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GHz人体各部位电磁学常数

合集下载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1. 引言1.1 介绍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在10MHz至300GHz之间,波长在1mm至30cm之间的辐射。

与电离辐射不同,非电离辐射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直接离子化原子或分子,但仍然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和毫米波等类型的辐射。

无线电波是一种常见的非电离辐射,用于无线通信、广播电视等领域。

微波是一种波长短于电视和长波广播波段,长于红外线的电磁波。

毫米波是一种高频率、短波长的微波辐射,具有穿透能力较强的特点。

非电离辐射虽然不会直接致癌或引起DNA损伤,但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头痛、眩晕、失眠等健康问题。

尤其是高频率的辐射,对眼睛和皮肤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引起眼睑发红、皮肤灼热等症状。

对于频繁接触非电离辐射的人群,应当加强对辐射的防护与监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非电离辐射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1.2 辐射的分类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

非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在10MHz至300GHz之间的辐射,例如微波和无线电波。

这种类型的辐射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离开原子中的电子,因此不会产生离子化作用。

非电离辐射不会立即对人体产生明显的生物效应,但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非电离辐射下可能会引起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非电离辐射主要来自于电视、手机、微波炉、通信基站等设备。

尽管这些设备的辐射水平通常在安全标准之内,但长期暴露在辐射环境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了解非电离辐射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相关研究现状以及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也将提出展望和建议。

【字数:239】2. 正文2.1 非电离辐射的特点非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在10MHz到300GHz之间的辐射,也称为无电离辐射。

与电离辐射相比,非电离辐射的能量较低,无法直接使原子或分子电离产生离子,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人体磁场

人体磁场

超导量子干涉仪
通过检测物体表面的磁场变化而算出内部电流的 的方向和强度,通过结合线路图和其它方法可以 最终确定故障发生点和原因.
磁与健康
磁对人体健康的关系重大.现代医学已设立"磁医学 磁医学"分科, 磁医学 专门研究磁与健康的关系. 磁场的变化人体感觉不到,但地磁场的变化对人体生物磁场会 产生显著影响. 地磁场对地球上一切生物起着保护作用.人体 的脑,心,肾,脾,胃,肌肉,神经乃至毛囊,都有着强弱不 等的微弱磁场(约为地球磁场的千万分之一) .若这种电磁场的 平衡变化受到各种因素(主要 主要是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就会造成 主要 人体种种不适,即"现代磁缺乏症".然而,在人类千百万年 现代磁缺乏症" 现代磁缺乏症 的繁衍和进化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因为地磁的紊乱而受到重大 的影响,这是因为地磁的变化是短暂的,虽然每时每刻都有变 化,但起伏不大.人体本身对外界的变化有一系列自我生理调 人体本身对外界的变化有一系列自我生理调 节的适应功能.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因素越来越严 节的适应功能 重地导致人体缺乏地磁对人体磁场天然的,正常"沐浴"和补 充推导作用,使人体的生物磁场效应减弱.结果影响了机体正 人体的生物磁场效应减弱. 人体的生物磁场效应减弱 影响了机体正 常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这样就产生许多疾病的高发病 常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 率.
人体磁场的形成
1生物电流 人体生命活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断进行的.在这些生化反应 生物电流: 生物电流
过程中,发生电子的传递,而电子的转移或离子的移动均可形成电流称为生物电流. 人体脏器如心, 肌肉等都有规律性的生物电流流动.体内钾, 人体脏器如心,脑,肌肉等都有规律性的生物电流流动 体内钾,钠,镁离 子的活动产生了生物电, 子的活动产生了生物电,运动着的电荷会产生磁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体 人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场、磁场、电磁场防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场、磁场、电磁场防护规定

ICS Z 电场、磁场、电磁场防护规定Regulations for electric, 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radiation protection(征求意见稿)GB××××—××××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电场、磁场、电磁场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场、磁场、电磁场的实践的正当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中300GHz及以下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不包括静电场和静磁场)的公众曝露限值。

本标准规定的限值,可以防止对健康不利的各种急性影响,同时考虑到对健康不利的慢性影响采取预防性原则。

本标准是对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修订,本标准基本框架参考了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限制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300GHz及以下)曝露导则,1998》。

本标准主要修订内容如下:——删减了职业曝露限值;——增加了0.1MHz以下频段、30GHz~300GHz频段的曝露限值;——各频段的曝露限值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基础上再增加了一个安全系数,与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相比有所修改;——删减了对电磁源管理要求及监测的内容。

——调整豁免管理内容。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废止。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核安全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电场、磁场、电磁场防护规定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300GHz及以下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不包括静电场和静磁场)的公众曝露限值及电磁设施(设备)豁免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场、磁场、电磁场的单位、设施、设备以及受到曝露的公众.但本标准的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治疗或诊断曝露,也不适用于移动无线通信终端(如移动电话、对讲机、无线网卡等)发射引起的曝露。

解读电磁辐射的两种标准

解读电磁辐射的两种标准

解读电磁辐射的两种标准 Comments>>奥卡姆剃刀 发表于 2013-05-09 10:18 | Tags 标签:原创, 电磁辐射, 辐射手机和基站的辐射会不会危害人体健康?这是 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国内媒体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专家建议,公众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事 实上,国外发达国家对此已经有过很多研究,结论是其与脑瘤等疾病无关。

“日常生活中的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早已是科学界的共识。

从对人体健康潜在影响的角度来看, 国际上对电磁辐射的测量标准有两种, 分别是功率密度 标准和比吸收率标准, 前者属电磁学领域, 后者仍与电磁学相关, 但已扩展到生物学领域了。

1、功率密度标准功率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所接收到的辐射功率, 它所测量的是信号强度, 可以用电场强度和 磁场强度来表示,但更普遍采用的是功率密度。

下图是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88) 中对公众照射限值的规定, 图中的前两行属中短波, 不属于移动通信频段, 其中 3MHz~30MHz 是军队使用的短波波段,跟公众关系不大,不必关心。

在 30MHz~ 30000MHz 范围内的电磁波,频率越高则穿透人体能力就越差,因此从对人体影响的角度 出发,频率越高则允许的功率密度就越大,即从 30MHz 的 0.4W/ m2 到 30000MHz 的 2W/m2。

手机的峰值功率 2W,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不考虑发射功率 7W 以下的安全 问题, 但美国国家辐射防护测量委员会 (NCRP) 主张更严格标准,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对 2G 手机所集中使用的 900MHz 频段规定的辐射限值为 6W/m2,比我国的 0.4W/m2 宽松了 15 倍。

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8702-88 是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通信公司建基站 和国家环保部的检查,依据的就是这个标准。

有网友觉得这是 88 年定的标准,那时手机远 未流行,现在手机这么普及了,标准应该提高。

人体敏感振动频率

人体敏感振动频率

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GB/T 13442—92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04—25批准1992—12—01实施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2631/1—1985《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评价——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全身振动暴露时,保持人体舒适的振动参数界限和评价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运载工具或机械产生的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用以评价各种作业振动环境对人员舒适性的影响;并可作为设计各种装置或设施,评价其性能或采取振动控制措施的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频率范围为1~80Hz的周期振动、随机振动或具有分布频谱的非周期性振动。

也适用于其能量在此频带范围内的连续冲击型振动。

本标准适用于峰值因数不大于3的振动,或计权信号的峰值因数不大于6的振动。

本标准仅适用于正常健康的人。

一般指可以从事正常生活起居,包括旅行,并能承受典型工作班或轮班制工作负荷的人。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主要支撑面将振动作用于立姿或坐姿的人,也适用于卧姿和斜靠姿的人。

2 引用标准GB/T 13441 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3 术语3.1 全身振动暴露承受着传输到整个身体的机械振动。

3.2 舒适人体对所暴露的振动环境主观感觉良好,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无困扰和不安的因素。

3.3 舒适性降低界限保持人体舒适的振动参数界限,超过此限会引起舒适性降低。

4 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应当符合GB/T 13441的规定。

5 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5.1 舒适性降低界限(加速度均方根值)按振动频率(或1/3倍频程的中心频率)、暴露时间和振动作用方向的不同而异,见图1a和图1b(Z轴向),图2a和图2b(X轴向或Y轴向)。

这些界限相对应的限值列于表1(a Z)和表2(a X、a Y)。

在人体的最敏感频率范围,界限最低。

对于a Z振动,其范围为4~8Hz,对于a X、a Y振动,其范围为1~2Hz。

5.2 鉴于人体舒适性反应的复杂性、变异性以及工作任务和条件的不同,在不同行业和应用场合,允许对舒适性降低界限进行适当的修正。

人体电阻的官方范围

人体电阻的官方范围

人体电阻的官方范围
【实用版】
目录
1.人体电阻的概念和范围
2.人体电阻的影响因素
3.人体电阻的应用和安全问题
4.结论
正文
人体电阻是指人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通常用欧姆(Ω)表示。

人体电阻的官方范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因为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体电阻的范围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干燥的环境中,人体电阻大约在 2 千欧 -20 兆欧范围内。

但是,当人体出汗时,电阻会降低到约1kΩ左右。

此外,如果皮肤有伤口,人体电阻会进一步降低到约 800Ω左右。

其次,人体电阻的范围还受到人体自身的因素影响。

人体的不同部位、皮肤角质外层的厚薄、以及人体出汗、受伤、接触化学物质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体电阻的数值。

在实际应用中,人体电阻通常被用于制定安全电流值。

一般情况下,8-10mA 以下的工频电流和 50mA 以下的直流电流被认为是人体允许的安全电流。

然而,即使在这些范围内,如果电流长时间通过人体,也可能会产生危险。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为了保证人体的安全,应当尽可能降低电流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带有防止触电的保护装置的设备,避免人体直接接触电源等。

同时,还应当注意环境中的湿度、温度等因素,以进一步降低人体电阻,保证人体的安全。

总之,人体电阻的范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_电磁辐射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_电磁辐射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波长/cm
< 150
150~1200 1000~3000 3000~10 000 >10 000
> 200
200~ 25 30~10 10~3 < 3 体内各器官 眼球,睾丸 皮肤上层 皮肤
生物体对电磁波呈“透明体” 状态
由于体内组织的过热引起体内 各器官损伤 组织的加热显著,特别晶体易 受影响 伴有温感的皮肤加热 皮肤表面成反射体,或成为吸 收体而产生热效应
力大时,致热效应作用大于非致热效应作用。
鉴于上述,在较大场强微波辐射时,生物体的
致热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在长期低场强微波辐射时,
非致热效应占主导地位。
机体对电磁辐射会产生应激反应,表现在可以 引起神经如妇女、儿童相对敏感,受影响较明显。

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等这些环境因素
三、 非致热效应
1. 非致热效应的提出
苏联学者和美国学者共同提出的将微波强度分为 三段:
● ● ●
10mW/cm2以上(热效应); 1mW/cm2以下(非热效应); 1~10mW/cm2 (微热效应)。
2. 非致热效应的表现

二. 致热效应
1. 致热效应的产生
当电磁辐射照射到生物体时,其中有一部分电磁能量被 生物体表皮层反射回空间,但也有相当部分电磁能量穿透表 皮层,入射到机体组织中,便转换成热能而表现出来。生物 体对电磁能量的吸收取决于生物组织的含水量,还和电磁波 的频率、入射角、机体剖面构型以及机体生理状况等诸因素
射、折射和吸收。
● 因为生物体和空气不同,如其介电特性等,所以电磁波在
生物体表面经过反射、散射后部分电磁能量则进入生物体,
进入生物体后的电磁波场强、波长、波的传播方向、极化 方向等均会发生变化。

人体各部位的固有频率

人体各部位的固有频率
11
示例11 影院、候车室 等公共场合排椅与条椅
图8-11 公共场 所的排椅和条椅
标号 名称 尺寸范围/mm 说明 A 坐姿人体宽度 520 男子95百分位的“坐姿两肘间宽”489,加穿衣修正量31 B 体侧余裕量 50~80 体侧余裕量,可略略活动身体而避免与邻座发生接触 C 排椅座位宽度 620~680 A+2B 。这个数字适合于影院、剧场。在候车室、候症室等 场合,可减小到620以下;在高档、讲究礼仪的场合,则需增 加到680以上。 D 条椅平均座宽 ≮480 有扶手隔开的称为排椅,无扶手隔开的称为条椅。若条件允 许,条椅与排椅同取平均座宽(620~680);如公园里的条 椅,同样要求以随意的姿势就坐而互不干扰。所以公园双人 条椅宽度宜为1250~1400。但在拥挤的场合,产生心理适应, 容忍衣服接触,因此公交车座位可较窄,但也以≮480为宜。
3
示例3 卧室床柜的间距
图8-3 卧室床柜的间距
标号 名称 A 臀膝距
B C D E F
说 明 在图8-3的卧室布局下,床和小衣柜间的间距,应该让人能无 障碍地蹲下在最下层的抽屉里取物。观察分析人体姿势略如图 8-3所示,其中A为男子95百分位数的臀膝距595,加穿衣修正 量15,得610 人后的余裕量 80~150 考虑蹲下取物时脚后跟可能超过臀部(如图8-3所示),同时为 了放心自如地起蹲的心理需要 抽屉抽出距离 350 参考数据。抽屉抽出2/3左右就能拿取抽屉里的所有东西。 抽屉膝盖间距 50~80 能避免磕碰即可 床柜间的间距 1090~1190 A+B+C+D 柜子的进深 540 参考数据
5
示例5
淋浴间
图8-5 淋浴间
标号 名称 尺寸范围/mm A 喷头最低高度 1300~1350 B C D E F G H

人体电磁辐射

人体电磁辐射

人体电磁防护试验方法:1:可能产生人体电磁的零部件;暖风电机,雨刮器,调节座椅;电池组,驱动电机,线缆布局,BMS;车载充电机;2:电动车所产生的的辐射属于电磁辐射的范畴。

根据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电磁辐射、电磁场的安全标准,其中电场辐射安全标准为5000V/m,磁场辐射安全标准为100μT。

也就是说人体所能承受并代谢掉的安全值为100μT,如果高于安全值则会对人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3:因电动车电池组、驱动电机、线路等能够产生电磁辐射的部件均在底盘位置,所以上图中选择的几个测试点为驾驶或乘坐时人体最先接触到电磁辐射的区域,下面来看看这些电动车在实测过程中的表现如何。

4:平稳驾驶:电动车在加速、减速时会瞬间产生更高的辐射,这是由于驱动电机的动能释放与回收造成,平稳驾驶后辐射会瞬间下降;5:辐射区域:电磁辐射产生的区域根据车辆电池组、驱动电机、线路布局而决定;6:实测过程中可看到电动车确实会产生电磁辐射,但根据各款车型对电池组、驱动电机、线缆布局以及厂商要求等不同,车内产生辐射的区域与数值也各不相同。

7:而对比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100μT电磁辐射安全值,电动车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峰值仅占1%-2%之间。

另外,电动车辐射值的高低与车价并无关系,在测试中像腾势、宝马i3此类中高档电动车依然可以测出辐射值。

8:什么是辐射?辐射真的那么可怕吗?辐射指的是能量的传递,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扩散。

辐射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

9、动力电池的辐射同非电离辐射根据能量的高低、电离物质的能力,将辐射分类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化。

高能量的电磁波(波长<150nm、频率>1.95E15Hz的强紫外线)在穿过物质的时候有将物质电离的能力;高能量的中子、电子、α、β及γ粒子束也具有这种能力,他们都可以称为电离辐射。

人体电阻抗

人体电阻抗

单根血管与组织阻抗并联模型
阻抗血流图
是生物阻抗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促进了血流图临床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领域:
阻抗心动图:利用四电极法测量跨胸阻抗及其 微分图(或导纳),然后计算每搏输出量。
脑阻抗血流图:应用于脑动脉硬化、闭塞性脑 血管病及血管性头痛。
肺循环阻抗图:反映随着每个心动周期肺循环 容积变化的曲线图。
EIT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是应用前景 广阔,已成为当今生物医学工程学重大研 究课题之一。
5.3 生物磁现象
生物材料的磁性
人体中所含元素:碳、氢、氧、氮、硫、磷、 氯、钠、钾、钙、镁、铁等和一些微量元素。 其中多数有顺磁性(3d 或 4d 族的过渡离子)。 蛋白质、酶和自由基均为顺磁性
占人体70%的水具有弱抗磁性 极少数材料为铁磁性
生物电产生机制
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静息电位
细胞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 差。(内负外正)
生物电产生机制
1.静息时,细胞内的K+浓度远 高于细胞外。 2.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 有通透性。 当3.因跨此膜,的胞浓内度的差K(+驱顺动浓K度+梯外度流) 和扩电散位到差细(胞阻外止,K形+外成流电)位达差到。 平衡时,膜内外电位差就稳定 在某一水平。
5.5 生物磁测量技术
心磁场和脑磁场的特点:
心脏磁场只有地球磁场的大约10-6,更微 弱的脑部磁场只有地球磁场的大约10-8
测量仪器:
超导量子干涉仪(又成SQID磁强计), 灵敏度达10-15T
组成: ①SQID本身被封在一个超导屏蔽的小盒内,
可对干扰磁场进行部分屏蔽; ②检测线匝,用来探测磁场; ③杜瓦瓶,内盛液氦。可灵敏的检测出皮层 Nhomakorabea枢功能损伤

太赫兹波(THz)指频率在0.110THz(1THz=1012Hz)范围

太赫兹波(THz)指频率在0.110THz(1THz=1012Hz)范围

太赫兹波(THz)指频率在0.1~10 THz(1 THz=1012Hz)范围内的电磁波,波长范围在30μm~3 mm,这一波段位于微波和红外辐射之间,因此太赫兹波兼有波与光的特性,在物体成像、时域谱分析、医学诊断、环境监测、空间遥感和军事安全等方面都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太赫兹波的光子能量仅4.1 meV,没有X射线的电离特性,不会对材料和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太赫兹成像技术比X射线有更大的应用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自由电子激光器和超快技术的发展,为THz脉冲的产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激发光源,世界各国都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对太赫兹波技术的研究。

近些年,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也开展了对太赫兹波技术的大量研究工作,目前的太赫兹成像技术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逐点扫描太赫兹成像的研究上。

这种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已知波形的太赫兹波作为成像射线,透过成像样品或从样品反射的太赫兹电磁波的强度和相位(包含了样品复介电常数的空间分布)并将透射或反射的太赫兹电磁波强度或相位信息记录下来,经过数字处理分析,得到样品的太赫兹二维图像。

尽管这种系统的成像时间较长,但是用这种成像方法获取的信息量大,可构建二维、三维图像,而且每一像素源对应一个太赫兹时域谱,通过对时域谱进行傅里叶变换又可得到每一点的太赫兹频率响应谱。

目前,用光学产生太赫兹激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太赫兹气体激光器;利用超短激光脉冲光电导或光整流产生太赫兹辐射;利用非线性差频过程(DFG)和参量过程产生太赫兹波。

国内建立的扫描式太赫兹成像系统中。

太赫兹辐射源采用的是小型商用连续CO2激光泵浦太赫兹激光器,它已获得推广应用,是一种远红外激光源,结构紧凑,输出较稳定,功率较高。

扫描式太赫兹成像系统的原理是:太赫兹激光器产生连续的THz激光,光波首先通过斩波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太赫兹脉冲。

为了消除太赫兹光的发散,一般要采用一个聚乙烯透镜准直光路,将激光聚焦在待测样品上。

电磁波分布范围及使用详细介绍

电磁波分布范围及使用详细介绍

电磁波分布范围一、广义的电磁波范围波长(cm)频率(Hz)无线电波>30<10^9微波30~0.11×10^9~3×10^11远红外0.1~5×10^-33×10^11~6×10^12中红外6×10^-3~2.5×10^-46×10^12~1.2×10^14近红外 2.5×10^-4~7.8×10^-5 1.2×10^14~3.8×10^14可见光7.8×10^-5~3.8×10^-5 3.8×10^14~7.9×10^14近紫外线 3.8×10^-5~2×10^-57.9×10^14~1.5×10^15远紫外2×10^-5~10^-6 1.5×10^15~3×10^16χ射线10^-6~10^-83×10^17~3×10^19γ射线<10^-8>3×10^19二、可见光通常指波长范围为:390nm - 780nm 的电磁波。

紫外线的波段频率范围大致在8×10^14到3×10^17赫兹之间。

紫外光被划分为UVA:波长范围400-315nm、UVB:波长范围315-280nmUVC:波长范围280-190nm红外线为波长大于780nm的光波。

从频率划分:可见光的波段频率范围大致是3.9×10^14到7.7×10^14赫兹,紫外线的波段频率范围大致是8×10^14到3×10^17赫兹之间,而红外线波长的范围大致是3×10^11到约4×10^14赫兹之间三、电磁波与机械波电磁波与声波,水波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波声波,水波:属于振动波,靠声源的振动,带动介质的振动而传播振动能的.形成的是一个疏密相间的波状态.波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称之为频率,波状态中介质疏密相间的距离,称之为;波长,声波按照频率分为次声波、声波和超声波。

人体敏感振动频率

人体敏感振动频率

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GB/T 13442—92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04—25批准 1992—12—01实施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2631/1—1985《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评价——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全身振动暴露时,保持人体舒适的振动参数界限和评价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运载工具或机械产生的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用以评价各种作业振动环境对人员舒适性的影响;并可作为设计各种装置或设施,评价其性能或采取振动控制措施的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频率范围为1~80Hz的周期振动、随机振动或具有分布频谱的非周期性振动。

也适用于其能量在此频带范围内的连续冲击型振动。

本标准适用于峰值因数不大于3的振动,或计权信号的峰值因数不大于6的振动。

本标准仅适用于正常健康的人。

一般指可以从事正常生活起居,包括旅行,并能承受典型工作班或轮班制工作负荷的人。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主要支撑面将振动作用于立姿或坐姿的人,也适用于卧姿和斜靠姿的人。

2 引用标准GB/T 13441 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3 术语3.1 全身振动暴露承受着传输到整个身体的机械振动。

3.2 舒适人体对所暴露的振动环境主观感觉良好,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无困扰和不安的因素。

3.3 舒适性降低界限保持人体舒适的振动参数界限,超过此限会引起舒适性降低。

4 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应当符合GB/T 13441的规定。

5 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5.1 舒适性降低界限(加速度均方根值)按振动频率(或1/3倍频程的中心频率)、暴露时间和振动作用方向的不同而异,见图1a和图1b(Z轴向),图2a和图2b(X轴向或Y轴向)。

这些界限相对应的限值列于表1(a Z)和表2(a X、a Y)。

在人体的最敏感频率范围,界限最低。

对于a Z振动,其范围为4~8Hz,对于a X、a Y振动,其范围为1~2Hz。

5.2 鉴于人体舒适性反应的复杂性、变异性以及工作任务和条件的不同,在不同行业和应用场合,允许对舒适性降低界限进行适当的修正。

电磁辐射谱

电磁辐射谱

电磁辐射谱
电磁辐射谱是指电磁波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根据频率从低到高的顺序,电磁辐射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无线电波:频率范围从几千赫兹(kHz)到几百千兆赫兹(GHz),用于广播、通信和雷达等。

2. 微波:频率范围从几百兆赫兹(MHz)到几百千兆赫兹(GHz),用于雷达、无线通信、微波炉等。

3. 红外线:频率范围从几百千兆赫兹(THz)到几百万千赫兹(GHz),用于红外成像、热辐射等。

4. 可见光:频率范围从几百万千赫兹(GHz)到几千万千赫兹(THz),是人眼可以感知的电磁波,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颜色。

5. 紫外线:频率范围从几千万千赫兹(THz)到几百千兆赫兹(Hz),包括紫外A、紫外B和紫外C三个区域。

6. X射线:频率范围从几百千兆赫兹(Hz)到几百万千赫兹(kHz),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用于医学影像、材料检测等。

7. γ射线:频率最高,能量最大,用于核物理研究、医学治疗等。

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谱在物理特性、相互作用和应用方面有所
差异。

根据辐射强度和频率的不同,电磁辐射可以有不同的影响和应用,如通信、成像、医学诊断、研究等。

同时,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在环境和健康中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人体辐射波段

人体辐射波段

人体辐射波段
人体辐射波段是指某一固定的电磁波频段,介于传统无线电频段
与红外线频段之间,其中能量足以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的电磁波。


体辐射波段可以分为几个子段,包括宽带人体辐射波段、超低频(ULF)人体辐射波段、超高频(UHF)人体辐射波段和超声波人体辐射波段。

宽带人体辐射波段介于30kHz-300GHz之间,是以毫米波为主要特
征的电磁波段。

此段的信号可以通过空气或大气层传播,是无线电的
主要信号传输介质。

它可以不受环境上的干扰,可以通过地球大气层
传送长距离的信号,因此是无线电信号传输的首选方式。

超低频(ULF)的人体辐射波段介于3Hz-30KHz之间。

它有较低的
波动率,可以穿过大气层传输信号,是海军、海洋学等应用的首选波段。

另外该段也可以被用来传输真空管无线电,具有较弱的破坏性和
穿透力,尤其是穿透岩石和水层。

超高频(UHF)人体辐射波段介于300MHz-3GHz之间。

这一波段的
信号可以穿透大气层,有较强的穿透性,因此它常被用作以无线电技
术为基础的空中交通系统的信号传输段。

此外,这一波段的信号也被
广泛用于各种微波装置的传输,比如超短波、高频波、射频波等,用
于远距离的信号传输和通信。

超声波人体辐射波段约介于20KHz-500KHz之间,其中声振子发此
段电磁波,有较强的穿透性,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用来
传输信号。

超声波人体辐射波段被广泛用于医疗检测、无线电技术、
海洋信号传输等领域。

人体的介电常数

人体的介电常数

人体的介电常数人体的介电常数是指在电场作用下,人体组织对电场的响应能力。

介电常数是衡量物质对电场的响应程度的物理量,其值越大表示对电场的响应越强,反之则响应越弱。

人体组织主要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内外都存在着电解质溶液,这使得细胞成为了导电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中的细胞和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主要受细胞和电解质的性质所影响。

细胞是由细胞膜包裹的,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构成的,其中的脂质分子具有极性。

当电场作用于细胞膜时,脂质双层中的极性分子会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位移,从而产生电偶极矩。

这些电偶极矩的产生使得细胞膜具有了对电场的响应能力,进而影响了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

除了脂质双层,细胞内外的电解质溶液也对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具有带电粒子的特性,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迁移。

这种离子的迁移会导致电荷的分布不均匀,从而改变了电场的分布情况,影响了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

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含量也对介电常数产生了影响。

水分是一种极性分子,具有较大的介电常数。

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含量越高,介电常数就越大。

因此,水分的含量也是影响人体组织介电常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医学领域,人体的介电常数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电阻抗测量、电疗、超声成像等技术中。

生物电阻抗测量是利用电流通过人体组织时的电压变化来测量人体的电阻和电导率的一种方法。

通过测量人体组织对电流的阻抗,可以得到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信息,从而了解人体组织的电学性质。

电疗是利用电场对人体组织产生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不同的病症需要不同的电刺激参数,而这些参数的选择往往依赖于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

通过了解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可以更好地设计和调整电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的一种方法。

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这些现象与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