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已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 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 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 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 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 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 有力的依托。
• 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 •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 缝合; •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 依托。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联交代时间和地点。独字是是作者谋篇立意所在。 颔联写景,作者描写天高地迥,宇宙无垠,景观宏阔。 颈联点名感情,写出诗人孤寂和微贱之感的成因。 尾联通过用比,直接把自己比喻为飘荡天地间的沙鸥, 形象的展示出孤独的心境和漂泊的身世,与首联的独字 遥相呼应。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叙事、点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景:广阔,浩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抒情 :一、孤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情:国势动荡
反 衬 反 衬
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波浩 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 忧家恨做了铺垫。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第二联 的妙处: • (1)“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对环 境的进一步描写。风吹树叶作响,以动衬 静,月下一孤舟更显寂寥孤独,进一步渲 染凄凉的环境,把诗人的内心波澜突显出 来。 • (2)如果说首联是对环境的素描,那么此 句就是对凄寂环境的工笔,由面到点,更 有力的衬托出诗人的凄恻之情。
春 夏 秋 冬 , 走 过 四 季 都 是 诗

清氛源远 韵致流长

天 地 之 间 , 人 生 百 味 皆 成 文

诗歌鉴赏结构谋篇之
起承转合
(皆关“情”)
【高考链接】
2006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 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 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 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 四是设问引入式
即以设问点出题意,造成悬念,引人 入胜。如杜甫《蜀相》开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拍森森。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开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用设问开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笔法多端,除上述外,还有 议论、追忆、叙事、比喻等,不一一赘述。 (唐诗一般以景起,宋诗词元曲多以事、 情起)
•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 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 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 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 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 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 要线索。
• 既是宕开一笔:由写景转到抒情,或由抒 情(叙事)转为写景,
• 那么,“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 重要: • (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 的重要标志; • (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 三说“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 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 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 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 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 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 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 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 曲中的“过片”。 “转” 往往还体现为 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 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 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杜甫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 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 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 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 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 的孤独。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全诗起于 “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 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 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 三是抒情开头式 开头先抒情的词句,为下文写景或记 事岩开写作天地。如唐韦应物的《秋夜寄 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员外已隐居临 平山,二人常有唱和。诗人一着笔即“怀君”, 抒写真挚的朋友情谊;接着,让出一个大空间 写景:秋高气爽,月光皎洁,诗人在高远的天 空下散步难免思绪飞扬,遐想无限;紧接着, 诗人在三、四句虚写:秋夜山中松子落地打破 宁静,料想此时的邱员外也应未眠且在松下徘 徊,怀念自己。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 要,作用一般有三点: •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 调; •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 衬; •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 景。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诗 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
• 再说“承”。一般为一首 诗的第二句
•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 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 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 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 小、由简到繁、有整体到细节),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 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合练习2】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境,暗含作者 对山村生活的赞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一句 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风光转为人事,归与下都扣住暝来写,山村生活宁静而 安详 。以动衬静,恬静安详。

• 四说“合”。它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 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 “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 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如杜甫《登高》,合 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 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表意较 为直接明确。而他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合句 却写得异常含蓄蕴藉,“落花时节”语带双关,既 点明时令,又暗指“开元全盛日”一去不复返。 “又逢君”三个字,写诗人在乱世颠沛中与一位曾 经风光无限的歌唱家凄然相遇,意外、惊讶、欣喜、 百感交集、痛定思痛等等万千思绪都寓于这平平常 常的三个字中,真是一字万钧,无声胜有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 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 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 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 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综合练习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 如此说来,“合”的作用有: • (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 • (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 • (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
“起”即一首诗的首句。
往往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 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即“起”句有奠定基调 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 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麻雀 纪晓岚 一窝一窝又一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咏鸡鸣(明)朱元璋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辛辣讽刺了尸位素餐、滥竽充数的昏官。
游虎丘山 唐伯虎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转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做题: 出 高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畅当 下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何为“起承转合” •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 诗歌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 •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 延伸; •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 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 先说“起”。一般是一首诗的第 一句。古诗“起”的方式很多, 但归结起来有四类: • 一是开门见山(写景、叙事、抒 情),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 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 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 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诗一起就惊叹蜀道 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这首诗的诗 眼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 • (1)本诗诗眼是“建德非吾土,维扬 忆旧游”,由景及情; • (2)“非吾土”表现思乡之情,“忆 旧游”体现了怀念友人之情;点明了 这首诗的主旨——思想怀友。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尾联有什 么作用? • (1)呼应开头,首句的愁与尾联中的 泪相呼应,泪水随江水直到海西头; • (2)再次点明诗歌主旨,特定的环境 让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求仕失败的酸 楚自然流露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师生共研】
1、
湖州歌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 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转”就是转句。
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 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 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 诗歌wenku.baidu.com旨的重要线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
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 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这是明 结;也可暗结,即以景结情: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 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 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简要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首联在 全诗中的作用。 • (1)通过对山深、日暮、猿啼、江水这些 清静、寂寥景象的描写,渲染一种孤寂、 冷落的气氛。 • (2)一切景语皆情语,猿猴的鸣叫带有一 种说不出的愁苦,就奠定了全诗愁苦、烦 闷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愁的具体原因, 为下文的思乡怀友做铺垫。
• 二是写景入手式 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 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 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 钟声,点明黄昏已到,仿佛催促著名诗僧 灵澈宜早归山。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 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 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全诗即景 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篇。
登高
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
1.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在该环境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 )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合,情入当前景 )
2.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承 欢愉 花时同醉破春愁(起 ),醉折花枝当酒筹( )( ) 合 忽忆故人天际去( 转 ),计程今日到粱州( )( ) 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