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步态异常评估与康复
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
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脑卒中(Stroke)是指由于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高。
脑卒中患者在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言语能力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是指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脑卒中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的相关研究和指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标准:1. 多学科团队合作:脑卒中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这些专业人员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早期干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的早期阶段就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早期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的早期干预措施包括早期活动训练、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技术训练等。
3. 运动功能康复: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肌肉僵硬等。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肌肉功能锻炼、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
4. 言语和吞咽康复: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言语和吞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言语和吞咽康复包括言语治疗和吞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言语和吞咽功能。
5.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自理训练、日常活动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6. 心理支持:脑卒中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7. 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入:家庭支持和社会融入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心,社会环境应提供良好的支持和适应条件。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一、脑卒中后跌倒的机制和危险因素1.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根据文献报道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是非脑卒中者的1.5 ~2.1 倍。
也有少量短期研究(平均随访 6 个月) 报道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不一定低于非脑卒中老年人,可能是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导致脑卒中后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从而掩盖了跌倒风险的增加。
脑卒中后患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脑卒中后肌肉无力或痉挛、感觉缺失、忽视、视野缺损、平衡功能障碍、注意力下降、视空间障碍均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
前循环脑卒中后患者跌倒大多是因锥体束损害导致的肌肉无力,而后循环脑卒中后患者则是因小脑或前庭功能不全出现眩晕、位置感和协调性损害。
前循环脑卒中还会影响感觉通路出现浅感觉缺失和本体感觉障碍,导致姿势控制障碍。
Ashburn 等认为下肢不稳定且上肢运动功能差的患者更容易跌倒,因为患者在接近跌落的时候无法用上肢自救。
非优势半球脑卒中常伴随肢体忽视、幻觉等,使得患者缺乏对环境危险的警惕,更易出现跌倒。
脑卒中还会引发各种眼部和视觉问题,如视神经麻痹、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上睑下垂、瞳孔障碍、眼肌麻痹、复视、追踪扫视障碍、皮质盲等,导致姿势稳定性变差、跌倒发生。
高级皮层功能损害特别是执行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脑卒中后患者执行运动任务过程中注意力下降、判断力受损、整合能力下降、姿势控制障碍,增加跌倒风险。
2.脑卒中后合并症合并情绪异常如抑郁症状、跌倒恐惧等的脑卒中后患者更容易跌倒,而跌倒本身也会触发情绪反应。
据文献报道,蒙哥马利-奥斯伯格抑郁量表( MADRS) 得分每下降1 个标准差,脑卒中后患者发生跌倒的相对风险增加1.5 倍。
许多老年人尽管以前未发生过跌倒或骨折,但由于抑郁症状和害怕跌倒的情绪,会表现出“谨慎步态”,如轻至中度的步速减慢、步幅减短及基底增宽,使得步态变异性显著增加,反而可能导致新的跌倒,在这些老年人中可发现额叶和锥体外系功能改变。
康复案例及方案
康复案例及方案案例1:脑卒中康复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的意外破裂或者闭塞,导致脑部神经细胞缺氧、坏死,引起相应功能障碍的疾病。
康复是脑卒中患者恢复身体功能的关键过程。
以下是一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方案:康复目标:恢复言语能力、步态平衡、手部协调能力、心理健康。
康复方案:1. 语言康复:定期进行说话训练,如大声说话、跟读、想象说话等。
这些训练将有助于提高他的口语能力和流畅性。
2. 步态平衡训练:进行坐位或站立时进行平衡训练、行走练习等。
这些训练有益于他的步态平衡,避免跌倒或其他身体不稳定。
3. 手部协调能力练习:进行手引导练习、抓握练习、手臂抬起练习等。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他恢复手部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4. 心理保健:进行心理疏导,让他在身体恢复的同时保持心理健康。
案例2: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部退化性疾病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但术后康复也很重要。
以下是一位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方案:康复目标:恢复膝关节的强度、灵活性,加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
康复方案: 1. 进行物理治疗:术后第一天开始,患者将会接受物理治疗,以帮助减轻膝部肿胀、增加膝关节的灵活性。
2. 行走锻炼:在术后恢复期间行走锻炼是必要的。
患者必须经常行走并进行渐进式的锻炼,有助于让膝关节恢复力量和柔韧性。
3. 使用冰袋:使用冰袋(一般为20分钟,可以多次使用)来缓解术后膝部的肿胀和疼痛。
4. 按摩治疗:定期进行按摩治疗有助于恢复膝部的血液循环。
案例3:脊柱手术后的康复脊柱手术后的康复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细心护理。
以下是一位脊柱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方案:康复目标:帮助患者恢复日常活动、恢复肌肉和骨骼组织的功能。
康复方案: 1. 物理治疗:术后开始进行物理治疗,如活动疗法、电疗、热疗等,以缓解疼痛、肿胀和创伤,是恢复脊柱运动能力的关键。
2. 使用辅助设备:使用助行器等辅助设备可以减轻脊柱负担,增强基础肌肉和骨骼的功能。
3. 饮食和营养:增加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助于加速骨骼恢复的速度。
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步态异常的效果观察
但 大部分 患者 出现 一过 性血 氧饱 和度 下 降 , 停止 操 作后 , 可 逐 步恢复 正 常 。有 1 ( .% ) 者 灌 洗 后 出 现急 性 左 心 例 19 患 衰 , 析其 原 因为该 患者 为 合并 尿 毒 症 病 人 , 量 负 荷 重 , 分 容 心 功能不 全 , 镜检 查及灌 洗对 患 者刺 激 , 导 致心 衰 或 纤支 易 心衰 加重 。在 通过 行 床 旁 支气 管 肺 泡灌 洗 治 疗 , 者 体会 笔
年难 治性 肺炎 有确 切 的治疗效 果 , 一种 实 用 、 效 的治疗 是 有 方法 。无 效 的 1例 为 脑 卒 中 患 者 , 经 灌 洗 , 无 咳 嗽反 虽 但
[ ] 矛尧生 , 】 金烈洲 , 应丽君 , 支气管肺泡灌 洗结合病灶局 部注药 等.
对严重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作 用 [ ] 医师进修 杂志 , J.
5 4例接受 B L治疗 的 患者 , A 治疗 总有 效 率 为 9 . % , 明 26 说
位 , 灌洗部 位做 到心 中有数 。 ( ) 对 3 因灌洗 时患 者易 出现 血
氧饱 和度 下 降 , A B L前 及 B AL时需 吸入 高 浓度 氧 , 别是 特
机械 通 气 患者 , 给予 纯 氧 , 中断 通 气支 持 , 需 不 以确 保 患者 有足 够 的氧供 。 ( ) B L的操 作 者要 求 技 术 熟 练 , 量 4行 A 尽 缩短 B L时间 , A 减少并 发 症发 生 。如 患者 血 氧饱 和 度 下降 至 8 %应立 即停 止 操作 , 0 以避 免 严 重 缺 氧。 ( ) 须 在 有 5必
脑卒中康复规范
脑卒中康复规范(一)功能评价: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
评价项目如下:1、躯体功能评价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1.物理治疗:(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
(2)物理因子治疗: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
2.作业治疗:(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辨认、图形辨认、图像辨认训练和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得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认和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脑卒中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脑卒中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出血,进而引发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一、脑卒中康复护理操作流程1. 评估和筛查(Assessment and Screening)康复护理的第一步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筛查,以了解其康复需求和潜在问题。
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脑损伤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同时,通过各种评估工具和方法,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认知、言语、肢体功能,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 制定康复计划(Rehabilitation Plan)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计划应明确康复目标、具体操作步骤和时间节点,并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资源等因素。
同时,康复计划应与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共同制定并实施康复方案。
3. 运动康复(Physical Rehabilitation)运动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物理治疗师的指导,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运动训练,包括肢体功能的恢复、平衡能力的提高、步态训练等。
运动康复应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身体状况来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案,并注重有效的技术指导和适当的运动量控制。
4. 功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功能训练是使患者能够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键环节。
通过职业治疗师的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穿衣、洗澡、进食等。
功能训练应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
康复治疗学知识: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康复治疗学知识: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今天帮助大家总结康复治疗学的相关内容,供考生复习,今天我们来学习康复治疗学知识-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1.评定内容
(1)患者全身状态的评定
全身状态、年龄、合并症、既往史、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
(2)患者功能状态的评定
意识、智能、言语障碍、肢体伤残程度。
(3)心理状态的评定
抑郁症、无欲状态、焦虑状态、患者个性。
(4)患者本身素质及家庭条件的评定
患者爱好、职业、所受教育、经济条件、家庭环境、患者同家属的关系。
(5)对其丧失功能的自然恢复情况进行考前指导
2.确定康复目标
康复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康复治疗一个月要求达到的康复目标。
远期目标:康复治疗三个月后应达到的康复目标:如独立生活、部分独立部分介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等等。
康复目标必须根据病人情况作修正,对每个病人每月举行一次评定会议,评定是否达到目标,如果达到则制定新的目标及计划,如果没有达到,要分析其原因,变更目标,修正训练内容。
根据每位病人的功能障碍、能力障碍、社会不利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目标。
康复目标要由一个康复小组集体进行制定。
3.脑卒中的功能障碍评定
(1)脑卒中后的功能障碍
偏瘫、两侧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与情感障碍等
(2)脑卒中后障碍的三个层次
①残损(impairement),有生理、解剖结构和运动功能缺失或异常。
②残疾(disability),有个体能力受到限制、缺失或不能正常完成某项任务。
③残障(handicap),个体巳不能充分参加社交活动,即人的基本权利活动受到影响。
脑卒中康复的评定方法
脑卒中康复的评定方法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
了严重影响。
脑卒中后的康复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而评
定脑卒中康复的效果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评定脑卒中
康复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自理能力评定,包括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进食、洗漱、穿衣等。
评定患者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
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展。
2. 运动功能评定,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评定患
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制定针
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
3. 认知功能评定,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
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有助于医护人员设计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方案。
4. 情绪及心理评定,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评定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干预
和治疗,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
5. 家庭和社会适应评定,评定患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包括社交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康复情
况和社会融入程度。
以上是评定脑卒中康复的一些主要方法,通过综合评定患者在
生活、运动、认知、情绪及心理、家庭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状况,
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治
疗方案,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结果:患侧支撑不稳,站立 相缩短;对侧腿提前触地; 行走速度减慢
20
偏瘫步态分析
偏瘫腿摆动期:
---最常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足、膝关节屈伸速度减缓和屈髋不足为特征的下 肢僵硬摆动。
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13
14
偏瘫患者步态
偏瘫患者步行周期特点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
15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22
偏瘫步态训练
(一)步行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桥式运动和垫上训练
上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
下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伸髋肌、髂腰肌、髋外展肌、膝关节伸展、 屈曲肌群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二)平衡训练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过 伸;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过伸才能负重; 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突然伸展
膝过伸的训练: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双侧下 肢,然后患 侧下肢。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与步态的评估及训练
摆动频率越低,平衡越好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 感觉与平衡有重要关系
三大系统: 1.牵张反射 2.不随意运动 3.随意运动
四、平衡的训练方法
☆根据三级平衡评定方法逐级训练 ☆根据影响平衡的几个条件来增加难度 ☆以站立平衡训练为例
静态平衡训练:
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然后 进行独立站立训练。
患者取上述站立位,开始时 可辅助患者保持静态平衡,待 患者能够独立保持静态平衡一 定时间后,再进行动态平衡训 练。
3.结合偏瘫患者步态分析的训练 ①选择性腹肌活动的再训练
②伸髋时抑制伸膝
③选择性伸髋
④伸膝分离运动
4.具体训练方法举例
①站立平衡训练 ◇平衡仪或VR模拟训练 ◇站立位向各个方向取物 ◇站立位拍打悬吊球 ◇站在不稳定的平面 ◇ 站在平衡板上保持平衡
②步行平衡训练 ◇绕开障碍物 ◇走S形路 ◇走振动的平衡杠 ◇走着仍球进篮 ◇边走边半蹲拾物 ◇跨步抛接球训练 ◇侧方走
无帮助不能 完成
能做但要帮 助
正常完成
4 X 25 = 100
二、步行功能的评定
1.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2.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三、影响平衡的几个因素
平衡的条件
感觉作用
支撑面积越大,越 有利于平衡
重心,高度,范围
其大小取决于支撑面的 大小和性质,大、硬、平 整时稳定极限大
六、平衡反应的诱发
如果患者要随意移动而不必害怕跌 倒及行走时不用拐杖,必须重新建立平 衡反应,并形成一些保护性机制
如果手表现出明显的联合反应,以 痉挛模式强烈地屈曲,将影响到患者 的步行,妨碍平衡反应
偏瘫患者早期会出现害怕心理, 加上由于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不 敢再步行,因此会出现害怕跌倒, 恐惧等问题。只有充分的平衡, 害怕跌倒的心理才会消失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异常步态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异常步态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受损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包括:
1. 金字塔步态:由于脑卒中造成的下肢肌肉痉挛和瘫痪,患者在行走时表现为下肢肌肉僵硬,步态呈现出类似于患者高举手臂写字的姿势。
2. 足下垂步态:脑卒中可能导致运动神经元受损,造成患者足部无法提起,行走时下肢无力拖地。
3. 拖步姿势:由于脑卒中造成的下肢肌力减退或瘫痪,患者在行走时下肢无力,步伐短小且需要用手抓住物体来帮助行走。
4. 屈曲步态:脑卒中可能导致下肢肌肉痉挛,使患者在行走时下肢关节过度弯曲,膝、髋关节无法正常伸展。
5. 痉挛步态:部分脑卒中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下肢肌肉痉挛,导致步态不稳定,摇摆行走。
这些异常步态是根据脑卒中对身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提升步态稳定性和恢复行走功能。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分析任小南【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表现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借助三维步态分析方法,观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患者步速、患侧步长、患侧跨步长均大于治疗前(P<0.01)。
治疗后患侧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有明显改善,均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
观察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其中髋关节在内收外展、屈曲伸展方面治疗后有显著改善(P<0.01);膝关节屈曲伸展治疗后改善效果显著(P<0.01);踝关节在内翻外翻、内外旋转、背屈跖屈方面,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1)。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配合三维步态分析方法,可对患者步态情况做定量评价,用于评价患者康复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白求恩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16)006【总页数】2页(P570-571)【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三维步态分析【作者】任小南【作者单位】[1]福州市马尾区医院康复科,35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步态异常、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日常生活能力严重下降,对患者自身、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均带来极大负担,这就要求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1]。
但是,如何对患者步态情况、步行能力进行评价,是多数患者关注的问题。
为此,本文以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分析康复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表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62~75(68.4±4.2)岁;病程6~17(10.4±2.5)个月;脑出血19例,脑梗死17例,均为单侧;右侧瘫痪20例、左侧瘫痪16例。
纳入标准:①以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相关标准为参照[2],并配合MRI、CT检查,确诊疾病类型;②患者均为单侧肢体偏瘫,无下肢手术史、中枢神经系统病史、危重症情况等;③患者均自愿配合康复治疗,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脑卒中康复的步骤和护理计划
了解患者的家庭、朋友等社会 支持网络的情况,判断其可获 得的社会支持程度。
应对方式评估
评估患者面对疾病和康复过程 中的应对方式,是否积极、有 效。
康复信心评估
了解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和期望 ,鼓励其积极参与康复过程。
03
脑卒中康复步骤
早期康复介入时机
识别早期康复介入的重要性
01
脑卒中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
社区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康复中心、志愿者服务等,为患者提供更为全 面和便捷的康复服务。
社会支持网络建立
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如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寻求专业 心理咨询等,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06
总结与展望
脑卒中康复工作成果回顾
01
康复技术的进步
随着医学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脑卒中康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包括物理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提供心理支 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
心。
家属指导
向患者家属传授康复知识和技能, 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和帮助,共同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挑 战。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评估
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 和需求。
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
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得患
者的康复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02
康复团队的协作
脑卒中康复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神经内科医生、康复医生、护
士、物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等。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沟通,能够
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估和康复训练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估和康复训练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常见的疾病,它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后,康复护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估和康复训练。
一、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1. 神经系统评估脑卒中患者通常会出现运动和感觉缺失等神经系统问题。
护士可以执行相关测试,如肌力测试、反射测试和感觉测试等,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
2. 应对能力评估脑卒中患者可能面临记忆损伤、注意力缺陷以及情绪问题等挑战。
通过进行认知和心理状态评估,护士可以了解患者的应对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3. 日常活动评估日常生活活动(ADL)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包括个人卫生、进食、穿衣等方面,通过对患者日常活动进行评估,护士可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
二、脑卒中康复训练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关键。
通过进行肌力锻炼、平衡训练和步态改善等,物理治疗师可以促进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2. 言语和语言治疗脑卒中可能导致患者言语和语言障碍,如失语或吞咽困难。
言语和语言治疗师可以通过语音训练、发音练习和吞咽技巧指导等方法来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
3.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师通过评估并培养患者日常活动(ADL)能力,以便重新投入社会生活。
他们还可推荐使用辅助设备,如助行器具或轮椅,并教授适当的使用方法。
4. 心理支持脑卒中后,许多患者面临心理困扰,如抑郁、焦虑等。
康复护理人员应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结:脑卒中康复护理包括评估和康复训练两个方面。
通过神经系统、应对能力和日常活动等多个方面的评估,护士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而在康复训练阶段,物理治疗、言语和语言治疗、职业治疗以及心理支持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一名康复护士,我们要充分了解脑卒中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护理与支持。
脑卒中康复评估及功能锻炼
• Ⅰ级 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 Ⅱ级 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 Ⅲ级 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 面
• Ⅳ级 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 Ⅴ级 正常肌力 【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
独立:活动中不需他人帮助
1. 完全独立(7分)-- 构成活动的所有作业均能规范、完全地完成,不需修改和辅助设 备或用品,并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 2. 有条件的独立(6分)-- 具有下列一项或几项:活动中需要辅助设备;活动需要比正 常长的时间;或需要安全方面的考虑
依赖:为了进行活动,患者需要另一个人予以监护或身体的接触性帮助,或者不进行
周口市中医院医教科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2、认知功能评定: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理解、智能等
●常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査(MMSE) ●失用症的评估:运动性失用、结构性失用、意念运动性失用(模仿、执行口头 指令)。 ●失认症的评估:一侧空间失认、触觉失认、视觉失认
3、情绪评定
●焦虑评定:汉密顿焦虑量表(HAHA) ●抑郁评定: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周口市中医院医教科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临床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痉 挛 •僵 硬 • 肌张力弛缓 • 肌张力障碍
周口市中医院医教科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肌张力分级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 0级:正常肌张力。 •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
毕义明步态评估与康复
毕义明步态评估与康复毕义明步态评估与康复是一种针对步态异常的评估和康复训练方法。
步态异常是指个体在行走或运动时出现的姿势、节奏或韧带肌肉活动失调等问题。
这种评估与康复方法通过对步态异常的评估,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以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在进行步态评估时,首先需要对个体的一系列步态指标进行测量,包括步幅、步速、步态周期、步态节奏等。
这样可以全面了解个体的步态异常情况,并能够为后续康复训练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
评估中通常会使用一些专业的测量设备,如步态分析仪、电子脚感应器等,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康复训练中,针对不同的步态异常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例如,对于步态不稳定的个体,可以通过平衡训练和强化核心肌群的方法来提高稳定性。
对于步态迟缓的个体,可以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和大肌群的运动来改善步态速度。
对于步态不协调的个体,可以通过神经肌肉的联合训练来改善协调性。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一定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方案。
不同个体的步态异常原因和程度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康复方案。
此外,训练过程中密切监测个体的康复进展,并根据进展情况适时调整康复计划,以获得最好的训练效果。
毕义明步态评估与康复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改善步态异常问题,提高步态的稳定性、协调性和速度,并帮助个体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
通过针对步态异常的个体化康复训练,个体可以重获自信,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然而,这种评估与康复方法需要专业的医生或康复师进行指导和管理,以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重要的是,个体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持性,才能获得最好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步态评估量表(POMA-G)
7.躯干稳定
0分-身体有明显摇晃或需使用步行辅具
1分-身体不晃,但需屈膝或有背痛或张开双臂维持平衡
2分-身体不晃,无屈膝,不需要张开双臂或使用辅具
8.步宽
(脚跟距离)
0分-脚跟分开(步宽过大)
1分-走路时两脚跟几乎靠在一起
步态测试得分:(满分12分)
总分
步态评估表(POMA-G)
评估内容
评分标准
得分
1.起步
0分-有迟疑,或须尝试多次方能启动
1分-正常启动
2.抬脚高度
a.左脚跨步
0分-脚拖地,或抬高大于2.5-5cm
1分-脚完全离地,但不超过2.5-5cm
b.右脚跨步
0分-脚拖地,或抬高大于2.5-5cm
1分-脚完全离地,但不超过2.5-5cm
3.步长
对侧脚
1分-有超过站立的对侧脚
b.右脚跨步
0分-跨步的脚未超过站立的对侧脚
1分-有超过站立的对侧脚
4.步态对称性
0分-两脚步长不等
1分-两脚步长相等
5.步伐连续性
0分-步伐与步伐之间不连续或中断
1分-步伐连续性
6.走路路径
(行走大约3m)
0分-明显偏移到某一边
1分-轻微/中度偏移或使用步行辅具
脑卒中后膝过伸机制及其康复
康复评定贯穿于康复治疗过程
需要整体分析体态,不局限于膝盖,从骨盆、髋关节,再到 膝关节、踝关节,每一个关节都需要去做具体的分析评估。
评定内容: 1、肌力:股四头肌、腘绳肌 2、肌张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 3、PROM:髋、膝关节伸展角度
康复治疗:
通过牵伸、关节压缩,促进膝关节深感觉的恢复。
康复治疗:
通过被动、然后到主动、再到抗阻的训练来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胫前肌肌力。
康复治疗:
注意髋及踝关节的协调,纠正异常步态。采取站斜 板训练来治疗小腿三头肌和跟腱的痉挛或挛缩。
康复治疗:膝关节控制训练
控制训练:仰卧位伸膝控制。俯卧位屈膝控制,尤 其加强0~90°的康复训练,避免臀部抬起;
康复治疗:倒走训练
小结
1.治疗过程应循序渐进,注意患侧膝关节保护。 2.不要过早站立、行走; 3.减少步行距离; 4.弹力绷带缠绕法或者使用膝关节支具; 5.需重视膝过伸预防。
谢谢观看
THANK YOU
脑卒中后膝过伸: “膝反张”,又称“锁膝”现象, 即在行走或站立过程中,患侧下肢在支撑期出现膝关节过度伸展(膝伸展角度大于5°)的情况, 同时出现重心向后撤,患侧髋关节过度屈曲,身体出现后倾趋势的现象。
机制:
1.股四头肌张力高,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弱,而膝关节周围肌力、肌张力异常易产 生交互抑制效应,导致腘绳肌(屈膝肌)对运动体位改变的反射性保护减弱,是膝过 伸形成的机制; 2.有研究发现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缺陷与股四头肌力弱是膝过伸的重要原因。 3.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 即足下垂,踝关节达不到功能位,膝过伸代偿。跟腱挛缩导致 的代偿性膝过伸。 4.髋关节的屈曲挛缩,骨盆旋后或是臀大肌后伸无力,都可以引起膝关节的过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后步态异常分析及康复治疗进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强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是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有研究报道脑卒中后早期50%的患者不能步行,12%的患者借助辅助器具可以步行,37%的患者能够独立步行。
经过11周的康复后,仍有18%的患者不能够步行,11%的患者借助辅助器具步行,50%的患者可以独立步行[1]。
脑卒中后恢复步行是患者的主要目标,脑卒中后康复也主要是针对步行功能恢复,特别是在亚急性期。
本文对脑卒中异常步态分析及康复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脑卒中后步态异常分析脑卒中患者可以出现明显的步态异常,而且容易摔倒。
为了研究脑卒中后步态异常的特点,需要对步行的参数进行分析,如时空参数、运动学、运动力学、氧耗量等[2,3]。
尽管先进步态分析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分析及康复,但导致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原因并不是完全清楚[4,5]。
正常步态在时空间参数应该是对称的,双下肢垂直力量及时间参数差异<6% 。
偏瘫步态的特点是不对称、分离运动控制差、平衡反应延迟及破坏、患肢负重减少、身体不能平滑且对称前行,在恢复过程中偏瘫步态变化很大,偏瘫侧肢体出现共同运动,需要骨盆及非瘫痪侧肢体来代偿[6]。
进行步态分析时常常采用时间及空间参数,偶尔也需要分析运动学及运动力学。
时间参数主要指标有摆动相时间、支撑相时间、摆动相与支撑相之间比值;空间参数主要是步幅。
偏瘫患者时间参数不对称表现为偏瘫侧肢体摆动相时间延长和/或对侧下肢支撑相时间延长[7]。
偏瘫患者步幅不对称则没有规律,因为偏瘫患者严重程度不同,有些患者表现为偏瘫侧步幅增加,有的患者表现为非瘫痪侧步幅增加[8]。
影响脑卒中步态的因素包括卒中的严重程度、卒中的类型、卒中的并发症(如关节活动度受限及躯干控制差)等,因此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差异很大。
1.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偏瘫步态的一个重要时间参数变化是步速下降。
慢性脑卒中患者的步速为0.10 m/s 到0.76 m/s之间[9],最大步速为0.76 m/s 到1.09m/s之间。
脑卒中步速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影响因素包括不同的测量技术和设备、测量是辅助器具的使用(如手杖、支具、外部支持)、卒中的严重程度及病程[10]。
脑卒中后时间参数不对称发生率为55.5%,而同一组患者空间参数不对称发生率低,为33.3%。
偏瘫侧下肢摆动相时间与非瘫痪侧下肢摆动相时间比值为1.23-1.61,偏瘫侧下肢步幅与非瘫痪侧下肢步幅比值为0.92[11]。
步行速度是步态的一个整体指标,它与步频、跨步长、双腿支撑相时间、偏瘫侧及非偏瘫侧支撑相时间等有关。
偏瘫步态时间参数的特点是平均步幅时间延长及步频减少,双下肢单腿支撑相时间均延长。
偏瘫侧下肢支撑相时间缩短而摆动相时间延长,而相对应的是非瘫患侧下肢支撑相时间延长而摆动相时间缩短,双腿支撑相时间也延长[12]。
总之,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是下降的,其原因包括运动功能恢复差、平衡功能受损、肌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
偏瘫患者时间及空间参数分析见表1。
表1 左侧偏瘫患者的时间及空间参数参数左侧右侧步频(步/min)98.4 98.4双腿支撑相时间(s)0.32 0.28足离地(%)62.3 63.9对侧足着地(%)49.2 50.8对侧足离地(%)13.1 9.84单腿支撑时间(s)0.44 0.50步幅(m)0.45 0.49步幅时间(s)0.62 0.60跨步长(m)0.94 0.97跨步长时间(s) 1.22 1.22步速(m/s)0.77 0.79偏瘫侧肢体双腿支撑相时间、对侧足离地时间、步幅时间延长,而单腿支撑相时间、步幅及跨步长、步行速度下降。
2.偏瘫步态的空间参数特点偏瘫患者的主要空间参数特点是偏瘫侧肢体与非偏瘫侧肢体步幅不同。
许多研究报道偏瘫侧下肢步幅一般比非瘫患侧下肢延长,但也有相反报道。
Balasubramanian et a l [13] 的研究认为步幅不对称与偏瘫侧步行时产生的前行力量相关。
根据他们的观察,偏瘫侧产生前行力量减少时偏瘫侧步幅增加,提示非瘫痪侧产生前行力量增加引起瘫患侧的步幅增加。
严重偏瘫患者(依赖于屈肌及伸肌共同运动)偏瘫侧步幅较非偏瘫侧更长,但这并不影响自由步行时的步速,可能由于非偏瘫侧下肢代偿性产生前行力量增加所致。
3.脑卒中患者运动学异常关节运动学是描述不同节段身体空间运动的参数,如关节运动的角度。
步行主要运动是发生在矢状面。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⑴支撑相运动学异常当步频下降时,髋关节从足接地时的屈曲15°伸展到支撑相时的伸展10°。
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从而使对侧下肢步幅正常[14],但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15]。
髋伸肌缩短及髋屈肌过度活跃可以使髋伸展力矩下降,限制了支撑相髋伸展力矩。
另外,踝跖屈肌过度活跃是导致支撑相髋伸展下降的最常见原因,因为支撑相足背屈后才能使下肢前行,这是髋伸展和躯干前移所必须的。
如果由于踝跖屈肌过度活跃导致踝跖屈力矩增加或踝跖屈肌缩短,踝背屈下降,则可导致支撑相后期的髋伸展下降[16]。
偏瘫患者可以出现足着地时髋屈曲下降,可能由于髋伸肌过度活跃或髋屈肌活动受限所致[17]。
偏瘫患者膝关节运动方式有三种[1]:(1)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着地时);(2)支撑相早期膝屈曲下降,随后在支撑相后期膝过伸,摆动前期膝屈曲延迟;(3)支撑相大部分时间膝关节过伸[6]。
当步频下降时,膝关节从足根着地时屈曲3°到足趾离地为摆动相做准备时的屈曲35°。
支撑相膝关节过伸可以由小腿三头肌过早活动导致小腿被拉向后方所引起,股四头肌痉挛也可导致膝关节过伸,膝关节过伸也可能是负重时为了使膝关节稳定的代偿,腘绳肌可以稳定膝关节[18,19]。
另外一个常见支撑相运动学异常是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足趾离地时踝跖屈力量下降。
正常情况下,踝关节由足早期着地时的踝背屈8°迅速跖屈至足趾离地时的踝跖屈17°。
快速踝跖屈使得重心前移,增加了对侧下肢步幅。
摆动相时踝跖屈肌过度活动或缩短限制踝关节背屈,导致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
足趾离地时踝趾屈力量下降是由于踝跖屈肌没有进行充分离心收缩而达到最适初长度所致。
脑卒中后踝跖屈肌缩短也使踝跖屈力量减弱[20]。
⑵摆动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从足趾离地时伸展9°到摆动相中期屈曲20°。
正常步幅步行时下肢前行需要髋关节屈曲,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髋屈曲下降,由于髋屈肌无力或髋伸肌过度活动所致。
正常情况下,在摆动相前1/3膝关节屈曲达到高峰值65°,在足着地前膝关节屈曲达到4°。
偏瘫患者摆动相时膝关节运动模式有两种。
一种类型是摆动相膝关节屈曲下降,这是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步态异常,膝僵直步态是这种步态的特征性表现。
膝关节屈曲下降的原因有最常见的股四头肌过度活动以及足蹬地无力,膝屈肌无力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摆动前期的髋屈曲无力及踝跖屈肌过度活跃也可造成膝僵直[21]。
摆动相膝关节的另一种类型异常是足跟着地前膝伸展不足。
从摆动相中期到末期下肢向前摆动的伸展力矩下降或膝屈肌过度活跃均可导致膝伸展不足,伸膝肌无力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22,23]。
另外一个常见摆动相运动学异常是踝背屈下降。
正常情况下,踝关节在摆动相中期达到中立位,并保持这个位置至首次足着地。
摆动相中期踝关节达到中立位很重要,因为此时足最接近地面,只有中立位才能使足廓清,防止足拖曳。
摆动期及足跟着地时踝背屈不能是由于踝跖屈肌过度活跃及踝背屈肌无力所致,踝跖屈肌挛缩是另外一个原因[22]。
总之,偏瘫患者摆动相异常的特点是髋屈曲下降、膝屈曲下降、踝背屈下降或持续踝跖屈,导致摆动相下肢不能缩短离地,出现足拖曳。
患者出现划圈步态,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使足离开地面。
4.脑卒中患者运动力学异常步行时的时空参数及运动力学都是关节产生的力矩作用的结果。
运动力学不能够直接测量,而需要测力平台。
研究表明偏瘫患者步行时偏瘫侧与非偏瘫侧的运动力学与正常人不同,双侧下肢运动力学不对称,而且差异很大。
运动力学分析包括三个变量:力、力矩和功率。
偏瘫步态可以出现各种异常力学改变。
正常人地面反作用力出现双峰曲线,双峰分别出现在预承重期和足蹬地期,支撑相中期处于中间低谷。
一些偏瘫患者地面反作用力相对恒定,患侧下肢有三个小的不规则的峰值和低谷。
与偏瘫侧相比,非瘫痪侧下肢在首次触地及足蹬地期产生很大的垂直力量[23]。
偏瘫患者膝关节的力矩也与正常人不同,在支撑相早期产生屈曲负力矩,在后期支撑相产生伸展正力矩。
有报道偏瘫患者在患侧下肢在整个步行周期中均产生伸展正力矩[24]。
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几乎所有力矩和功率均较非偏瘫侧下降,而且在舒适步行时双下肢的力矩和功率均较对照组下降[25]。
偏瘫患者的步速差别很大,从很慢到接近正常。
在恢复早期由于瘫痪及运动控制差,步速要慢。
随着肌力增加和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运动速度加快而且异常运动减少。
二、脑卒中步态异常康复训练目前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康复主要依赖于物理治疗,不同的物理治疗方法的目的是恢复患者行走能力。
虽然神经发育技术如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运动再学习技术应用广泛,但是还没有足够证据证实以上任何一项技术比另一项技术更有效[26]。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
1.强化训练(Intensive training)强化训练是指增加训练时间和加大训练强度两种方式,前者指“额外工作量”和“训练的时间总量”,后者通常是指“运动频率”[27]。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强化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28,29,30]。
2.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主动与游戏互动是脑卒中后新的康复治疗手段。
该技术运用计算机和专业的软硬件显现仿真环境,实现在视、听、触、动觉等方面的虚拟互动和反馈,使用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可控的功能性运动和操作,达到功能重建目的。
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较常规康复技术更有趣,鼓励重复训练,增加患者的参与程度。
Mirelman 等评估了VR治疗后的步态运动力学,结果发现VR治疗后足蹬地力量明显增加,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变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且在支撑相和摆动相膝关节关节活动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31]。
在最近一篇综述中,Moreira 等认为VR对于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康复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技术,然而许多问题仍没有解决,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32]。
3.运动想象疗法(Motor imagery, MI)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