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承转合理解诗歌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周焕伟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的鉴赏,最有效的基本方法就是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其思想内容。

有此基础其他问题即使不能说迎刃而解,也就好办多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为“起”即领起。

所谓领起说完整了就是领起一个话题。

此诗首联领起的话题是:登金陵凤凰台所见所感——“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表现了所见客观景物也表现了主观感受,所以说是“所见所感”。

颔联,为“承”即承接。

所谓承接就是承接前一话题,从另一个方面或角度继续首联领起的话题。

两联内容一比较就可以看出,首联是从宏观层面表现所见所感,颔联是从微观层面表现所见所感。

这两联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复合层次。

这个复合层次表达的字面意思是,登上金陵凤凰台,不见那美丽的凤凰,只见到空空的楼台和寂寞流逝的长江,还有那掩埋着当年吴宫花草的荒僻小路,掩埋着晋代英雄豪杰的古墓。

其语境意义是,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一般来说这个复合层次的功能是作为全诗的铺垫——它不表现这首诗的中心主旨,而只是为表现中心主旨做铺垫。

诗歌的后半部分是表现中心主旨的主体。

颈联一般与尾联配合构成一个复合层次;颈联为铺垫,而尾联为这个复合层次的主体,在首联与颔联构成的复合层次的铺垫作用下,共同表现诗歌的中心主旨。

颈联,为“转”,即改变话题。

此诗的颈联不再表现登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而改为表现金陵胜景。

——这与前面的所见所感已大不相同。

作者看到金陵的壮丽山河,自然而然地产生建功立业的思想。

——我们的这个理解来自何处?来自对李白生平的了解,来自对此诗的第一个复合层次的理解,也来自对第二个复合层次的理解;当然,最重要的是把各联紧密结合起来理解。

尾联,为“合”,即结束全文(诗)。

一般地说,往往不是只靠这一句或这一联产生这个作用,而是靠它与颈联共同构成的复合层次来结束全文(诗),表现出全文(诗)的中心主旨。

诗歌起承转合

诗歌起承转合

(2)暗起---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起”的作用:
(1)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环境.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岭色千重万重雨, 水调子,水调歌。 断弦收与泪痕深。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紧扣诗歌的脉搏
——起承转合
清代《诗则》: 节拍平仄吟风月, 韵押东江流水声。 起承转合天下事, 比兴对偶物生情。
《红楼梦》第四十八 回,香菱学诗学得痴 迷,要拜黛玉为师, 黛玉对她说“什么难 事,也值得去学?不 过是起承转合,当中 承转是两副对子。平 声的对仄声,虚的对 实的,实的对虚的。”
“起”即起 头 “承”是承 接 “转”是转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 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 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抑扬的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 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 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二) 重视“承”句 “承”起续境
“承”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 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 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 逐舟行。
哀乐的转

起承转合解读诗歌

起承转合解读诗歌

“起承转合”解读诗歌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一句关乎全诗主旨、结构,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

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

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每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

我们把这种题型称为“关键型”,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

这种题型命题特点: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

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常见的提问方式:①某词语或某一句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②谈谈某词语或某一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简易思维:1、抓关键词(句)的位置,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诗歌的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

2、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调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

要答好这类题型必须把握住诗歌的结构特点。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

因此,如果我们在鉴赏这类题型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那么,我们怎样把握住诗歌结构呢?(一)、抓住"起"句。

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一种是迂回入题:或托物起兴,或写景开篇。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示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知识点——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二、作用 1、“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2、“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三、考点要求 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初步读懂 诗歌的内容。 2.理解“起”、“转”的几种常见方式,在读与品 中把握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四、特别提醒 起法 1、明起——开头就将题面说出,毫无做作。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 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4、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 本题。 5、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知识点解析】
解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 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 赏。“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诗意显阔, 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 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 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 的“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从“起、承、转、合”入手鉴赏古诗

诗歌起承转合上课用

诗歌起承转合上课用

课堂 总结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起 承 转 合 总 关 情
综合练习: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 境,暗含作者对山村生活的赞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承”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层层深入。
(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承首联继续写秋景,但无边落木萧萧之 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 界更为阔大、旷远,(承上)为后面抒发老 病孤愁之情做了有力的铺垫。(启下)
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 一句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风光转为人事,归与下都扣住暝来写,山村生活 宁静而安详 。以动衬静,恬静安详。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岭色千重万重雨, 水调子,水调歌。 断弦收与泪痕深。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 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 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歌的起承转合

尝试创作
要求:(以律诗为例) 1.前四句写景; 2.后四句说理/抒情; 3.中间两联尽量对仗; 5.立意为先,不强求押韵; 4.选出你的最佳一联。
中秋别
千里溶溶月,万家星星帘。 张灯结彩处,人声鼎沸前。 儿啼声已远,母忧苦难言。 何日再相逢,月更几回圆。
绝句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 由远至近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由近及远
• • • • •
遗爱寺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有人入景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一句一个画面。
• (二)承接式: • 静夜思 李白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连贯动作。由景生出动作,先举后望。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句句顺承) • 竹枝词 刘禹锡
•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由景生情,比拟呼应。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隔句承接:三承一,四承二)
• (三)转折式: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行程)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歌的起承转合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 论诗,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 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 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 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 使得的。”
• “起”、“承”、“转”、“合” • 简单概括:(律诗)前两句是开头,接下来两句要承接上文, 且尽量对仗,再接下来两句要转折,最后两句作总结。(绝句 类似) • 例: 今天下雨了,我不由得想起了老朋友容若。 (起,开头) 容若是我相处三年的老朋友了,我们相处一直很愉快。 (承,承接上文) 但容若最近不爱搭理我了,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转,转折) 不管为什么,我还是把他当朋友的,我这就去找他。 (合,总结)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上传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上传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1.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起,写环境)。远景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承,在该环)境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转,写情怀)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合,情入当)前景 2.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起,写景 ) 渲染分别 客舍青青柳色新。( 承,继续写景) 的气氛 劝君更进一杯酒,( 转,转写劝酒辞) 鼓励, 西出阳关无故人。( 合,写出原因) 劝慰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五窝六窝七八窝。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食尽皇家千钟粟,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练一练:
登高 杜甫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起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
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
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 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起承转合 妙用无穷

起承转合   妙用无穷

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 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 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 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 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 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 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 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 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 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 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二、起、承、转、合的作用 起 1. “起” :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 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 湖州歌 (南宋 汪元量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 在诗中的作用。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无尽的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的寒鸦,还有 南宋统治下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全诗之景均为 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 写的统领作用 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 统领作用 不胜 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 “承”句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意可互为佐 句的延续、深化, 承 句是“ 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证;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送卢梅坡(刘过 刘过)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 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觉几度、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 马去,月遂舟行。 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 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 聚散匆匆”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 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 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4. 反起。

不从题面说,而光从题之反面着笔。

如:万里《伤春》中: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关于点题点题要尽可能避用题面字。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爱莲散人写在前面的话:为了方便网友学习近体诗,对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了解,现参考诸家文献和云卷云舒收藏的资料,综合编纂了这份学习参考材料。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诗歌起承转合》课件

《诗歌起承转合》课件
渲染情感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渲染情感,使诗歌更 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
深化主题
阐述主题
通过对主题的阐述和解释,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 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深化主题
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深化主题,使诗歌的主题更加 鲜明、深刻、有力量。
PART 04
转:转折变化
PART 02
起:开篇布局
REPORTING
确定主题
标题
《诗歌起承转合》
副标题
一首诗的构成与鉴赏
内容
介绍诗歌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以及如何通过起承 转合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引入背景
背景图片
选用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如山水 、风景、人物等,以营造诗歌的 氛围和情感。
文字描述
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 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歌的主题和风 格。
《诗歌起承转合》 ppt课件
REPORTING
目录
• 引言 • 起:开篇布局 • 承:展开内容 • 转:转折变化 • 合:收尾呼应 • 案例分析:具体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简述诗歌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详细描述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音韵、节奏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富 有音乐性和意象性,能够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
设定情感基调
色彩搭配
选用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颜色, 如暖色调表达热烈、激昂的情感 ,冷色调表达沉静、忧郁的情感

字体选择
选用易于阅读且与诗歌风格相符合 的字体,如行书、楷书、草书等。

用起承转合突破高考诗歌考题

用起承转合突破高考诗歌考题

用起承转合突破高考诗歌高考题诗歌的跳跃性与整体性: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所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诗歌既具有跳跃性,又有极有整体性。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8字,10个意象,意象跳跃极具跳跃性,内涵极为丰富。

若只看“小桥流水人家”,则可理解为宁静详和的江南美景,但与其他意象融在一起,则构成了一幅衰败的政体图画。

一. 突破诗词的“象变”,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我们可以把《雨霖铃》的内容分为两个“象”,从而透析出“象”的变化。

其上片是起承,意象密集,内容丰富,怎么就是一个“象”呢?同理,下片为什么也只是一个“象”呢?我们已经懂得:不论是绝句律诗还是词曲,其“起”句必然切题,“承”句所写对象与“起”句相同,“转”句的“意象”要远离起承句——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起承所写内容当作一个“象”,而转合所写内容当作一个“象”,也就是说,一首诗词有且只有两个“象”。

又如何找到这个“象”呢?就要将上片众多的“象”进行归类,找出众多意象共同的象,就是“临别”;而下片可以归纳为“别后”:这两个“象”是体现跳跃性,合起来又是一个“离别”的“象”,体现诗歌的整体性。

二. 突破诗词的结构层次,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

诗歌的结构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从层次的变化来把握诗歌的内容。

为什么只为两层呢?也是基于起承转合,起承所写内容为同一个象,起承切题。

转合为一个象,转的“象”前一层次不同,并且比前一层次更明显地指向于主旨,承当总结全诗、提升意境、结束主题的作用,也就是说会与上一层形成形转或意转或形意皆转的现象。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课件
在古诗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 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 用一般有三种:
一.呼应开篇或试题,圆合首尾;二: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三: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 1.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2.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言曲折表达作者的情感、寄托或诗歌的 主旨。
转:转向自己的生活状态,“公庭事简人皆散”由物及人,目的是与“窗前闻啼” 听闻画眉鸟啼叫的感受进行对比。 合:“以景结情”,因为“公庭事简人皆散”总感觉自己像是置身幽静的山谷中 听到画眉那优美的叫声一样。
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 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 往自由的感情;
转:抒发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的落寞孤寂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由物及人
转:百转千回总关情
菊花 元禛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深化诗歌的主旨
起:开篇点题,秋菊环家。 承:承接上文,描写景色。 转:抒发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由景及情
合:主旨与情感的集中表达
巧用诗歌形,读懂诗歌意
——运用“起承转合”章法读懂诗歌文本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
诗歌谋篇时对全诗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 概括。
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 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 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 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 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 合”四个环节。
应酬,言辞客气疏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⑵“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 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 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 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⑵“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 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篇章入手, 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起:点题 承:承接 转: 转换 合:收束
登高
杜甫
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
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 刻领悟。 ⑵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 和历史局限。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参考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 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 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 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此题中有“闲情”“触景生情”“思乡 之情”三个得分点。)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 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 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 埃)。
[练习一]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分三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 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 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 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 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 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 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 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 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⑵“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 具体说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练习二]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 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 水。
[问]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