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看扬雄《反离骚》对屈原的评价

合集下载

离骚中对屈原的理解分析作文

离骚中对屈原的理解分析作文

离骚中对屈原的理解分析作文
哎,说起这《离骚》啊,咱得好好聊聊这屈原大夫。

这屈原啊,他可是咱楚国的一位大才子,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忠臣。

在《离骚》这篇长诗里头,他把自个儿的心思和情怀,那都写得明明白白的。

咱看屈原啊,他就是个直肠子的人,心里有啥想法都直接往外倒。

他对楚王那是一心一意,为国家操碎了心。

可惜啊,那时候的楚国朝堂,那是乌烟瘴气,奸臣当道,屈原他说话直,得罪了不少人。

但咱得说,他那就是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啊!
《离骚》里头,屈原把自个儿的忧愁、痛苦都写出来了。

他说自己啊,就像是被放逐的孤魂野鬼,四处漂泊,无处安身。

但他心里头还是惦记着楚国,惦记着楚王,想着能为国家做点什么。

这种情怀啊,真是让人感动。

再来说说屈原的才华吧。

那可真不是盖的!他写的《离骚》,用词精妙,意境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

里头那些比喻、象征,都用得恰到好处,让人一读就能明白他的心思。

这样的才华,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总的来说啊,屈原就是个有才华、有情怀、有担当的好官。

他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离骚》里,留在了咱们楚国的历史里。

咱们后人读《离骚》,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屈原大夫的心思,学习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有那种敢于直言、敢于担当的精神。

这样,咱们才能对得起屈原大夫的一片苦心呐!。

从历史角度看扬雄《反离骚》对屈原的评价

从历史角度看扬雄《反离骚》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 以降 , 历朝历代文人 学者所共通 的 , 扬 雄另辟 蹊径 , 是
想通过这种特殊 的方式引起世人对 自己主张 的关注 。
二、 扬 雄 与 屈原 的 生 平 经 历
扬雄在 《 反离骚》 中明确表达 了其认识 : 其一 , 表达 了对 屈原的崇敬与肯定 。《 汉书 ・ 扬雄传 》 : “ 先是时 , 蜀有司马相 如, 作赋甚 弘丽温雅 , 雄 心状之 , 每作赋 , 常掇 之为式。又怪 屈原文过相 如 , 至不容 , 作《 离骚 》 , 自投江 而死 , 悲其文 , 读
对 和批 判 , 更 多 的是 崇敬 和 赞 美 。
关键 词 : 《 反 离骚 》 ; 西 汉社 会 ; 战 国楚 国 ; 扬 雄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1 0 — 0 1 6 8 — 0 2
于《 离骚》 , 反而 广之” , 将《 离骚》 的地位 与《 易》 和《 论语 》 等 并举 , 可见其对《 离骚》 艺术成就是极为认可 的。《 反离骚》 中
又用凤 皇 、 骅骝、 神龙 、 圣哲等具备潜 力与才能 的形象来类
出了屈原行与思的矛盾 ,实是另一种表达 自己为人处世 的
原则 : 保存实力 , 避其锋芒 , 择机而动。可 以说二人都有远大 的政治抱负 , 只是所选择 的途径不同。屈原选择激烈的以身
殉道的方式 , 而扬雄选择 温和的明哲保 身 , 立言著述来 表达
自己的政治和哲学思想 。对于屈原 的崇敬 、 认可与惋惜是 自
比屈原 , 对屈原 的人格 和理想都 给予了肯定 ; 从“ 纯洁” 、 “ 洪
族” 、 “ 昌辞” 、 “ 丽服 ”等积极词汇可 以看 出其认为屈原 的理 想是高 洁的 , 为人是纯洁正直的。在扬 雄的《 法言 ・ 吾子》 中 更 明确写道 : “ 或 问: 屈原智乎? 日: 如玉如莹 , 爰变丹青 , 如 其智 , 如其智 。” “ 如玉如莹 , 爰变丹青 ” 即是肯定屈原的人格 如经过 打磨 的玉石一样有光泽 , 且渝久不变 ; “ 如其智 , 如其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卓越贡献和悲剧命运受到了古今中外众多名家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评价:
1. 汉代评价:
- 汉武帝非常热爱屈原的作品,体现了当时皇室对屈原作品的认可。

- 文学理论家刘安称赞屈原的《离骚》兼具《国风》、《小雅》的优点,认为屈原的人格风采可以与日月争辉。

2. 司马迁:
-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作传,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将其《离骚》与孔子编纂的《春秋》相提并论,指出屈原的文章精炼、辞藻微妙、志向纯洁、行为廉洁,体现了其伟大而完美的个性。

3. 近代名家评价:
- 近代学者梁启超赞誉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社会批判精神。

- 闻一多认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完全具备条件被称为人
民诗人的作家,他与腐败的贵族集团斗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4. 鲁迅:
- 鲁迅评价屈原敢于直言、敢于对抗权贵,他在作品中打破常规,直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批评了他的愚忠思想。

班固离骚序对屈原的评价

班固离骚序对屈原的评价

班固离骚序对屈原的评价班固在评价屈原时,可谓是把他捧到了天上去,话里话外都是敬佩。

班固说屈原的文采和情怀,简直让人赞叹不已,那种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简直就是一股热流,直击人心。

就像是那种经典的老歌,听一遍就想再听一遍,越听越觉得有味道。

你看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那种忧伤和对理想的追求,真的是让人感同身受。

他就像是个在风中飘摇的帆船,虽然经历了波折,却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真是令人心疼又钦佩。

说到班固,他在序中不仅仅是赞美屈原的才华,还把屈原那种孤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班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屈原,那种“我心向阳”的坚持,简直可以用“横眉冷对千夫指”来形容。

他在逆境中依然勇敢追求真理,这种精神,听起来就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人心里热血沸腾。

想想屈原在面对背叛和误解时,心里的那种无奈,简直就是“明月照我心”,而班固则用他的笔为屈原的悲伤赋予了更多的光彩,让人看到一份超越时代的情感。

而班固的语言,哎呀,那简直是美得让人想哭。

他用词讲究、意境深远,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老酒,越喝越香,回味无穷。

特别是他对屈原那种深切的理解,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屈原,那个在风雨中孤独行走的灵魂。

哎,你说这样的感觉,谁不想多读几遍呢?班固让屈原的诗句变得更加动人,似乎每个字都能渗透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份情感。

而屈原,他的坚持和理想,就像那高悬的明月,照耀着后人。

班固把屈原的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做不屈不挠,什么叫做不忘初心。

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人想起一句话:“宁愿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屈原的勇敢和执着,真的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想想屈原的故事,就会觉得,哎,这些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

班固的《离骚序》对屈原的评价,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诗人的致敬,更是对人性、理想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屈原的精神依旧能够激励我们,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风浪时,依然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对屈原的评价

对屈原的评价

一、对屈原的社会评价(一)前人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位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屈原。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一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篇章,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何其芳这样评价过他:“《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打上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没有。

”可见,作为中国文学的先驱,时至今日,屈原的思想和成就仍旧光彩夺目,异常耀眼。

尤其是《离骚》,一直以来都是人人称赞的典范之作。

谈及屈原的伟大成就《离骚》,我们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他的出生年月。

他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屈原年轻时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因此,他“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妒忌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代表保守势力要修改其中的有关条文,屈原不同意。

上官大夫十分生气地跑去对怀王说:“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刚愎自用的怀王听信了他的谗言,就“怒而疏屈原”,把他贬为“三闾大夫”。

怀王十五年,秦国的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了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诱骗了怀王。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发兵,可均惨败。

于是,他命屈原出使齐国,重修旧好。

怀王十六年,张仪又再次来到楚国,再次以谎言瓦解了“齐楚联盟”。

楚国这次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而屈原亦被逐出了国都。

在会盟之日,怀王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乡。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伊,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的苟安。

对屈原的评价

对屈原的评价

一、对屈原的社会评价(一)前人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坚守。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屈原的人格。

一、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爱国者,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他对祖国的繁荣和安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对祖国的危难和衰落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痛。

他在诗中写道:“江汉曲,已复行路难。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如霜。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他希望祖国能够重新振兴,恢复昔日的辉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

他曾经担任楚国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曾经向君王建议,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他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终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这种价值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他在诗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价值的理解。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屈原的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政治活动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个人的私利而妥协和放弃。

他的这种坚持和认识,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和快乐,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物。

他在诗中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朱熹对待扬雄与《反离骚》态度及其原因探析徐涓

朱熹对待扬雄与《反离骚》态度及其原因探析徐涓

朱熹对待扬雄与《反离骚》态度及其原因探析徐涓一、扬雄与《反离骚》扬雄,字子云,成都人,少时好学,所好不为章句、训诂,博览群书。

为人简易平和,口吃不能多谈,沉默而好深思,性清净,寡欲望,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慕虚名,不修产业,以读古今圣贤书自娱,亦好辞赋。

汉成帝时,扬雄从成帝去秦离宫甘泉,归作《甘泉赋》以讽谏,后又上《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以讽劝皇帝。

著作有《解难》、《太玄》、《法言》、《训纂》,意欲以文章而成名于后世。

扬雄初并不追附势利,仕汉三世未升官。

后追随王莽得以升迁,王莽代汉,号日“新” ,时扬雄效仿司马相如上封禅文日《剧秦美新》,歌颂王莽新政,此文见于《文选》卷四十八。

唐李善为《文选》作注,就对扬雄此行为予以谴责:“ 王莽潜移龟鼎,子云进不能辟戟丹墀,亢辞鲠议;退不能草玄虚室,颐性全真;而反露才以耽宠,诡情以怀禄,素餐所刺,何以加焉! ” 王莽篡汉,指出扬雄既不能直言相谏,又不能隐居不仕,反而露才邀宠,献文歌颂新莽,实乃不可取。

后王莽因上符命事诛杀心腹大臣甄丰之子等,欲收监扬雄,时扬雄正在天禄阁校书,以为不能免,遂投阁下,差点摔死。

当时京师以扬雄《解嘲》之语讽刺说:“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据《汉书》载,扬雄倾慕同乡司马相如之赋,作赋常以司马相如为范,又责怪屈原文过相如,批评屈原沉江而死之举,投书岷山江流以悼念屈原,“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 ! 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蟠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日《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日《广骚》,又旁《惜誓》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日《畔牢愁》,《畔牢愁》、《广骚》文多不载,独载《反离骚》”【 1351 。

《反离骚》全文见《汉书》扬雄本传。

通过离骚谈谈自己对屈原的评价作文250

通过离骚谈谈自己对屈原的评价作文250

通过离骚谈谈自己对屈原的评价作文250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解析《离骚》:屈原的思想与艺术魅力第一部分: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屈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对屈原的《离骚》评价

对屈原的《离骚》评价

对屈原的《离骚》评价对屈原的《离骚》评价《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

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

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

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一、引言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

人们在如何评价屈原的生死去就以及为人方面曾引起了许多争论。

现在,我仅就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谈一点自己的浅见,还望方家指正。

二、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1.贾谊对屈原的评价汉代最早评价屈原当属汉文帝时代的贾谊。

他对屈原的评价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吊屈原》。

贾谊被贬到长沙作太傅,心情抑郁难平,耳边回响着屈原《离骚》悲愤地叹息:" 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两颗痛苦的心灵,一下子相互碰撞,激起了贾谊对屈原崇敬之情。

贾谊称颂屈原为"贤良"、"方正"。

他说"呜呼哀哉,逢时不祥……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屈原所处的社会是黑白颠倒的,没有才能的政治庸人身居显贵的地位,擅长阿谀奉承的无耻之徒飞黄腾达。

" 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他十分同情屈原的遭遇,但并不认同屈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他从道家观点出发,认为统治者如果昏庸不纳忠言,就应该与他决绝,可以学凤凰" 缥缥其高逝",学神龙"?八渊潜以自珍","远浊世而自藏",也可以"历九州而相其君",不必直谏而死。

贾谊不理解屈原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坚定不移的处世态度。

总之,贾谊认为屈原是不明智的贤人。

2.刘安对屈原的评价根据《汉书?淮南王安传》的记载,刘安曾受武帝之命作《离骚传》。

《离骚传》如今虽已不存,但其中重要的语句收进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刘安从道家人生的处世态度出发,赞美屈原"其志洁" 、" 其行廉" 。

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时代,干谒诸侯,以谋取卿相之尊,施展政治抱负已成为时尚。

杨雄的如玉如琢对屈原的评价

杨雄的如玉如琢对屈原的评价

杨雄的如玉如琢对屈原的评价
杨雄的如玉如琢对屈原的评价
杨雄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

在他看来,屈原对楚王表示不满,自恃才高、以死来表示抗议等行为超出了为臣的本分,也没有儒家明哲保身的态度,不够明智。

他认为屈原的作品文辞华丽,不像儒家经典那样质朴,还有很多上天入地的夸张描写以及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不符合儒家精神(子不语怪力乱神)。

然而,杨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有肯定、赞扬的方面。

他在批评屈原不够明智的同时,还是肯定其品德高洁,如玉如琢。

同时他也认为屈原的作品丽而有则,文质并茂,符合儒家的原侧。

评价:杨雄在评价屈原及其作品时,处处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可见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文学领域的主导地位。

从美学角度看,杨雄既追求人格美,也追求丽而有则,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

“丽而有则”、“文质并茂”等观点,继承了儒家所提倡的“中正平和”、“文质彬彬”等观念。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离骚》这首气贯长虹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特别是对屈原的人格褒贬不一。

刘安称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则认为“过矣”。

颜之推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李白则说:“屈平辞赋悬日月”。

孟郊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笔者拟从《离骚》入手,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

1通过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历代名人名家对屈原的评价,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颇高!

历代名人名家对屈原的评价,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颇高!

历代名人名家对屈原的评价,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颇高!汉代屈原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汉代初年至西汉宣帝时期第二阶段为西汉元帝年间至东汉和帝时期第三阶段为东汉安帝时期至东汉末。

汉代士人对屈原的论争体现出汉代学术观念的变迁:第一阶段以黄老之术治国,此阶段士人对屈原持肯定态度;第二阶段为儒学独尊时期,此阶段扬雄、班固、贾逵等人对屈原持批判态度;第三阶段为经学的中衰时代,王逸、应劭、荀悦等人又极力提高屈原地位。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三个段落对屈原进行了评价: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写屈原的才能之高。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对屈原的人格及其《离骚》等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3、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表现了作者对屈原作品的理解及最后悲剧结局的愤慨。

古代名人名家对屈原的评价:班固:"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杨雄:过于浮、蹈云天。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扬雄及其《反离骚》之再认识

扬雄及其《反离骚》之再认识

作者: 郭建勋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94-98页
主题词: 扬雄;《离骚》;屈原;朱熹;再认识;楚辞;人品;《剧秦美新》;汉书;王莽
摘要: <正> 扬子云作《反离骚》,经后汉魏晋隋唐,并无大以为非者,谁料到了南宋,洪兴祖肇端于前,朱熹紧随其后,擂鼓挥戈,大张挞伐,谓扬雄为“屈原之罪人”,《反离骚》乃“《离骚》之谗贼”。

自彼至今,尽管时或有人忍不住为扬雄说几句公道话,但势微力寡,未能动俗,朱、洪之说始终居于上风。

笔者认为,对扬雄及其《反离骚》全盘否定有失偏颇,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

乃不揣浅陋,作为此文。

再论扬雄《反离骚》

再论扬雄《反离骚》

再论扬雄《反离骚》
赵乖勋
【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7)006
【摘要】有些学者仅从扬雄的道家思想或爱屈原的角度分析<反离骚>,须商榷.实际上,扬雄把人的行为目的和方法分开,对屈原行为方法不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应绝对不从俗,不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不识"时".此外,他又赞扬屈原爱国之情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这些观点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拓展了空间,体现了扬雄思想中的闪光点.
【总页数】5页(P121-125)
【作者】赵乖勋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离骚与反离骚》记录失真考 [J], 王尔龄;
2.朱熹对待扬雄与《反离骚》态度及其原因探析 [J], 徐涓
3.从历史角度看扬雄《反离骚》对屈原的评价 [J], 宫婕
4.扬雄的《反离骚》及其引起的论争 [J], 黄中模
5.扬雄及其《反离骚》之再认识 [J], 郭建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角度看扬雄《反离骚》对屈原的评价作者:宫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摘要:扬雄在《反离骚》中明确表达了对屈原的崇敬与肯定,对屈原投江表示深深惋惜。

指出屈原行与思之间的矛盾,实是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自己政治上为人处世的原则:保存实力,避其锋芒,待时而动。

二人都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只是所选择的途径不同。

扬雄在作品中针对某一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不是“类比”而是用“对比”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并不是反对和批判,更多的是崇敬和赞美。

关键词:《反离骚》;西汉社会;战国楚国;扬雄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68-02扬雄是西汉著名哲学家、辞赋家和语言学家。

在宋代之前,对扬雄的评价正面居多,称赞其对文艺理论的贡献和他为人的淡泊。

朱熹始对扬雄极力抨击,针对其《反离骚》与《剧秦美新》将其人格和对屈原的评价都做了极负面的论述。

后代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言》的哲学思想、《剧秦美新》的写作心态、《反离骚》对屈原的评价。

笔者今不揣浅陋,从历史角度分析扬雄《反离骚》对屈原的评价,梳理其形成原因。

一、扬雄《反离骚》的内容与对屈原的评价扬雄在《反离骚》中明确表达了其认识:其一,表达了对屈原的崇敬与肯定。

《汉书·扬雄传》:“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状之,每作赋,常擬之为式。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扬雄在文学写作上十分推崇司马相如,其早期的辞赋创作都是模仿司马相如而作。

他认为屈原“文过相如”,是在文学上肯定了屈原的造诣和才华。

“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将《离骚》的地位与《易》和《论语》等并举,可见其对《离骚》艺术成就是极为认可的。

《反离骚》中又用凤皇、骅骝、神龙、圣哲等具备潜力与才能的形象来类比屈原,对屈原的人格和理想都给予了肯定;从“纯洁”、“洪族”、“昌辞”、“丽服”等积极词汇可以看出其认为屈原的理想是高洁的,为人是纯洁正直的。

在扬雄的《法言·吾子》中更明确写道:“或问: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

”“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即是肯定屈原的人格如经过打磨的玉石一样有光泽,且渝久不变;“如其智,如其智”则是对提问者的正面回答。

其二对屈原投江深深惋惜,“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

故《反离骚》中在歌颂屈原的积极词汇和美好意象后面,总是跟随着惋惜之语。

作品首先夸赞屈原的高洁和美好品格,又连用几个问句表达了这种可怜、可叹之情。

这些疑问不是扬雄对屈原的讥讽,而是扬雄从明哲保身的思想出发,认为屈原应该看清时势,明哲保身,如孔子周游列国,仿傅说因德才见用,其死实是可惜;引用舜和阳侯的典故表达舜遭迫害却能够全身避害,而阳侯是因获罪而自沉,屈原无罪而自沉,不知避害。

其三指出屈原行与思之间的矛盾:“精琼靡与秋菊兮,将以延夫天年;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

”有学者认为此处是扬雄讥讽屈原食琼花秋菊不是为了显示高洁而是为了益寿延年,自投汨罗是担心年华老去。

笔者窃以为说“讥”言之太过,屈原以食琼靡秋菊为比,表示高洁固然精神可贵,想益寿延年更是为了有更多时间为国家出力,在《离骚》中反复感慨老之将至的担忧,也是担心时不我待。

《离骚》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屈原的想象,如此就可理解所谓吃琼花落英、灵氛的吉占都只是屈原自己的美好设想。

而现实是黑暗的,其前路难行,又不愿亲眼见到楚国灭亡,只能选择沉江。

这是“殉道”精神,是对“美政”理想的付出[1]。

扬雄指出了屈原行与思的矛盾,实是另一种表达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保存实力,避其锋芒,择机而动。

可以说二人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只是所选择的途径不同。

屈原选择激烈的以身殉道的方式,而扬雄选择温和的明哲保身,立言著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哲学思想。

对于屈原的崇敬、认可与惋惜是自屈原以降,历朝历代文人学者所共通的,扬雄另辟蹊径,是想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引起世人对自己主张的关注。

二、扬雄与屈原的生平经历《反离骚》首句与《离骚》相似,都说明了作者的家世出身。

《汉书·扬雄传上》载,扬雄生于没落官僚家庭,先世是周朝伯侨的后裔,晋六卿争权时逃于楚之巫山。

扬雄的五世祖扬季,官至庐江太守。

汉武帝元鼎间因避仇害,迁至成都,扬雄就出生于这样一个累代迁徙的家族。

而屈原则不同,他在《离骚》首句就道出了自己高贵的出身,屈原与楚王同姓,《史记·楚世家》也记载了楚国昭、屈、景三族是楚国王系大族。

扬雄口吃,不善言辞,为人简朴又淡泊寡欲,好读书善思考,喜爱司马相如的辞赋。

扬雄一生的主要官职还是黄门侍郎[2]。

黄门侍郎在汉代隶属尚书省,是皇帝近侍,主要工作是在皇帝和尚书令之间传达公事,很有地位。

扬雄在担任黄门侍郎期间写了大量的辞赋,并以赋讽谏,皇帝虽然很喜欢他的辞赋,但全都忽略了其讽谏意义。

于是不再寄希望于以赋讽谏,他将他的哲学思想,文学理论、处事原则全都倾注于《法言》、《太玄》、《反离骚》之中。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与上官大夫官阶相等,参与政事,起草诏令,远比黄门侍郎职位重要。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人性格、出身差异极大。

作为累代迁徙又清贫的家族,作为一个淡泊名利又不善言谈的人,虽然扬雄也有政治抱负,也要辅佐君王,但他潜意识里总是不会采取直接又极端的方式,通常采用明哲保身的圆通做法。

屈原则不同,作为王室贵族,虽然宗亲关系已很疏远,但生长环境还很充裕。

担任过三闾大夫和左徒,言谈上想必是言出必行,骨子里有傲气。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十分风光。

屈原著述或悲或叹,扬雄贫苦却能作《逐贫赋》自我消解。

所以性格本质和出身决定了屈原和扬雄不会有同样的表达政治抱负的做法。

三、西汉及战国楚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楚自西周以来吞并了许多小国,虽然农业落后,兵力不强,却常能开拓国土,七国中楚面积最大,其八百余年的扩张经营,使得楚国取得几乎与秦同等重要的地位。

刘向在《战国策序》中写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公元前318年,六国第一次合纵出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3],可知楚国的地位。

然而楚国实是外强中干,连年征战导致农业落后,兵力不强。

楚怀王、楚襄王都昏庸不辨奸邪,伍子胥、屈原等忠义之士遭到迫害,朝廷也是奸臣当道。

这种内忧外患的状态下,即使秦国不攻打,楚国也会因自身的腐败而自我毁灭。

偏偏楚怀王还与齐绝交,又三番五次攻打秦国,劳民伤财最终灭亡。

可以说屈原生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中。

他孤军奋战,希望以一己之力来扭转乾坤。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分裂割据,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诸子蜂起。

从屈原的“美政”理想、楚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来看,儒家思想占据了主要地位[4]。

扬雄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这时的中国社会经过汉高祖刘邦黄老之学的休养,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社会日趋繁荣稳定,被誉为“昭宣中兴”。

为了与权臣霍光势力抗衡,宣帝一方面强调法治,强化权力;另一方面大力宣言阴阳灾异,为自己“受命于天”制造舆论。

在选拔官员上都以明经作为标准。

宣帝对儒家的吸收可谓精华糟粕并取,人们活在一种法治与神明共同监管的社会氛围里,儒家学说中庸保守,决定了这个环境下的人言论思想并不自由。

到了元帝,宣帝时期的法治已不复存,经济上由于土地过于集中而存在隐忧[5],汉元帝是西汉社会由极盛转衰的结点。

到了汉成帝时,朝政由王皇太后把持,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百姓民不聊生,遍地农民起义。

扬雄在这一系列社会环境下成长,作《反离骚》于汉成帝阳朔元年。

扬雄早年师从道家学者严君平,所以他的世界观中融合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对《反离骚》有深刻影响。

四、扬雄《反离骚》的写作原因及对屈原评价扬雄作《反离骚》有三点原因:其一,与贾谊写《吊屈原赋》一样,是为了悼念屈原。

其二,扬雄喜欢司马相如的赋,便模仿而作《蜀都赋》、《甘泉赋》、《反离骚》等,获极高评价,流传很广扬,雄一生的重要著作都是仿作。

其三,扬雄出仕是汉成帝时期,王氏家族掌权,扬雄以赋讽喻毫无成效。

“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之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

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

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

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

”(《汉书·扬雄传上》)写作《反离骚》是因为这时的国家政治与楚怀王时一致,都在走下坡路,政治混乱,统治者无能昏庸。

扬雄并没有采取激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而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方法,将大部分思考和精力倾注于《法言》、《太玄》的写作上,通过立言来表达自己的拳拳之心。

他感慨屈原如果当初也这样做,凭借屈原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只要静待时机,隐居避世,有朝一日定会有所作为。

杨雄采取这样的做法,是儒道思想和生平经历共同影响的结果。

扬雄《反离骚》表达的是对屈原的钦佩、赞颂与惋惜,并不是批判。

另辟蹊径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个人与社会历史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给予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1〕廖群.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论屈原精神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变异与流失[J].天津师大学报,1992,(3).〔2〕林贞爱.扬雄集校注[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324.〔3〕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2010.225.〔4〕张庆利.一九八三年国内屈原研究综述[J].绥化师专学报,1984,(2). 〔5〕黎东方.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5. (责任编辑孙国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