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种传黑斑病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防
治
防治软腐病应以加强栽培管理、防治害虫、 利于抗病品种为主,再结合药剂防治,才 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加强栽培管理
(1)轮作。 (2)在大暑前后,前作收获后立即深翻,使土 壤充分曝晒。提早耕翻整地,可以改进土壤性 状,提高肥力、地温,促进病残体腐解,减少 病菌来源和减少害虫。 (3)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排水防涝, 发病轻,避免将秋菜种在低洼、粘重的地块上。
防
治
原则:选载抗病品种和防治蚜虫为
主加强栽培管理。 选栽抗病品种:91-31,90-34,9515,92-20,91-34,83-24,鲁白8 号,14号,19号,30号,22号,12 号,城青2号。 适期晚播:山东应在立秋后5-8天 (约8月13-16日)避免早播。
适当浇水,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
药剂防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以喷下列药剂,喷药应以轻病株 及其周围的植株为重点,注意喷在接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 部。 常用药剂有:农用链霉素200ppm,也可利用制药厂 链霉素下脚料;敌克松原粉500~1000倍液;50 %代森铵600~800倍液;抗菌剂“401”50 0~600倍液;氯霉素200~400ppm以及铜制 剂系列杀菌剂等。
5、栽培措施与发病的关系 高畦病轻平畦病重 间作与轮作(与禾本科、豆科轮作轻,与茄科、 葫芦科轮作重) 播种期(播种期早,白菜包心早,感病期也提 早,病重 ) 品种与发病的关系 疏心直筒的品种发病比外叶贴地的球形、牛心 形的品种发病轻。 多数柔嫩多汁的白帮品种抗病性都不如青帮品种 抗病毒和霜霉病的品种,也抗软腐病
白菜软腐病原形态
侵染循环
越冬:软腐病菌主要在病株和病残体组织中越 冬。 菌源:田间发病的植株、春天带病的采种株、 土壤中、堆肥里以及菜窑附近的病残体上都有 存有大量病菌,是重要的侵染来源。 传播:病菌主要通过昆虫、雨水和灌溉水传染, 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寄主。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菌PCR检测方法研究
果 幼苗 感染 本 菌后 , 即使 苗期 不产 生 明显 的病 症 , 但 种
子 带菌 可在 植 株上 增 殖 或 群集 , 致 生 长 后期 或采 种 株 爆发 严 重 的危 害 。全 国各大 白菜 产 区均有 不 同程度 的
参 照文献 [ 2 ] 方法 , 选择 了以下 8种培 养基 。 mo d i f i e d S D A 培养 基 : 葡萄糖 ( 2 0 . 0 g ) , 蛋 白 胨 ( 1 0 . 0 g ) , 琼脂( 2 0 . 0 g ) , 蒸 馏水 ( 1 L ) 。 P DA培 养 基 : 马铃薯( 2 0 0 . 0 g ) , 葡萄糖( 2 0 . 0 g ) ,
1 O ~2 O , 发病 严重的年份可减产 3 0 9 / 6 ~4 0 , 所 以在 进行 种子 调运 、 播 种 前 进 行 种 子 健 康 检 测 和 预警
显 得尤 为 重要 。 十字 花科 黑斑 病病 原 菌主要 是 半知 菌亚 门丝 孢纲
( Mg S O4・ 7 H 2 0) ( 0 . 5 g ) , 氯化钾 ( o . 5 g ) , 硫 酸 亚 铁
Re s e a r c h f o r PCR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n Me t ho d o f t he Pa t ho g e ns Ca u s i n g Bl a c k
Le a f S p o t o f Cr u c i f e r a e Ve g e t a b l e s
琼脂 ( 2 0 . 0 g ) , 蒸馏 水 ( 1 L ) 。 C S培 养基 : 硝 酸钠 3 g , 磷 酸氢 二钾 ( 1 g ) , 硫 酸 镁
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害
此病危害期长,无论在 田间,室内,储运中或 市场上均可发现。严重 时在田间可造成白菜成 片无收,在室内可使全 窖白菜腐烂。
一、症状
软腐病
共同特点:
多从伤口部位开始发病,初呈浸润半透明状,以后 病部发展成明显的水浸状,表皮下陷,上面有污白 色的细菌溢脓。病部内部组织除维管束外,全部腐 烂,呈粘滑软腐状,并发出恶臭。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油菜上俗称“龙头拐”、“癃病”等;白菜上俗称
“支干”。
在黑龙江,大白菜霜霉病在
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以白
流行年份所致损失可达50-
菜、油菜、菜薹、芥菜等受害
60%。
较重。
在华北秋季多雾地区,例如 徐水保定一带,也是大白菜 霜霉病的常发区。
在华南地区,则以留种田的芥 菜和油菜发病较重。
白菜、油菜、甘蓝、花椰菜、芥菜、萝 卜、芜菁、菜心、芥蓝等
病害种类:
非侵染性病害 干烧心、冻害
侵染性病害
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
黑斑病、 白斑病、细菌性黑腐 病、炭疽病、根肿病、菌核病、 白锈病、细菌性叶斑病、细菌 性角斑病。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烂疙瘩,烂葫芦,腐烂病,水烂病
• 分布:
• 为害:
全世界以及全国各地均有发 生,但以白菜产区危害最重。
三、病害循环
1.田间软腐病的初侵染
1、带有病残体的土壤和肥料
2、带菌越冬的媒介昆虫(黄条跳甲,甘蓝蝇,椿象等 ) 在北方还有带病的采种株,以及菜窖内外和附近残留 的病株残体。
在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还有大田里从春到冬都可 种植的各种寄主植物。
三、病害循环
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剖析
第五章 蔬菜病虫害
3.发病规律 (1)越冬:病菌主要在留种株及病残体上越冬。 (2)传播:通过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 (3)侵染:伤口(虫伤、病伤或机械伤)或生理 裂口侵入。 (4)发病条件:
土壤瘠薄、土质黏重、多雨、大水漫灌、害虫 为害重、平畦栽培等发病重。
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杂交品种比普通品种抗病 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抗病 (2)加强栽培管理 秋菜适当晚播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及邻作 及时间苗,淘汰病弱苗 苗期勿缺水 播种后适量追肥。 (3)灭蚜防病
第五章 蔬菜病虫害
第五章 蔬菜病虫害
二、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别名:跑马干、白霉、霜叶病 寄主;大白菜、油菜、甘蓝、萝卜、芥菜等。 危害特点:为害叶片、茎,花梗和种荚等。愈是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第五章 蔬菜病虫害
五、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别名:黑霉病 寄主:白菜、大白菜、甘蓝、萝卜等 危害特点:春秋两季发生普遍,流行年份,可减产
20%~50%。 地理分布:国内普遍发生。
1.症状
第五章 蔬菜病虫害
白菜黑斑病结球
萝卜蚜对有毛的十字花科蔬菜有选择性。
第五章 蔬菜病虫害
六、菜蚜
(三)甘蓝蚜 学名:Brevicoryne brassicae(L.) 分类:同翅目蚜科 寄主:甘蓝、菜花、卷心菜、白菜、萝卜、芜菁等。 为害特点:为害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 地理分布:甘蓝蚜是新疆的优势种,在陕西、宁夏及 东北等地也有发生。近年来在华北一些地 区有所发生和发展。
(4)及时防治害虫 及时防治地蛆、菜青虫、黄条跳 甲、小菜蛾等害虫,减少虫伤。 (5)防止烂窖 减少机械损伤,适当晾晒。入窖前用 40倍的福尔马林液消毒旧窖,窖温保持在0~4℃左右, 贮藏期间及时进行倒垛,防止烂窖。 (6)喷药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二、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3.发病规律 (1)越冬:北方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种子表面、 种子中越冬、以菌丝体在种株上越冬。 (2)传播:病菌在田间主要通过风、雨传播。 (3)侵染: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4)发病条件: 低温(平均气温16℃左右)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昼暖夜凉,日夜温差大,和多雨高湿或雾大露重的条件下,最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与 昼暖夜凉,日夜温差大,和多雨高湿或雾大露重的条件下,
品种抗病性、耐病性明显不同,大白菜抗病品种有黑龙江146号,153号,北 京60号,75号,新1号,中青1号,冀菜3号,86—15,鲁白12号;小白菜抗病品种有矮 抗1号,2号;耐病的菜心品种有8722。 萝卜、甘蓝等发病速度快,症状重,30℃以上隐症。小白菜、芜菁在30℃以 上发病更重。高温干旱除不适于蔬菜生长发育,降低其抗病力外,对蚜虫大量发 生和活动有利。 白菜和油菜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表现不同,幼苗6至7叶期以前感染的发病 严重,8叶期以后感染的发病较轻。 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多,潮湿,苗期水肥充足,植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强,发病 较轻。
三、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又称腐烂病、烂蒲头、烂葫芦等, 我国凡栽培大白菜的地区都有发生,是大白菜三大病害之一。 软腐病危害期长,在生长、贮运与销售期间,都可发生腐烂, 造成损失。 该病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还经常引起马铃薯、番茄、辣椒、 洋葱、黄瓜和莴苣等蔬菜的软腐,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1
萝卜霜霉病 甘蓝霜霉病
萝卜和白菜相似。 甘蓝、花椰菜叶片正面出现微凹陷的黑色至紫黑色的病斑,点状或不 规则形,叶背病斑出现白霉。花椰菜的花球被害,顶端变黑,蔓延全 球则失去食用价值。
二、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2.病原 寄生霜霉菌 〔Peronospora parasitica (Pers.) Fr.〕,属真菌鞭毛菌 亚门霜霉属。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 无乳突,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病 菌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温度8-12℃, 侵入最适温度16 ℃,在10-15 ℃ 湿度在75%的条件下有利于卵孢子 的形成。 此菌属于专性寄生菌, 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图13-4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菌1 分生孢子 2。
分生孢子梗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Crucifers Alternaria Leaf Spot黑斑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分布广泛。
该病在白菜、甘蓝及花椰菜上发生较多,以春秋两季发生普遍,流行年份,可减产20%~50%。
感病后,蔬菜茎叶变苦,品质低劣。
20世纪80年代末期,黑斑病在我国北方地区频频流行,已成为白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症状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植株的叶片、叶柄,有时也危害花梗和种荚。
在不同种类的蔬菜上病斑大小有差异。
叶片受害,多从外叶开始发病,初为近圆形褪绿斑,以后逐渐扩大,发展成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且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有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部穿孔。
白菜上病斑比花椰菜和甘蓝上的病斑小,直径2~6mm ,甘蓝和花椰菜上的病斑5~30mm 。
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成大斑,导致半叶或整叶变黄枯死,全株叶片自外向内干枯。
叶柄和花梗上病斑长梭形,暗褐色,稍凹陷;种荚上的病斑近圆形,中央灰色,边缘褐色,外围淡褐色,有或无轮纹,潮湿时病部产生暗褐色霉层,区别于霜霉病。
病原病原为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Sacc. 和芸苔生链格孢A. brassicola (Schw.) Wiltshire(=A. oleracea Milbr. ),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两者分生孢子形态相似,倒棍棒状,有纵横分隔,分生孢子3~10个横隔,1~25个纵隔,深褐色。
两种病菌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6根丛生,分生孢子多单生,较大,42~138µm ×11~28µm ,淡橄榄色,喙长,顶端近无色,具15个隔膜,主要危害白菜、油菜、芥菜等。
后者分生孢子常串生,8~10个连成一串,较小,50~75µm ×11~17µm ,色较深,无喙或喙短,主要危害甘蓝和花椰菜。
大白菜黑斑病
大白菜黑斑病发表于2008-6-15 23:01:05大白菜黑斑病病害症状:为害叶片、叶柄、花梗和种荚。
叶片病斑圆形,灰褐色至褐色,有或无同心轮纹,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大小:直径2-6毫米,茎和叶柄上病斑条形或梭形,暗褐色,凹陷。
在花梗和种荚上,病斑椭圆形或近圆形,褐色,中心灰色。
潮湿时斑面上均易长出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时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环境条件适宜时,在病斑上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再藉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环境均需高湿,要求较低温度(17℃)。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
菜地通风透光。
喷洒杀菌剂:77%可杀得2000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450-600倍液。
每10天左右喷药一次,共2-3次。
病害图片:寄主名称:大白菜寄主所在科:十字花科常规分类:白菜类病原描述:病原为真菌,中文名: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 (Berkeley)BolleAlternaria Japonica Yoshii),属半知菌亚门。
该菌分生孢子梗榄褐色,不常分枝。
分生孢子单生,孢身具5-12个横隔膜,若干纵隔膜,灰榄褐色,大小33-147×9-33微米,喙具1-6个横隔膜,大小27-111×4.9-7.4微米,孢身至喙渐细。
此外,某些季节或地区还可见到芸薹生链格孢(A.brassicicola(Sch.)Wilt.)及萝卜链格孢(A.raphani Groves et Skoloko.)。
芸薹生链格孢主要为害白菜叶片,萝卜链格孢为害白菜种荚,因其要求温度偏高多发生在夏季,山东、河北、津、京、宁夏10月.间发病多。
白菜黑斑病近年为害呈上升趋势,成为白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该菌可在0-35℃的温度下生长发育,·适温17-2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菌丝和分生孢子48℃经5分钟致死,适应pH3.6-9.6,最适pH6.6。
大白菜黑斑病的五大防治和治疗方法
寄主植物
大白菜、小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传播途径
病原菌通过气流、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可从气孔、伤口或表 皮直接侵入寄主。
发病条件
在气温18-25℃、高湿、弱光条件下容易发病,病原菌生长适 温为20-25℃,低于10℃或高于30℃不发病。连阴雨天气、排 水不良、植株衰弱的情况下容易发病。
合理轮作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轮 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 繁殖,减轻病害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叶和老叶,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合理 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 力。
化学治疗
种子消毒
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能有效杀 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喷洒药剂
在发病初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 喷洒,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03
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01
02
03
选种抗病品种
选择对黑斑病有较强抗性 的品种,提高作物的先天 抗病能力。
轮作倒茬
避免连作,实行合理轮作 ,减少病菌的滋生和积累 。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及时清 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 传播。
物理防治
种子消毒
用50℃的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 分钟,能有效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生物治疗
使用生物农药
使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能够减少化 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增加有机肥
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有利于控 制黑斑病的发生和危害。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病菌属专性寄生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此 菌在我国存在3个变种:芸苔属变种、萝卜 属变种和芥菜属变种。
*芸苔属变种P. parasiticavar. brassicae:
白菜致病类型、甘蓝致病类型和荠菜致病类 型。
4.寄主自身伤口的愈合能力:愈伤能力与发病 程度密切相关;不同生育期的愈伤能力不同, 幼苗期愈伤能力强,愈合快;莲座期后愈伤 能力弱,愈合慢;
5.品种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耐热、 耐旱或耐瘠薄的品种抗病性较强。
6.栽培制度:白菜与大麦、小麦、豆类等作物 轮作发病轻,与茄科和瓜类等蔬菜轮作发病 重。
是由胡萝卜欧氏杆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心腐、基 腐、叶腐、并产生恶臭的细菌病害。
十字花科软腐病又称腐烂病、烂葫芦等,是 一种世界性分布病害。 *在大白菜贮藏期和运输过程中,软腐病也可 造成严重的损失。 *该病除为害十字花科作物外,还可为害马铃 薯、番茄、莴苣、黄瓜等蔬菜,引起各种不 同程度的损失。
病害控制:
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防 虫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抗病品种:较抗病的大白菜品种有大青口
和旅大小根等; 2、加强栽培管理: 1)实行轮作,可与小麦、大麦轮作; 2)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田间排水; 3)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时迟播; 4)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 5)合理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减少自然裂口; 6)增施钙素可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在中国北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冬贮 窖菜叶帮上越冬,分生孢子早春先为害油菜、萝卜、 小白菜、甘蓝等蔬菜,秋季传播到大白菜上为害。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侵入形成病斑,又产生 大量的分生孢子,经多次再侵染,扩大蔓延。
十字花科主要病害及防治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主要包括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黑斑病、黑腐病等,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是确保蔬菜优质、丰产的关键。
1、病毒病(1)症状识别症状表现为叶片窄小皱缩、黄绿相间呈花叶,植株生长发育迟缓,株矮,商品性差。
(2)防治方法消灭蚜虫,蚜虫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毒源,要彻底消灭蚜虫的虫害,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可通过银灰膜避蚜或黄板诱杀蚜虫和药剂防治,药剂种类参见蚜虫防治。
病毒病药剂防治可选用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搞毒剂1号200—300倍液或18%抑毒星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
2、霜霉病(1)病症识别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幼苗及成株期。
幼苗在子叶正面形成褐绿或黄色斑点,背面生白色霜状霉,遇高温病部出现近圆形枯斑;成株期发病,叶片正面有黄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最后为多角形,叶片正面有许多白色霜状霉,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
(2)防治方法可用72%普力克(霜霉威)水溶性液剂600—1000倍液或53%金雷多米尔•锰锌(甲霜灵•锰锌)水分散性颗粒剂500—6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克露,克抗灵,北方露丹,霜克)750倍液, 70%乙膦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进行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3—4次。
喷药以叶背为主。
3、软腐病(1)症状识别该病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细菌性病害,发病多为根基部开始,初发病时,植株外围叶片日照下表现萎垂,早晚恢复正演正常,病情发展不再恢复,病部呈湿润半透明状,后变褐色,随即变为粘滑软腐状,逐渐腐烂。
基部根茎处心髓组织腐烂脱帮,溢出灰黄色粘稠物,臭气四溢,一碰即倒。
(2)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菜,田间发现重病株应及时拨除,以减少菌源,防止蔓延。
药剂防治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敌克松可溶性粉剂500—1000倍液,20%喹菌酮(Starner)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600倍液,每隔7天1次,连续2—3次,喷药时注意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多喷。
白菜黑斑病与黑腐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倍液喷雾防治。
2 白菜黑腐病
白菜黑腐病又名半边瘫,以夏秋季高温多雨季
节发病重。病株率为 20%左右,轻度影响生产,病 ·30·
重地块发病率可达 100%,对白菜产量和质量造成 严重影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贮藏期继续危害, 为大白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2.1 症状。幼苗出土前受害不能出土,或出土后 枯死。成株期发病,叶部病斑多从叶缘向内发展, 形 成 “ V” 字 形 的 黄 褐 色 枯 斑 , 病 斑 周 围 呈 淡 黄 色;病菌从气孔侵入,在叶片上形成不定形淡黄褐 色病斑,有时病斑沿叶脉向下发展成网状黄脉,叶 中肋呈淡褐色,病部干腐,叶片向一边歪扭,半边 叶片或植株发黄,部分外叶干枯、脱落,严重时植 株倒瘫。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褐色菌溢或油浸状湿 腐,干后似透明薄纸。茎基腐烂,植株萎蔫,纵切 可见髓中空。种株发病,叶片脱落,花薹髓部暗褐 色,最后枯死,叶部病斑“V”字形。黑腐病病株 无臭味,有霉菜干味,可区别于软腐病。被黑腐病 危害的大白菜易受软腐病菌的感染,从而会加重受 害程度。 2.2 病原。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杆状,顶 端极生 1 根鞭毛,可链生,革兰染色阴性。病菌生 长温度范围 5 ℃  ̄ 39 ℃,最适温度 25 ℃  ̄ 30 ℃, 病菌在 51 ℃条件下 10 min 可 致 死 , 最 适 pH 值 6.4。病菌在病残体一般可存活 2  ̄ 3 年。 2.3 发病规律。病菌随种子、种株或病残体在土 壤中越冬,成为第 2 年的初侵染源。播种带病种 子,病菌从幼苗子叶边缘的水孔侵入而引起幼苗发 病;土壤中的病菌靠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和昆 虫传播,病菌多从叶缘水孔或虫咬伤口侵入。带病 种株病菌进入种荚和种皮使种子带病,种子带病率 可高达 100%。带病种子是黑腐病远距离传播的主 要途径。高温多雨、早播、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 管理粗放、虫害严重的地块,病害重。 2.4 防治措施 2.4.1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的青帮、直筒形品 种。②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 2  ̄ 3 年轮作,最好 是水旱轮作,邻作忌十字花科作物。③适时播种, 适期蹲苗。夏季大白菜播期可适当提前,秋冬大白 菜播期可适当延后,以避开高温、多雨季节。深翻 土地,减少病源。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施 用充分腐熟的圈肥。④尽量选择温室或大棚育苗。 选择土壤肥沃、疏松透气,光照好、前茬种植豆类 或葱蒜的地块种植白菜为好。⑤合理灌溉和排水。 生长期及时浇水,雨季做好开沟排水,不留积水, 避免诱发病害。 2.4.2 物理防治。播种前用 50℃温水浸种 30 min, 进行种子消毒。 2.4.3 药剂防治。①用 0.1%代森锰铵液浸种 15 min,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Crucifers Black Rot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俗称“半边瘫”,各地菜区均有发生,危害十字花科多种蔬菜如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芥菜和芜菁等,以甘蓝、花椰菜和萝卜受害普遍。
此病在不同年份间危害程度有异,重病地区或年份可造成较重的损失,而且在贮藏期可继续危害,加重损失。
例如陕西武功地区,萝卜病株率可高达30%,贮藏后块根腐烂率约为5%~10%;流行年份花椰菜枯死率可达30%以上,是蔬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危害特点是维管束坏死变黑。
幼苗期感病,出土前染病不能出苗;出土后受害,子叶水浸状,逐渐枯死,或蔓延至真叶,使真叶叶脉上出现黑点状斑或黑色条纹,根髓部变黑,幼苗枯死。
成株期,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开始,逐步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黄褐色病斑,周围组织变黄,与健部界限不明显;有时病菌沿叶脉向里扩展,形成网状黑脉或黄褐色大斑块。
叶柄发病,病菌沿维管束向上扩展,使部分菜帮形成淡褐色干腐,常使叶片歪向一侧,半边叶片或植株发黄,部分外叶干枯、脱落,甚至倒瘫。
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褐色菌溢或油浸状湿腐。
重者茎基部腐烂,植株萎蔫,纵切茎部可见髓部中空、黑色干腐。
种株发病,叶部病斑亦呈“V”字型,叶片脱落,花苔髓部暗褐色,最后枯死。
萝卜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和块根。
叶片发病,症状和白菜类相似,也产生“V”字型褐色病斑。
块根被害,外观症状不甚明显,但维管束变黑,内部组织黑色干腐状,严重者形成空心。
田间多并发软腐病,终致腐烂状。
黑腐病有时和软腐病并发,加剧病情,但此病腐烂时无臭味,可与后者区别。
病原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黑腐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Pammel)Dowson,属薄壁菌门黄单孢菌属。
菌体短杆状,极生单鞭毛,无芽孢,不产荚膜,大小0.7~3.0μm×0.4~0.5μm,菌体单生或链生,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5 常见种传病害
5.2 马铃薯环腐病
5.2.5 防治措施 (1))实行检疫 严禁无病区从病区调种,以免扩 大蔓延。 (2)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丰产良种。
克新一号,白头翁、长薯4号、5号,同薯8号、晋薯5号、 郑薯4号。
(3)选留无病种薯
南方可采用秋播留种的办法,选出适中的小型块茎作种用。 北方产区应有计划地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整薯播种,生 育期间随时拔除病株,保证收获无病种薯。留种田先收, 在收、选、晾和入窖过程中,严格进行挑选,剔除病薯, 去杂去劣。
5.1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5.1.6 利于发病的因素
(1)多雨高湿及温度偏低发病早而重 发病温度范围11—24℃,适宜温度11.8~ 19.2℃,相对湿度72~85%; (2)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但未见免疫品种
5.1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5.1.7 防治措施 (1)使用抗病品种
北京新1号、2号、3号,郑杂2号,北京88号,津青9号, 双青156,晋菜3号
(2)种子处理
A 54 ℃温汤浸种处理20 min,晾干后播种 B 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C 用种子重量0.2~0.3%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5.1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3)轮作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2~3年
(4)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采用配 方施肥,提高菜株抗病力。 (5)喷药防治
5.2.2 病原: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sepedonicus
Davis et al.
菌体为棒杆状,通常长为0.8μm~1.2μm,宽为 0.4μm~0.6μm,单个存在,偶尔成双,间或出现 “V”、“L”、“Y”形连接
红菜薹黑斑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
红菜薹黑斑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魏林;梁志怀;唐炎英【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2页(P53-54)【作者】魏林;梁志怀;唐炎英【作者单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410125;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红菜薹是南方周年供应的主要蔬菜,我们在红菜薹种植区调查发现,不论保护地还是露地栽培,其黑斑病发生均较为严重,有些地区该病害引起的病株率高达65%以上。
因此,对红菜薹黑斑病的防治愈显重要,现将该病的主要发生为害规律和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1 症状红菜薹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受害。
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水渍状黄绿色近圆形病斑(图1),后逐渐发展为浅褐色略带轮纹的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中部稍凹陷(图2),病斑的周围有时有黄色晕圈,病斑中心有时也会穿孔破裂(图3)。
湿度大时病斑上会现灰黑色霉状物(图4)。
发病严重时病斑扩大连成片致叶片发黄甚至枯死(图5)。
2 病原红菜薹黑斑病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Sacc.]真菌所引起的。
分生孢子倒棍棒状,单生,喙状细胞明显,具多个横膈膜,0~3个纵膈膜(图6)。
该病原菌除为害红菜薹外,还为害白菜、萝卜、花菜、芥菜、油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茄科、百合科、葫芦科等蔬菜。
3 发病规律该病病原菌主要在植株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南方冬季温暖区域也可在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域的寄主蔬菜上越冬,作为初侵染源。
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多雨高湿条件下极易暴发流行。
在南方当温度为17℃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一般有春、秋2个病害高发期。
4 防治方法4.1 种子消毒可采用50℃温水浸种20~25 min;也可用种子质量0.4%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种子质量0.3%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以药种比为1∶300的比例拌种消毒。
十字花科病虫害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2019.9
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的种类
? 十字花科蔬菜(萝卜)是我市秋冬季主要 蔬菜品种,由于环境条件适宜,十字花科 蔬菜上的病虫害时有发生,害虫以菜青虫、 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跳甲、猿 叶甲、蚜虫等为主,病害主要有霜霉病、 黑腐病、软腐病、病毒病等,温湿度适宜 时也容易发生。在加强蔬菜害虫的防治工 作的同时,应重视对蔬菜病害的调查,发 现病害及时进行防治。
菜蚜的形态特征
? 桃蚜无翅孤雌蚜,体淡绿色、黄绿色或樱红色。额瘤发达,向内倾斜, 腹管长筒形,端部色深,中后部膨大。末端有明显缢缩,长度为尾片 的2.3倍。尾片黑褐色、圆锥形。
? 萝卜蚜无翅胎生雌蚜,全体黄绿色或绿色,表皮粗糙,有菱形网纹, 被薄粉,中额瘤隆起,额瘤微隆外倾,成浅“W”形,触角略短,腹管 长筒形、顶端收缩。长度为尾片的1.7倍。
菜青虫形态特征
? 成虫称为菜粉蝶,中型蝶类 ,体色 ,前后翅粉 白色,近 翅基部灰黑色 ,顶角黑 色,中央有 2个黑圆斑 ,后翅前 缘有 1个不整形黑斑。卵黄色 ,瓶形 ,散产 ,立于叶面 , 表面有 较规则 的纵凸纹 。幼虫青绿 色 ,体 密布细小黑 色毛瘤 ,上 生毛 ,背 中线 为一 条断续 不甚明显 的黄色 纵线 ,沿门线上有一列黄斑 。蛹纺锤形 ,体背有 3条纵 隆和 3个角状突起 ,多悬于叶背上。
? 3、药剂防治:防治时间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期前,尽量 避免单一使用某种农药,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 小菜蛾 、菜青 虫 混发则 以小菜蛾 为防治 中心 ,可选择 的农药主要 有 :16 000单位 Bt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15%安 打浓乳 剂 3 000 倍液 ,l0% 除尽悬浮剂 2 000倍液 ,2.5%菜喜悬 浮剂 1 000倍 液 , 5%卡死克或抑太保乳 油 1 000倍液 ,5%锐劲特 悬浮剂 1 000倍液。
花椰菜黑斑病
花椰菜黑斑病又称黑霉病,是十字花科蔬菜常见的一种病害,在大白菜中比较普遍,花椰菜中较少。
发病症状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植株的叶片、叶柄、花梗及种荚等部位,以为还花椰菜叶片为主。
叶片发病多从外叶开始,病斑圆形,灰褐色或褐色,有或无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上省油黑色霉状物,潮湿环境下更为明显。
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环,花椰菜上病斑大小幅度较大,直径为2~20毫米。
叶片病斑发生很多时,容易变黄早枯。
病原菌病原菌为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 (Schweinitz) Wilt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特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土壤中采种株上以及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环境条件合适时,病斑上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重复感染,蔓延为害。
在温度为17~25℃的高湿条件下易发病。
南方多发生在10~11月及3月,特别在连续阴雨时最易发病。
肥料不足、生长衰弱、管理不善,发病重。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
种子用50℃温水浸20~30分钟,并不断搅拌,尔后立即移入冷水中降温,可杀死附于种子表面的分生孢子和种皮内的菌丝;用种子量0.1%~0.2%的绿亨一号拌种,或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加50%多菌灵(1:1)拌种,或用0.2%~0.3%扑海因拌种,也可用根腐灵200倍液或高锰酸钾500倍液浸泡2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待播。
(2)农业措施。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及时做好清园工作,清除病残体;选好田块,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性;合理密植;在植株生长初期用药预防,最好定植前对土壤和秧苗进行消毒,定植后做好肥水管理。
具体做法:地块要求排灌良好,壤土至粘质壤土,肥沃。
一般没667平方米施鸡粪1500千克或牛栏肥2000千克,进口复合肥60千克做基肥,土壤要进行深耕翻晒,定植地筑成深沟高畦,沟深30厘米,在秋季雨水多时可起到排渍作用。
茎用的芥菜病害:黑斑病
茎用的芥菜病害:黑斑病
黑斑病又叫黑霉病。
主要危害白菜、大白菜、芥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
国内普遍发生,危害有上升趋势。
(1)幼苗和成株均可受害。
受害子叶可产生近圆形褪绿斑点,扩大后稍凹陷,潮湿时表面长有黑霉。
成株可危害叶片、叶柄、花梗和种荚等部位。
叶多从外叶开始发病,病斑近圆形,直径2-6毫米,初呈近圆形褪绿斑,扩大后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上有明显的轮纹,周围有黄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
叶柄上病斑梭形,暗褐色,稍凹陷。
种株上症状同上。
(2)发病件该病为真菌性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及种子上越冬。
翌年借风雨传播。
发病适温为13-15℃,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此外,早播、多雨、管理粗放也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不同品种间抗性也有差异。
(3)防治方法
①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②种子处理在无病区和无病植株上采种。
播种前应行种子消毒,方法同霜霉病。
③轮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④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防涝;利用高垄、高畦栽培;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施用微量元素肥料;适当晚播;及时清理田间病株,深埋或烧毁,减少田间病源。
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
40%灭菌丹400倍液;农抗“120”的100单位;多抗霉素50单位;50%扑海因1000倍液;60%杀毒矾500倍液;大生M-45的400-600倍液。
上药之一,或交替应用,每7-10天1次,连喷3-4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 2003 04 30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资助项目 ( 2002BA516A08 11) 作者简介 : 肖长坤 , 硕士研究生 ; 李健强 , 教授 , 联系作者 , 主要从事种子病理学研究 , E mail: lijq@ cau. edu. cn.
62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许多链格孢属真菌因为缺乏有性时期, 没有可 作为分类特征的有性结构形态, 很难在性不亲和基 础上鉴定到种的水平。传统分类中主要依据分生孢 子和分生孢子器的形态与形成过程, 很少涉及寄主 植物、 菌落形态和真菌的遗传背景。虽然十字花科 蔬菜上的每一 种链格孢真菌都有其不 同的孢子形 态 , 但其培养性状不稳定, 各性状之间会出现交叉重 叠[ 5] , 所以借助形态特征鉴定链格孢属真菌种或种 内不同株系时存在诸多困难。因此, 了解链格孢属 真菌的遗传背景, 建立黑斑病菌客观特征如分子标 记基础上的进化图谱 , 从核酸水平上对链格孢属内 种进行分类和鉴定是一种新的更为科学的方法 [ 6] 。 2. 2 病原变异研究 芸薹链格孢和甘蓝链格孢虽然有相同的寄主范 围 , 但在芥蓝上甘蓝链格孢比芸薹链格孢有更大的 变异。借助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甘蓝链格孢通过形 成附着胞直接穿透叶表 , 而芸薹链格孢则通过气孔 侵入叶肉细胞 。在不同基因型的寄主上 , 芸薹链 格孢不同株系表现的毒力不相同, 在离体叶段上产 生毒素量的多少和毒力呈现一致性; 其毒素抑制种 子发芽和种苗的生长 , 毒力强的株系产生的抑制作 用也最强 , 不同基因型的芸薹对毒素的反应在程度 上存在差异[ 8] 。同时, 不同株系的毒力强弱与其碳 水化合物的含量水平成正相关, 中等毒力株系含有 相当高水平的脂类、 蛋白、 DNA 和 RNA 成分 。芸 薹链格孢在侵入行为、 毒力及与毒力相关的性状指 标上存在着生物学和生化特性方面的变异 , 为病原 毒力变异的监 测和链格孢菌的鉴定提 供了辅助途 径 , 但是否存在可以应用于鉴定的专化性变异尚无 文献报道。 2. 3 同工酶分析与酶联免疫分析用于分类鉴定 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分析自 1962 年引入脉孢 菌的研究以来, 真菌菌体 ( 菌丝或孢子 ) 的可溶性蛋 白图谱和酯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乳酸脱氢 酶等多种酶系及其同工酶电泳图谱分析作为化学分 类的重要手段之一 , 广泛应用于真菌的分类研究 , 在 病原真菌种级分类上已广泛接受 [ 10] 。 十字花科蔬菜上链格孢属病原菌产生的 10 种 同工酶凝胶电泳可将供 试的 3 个种的 链格孢菌分 开 , 并且 10 种同工酶酶谱均表现出种间差异大于种 内差异 , 种内各菌株间共同条带明显多于差异带 , 表 现出种内的一致性 , 种内各菌株间酶谱不受寄主、 地 理环境、 分离时间 ( 菌种保藏时间 ) 的影响
Research in seed borne black spot disease in cruciferous vegetables
Xiao Changkun , Li Yong , Li Jianqiang
1 2 1 ( 1.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 ; 2.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MO 65211, USA)
在十字花科蔬菜的诸 多病害中 , 黑斑病 ( black spot disease) 通过种子传带形成异地扩散和蔓延 , 危 害叶片和整株植物 , 全生育过程发病严重影响产量 和品质 , 成为我国蔬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 是小白菜的初级起源中心, 也是大白菜的次级起源 地, 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白菜类、 甘蓝、 青花菜及 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蔬菜 , 栽 种面积不断扩大 , 甘蓝和青花菜等正逐步成为我国 出口蔬菜的主要种类。鉴于十字花科蔬菜的特殊地 位, 本文针对国内外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的发生和 危害、 病原研究, 侵染组织化学 , 种子传带黑斑病菌
的鉴定及检测、 综合防治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 述 , 分析了目前的研究重点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以期 为该病害管理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1
黑斑病的发生和危害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生 , 尤
其在美国、 芬兰、 加拿大、 中国台湾发生较重。20 世 纪 40 年代, 在中国大陆已分布较普遍 , 对生产影响 不大 , 但随后该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发病植株的叶 片、 茎、 长角果等染病部位呈现褪绿和黑色坏死斑, 被侵染的种子皱缩和发芽率降低 , 产量和品质下降。
2003 年
黑斑病对十字花科蔬菜的危害仅次于软腐病、 霜霉 病和病毒病 3 大病害。我国受害较重的地区主要有 云南、 贵州、 河北、 武汉、 北京、 兰州及吉林省的部分 县市。 1988 年大白菜黑斑病曾在我国华北、 东北和 西北地区突然爆发流行, 北京市当年秋白菜损失达 20% 以上。到 1991 年仍轻或中等偏轻 发生[ 1] 。此 后, 白菜黑斑病从关中地区、 华北地区向东北地区偏 移, 吉林省的敦化市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均有过 较大面积的发生 , 减产在 20% 以上。 1996 年白菜黑 斑病再次在北京郊区流行。 1999 年内蒙古呼 伦贝 尔市 大 白 菜 黑 斑 病 流 行, 严 重 地 块 发 病 率 高 达 100% , 病情指数达 61. 5, 黑斑病不仅影响白菜的产 量和品质 , 还造成贮藏期腐烂 , 近年来控制十字花科 蔬菜黑斑病依然是生产的重要问题。
Abstract Black leaf spot is a worldwide fungal disease of crucifers i mportant. It caused severe losses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1990s and is still a potential threat at present. Alternaria brassicae, A. brassicicola and A. japonica are pathogens of black leaf spot. The pathogenic fungus can be identified by their morphology, variation, nucleotide acid sequence, isoenzyme, and ELISA. Among these techniques, the nucleotide acid sequence analysis is No. 1 much quick and practical. Toxins produced by the fungus are significant pathogenic factors.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have been used for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s in seeds.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disease control include seed treatment and fungicides of lower toxicity. It is proposed th at future directions of investigating should be the pathogenic constituents, disease epidemic, and methods for seed health testing on the molecular levels,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bio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Key words cruciferous vegetables; seed borne black spot disease; Altern aria brassicae ; A. brassicicola ; A. japonica
[ 11] [ 9] [ 7]
2
黑斑病病原研究
黑斑病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
真菌。世界上已经报道的链 格孢属中近 90% 以上 的种能够兼性寄生于不同种植物, 引起多种叶斑病。 其中, 芸薹链格孢 ( Alternaria brassicae ) , 甘蓝 链格孢 ( A . brassicicola) 和萝卜链格孢 ( A . japonica ) 引起十 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 通过芸薹属和萝卜属的蔬菜种 子及 杂 草和 植 株残 体 等途 径传 播 危 害十 字 花 科 蔬菜。 2. 1 传统的分类和形态鉴定 微生物分类先后经历了以形态学、 酯同工酶分
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为基础进行分类和鉴定的 3 个 不同阶段, 属于链格孢属真菌的黑斑病菌的鉴定技 术也随之不断发展。 黑斑病菌传统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分生孢子和喙 的形态。李明远对萝卜链格孢形态、 培养性状、 病原 菌侵染和田间症状等进行了观察, 并对白菜上 的 3 种链格孢和细交链孢做了对比分析 , 表明借助多个 性状可鉴定萝卜链格孢[ 2] 。但由于链格孢属内不同 种之间培养性状不稳定, 且高度相似和重叠, 实际操 作中用传统的方法很难鉴定到种的水平。李多川等 把数值分类的方法应用于链格孢属种级分类, 证明 数值分类方法能反映链格孢属种内在特征[ 3] 。张敬 泽和张天宇等探索了链格孢属种间显著差异性状对 区分种和种内株系的作用, 并且分析了这些性状的 稳定性 , 认为链格孢属的分类应选择更多的分类性 状, 在分类单元的描述方法上应该是差异显著性状 的集合体
[ 4]
。
。董金
第5 期
肖长坤等 : 十字花科蔬菜种传黑斑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