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起承转合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 律诗要法,曰起、 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 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颔联或写意,或 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颈联或 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 避,要变化。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 联之意, 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
11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 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 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 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 回味。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12
-
8
• 结句“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诗意显阔,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 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此不难推 测转句该是转向此意。
• 再看诗句:晴天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 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的广告词。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 足以消暑。
-
5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 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此外,起句还常常和最后的合句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 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当然诗人心境的澄明,结合最后两句看就更加 明朗。
-
6
Baidu Nhomakorabea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
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
么样的心情。 起句为叙事,交代诗人当时境况:羁旅异乡,又逢佳节,承
起承转合
-
1
起承转合的意思
• 出自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 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 合要渊水。”。
• 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 法。
-
2
诗歌的起承转合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 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 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三:反转法: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韦应物《淮上喜会 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 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 喜转悲矣。又如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 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
-
3
杜甫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对象 地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情
-
4
王昌龄《闺怨》 杜牧《泊秦淮》 闺中少妇不知愁, 烟笼寒水月笼沙, 春日凝妆上翠楼; 夜泊秦淮近酒家。 忽见陌头杨柳色, 商女不知亡国恨, 悔教夫婿觅封侯。 隔江犹唱后庭花。
-
7
转句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 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 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 句诗高妙吗?为什么?
四:扩转法: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 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
-
10
合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 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 诗的作用。
句接续而下,进一步描写佳节思念亲人的情形,将抽象的 思念之情寄托在具体可感的诗人形象之中,通过细节的描 摹,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 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 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 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
9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 免有突如其来之病。如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 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 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 春愁。
二: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 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 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
• 律诗要法,曰起、 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 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颔联或写意,或 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颈联或 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 避,要变化。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 联之意, 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
11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 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 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 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 回味。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12
-
8
• 结句“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诗意显阔,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 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此不难推 测转句该是转向此意。
• 再看诗句:晴天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 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的广告词。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 足以消暑。
-
5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 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此外,起句还常常和最后的合句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 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当然诗人心境的澄明,结合最后两句看就更加 明朗。
-
6
Baidu Nhomakorabea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
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
么样的心情。 起句为叙事,交代诗人当时境况:羁旅异乡,又逢佳节,承
起承转合
-
1
起承转合的意思
• 出自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 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 合要渊水。”。
• 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 法。
-
2
诗歌的起承转合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 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 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三:反转法: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韦应物《淮上喜会 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 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 喜转悲矣。又如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 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
-
3
杜甫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对象 地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情
-
4
王昌龄《闺怨》 杜牧《泊秦淮》 闺中少妇不知愁, 烟笼寒水月笼沙, 春日凝妆上翠楼; 夜泊秦淮近酒家。 忽见陌头杨柳色, 商女不知亡国恨, 悔教夫婿觅封侯。 隔江犹唱后庭花。
-
7
转句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 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 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 句诗高妙吗?为什么?
四:扩转法: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 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
-
10
合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 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 诗的作用。
句接续而下,进一步描写佳节思念亲人的情形,将抽象的 思念之情寄托在具体可感的诗人形象之中,通过细节的描 摹,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 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 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 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
9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 免有突如其来之病。如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 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 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 春愁。
二: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 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 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