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5分钟)
1. 引入:通过一个实验展示光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提出问题:请学生讨论什么是光的传播路径?
二、概念解释与实验操作(15分钟)
1. 讲解: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展示光线的反射和折射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三、反思与讨论(10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并让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特点。

2.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镜子能够反射光线?为什么玻璃棱镜能够折射光线?
四、练习与拓展(15分钟)
1.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光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折射角度的关系。

五、总结与小结(5分钟)
1. 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重点。

2. 小结:让学生回答几个概念性问题,确保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深刻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或者写一篇关于光的传播特点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理解光的传播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探究精神。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在备课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实验的细节操作,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和理解实验结果。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物理优秀课堂教案

高中物理优秀课堂教案

高中物理优秀课堂教案
年级:高中
科目:物理
一、课堂目标:
1. 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能够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设备:电池、电灯、导线、开关等;
3.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电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符号表示法以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实验演示(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搭建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4. 讨论与练习(15分钟):组织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电路问题,加深对电路的理解。

5.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电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五、扩展延伸:
1. 研究平行电路中电压分配的规律;
2. 探究电阻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变化。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2. 课堂表现和讨论能力;
3.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解答质量。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剖析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剖析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剖析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剖析:基于新课程标准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界对于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剖析,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新课程标准,通过剖析一则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探讨其教育价值与实际应用。

教学案例描述教学案例的标题为“运动中的力”,该案例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物理实验,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中受力情况的变化。

教学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动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重物受力的变化、用倾角块测量斜面上滑动物体的受力情况等等。

教育价值分析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的物理实验,学生能够亲手操作设备,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案例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他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案例中,学生通常会被分成小组来完成实验任务。

他们需要相互合作、分工合作,将各自的实验结果整合到一个完整的报告中。

这样的团队合作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通过实际实验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他们可以亲眼观察到物体受力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实际应用案例某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应用。

他将教学案例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了一个与交通安全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

在该实际应用案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汽车刹车距离的实验测量与分析,探究不同速度下刹车距离的变化规律。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光的折射》【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

本小节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

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因为vcn,所以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都大于1。

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光的折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反而小于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4.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目标: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3.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教学内容:物理学科概述和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初步掌握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
究途径。

教学重点:物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物理学科:通过介绍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等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物理学的定义:讲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物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运动等,让学生初步了解
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三、实践(15分钟)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验性和探究性,培养他们独立
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总结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课堂小结: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培养了学
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
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新课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新课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新课内容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导
2. 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高中课本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器材: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
1. 热身: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新课内容,并解释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3. 实验: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体验科学的乐趣,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通过讨论、概括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教学反馈:
1.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评分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 教师自评: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为下节课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注意事项:
1. 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
2. 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细致备课,确保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上述只是一个示例教案设计范本,具体教案设计还应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调整。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_加速度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_加速度

◎2013年第3期(总第177期)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采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构建加速度的教学设计,教师提供材料,以学生思考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与学生进行交互式讨论为辅,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感受问题解决后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加速度认识的快慢与如何引入加速度概念有密切关系,先让学生从实例中定性认识到,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启发学生用已学的物理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最后定义一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这样的设计,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概念教学应有的意境,凸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材分析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能在生活中准确地使用加速度的概念;能用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体会数学在物理中的重要性。

(共两课时,本案例为第1课时)三、学情分析加速度的概念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太抽象,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很少注意到速度变化快慢的现象,没有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快慢的体验。

这样,若教法不当,就会让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造成困难,更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四、教学目标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掌握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 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用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确定加速度的方向。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及计算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矢量性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分析运动实例,体会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师:指出以下物体运动的共性和特性(投影给出)1.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t/s0123456v1/ms﹣024681012x1/m0149162536v2/ms﹣30272421181512x2/m028.55476.596112.5126v3/ms﹣0917********x3/m0 4.517.5386597.5134.52.另外一些物体的运动情况:⑴步枪中射出的子弹速度900m/s,子弹在枪筒中加速的位移0.5m⑵飞机降落后开始滑行的速度600m/s,滑行的位移900m⑶磁浮列车加速到200m/s,所需时间为200s⑷赛车启动后加速到100m/s,所需时间为7.6s⑸轿车启动后加速到100m/s,所需时间为15s⑹列车启动后加速到100m/s,所需时间为90s生1:共性:9个物体的运动均为变速运动;特性:有的加速,有的减速。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案例及分析报告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案例及分析报告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案设计案例及分析《磁感应强度》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

4、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4、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学方法。

二、分析教案内容、确定重点难点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同时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力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复杂,怎样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是本课教案的难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即通过从电场的基本性质入手寻找描述电场的物理量,让他们类比从磁场的基本性质着手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这样可以降低教案难度。

这样设计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活动以增进学生对类比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案策略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标准里提出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其中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老师不能包办代替。

物理教案要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从重视和设计学生体验学习入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去经历、感受。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基本知识(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2.思考判断(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交流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基本知识(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2.思考判断(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交流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三、矢量和标量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则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考判断(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交流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2(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案例_13031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案例_1303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欧姆定律》教学设计威海一中周春妮【课标要求】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灵活应用【学情分析】1.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欧姆定律的内容2.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1)分压式电路的设计与连接①不看实验条件,直接设计成限流式电路;②开关闭合前滑片P的位置随意。

(2)实验数据处理①绘制U-I图象时,坐标轴上一格习惯取1V或1A为一个标度;②当U-I图线为曲线时,图线上某一点电阻值的计算方法与该点切线的斜率相混淆。

3.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材分析】《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前言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引导中学学科教学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们组织编写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

这套丛书按新课程结构编排共分15册,本册为物理分册。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主要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科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第二部分为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汇集了17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设计与案例,这些“设计”都是根据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设计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

每个“设计”有“课标要求”、“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还有“专家点评”。

第三部分为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选配了4个典型课例,其中包括“概念课”、“规律课”、“探究课”和“活动课”,并对这些课例进行分析与点评,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设计。

本书把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用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优秀课堂教学范例,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这套丛书主编吴惟粤,副主编李文郁、吕伟泉。

本书主编姚跃涌,编写人员张军朋、刘雄硕、宁革、洪丹、何晋中、胡志坚、刘同胜、陈拱忠、李镇滔、陈旭、苏剑青、黎炬、张增慧、黄重创、刘志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缺点和不足,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2005年2月目录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目录第一部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1)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2)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20)三、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28)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46)第二部分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47)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8)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55)三、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62)四、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73)五、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1)六、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9)七、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95)八、研究摩擦力(101)九、力的等效与替代(109)十、力的合成与分解(116)十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25)十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34)十三、牛顿第三定律(143)十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51)十五、超重和失重(158)十六、测物体运动加速度(168)十七、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178)第三部分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186)一、超重和失重(概念课)(187)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课)(188)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课)(189)四、测物体运动加速度(活动课)(190)“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例————“布朗运动原因”的探究教学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例————“布朗运动原因”的探究教学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例————“布朗运动原因”的探究教学设计浙江 宁波 奉化中学 方颖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分子热运动特例:扩散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子热运动相关的知识,学习本节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由于学生已有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成熟,对于微观领域的研究没有基础,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得出布朗运动的原因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这个教学难点通过由近及远,由浅至深的引导学生,把物理学家当时研究的过程重现,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突破教学难点。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扩散运动和布朗运动并撑握他们的特点。

(2)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3)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本质,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研究实际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提出提出问题能力、得出猜想能力(2)在理论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3)通过启发、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熟悉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回顾、重现科学家当初研究布朗运动的情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一般过程,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喜悦和艰辛,并曾加对科学研究的热情(2)通过对布朗运动真实原因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在运用提出猜想、论证、再猜想、再论证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布朗运动原因”的探究教学过程“布朗运动”这一课中,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打好基础?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布朗运动的本质是以如下的方式来进行的。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受精的过程中,发现花粉颗粒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那我们来看一下: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个现象(布朗运动)(2)分析布朗运动现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探究过程:问题1、布朗运动是不是分子的运动?(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来判定这个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高中物理课程中,针对特定教学单元或课题,提供一种模板和案例,以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教学任务包括: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对物理学科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学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使他们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充分关注以下几类学生:(1)对物理有浓厚兴趣,希望深入探究的学生;(2)物理基础较好,希望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学生;(3)物理基础较弱,需要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学生;(4)对物理学科有一定恐惧感,需要引导和鼓励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教学单元的核心物理概念、原理和公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巧;(3)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如假设、验证、归纳等,进行物理现象的探究和分析;(4)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科学论证等;(5)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收集、处理和表达物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3)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4)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5)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4)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物理学的实用价值;(5)塑造学生的科学道德观,强调诚信、严谨、合作等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但是探究式教学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许多教师感到在高中实施探究教学有很多困难。

这就需要根据正确理解科学探究和探究式教学。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涉及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学习者要优先考虑证据,证据可以帮助他们解释科学性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

学习者要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提出的解释。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

科学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科学的结论是待证伪的`,是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需要修正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

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

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前两个层面都可以体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之中。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高中物理教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尝试运用知识维模型来指导教学过程,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不论是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还是展示科学家在解决问题中的探究过程,都努力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之在探究过程中自觉地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就可以实现物理教学中知识与过程的统一。

可以预测,这种教学将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我们将建立在上述理论和模型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探究—建构式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