎么驱赶,也不会弃你而去远离你的!

7、失去了太多,舍去了太多,放下了太多,埋葬了太多。

8、别离,离我们不再遥远,现在总是美好,终将成为过去,匮乏太多。
孔 子
《论语》书影
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孔子杏坛讲学图
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9、指尖触掠着匆匆流失的东西,心里反而平静了许多。是不是悲伤消磨了傲气,让我成为了行尸走肉般的傀儡。

10、不曾等待,不知等待的滋味,不曾迷恋,不知说不出的爱的痛苦,你是否还记得,曾经还有一个人是那样深深的爱你?

11、多美的幻想,多美的你,多美的过去,多美的回忆。梦想与现实交错,颓废与纯真相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_百家争鸣【课件】(33页)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_百家争鸣【课件】(33页)
文、行、忠、信
礼、乐、射、御、书、数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就 是“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孔子私学教育内容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论语》
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 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 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 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 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 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 说:“这里没有严酷繁重的赋。”孔子说:“学生 们记住,严酷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 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④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

第7课 百家争鸣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已所不欲,务施于人。 ”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任务:小组讨论以下材料,对应老子的哪些思想?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 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 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 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⑴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⑵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⑶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⑷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在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前600~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35度之间,这段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的文化传统。

此时,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

他们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对今天西方、印度、中国和伊斯兰文化类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百家争鸣1.背景(人教:政治,阶级,思想;岳麓:政治、经济、文化;人民:仅提到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没有具体内容;大象没讲。

)⑴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⑵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持续,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尚未确立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能够畅所欲言。

⑶文化因素: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平民也开始接受教育。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岳麓: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⑷阶级关系因素: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

原来属于贵族最低层的“士”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⑸学术环境宽松: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⑹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理解水平的提升,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书写工具进步——毛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⑺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促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等十家。

“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⑵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能够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⑶(岳麓)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孔子(前551年~前479年)⑴(岳麓)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

55岁左右时仕途失意,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过屡遭冷遇。

最后专心从事文化教育,创办私学,整理“六经”。

⑵思想主张:①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②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

③调整“礼”和“仁”方法:中庸。

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④以“德”治民(其实是“仁”的衍生)。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⑤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⑥世界观:(人民)存疑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岳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⑦文化成就:编纂“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亡佚,故称“五经”),其言行被辑录成《论语》(述而不作)。

⑶影响: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岳麓)。

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持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2.孟子(前372年~前289年)⑴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人,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⑵思想: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主张实行“仁政”(思想核心)。

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孟子•离娄篇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③主张“性本善”。

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④倡导“养浩然之气”。

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⑶影响:孟子继承了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

(注: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点,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荀子(约前313~前238)⑴简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

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其学说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韩非子和李斯是荀子的学生。

⑵思想:①政见: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人教):他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③认为人性本恶,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大象:持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提倡以仁义教化和刑法增强统治;德治和法制相结合是其思想特点。

岳麓:人性本来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能够使人由恶变善)。

(《荀子·性恶》:“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天人关系):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⑤对“礼”的思想实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荀子提倡的“礼”不同于孔孟,而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⑶影响:①荀子的思想取自百家(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岳麓),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②但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③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4.儒家思想的影响⑴国内:①思想上,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持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②政治上,成为古代专制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对于巩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

③教育上,打破贵族对文化垄断,有利于教育普及民间,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保持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其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⑵国际: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亚洲很多国家(日本、朝鲜、越南)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明清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受到了启发、借鉴和鼓舞。

当今,世界很多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⑶局限性:维护等级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等。

[备注1:儒家的民本思想:⑴孔子的民本思想:由“爱人”所推及的一系列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注重、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⑵孟子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度地剥削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