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起承转合
诗歌起承转合
(2)暗起---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起”的作用:
(1)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环境.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岭色千重万重雨, 水调子,水调歌。 断弦收与泪痕深。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紧扣诗歌的脉搏
——起承转合
清代《诗则》: 节拍平仄吟风月, 韵押东江流水声。 起承转合天下事, 比兴对偶物生情。
《红楼梦》第四十八 回,香菱学诗学得痴 迷,要拜黛玉为师, 黛玉对她说“什么难 事,也值得去学?不 过是起承转合,当中 承转是两副对子。平 声的对仄声,虚的对 实的,实的对虚的。”
“起”即起 头 “承”是承 接 “转”是转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 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 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抑扬的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 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 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二) 重视“承”句 “承”起续境
“承”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 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 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 逐舟行。
哀乐的转
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歌的起承转合(汇)文无定法,但却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
诗亦然。
律诗常见的章法有以下几种:一`起承转合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
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cheng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写该环境出现的事件)当下,zheng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情,qing斑马鸣。
(合,瞻前顾后)情入当前景,ming萧萧斑马挥手自兹去,萧萧杜甫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近景,yi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事, xin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jin起、承、转、合在五律和七律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但也有例外。
比如杨万里 过杨村石桥两岸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起)远,全貌,chuan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承)近,细节,chuan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水际天。
(再承)近,细节,tian政尔清和还在道,(转)为谁辛苦不归田。
(合)tian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使环境更加丰满迷人,用以突出重点。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例如:杜甫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
(承)guo,tu,zhuan,wu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
(合)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天,地,人,sha,jia,hen,hua商女不知亡国恨,(转)隔江犹唱后庭花。
(合)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感情入物入景)。
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
很合人的视觉感觉。
写诗的结构
写诗的结构
写诗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起承转合:这是古诗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四个字,概括了整个诗歌的布局。
起,
即开头,要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承,即承接上文,使诗歌内容连贯;转,即转换,使诗歌波澜起伏;合,即结尾,要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押韵:押韵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富有节奏感。
押韵通
常分为韵和仄韵,根据诗歌的格和韵律来安排。
3. 对仗:对仗是古诗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可以使诗歌更加精炼、富有韵味。
对包括
名词对仗、动词对、形容词对仗等,根据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来安排。
4. 意境:意境是古诗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社会、人生事物,表达、思想
和哲理的过程。
意境可以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营造。
5. 修辞:修辞是古诗的语言艺术,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常用的修辞
手法包括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
6. 节奏:节奏是古诗的音乐美,诗歌更加具有韵律感。
可以通过平仄、节拍、速度
等来创造不同的节奏效果。
7. 格律:格律是古诗的,可以使诗歌更加符合韵律和格律要求。
不同的古诗流派有
不同的格律要求,如七绝、五绝、律诗等。
诗歌鉴赏之起承转合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 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此外,起句还常常和最后的合句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 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当然诗人心境的澄明,结合最后两句看就更加 明朗。
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的意思
• 出自元· 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 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 合要渊水。”。 • 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 法。
诗歌的起承转合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 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 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 律诗要法,曰起、 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 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颔联或写意,或 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颈联或 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 避,要变化。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 联之意, 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 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 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 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 回味。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对象 地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情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1. 起。
- “床前明月光”,这一句非常直白地开启了全诗。
就像我们晚上睡觉,突然一睁眼,看到床前有一片明亮的月光。
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很抓人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了一个有月光的夜晚场景之中。
2. 承。
- “疑是地上霜”,顺着前面看到月光的情景,诗人开始发挥他的想象了。
他可能刚睡醒,迷迷糊糊的,看到那白白的月光,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
这一句是对第一句的承接和进一步的描写,把那种朦胧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了。
3. 转。
- “举头望明月”,这里开始转折啦。
前面还在疑惑是不是霜呢,现在突然抬起头来,看清了原来是明月。
这个转折很自然,从疑惑到确定,从看地上到看天上。
4. 合。
- “低头思故乡”,最后一句就把整首诗合起来了。
看到明月,就低下头思念起故乡。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总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的。
前面的月光、疑霜、望月,都是为了最后这一句思乡之情做铺垫,就像一路引着读者走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内心深处。
1. 起。
- “白日依山尽”,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起句。
太阳沿着山慢慢落下,给人一种很开阔的感觉,就像电影里的大远景镜头,一下子把整个画面展开在我们眼前,有山有落日,画面感超强。
2. 承。
- “黄河入海流”,承接上一句,从山上的落日转到了黄河向着大海流去。
这就像镜头从山上慢慢拉到黄河,沿着黄河的流向,一直到大海。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句把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了出来,和前面的落日景色相呼应。
3. 转。
- “欲穷千里目”,这里突然一转。
前面都是在描写眼前的景色,这一句就从写景转到了诗人的想法上。
想要看得更远,想要穷尽千里之外的景色,这是一种很积极向上的心态转变。
4. 合。
- “更上一层楼”,最后一句完美地合上了全诗。
既然想要看得更远,那就再上一层楼吧。
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上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有一种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力量。
而且这句也和前面的景色描写相融合,有一种站得越高,看到的山河越壮观的感觉。
诗的起承转合
3、“转”开生面
•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 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 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 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 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 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 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 的重要线索。
练习四: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 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 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 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 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1、“起”定基调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 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 垫意境的作用。
•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 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 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 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 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 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 杜甫《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 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 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 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 在。
练习一:
东 坡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上传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1.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起,写环境)。远景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承,在该环)境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转,写情怀)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合,情入当)前景 2.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起,写景 ) 渲染分别 客舍青青柳色新。( 承,继续写景) 的气氛 劝君更进一杯酒,( 转,转写劝酒辞) 鼓励, 西出阳关无故人。( 合,写出原因) 劝慰
(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
五窝六窝七八窝。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食尽皇家千钟粟,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练一练:
登高 杜甫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起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
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
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 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的起承转合
•
• • • • • • •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写该环境出现的事件)当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合,瞻前顾后)情入当前景,
•
蜀相 杜甫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地点,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近景,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事,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
• • • • •
悯农(之一)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一首小诗,起承转合,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 民的深切同情,更揭露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 对农民的剥削。
•
• • • • • • •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承) 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合)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起) 夜泊秦淮近酒家。(承)天,地,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转) 隔江犹唱后庭花。(合)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句句顺承) • 竹枝词 刘禹锡
•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由景生情,比拟呼应。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隔句承接:三承一,四承二)
• (三)转折式: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行程)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的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 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是感情入物入景)。 先整体,再细节,然后是人与事,交融。动词很重要, 一下就把静景变活了。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爱莲散人写在前面的话:为了方便网友学习近体诗,对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了解,现参考诸家文献和云卷云舒收藏的资料,综合编纂了这份学习参考材料。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承,是承接上⽂,要扣合⾸联,连贯⾃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步,别开⽣⾯;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平的提升,⼤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我们来看王维的这⾸《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
观猎【唐】王维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此诗韵依⼋庚。
⾸联起笔点题,写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氛。
“风劲⾓⼸鸣”,未及其⼈,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兽⾓装饰的⼸箭)声彼此相应。
“⾓⼸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再推出狩猎的主⾓“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起笔,胜⼈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恰“如⾼⼭坠⽯,不知其来,令⼈惊绝”(⽅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但通过猎鹰骄马的⾏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影。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敏捷,“马蹄”因“雪尽”⽽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
写鹰眼不说“锐”⽽⾔“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
“疾”“轻”⼆字炼得妙。
上下两句对仗⼯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
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情及名将风度,从⽽别开⼀⾯。
“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余⾥。
“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之感。
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三、“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 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 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 生波澜。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 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 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 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005年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心情。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 绝句的章法归结为“起”、“承”、 “转”、“合”。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 续、延伸;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 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 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 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 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 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沉的基调。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 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 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 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 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
一.呼应开篇或试题,圆合首尾;二: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三: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 1.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2.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言曲折表达作者的情感、寄托或诗歌的 主旨。
转:转向自己的生活状态,“公庭事简人皆散”由物及人,目的是与“窗前闻啼” 听闻画眉鸟啼叫的感受进行对比。 合:“以景结情”,因为“公庭事简人皆散”总感觉自己像是置身幽静的山谷中 听到画眉那优美的叫声一样。
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 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 往自由的感情;
转:抒发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的落寞孤寂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由物及人
转:百转千回总关情
菊花 元禛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深化诗歌的主旨
起:开篇点题,秋菊环家。 承:承接上文,描写景色。 转:抒发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由景及情
合:主旨与情感的集中表达
巧用诗歌形,读懂诗歌意
——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
诗歌谋篇时对全诗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 概括。
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 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 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 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 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 合”四个环节。
应酬,言辞客气疏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四联,同绝句类似,也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 步,具体来说, 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 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 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 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 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 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诗的主 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 《登高》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其“起、承、 转、合”四步构成的特点就很明显。 第一联先“起”,描写登高所见,第二联 “承”,继续写登高所见,是对第一联的 补充,第三联再“转”,将笔锋转到个体 的遭遇上来了,同时转入到表现主题,而 尾联则“合”到主题“艰难苦恨”上来。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融情于景,又与上联构成巧妙的分承:“无边落 木”承首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次 句的“渚清沙白”,意脉清晰,层次分明,就使 后面“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 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显得深沉显豁。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黄鹤楼 崔颢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学得 痴迷,要拜黛玉为师,黛玉对她说“什么 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 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 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这起承转合是古 人作诗遵循的章法结构,顺着它就可以了 解作者的思路,领悟诗的真意。
香菱学诗
高 考 诗 歌 的 结 构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 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 关乎作者的情感。从章法结构入手,可 以与诗人共呼吸,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 的情感凝结点。掌握了这个规律,既获 得了诗歌鉴赏的金钥匙,又为练习写作 提供了好章法。
练一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辽宁卷 16题第(1)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夏日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首联起,先描写江村夏景, 燕雀生成,风光怡人。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颔联承,继首联再描,蝶舞花枝,蛛网新结,生 机盎然。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颈联转,透露主题讯息:“邀月影”“纳溪声” 欲融自然。)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尾联合,主题已很鲜明:欲与村野为伴,清净此 生。原来前面的一番描写,竟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
这首诗写的是夜宿驿站之索寞凄凉况味,寄 寓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首联写的是秋夜孤 寂之景,残月幽辉此时正“低倚户,照无 眠”,加上“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 夜长”的漏壶烦人的滴水声和“残灯无焰影 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谁又能睡得 着呢? 颔联抒写羁旅行役的困顿和思乡的愁苦,写 得很细腻。只有细心人,才能感到“天街夜 色凉如水”,倾泻在孤衾冷叠,卧病在床人 的身上,确实是来得早。对句暗用岑参“枕 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尽管梦 境虽嫌迷离,却有片时亲人相聚的欢乐,最 难堪是梦醒之后,“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羁旅逢秋,途中得病,早觉风露,岂无“断 肠人在天涯”之痛乎? 颈联抒写忧时忧国的情怀。从羁旅之愁过渡 到忧国之痛,使这首诗的思想性有了很大的 提高。 尾联以景结情。那使人心烦意乱的蝉鸣更增 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那稀疏而又半黄的梧 桐(古有梧桐乃凤凰和蝉之所栖的说法)更 令人情何以堪。
高考诗歌鉴赏题很热衷在“起”上设题。
(2005年江苏卷14题第一题⑴)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脆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 具体说 明 。 【答案】 (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 怀念故 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 青苔 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慢(拂去琴上尘埃)
小练习:从尾句切入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
考 题 呈 现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 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 用。
【解析】 首先从形式上一看,就知道这是 一首绝句: 雨洗东坡月色清——启,破题,写景。 市人行尽野人行——承,接上句,写景。 莫嫌荦确坡头路——转,由写景转入议论。 自爱铿然曳杖声——合,收束全篇,显志。
全诗一二两句写景,勾勒出宁静而清新的意境。 第一句点明地点、时间和景色,上点诗题“东 坡”,下起诗歌第二句。雨过天晴,月亮高挂, 东坡被雨洗过,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新。或是夜色 已深,已没有了市人的喧闹,更衬出东坡的幽静。 诗第三句起,由写景转入议论,第四句则直抒胸 臆。虽然东坡山多石大,路很难走,但作者却自 爱之。坎坷道路,诗人自爱之,诗人坚定、乐观 旷达的情怀不言自明。 认识绝句的相关规律,有利于我们对诗歌主旨情 感的把握。对于这首绝句来讲,三、四句的理解 与把握,是解答两个鉴赏题的前提与基础。
“感人”之处首先在于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引 起读者的共鸣。词的这最后两句好比是诗 歌的“合”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 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 强烈共鸣。”也使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 亲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加强烈。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 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 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起法1、明起--开头就将题面说出,毫无做作。
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开门见山,就是明起。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 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说 得到皇帝的恩赐, 平明骑马入宫门——承主恩的结果,就是可以骑马入宫, 无上的荣耀。 却嫌脂粉污颜色——从骑马入宫的行为,转向对夫人容貌 的描写。 淡扫娥眉朝至尊——合的很简洁,也是对上一句作交代, 嫌脂粉污颜色,那怎么办呢?淡扫娥眉,不用脂粉。朝 至尊,接应首句的“承主恩”。而且敢于“淡扫娥眉朝 至尊”,更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更表现 出了她的受宠之深。 起句直接点题 就是明起。
本诗的主题在尾联。尾联说:“久判 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看来 “渔樵”而“过此生”便是诗人的感思所 在,主题已大概得出。我们重读全诗,联 系诗题,便可知,诗人的情感是由“夏日” 引起,而夏日的总特点就是“风日清”, 那么,“风日清”其实与主题存在着内在 的联系,因为有“风日清”的前提,诗人 才“欲渔樵过此生”。实际上我们回答任 何关于内容的问题时都要关照主题。诗正 是以“清”起笔,那么,后面的“承”首 先得演绎“清”,再一看,颈联在“转” 时也未改变表达方式,只是镜头从日间转 到了夜晚,仍不离一个“清”。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 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宕开 一笔,离情人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 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 !也许正因为情不可 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 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 无尽的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 还是对于战事的忧虑?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 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 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承
“承”就是承接连贯。 “承”的方式较为复杂,有的总接,有的分 承,有的明顺,有的暗衔,但都会与上下句 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 。 “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 五律、七律。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 三四为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 句是尾联。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初步读懂诗歌的内容。 2.理解“起”、“转”的几种常见方式,在 读与品, “承”是承接, “转”是转句, “合”是结句,
起
“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 所描之事、物,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 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 “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 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 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 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 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 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的对比;联 系前文对道路坷坎的交代,可使读者体 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 首联“起”,破题,上点诗题,下开颔联,实际上是 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 情或议论作准备,往往又统摄全诗。 • 颔联“承”,上承首联,是“起”的延续,一般也是 记叙或描写,是对引出的事物作具体的记叙或描绘。 • 颈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 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移, 如《山居秋暝》。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 议论或抒情上来了,如《登高》。也有的是把感情基 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 这是诗人抒发情感,完成诗歌主旨表达的基础。 • 尾联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总结或深化。“合”则责无旁 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 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