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已存)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完整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爱莲散人写在前面的话:为了方便网友学习近体诗,对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了解,现参考诸家文献和云卷云舒收藏的资料,综合编纂了这份学习参考材料。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诗歌的起承转合(最全版)PTT文档

诗歌的起承转合(最全版)PTT文档

• 悯农(之一)唐·李绅
• 春种一粒粟,(起)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先整体,再细节,然后是人与事,交融。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 秋收万颗子。(承)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前人将诗词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即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
• 四海无闲田,(转) 、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八阵图 杜甫 起、承、转、合在五律和七律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但也有例外。 八阵图 杜甫
• 农夫犹饿死。(合) 商女不知亡国恨,(转)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 收束全诗的作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由景生出动作,先举后望。
(合,瞻前顾后)情入当前景,
蜀相 杜(甫 欢愉)
•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粱州。
(惆怅)
• (情感的转折)
• (四)因果式:

闺怨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因)春日凝妆上翠楼。(果) 人,事,景,情,顺叙
•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
• 一句一个画面。
• (二)承接式:

静夜思 李白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连贯动作。由景生出动作,先举后望。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句句顺承)

竹枝词 刘禹锡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凯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弓恰页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爱莲散人写在前面的话:为了方便网友学习近体诗,对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了解,现参考诸家文献和云卷云舒收藏的资料,综合编纂了这份学习参考材料。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承,是承接上⽂,要扣合⾸联,连贯⾃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步,别开⽣⾯;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平的提升,⼤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我们来看王维的这⾸《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

观猎【唐】王维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此诗韵依⼋庚。

⾸联起笔点题,写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氛。

“风劲⾓⼸鸣”,未及其⼈,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兽⾓装饰的⼸箭)声彼此相应。

“⾓⼸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再推出狩猎的主⾓“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起笔,胜⼈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恰“如⾼⼭坠⽯,不知其来,令⼈惊绝”(⽅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但通过猎鹰骄马的⾏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影。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敏捷,“马蹄”因“雪尽”⽽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

写鹰眼不说“锐”⽽⾔“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

“疾”“轻”⼆字炼得妙。

上下两句对仗⼯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

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情及名将风度,从⽽别开⼀⾯。

“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余⾥。

“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之感。

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PPT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PPT
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 个重要节日。
9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 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 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 “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 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 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4
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 一定困难。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 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联寻求破解线索,以 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赏。 “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诗意显阔,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 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 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雨…‘夏夜霜”就 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的 “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 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 清凉,足以消暑。”
11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 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 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承” 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 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答案 如下:“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 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

1、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2、承,是承接上文,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要有意为之地去寻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启下的元素。

3、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

4、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作为章法构成的结束,要与起相呼应,才能使构成在章法上融为一体。

扩展资料:
起、承、转、合之法,为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实践的总结。

起、承、转、合,反映了近体诗章法结构的一般规律,但并非独一法门。

诗贵自然,亦重体式结构上的多种变化。

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要求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如弹丸”,即指此而言。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

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

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

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

因此今体诗不如古诗之高远浑厚。

而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36页文档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36页文档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首联在 全诗中的作用。 • (1)通过对山深、日暮、猿啼、江水这些 清静、寂寥景象的描写,渲染一种孤寂、 冷落的气氛。 • (2)一切景语皆情语,猿猴的鸣叫带有一 种说不出的愁苦,就奠定了全诗愁苦、烦 闷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愁的具体原因, 为下文的思乡怀友做铺垫。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第二联 的妙处: • (1)“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对环 境的进一步描写。风吹树叶作响,以动衬 静,月下一孤舟更显寂寥孤独,进一步渲 染凄凉的环境,把诗人的内心波澜突显出 来。 • (2)如果说首联是对环境的素描,那么此 句就是对凄寂环境的工笔,由面到点,更 有力的衬托出诗人的凄恻之情。
• 二是写景入手式 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 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 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 钟声,点明黄昏已到,仿佛催促著名诗僧 灵澈宜早归山。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 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 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全诗即景 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 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 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 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 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综合练习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 :一、孤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反 衬 反 衬
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பைடு நூலகம்洞庭湖的烟波浩 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 忧家恨做了铺垫。
杜甫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 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 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 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 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 的孤独。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 “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 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 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 何为“起承转合” •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 诗歌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 •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 延伸; •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 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 先说“起”。一般是一首诗的第 一句。古诗“起”的方式很多, 但归结起来有四类: • 一是开门见山(写景、叙事、抒 情),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 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 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 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诗一起就惊叹蜀道 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

• 四说“合”。它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 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 “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 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如杜甫《登高》,合 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 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表意较 为直接明确。而他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合句 却写得异常含蓄蕴藉,“落花时节”语带双关,既 点明时令,又暗指“开元全盛日”一去不复返。 “又逢君”三个字,写诗人在乱世颠沛中与一位曾 经风光无限的歌唱家凄然相遇,意外、惊讶、欣喜、 百感交集、痛定思痛等等万千思绪都寓于这平平常 常的三个字中,真是一字万钧,无声胜有声!
春 夏 秋 冬 , 走 过 四 季 都 是 诗

清氛源远 韵致流长

天 地 之 间 , 人 生 百 味 皆 成 文

诗歌鉴赏结构谋篇之
起承转合
(皆关“情”)
【高考链接】
2006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 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 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 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 如此说来,“合”的作用有: • (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 • (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 • (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
“起”即一首诗的首句。
往往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 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即“起”句有奠定基调 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 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 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 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 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 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 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 要线索。
• 既是宕开一笔:由写景转到抒情,或由抒 情(叙事)转为写景,
• 那么,“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 重要: • (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 的重要标志; • (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 三说“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 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 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 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 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 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 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 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 曲中的“过片”。 “转” 往往还体现为 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 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 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 四是设问引入式
即以设问点出题意,造成悬念,引人 入胜。如杜甫《蜀相》开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拍森森。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开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用设问开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笔法多端,除上述外,还有 议论、追忆、叙事、比喻等,不一一赘述。 (唐诗一般以景起,宋诗词元曲多以事、 情起)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首诗的诗 眼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 • (1)本诗诗眼是“建德非吾土,维扬 忆旧游”,由景及情; • (2)“非吾土”表现思乡之情,“忆 旧游”体现了怀念友人之情;点明了 这首诗的主旨——思想怀友。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尾联有什 么作用? • (1)呼应开头,首句的愁与尾联中的 泪相呼应,泪水随江水直到海西头; • (2)再次点明诗歌主旨,特定的环境 让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求仕失败的酸 楚自然流露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 要,作用一般有三点: •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 调; •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 衬; •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 景。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诗 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
• 再说“承”。一般为一首 诗的第二句
•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 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 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 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 小、由简到繁、有整体到细节),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 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师生共研】
1、
湖州歌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 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麻雀 纪晓岚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咏鸡鸣(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辛辣讽刺了尸位素餐、滥竽充数的昏官。
游虎丘山 唐伯虎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转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做题: 出 高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畅当 下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如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 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 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 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 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 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 有力的依托。
• 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 •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 缝合; •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 依托。
登高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1.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在该环境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 )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合,情入当前景 )
2.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承 欢愉 花时同醉破春愁(起 ),醉折花枝当酒筹( )( ) 合 忽忆故人天际去( 转 ),计程今日到粱州( )( ) 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