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起承转合上课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 总结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起 承 转 合 总 关 情
综合练习: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 境,暗含作者对山村生活的赞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承”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层层深入。
(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承首联继续写秋景,但无边落木萧萧之 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 界更为阔大、旷远,(承上)为后面抒发老 病孤愁之情做了有力的铺垫。(启下)
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 一句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风光转为人事,归与下都扣住暝来写,山村生活 宁静而安详 。以动衬静,恬静安详。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岭色千重万重雨, 水调子,水调歌。 断弦收与泪痕深。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 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 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二) 重视“承”句 “承”起续境
麻雀 纪晓岚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咏鸡鸣(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北京卷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 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之处主要表现 在哪里?
点面的转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转一般在第三句,但也有特例。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由古到今 由盛到衰 由人到物 由叙事到描写
(四) 定格“合”句 妙“合”主旨
东边一棵柳,
西边一棵柳。
南边一棵柳,
“起”的方 式: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
(1)明起---开门见山,当头棒喝;
(2)暗起---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起”的作用:
(1)点明题旨,总领全诗 (2)铺垫下文,渲染烘托;
(3)交代时间(令)、地点、人物、事件
(4) 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5)抒发情感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 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 句:“暗雨吹风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 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 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 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北边一棵柳。 纵然碧绦千万缕,
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合”的作用:
(1)呼应开头,圆合首尾; (2)对比前文 (3)总结全诗、 (4)揭示诗歌的主旨、卒章显志; (5)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 宕开一笔,离情写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 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 为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 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此题答案为: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 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006年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 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点扣标题,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为下文写景抒情作 铺垫,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 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聚散匆匆”一句, 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①“聚散匆匆”意为短暂相聚又匆匆离 别。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同在京城” 的聚,下启“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 散。 ③表达了作者离别的伤感之情。
表达方式的转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虚实的转折
咏 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写作对象的转折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扬抑的转折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紧扣诗歌的脉搏
——起承转合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起承转合的相关知识; 2、学会用起承转合来赏析诗歌。
“起”即起 头 “承”是承 接 “转”是转
悯农 (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起 承 转 合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一) 抓住“起”句 “起”定基调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 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 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 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 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三) 直击“转”句 “转”开生面
三、“转”开生面 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 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 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 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所以诗 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 句上做文章。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 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 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 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 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