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若干伦理问题分析
网络安全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网络安全中的伦理问题探讨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工作、学习和娱乐,但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中,网络安全中的伦理问题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隐私保护的伦理问题。
在网络环境中,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变得极为容易。
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大量个人数据,如姓名、年龄、地址、联系方式、浏览记录等。
这些数据可能被用于商业营销、精准广告投放,甚至被出售给第三方。
这不仅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也可能导致用户面临身份盗窃、骚扰等风险。
从伦理角度来看,这种未经授权的个人数据收集和使用是不道德的。
因为每个人都有权控制自己的个人信息,决定其如何被使用和分享。
再来说说网络监控的伦理问题。
政府和一些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可能会进行网络监控。
然而,这种监控如果过度或者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监督机制,就可能侵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例如,大规模的无差别监控可能会收集到大量无辜公民的信息,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通信自由。
此外,如果监控数据被滥用或者泄露,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因此,在进行网络监控时,必须要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遵循合法、必要和适度的原则。
网络攻击也是网络安全中的一个重要伦理问题。
黑客攻击、恶意软件传播等行为不仅会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从伦理上讲,这种故意破坏他人网络系统、窃取信息或者造成混乱的行为是极不道德的。
因为它违背了尊重他人财产和权利的基本原则,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
还有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的伦理问题。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但这种自由并非绝对。
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谣言、诽谤他人或者煽动仇恨和暴力,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
言论自由应该建立在真实、尊重和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
我们在享受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应当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传播有害信息,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一系列伦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对社会的价值观和公众的利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虚假新闻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一个极为严重的伦理问题。
在追求点击率和流量的驱动下,一些网络新闻平台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制造或传播虚假的新闻内容。
这些虚假新闻可能是完全捏造的事件,也可能是对真实事件的歪曲和夸大。
比如,某些网络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编造名人的绯闻或者制造耸人听闻的社会事件,这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
其次,新闻的片面性和选择性报道也是常见的伦理问题。
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迎合特定的利益群体或观点,只选择报道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信息。
这种片面的报道会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无法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
例如,在一些社会争议事件中,某些媒体只强调一方的观点和论据,而对另一方的声音进行压制或忽略,从而影响公众的判断和舆论的走向。
再者,侵犯个人隐私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
在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一些网络新闻工作者过度挖掘个人隐私,将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信息曝光于众。
比如,在报道某些刑事案件或名人的私人生活时,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其家庭背景、个人情感等敏感信息,这严重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另外,网络新闻报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对当事人进行过度的道德评判,以道德的名义强迫当事人做出某种行为或承担某种责任。
这种道德绑架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也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在一些慈善救助事件中,媒体对捐款人的捐款数额进行公开比较,对捐款较少的人进行道德指责,这种行为无疑是不恰当的。
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低俗化倾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
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充斥着大量低俗、色情、暴力的内容。
网络舆论引导的伦理问题
网络舆论引导的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影响他人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论引导的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伦理问题1.1 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舆论引导中,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传播虚假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1.2 舆论操纵和炒作一些机构或个人利用网络舆论的力量,通过操纵和炒作舆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可能通过购买水军、刷屏评论等手段,制造舆论热点,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1.3 隐私泄露和网络暴力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个人隐私往往容易被曝光,甚至遭受网络暴力的攻击。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的权益,还可能导致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1.4 信息过载和焦虑网络舆论的快速传播和大量信息的涌入,使人们面临信息过载的困扰。
同时,网络舆论中负面信息的传播也容易引发公众的焦虑和恐慌。
二、解决网络舆论引导的伦理问题2.1 加强信息真实性的审核网络平台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审核,建立起严格的信息发布机制。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2.2 强化舆论监管和法律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信息的传播和舆论操纵行为进行打击。
同时,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2.3 提倡理性和负责任的网络行为公众应提倡理性和负责任的网络行为,不盲从、不传播虚假信息,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
在网络舆论引导中,要注重事实真相,客观公正地表达观点。
2.4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舆论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教育培养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伦理问题。
三、结语网络舆论引导的伦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网络平台、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一些网络伦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涉及到网络隐私、网络暴力、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方面,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发展。
我们有必要对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以便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网络隐私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留下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多,而这些个人信息往往成为了各类黑客和犯罪分子的攻击目标。
网络隐私泄露不仅会导致个人财产损失,更会给个人带来心理和精神的伤害。
网络隐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极为严重的伦理问题。
对策分析:1.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在学校和社会中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体系,有效防范和制止网络隐私泄露。
3. 加强监管和法律制约。
加大对网络隐私侵犯的打击力度,建立网络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对侵犯网络隐私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通过言语、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他人进行的攻击、谩骂和侮辱,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伤害。
网络暴力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也让很多人陷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之中。
1. 增强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培养公民的网络文明素质,提高人们在网络上的道德水准和自律意识,以净化网络环境。
2. 加强平台管理。
各个网络平台应当加大对网络暴力的管理力度,对发布和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账号实施封禁和处理,阻止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
3. 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保护水平。
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对网络暴力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网络诈骗是指在网络上通过虚假信息、欺骗手段对他人进行的非法行为,导致受害者财产损失。
网络诈骗形式多样,手段隐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伦理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网络伦理问题的存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伦理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1. 隐私泄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数字化存储,而隐私泄露也成为了一大网络伦理问题。
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在收集个人信息时未经充分告知用户,导致用户隐私权受到侵犯。
2. 网络诈骗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诈骗问题也日益严重。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手段窃取他人财产,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3. 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虚假信息泛滥成灾,一些不实信息甚至会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4. 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网络霸凌、网络谣言等,给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5. 侵权行为在互联网上,侵权行为屡禁不止,包括侵犯知识产权、网络侵权等,对社会文化建设和创新产生了负面影响。
1. 技术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隐私泄露等问题更加突出。
2. 监管不力当前网络环境下,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手段还比较薄弱,很难有效监管网络行为。
3. 缺乏伦理意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一些人容易忽视网络伦理,从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
4. 利益驱动在电子商务等领域,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容易采取不正当手段从而引发一些网络伦理问题。
1. 加强监管加强网络伦理监管,加大对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打造较为完善的网络伦理监管体系。
2. 提高社会伦理素养强化网络伦理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的网络伦理意识,使其自觉遵守网络伦理规范。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和完善网络伦理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伦理问题总结分析报告范文
一、报告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认识、分析和解决伦理问题,本报告对当前伦理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二、伦理问题现状1. 社会诚信缺失近年来,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诚信缺失现象依然普遍。
如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商品、学术不端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2. 道德观念淡化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些人道德观念淡化,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侵蚀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3. 家庭伦理问题家庭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如婚姻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家庭和谐,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4. 网络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
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行为,严重损害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三、伦理问题原因分析1.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人们在面对伦理问题时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进而产生伦理冲突。
2. 法律法规的滞后性部分法律法规无法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一些伦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3. 教育缺失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环节对伦理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人们缺乏正确的伦理观念。
4. 利益驱动部分人在利益驱动下,放弃道德底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对策建议1.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伦理道德的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
2.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伦理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3. 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平台,加强对伦理道德的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社会诚信水平。
五、结论伦理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舆论引导,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处理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违禁内容等伦理问题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处理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违禁内容等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违禁内容已经成为了一个伦理问题,这些不实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可能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一、处理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散布在网络上的、没有实际证据证明其真实性的传言、讯息或议论。
对于网络谣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质疑来源:在阅读上网消息时,必须多判断一下消息发布者是否可信。
因为无论是垃圾邮件、诈骗信息还是谣言都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组织发布的信息,要通过细致的判断来源和内容来确定是否可信。
2)查证真伪:在看到网络谣言时并不急于去相信,需要实事求是地去查证,调查其背后的事件和社会背景,查找第一手资料或官方发布的信息,以达到真正了解消息真相的目的。
3)扩散负面:远离关于政治、性、种族歧视等的网络谣言,如果您错误地传播谣言则会被视为具有严重后果,可能会收到法律制裁。
二、处理虚假信息虚假信息指的是没有经过确认的、在网络上被散布的非法信息。
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查证来源:同样的,在看到虚假信息时,需要先考虑来源。
如果来源不明,那么就不能相信其中所述的内容。
如果确认并不可靠,假的或虚假,可直接把消息打“橙色警示”,提醒他人。
2)斥责谣言:抵制丑恶、虚假的信息,正确引导群众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各种方式发声质疑,斥责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3)保护公共利益:应该通过对网络虚假信息的处理,切实保护公共利益和严格保护个人隐私。
如果虚假信息泄露,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处理违禁内容违禁内容主要指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内容,如黄色、暴力、极端等内容。
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全面审查:网站管理员和维护者要负责人,在信息发布前进行全面审查,对一些审核不合适的信息予以删除,对一些非法行为需要立即报警、批评、博客揭发等方式,保障网络的公正和正义。
2)处罚制度实现:有一些网络平台缺乏他们应有的算法技能,需要完善平台内部的处罚制度,依法惩罚那些违反网络法律法规的人或组织,以确保互联网环境的清明。
论网络传播的伦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极大便利 的同时 , 也相继出现了许多 网络 伦理问题亟待解 决。
一
、
网络传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年 一个很 典 型 的 “ 多数 人 暴政 ” 的案
例——伊 莱克斯女助理案 , 一位外企女 白
原因是信 息获知不 充分 ,信 息沟通 不畅
通, 从 而 导致 谣 言 的 出现 。
、
1 、 网民责任意识淡化 , 网络暴力频发
N E W S W O R L D l 传 媒e 时 代
论 网络传 播 的伦理 问题 及应 对措施
。毕睨 孙 宜君
【 摘
要】 以开放性 、 匿名性等为特点的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 大众传播模式 , 为民众提供 了充分表 达观 点的平台。 然 而, 我们应
看到, 在 网络传播给人们 带来极 大便利 的同时, 也 为各种 消极价值 观和道德观的 出现提供 了载体 , 冲击着传统 的传播伦 理。 基 于此 , 本
“ 信 息冗余 指 信息 源包 含 了除 了有 效信息之外 的信息 。信息过剩 、混乱 、 无 序, 都是信 息冗 余 的表 现 。 ” 联 网一方 面把 图像 、 声音 、 文字 等各种 信息通过 编 码和解码发 送到全世界 的各个 角落, 满足 人们对 信息 的需 求 ; 另一方 面 , 网上 泛滥
l e n e e ) , 是指包 括 电影 、 电视 、 电子 游戏 、
传 言等 , 形 成 了信 息的冗余 , 使人们无 法 使用效率不高。
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 , 它 冲
信息即通常所说 的媒 体暴力 ( m e d i a v i o — 及 时准确获取 自己所需要 的内容 , 信息的 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 内容 , 并对人们 正常 生活造成 某种不 良影 响的 暴力现象。 ” ①“ 网络暴 力 ’ 打破 了道德底 线, 亟待运用道德 、 法律等手段进行 规范。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被网络交流所取代,社交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伦理问题的不断出现,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就当前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网络隐私安全问题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大量的个人信息被上传至社交网络上,这些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电话号码、地址等。
这些信息的不当使用可能会被恶意人士利用来从事诈骗、犯罪等活动,给个人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同时,个人精神隐私也可能被泄露,包括照片、日记、聊天记录等。
这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交网络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机制,加强用户的隐私保护意识。
用户应该加强密码保护、减少隐私泄露和尽可能避免使用明文密码等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二、网络言论自由问题网络言论自由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人们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网络言论也可能涉及到侮辱诽谤、违法犯罪等问题,这些言论可能会伤害到社会个体和集体的利益,给社会秩序带来混乱和不良影响。
正确的处理网络言论自由问题需要平衡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
社交网络企业应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来规范用户的言论,遏制造谣传谣和恶意攻击等行为。
同时,政府和公共机构也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公民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三、网络欺凌问题网络欺凌一直是困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更容易接触网络,也更容易遭受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主要表现为语言上的侮辱和攻击、视频图片的涉黄涉暴内容发布、网络取证的诸多瑕疵等等。
社交网络企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用户的保护,建立起严格的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网络欺凌行为。
青少年自身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及时向家长和老师反映受到的网络欺凌。
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
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伦理问题的挑战和困扰。
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往往受到挑战,隐私泄露、网络暴力、信息诈骗等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应对和解决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问题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隐私泄露问题在网络社会中,隐私泄露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个人信息的大规模采集和传播,用户的隐私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许多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用于广告推送、大数据分析等目的,但往往缺乏有效的隐私保护措施,导致用户的隐私信息被滥用甚至泄露。
这不仅损害了用户的权益,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危害。
为了解决隐私泄露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规定,建立健全的隐私保护机制。
同时,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应加强自律,强化用户隐私保护意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用户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此外,用户自身也应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随意泄露个人隐私,从而有效防范隐私泄露问题的发生。
二、网络暴力问题网络暴力是网络社会中另一个严重的伦理问题。
在网络空间中,一些人利用匿名性和虚拟身份,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诽谤等行为,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网络暴力不仅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氛围,也侵犯了个人的尊严和权益,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威胁。
要有效应对网络暴力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
同时,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应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对用户言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处理违规行为,防止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此外,教育部门和家庭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伦理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和遏制网络暴力问题的蔓延。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的普及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本文将对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隐私泄露问题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服务的普及,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诈骗、身份盗窃等违法行为。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政府和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教育用户如何设置隐私设置,并警惕网络钓鱼等欺诈手段。
(2)加强法律监管: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法律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确保违规行为者受到严惩。
(3)加强技术手段:加强个人信息的加密和安全技术,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2.网络暴力问题网络暴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伦理问题。
网络上的匿名性和言辞的激烈程度使得言论更加尖锐和攻击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网络行为规范意识。
(2)建立监管机制:建立网络言论监管机构,及时处理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3)技术手段辅助:开发智能算法,过滤掉恶意评论和攻击性言论,保护用户免受网络暴力的侵害。
3.网络虚假信息问题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这不仅误导了大众的判断力,也严重损害了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信息验证:对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验证,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2)提高媒体素质:加强媒体机构的自律和质量把关,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3)大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对虚假信息的举报,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加大对虚假信息制造者的打击力度。
4.数据安全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已经成为了一个敏感问题。
为了确保数据安全,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制定数据保护法律:加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限制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范围,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惩。
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伦理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隐私保护、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网络侵权、网络成瘾等方面探讨网络伦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隐私保护在网络时代,隐私泄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个人的隐私包括身份信息、通信内容、生活照片等,如果这些被不法分子获取并滥用,将给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
因此,保护隐私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首要任务。
面对隐私泄露的问题,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加强信息保护意识。
企业应该采取技术手段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同时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个人在使用网络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避免成为网络钓鱼的受害者。
二、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侮辱、威胁、散布谣言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尊严和权益的侵犯,也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社会应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与监管。
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网络素养的培养力度,提醒人们要文明上网,理性表达,遵守网络道德。
三、虚假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流言、谣言等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而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传染性,很容易引发恐慌和混乱。
为了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社会应加强对信息的真实性审核,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核查机制。
同时,媒体和社会大众要增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虚假信息对社会带来的危害。
四、网络侵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侵权问题日益突出。
在网络上,盗版、侵犯著作权、商标权等问题屡见不鲜。
这些网络侵权不仅损害了知识产权方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创造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网络侵权问题,我们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尊重原创,拒绝盗版和侵权行为。
同时,加强监管,从法律层面打击网络侵权行为,给予侵权者应有的制裁,形成对侵权行为的高压态势。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网络伦理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网络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伦理问题的存在与表现1.网络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个人的隐私信息可能会被泄露、侵犯,造成严重的后果。
个人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可能被黑客盗取,导致经济损失;个人的私人照片、视频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侵犯个人的肖像权。
这些都是网络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问题。
2.网络言论自由与不当言论的问题。
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言论自由的重要场所。
一些人利用网络发布不当言论、虚假信息,抹黑他人,煽动仇恨,甚至进行网络暴力行为,这造成了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和侵犯,极大地伤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3.网络侵权与版权保护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一些人对他人的知识产权进行侵犯,抄袭、盗用他人的作品,严重侵犯了作者的创作权。
这一问题既涉及个人的创作权益,也关乎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4.网络虚假信息与良性传播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一些人利用虚假信息获取利益,对他人进行欺骗。
虚假信息对个人、企业、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害,也造成了正当信息的传播困难。
5.网络欺诈与诚信建设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一些人以虚假交易、不当宣传等手段欺骗他人,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商业的诚信度。
二、对网络伦理问题的应对对策1.加强网络隐私保护的立法和监管。
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监管力度,明确规定网络隐私的边界和保护措施,加强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
2.建立网络言论自由的审查机制。
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应该建立网络内容的审查机制,对不当言论、虚假信息等进行审核和删除,确保网络言论自由的也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3.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法律、技术和监管手段。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应对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应对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陷入网络伦理失范的现象中。
网络伦理失范是指网民在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社会和公共利益造成的影响,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破坏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和道德。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主要包括:网络欺凌、网络谣言、网络暴力、恶意评价、侵犯个人隐私、侵权盗版、网络诈骗等。
这些行为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和损失,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和谐,也损害了和谐的网络环境和公序良俗。
1.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升公民素质。
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伦理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伦理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素养。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伦理失范行为的监管和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查处,推动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道德。
3.加强自我约束和互相监督。
网络空间是公共空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约束的意识,自觉遵守网络伦理规范和公序良俗,同时也应该互相监督,发现有害信息或不良行为及时举报。
4.弘扬正能量,营造和谐网络环境。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正能量宣传,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在面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采取有效措施,共同营造和谐的网络空间。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我约束和互相监督、弘扬正能量,这些措施都是推动网络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果我们能够共同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美好、安全的网络空间。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过度追求点击率、广告收入等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出现了伦理失范的现象,如造谣传谣、编造新闻、散播低俗信息等,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
作为商业媒体,网络新闻媒体需要依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和发展,而广告收入与点击量密切相关,于是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获取高点击量和广告收入,不惜制造耸动和低俗的新闻,迎合公众的八卦心理,忽视事实真相和伦理道德。
2. 缺乏责任意识。
部分网络新闻媒体追逐速度和独家新闻报道,忽视了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没有严谨的调查和核实报道的事实依据,且不负责任地发布消息,导致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3. 缺乏监管手段与约束机制。
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媒体,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监管手段相对薄弱。
外界监管部门对于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难以到位,极大地放大了网络媒体伦理失范的空间。
4. 用户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倒挂。
一些用户过于追求煽动性、短视频等内容,而不关注新闻真实性、准确性和公共利益,这促使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获得高点击量和用户留存率,不惜编造和散播低俗信息。
二、对策建议1. 加强伦理意识教育。
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新闻理念。
网络新闻媒体也应当提高招聘要求,选拔具备伦理道德素养的人才。
2. 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明确对伦理失范行为的处罚和制裁措施。
加大对网络媒体的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3. 增加舆论监督机制。
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扩大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鼓励媒体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舆论监督,及时揭露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行为。
4. 加强行业自律。
网络新闻媒体应当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制定相关的行业准则和规范,引导行业内的竞争秩序,自觉维护网络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伦理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迅速。
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伦理问题的挑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伦理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例如故意制造虚假信息、造谣传闻等,使得人们不得不质疑所有的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虚假信息可能导致公众的谴责,影响网络公信力,并给被曝光的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打击。
因此,采取措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尊重隐私问题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和广泛。
但是,这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在网上谈论他人,公开他人的照片或个人信息,可能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权。
尊重隐私是网络伦理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应该学会对他人的私生活尊重。
三、版权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形式的数字内容(例如照片、新闻、音乐和视频等)都能被轻易地传播和复制。
然而,这种自由的传播也可能涉及版权问题。
例如在网上下载和使用别人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而未经授权就使用了别人的版权资料。
这已经侵犯了知识产权,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版权,并不宣传和传播侵权的内容。
四、倫理責任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有一个重要的终极责任,这是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时候尤其重要。
新媒体没有规定的版权警察或伦理规范,而且人们通常会不断抨击合法合理甚至不良的意图和操纵。
因此,记者或其他媒体从业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意识,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
五、公正客观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随时随地的传播,给媒体人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在发布内容时,必须确保文章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要把握好文章的重心和导向,不能带有明显的偏见。
让公众受到客观而准确的信息,这是每个媒体从业者的职责所在。
在新媒体时代,伦理问题已经慢慢地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如果我们想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既要遵守法律规定,又要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网络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一系列伦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对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虚假新闻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一个极为突出的伦理问题。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编造虚假的新闻内容。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误导了公众的判断,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恐慌。
例如,某些网络媒体曾报道“_____地区发生严重的传染病疫情”,但实际上该地区根本没有此类情况。
这样的虚假新闻不仅对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也让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其次,网络新闻报道中的片面性和选择性报道也是常见的伦理问题。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迎合特定的利益群体或观点,只报道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对其他重要信息刻意隐瞒或忽略。
这种片面的报道方式无法让公众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容易导致公众形成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比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某些媒体只强调一方的观点和诉求,而对另一方的声音置之不理,从而引发公众的争议和误解。
再者,侵犯隐私也是网络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
在追求独家新闻和轰动效应的过程中,一些新闻媒体不惜侵犯个人的隐私权。
例如,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公开其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医疗记录等敏感信息。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同时,也破坏了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
另外,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低俗化倾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
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流量,一些网络新闻媒体过度追求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内容。
比如,大量报道明星的绯闻、隐私、丑闻等,而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新闻事件却关注不足。
这种低俗化的报道方式不仅降低了新闻的品质和价值,也对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新闻报道中的抄袭和剽窃现象也时有发生。
微信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研究
微信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交流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微信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之一,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
本文针对微信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展开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微信信息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
1.谣言传播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超传统媒体,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许多人在微信中发布和分享未经证实的消息,导致谣言迅速蔓延,扰乱了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
2.恶意攻击和网络暴力一些人利用微信的匿名性,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诽谤他人声誉。
网络暴力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人在微信群中进行辱骂、人肉搜索、威胁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精神和心理压力。
3.不当内容传播微信上有大量的不当内容,如低俗、色情、暴力、恶心等,不仅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也对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影响。
1.缺乏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一部分微信用户缺乏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没有严格的要求,而只是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
他们在发布和分享信息时忽略了信息的社会影响和伦理底线。
2.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微信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一条消息在短时间内就能传播到大量用户。
这也导致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审核不严格,以及信息传播的失控现象。
3.匿名性和相对隐私微信信息传播的匿名性给一些人提供了施展恶意攻击和网络暴力的机会。
相对隐私的传播环境也使得不当内容的传播更加容易,不法分子有更多的可能性逃避法律的制裁。
1.加强伦理教育加强伦理教育对于解决微信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普及伦理知识,提高公众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人们在微信使用过程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2.强化信息审核机制微信平台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信息审核,加强对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把关。
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案:网络伦理问题讨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案:网络伦理问题讨论一、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道德与法治问题。
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使用网络时可能会遇到许多困扰和挑战,如网络欺凌、网上谣言、盗版、侵犯隐私等。
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关注并积极解决这些网络伦理问题。
本篇文章将就网络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并提供一些教案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伦理问题。
二、网络欺凌的案例教案设计1. 一级标题:案例背景及问题描述网络欺凌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对他人进行冒犯、侮辱、威胁等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小明在社交媒体上被同学发表恶意言论,并且对他进行辱骂,请学生思考这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法治的要求。
2. 一级标题:讨论与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网络欺凌的行为对受害者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请学生分析这样的行为是否违反了网络伦理准则,违反了他人的隐私和尊重。
通过分析,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性。
3. 一级标题:引导思考和探讨解决方案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网络欺凌的情况。
学生可以提出一些积极的解决方案,如向老师或家长求助、举报相关行为、尽量不回应网络暴力等。
同时,教师应告诉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
三、谣言与假新闻的案例教案设计1. 一级标题:案例背景及问题描述谣言和假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谣言和假新闻的危害性,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辨别真假信息,并引发他们对谣言和假新闻传播的责任感。
2. 一级标题:讨论与分析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
如:谣言和假新闻对社会造成了哪些伤害?传播谣言和假新闻的人有何动机?学生可以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从中认识到将信息核实的重要性。
互联网的网络伦理
互联网的网络伦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交流、分享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然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的网络伦理,并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网络言论自由是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它为人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谣言传播以及隐私泄露等问题。
在实现自由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由并不等同于无限制。
因此,需要建立起对网络言论的一些基本准则,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首先,网络平台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的言论及时进行处理。
其次,法律法规应该明确规定针对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行为的处罚标准,以起到威慑作用。
同时,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避免参与不良行为。
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互联网使得个人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然而,信息的滥用和泄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导致身份盗窃、骚扰以及虚假信息的传播。
因此,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隐私,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各大互联网企业应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增强账号安全措施,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
同时,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行为。
此外,个人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三、网络诚信建设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难以鉴别。
网络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不仅误导了读者,也损害了公众利益。
因此,网络诚信建设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加强网络诚信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互联网企业需要引入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用户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监督中,举报虚假信息,共同维护网络的诚信环境。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查处,对违法行为严格打击。
四、网络版权保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侵犯他人版权的行为也大量存在。
网络版权保护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谣言若干伦理问题分析
作者:张衍
来源:《老区建设》2015年第06期
【提要】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也开始传播,相较于普通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目的更具利益性,传播过程更快速更广泛,传播结果更具有破坏性,应分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便找出治理网络谣言的伦理措施、法律措施、技术措施。
【关键词】网络谣言;伦理问题;伦理措施;法律措施;技术措施
【作者简介】张衍?穴1990—?雪,男,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江西南昌 330013)
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网络空间及网络安全有着很详尽的论述——“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人民日报评2013国内10大新闻中,“依法集中打击网络谣言”也赫然在列。
一、网络谣言的涵义及特征
(一)网络谣言的涵义
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
按照百度百科对网络谣言的解释,网络谣言应该是:“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谣言也找到了“最好”的发展平台,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
(二)网络谣言的特征
1.传播目的(动机)更具利益性。
从“豆你玩”到“蒜你狠”,再从“糖高宗”到“姜你军”、“苹什么”等无不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而有意为之的。
2.传播过程更快速更广泛。
网络谣言因其发布与流传主要通过社交网站、论坛贴吧、博客、聊天室和短信邮件等途径,传播过程的低成本和高度便利使得其具有比一般谣言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的特点。
3.传播结果更具有破坏性。
网络谣言的破坏性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破坏性是指网络谣言的扩散使整个社会蔓延紧张和恐慌的心理,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文化、话语絮乱,有些谣言还会在公众心理形成深刻的“回荡效应”。
二、网络谣言的伦理危害
近些年来,网络谣言屡禁不绝,谣言对国家、社会、个人破坏性是难以估量的。
具体说来,网络谣言的伦理危害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层面
1.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损害公众利益。
2011年2月17日,继三聚氰胺之后,“皮革奶粉”又将奶粉问题再次摆到台面上,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的股价应声下跌,蒙牛跌幅高达3.3%,同时,公众、奶制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神经也立刻紧绷起来。
虽然农业部在官网上再次声明,2010年抽检生鲜乳样品7406批次,奶站4778批次,运输车2628批次,没有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添加物质,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但此谣言一出,消费者对我国乳制品的信心遭到重创,大量中国公民出境购买奶粉。
2.网络谣言引发社会道德信仰危机。
2007年《第十九次互联网报告之上网费用及对互联网信任度》的调查表明,在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中,网络独占鳌头,所占比例达到
47.4%,但是在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上,只有5.7%的网民非常信任,32.3%的网民比较信任,54.6%的网民感觉一般,5.7%的网民不太信任,1.7%的网民表示很不信任这些信息,总体而言,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进一步下降,转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公信力都遭到严重打击。
(二)国家层面
1.网络谣言影响政治安全。
网络政治谣言以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为内容,通过歪曲、捏造政治新闻事件或调侃、污蔑政治人物等形式诋毁党、政府及政治人物的形象,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提出挑战,导致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
蓝皮书显示,2012年出现的政治谣言占5.2%,尽管比例不高,但影响很大。
2.网络谣言降低政府公信力。
2010年7月7日,甘肃省委机关报甘肃日报以《智者的声音》为题报道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在兰洽会上透露“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次日清早,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主办、陕西电视台承办的西部网转载了报道,还配上了甘肃日报的每日甘肃网的截图,并在标题严谨地、态度有所保留地标明“甘肃日报评论文章称”。
在此过程中,一些政府网站的参与使得谣言更加混淆视听,对群众产生了误导,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3.网络谣言损害国家形象。
在“7·23”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秦火火”在网上编造了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仅两小时就有上万条微博转载,挑起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使政府的善后处置陷入被动,同时国外媒体对此的争相报道,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三)个人层面
1.网络谣言侵害个人名誉权和隐私权。
艾滋女事件、名人被死亡被离婚等谣言使这些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无法正常生活、工作,个人名誉受到严重侵害。
可见,网络谣言轻则使人名誉受损,重则使人家破人亡,是切实存在的网络暴力。
2.网络谣言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价值运行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率。
谣言的潜入,破坏了这种信任,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回到了初级的“蛮荒时代”。
当人们面对信息都会产生疑问时,表明人们已经形成某种恐慌与怀疑心理,这恰恰不能说明人的“进化”,而只能说明文明在“退化”。
三、网络谣言的应对措施
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从伦理、法律、技术三方面进行完善。
(一)伦理措施,加强对网民网络言论的伦理道德教育
1.增强网民社会责任感。
这里的网民分为普通网民和网络媒体从业者。
对于普通网民的教育,关键是要把以个人意志为中心的“自然”培养成以公众意志为中心,使其能够以社会生活普遍准则来自觉行使话语权,而后使“社会”网民以社会生活普遍准则来为“自然”网民的信息活动进行把关。
对于网络媒体从业者,应当建立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网络媒体从业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律意识、职业责任和自我约束能力。
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真实客观的传播信息,尽力核实网上的新闻来源,多处验证新闻的真实性。
2.强化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意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管理条例》,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
工商机关对互联网的信息真实性不做直接审查,而是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发现虚假信息必须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及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这就要求互联网行业健全行业自律制度,提高网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
(二)法律措施,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环境
我国通过立法规范保护网络环境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法律法规或者范围太窄,或者过于笼统,对网络话语权的管理仍显单薄。
它涉及技术的、内容的多方面问题,需要一个权威部门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出一个更加系统的规范,并最终形成相关立法。
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加快网络立法,建立法制网络。
要用法律规范政府部门和个人的网上行为,对其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监管,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实现网络法制化、规范化。
2013年9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公布,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三)技术措施,严格网络监管,将制造网络谣言与公民个人信用记录挂钩
网络谣言的传播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治理需要动用社会方法,才能收到满意的社会效果。
可以考虑将公民的网上不实言论与其个人信用记录挂钩,将网上虚拟违法活动纳入个人信用记录体系,并与信贷、保险、入职等社会准入标准挂钩,增加网上造谣行为的违法成本,加大对造谣行为的惩戒力度。
诚信体系建设是根治陋习之良策,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方向。
另外,推行有限实名制,即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制度也可一定程度抑制网络谣言。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