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2格律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长春版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黄鹤楼》教案1【设计意图】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
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
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2、学习古诗: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3、小结启发: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二、揭示诗题、解题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⑴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⑵补充介绍“黄鹤楼”、“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引导归纳:⑴静态:①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送别的心情──孤。
⑶动态:①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2格律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长春版
《黄鹤楼》教学设计《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教学难点】1.描述诗中意境;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搜集崔颢生平与创作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出示李白的图片)这是谁?(李白)谁来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已学过的李白的诗:《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的诗充满想象与夸张,给人一种飘飘若仙,超凡脱俗之感。
傲视权贵。
)师:后人都称他为“诗仙”,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一天,他来到武昌,登上黄鹤楼。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
《黄鹤楼》 说课稿
《黄鹤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它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是唐诗中的佳作。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手法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在学习中可能会缺乏耐心和细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语言、韵律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内涵。
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2格律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长春版
《黄鹤楼》教学设计《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教学难点】1.描述诗中意境;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搜集崔颢生平与创作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出示李白的图片)这是谁?(李白)谁来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已学过的李白的诗:《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的诗充满想象与夸张,给人一种飘飘若仙,超凡脱俗之感。
傲视权贵。
)师:后人都称他为“诗仙”,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一天,他来到武昌,登上黄鹤楼。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了解黄鹤楼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图片展示和地理信息系统,培养学生对景点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2.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3. 关键词语解析: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等;4. 意境与主题探讨:引导学生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第二篇:教学过程与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产生兴趣和好奇心;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4. 诗文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5.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展示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背景;5.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第三篇:教学评价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2. 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3. 阅读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诗文解析和景点介绍;5.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黄鹤楼》教案学案
《黄鹤楼》教案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诗歌。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利用图像和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鹤楼》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以及《黄鹤楼》的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3 诗歌内容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多次阅读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3 辅助教学:使用图像和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等。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练习题等。
4.3 测验成绩:通过测验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指定的教材或古诗文选集。
5.2 图像和音乐: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像和音乐资料,以辅助教学。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的兴趣。
6.2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节奏的感知。
6.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七章:课堂练习与作业7.1 课堂练习: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巩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古诗黄鹤楼教案
古诗黄鹤楼教案教案标题:古诗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黄鹤楼》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2. 理解古诗《黄鹤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 了解古诗《黄鹤楼》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2. 理解古诗《黄鹤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学习古诗《黄鹤楼》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黄鹤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学习古诗《黄鹤楼》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黄鹤楼的景色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古诗《黄鹤楼》的兴趣。
2. 通过提问或讲解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黄鹤楼》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二、学习1. 讲解古诗《黄鹤楼》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分段解读古诗《黄鹤楼》,重点讲解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3.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古诗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三、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感受古诗的魅力和韵味。
四、总结1. 总结古诗《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强调古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作业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古诗《黄鹤楼》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活动,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反思:1.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结合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教案一:《黄鹤楼》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黄鹤楼》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知识。
2. 能够朗读并背诵《黄鹤楼》诗歌。
3.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4.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诗歌的原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知识。
2.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诗歌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
2. 学生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解,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
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思考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练习。
3. 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诗歌。
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诗歌的感受和理解的文章。
教案二:《黄鹤楼》白话文翻译【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黄鹤楼》诗歌的白话文翻译。
2.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的白话文翻译的理解。
2. 诗歌中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诗歌的白话文翻译和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资料。
《黄鹤楼》教学设计15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对照)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
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
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
然后交流一下。
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教案一:初中语文《黄鹤楼》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课文。
(3)了解唐代文学家崔颢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翻译和内容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黄鹤楼》全文。
2. 崔颢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唐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词和句式。
2.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四、小组讨论(10分钟)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二:初中语文《黄鹤楼》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课文。
(3)了解唐代文学家崔颢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黄鹤楼》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字,会写“孟、浩、陵”等三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3。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
2、通过《赠汪伦》引出新课。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1、生试读全诗。
教师板书全诗。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重点学习“陵”字。
3、再读,体会并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4、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
三、学习古诗总结学法1、“知诗人解诗题”(1)学生交流对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认识。
(2)齐读诗题,解释“之”,标注在诗题中。
(3)请同学说说诗题的意思。
(4)总结学法“知诗人解释题”。
2、抓字眼明诗意(1)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应该抓的字眼并划下来。
(2)以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
(3)读懂诗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如:介绍李、孟,说诗句的意思,逐句朗读解释,结合画面阐述,表演等形式)。
教师检查——投影出示练习。
出示图片,绘制地图。
(4)总结学法。
3、入诗境悟诗情(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结合图文并茂的板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投影出示练习。
(4)总结学法。
4、归纳古诗学习三步法:一、“知诗人解诗题”二、“抓字眼明诗意”三、“入诗境悟诗情”四、背诵并默写五、拓展知识诵读古诗课下搜集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整理、背诵。
《黄鹤楼》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内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教学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2、认识课后11个生字。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黄鹤楼》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写黄鹤楼的诗歌。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黄鹤楼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学生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法: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探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3. 比较法:通过与其他诗歌的比较,感受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4. 情境法: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崔颢在登上黄鹤楼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的魅力吧!二、作者简介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崔颢。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 年)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第13课 唐诗五首 《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3.《黄鹤楼》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五首唐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体现了唐代诗歌创作繁荣的景象。
这些诗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转变和成长。
其中,崔颢的《黄鹤楼》以登临感怀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感受诗歌意境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储备也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因此,本课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五首唐诗,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品味诗歌的韵律、意象、意境等美学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唐诗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五首唐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韵律、意象、意境等美学元素。
(3)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诗句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2)体会诗人登高远望的感受以及表达的人生哲理。
(3)感受诗人狂放不羁的人生态度和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创作背景。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诵读,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境法: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诗歌所表达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黄鹤楼》教学设计(吉林省县级优课)
《黄鹤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2、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延伸拓展:登金陵凤凰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黄鹤楼》学习教学学习设计
《黄鹤楼》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联合,理解诗歌粗心,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尝感觉诗歌所表现的事过境迁、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课要点】理解诗歌粗心,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课方法】朗诵法,想象法,议论法【教课过程】一、点题导入1.今日,我们来学习《黄鹤楼》。
齐读题目,谈谈你对黄鹤楼的认识。
【屏显黄鹤楼资料及图片】二、初读古诗,感知粗心。
1.放声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指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默读古诗,联合说明弄懂粗心,小组内相互谈谈。
三、读悟联合,感觉忧虑。
(一)感觉诗歌首颔联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到达了黄鹤楼。
望着雄伟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觉呢?【屏显诗歌一二联】2.想要知道诗人现在感觉,我们想来看看他眼前这座黄鹤楼的传说。
【屏黄楼】3.此再来看看两句,是什么意思呢?仔看看,几句有什么特色?(相机指人感觉空茫)5.生。
6.:是啊,往日的黄和神仙都已升而去,里只余下了——其,千百年来,逝的何止是神仙和黄呢?朝代更迭,贵爵将相,富贵荣华、恩仇是非又何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屏:------------- 一朝去,白云千空悠悠。
】学生充着种感触四句。
(二)想象歌画面1.人感触之余,登上了“天下景”的黄楼,极目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自由歌第三,想象画面,而后用自己的来描绘你所看到的情形。
2.着想象,再。
(三)领会歌尾感情1.这样美景,人站在楼上,不痴了,醉了⋯⋯静静地,斜阳已斜,暮色合,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烟波江上”,“关”。
2.“蚱舟,不,多愁”愁是深重的,“日暮关何是?烟波江上令人愁。
”“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久的,请读“日暮乡关哪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哪处是?烟波江上令人愁。
”夜幕降临,孤独就会跟着暮色笼盖过来,特别是四周流浪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黄鹤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黄鹤楼崔颢空空悠悠孤寂苦闷历历萋萋触景生情愁思乡之愁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2、译读——理解内容3、说读——体味情感4、背读——积累词语三、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黄鹤楼》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既有文化底蕴,也有脍炙人口的美感。
通过学习《黄鹤楼》,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黄鹤楼》这首古诗。
2. 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导读法、互动式讨论法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和表达、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课前播放一段关于黄鹤楼的视频或是播放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2. 展开讲解老师向学生介绍黄鹤楼源于岳阳楼之后,对诗人崔颢进行介绍,以此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然后,老师逐句进行解读,注重对词语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组织互动讨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例如,提问黄鹤楼的意象、诗人表达的情感等。
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展开表达,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4.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句黄鹤楼,并进行深入探讨。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随后,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5. 小结和作业布置老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内容可以是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读后感,或是对黄鹤楼的再创作等。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满意度。
在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关于《黄鹤楼教案》的详细内容,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对《黄鹤楼》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教学难点】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搜集崔颢生平与创作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出示李白的图片)这是谁?(李白)谁来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已学过的李白的诗:《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的诗充满想象与夸张,给人一种飘飘若仙,超凡脱俗之感。
傲视权贵。
)
师:后人都称他为“诗仙”,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一天,他来到武昌,登上黄鹤楼。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
(这点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就是爱在墙上画。
不过,现代人画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古人更诗情画意,人家画的是诗。
所以你将来想画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画出一首诗来再说。
)
李白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
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
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时,满腔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
他扔下笔,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郁郁地转身而去……
听了故事,同学们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叹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有知道黄鹤楼的吗?(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与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
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
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师: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
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情景。
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实际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
(播放配乐朗诵版《黄鹤楼》,学生跟着吟诵)
师: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
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
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与《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五、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师:(出示黄鹤楼的图片。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1.诗中的“鹦鹉洲”不只是随意选的地名,里面大有玄机,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研究。
(提示:这个地名与一个叫“祢衡”的名士有关,《三国演义》
中有他的事迹。
)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播放音乐:千古绝唱《黄鹤楼》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