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苏武庙》教学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安徽省定远县第一初级中学侯宏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能够借助工具书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能够基本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苏武温庭筠其人其事;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作者的情感;通过对诗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品味,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感悟苏武的形象,领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语句子的品味,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PPT展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伴随《胡笳十八拍》的古琴曲,教师深情朗诵李白的《苏武》诗。

PPT展示:苏武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二、简介苏武其人其事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介绍苏武其人其事,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听读诗歌,把握节奏听朗读录音,找出韵脚,把握节奏、语调。

PPT展示: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四、自读诗歌,把握内容1、学生齐读。

教师就字音、节奏、语调强弱、情感等作适当点拨。

2、男女分组读、个别读。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作适当补充。

3、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四联分别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相互补充,师生共同小结。

PPT展示:首联:初见汉使图,古祠高树图颔联:望雁思归图, 荒塞归牧图颈联:皓首回归图,丁年奉使图尾联:封侯受爵图,哭吊故君图4、学生再次齐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五、品读诗歌,把握情感(PPT展示)1、首联两句分点题目“苏武”和“庙”。

苏武庙教学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武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培养整理文言字词的能力和句式习惯。

2、学会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戏剧、小说、各种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早已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坚贞不屈。

自古以来苏武的崇高气节,成为中国人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2.简介《汉书》、苏武出使背景:《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武庙》全文;(2)理解并掌握《苏武庙》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3)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及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武庙》;(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苏武牧羊故事的文化内涵;(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苏武的敬仰之情;(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苏武庙》;(2)理解《苏武庙》的创作背景及诗意;(3)掌握苏武牧羊的故事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解析《苏武庙》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2)深入理解苏武牧羊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温庭筠及其《苏武庙》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苏武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武庙》的诗意,探讨苏武牧羊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热爱祖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庙》;3. 推荐一篇与苏武相关的诗歌或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武庙》的熟练程度;2. 学生对苏武牧羊故事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苏武庙》的诗意和苏武牧羊故事的历史背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苏武牧羊故事为例,深入剖析民族英雄的品质和精神。

3. 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对苏武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苏武苗》教学设计(胡艳萍)

《苏武苗》教学设计(胡艳萍)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并默写。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涵。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学习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义,领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19年,留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放牧羊群。

他历经艰辛,持节不屈。

他的爱国主义气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苏武,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温庭筠,唐末诗人和词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2、朗读课文(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理解诗意: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1)字词: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胡:指匈奴。

陇:通“垄”,陇关。

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茂陵:汉武帝陵。

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此借指汉武帝。

封侯:封拜侯爵。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2)诗意:当年苏武见到汉使无比激动感慨,如今(我)面对苏武庙前的高树心绪茫茫。

云边看不见飞雁的踪迹只有胡天的明月可以看得见,从陇上牧羊回来,笼照在塞上烽烟中。

回到汉朝,旧日的楼台宫殿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出使匈奴时戴冠佩剑,正是壮年。

武帝已死,看不见封侯印,空向着秋水痛哭逝去的年华。

《苏武庙》教学设计及模式分析

《苏武庙》教学设计及模式分析

《苏武庙》教学(导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所感。

晚唐时期,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因此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的爱国感情是时代的需要。

作者借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颂扬了苏武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爱国情怀,以此激励国人。

这是一首凭古咏怀的好诗,表达含蓄,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概括诗歌大意。

3.品味语言,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了解诗歌中时空跳脱、反衬手法及其作用。

4.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苏武庙》,教给学生学古诗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时空跳脱,反衬写法及其。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搜集并准备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2.反复朗读《苏武庙》一诗。

教学流程和策略: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老师书写课题:苏武庙温庭筠)同学们,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学生争着回答。

然后老师据情况小结。

)师:“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学生讲故事后,教师补充: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

他被扣留匈奴期间,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

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历尽艰辛,持节不屈,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人格的榜样,苏武成了坚贞爱国的代名词。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庙》,感受他的非凡人生和高尚情怀。

师:温庭筠大家了解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 1~2 位学生介绍)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

《苏武庙 》教学设计

《苏武庙 》教学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2.了解作家温庭筠基本情况;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1.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以及赞扬,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

2.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收集查阅温庭筠、苏武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

古代儒家思想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许多仁人志士,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勇于承担对国家的责任,并不惜为了理想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将自己对国家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苏武庙》,去感受这种爱国情怀。

二、知人论世1下面我们先走进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

文思敏捷,精通音律。

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

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

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亦作词,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

2.大家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吗?谁来说说?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在位中郎将一职。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苏武庙》教学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武庙》教学设计《苏武庙》教学设计教教学目标1、掌握诗词的吟诵技巧与方法。

(重点)2、了解作家的生平风格。

3、结合背景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4、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翻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期往往都有其代表的文学体裁,比如唐代的诗,宋代的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宋词之先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二、检查预习。

齐读、分读、比赛读、分组读、大声快速读、带情诵读。

三、1、文学常识。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3、花间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

5、仔细研读。

(1)、结合全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3)、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1、请学生简介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历史典故之一。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苏武庙1

苏武庙1

《苏武庙》教学设计长丰县罗塘中学杨友亮【教材分析】《苏武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

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把握作品的内容。

2、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把握作者的感情。

3、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这首诗歌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3、品味赏析【教学设想】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知诗歌的意境,揣摩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展示苏武庙及苏武牧羊的图片,导入新课:“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在北海边上, 他杖节牧羊,餐冰卧雪,却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在敌人的淫威面前,他宁死不屈;在金钱、富贵面前,他矢志不渝;在得知家人遭遇不幸的时刻,他大义凛然、誓死报国。

他心甘情愿,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英勇无畏,谱写了精彩的人生华章。

他的气节,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今天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关于他的诗歌《苏武庙》,再次缅怀他,学习一下他的崇高精神。

二、学生根据先前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晚唐诗人,约比白居易晚50年。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

每依新兴曲调作歌词,开五代宋词之盛,花间集收温词六十六首。

苏武庙 (1)

苏武庙 (1)

《苏武庙》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理论分析理论分析诗歌教学历来强调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

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水平,增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感受、感悟,从而实现由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让学生在诵读中疏通文本,在诵读中感受诗歌节奏,在诵读中明白诗歌大意,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情感,进而在诵读中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从而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读懂一首诗歌。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能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2. 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爱国主义的熏陶3 背诵这首古诗教学重难点:领悟诗人形象把握诗歌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苏武牧羊的故事导入二美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诗意1学生个体朗读2教师示范朗读3全班齐读4思考: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前所写。

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想到的是: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二是颔联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的情景;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三品读诗歌1品读人物这首诗中苏武是怎样的形象?(抓住表现苏武情感的两个词语,即“魂销”“哭”)坚贞不屈有崇高的名族气节忠君爱国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2品读手法这首诗用什么样的手法表现诗人形象的?环境烘托:望雁思归图。

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

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法对比法: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借用典故: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3品读情感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苏武庙》的诗意和主题,体会作者对苏武牧羊英雄事迹的赞美之情。

2. 通过学习苏武牧羊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苏武庙》的诗意和主题。

2. 掌握苏武牧羊的故事情节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如何正确评价苏武的崇高品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武庙》的诗意、主题和苏武牧羊的故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崇高品德对当代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的精神品质。

五、教学内容:1. 简介温庭筠和《苏武庙》的背景。

2. 讲解《苏武庙》的诗意和主题。

3. 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分析苏武的信仰和道德品质。

4. 分析《苏武庙》的艺术特色。

5. 讨论苏武的崇高品德对当代的意义。

教案详细内容请参考后续教案部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温庭筠的《苏武庙》和苏武牧羊的故事。

2. 讲解《苏武庙》的诗意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苏武牧羊英雄事迹的赞美之情。

3. 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分析苏武的信仰和道德品质,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的精神世界。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崇高品德对当代的意义,分享各自的感悟。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苏武庙》的诗意和主题,加深对作者赞美苏武牧羊英雄事迹的理解。

2. 深入阅读苏武牧羊的故事,分析苏武的信仰和道德品质,思考其对当代的意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检查对《苏武庙》和苏武牧羊故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苏武崇高品德的思考。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苏武庙》教学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教学目标1、掌握诗词的吟诵技巧与方法。

(重点)2、了解作家的生平风格。

3、结合背景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4、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翻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期往往都有其代表的文学体裁,比如唐代的诗,宋代的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宋词之先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二、检查预习。

齐读、分读、比赛读、分组读、大声快速读、带情诵读。

三、1、文学常识。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3、花间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

5、仔细研读。

(1)、结合全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3)、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1、请学生简介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历史典故之一。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苏武庙》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等方面入手,品味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苏武庙》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苏武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对比分析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苏武庙》的题目。

2. 课堂讲解:(1)解析《苏武庙》的,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3)讲解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

3. 对比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人笔下的苏武形象,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爱国精神中汲取启示,谈谈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爱国精神及其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苏武庙》,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苏武的爱国精神。

2. 搜集其他诗人笔下的苏武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体会各自的艺术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苏武的爱国精神中汲取的启示。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苏武庙》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苏武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3.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对《苏武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苏武爱国精神的认同和内化程度。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doc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doc

《苏武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把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2.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习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2.引导学生从《苏武庙》诗中发现学古诗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唐诗的精妙之处。

教学准备:1.搜集并准备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苏武庙》。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新课请学生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然后教师介绍苏武牧羊的背景,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七言律诗的停顿节奏;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1)教师板书,学生解释下列词语:魂销、甲帐、丁年教师明确:魂销: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丁年:壮年。

(2)这首诗描绘那些场景?这几幅画面有怎样的组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3)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学生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画面借“雁” “月” 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

画面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4)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

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

温庭筠 苏武庙 教学设计

温庭筠 苏武庙 教学设计

温庭筠苏武庙教学设计充足的准备可以自己更加有信心,完整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的帮助您的讲学,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温庭筠《苏武庙》教学设计两篇!温庭筠《苏武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

2、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首诗歌。

3、学习苏武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苏武庙》诗中发现学古诗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体会的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搜集并准备讲述“苏武牧羊”的。

2.反复朗读《苏武庙》一诗。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播放“苏武牧羊”的短视频,教师作适当讲解。

2、板题释题、简介作者温庭筠 (约812—870),唐代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兼工,诗与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可以点先学生介绍,然后老师再补充)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

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

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师生听朗读录音,共同找出这首古诗的韵脚2、教师提示学生朗读请注意的事项:①有节奏感②有高低音③有古人情感。

3、男女生分组各朗读,其他学生按朗读事项进行点评,然后学生再齐读。

4、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解疑答难。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首联:这两句分点“苏武”与“庙”。

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

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把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2.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习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2.引导学生从《苏武庙》诗中发现学古诗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唐诗的精妙之处。

教学准备:
1.搜集并准备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苏武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
请学生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然后教师介绍苏武牧羊的背景,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七言律诗的停顿节奏;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1)教师板书,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魂销、甲帐、丁年
教师明确:
①魂销: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②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③丁年:壮年。

(2)这首诗描绘那些场景?这几幅画面有怎样的组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3)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学生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

画面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4)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

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

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
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5)这首诗中苏武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苏武具有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忠贞不屈,心向故国,值得后人敬仰,歌颂。

(6)本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展自学研讨。

教师走进小组,答疑释惑。

三、拓展延伸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再读诗歌。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今天,我们应该学习苏武的什么精神?
四、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学生齐读本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五、课后作业
背诵并准确默写这首诗。

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温庭筠的《苏武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对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我采用了“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

师生共同学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加强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品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充分进行有效教学,通过师生课堂上的共同活动来读懂这首诗,读懂苏武和诗人,用心体会本诗所传达出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