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比较长的孝道名言警句
比较长的孝道名言警句1.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2.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
——鲁迅3.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4.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孟轲5.老年人有如历史和戏剧,可以可供我们生活的参照。
——西塞罗6.首孝弟,次谨信。
——李毓秀《弟子规》7.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经》8.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孔丘9.郭巨思供给,掩埋儿愿母存有。
黄金天所获赐,光彩照寒门。
——《二十四孝·为母掩埋儿》10.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
——字严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经》2.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林语堂3.天地之性,人为便宜;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对联集锦》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严重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事义之美也。
——荀子6.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二十四孝·为母埋儿》7.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8.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培根9.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就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就是他理想自我再去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1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亚米契斯11.家主我反问:“三年之丧,期已长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糟;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有,新谷既再升,钻燧改火,期可以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恩。
若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若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孝顺父母的理由。
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身体不健全,特别是父母年老了,头脑不好用了,脏了、臭了、屎尿都拉床上了、脾气更坏了等等。
父母是我们修行的最初对象,我们每个人要从父母这里开始,学会包容与爱。
无论父母如何,我们都要去爱他,孝敬他,尊重他。
一个连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肯定是一位斤斤计较、眦牙必报、不大气的“小人”。
没有大气,何以成大事?所以以前皇帝选拔官员会把有孝心放在第一位。
那么,选择伴侣的人,一定要把是否有孝心放在第一位,男孩对父母是否有责任感,女孩对父母是否温顺,对父母是索取还是报恩。
否则,连父母都不包容的人,将来不可能会包容你的缺点、你父母的缺点,在社会上,他(她)的人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为人父母的无论自己的孩子什么样,都会去爱他,养他,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一生平安顺利、快乐幸福。
然而,如果做父母的连包容自己父母的心都没有,自己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又哪来一颗宽广的心?没有宽广的心胸,人生处处皆障碍,又哪来的出息?哪来的快乐幸福?将来孩子大了,父母年迈需要孩子的时候,孩子肯定会跟父母斤斤计较。
做人要尽孝道,这就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因为我们做人,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为人父母的,如果想要孩子拥有幸福、顺利的人生,自己就要好好孝敬年迈的父母;胸怀大志的人,首先要从容得下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要容得下父母的固执,耐心细致地照顾好父母,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一切财富、名誉、地位,都是外在表象。
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载物这句话丝毫不假。
为什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后能够轻松获得财富?因为厚德才能载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儒家的孝道
儒家得孝道及其现实意义“孝道”文化就是中国特有得,它有着悠久得历史。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就是一个会意字,它得意思就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得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
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就是之谓畜、" 畜者,养也。
“孝”得基本含义就是善于待奉与赡养父母得意思。
一、先秦时期儒家得孝道观1、奉养父母2、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
4、孝顺父母应该成为效法得榜样、5、不孝父母就是最大得罪过。
ﻫ第二,孔子论孝道孔子创立“仁学”,“孝"就是“仁"得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得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瞧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实行仁德得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得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ﻫ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得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就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她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她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她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得祭祀她们。
“事生”最基本得就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得吃与穿。
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得就是要尊敬父母。
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就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就是以为孝乎?"(同上)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就是每一顿都给她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
孝顺发出自内心得真正得爱,语言要与气,面色要与悦,行为要恭敬。
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ﻫ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文化自古提倡的一种善,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儒家宗教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
《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孝道的言论。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儒家强调“博学于文”,以重视教育著称。
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若要成为“君子”,“文”(后天的文化教育)与“质”(质朴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
不过,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的儒宗孔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仁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价值,“孝弟”则是“为仁之本”。
在“孝”与“弟”两项中,更为根本的是“孝亲”。
在这一点上,儒教与基督有很大区别。
基督也提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爱上帝、爱基督。
《圣经》上记载,基督要求信徒们爱天父和基督超过爱自己的生身父母。
孔子则认为,凡是不能够将爱父母作为人生第一要义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还没有立起来。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来源的看法与基督有所不同。
犹太教和基督认为,一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创造了一切,与天地万物一样,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人最该爱戴与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
儒家文化则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这一切包括人类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顺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
在基督信徒的婚礼仪式上,感恩与顺服上帝是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则一拜天地(人类和万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后夫妻对拜,男女合德。
正因为中国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圣,“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就是这八个字,用心领悟,一生受用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就是这八个字,用心领悟,一生受用老子道德经深藏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则,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基本物质。
无不可以用之。
抄录如下以备不时之需。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关于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及其启示的论文
关于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及其启示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作者:杨丽珍杜学元于秀玲论文关键词:孔子孝道思想启示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孝及孝道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孔子的孝涉及父母、家庭、自然、国家等,是大孝、全孝。
再结合当今社会孝道的流失,倡导孝道的回归,主ff-a4~’l行孝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实践中践履孝道。
学校应加强孝道教育,将其纳入德育体系。
强调全社会孝道重生的意义。
一、孝与孝道的内涵《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
儒家指养亲、尊亲。
②指居丧。
如:守孝;戴孝;孝服。
③保育《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
②孝顺,善事父母。
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
④居丧。
⑤指孝服、丧服。
l2]《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
”笔者认为,孝是天地之正气的凝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孔子说:“所谓道,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一种妙用;所谓孝,是人实践道而达到的最高德行。
道包容天地,生育万物,形成万象,赋予事物的个性和生命,这功德最实在;但并不因此将万物据为私有,充当储藏万物的府库,不做万物的主管,不寻求人们的理会、了解,不占有任何东西,这就叫做道。
道用在人身上,则叫做孝。
所谓孝,就是敬奉父母的意思。
”二、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对百姓的一切教化都应从孝道开始。
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即孔子说,仁是所有道德的根源,而孝是众德之根本。
还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强调天地问万事万物中人是最贵重的,而人的行为没有比孝更重要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_3瑚进而强调孝道是天经地义的。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父母老了,面对父母的唠叨,作为子女的,要多些理解,多些包容。
父母的话再多,也是为了子女好,不带有一点坏心眼。
不要因为父母多说了一点,多做了一点,就显得不耐烦,就对父母大吼大叫。
痛快的是你,痛苦的是父母!对待父母的态度,检验的是人生的成色,考验的是人生的底色。
理解父母,包容父母,笑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顺!父母把我们抚养长大,一直把我们当作孩子。
父母关心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你长大了,经济独立了,不需要父母的抚养了,甚至开始反哺父母了,以为翅膀就硬了,就可以给老爹老妈脸色看了。
要是这么想,你就大错特错了。
父母的恩情,子女们哪怕用一辈子来偿还,都算不了什么?你现在所做的,跟父母对你的付出相比,远远企不及!哪一个孩子,不是在父母的包容中长大的。
而父母需要包容的时候,作子女的,却往往视而不见。
对父母永远缺一点耐心,少一份包容。
子女们所做的,永远比不上父母所做的。
父母都是平常人,他们变老了,观念落后了,头脑不好使了,甚至显得邋遢、生活不能自理。
对年轻的父母,我们是依靠;对年迈的父母,我们则变得有点不耐烦。
特别是父母老了的时候,对子女的依赖越强,就越会让子女不耐烦。
对父母都不能包容,孝顺父母就成了一句口号。
父母老了,不是希望子女们给多少养老钱;也不是子女们有多出息。
孝顺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包容父母的琐碎小事,懂得他们的日常需要,不与他们计较,不与他们产生言语冲突。
让父母有一个好心情,就是最好的孝顺。
一个连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是没有心胸的人,没有气魄的人。
与他人相处,肯定也是斤斤计较,眦睚必报,不懂包容的人。
做人如此,做事更是如此。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包容父母,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连父母都不能容的人,没有容的肚量,没有容的大气,只能是一个小人。
这样的人,也肯定不会被他人所容,未来的路是走不远的,命运也注定是不幸的!修行,就要从包容父母开始。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健在,与父母同行,是一生最幸福的事情,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如何与小人相处每个地方都有小人,通常,小人做人处事不太厚道,常以不良手段达成目的。
与小人相处,稍不谨慎,会吃大亏;学会分辨小人,非常重要。
他们言行有以下特色:1.喜欢造谣生事:通常是另有阴谋目的,并不单纯以此为乐;有时为了升迁,衬托自己优秀,也不惜丑化对手。
他们唯恐天下不乱,惯用「听说」造句,歪曲事实,无中生有。
2.喜欢挑拨离间:分化同事感情,制造纷争和事端,鹬蚌相争,结果渔翁得利。
他们口才好,善于撇清责任;事后扮演和事佬,双面间谍,闽语所谓「双面刀鬼」。
3.喜欢奉承:「赞美鼓励」和「奉承拍马」不同,后者舌灿莲花有心机,热情又嘴巴甜,让人晕陶陶而迷失方向。
他们更刻意亲近上司,常伺机打小报告,备受宠爱。
4.喜欢阳奉阴违:工作方面,言行不一,善于表面功夫,也善于俟机邀功抢功。
待人方面,他们是表里不一两面人,有时面前夸你套出你的秘密,背后就损你出卖你。
5.喜欢见风转舵: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舍弃谁,所谓西瓜偎大边。
他们利用别人权势以提升自己地位,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他们不会想亲近,顶多虚以委蛇。
6.踏着别人鲜血前进,踩着别人肩头攀高:你种树,他乘凉;利用你替他们开路,成功时,不会报答你;甚至翻脸无情抹煞你;他们占人便宜视为当然,怎会感激?7.喜欢落井下石:只要有人或跌倒或失败,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例如,四处渲染那人「罪有应得」云云。
他们也是事后诸葛,常说一些幸灾乐祸的风凉话。
8.喜欢找替死鬼:明明是自己言行有过错,却死不承认,昧着良心硬拗瞎掰,也要找一个冤大头(软柿子)来背黑锅。
他们口才犀利又敢发誓,很能误导大家以讹传讹,日久则众口铄金,积非成是。
有时「真相」就此石沉大海,永远被扭屈蒙蔽了。
事实上,小人的特色不只这些,凡是藐视法律,鄙弃道理,刻薄寡情,不遵循伦常道德,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容易鬼迷心窍的人,通常都带有小人的性格。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又说: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又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故天下莫能容夫子的容的意思
故天下莫能容夫子的容的意思“故天下莫能容夫子”,这里的“容”啊,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字眼儿。
你想想看,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一个大群体里,大家就是不接纳他,不给他个位置,不给他个机会,是不是挺让人无奈的呢?咱就说在生活中,有时候你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行为或者性格。
就像那个总是特立独行的家伙,他不爱随大流,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
也许他的想法很新奇,做法很特别,可周围的人就是不理解,不认同,这不就是不能“容”嘛!人家又没碍着谁,可就是因为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就被排斥在外了。
再看看那些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们怀揣着梦想,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可有时候,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周围的人不相信他们能成功,不给他们支持和鼓励,反而泼冷水,这也是一种不能“容”啊!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激情,就被这样无情地打压着,多可惜呀!又好比在一个团队里,有人提出了一个很棒的点子,但其他人因为各种原因,也许是嫉妒,也许是保守,就是不愿意接受,这不是容不下新的想法和创新吗?想想那些历史上的伟人,在他们还没成名之前,有多少是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呢?他们的思想太超前,他们的行为太出格,可最后呢,时间证明了他们的伟大。
如果当时的人们能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那他们的路会不会好走一些呢?咱自己在生活中不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吗?你有个特别的爱好,别人不理解,还笑话你;你有个新的观点,大家都不认同,还觉得你是异类。
这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委屈,很无奈?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包容呢?多去理解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一些空间。
也许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就像那句话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只有我们的心足够大,才能容纳更多的人和事,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啊!大家都知道彩虹很美吧,那是因为它有七种颜色。
如果这世界只有一种颜色,那该多单调啊!所以啊,我们不要总是排斥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多去包容他们,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像彩虹一样绚烂多彩,不是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去做吗?。
不容父母,如何容天下(文案)
不容父母,如何容天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记性越来越差,行动也越来越慢。
也许你千叮咛万嘱咐的事情,他转眼就会忘记。
也许他出去忘了回家的路......
请一定不要嫌弃他们。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孝敬父母什么最难?
色难,就是包容父母,不给父母脸色看。
如果对父母都不能包容,孝顺父母就是一句空口号。
一个连父母都不能包容的人,对别人更是斤斤计较。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老太太在儿子房里找东西,正好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谈砸了一桩生意,心情不好,就对母亲说:“妈,你在我房里乱翻什么呢?东西都弄乱了!”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想找张报纸,在别的屋子没找到。
”
儿子随口丢下一句:“吃饱了没事干!”
老太太听完这句话,晚上就从七楼跳下了。
常言说:老人就是老小孩。
人越老,内心越脆弱,越渴望被儿女关注,不要因为一点小过失,就对父母疾言厉色。
我们总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完美。
却不知道,他们一直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时间夺去了父母的青春,可不要忘记,他们的青春都花在了谁的身上……
佛经
教人孝道,这就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不容父母的人,心里哪能容得下别人?
这样的人,命运注定不幸!。
杨氏家训十条
杨氏家训十条一曰崇孝养孝为百行之原,为人生之根本。
根本立,则枝叶茂;而敷花结实皆赖于此。
根本苟失,如折枝插诸瓶中,纵有好花好果,安能望其收成乎?每见世人不知孝养,父母而多溺爱子女,抑何愚也!夫孝道甚大,非一言所可尽。
兹固就其浅近者言之,以为常人劝。
礼曰: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
在国莫赦,在家莫容。
即幸逭(huan四声)人诛亦难逃天谴也。
凡我同人,所宜首警。
二曰序长幼一家有一家之长幼,一族有一族之长幼。
长幼有序,则知谦让而不知犯上。
长幼无序,则不知名分而生横逆,紾(zhen)臂操戈,势有必至。
一家之中,且不可问安,望其睦一族耶?故必平时有所爱敬而仓促终存顾忌。
坐必起,骑必下,节序相逢必拜。
一族之长幼有序,一家之长幼尚致疏慢乎?一家之长幼,礼无疏慢,推而行于乡党,达于邦国,极于四海,亦何难之有?甚矣!此长幼之亟宜有序也。
三曰别内外曲礼曰:外言不入于捆(kun),内言不出于捆。
言不辄(zhe)出入,况人乎?左氏传曰: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yu门坎)。
先王制礼,凡所以分内外者甚巌,良有以也。
今纵不能一一尊古,亦何至于出头露(lou)面?出村看戏,入庙烧香耶,即不至是生疏之人,故当却避,而亲属宗族,尤宜远嫌闺门。
严肃乃风教之大者,宜规勉。
四曰劝耕织夫(fu二声,发语词)人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衣食为养生之源,耕织为资生之本。
非耕无食,非织无衣;耕织不勤,非足以防缓急,不堪以备水旱。
然则耕织不勤且犹不可,而况游手好闲失其本源乎?上不能养父母,下不能畜妻子,中不能顾一身。
以至穷促流离,仓皇道路又谁怨哉?望相勤勉以裕我族。
伍曰端教训自中绳墨百无一二也,而况人欲之私。
一有所避,将何所抵止耶?故人之幼时欲念未炽(chi),情窦未开。
得于天者有纯全不昧。
遇贤父兄、良师友教之以正,明之以礼。
虽下愚之质亦可就于规矩,而不至流于匪类。
族无匪类,则间有之而不能自容于众矣。
此教子弟所以为今日淑族之及务也。
《修心古训》: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
《修心古训》: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直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伤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烈,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失;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
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古人关于孝道的哲理名言
古人关于孝道的哲理名言
1、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翻译:眼中没有父母、目无君上的人,犹如畜生豺狼。
2、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翻译:贤明的名声与不肖的名声全由自己的言行而定,不能由别人给予,这就象命运不可更改,美恶不可移易一样。
3、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翻译: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大的孝顺就是充分尊重自己的亲人长辈,其次使父母不受辱没,最下等的是仅仅只赡养他们。
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翻译: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国君,这是忠臣、孝子尽忠尽孝的极点。
5、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翻译:作为孝子赡养父母要做到让他们心情愉快,喜乐无忧,做事不可以违背他们的意愿,顺其心意。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翻译:孝子的思想,最大的就是尊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最高程度,最大的莫过于以天下来奉养父母。
作为天子的父亲,尊贵到了极至;以天下来奉养他,奉
养达到了极至。
7、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孟子》
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谚语,意思是世上做父母的没有不对的。
真正含义则是天底下的父母做事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的。
2、是:对,正确。
3、出处:明纪振伦《三桂记》三0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我母亦无可记之仇;世间难得者兄弟,吾兄实有难报之德。
”
4、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也堪称家喻户晓,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父母不会犯错,这句话识是重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心都是好的,不管是溺爱还是管教,都是出自一片爱子之心,比如管教子女学习,他们的本意是没有错的,只是,有时可能用错了方法,让子女感到了受伤。
《小学》宋·朱熹
《小学》宋·朱熹《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
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清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也是著名的儒家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刘清之(1134—1190),南宋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字子澄,世称静春先生。
朱熹曰:“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小学》全书六卷,分内外两篇。
内篇有四个纲目:前三个是立教,明伦,敬身,第四个是鉴古。
外篇分两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
鉴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伦、敬身三纲目。
鉴古,按三个纲目记载夏商时三代时圣人贤者已行之迹;嘉言和善行则是按三个纲目记载汉以后贤者的嘉言善行:这三部分都是相对应地实证内篇的论述的。
三个纲目中,最主要的是明伦。
立教的目的是为了明伦,敬身也是为了明伦。
什么是明伦?明伦便是明人之伦,便是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
人之伦理不明则尊卑上下轻重厚薄之序混乱而不可理,所以教者必须以明伦为教,学者必须以明伦为学。
《小学》是旧时封建社会的小学教材,宣传孔孟之道,灌输封建思想。
其中自有两重性,有它必须批判的糟粕,也有它应该继承发扬的优良成分。
诸如讲究节气,重视品德,强调自我节制、发愤立志等等,在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结构方面理学是有影响的。
朱熹小学序古者小学,敎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之时。
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
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宣,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
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
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题小学题辞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
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
《孟子》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全文注释及原文翻译
《孟子》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全文注释及原文翻译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打印本页《离娄上》共二十八章。
第一章,一是仍然强调规矩规范,也就是“遵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二是应当“事君以义”,以“守义”责难君主才是“恭”和“敬”,而认为君主没能力实行仁义,那是戕害君主。
第二章一是讲君主和臣子都当尽责,君主要法尧舜,臣子要像舜事尧那样事君;二是讲君主不能残民以逞,否则“人相食,要上书的”,“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第三章讲天子、诸侯的土地是否保得住,完全取决于是否实行仁义。
第四章讲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应当反躬自问。
第五章讲要齐家治国首先要修身。
接下来的几章或讲治国“不得罪于巨室”;或讲“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的道理;或讲和不仁的人商议,乃自取其辱;或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实行仁政而失去民心,非死即逃;或讲仁和义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而抛弃仁义,无异自暴自弃。
十一章讲真理并不遥远,只要爱父母,尊长辈,天下就太平了;这与《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意义相近。
十二章讲若要做好每件事情,应当先抱持一个“诚”的态度。
十三章讲行仁政必须善待年长的贤人。
十四章讲兼并战争导致人民大量死亡,所以“善战者”必须“服上刑”。
十五章讲观察眼睛能看出一个人的善恶。
十六章讲人的善良不是通过甜言蜜语和笑脸能够伪装的。
十七章讲通权达变的道理——尽管男女授受不亲,但嫂溺也须援之以手。
十八章讲“易子而教”的道理,因为父亲教子会伤感情,这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十九章讲侍奉父母不能仅仅“养口体”,还要“养志”——让他们心情愉悦。
二十章讲国家要想治理好,君主必须率先垂范。
接下来的几章,或讲赞扬和诋毁都不可避免;或讲一个人若不必负责,便会讲话随便;或讲好为人师是个毛病;或讲远方的学生到了老师所在之地,就应赶快来拜见;或讲吃吃喝喝不合古人之道;或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二十七章讲仁义智礼乐的实质,是从侍奉父母顺从兄长开始的。
二十八章讲大舜如何顺从父亲,使他高兴,以此使得全天下的儿子都能孝顺;尽管这父亲十分残忍。
论君道文言文
论君道文言文1. 文言文君道君道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
”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
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书曰:‘睿作圣’。
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
”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
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
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
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此之谓也。
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
”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 ... 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
”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
”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
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
最早的先秦思想史--《庄子·天下》精评先秦道术
最早的先秦思想史--?庄子·天下?精评先秦道术?天下?篇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历来为学术界所公认。
明代陆西星的?南华副墨?与清代王夫之的?庄子解?中,就视为庄子的“后序〞,给予特别重视和高度评价。
至于?天下?篇作者是庄子本人还是庄子学派其他人,那么看法不一。
我们在这里不就这类不同看法具体参与争鸣,只说明我们的根本学术立常我们认为,即使不是庄子本人所作,但就其能与内篇思想相衔接和相通而言,那么可以说,?天下?篇比拟本真地表达了庄子的思想。
?天下?篇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首先在于它涵盖的思想内容之博大。
可以说,它的内涵容量几乎就是一部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史,或者说是庄子及其学派对于这一历史时期学术思想史所作的批评史。
据说,马叙伦先生当年在北大讲三个学期,还未讲完?天下?篇,以至马先生被戏称为“马天下〞。
马先生三学期讲不完,亦可证明?庄子?此篇内涵确实博大深邃,不胜其讲。
此篇涉及的学派代表人物,就有墨翟、禽滑釐、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等十一人之多。
其中,虽然没有专列孔颜儒家学派,但在开篇总纲中,那么在展现“数度〞和评说诸经典时说明,?天下?篇实质上也没有忽略儒家的存在。
从历史的角度,确乎可以把?天下?篇扩展和深化为一部专著。
但是,我们这里,主要是就?天下?篇所作的评述来领悟庄子及其学派的思想。
虽然?天下?篇描述和评析了众多不同的学派和人物,各有特点,但仍然有一条内在有机关联的线索。
这就是,所有学派和人物虽然有些从大道分裂出去,但仍然在大道的视野之中,构成走向大道的思考环节。
〔一〕“原于一〞的大视野?天下?篇的大视野表现为,庄子及其学派并不是争道家一家的独尊,而是力图打破各家的局限。
所谓“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其所说的,就是这种局限的表现,从而需要打破。
只有打破局限,回归“道通为一〞的淳朴与和谐,才能出真正的大智慧,成一切人间事。
就是说,假设成天下之大事,都不能各自孤立分割,相反都有赖于“道通为一〞。
小品百练:孟子·公孙丑上2
小品百练:孟子·公孙丑上2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B.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C.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D.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晋书·列传·第三十二章
晋书·列传·第三十二章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祖迈,有经国之才,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父蕃,清高冲俭,位至光禄大夫。
琨少得俊朗之目,与范阳祖纳俱以雄豪著名。
年二十六,为司隶从事。
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
琨预其间,文咏颇为当时所许。
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
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
太尉高密王泰辟为掾,频迁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赵王伦执政,以琨为记室督,转从事中郎。
伦子荂,即琨姊婿也,故琨父子兄弟并为伦所委任。
及篡,荂为皇太子,琨为荂詹事。
三王之讨伦也,以琨为冠军、假节,与孙秀子会率宿卫兵三万距成都王颖,战于黄桥,琨大败而还,焚河桥以自固。
及齐王冏辅政,以其父兄皆有当世之望,故特宥之,拜兄舆为中书郎,琨为尚书左丞,转司徒左长史。
冏败,范阳王虓镇许昌,引为司马。
及惠帝幸长安,东海王越谋迎大驾,以琨父蕃为淮北护军、豫州刺史。
刘乔攻范阳王虓于许昌也,琨舆汝南太守杜育等率兵救之,未至而虓败,琨舆虓俱奔河北,琨之父母遂为刘乔所执。
琨乃说冀州刺史温羡,使让位于虓。
及虓领冀州,遗琨诣幽州,乞师于王浚,得突骑八百人,与虓济河,共破东平王懋于廪丘,南走刘乔,始得其父母。
又斩石超,降吕朗,因统诸军奉迎大驾于长安。
以动封广武侯,邑二千户。
永嘉元年,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匈奴中郎将。
琨在路上表曰:“臣以顽蔽,志望有限,因缘际会,遂忝过任。
九月末得发,道险山峻,胡寇塞路,辄以少击众,冒险而进,顿伏艰危,辛苦备尝,即日达壶口关。
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
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
群胡数万,周匝四山,动足遇掠,开目睹寇。
唯有壶关,可得告籴。
而此二道,九州之阴,数人当路,则百夫不敢进,公私往反,没丧者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孝顺父母的理由。
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身体不健全,特别是父母年老了,头脑不好用了,脏了、臭了、屎尿都拉床上了、脾气更坏了等等。
父母是我们修行的最初对象,我们每个人要从父母这里开始,学会包容与爱。
无论父母如何,我们都要去爱他,孝敬他,尊重他。
一个连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肯定是一位斤斤计较、眦牙必报、不大气的“小人”。
没有大气,何以成大事?所以以前皇帝选拔官员会把有孝心放在第一位。
那么,选择伴侣的人,一定要把是否有孝心放在第一位,男孩对父母是否有责任感,女孩对父母是否温顺,对父母是索取还是报恩。
否则,连父母都不包容的人,将来不可能会包容你的缺点、你父母的缺点,在社会上,他(她)的人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为人父母的无论自己的孩子什么样,都会去爱他,养他,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一生平安顺利、快乐幸福。
然而,如果做父母的连包容自己父母的心都没有,自己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又哪来一颗宽广的心?
没有宽广的心胸,人生处处皆障碍,又哪来的出息?哪来的快乐幸福?将来孩子大了,父母年迈需要孩子的时候,孩子肯定会跟父母斤斤计较。
做人要尽孝道,这就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因为我们做人,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为人父母的,如果想要孩子拥有幸福、顺利的人生,自己就要好好孝敬年迈的父母;胸怀大志的人,首先要从容得下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要容得下父母的固执,耐心细致地照顾好父母,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一切财富、名誉、地位,都是外在表象。
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载物这句话丝毫不假。
为什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后能够轻松获得财富?因为厚德才能载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