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前中东欧与中国经济体制的_可放弃性_问题

合集下载

中东欧经济转轨争论中的谬误

中东欧经济转轨争论中的谬误

中东欧经济转轨争论中的谬误关于中东欧经济转轨争论中的谬误一、谬误一:转轨经济发展速度太慢中东欧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经济转轨,之后的多年间,有关该地区的转轨经济发展速度的批评一直屡见不鲜。

然而,事实上,虽然中东欧的转轨经济发展速度确实相对较慢,但却远非太慢的程度,而是一步步地进行的。

二、谬误二:转轨没有给改革国家带来好处这也是另一个较常见的误解。

实际上,自转轨以来,中东欧国家的整体经济已开始蓬勃发展,并促进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化、自由化和政治稳定。

相比之下,许多传统上自称为无论何时都是自由的“自由市场”国家却因设计与实践脱节而遭遇了一波接着一波的金融危机。

三、谬误三:中东欧缺乏经济发展所需的决心和能力这是一个基于不正确事实的谬论,经济发展不是在一个“发展自豪感”和驱动力不足的环境中实现的。

相反,中东欧国家当中许多国家今天已经成长为业务繁忙、蒸蒸日上的新兴市场,他们对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充满信心并凭借创新和勤劳地开拓着机遇。

四、谬误四:转轨经济体现了西方的新殖民主义风险这个谬论看起来似乎是真理,实际上却是将某些人的文化偏见和虚伪的政治宣传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究竟要保守还是推进转轨,应当由每个自由的中东欧国家和对其有直接利益的人们自行决定。

五、谬误五:中东欧比起国际社会的其他转轨经济发展太慢事实上,每个国家在其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比较和评价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度和水平是毫无意义的,更应该看到的是,中东欧在自己的步伐下逐渐实现了其转型目标。

案例:一、捷克经济的实际表现捷克的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崛起,此后凭借其民主政治、卓越的就业环境和群众化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一个欧洲新兴经济体系。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中,捷克表现出了很大的韧性,在经济没有受损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工业化和经济化的目标。

二、立陶宛的商业崛起立陶宛是在1990年代初实现了其转型目标的中东欧国家之一,之后的不久时间内,立陶宛迅速崛起为一个拥有广泛化工和制造业产业基础的欧洲小国。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同步转轨的困境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同步转轨的困境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同步转轨的困境迪特尔·塞格尔特著 李姿姿译 1989年以后,中东欧国家的制度转轨至少在三个层面进行。

首先,经济上实行根本的非国有化;其次,获取政治统治的机会多元化;最后,第三个层面的转轨是在社会政策领域,继国家退出经济领域之后,晚期国家社会主义的权威主义福利国家无法再获得融资,为另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所取代。

不过,激进的制度重构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

在这当中,既有赢家也有输家。

社会科学学者开始密切关注这种“精英转换”。

经济结构调整过程、政治制度转型和福利制度转型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

克劳斯·奥费和乔恩·埃尔斯特预测,他们称之为“同步性困境”的制度转型将会开始:在西欧,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的过渡是缓慢和连贯的。

然而在东欧,一个领域变化的结果会妨碍其他领域的变化。

经济改革的输家在选举中利用他们的公民政治权利,将那些实施经济改革的精英推倒下台。

换句话说,奥费预测制度的输家将会发起暴动。

发生过这样的暴动吗?曾有国家退回旧秩序或改革受到阻碍吗?如果没有,那又是什么原因? 在1989年后近20年的今天,中东欧国家的多层次变革与制度转轨终于完成,这一点已成为共识。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国家2004年加入欧盟就标志着三个层面的制度转轨已经结束。

加入欧盟不久后,匈牙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四个中东欧国家就开始出现未曾预料的严重问题。

政治纷争不断,政府不断更迭,出现未预料的不稳定。

根据对东欧政党发展的分析,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即这种政治不稳定是基于这些国家的政治阶层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逐渐疏远之上的,这反过来削弱了代议制民主的运转。

主要有三个理由: 1.在这些国家,政党的信任水平相当低。

在这些国家,对制度的信任相对较低。

政党的信任在地区平均水平最底端的7%徘徊(比如,有82%的人不信任政党)。

将这和欧盟15国的情况作一个比较是有益的。

例如,2003年,欧盟15国有15%的人信任政党,这一数字是东欧的两倍。

中东欧经济转轨争论中的谬误(一)

中东欧经济转轨争论中的谬误(一)

中东欧经济转轨争论中的谬误(一)内容提要:人们在分析和评价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时,常常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点。

本文指出了这些谬误、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正确观点,并以波兰为例证,对“渐进式改革”的支持者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关键词:经济转轨渐进式改革大爆炸谬误中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也面临了一些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然而,人们在分析和评价这些地区的转轨经历和问题时却存在着一些谬误,本文就是要指出这些谬误所在。

有一些自认为是或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人至少也曾对其中的一些谬误进行了解释;当然,绝不仅仅在那些后社会主义国家里(这些国家以前的经济学教育水平较低)才有这样的经济学家。

西方国家也有一些这样的经济学家,虽然人数少些。

很少有人会犯我所指出的全部谬误,当然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认识到了这些谬误。

不过,仍有一些人依然固守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上述的谬误进行探讨。

在下文里我将有选择地挑出一些谬误进行论述,并相应提出一些我认为是正确的观点。

我把本文将要讨论的谬误分成四个方面:(1)讨论一些普通的概念或逻辑错误,即在经济转轨论战以及其他一些经济讨论中经常误用的术语。

(2)论述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的一些谬误。

(3)指出学术界在争论一些观点(如渐进主义对大爆炸)时,常误用一些经验模式(如中国模式)证实自己的观点。

(4)指出一些学者常不加批判地用统计数据来分析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

一、一般的概念或逻辑错误(一)带有感情色彩的术语和观点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在公众的讨论和一些学术领域里经常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术语。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休克疗法”——从精神病学借用的术语,出于纯粹的感情因素,这个术语很可能使公众对激进措施产生反感(对这一表述方式的批判详见Islam,1993)。

“社会的”这个词也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但是该词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或许就是“社会市场经济”能在波兰最近关于理想经济模式的讨论中赢得广泛赞誉的原因。

浅谈秦晖关于“中国奇迹”原因的分析

浅谈秦晖关于“中国奇迹”原因的分析

浅谈秦晖关于“中国奇迹”原因的分析[摘要]30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理性计划经济”与“大轰大嗡”的运动经济的放弃的代价不同;中国和东欧经济体的功能不同;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交易成分不同是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基本原因。

但在“中国经济奇迹”背后却存在一个产权初始配置合法性缺失亦即公正性的缺失的严重问题。

因此只有实现起点公正、代理公正、协商公正才能有利于我国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中国奇迹”的继续。

这一思想为我们理解“中国奇迹”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秦晖;中国奇迹;原因30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的长期高增长。

如何解读这个“奇迹”,当下已经成了思想界的顶级课题。

“中国奇迹”是突破传统观念、传统体制桎梏的结果,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制约下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人眩目于“中国奇迹”。

对此秦晖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中国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分析不管什么思潮流派的学者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而上世纪90年代中东欧各国进入转轨以来很不顺利,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经济滑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比?现在非常流行的解释,就是关于所谓“东欧激进”与“中国渐进”的说法。

秦晖认为,在意识形态上这些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中国奇迹”与“东欧困境”的产生是基于以下原因:(一)“理性计划经济”与“大轰大嗡”的运动经济的放弃的代价不同在转轨以前,中国和东欧的经济体制,虽然都被叫做“计划经济”,其实严格说,应叫“非市场经济”更合乎两者的共性。

东欧的这种所谓“理性计划经济”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主义产物。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1930年成名的苏联经济学家,后来也是东欧经济学界惟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康托罗维奇,他强调专家治厂、经济核算、科层管理与一长制要素配置的最优化模型等。

该体制与规范的市场经济相比固然既无效率也不人道,但与大轰大嗡的农民战争式的“运动经济”和长官意志的“命令经济”相比,至少在效率上要强得多。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往来的发展和现状,并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等领域总结了相应的特点,并提出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经贸往来的一些问题。

最后,本文依据当下双边扩大经贸合作的共识和“一带一路”计划的背景,从基建工程、服务外包、商品贸易和产业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双方经贸往来的前景。

双方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双方的经贸往来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产业协同效应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空间摘要 (2)一、引言 (4)二、文献综述 (4)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发展及现状 (5)(一)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发展及现状 (5)(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发展及现状 (9)(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承包工程发展及现状 (10)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问题 (11)五、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前景 (14)六、总结 (16)参考文献 (17)一、引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贸易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日益紧密。

中东欧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剧变之后纷纷进行经济转型,在经历了转型衰退期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稳定发展。

欧盟东扩之后,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多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享受到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各项便利和经贸优惠政策。

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在这时期发展迅速。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的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上发表演讲,提出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三愿景:一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

二是宣布2014年为中国-中东欧经贸促进年,举办系列活动、合作建设基础设施并探索灵活的金融服务。

三是扩大企业双向投资,互创就业机会并提供市场准入。

这三项愿景的提出充分表明了我国愈发重视并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的目标,及2014年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线深入中东欧地区,在长远规划上对带动双方经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差距各异

差距各异

差距各异转轨初期,中东欧各国人们曾经期望,经过所有制改造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在短暂的经济滑坡之后,形势会很快好转,并迅速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如今,这一历程已过去14个年头,大部分国家发展水平依然低于1989年的水平。

在上述地区的27个国家中,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要属波兰,虽然它的总体形势不如捷克和匈牙利,但从转轨以来的发展速度看,却是首屈一指;虽然目前的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诸多严重问题,但20XX年波兰的GDP 总值将比1989年提高约30%。

其它大部分转轨国家,在整整10年时间里并没有达到转轨前的水平,这是人们在转轨初期无论如何也不会估计到的。

如此出人意料的进程,使人们不得不追究其原因。

衰退原因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中东欧各国甚至前苏联地区,若干国家经济体制中就陆续注入了市场机制,只是未从根本上大规模展开而已。

这在南斯拉夫,后来还有匈牙利和波兰都是如此,甚至在前苏联存在的最后几年也这样做过。

1989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转轨头10年中,一些国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例如,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波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前制度下已采取了带有市场特色的初步改革。

其中,波兰在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所进行的改革,对后来的经济转轨具有重大意义。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在90年代初进行改革时无论在政策方针上还是在具体执行上都犯过许多严重错误,波兰经济衰退延续的时间还是相对较短,同那些原先没有进行过类似改革的国家相比,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一些市场机制能够较为迅速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10年转轨,整个地区的GDP总值仅相当于1989年的%。

这就是说,转轨意味着经济大衰退。

那么,产生转轨大衰退的基本原因是什么?第一,中东欧国家转轨工作的普遍错误在于用体制改革来取代发展政策,错误地认为体制问题理顺了,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实际上,体制改革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用改革来取代发展,也不能用发展来取代改革。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与现状中东欧国家是指位于欧洲东部的国家,也被称为波罗的海国家或楚卡索斯国家。

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进行着经济转型。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简述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历程,并分析当前的现状。

1. 经济转型的前提20世纪50、60年代,中东欧国家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和国营企业,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愈发凸显。

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差、企业不景气等。

同时,计划经济也给政治体制带来负面影响,中东欧国家的政治权威性不断下降,社会经济稳定性日益动摇。

因此,改革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2. 经济转型的进程经济转型的进程因国而异,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阶段:结构改革和困难时期1989年东欧剧变后,中东欧国家迅速推动经济转型。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解决体制问题,包括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引入私营企业和市场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价格改革。

这期间,中东欧国家遭受了巨大经济困境,失业和通货膨胀率飙升,社会问题严重。

(2)中期:巩固市场经济和投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东欧国家逐渐实现了市场化改革的初期目标,开始探索投资、制造业和出口业的发展。

这期间,许多国家积极争取外国投资,特别是与欧盟国家建立经济关系和推进经济合作。

但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资金不足,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相对缓慢。

(3)发展阶段:持续增长和欧盟一体化21世纪,中东欧国家正在进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这些国家正在巩固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和跨国投资,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与欧盟的接触和经济合作。

此外,中东欧国家也正在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推动自主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这一阶段,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渐加速,正变得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3. 发展现状及前景当前,中东欧国家整体上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经济增长稳步上升。

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东欧国家是欧洲地区的十一个国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过去数十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挑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东欧国家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中东欧国家过去的经济体制在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国家开始了市场经济改革。

这一过程并不顺利,有一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早地采取了改革措施,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困难。

例如,波兰和匈牙利采用了早期的市场经济改革方法,而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采取改革措施时遭遇了更大的阻力。

但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发生了大规模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

让事情更加困难的是,在苏联解体后,很多国家失去了重要的经济伙伴。

这些国家的最大市场变成了“西方”和“东方”,他们需要在这两个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此外,它们必须对新的市场和贸易文化进行适应,学习国际竞争的规则和市场导向的原则。

二、中东欧国家的适应和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开始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并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他们大力推进国内外投资,致力于吸引和保持外资,提高了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免税区、贸易自由区和产业规划等措施也被采取。

这些措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东欧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尝试和改变。

此外,中东欧国家的加入欧盟也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加入欧盟后,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成为欧盟成员国。

因为欧盟成员国可以在单一市场中自由贸易,中东欧国家可以进入整个欧盟市场,从而更好地利用本身的资源和优势。

三、高科技和创新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如今,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新标准,这些国家需要将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高科技和创新,培养和招聘优秀的技术人才,建立高效的研发中心。

例如,匈牙利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东欧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题库)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题库)

国际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选择、判断题(每题1分):第一章:1、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2、最常用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

3、在完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4、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的根源。

5、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6、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个部分:来自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利益。

7、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国际贸易的格局、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贸易的收益。

第二章:1、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

2、哈伯勒首先用机会成本概念来阐明比较优势论。

3、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4、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5、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

6、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是一个线性方程式,表示A、B两国的PPF曲线是一条直线段。

7、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8、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9、机会成本概念表明:彼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构成此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选择题:1、首先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的学者是: C、A、李嘉图B、罗布津斯基C、哈伯勒D、穆勒第三章:1、要素禀赋理论最初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加工不断完善。

2、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等构成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中东欧经济转轨争论中的谬误

中东欧经济转轨争论中的谬误

内容提要:人们在分析和评价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时,常常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点。

本文指出了这些谬误、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正确观点,并以波兰为例证,对“渐进式改革”的支持者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关键词:经济转轨渐进式改革大爆炸谬误中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也面临了一些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然而,人们在分析和评价这些地区的转轨经历和问题时却存在着一些谬误,本文就是要指出这些谬误所在。

有一些自认为是或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人至少也曾对其中的一些谬误进行了解释;当然,绝不仅仅在那些后社会主义国家里(这些国家以前的经济学教育水平较低)才有这样的经济学家。

西方国家也有一些这样的经济学家,虽然人数少些。

很少有人会犯我所指出的全部谬误,当然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认识到了这些谬误。

不过,仍有一些人依然固守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上述的谬误进行探讨。

在下文里我将有选择地挑出一些谬误进行论述,并相应提出一些我认为是正确的观点。

我把本文将要讨论的谬误分成四个方面:(1)讨论一些普通的概念或逻辑错误,即在经济转轨论战以及其他一些经济讨论中经常误用的术语。

(2)论述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的一些谬误。

(3)指出学术界在争论一些观点(如渐进主义对大爆炸)时,常误用一些经验模式(如中国模式)证实自己的观点。

(4)指出一些学者常不加批判地用统计数据来分析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

一、一般的概念或逻辑错误(一)带有感情色彩的术语和观点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在公众的讨论和一些学术领域里经常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术语。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休克疗法”——从精神病学借用的术语,出于纯粹的感情因素,这个术语很可能使公众对激进措施产生反感(对这一表述方式的批判详见islam,1993)。

在对农业及农业政策的讨论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带有大量感情色彩的术语和观点。

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城市居民极易受到一些观点的影响(如用非理性的反市场手段保护农业的必要性),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保护措施在西方是如此盛行。

【俄罗斯学刊】朱晓中: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的三重危机

【俄罗斯学刊】朱晓中: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的三重危机

【俄罗斯学刊】朱晓中: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的三重危机自转型以来,中东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转型危机,2004年之后陷入了加入欧盟后危机,2008年之后又经历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出现了背离欧洲发展主流的现象,民主化的“回落”成为新趋势。

三重危机反映了中东欧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社会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中发生的问题。

但三重危机或许也是能够带来更好未来的“创造性危机”。

关键词中东欧欧盟民主民主转型政党欧洲一体化作者简介朱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欧国家转型过程中发生了三重危机。

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国家经历了转型危机,2004年日益增多的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之后陷入了加入后危机(改革疲劳症),紧接着经历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三重危机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即社会经济领域、社会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

这是复合型社会历史的三个侧面。

三重危机使中东欧国家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导致新生民主出现后退或下滑。

虽然中东欧国家各自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总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对三重危机的分析需要地区视角。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对中东欧国家三重危机的认识需要在三个方面横向扫描。

从危机发生的次序来看,先是发生社会经济危机,即转型性衰退,其次是有争议的欧洲经济一体化/适应性危机,接踵而来的是全球竞争力危机。

这些危机在政治方面的总体表现是,大量居民遭遇社会政治排斥。

而遭遇政治排斥又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导致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低,在当下民粹主义盛行之时,它又表现为社会政治分散化。

在社会文化领域,回归欧洲的热情转变为对欧洲“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随后,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各种欧洲怀疑主义。

在这种恶性循环中,社会政治参与危机、欧洲调整危机和全球竞争力危机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一环套一环。

结果,三重危机结构(是一个具有很强相关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形式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三对政治现象:包容与排他、巩固与分散、有效与形式(欧盟)成员国。

“17+1”机制下我国地方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以宁波市为例

“17+1”机制下我国地方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以宁波市为例

“17+1”机制下我国地方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以宁波市为例摘要:2020年,是“17+1”合作机制启动的第八年。

在多年的交流合作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断增强政治互信,各领域产业合作均取得丰硕成果,非政府组织等合作活动也活跃在各个方面,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中国众多与中东欧合作的友好城市中,浙江省是推进“17+1合作”的排头兵。

截至2020年,宁波市已与中东欧国家缔结友好关系城市22个,是我国第一个实现中东欧17国友城全覆盖的城市。

作为我国出口经济的领先地区和“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宁波,在中国对外贸易的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17+1” 中东欧 中国 宁波市 对外贸易● 史俊怡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与国际形势中,特别是全球处于疫情常态化的防疫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产业合作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日益增大,及时解决合作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一步挖掘双方合作潜力并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同时维护好中国与中东欧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框架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需要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

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背景与历程(一)合作背景1.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

中东欧国家是经济转型体,数十年的经济转型使其私有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转轨进程的结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涌入,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东欧17国中已有12个欧盟成员国,其余国家也正积极准备入盟,他们都与西欧市场高度融合,也成为中国商品与投资进入欧盟的重要渠道。

但同时,随着欧盟一体化成度的加深,中东欧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东欧国家将聚焦点投向了在亚洲的中国,“向东开放”的思想应运而生。

2.中东欧国家的地缘优势。

中东欧国家地处欧亚大陆的关键部位,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重要桥梁。

在“一带一路”沿线 60 多个国家中,中东欧国家占到近三分之一,如今,中东欧是连接欧洲与亚洲的中转站,更是中国通向欧洲市场的重要枢纽。

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

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

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转轨,而中国也在同一时期开始了经济改革开放。

这些国家面临了类似的挑战,即如何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本文将就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介绍1. 前苏东国家经济体制特点前苏东国家实行的经济体制以中央计划为核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极为集中,决策权、资源配置权均由中央政府掌握。

国有企业在经济中扮演主导角色,私人企业经济规模较小。

2. 中国经济体制特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加强。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共同发展,并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二、转轨背景比较1. 起点差异前苏东国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崩溃后,经济普遍面临衰退、通货膨胀、失业等严重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改革前已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体制试点经验。

2. 内外部环境差异前苏东国家转轨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大,包括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衰退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中国则受益于全球化,通过吸引外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三、转轨模式比较1. 执行主体差异前苏东国家采取的转轨模式多为市场导向的自由化改革,国家主要扮演监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而中国则实行由国家主导的改革,政府对经济有更大干预和主导力。

2. 执行过程的差异前苏东国家的改革常常采取“速决主义”,采取大规模削减产能、私有化等措施。

相比之下,中国则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尤其是推行“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确保转轨过程中社会稳定和发展。

3. 执行结果的差异前苏东国家的转轨导致了剧烈的资源流失、失业增加和社会不稳定。

而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彻底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在经济增长、改善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改革30年反思--秦晖教授的演讲)

(中国改革30年反思--秦晖教授的演讲)

1956 “八大” 开始大批“一长制”,中国工业从此 恢复“政工治厂”。企业 “提倡算政治帐”,取消 经济核算,“不计成本不计盈亏现象相当普遍”, “无人负责和瞎指挥盛行”,甚至“有些单位把规 章制度文件像土改中烧地契那样烧毁”,“车间 ‘自由生产’;仓库‘门户开放’”,[1]直到酿成 三年“人祸”。 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刘少奇、薄一等力争后 拒绝列入“车间、工段实行党总支、党支部领导下 的车间主任、工段长负责制”,抵制政工治厂的恶 性发展。[2]中国工业赢得几年喘息时间。 然而“四清”开始后,《工业七十条》就“被扔到 一边”,不用说恢复一长制,就是党委领导下的厂 长负责制也被说成“架空党委”、“没有跳出苏联 一长制的框框”。1965年“上海座谈会”提出“割 去厂长负责制这个尾巴”,学习军队,实行政委制, “企业管理日益‘政治化’”,[3]终于导致文革中 彻底大轰大嗡的“运动经济”和“无计划的命令经 济”。
“八大”转折:理性计划经济向“无计划的命 令经济”或中国式社会主义转型 1949年以前的资源委员会官僚和之后的苏联 专家虽然意识形态与党派背景大异,但都是 理性计划论者,崇尚福特主义、科学管理、 计划均衡、专家治厂等科学主义信条。 1956年苏联模式失色,毛式浪漫主义乘势取 代苏式理性主义,中共八大否定“一长制”, 接着“鞍钢宪法”取代“马钢宪法”,政工 治厂、废弃均衡、五小三边、大轰大嗡,直 到文革中的“运动经济”,一切计划管理几 乎都被废除。
文革前毛泽东与刘少奇、陈云、薄一 波等人的矛盾除去个人因素外,如果 说还有所谓路线的分歧的话,那几乎 就是“命令经济”与“理性计划经 济”,“鞍钢宪法”与“马钢宪法”、 “政治经济学”与“计划科学”的区 别。
“反对修正主义”
在苏联,改革前曾长期坚持以计划经济批判“市场社会主义” 的教条倾向。 而在中国,那时并没有“市场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前20 余年间不断的“反对修正主义”,与其说是以计划经济反对 市场经济,毋宁说是以胡闹的命令经济来反对理性计划经济 倾向。 当时经济上的“反修”举动,除了反对“三自一包”带有 “反市场”色彩外,他如反对“消极平衡”、反对“条条专 政”、反对“托拉斯化”、反对“一长制”与“管卡压”、 推行消灭分工的“五七道路”、反优化配置的“五小工业” 和“山、散、洞”政策,乃至基本建设中实行“三边主义”、 “首长工程”、“条子项目”等等,都是反对理性计划机制 的。

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转型与发展

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转型与发展

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转型与发展近代历史上,中东欧地区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聚集地。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形势的变化,这个地区经历了历史的转型与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转型与发展。

一、经济领域的转型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时期,中东欧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国家对经济的控制非常严格。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些国家开始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转变并不容易,中东欧国家在经济结构、产权制度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转型过程中最迫切的问题是私有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需要重新定义其所有权和经营模式。

从国有企业到私人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资产评估、业务调整等。

这使得转型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过去依赖重工业的国家,开始转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这也是为了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而进行的有益的调整。

二、政治领域的转型与发展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与发展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所体现,在政治领域也有重要的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垄断性政党制度开始逐渐放松,政治体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的标志之一是民主选举的实施。

社会主义时期,中东欧国家的选举是由政府主导的,而转型后的选举更加注重公正和透明。

民主选举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更加具有约束力,也提高了政府的合法性和信任度。

此外,中东欧国家还进行了法律体制的改革,以确保政府的权力不被滥用。

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也得以制定和完善,使得国家的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三、社会领域的转型与发展在社会领域,中东欧国家的转型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国家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转型后开始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个人和企业自主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这一转变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东欧国家过渡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东欧国家过渡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东欧国家过渡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东欧国家的过渡期,是指从社会主义体制向资本主义体制转型的历程。

这个历程在20世纪末期发生,在很多国家中都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的危机。

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由于受到严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经济一度停滞不前。

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东欧国家在过渡期的一大任务,因为经济的变革是整个转型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给东欧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技术与管理水平,东欧国家都存在着严重不足。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各企业和行业的经营和发展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和产品质量落后等问题,导致了国家经济的低迷发展。

这些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课题。

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市场经济的引入而展开。

首先,各东欧国家都建立了统一而稳定的货币与价值体系,推行了市场化汇率制度和贸易体制改革,大大改善了市场运行状况。

其次,东欧国家也尝试在经济体制中引入资本主义的某些措施,设计了一些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法律、政策以及税收改革等,促进了企业的投资与生产活动。

三. 改革取得的成果和问题由于改革的成效不断显现,东欧国家很快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政得到了稳定,市场运行活力大增。

在此期间,一些原本没有生存空间的企业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引入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也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出现了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然而,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些产业和地区的落后程度十分严重,导致着社会保障体系与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此外,国营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也存在很多漏洞,销售国有企业时往往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交易,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部分人得到了不合理的利益,造成了链式反应的不良影响。

四. 未来的发展东欧国家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市场改革仍然需要调整和完善,在巩固社会稳定的同时不断促进市场化发展。

中东欧国家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研究

中东欧国家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研究

中东欧国家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研究近年来,中东欧国家在加速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作为欧洲大陆的门户,这些国家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加上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和改革,已经使得这些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力量。

本文将对中东欧国家对外开放及经济发展的情况作出深入剖析。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变化中东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外开放政策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此之前,主要的对外贸易活动都是由国家垄断行业控制的。

而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地缘等多种因素引发了中东欧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新定位。

这些国家开始逐步放弃过去的保护主义策略,采取自由贸易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与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融合。

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是三个最早采取对外开放政策的国家,他们先后签署了与欧盟的贸易协议。

而在另外的国家,如斯洛伐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国家,也正计划加速与欧盟的合作和发展经济。

此外,中东欧国家还积极主动地推动区域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东欧国家—中国的合作。

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中东欧国家成为了中国与欧洲间的重要枢纽。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东欧国家来说,其主要的贸易伙伴除了欧盟外,中国是一直占据毫不逊色的地位。

而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和建设项目,也在近年来执极快速发展。

二、对外开放的效果1.贸易对外开放政策在推动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方面发挥着先锋作用。

中东欧国家以欧盟为主要贸易伙伴。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加密切,中东欧国家的对外贸易也不断增长。

以捷克为例,其主要的贸易伙伴除了欧盟以外,还有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则把中国看作其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东欧国家的对外贸易从往日的继续扩展到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其他的市场中,这些地区的潜力也在逐渐被发掘。

2.投资中东欧国家正在日益成为全球投资的热门版块。

当前,中东欧国家成为了各种投资的理想场所之一,比如外国直接投资、境外企业并购以及金融等各类投资。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挑战及对策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挑战及对策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Ѳ㊀龙㊀静[提㊀㊀要]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受制于对苏关系的起伏变化ꎬ到因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导致的分歧和疏离ꎬ再到新时期的机制化合作ꎬ不仅反映出国际格局与时代主题的巨变ꎬ更显示出中国与该地区国家外交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型ꎮ当前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在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框架下既迎来了机遇ꎬ又面临着挑战ꎮ来自欧盟及西方主要大国的疑虑㊁中东欧国家内部政局的多变㊁追求经济合作速效的压力以及历史遗留的负面舆论等ꎬ是中国与中东欧. All Rights Reserved.国家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ꎮ只有将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放在中国总体外交战略的全盘布局之下ꎬ重视中东欧国家的特殊性ꎬ提升经济合作 早期收获 的示范效应ꎬ加大对次区域组织的研究和参与ꎬ才能实现这一机制的持久发展ꎮ[关键词]㊀中国㊁中东欧国家㊁合作机制㊁双边关系[作者简介]㊀龙静ꎬ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图分类号]D82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8832(2014)5期0037-14中东欧国家对于中国外交而言ꎬ既是一个地理范畴的地域指向ꎬ更是一个包含着意识形态㊁地缘政治等多种维度的政治概念ꎮ冷战时期ꎬ中东欧国家泛指除苏联外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ꎮ直到苏联解体㊁这些国家社会体制发生剧变ꎬ 中东欧 一词的地理内涵才逐渐回归ꎮ随着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诞生ꎬ 中东欧国家 这个一直以来在地理上较为模糊的概念得到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ꎬ包括德国与奥地利以东ꎬ希腊以北ꎬ波罗的海以南ꎬ俄罗斯及独联体欧洲成员国以西地域上分布着的16个国家ꎬ①即中欧五国(波兰㊁匈牙利㊁捷克㊁斯洛伐克㊁斯洛文尼亚)㊁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㊁拉脱维亚㊁立陶宛)以及东南欧八国(罗马尼亚㊁保加利亚㊁塞尔维亚㊁黑山㊁克罗地亚㊁马其顿㊁波黑㊁阿尔巴尼亚)ꎮ这些国家在经济社会情况㊁宗教文化渊源㊁对外战略等各方面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异ꎬ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曾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ꎬ都经历了艰巨且尚未完成的体制转型ꎬ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ꎮ这些共性为搭设起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提供了基石ꎬ也使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ꎮ一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历程纵观新中国成立后与世界各国的双边关系发展史会发现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具有相当大的独特性ꎮ一方面ꎬ建交最久ꎬ关系特殊ꎮ中东欧国家普遍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ꎬ并与新中国建交的一批国家ꎮ在新中国诞生之初举步维艰地争取国际社会承认的道路上ꎬ中东欧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ꎮ同时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 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团结在一起 ꎬ②相同的意识形态也加强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亲近感ꎬ促使中国与这些中东欧国家结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ꎮ另一方面ꎬ发展曲折ꎬ跌宕起伏ꎮ在冷战期间ꎬ由于受到中苏关系的巨大影响ꎬ中国对待中东欧国家从一开始的 兄弟 ꎬ转变为 苏修主义集团 敌人ꎬ后又成为 第二世界 中的统战对象ꎮ冷战结束㊁苏联解体后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从政冷经热的阶段ꎬ逐步发展到当前成熟稳定的机制化合作ꎬ可谓经历了相当漫长而崎岖的发展道路ꎮ梳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①②独联体内欧洲地域上的成员国包括:白俄罗斯㊁阿塞拜疆㊁亚美尼亚及摩尔多瓦ꎮ格鲁吉亚于2009年8月正式退出独联体ꎬ乌克兰于2014年3月启动退出独联体程序ꎮ此处独联体内欧洲成员国仍包括尚未正式退出的乌克兰和地理位置上属于外高加索地区的前独联体成员国格鲁吉亚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政府1956年10月30日宣言的声明 ꎬ«人民日报»ꎬ1956年11月2日ꎮ. All Rights Reserved.自建交以来的关系发展道路ꎬ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受制于对苏关系变化的冷战时期从新中国诞生到苏联解体ꎬ中国与各个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走向基本类似ꎬ都经历了友好 恶化 缓和这样的轨迹ꎮ对苏关系的变化是导致这条发展轨迹的根本原因ꎮ其中ꎬ既包括中苏关系的变化ꎬ也包括中东欧国家本身同苏联关系的发展ꎮ例如ꎬ1949年中国出于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恶化的原因ꎬ①不得不搁置与南斯拉夫的建交问题ꎬ直到1955年在苏南关系缓和的背景下ꎬ才改变之前的 不接触政策 与之建交ꎮ又例如ꎬ中国与东欧五国 波兰㊁捷克斯洛伐克㊁保加利亚㊁匈牙利ꎬ以及当时的东德之间的关系于60年代出现恶化ꎬ彼此相互抨击ꎬ则是由于这五个国家在中苏论战以及后来的中苏对抗中比较坚决地站在苏联一边ꎬ公开谴责中共中央的理论路线和各种政策ꎬ因而被中共中央界定为 苏联修正主义集团 的主要成员ꎮ在这一历史时期中ꎬ虽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关系随着对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ꎬ但其中积累的许多经验为今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ꎮ例如ꎬ在处理波兰事件中ꎬ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ꎬ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就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ꎬ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实现兄弟般的友好和团结ꎮ②对主权的尊重和对友谊的珍视就此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石ꎮ这番话与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时发表的讲话中提到的 只要双方坚持相互尊重㊁平等相待㊁互利合作ꎬ就一定能巩固传统友谊ꎬ实现共同发展 遥相呼应ꎮ③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ꎬ中国愿意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实现正常化ꎬ反映出中国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再继续进行意识形态的争论ꎬ这一外交原则也指导了90年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①②③现斯洛文尼亚㊁马其顿㊁波黑㊁克罗地亚㊁黑山㊁塞尔维亚6国前身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政府1956年10月30日宣言的声明 ꎬ«人民日报»ꎬ1956年11月2日ꎮ温家宝出席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 ꎬ新华网ꎬ2012年4月26日ꎬht ̄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4/26/c_111850699.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中国处理苏东剧变后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ꎮ(二)关系疏离的转型时期随着冷战结束㊁苏联解体ꎬ中东欧国家经历了暴风骤雨式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转型ꎮ在这一阶段ꎬ中东欧国家无论是在内政改革还是对外战略方面都将 回归欧洲 作为自己的政策优先ꎬ申请加入北约和加入欧盟成为中东欧国家摆脱安全上的真空状态㊁移植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ꎮ相反ꎬ对华关系不仅居于次要ꎬ而且还因为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基础不复存在ꎬ出现了双边关系上的疏离和冷却ꎮ具体表现在:中东欧国家一方面在政治制度上强调与中国的差异ꎬ和中国保持距离ꎻ另一方面积极追随西方民主㊁人权等标准ꎬ在涉台㊁涉藏等问题上攻击中国ꎮ在这一阶段ꎬ中国政府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ꎬ尊重中东欧国家对发展道路的选择ꎬ理解其外交政策的调整ꎮ经过不懈的努力ꎬ随着中东欧国家转轨日益深化㊁对外政策逐步成型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日益显现ꎬ中东欧国家对华政策有所改善ꎬ双边关系开始升温ꎮ①例如ꎬ. All Rights Reserved.1997年11月中旬ꎬ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ꎬ这是38年来波兰国家元首第一次正式访华ꎬ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联合公报»ꎬ为双边关系在下一阶段的升温拉开了序幕ꎮ(三)新世纪头十年的 双速 发展期新世纪以来ꎬ中东欧国家对外政策逐步走向成熟ꎬ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ꎮ其一ꎬ从一边倒的 向西靠 政策回归到注重平衡的对外战略ꎬ即在优先发展与美欧关系的同时ꎬ越来越看重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关系ꎮ其二ꎬ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ꎬ中东欧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加强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ꎬ使得这一阶段双方的贸易量迅猛增长ꎮ从整个地区来看ꎬ2001年ꎬ双方贸易额仅43亿美元ꎬ2011年达到529亿美元ꎬ年均增长27.6%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ꎬ双方贸易逆势而上ꎬ其中中国自中东欧国家的进口年均增长30%ꎮ双向投资也日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欧课题组: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政策研究报告 ꎬ«现代国际关系»ꎬ2003年第11期ꎬ第8页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趋活跃ꎬ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投资已涵盖化工㊁机械㊁家电㊁电信㊁汽车和新能源等行业ꎬ并向农业㊁金融㊁科技等领域拓展ꎬ对当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与日俱增ꎮ双方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初见成效ꎬ贝尔格莱德多瑙河大桥等成为标志性项目ꎮ①从个别国家来看ꎬ波兰作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ꎬ1991年双边贸易额仅为1.44亿美元ꎬ到2008年历史性地突破了100亿美元ꎬ2012年达143.8亿美元ꎮ然而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关系却依然处于相对较为 冷淡 的不对称状态ꎬ主要原因依然在于部分中东欧国家在政治体制㊁人权㊁宗教等价值观问题上对中国保持居高临下心态ꎮ2003年至2009年ꎬ波兰和捷克这两个重要的中东欧国家时常在人权和涉藏问题上攻击中国ꎮ例如ꎬ2008年12月达赖喇嘛窜访欧洲期间ꎬ得到了波兰前总统卡钦斯基和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的会见ꎮ这些行为不仅使中国政府对这些中东欧国家保持距离以规避政治上的风险ꎬ更阻碍了中国提升该地区在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地位的考量ꎮ. All Rights Reserved.(四)开启机制化合作的新时期2012年4月ꎬ温家宝总理访问中东欧地区ꎬ并在华沙出席了第二届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和首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ꎮ在会上ꎬ中方提出了关于促进双方务实合作的12项举措ꎬ标志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ꎮ这一全新发展阶段蕴含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几大亮点ꎮ首先是对中东欧地区的重新重视ꎮ从外交关系正常化到2012年合作机制建立期间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大都停留在 友好合作伙伴 的普通关系层面ꎬ紧密程度明显滞后于世界其他地区ꎮ当前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ꎬ实质上是明确将中东欧作为一个重点区域来加以开发ꎬ成为中国对外战略中区域合作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ꎮ其次ꎬ这是①温家宝: 在第二届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的致辞 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官网)ꎬ2012年4月26日ꎬhttp://www.china-ceec.org/1/2013/11/01/41s248.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中国外交以 多边方式 ㊁ 地区方式 推动地区内双边关系发展的尝试ꎮ为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关系ꎬ中国外交搭建起了一个多层级㊁多领域㊁多轨道的多边交流与合作平台ꎮ所谓多层级ꎬ是指包括了国家领导人会晤㊁部长级会议㊁协调员会议㊁地方领导人会议这样自上而下的多层政治参与ꎮ所谓多领域ꎬ是指迄今在此框架内开展的论坛㊁会议等涵盖了农业㊁工业㊁旅游㊁教育㊁文化等多个领域ꎮ①所谓多轨道ꎬ指的是除了政府间对话之外ꎬ合作框架内还为商界和学界搭建起了中国 中东欧企业家洽谈会㊁中国 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㊁中国 中东欧青年政治家论坛等诸多平台ꎮ②在这两大外交亮点之下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关系出现了强化和升级的趋势ꎮ2011年11月ꎬ中国与波兰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ꎮ2013年ꎬ李克强总理访问罗马尼亚期间ꎬ在罗马尼亚议会演讲时特别着重指出罗马尼亚特殊的战略地位ꎬ将其定位为中国在中东欧合作的战略支点ꎮ③2014年4月ꎬ捷克外长对中国进行了15年以来的首次访问ꎬ捷克总理在外长出访前也明确表示希望改善对华关系ꎬ跟上其它欧洲国家对华关系的脚步ꎮ二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进程正式启动的两年多来发展迅速㊁成果初«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①②③从2012年11月至今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㊁中国 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㊁中国 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㊁中国 中东欧国家旅游交流会㊁中国 中东欧经贸文化交流周等多种活动在中国及中东欧国家陆续开展ꎮ参见 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大事记 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官网)ꎬ2013年11月18日ꎬhttp://www.china-ceec.org/1/2013/11/18/41s962.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参见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官网)ꎬhttp://www.china-ceec.org/chi/index.htm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网ꎬhttp://www.china-ceec.com/jmhd/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李克强: 让中罗友好合作继续扬帆远航 在罗马尼亚议会的演讲 ꎬ新华网ꎬ2013年11月28日ꎬ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1/28/c_118323258.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显ꎬ但也面临多项需要及时应对的挑战ꎮ(一)来自欧盟及主要成员国的猜忌和警惕目前合作机制中的十六个中东欧国家ꎬ除了西巴尔干地区五国(阿尔巴尼亚㊁波黑㊁马其顿㊁黑山㊁塞尔维亚)外ꎬ都已经先后加入了欧盟ꎬ西巴尔干五国目前也处于申请加入欧盟的不同阶段ꎮ①可以说ꎬ欧盟是这些国家外交上的优选ꎬ是中国与上述国家发展更深层双边关系无法回避的地区力量ꎮ对于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ꎬ欧盟在观望的同时充满疑虑和警惕ꎮ2012年秋ꎬ当中国在北京举办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成立大会暨首届国家协调员会议时ꎬ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就发表声明ꎬ间接警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要结成某种联盟ꎮ②欧盟的担心首先在于尚未加入欧盟的西巴尔干五国 选中弃欧 ꎬ即将这一合作机制视为其难以加入欧盟后的替代性选择ꎮ③在欧盟看来ꎬ这样的情况已经在土耳其发生:土耳其在申请入盟多年而不得的情况下ꎬ开始认真考虑加入被欧盟认为由中国领导的上海合作组织ꎬ此举被视为其重大的外交转向ꎮ④欧盟担心这样的情况也会在尚未入盟的西巴尔干五国重演ꎮ其次ꎬ欧盟也担心那些已经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会 亲中疏欧 ꎮ欧盟自身经济的衰退以及各类援助政策附带的严苛要求ꎬ都使这些欧盟 新成员国 感到 口惠而实不至 ꎬ因而增长了寻求与中国这个快速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合作ꎮ总之ꎬ欧盟担心中国试图利用经济手段达到分化欧盟的政治目的ꎬ使欧盟内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①②③④目前ꎬ西巴尔干各国都与欧盟签署了«稳定与联系协议»ꎮ黑山与塞尔维亚已经开启了入盟谈判ꎬ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已成为正式候选国ꎬ波黑仍为潜在欧盟成员候选国ꎮ参见:http://eeas.eu ̄ropa.eu/western_balkans/index_en.htmꎮ(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StefanieBolzenꎬJohnnyErlingꎬ DivideꎬConquerꎬAimEast:ChinaHasASharpNewEurope ̄anTradeStrategyꎬ http://www.worldcrunch.com/world-affairs/divide-conquer-aim-east-china-has-a-sharp-new-european-trade-strategy/eastern-europe-beijing-foreign-commerce/c1s10100/#.U_RUuP ̄QYDcN.(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ShannonTiezziꎬ China MarchesWest -ToEuropeꎬ TheDiplomatꎬNovember27ꎬ2013ꎬht ̄tp://thediplomat.com/2013/11/china-marches-west-to-europ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EmreErsenꎬ The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ANewAlternativeforTurkishForeignPolicy? http://www.mei.edu/content/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new-alternative-turkish-for ̄eign-policy.(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形成对华态度不同的 小团体 ꎬ既降低了欧盟自身的吸引力ꎬ又无法实现其对外政策的一致性ꎮ①此外ꎬ欧盟内部的主要大国也对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合作充满警惕ꎮ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曾质问中国为何同中东欧国家单独搞双边会谈ꎬ并表示处在困境中的欧盟 不得不 接受中国的做法ꎮ②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加强甚至还引发了美国的担忧ꎮ尽管这一合作机制始终强调聚焦经济与人文ꎬ但美国仍从地缘政治角度来揣测中国的用意ꎬ认为 中国的地缘政治存在和在此地区的影响力将会直接影响美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强度与活力 ꎮ③(二)来自中东欧国家国内政局的政治挑战中东欧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之后ꎬ纷纷效仿西方建立起了西方式的 三权分立 ㊁ 议会民主 ㊁ 多党执政 等政治体制ꎮ然而ꎬ制度的成熟并非一朝一夕ꎮ即使西方式民主体制已经建立了二十多年ꎬ中东欧各国的政治生态却仍处于多党政治发展的初期阶段ꎬ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政治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合理ꎮ例如在罗马尼亚ꎬ根据宪法的规定ꎬ总统与总理之间职责范围分工模糊ꎬ因此当两者分属不同政党时ꎬ常常导致执政理念和方向上的分歧ꎬ影响对内和对外政策的一致性ꎮ(2)各个政党的发展不够成熟ꎮ无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独立后恢复重建的老政党ꎬ还是近年来重组诞生的新政党ꎬ都缺乏长期执政或参政的经验ꎬ缺乏与其他政党团结或妥协的精神ꎬ因此常常引发联合政府的分裂ꎮ④上述问题导致部分中东欧国家政府更迭频繁ꎬ常常出现议而不决和决而不行的局面ꎮ根据世«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①②③④RichardTurcsányiꎬ CentralandEasternEurope sCourtshipwithChina:TrojanHorsewithintheEU? http://www.eias.org/sites/default/files/EU-Asia-at-a-glance-Richard-Turcsanyi-China-CEE.pdf.(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刘作奎: 中国与中东欧合作:问题与对策 ꎬ«国际问题研究»ꎬ2013年第5期ꎬ第80页ꎮCenterforEuropeanPolicyAnalysisꎬ NavigatingUncertainty:U.S.-CentralEuropeanRelations2012ꎬ http://www.academia.edu/3043638/Beijings_Central_and_Eastern_European_Charm_Offensive_The_Implications_of_Chinas_Growing_Presence_in_the_New_Europ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MizuhoNakada-AmiaꎬTakashiNarihiroꎬ NewParties EffectsonTheInstabilityofCoalitionGovernmentsinEast-CentralEuropeꎬ http://new.ecpr.eu/Events/PaperDetails.aspx?PaperID=4742&EventID=5.(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各国政府效率指数ꎬ欧盟内的西欧成员国的这一指数普遍高于1ꎬ中东欧国家则低于1ꎬ而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些中东欧国家更出现了负值ꎮ①中东欧国家政局的不稳定性给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带来了很多困扰ꎬ一些业已达成的合作意向因中东欧国家政局变化而无法得到推动ꎮ(三)乌克兰 克里米亚危机溢出的安全疑虑乌克兰危机与克里米亚事件使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疑虑和恐惧再次回升ꎬ在安全上追随和依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组织的战略选择得到强化ꎮ一方面ꎬ身为北约成员国的中东欧国家纷纷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强与北约的合作ꎮ例如ꎬ波兰要求北约在波兰境内驻兵1万ꎬ并加速这一进程ꎬ②捷克虽然反对在其境内驻兵ꎬ但也表示愿意扩展与北约在更多领域的军事合作ꎬ③罗马尼亚则要求美国和北约增强其在黑海地区的部署以应对克里米亚事件可能给黑海地区带来的不稳定风险ꎮ④另一方面ꎬ马其顿等尚未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也可能出于安全焦虑而加速加入北约的进程ꎮ中国虽然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中东欧地缘政治博弈的局外ꎬ但随着中俄关系的提升ꎬ也不免遭受到来自中东欧国家的猜忌ꎮ不少中东欧国家通过历史恐俄的棱镜观察中国对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事件的反应ꎬ担心中俄之间高位运行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结盟ꎬ⑤再加上西方媒体的推波助澜ꎬ导致一些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外交政策做出曲解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㊁挑战及对策①②③④⑤ TheWorldwideGovernanceIndicators(WGI)ProjectReportsꎬ http://info.worldbank.org/governance/wgi/index.aspx#hom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UkraineCrsis:PolandAsksNATOtoStation10.000TroopsonItsTerritoryꎬ http://www.tel ̄egraph.co.uk/news/worldnews/europe/ukraine/10737838/Ukraine-crisis-Poland-asks-Nato-to-station-10000-troops-on-its-territory.html.(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CzechRepublicDoesNotEnvisageNATOTroopsonItsSoilꎬ http://rt.com/news/158472-czech-nato-troops-ukrain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RomaniaCallsForMoreNATOWarshipsInBlackSeaꎬ http://www.euractiv.com/sections/europes-east/romania-calls-more-nato-warships-black-sea-301877.(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JaimeA.FlorCruzꎬPaulArmstrongꎬ RussiaMayFindAllyInChina AlbeitAPassiveOneForNowꎬ http://edition.cnn.com/2014/03/05/world/asia/china-russia-ukraine-analysis/.(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All Rights Reserved.«国际问题研究»㊀2014年第5期误读ꎬ①滋生出中国 中东欧国家之间本来并不存在的地缘安全疑虑ꎮ(四)经济合作中的焦虑感和无用论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诞生于欧洲经济遭受欧债危机重创之后ꎬ大多中东欧国家经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表现不佳ꎬ且又受制于欧盟经济援助的苛刻条件和严厉规定ꎬ因而把经济收益作为同中国合作的首要和主要目标ꎮ然而ꎬ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经济合作不可能超越周期的规律ꎬ合作起步阶段的相互磨合和多边互动也尚需时日ꎬ一些中东欧国家为此产生经济焦虑感和合作无用论ꎬ影响到它们同中国合作的积极性ꎮ高期待与慢成效之间的落差感也因中东欧国家政权频繁更迭而加剧:执政党都希望自己任期内签署的合作协议能够尽快产生成效ꎬ以助自己赢得下次大选ꎬ而不愿其成为对手上台后的政治资本ꎬ因而急于与中国达成短期速效的合作项目ꎬ缺乏对合作项目的长期规划ꎬ不利于双边可持续性的㊁战略性的长期合作ꎮ(五)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立场干扰下的社会舆论环境. All Rights Reserved.宣示与欧美一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立场㊁在对华关系方面强调 人权高于主权 ㊁对涉藏等问题多加指责ꎬ是一些原苏东国家在冷战结束后无法与中国发展正常政治关系的主要原因ꎮ随着时代的变化ꎬ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也转向了平衡与务实ꎬ但过去对华政策的 历史遗留 依然存在于右翼媒体㊁非政府组织ꎬ甚至政党政客的观念中ꎬ形成不利于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积极发展的舆论 杂音 ꎮ例如ꎬ波兰议会就批评政府利用贸易支持 中国的共产主义 ꎮ此外ꎬ中东欧各界和各阶层的 中国观 还常受美西方的舆论误导ꎮ在美西方 逢中必反 的舆论影响下ꎬ许多中东欧国家出现了 逢中必疑 的舆论环境ꎬ质疑同中国合作的声音不绝于耳ꎮ尽管目前中东欧各国政府都对合作机制抱以很大认可与参与的积极性ꎬ正面报道压倒了这些 杂音 ꎬ但倘若合作机制的成效无法及时显现ꎬ经贸关系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并惠及民众ꎬ那么反对派的此类指责将再次抬头ꎬ而对中①ShannonTiezziꎬ ChinaBacksRussiaonUkraineꎬ http://thediplomat.com/2014/03/china-backs-russia-on-ukraine/.(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国缺乏了解的广大民众又会成为这类舆论滋生繁衍的土壤ꎮ三㊁对中国 中东欧国家关系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将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作为中国对欧关系新的增长点是构建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ꎮ(一)加强 顶层设计 和 统筹规划当前ꎬ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双边关系的发展ꎬ而是要塑造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㊁中国与中小型国家㊁中国与现有国际和地区机制内成员国合作的范例ꎮ这要求我们对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路径和方向进行前瞻性设计ꎬ将中国倡导的平等㊁互利㊁共赢㊁开放等理念进一步融入到这一机制中ꎮ目前来看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化的一个标志是秘书处的成立ꎬ但在部分西方观察者眼. All Rights Reserved.中ꎬ秘书处是由中国政府倡导设立的官方机构ꎬ而非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共同参与监督和管理的 共享 机构ꎬ①难免有不对等之嫌ꎮ因此ꎬ协助欧方建立对应的协调机构将有助于合作机制的良性发展ꎬ还有助于中东欧国家之间减少竞争㊁增加合作ꎬ使各方都能成为合作机制的赢家ꎬ而非争夺中国投资的竞争者ꎮ同时ꎬ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需被切实纳入 中欧关系 的框架内ꎬ消除欧盟㊁德国等中国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的疑虑ꎬ营造 互补 而非 竞争 的良好地区氛围ꎮ回顾中国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到ꎬ中国在照顾欧盟关切问题上做出了不懈努力ꎬ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强调这一合作机制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相辅相成㊁并行不悖ꎮ例如ꎬ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罗马尼亚期间ꎬ无论是在第三届中国 中东欧国家经贸① LiKeqiangMeets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LeadersatBucharestSummitꎬ http://www.eias.org/asian-news-outlook/li-keqiang-meets-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leaders-bucharest-sum ̄mit.(上网时间:2014年9月3日)。

转型三问——写在中东欧转型30年之际

转型三问——写在中东欧转型30年之际

20世纪人类进行了两项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肇始的社会主义实验和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因剧变开始的转轨实验。

两种实验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方向,承载着人们对社会和自身命运的不同理念,并给实验国带来了不同的历史命运。

2017年,人们怀着复杂心态,以多种方式纪念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

2019年,人们亦将以复杂的心态和挑剔的目光审视中东欧国家转型30年。

虽然30年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只是一瞬间,但它毕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思考。

在中东欧转型20年时,笔者曾撰写《转型九问——写在中东欧转型20年之际》一文,讨论了与中东欧国家剧变和转型有关的九个问题。

在中东欧转型30年之际,笔者提出3个新的问题,希望能够引发对中东欧问题进行更广泛和更深入的讨论。

建立了何种资本主义转型30年来,中东欧绝大多数国家已建立起转型三问——写在中东欧转型30年之际朱晓中【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中东欧国家多领域转型和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估30年来中东欧国家转型与发展的成果与质量,至少有3个基本问题需要回答:中东欧国家建立了何种资本主义、转型是否已经完结以及转型是否不可逆转。

虽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考察问题的不同角度使这些问题尚无共识,但问题的提出既有助于在理论上深化对中东欧的研究,也有利于在实践上更客观地认识中东欧,进而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关系和加强合作。

【关键词】中东欧;转型;欧洲;资本主义类型【DOI 】10.19422/ki.ddsj.2019.04.005新的社会经济制度。

与独联体国家相比,中东欧国家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具有几个不同于其他转型国家的鲜明特点。

第一,中东欧国家的转型不断向西方民主和市场制度靠拢和趋同;第二,中东欧国家的转型存在差异,很难说这一地区存在一个大致相同的转型类型和进度;第三,国际组织特别是欧盟较早介入了中东欧国家的转型进程,较早锁定了中东欧国家的发展道路;第四,由于转型方式不同,中东欧既存在自由市场经济,也存在协调的市场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