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正义的三个维度
空间_生态与正义的辩证法_大卫_哈维的生态正义思想
·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生态与正义的辩证法*———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思想董慧生态正义思想是哈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地理学马克思主义中都占有独特的地位。
哈维从马克思的某些基本立场和方法出发,将正义问题置于更为广泛的讨论中:他在坚持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在自然与环境、时空及场所、认同与差异等关系中讨论生态正义问题。
哈维的突出特点在于,从社会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在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结构动力以及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框架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空间的生产等进行分析,努力建构生态正义思想。
这一生态正义思想表达了一种社会生态的辩证乌托邦理想,试图通过对一些基本信念及实践的批判,为人们理解资本逻辑导致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时间、空间提出一套理论,使人们的政治行为更有意义、更富创造性。
在当今的理论和现实的发展中,哈维的上述思想具有值得重视的借鉴意义。
一、正义的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的关联性在人类历史地理学进化过程中,所有为了解放、自我实现、个人解放和自由的斗争,与正义相联的为了争取空间、节省时间的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将自然从人类控制的受制特性中解放出来的斗争,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哈维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法和理论贯彻到他的地理学解释中,并从这个独特的视角考察生态和正义问题。
然而,应当如何考察和理解正义问题呢?被称之为正义的东西究竟具有什么内涵与特征?在过去的历史中,有多少为了创造一个正义的社会所作出的努力最后都转化为暴政或消融到暴力、腐败及不正义之中?是否有一个对正义的整体或单一理解来满足我们对于正义的诉求?哈维认为,历史地理的事实暗示了对上述问题解答的可能。
在他看来,正义与空间、时间和自然一样,是在某个时期内的空间场所中,由所有与调节和序化物质的社会实践相关的一系列信念、话语、社会关系的制度化和权力的竞争构型等社会性地构成的。
正义一旦构成,追溯那些超越所有社会进程瞬间的特定推论概念则成为包容一切的客观事实。
生态正义 价值观
生态正义价值观在哲学领域中指的是一种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公平合理地对待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的态度和原则。
这种价值观强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张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应当实现公平性。
它包含几个核心要素:
1. 分配正义:确保所有个体和社群能够平等地获取自然资源和享受环境服务。
这意味着要关注那些因为历史、经济或地理原因而无法获得公平资源分配的人群。
2. 代际正义:承认当前世代有责任保护环境,以便未来世代也能享有健康的生态系统和足够的资源。
这涉及跨时间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
3. 矫正正义:对于已经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因环境破坏而受损的社区或生态系统,应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补偿。
4. 程序正义:在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时,应保证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并考虑在内。
生态正义价值观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它倡导通过教育、立法和文化变革等方式,培养公民对环境的责任感和尊重自然的态度。
此外,生态正义还鼓励国际合作,以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浅析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正义理论
浅析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正义理论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开创性地提出了资本主义双重矛盾理论,从根源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奥康纳主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家关系上重构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以“生产性正义”取代“分配性正义”,主张建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社会。
标签:资本主义双重矛盾;生产性正义;分配性正义;生态文明一、奥康纳的生态正义理论的建构基础1、理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二重矛盾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资本为了无限制的追求利润而不断地扩大生产与社会购买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必将带来经济危机。
第二重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
奥康纳参考卡尔·波兰尼和马克思的“生产条件”思想重新定义了生产条件的概念:“生产条件是指这样一些东西,它们并不是按市场规律(价值规律)生产出来的商品,相反,它们只是被当做商品来看待,他们只是具有‘虚拟价格’的‘虚拟产品’。
”奥康纳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条件的认定范围,认为生产条件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生产的个人条件”,即工人的劳动力。
二是“外在的物质条件”或“自然条件”,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的自然财富和劳动工具的自然财富(如:瀑布、用于航行的河流、树木、金属、煤炭等),也可以指进如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中的自然因素。
三是“社会生产的公共的、一般性的条件”,即“交通与运输的设施”。
以生产条件为核心范畴的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第二重矛盾所引发的第二重危机是生态危机。
2、现实背景:资本主义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经济增长和利润放在首要关注位置,这种掠夺式的生产方式与生态严重对立。
利润的最大化不断驱使人们去破坏生态环境,生产成本的降低远比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得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
生态伦理的三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 :B 2 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 7 7( 0 0)0 — 0 0 0 0 8 65 2 1 6 0 1— 2
提 到 生态 伦 理 ,如 果 向 前 推几 年 ,也 许 并 不 热 门 ,甚 至 没 什 由科技异化造成的 ,正是 因为科技的大肆泛滥,才导致人类改造 自 么人 能够 说 出它的含 义 。但就 在这 几年 ,人 类赖 以生存 的环 境被 不 然 的水平 大 幅度 提升 ,造 成 灾难 的 能力 大大增 强 。但是 同时我 们也 断破 坏 ,环境 恶化 、物种 锐减 、资源开 采殆 尽 等等 生态 问题 不断 凸 应该 辨证 的看 到 ,科 技对 于 生态 不 仅仅 只有破 坏 的作用 ,在改 善环 显 ,生态 被人们 逐渐 所重 视 ,生态 伦理 也 因为 生态 问题 而显 得格 外 境 方面 ,科 技也 在 贡献着 它 不可 替代 的 力量 。 因为人 自身 的能力毕 重要 。要分 析生 态伦 理 中的复 杂而 又盘 根错 节 的关 系 ,要抓住 其 中 竟有限 ,要减少对 自 的破坏如果不依赖于科技的话只能让人类停 然 的三 个重要 概念 :生 态 、科 技 与人 。三 者之 间存 在着 内在的 张力 , 止文 明 的脚步 。而 这是 根 本不 可 能 的。文 明是 条不 归路 。在这 条路 要想 理清并 解决 问题 ,绝不 是解 决 其 中一个 概念 就 能完 成 的 ,这需 上 只能前 进 ,不 能停止 更 不 能后退 。所 以依靠 科技 ,也是 人类 寻求 要我 们分别 站在 这三者 的角 度上 进行 分 析 ,因为 人和 自然 的关 系是 人与 自然 矛盾 的解 决之 道 的一 种尝 试 。但 是科 学在这 种尝 试 中所 扮 辨证 的 ,既是相 互依赖 又是 相互 相互 制 约 的 ,只有这 样 才能抓 住 问 演 的角色 ,还是 值得 探讨 的。 题的要 害 。 学界对于科技是否中立 ,应 否负有伦理责任的问题一直有争 议 。一方面,认为科技为人所利用 ,它本身没有目的性也就无所谓 生态维度
福斯特生态正义思想的道德哲学意蕴解读
福斯特生态正义思想的道德哲学意蕴解读美国著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一书中,从生态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多重维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不但揭示了“生态和资本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领域”2,而且蕴涵了其生态正义3思想。
本文试图在解读其文本的基础上,主要从伦理学理论形态1的视角,对福斯特关于维护生态正义能否超越阶级利益倾向、马尔萨斯人口论是否具有生态正义性的评述中包含的生态正义思想及其特质作一解读。
一、维护生态正义能否超越阶级利益倾向?福斯特在对“维护生态正义能否超越阶级利益倾向”的道德哲学审思中,凸显了其对这一复合性问题蕴涵的人与人—环境—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生态伦—理形态”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和“生态伦理—道德形态”即人与自然生态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道德范式之间冲突的批判性审视与分析。
福斯特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一开始就聚焦于当今许多著名环保主义者所采取了一种超越阶级斗争的政治立场。
绿党自称其代表了一种超越历史阶级局限的方式——体现自然自身价值的“新范式”,因而可置身于传统的社会争论之外。
他们宣扬“我们已看到敌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主导观点,这样就将大多环境问题都归咎于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婴儿的出生数量和工业化特性,似乎社会中不存在阶级或其他派别。
2对此,福斯特指出,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接着他通过对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原始森林木材业危机联盟的讨论,说明生态的急剧恶化是历史上资本主义社会及其阶级斗争在具体积累过程中固有的特性。
3他认为,忽视阶级和其他社会不公而独立开展的生态运动,充其量也只能成功地转移环境问題。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却以其无限度地将人类生产性能源、土地、定型的环境和地球本身建立的生态予以商品化,进一步强化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倾向。
因而,这对于构建人类与自然可持续性关系的总体绿色目标毫无意义,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因为现存社会力量——环保主义者与林业工人等的分裂,给环境事业造成更多的反对力量。
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三维建构
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三维建构作者:曹家宁来源:《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05期[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要求。
构建人民美好生态生活,是以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集中表现在满足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三大维度的价值诉求上。
针对当前中国存在生态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生态发展程度不充分、生态利益分配不平衡三大“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应建构共建生态屏障以守护生态安全、共促生态发展以丰富生态产品、共享生态利益以维护生态正义三条实践路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美好生态生活;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生态文明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什么是美好生活,怎样实现美好生活,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美好生活是‘善’的生活,是理想的生活……它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标识的体现,也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②美好生活作为“善”的生活的集中体现,应当是个人之“善”与集体之“善”的统一,物质之“善”与精神之“善”的共振,人类之“善”与自然之“善”的合流。
就其应然性而言,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当体现在实现人类个体之“善”、群体之“善”和人与自然之“善”三大层面。
其中,人与自然达到“善”的状态,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与保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重要保障”。
③从实践维度来看,美好生活之“善”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实现“善治”。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态领域的“善治”,它既能提供最基础的生态安全屏障,也能提供人民从对“物质产品”的低阶需要过渡到对“美好生活”的高阶需要的生态产品,还是人民利益在生态维度普惠公平性的集中体现。
《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范文
《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正义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如何公平地分配生态资源。
大卫·哈维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其理论体系在探讨生态正义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旨在研究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并探讨其理论对于当前生态问题解决的启示。
二、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自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哈维认为,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自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
因此,在探讨生态问题时,必须将自然与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生态问题的本质。
2. 生态资源的公平分配哈维强调了生态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享受生态资源的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
生态资源的分配应当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生态权利。
3. 历史性因素在生态问题中的作用哈维指出,历史性因素在生态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过去的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等历史事件,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不平等。
因此,在解决生态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历史性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生态问题的根源。
三、大卫·哈维生态正义观的启示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对于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1. 倡导整体性思维哈维的生态正义观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的整体性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问题的本质,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2. 推动公平的生态资源分配哈维认为,公平的生态资源分配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关键。
我们应该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生态权利,从而缩小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3. 反思历史性因素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哈维的历史性因素观点提醒我们,在解决生态问题时,必须反思历史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正义诠释
作者简 介: 王胜华 , 男, 汉族 , 江 苏徐 州人 , 中国政法大学 2 0 1 1 级博 士研 究生。
2 0 1 3年 第 1期 ( 总第 l 3 7瑚 )
贵州 民藏 大 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ma t o f G u i z h o u Mi n z u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l l e e )
资本 主义条件 下 自然与 社会 之间 的物质 交换 的异化结 果则 必然 产生 新陈 代谢 的断裂 。福 斯特 将 马克思 的新 陈 代 谢 断裂 理 论 理 解 为 : 生命 本 身 的 自然规 律决 定 着 社会 的新 陈 代 谢 , 土壤 构 成 成 分 需要 系统性 的恢 复 , 然 而 资本 主义 条件 下 的土 壤 构成成 分被 过 度 地 掠夺 , 再 加 上 食 物 和服 装 纤
义” 都 不利 于人 与 自然的融合 。建立 以生 态正义 为核 心 准则的 “ 绿 色社会 ” 是 生 态社会 主 义 的 美好 图景 。 生态正 义是 生 态 学马 克 思主义理 论的 一朵奇 葩 , 需要 从哲 学、 政 治和 法律 三 个维度 进行 理性把 握 , 才 能将 “ 生 态主体 间性 、 生 态可 持 续性 和 生 态路 径 创 新 性 ” 三 种观 念 在 实践 中 有 效转化 , 从 而为构 建生 态文 明奠定 思想基础 。 一 Nhomakorabea、
生态 学 马克思 主义 : 生态正 义的 理论支 撑
本 ・ 阿格尔在 2 0世 纪 8 0年 代 明确 提 出 了
生态正义的三重维度
生 态 正 义 的 三 重 维 度
郎廷 建
摘
要 :生态正 义不是人与 自然物之 间的关 系, 亦不是 以一切环 境 因素 为 中介的人 与人之 间的社会
正义 , 而是狭 义的环境正 义, 即以生态环境 因素为 中介的人与人之 间的生产 关 系正义。 生态正义有 时间维
它们 都是 生态 正义 的 。当我们把 这 些或 长 或短 的生 态正 义 的生产 关 系 的存 在 时期 或 时 问段 以“ 代” 的形 式来 标示 , 时 间维度 的生态 正义 就可 以划分 为代 内生态 正义 和代 际生态 正义 。
所谓 代 内生态正 义 , 就 是在某 一 特定 时期或 时间 段 内构 成生 产力发 展形 式 、 推动整 个人类 社会 进
别的生产关 系; 空间维度 的生态正义包括 国度生态正义和 国际生态正 义, 是从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向的 角度考 察一 国或 一地
区 内的 生 产 关 系和 一 国或 地 区 同他 国或 他 地 区之 间 的 生产 关 系; 权 力 维度 的 生 态正 义 指 女 权 生 态 正 义 ,
是从 权责的 角度考察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 间的生产关系。
同一生 产关 系的不 同发展 阶段 , 也会 有不 同 的表 现形 式 。例如 , 资本 主义生 产关 系在其 发展 过程 中先 后 出现 了个 人资本 主义 、 群体 资本 主义 和 国家 垄断 资本 主义等 形式 , 不 同于 同以私有 制为基 础 的奴隶 制 生产关 系和封建 制生产 关 系 ; 社会 主义 生产关 系有 全 民所 有 制 、 集体 所 有 制等 形式 , 也 不 同于 同 以
度、 空 间 维度 和 权 力 维度 三 重 呈现 维度 。 时 间 维度 的 生 态 正 义 包括 代 内 生 态 正 义 和 代 际 生 态 正 义 , 是 从 纵
我国生态正义现状及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 : 李霞, 女, 山东聊城人 ,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 究生, 青 岛科技 大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生态哲学和伦理学研 究; 张 惠娜 , 女, 辽 宁 丹 东人 , 北 京 市科 学技 术情 报研 究所 助理研 究员 , 哲 学博 士 , 主
三个层面。针对我 国生态正义现状及阻碍我 国生态正义 实现 的因素, 我们要构建人 与 自然和
谐 发展 的生 态整体 主 义价值观 , 加 强社 会 主义 生 态文 明制 度 建 设 , 转 变 经济 发展 方式 , 以 实现
我 国生 态正 义的价值 目标 。
关键 词 : 生 态正义 ; 实现路 径 ; 整体 主 义 生态观 ; 生 态文 明制度 建设 ; 经 济发展 方式 转 变 中图分 类号 : B 8 2— 0 5 8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0 3 0 0 ( 2 0 1 7 ) 0 2— 0 0 4 8— 0 5
2 0 1 7年 3月 第3 3 卷第 2期
唐 都 学 刊
T a n g d u J o u na r l
Ma r .2 01 7 V0 1 . 33 No. 2
【 伦理学研究 】
我 国生 态 正 义 现 状 及 实 现 路 径
李 霞 , 张 惠娜
( 1 . 中共 中央 党校 马克 思主 义 学院 , 北京
享受生态权益 、 承担生态责任 的平等权利和义务 。代际正义是指处在不 同时间 、 同一空间下的当代人与
后代 人之 间在 利用 生态 资源 权益 、 保 护生 态环境 方 面拥 有 同样 的权利 、 享 受 同等 的机 会 、 承 担 同样 的责 任 。种 际正 义是指 人类 作 为 自然界 的一员 , 人 与其 他物 种 之 间在 享有 生 态利 益 与 承 担生 态 责 任方 面 的
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中的环境正义维度
㊀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中的㊀环境正义维度∗王雨辰∗∗ʌ摘要ɔ伴随着西方 深绿 和 浅绿 思潮在生态治理实践中的缺陷而引发的 环境正义 运动, 环境正义 成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中人们关注的问题㊂综合学术界对 环境正义 内涵的探讨,将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结合起来考虑,可以把 环境正义 归纳为 分配正义 ㊁ 矫正正义 和 承认正义 三个方面的内涵㊂由于生态危机的产生和全球化发展趋势根源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资本全球化,当代全球环境治理必须依据 环境正义 的价值原则,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有机论哲学世界观的基础上,转换以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发展方式代之,在使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民主化的基础上,遵循 共同但有差别 的原则,把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同实现世界的普遍繁荣有机结合起来㊂ʌ关键词ɔ环境正义;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现代化与全球化;全球生态治理 环境正义 问题是针对西方环境思潮在解决生态问题中暴露的缺陷而提出的㊂西方环境思潮主要包括以生态中心论为理论基础的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自治主义的 深绿 思潮和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理论基础的环境主义㊁生态现代化理论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浅绿 思潮㊂ 深绿 和 浅绿 思潮在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等具体理论观点上虽然存在分歧和争论,但其都是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维度,单纯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的,在理论上具有抽象的文化决定论的缺陷,在价值立场上,都是力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3①②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专项课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阐释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研究 (18VSJ01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 (17AKS017)㊁中宣部文化名家暨 四个一批 自选项目阶段性成果(中宣办发 2015 49号)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创新研究项目 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2722019JX008)㊂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㊁环境哲学㊂DOI:10.16762/ki.mkszyzxyj.2020.01.001内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由资本主义现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生态危机的后果要求所有人承担,不仅具有维护资本利益的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还具有违背环境正义的原则,无法有效地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由此引发了当代环境正义运动,并使 环境正义 问题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理论探讨的重要论题㊂本文力图在探讨环境正义运动的起源与主题的基础上,阐发环境正义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价值㊂一㊀ 环境正义 运动的起源与主题西方 深绿 和 浅绿 思潮虽然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生态价值观根源,对于人类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理论缺乏制度维度和政治维度的视角,看不到资本及其支配的全球权力体系才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以捍卫人类整体利益为借口,撇开生态危机产生的责任主体,要求所有人无差别地为生态危机负责㊂而他们所谓的 人类整体利益 本质上是资本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不但看不到在当前的生态危机中,不同主体之间在生态资源占有㊁分配和使用上存在的矛盾冲突,而且也冲淡了资本在当代全球环境治理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显然有违环境正义的原则,无法正确处理人类实践过程中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暴露了其理论过于抽象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大缺陷㊂正是由于 深绿 和 浅绿 思潮无法解决实际中的生态危机,1982年在美国兴起了环境正义运动,并迅速向全球传播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将有毒工业垃圾全部倾倒和掩埋在该州的瓦伦县,该县主要居住的是非洲裔美国人和低收入的白人㊂1982年在联合基督教会的支持下,该县民众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从而第一次将种族㊁贫困与环境污染联系起来,由此引发了环境正义运动㊂1987年美国联合基督教会种族正义委员会发表了‘有毒废弃物与种族“的报告,揭示了长期隐藏于美国社会底层的环境正义问题㊂该报告指出:美国环保局和地方环保机构指定的有毒废弃物处理点大部分集中在少数民族和低收入的地区,从而把环境污染与种族偏见有机联系在一起了㊂1991年在华盛顿召开了 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高峰会 ,大会确立了环境正义的17条原则㊂1994年,美国克林顿总统颁布了 联邦政府针对少数民族与低收入人民的环境正义议题之行动 的行政命令,规定所有联邦政府都应当把维护 环境正义 列为主要任务㊂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环境污染与有色人种之间的关系,环境运动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穷人环保主义 运动,其标志是1994年印度生态主义者R 古哈发表的‘激进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荒野保护论:来自第三世界的评论“一文㊂该文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工业化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城市特权阶层的过度消费,二是持续不断的战争和军事化㊂西方 深绿 和 浅绿 思潮偏执于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没有把握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实质,而且在处理发展中4国家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拘泥于抽象的人类整体利益,只会更加加剧社会的不公正㊂他以印度为例指出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运动与发达国家的环境运动这两方面的不同㊂具体来说: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受环境问题的影响最深,他们面临的是如何谋求生存,而不是生活质量的问题;二是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平等以及经济和政治资源的重新分配㊂古哈的上述观点引发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激烈反应,并逐渐形成了以维护生存为目的的穷人的环保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的核心是如何实现环境资源的分配正义㊂如果说,西方 深绿 和 浅绿 思潮的主题是追求生活质量和资本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话,环境正义运动的主题则是追求穷人的生存和平等分配生态资源的权利,并第一次把生态问题与种族㊁平等和权利等问题结合起来,使 环境正义 的内涵与如何实现环境正义成为当代生态文明探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㊂二㊀ 环境正义 内涵的理论阐释环境正义 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探讨生态资源如何分配,即环境善物或恶物如何分配的原则㊂对于 环境正义 的内涵主要有三大类型的观点㊂第一,以美国伦理学家彼得㊃S 温茨在‘环境正义论“一书中的观点为代表,主张环境正义应当处理人类之间㊁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生态资源的公平分配㊂在他看来, 环境正义 是关于 在所有那些因与环境相关的政策与行为而被影响者之间,利益与负担是如何分配的㊂它的首要议题就包括我们社会中的穷人和富人之间进行环境保护的负担分配,同样,也包括在贫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在现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人类与非人类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之间,对自然资源如何配置 ㊂①也就是说,在温茨看来,环境正义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环境利益矛盾,还必须处理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之间的环境利益㊂从上述定义出发,他运用 反思平衡 的方法,通过分析财产权理论㊁人权理论㊁功利主义㊁罗尔斯社会正义论和西方绿色思潮的理论得失,强调上述理论在处理 环境正义 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他的多元正义的 同心圆理论 ,作为处理环境正义问题的哲学基础㊂他的 同心圆理论 的核心是把人类与非人类看作一个相互联系㊁彼此影响的共同体,并从人际关系互动的视角,以人际关系的亲密度为标准,规定人们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涵盖了家人㊁朋友㊁同事㊁全人类㊁动植物㊁生态系统等,由此形成人际正义㊁代际正义㊁国际正义和种际正义㊂也就是说,亲密度越高,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越多,这就决定了越靠近同心圆里层的他者,我们就越负有更多的责任① 美 彼得㊃S 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4页㊂5和义务㊂温茨认为,他的 同心圆理论 不仅能说明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能很好地说明环境正义问题㊂对于人与人的关系,由于亲密度决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距离较近的人群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呈现一种积极人权㊂可以看出,温茨认为 环境正义 虽然要求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拓展到整个生态系统,但并不主张生态共同体中所有存在物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只是认为应当考虑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并根据人际关系的亲密度来处理生态共同体的责任义务关系㊂第二,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代表,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斯㊃奥康纳和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戴维㊃佩珀从社会正义的维度强调实现环境正义的重要性㊂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要把恢复 生产性正义 作为生态社会主义的首要原则,他批评过去的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看作完成资本主义未完成的分配正义的承诺,这违背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原意,因为社会主义创始人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使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必然造成了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从而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要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正义,将使用价值的生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㊂由于过去的社会主义者违背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原意,其结果导致社会主义实践依然是追求经济增长和分配的增长㊂奥康纳进一步分析了 生产性正义 与 分配正义 的不同㊂在他看来,资产阶级所说的 分配正义 主要包括三重含义:其一是财富和收入的平等分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负担的平等分配;其二是对环境利益和环境危害㊁风险和环境成本的平等分配;其三是对资本主义积累给特定社区所带来的利益和损害的分配㊂而资产阶级的分配正义的本质是力求根据市场以及市场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估价做出罚金和奖励,但在高度社会化的情况下,这些估价都无法得到合理的测定㊂这就决定了 分配性正义在一个社会化生产已达到高度发展的世界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①需要从追求分配正义转换到追求生产性正义㊂与分配正义不关注社会关系的变革不同,生产性正义则把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其核心追求㊂生产性正义强调只有变革了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引导人们到创造性的劳动而非消费活动中实现自我㊂佩珀则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一书中反对西方生态中心论将生态危机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要求树立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强调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造成了社会不公正和生态危机㊂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关系既是经济㊁社会和政治剥削的来源,同时也造成了生态掠夺和生态破坏,生态危机的本质是在生态资源占有和使用上的不公平造成的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危机,只有变革不正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生产目的的正义和生态资源分配的正义,才能在保证每个人都拥有合理的物质富裕生活的6① 美 詹姆斯㊃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538页㊂底线,并创造多种满足形式的基础上,在改变资本主义条件下把生产的目的归结为资本追求利润,把消费当作人们唯一的满足方式,改变现代社会所谓高生产㊁高消费的理想生活方式,使人们到创造性的劳动中去体验自由和幸福,并提供多种更富吸引力的满足方式,最终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㊂佩珀把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看作实现了包括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在内的 一个在艺术上更丰富的社会,其中,人们吃更加多样化和巧妙精致的食物,使用更加艺术化建构的技术,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加多样性的休闲消遣,更多地进行旅游,具有更加现实性的关系等 ㊂①可以看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讲的 社会正义 ,主要是指所有制正义,由此决定生产正义和环境分配正义㊂第三,以美国学者罗伯特㊃D 布拉德和英国学者戴维㊃米勒为代表,他们也是从社会正义的视角来理解 环境正义 ,但他们所说的 社会正义 具有不同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含义㊂罗伯特㊃D 布拉德将环境正义划分为程序正义㊁地理正义和社会正义三种形式㊂所谓程序正义就是法律㊁法规公平执行的程度,程序正义本质上是一种分配正义;所谓地理正义是指有色人种和穷人的社区如何选择废弃物品的处置问题的正义,即如何对放弃废弃物的社区展开生态补偿的问题;所谓社会正义则是指种族㊁民族㊁阶级等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环境决策的问题,其本质是不同国家㊁不同民族㊁不同群体承担环境风险的分配问题㊂戴维㊃米勒则是立足于社会正义的宏观视角,结合通过分析作为分配标准的应得㊁需要和平等之间的关系,主张把成本 收益分析方法引入包括环境在内的公共物品的分配中,批评西方绿色思潮过于强调个人偏好的浪漫主义做法,认为个人偏好只有成为足够多的人的偏好时,才能对社会正义提出要求㊂西方学者对 环境正义 内涵的探讨,对于我们给 环境正义 以明确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㊂在笔者看来,温茨认为环境正义包括人类之间㊁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观点是存在问题的㊂这是因为环境正义本质上主要是一种分配正义,这就要求了解不同主体之间的需求和偏好,但这对于非人类存在物而言存在认识论㊁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三重困难㊂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非人类存在物缺乏表达自我意愿的可能,何为非人类存在物的需要和偏好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正义本质上是一种责任义务关系,只能发生在有意识㊁有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而非人类存在物不是有自觉意识的主体,无法承担责任和义务㊂因而结局是只有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非人类存在物对人类的责任和义务㊂这种不对等关系决定了要求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承担义务是不可能的㊂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承担责任义务,本质上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政治学上看,要求在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之间进行正义的分配,但非人类存在物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7① 英 戴维㊃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第337页㊂在当前生态资源日益市场化和政治日益民主化的今天,要确定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显然存在困难㊂也正因为存在上述困难,温茨只是强调人类应当考虑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强调应根据人际关系的 亲密度 来决定权利义务关系,实际上是把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义务关系,纳入人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之中来考虑的㊂因此, 环境正义 不应该包括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之间的关系,而应当是着力解决不同国家㊁不同地区㊁不同人群之间的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问题㊂但温茨所说的多元主义的正义理论 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 环境正义 的内涵却具有启示意义㊂把温茨所说的 多元主义的正义理论 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㊁罗伯特㊃D 布拉德和戴维㊃米勒所说的 社会正义 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把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结合起来,把 环境正义 的内涵归纳为分配正义㊁矫正正义和承认正义三个方面的内容㊂这里所谓的 分配正义 ,是指不同民族国家㊁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对环境善物和环境恶物按照公正的程序进行的合理分配㊂由于现代社会的环境善物和环境恶物的分配总是在一定公共权力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分配正义又必须以程序正义为基础和前提,这就凸显了生态文明理论中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合理性的重要性;所谓 矫正正义 ,既包括对环境受损人进行生态补偿,也包括对环境破坏者的惩罚,这就凸显了生态文明理论中环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所谓 承认正义 ,就是承认不同群体和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尊严,这就要求生态文明理论中应当贯彻环境决策的 知情同意 的权利㊂环境正义所包含的上述三种内涵,既包括市场经济的效率和法治精神,又包括对人的关怀和尊重的人道精神,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彰显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功利和人道维度的统一㊂三㊀ 环境正义 的主要类型与当代环境治理根据上述对 环境正义 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把 环境正义 划分为 代内环境正义 和 代际环境正义 两种类型㊂所谓 代内环境正义 又可以分为 国内环境正义 和 国际环境正义 两种形式㊂ 国内环境正义 主要是处理民族国家内部不同地区㊁不同人群之间的生态资源平等分配的问题; 国际环境正义 主要是处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生态资源的平等分配问题,这就必然包括如何处理发达国家与后发国家的生态资源的分配问题㊁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后发国家的责任与义务问题㊁如何尊重后发国家的发展权与环境权问题等㊂所谓 代际环境正义 主要是如何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生态资源的分配问题,它客观上要求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应当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与需要,保证后代人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㊂当代环境治理既包括民族国家内部的环境治理,又包括全球环境治理,坚持 环境正义 的价值维度,对于展开当代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㊂8为了更好地论述在当代环境治理中坚持 环境正义 的价值取向的必要性和意义,我们必须考察当代生态危机产生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原因㊂生态危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同一历史过程,资本的全球化又使生态危机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㊂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这一维度看,马克思恩格斯都把资本主义现代化看作资本殖民掠夺落后国家的结果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不仅造成了本国的生态问题,还通过殖民活动造成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生态问题㊂对于前者,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主要体现为自然资源日益枯竭㊁土壤肥力下降㊁城市空间拥挤㊁工人生存条件日益恶劣,甚至人类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出现裂缝等;对于后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在肯定资产阶级在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巨大历史作用的同时,也指出资产阶级破坏了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㊁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㊂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 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㊂①他们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与过去一切不同的地方在于: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㊂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㊂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㊁他们的相互关系㊂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通过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也造成了落后国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㊂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㊂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㊂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㊂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㊂ ③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业化正是通过开拓世界市场,利用落后国家的原料和市场,摧毁落后国家的民族工业,从而获取利润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同一性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从而形成了以资本全球化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世界历史的时代㊂因此,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㊁资本集中㊂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㊂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㊁宗教㊁9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3 3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4 35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5页㊂。
从”三个维度”书写美好的”生态画卷”
从”三个维度”书写美好的”生态画卷”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向《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
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广大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从”三个维度”牢牢把握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成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从理论维度树牢”系统观念”,向世界贡献”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智慧。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一个全领域、全过程、全参与的世界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仅致力于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而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来自东方的智慧。
随着我国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广大干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必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有效托付起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梦想,将清洁美丽的中国与世界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从现实维度凝聚”同舟共识”,向世界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在茫茫的星辰大海中,全人类相聚在地球这共同而唯一的小船里,应当如何风雨同舟、携手同行?中国的方案是统筹兼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达到和谐共生状态。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只有凝聚起”尊重自然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共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政治生态的三个维度:价值内涵与实践
政治生态的三个维度:价值内涵与实践政治生态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在政治方面形成的一系列规范、习俗和价值观的总和,体现出其政治文化、制度和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政治生态的发展和变化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发展,因此了解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生态的三个维度包括价值内涵、实践和影响因素。
一、价值内涵(一)正义公正观念。
这是政治生态的核心价值,是政治制度和实践的基础。
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必须有一个公正、透明、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正义公正观念要求政治家和公职人员恪守公正、廉洁和不作为的原则,这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推进政治生态治理的前提。
(二)人权和民主观念。
一个政治上健康的社会需要保障人权和民主制度。
人权意味着个体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民主意味着人民有权利参与政治决策和管理事务。
人权和民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平衡和稳定是政治生态的重要指标。
民主制度需要公正公正的选举、分权制衡、宪政规范、舆论监督等制约机制。
(三)责任和担当观念。
政治生态中的责任和担当观念应包括所有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对社会公共利益和价值观的关注和承担。
责任和担当意味着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私利而服务。
针对某些矛盾和问题,所负责的公职人员不能一刀切,更不能违背事实、执意拒绝、振振有词。
责任权利是相对的,负有职责的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实践政治生态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文化的沉淀和传承。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政治生态能够形成并长久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背后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政治文化沉淀。
政治文化需要历经较长时间的积淀和发展,才能形成和巩固,承载着特定的政治治理模式和道德标准。
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政治生态能够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二)政治制度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
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和实践是政治生态正常运转的关键。
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遵循公正公平、透明、有效的原则,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及对当代的价值探讨
理论纵横理论版173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及对当代的价值探讨文/魏雪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阜新 123000)摘要:西方哲学在传输关于正义的思想时,为生态正义奠定了深厚的资源。
在马克思主义流行起来之后,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就引发了对于生态正义思想的爆发。
生态正义思想强调的是自然的先在性以及私有制的异化劳动,其崇尚人的自由而平等。
当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对于生态正义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生态正义 生态文明 马克思马克思在阐释生态正义的问题时主要是从如何实现生态正义入手的,因此这一思想体系的建成最终要依靠当代的思想理论政治家的调查解读。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正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马克思观念的推崇。
马克思生态正义中解释了生态正义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并就如何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上解决生态正义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性思考。
例如说,生态正义的解释过程是需要通过生态理论体系构建的,其和当前的现有理论很多是不同的。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生态正义的概念性问题是当前的系统需要解释的一个重要的科学话题。
一、马克思生态正义的阐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当中,生态正义应运而生,其发展的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自然观、生产关和未来社会观。
首先,自然观指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当中,人类必须要承认自然是独立于人的存在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
在此基础之上,就必须要承认人在自然社会生存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然的约束。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使用科技开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人为了自己的科技生产领域必定会使用很多的自然原料。
人类会将自然作为一种征服的对象。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表现出的极强的征服欲表明自然是先于人类的存在的。
在马克思的观念当中,自然的存在必定是有其内部运行的独特规律的,要顺应这种规律地发展并且坚定认识到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人类必须要重视自然、尊重自然的发展。
生态哲学人的三重维度
生态哲学人的三重维度在实践唯物主义①视角下,生态哲学作为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正当其时,它关注人在与自然关联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价值与应然。
在与自然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性的人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中确证、体现、生成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与和谐。
一、人的存在论维度自然的先在与人的应在人的存在包括实然与应然两个层面。
人的应然存在,既建基于其实然存在,又超拔于其实然存在,既有历史的未竟性,又有理想的终极性。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既是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又是实践的主体性存在。
人在自然的先在中确证自己的存在自然可以大到无限,小到无形,这里所说的自然或自然界,主要是指产生生命、维系生命、服从生物进化规律,同时又作为人的生存环境和实践领域的生态系统,我们也常称之为自然生态环境或大自然。
在古希腊,自然指称事物的“本性”,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具有根源性意义,“‘本性’的基本含义与其严格解释是具有这类动变渊源的事物所固有的‘怎是’”②,事物动变凭之进行,事物动变由此发展。
“怎是”既意味着本性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也意味着事物之“是”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在动变之“在”中生成、发展的,更进一步,它亦是生发其他存在物的本源。
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发展来看,作为生态系统的大自然,也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客体,同时还是一种本源存在,梅洛-庞蒂说:“自然不单是客体……它是我们产生于其中的客体,在这客体中,我们的起源逐渐被确定,一直发展到将起源系于一种存在。
但即使这样,客体也依然是实存的基础和源泉。
”③对于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作为后来者的人类来说,自然是一种先在,不仅人类的产生源于自然,而且人类随后至今的发展也有赖于自然。
人首先是在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决定了人是被其对象、被自然界规定的,在人的本质中内涵了作为其对象的自然界的本质规定性。
“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生态正义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生态正义的理论与实践
孙健健;李宗明
【期刊名称】《南海学刊》
【年(卷),期】2024(10)2
【摘要】生态正义是生态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开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对传统正义范式的超越,更是对新时代生态正义实践的理性考量。
新时代生态正义的具体内涵表现为种际关系、代内主体和代际主体三重正义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生态正义以和谐共生、责任义务以及整体主义为价值特征,体现出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逻辑导向、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正义的内在关切以及时代命题的构建逻辑。
基于此,要坚持种际生态正义,构建新型“人-境”关系;坚持代内生态正义,推动生态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坚持代际生态正义,优化发展动态接续结构,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生态正义的现实构建。
【总页数】10页(P40-49)
【作者】孙健健;李宗明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X321
【相关文献】
1.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实践及其生态正义
2.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正义价值吁求与实践取向
3.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的空间正义意蕴——基于马克思空间正义视角
4.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构建城乡关系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生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特征
论生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特征生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建起来的正义观。
其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保障人类的正义。
它强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张推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朝着与自然相协调、相融合的方向发展,避免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第二,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生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认为,自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各个人类群体应该平等享有自然资源,不应该因经济、权势等因素而获得特权。
它强调人类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平衡的,要消除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社会不公正现象。
关注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生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认为,保护自然环境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解放人类的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才能真正保障人类的正义。
它主张根据人的需要来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无限制的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和社会公正。
第四,批判资本主义的利益追求。
生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公正的加剧,它批判资本主义的利益追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无视环境和社会的正义。
它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的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社会公正。
生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具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重视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批判资本主义的利益追求等特征。
它提供了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正义观,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正义的三个维度作者:刘海龙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04期摘要:正义是理解生态伦理内涵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生态伦理走向实践的桥梁。
生态正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正义;种间正义;人际正义。
人与自然的正义是指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做到享用与关怀的统一。
种间正义是指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权利,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物种。
人际正义是指不同群体的人在生态实践中权利与义务的平等、贡献与索取的对应。
关键词:生态正义;人与自然;种问正义;人际正义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4-0015-04正义是关于主体之间平等关系的一种理念,它是各种伦理学说绕不开的一个永恒主题。
将正义理念应用于生态伦理学研究,对于理解各种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保持其在利益与道义上的均衡性与对应性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并可以成为生态伦理步入实践的桥梁。
当代的生态伦理学开始将其视野扩大为“人一自然—社会”的复合系统,其不仅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关注到人与自然、物种之间的关系。
这样就构成了生态正义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的正义、种间正义与人际正义。
一、人与自然的正义:享用与关怀的统一人与自然的正义是指人类在生态系统中要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做到享用与关怀的统一。
首先,人类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即在自然中栖息,利用自然的价值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
作为一个生物物种,人和其他生物起源于一个共同的进化过程,面对着相同的自然环境。
人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都要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维持自身生存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这是其自然性与生物性的体现。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人与自然、精神与存在的物质统一性,承认人的自然性与生物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实践上,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正是人的自然性与生物性决定了人必须以自己的实践行动来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那么,姑且不说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将无从谈起,甚至连人的自然性与生物性也难以维持。
其次,人在享用自然的同时,还应当尽到呵护自然的义务。
人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决定了人类关怀与呵护自然的必要性。
自然是人的衣食父母和安身立命之所,是人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交往的物质对象。
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和牺牲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持的。
可以说,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所有的人都应承担保护和恢复生态平衡的责任。
同时,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发展的最高阶段,还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自觉能动意识的主体,是理性发展的最高阶段,有能力担负起维护自然的责任。
帕莫尔指出:“人类不仅是自然的改造者,也是自然的管理者。
人类应当担当起自然管理者的责任,以维护和发展自然,使之向着有利的方向演进。
”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享用自然是人的权利,维护自然完整、有序、和谐则是人的义务。
近代以来,人类对于大自然和其他物种采取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坚持人是世界的中心和最终目的,人的价值是世界运转的中心。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以外的大自然事物,只有在满足人类个体的“感觉偏好”的时候,才具有价值。
它只以人的利益或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在这种伦理观的指引下,人类无视自然的价值,对自然任意宰割,无限度地和不顾后果地向自然界进行物质索取和开发。
这样做的结果是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资源面临枯竭,人类的生存也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这是不正义的。
如何走出这种生态危机,使人类可以继续在地球上长期地生存下去,是当代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做到享用与关怀的统一。
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尤其是生态中心主义在敦促人类关怀自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利奥波德指出,伦理学的道德规范需要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调节人与大地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要把道德权利扩展到动物、植物、土地、水域和其他自然界的实体,并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奈斯提出“生态自我”的概念,“生态自我”不仅包括“我”这一个别的人,而且包括全人类,包括所有的动植物,甚至还包括热带雨林、山川、河流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等等。
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扩大自我认同对象范围、超越整个人类而达到一种对包括非人类世界的整体认识的过程。
罗尔斯顿指出,人类没有创造荒野,相反,荒野创造了人类。
如果没有我们人类的文化,它们仍然能运行;但是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生存。
我们对自然的改造应该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美丽、完整和稳定的一种补充,而不应该是对它的施暴。
生态中心主义不遗余力地推动人对自然的关爱,虽然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理论缺失,但其提倡尊重所有生命和生态系统完整稳定的态度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正义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种间正义:平等的对待种间正义是指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权利,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物种。
在传统的价值观中,人类只承认其自身的价值,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是可供人类利用的对象,从而不关心它们生存的权利。
在对待其他不同物种的态度上,人类根据物种是否对人类有直接的经济效用对其做出等级区分,而这种区分的尺度完全是人的主观标准,是一种非正义的区分。
按照种间正义的要求,人类应当尊重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命,与其平等相处,不管其属于哪个物种,都应该给予平等的对待。
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各个流派从不同角度都提出了平等对待生命的呼吁和论证。
动物权利主义运动是生物平等主义的先声,首先提出了人要平等对待动物的理念,可以看做是一种不彻底的生物平等主义。
辛格在《动物解放》一书中指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所有动物跟人一样都有感受痛苦和快乐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其拥有利益的前提。
如果一个动物能够感受苦乐,那么人类拒绝关心它的苦乐就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
动物具有与人类同等的权利和利益,如果为了人类的利益而牺牲动物的利益,那么实际上就是犯了一种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相类似的错误。
不管一个动物的本性如何,人类都应当平等地关心它,把它的苦乐看得和其他存在物的苦乐一样重要。
雷根主张动物也拥有与人类一样的天赋价值,如果我们认为只有人类才拥有这种天赋价值,或认为人比动物拥有更多的天赋价值,那就是一种明目张胆的物种歧视主义。
他指出,动物权利运动是人权运动的一部分,把权利仅仅限制在人类范围内是有缺陷的,应当尊重和关心动物的价值和权利。
虽然动物缺乏人所拥有的许多能力,但不应影响动物拥有与人类同等的权利,获得与人类同样的尊重,应当把平等和博爱的原则推广到动物身上去。
从对动物任意践踏蹂躏到尊重它们的生命和权利,动物权利主义不能说不是价值理念的一次飞跃。
但是动物权利主义的视野仍然显得狭窄,它仅仅将动物纳入了伦理关怀的范围,并把任何一个动物个体的价值都看得高于任何植物个体的价值。
这种对生物价值区分的尺度是完全主观的人的感受,如果说只关心人类权益的做法是不合理的,那么只关心动物权益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合理的,人类也应当承认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把各种生物人为地分成不同等级的做法,还会造成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对立。
施韦泽和泰勒进一步将伦理关怀的范围扩大并惠及到其他所有生物。
施韦泽提出著名的“敬畏生命”的理念。
他认为敬畏生命是世界中的大事,人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
敬畏生命不仅适用于精神的生命,而且也适用于自然的生命。
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的生命。
“生命没有等级之分”。
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
因为这种区分的尺度是人的感受性,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尺度。
事实上,我们当中没有人能够知道,其他生物本身究竟是什么,它在世界整体中有什么意义。
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
泰勒继承和发挥了施韦泽的生态伦理思想,主张自然界每一个有机体都是一个生命的目的中心,人类要尊重和平等对待自然界所有的生命有机体。
人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人的生命并不比其他生命优越。
同时,那种以人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其他生命是否优越的做法,不过是人类偏爱自己这个物种而歧视其他物种的不合理的自私的偏见而已。
生态中心主义把价值和权利赋予了自然界所有的生物。
奈斯主张一种“生态中心的平等主义”,他认为在生态系统中,一切生命体都具有内在目的性,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等级差别。
“生态中心的平等主义”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前提就是生命的平等和对生命的尊重。
罗尔斯顿认为自然界及其中的物种不仅具有以人为尺度的价值,也有以它自身为尺度的价值,后者是由其自身的结构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按照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物种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生命作为主体在宇宙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自我维持和不断地再生产,自为地进行自己的生命运动,以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是一种自组织和自我维持系统。
它自主地决定,不需要他物做参照,在生态系统和进化史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演化,达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
它是自身目的的中心,既能实现自己和种的生存,又能向更高的组织水平进化。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和其他因素相互依存,其中每一方的存在,既是它自身存在的条件,又是他在的条件。
某一方的存在既是为了自身生存,又利于它方生存。
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对他自身存在是目的,为他物生存提供条件,是他方存在的手段。
承认每一个物种的内在价值,就意味着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因此,人类要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
三、人际正义:公平与合理生态伦理的人际正义是指不同群体的人在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过程中权利与义务的平等、贡献与索取的对应。
从当今人类社会的结构来看,人际正义包括国与国之间的正义和一国不同人群之间的正义。
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看,生态正义就是公正地处理世界生态危机及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问题,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今天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其长达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物以及高消费造成的。
现在发达国家不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水平来衡量,资源的消费和污染物的排放仍然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
而它们还把发展中国家当作其生态危机转移的窗口,大规模地进行能耗和污染严重的工业门类和技术的转移。
发达国家应该检讨并反省自己过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历史与现实,在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上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当前一些学者对国际正义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立场和方法。
亨利·苏提出的国际正义的三大平等原则可以作为处理国际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1)如果一方在过去的岁月里未经对方同意就把某些成本强加给对方,从而不公平地获得了某些好处,那么,为了恢复平等,被单方面地置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就有资格要求,在未来的岁月里,占了便宜的一方应承担某些不对等的、至少与他们以往获得的好处相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