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选择小组成员:刘畅 213020204114王月213020204063邹琳213020204112赵宁洋213020204118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
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第一,权利过分集中。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
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
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
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
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则和主要任务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是由政治体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人民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决定的。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既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进程,而必须同这个总进程相协调、同步伐。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推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包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我国全面改革的主体。我们搞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进一步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就是为了人民。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要紧紧依靠人民。要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意愿,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人民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清醒看到,无论是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是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的新期待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都还有不少亟待加强和改进的环节。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政治体制改革作出的部署,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总结和科学运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让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是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
党的领导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但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加强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加强党的纪律和规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主要包括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能力,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推进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等方面。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包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的机构改革,推动政府的服务型政府转变等方面。
四、完善司法体制。
司法体制是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完善司法体制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
五、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
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主要包括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路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等方面。
总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的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民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等多个方面。
高考政治考研政治政治论述题
高考政治考研政治政治论述题.论述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认识史的伟大变革。
(1)在研究对象方面实现了深刻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确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任何哲学“代替论”和哲学“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2)在哲学的内容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旧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的缺陷,使之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3)在社会作用方面,马克思主义使哲学的社会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试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运动是一般的变化,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中,运动只有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出来,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在运动中才能保持静止。
社会主义不是凝固不弯,而是不断发展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的是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改革,也不能发展。
稳定依靠改革,不发展、不改革必须倒退,也就无法稳定。
改革、发展和稳定是辩证统一的。
3、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意义?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曹思源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武装斗争,夺取了中国大陆的政权,使饱受凌辱和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实现了和平与独立。
此后,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变革。
在经济建设方面,先是尊重私有经济,提倡合作、互助,后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沿著斯大林模式的国家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的道路越走越远,以致于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邓小平主导,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衣食住行的变化人人可察。
但是,到了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举步维艰,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运转难以为继,腐败之风积重难返,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求愈见强烈。
解决这一切问题的钥匙在哪里?在于政治体制改革。
现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迫切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我作为一名民间社会科学研究□□的负责人,作为曾经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者,十分关心政治体制改革。
我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心得有五个方面:第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第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第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法;第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第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我愿意将这五点心得拿出来,与关心祖国政治改革命运的朋友们共同探讨。
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在邓小平二次复出之后,很快就被提了出来。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长篇讲话,以后也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并且在某些方面也有所推行。
如果完全不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根本就没法开始。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较,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是严重滞后了。
这方面,邓小平也早就有过说法。
1986年9月3日,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时,他说:"对于改革,在党内、国家内有一部分人反对,但是真正反对的并不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5: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 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 史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 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 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 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 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 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在这 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 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 摇。
• 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7 年中共十七大。这一时期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停滞转 到“积极稳妥推进”时期。
第一时期 • 1989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停滞时期。
第二时期 • 1992年至1997年:这一时期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时期。
十四大(1992年): 强调法制建设 经济、政治、文化 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全 面建设和全面改革的政 治路线
邓小平《解放思想, 事实求实,团结一致向 前看》中指出“民主是 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 (78年): “政治上 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 改革”
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 必须使民主制 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 变,不因领导 人的看法和注 意力的改变而 改变。
十六大(2002年): 建设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目标”
“依法执政”的新执政理念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 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 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 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 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 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 有效治理国家。
4、强化一个保证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具体方法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府透明度与公信力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用制度管•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 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 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 不可能成功。 •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 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 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 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 不可能实现。
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发展,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切实维护政治大局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是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的深刻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与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 体制改革相适应,遵循中国政治发展 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 序地推进。
⑥始终坚持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 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 监督和信访制度,突出民主的监督职能。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 问题 (政改的 必要性)
1、权力过分集中
在政党权力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 充分发挥作用。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 地位还不明确,政治协商的程序也不够规范, 这就难免使协商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公民的权 力配置上,政府占优势。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 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 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大、过多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 我国的政治体制
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必要性)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1、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 绩
①党政关系日趋规范化、制度化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逐步完善和 发展
③选举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 国的政治体制
三、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确立 “三清”“四权”的标准
“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 清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概念,具有政 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针对性。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 程中,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干部清正 是后两者的前提。“四权”——“废除特权、弘 扬民权、约束公权、保护私权”,反映中国现实 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着力解决。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 领导。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 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的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 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 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 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指导他们依照法律 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2、对党的执政方式问题,十六大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即坚持 依法执政。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的 具体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 范围内活动。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国家政权、群众团体和各种经济文 化组织,党应当保证政权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应当充分尊重而不是 包办群众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因此,党的依法执政职能就 是支持和保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履行职责。
政府经济角色的正位 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制定经济发展 战略和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主要体现, 政府社会角色的正位 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失业、住 房、灾救、贫困人口等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治安、医疗卫生、教 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都要制定正确的政策。 3、关于政体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形式的改革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为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容更变;但人民代 表大会作为政权组织体制,则是可以进行改革的。 (2)“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行 国家结构形式作为国体的 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可以改革调整的。 “一国两制”的实行,使中 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形成一种创新的国家结构形式,即带 有复合制某些特征的单一制国家形式。 (3)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 村民委员会和城镇居民委员会是 群众自治性组织。这是我国国家政治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使基 层政权体制和边界的划分更加合理、清楚,更有利于向民主化的方 向发展。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要 向着三个 目标 进行。 “第一个 目标 是始 终保 持 省和 国家 的活力。 “ “第 二个目标 是 克 服官僚主 义,提高 工作效 率。”
第 三个 目标是调 动基层 和工人、农 民、 知 识分子 的积极性。”
5.政治 体制改革 的原 则和方法. 要 坚 决 又要慎重,要根 据我 国的实 际情 况进 行改革;不 能照搬西 方模式,不 能搞 自由化;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 秩序 地进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 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 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 的目标。
2004年9月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的决定》,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 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 法》,明确了公务员的9项基本义务和16项 纪律规范。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 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 干问题的意见》,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 设、改革司法保障体制等方面,提出60项 改革任务。
“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 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 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 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 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的改革’。
2.政治体 制改革 的前提 和方 向。我们 的 政治 体制改 革是 有前 提 的,即必 须 坚 持
四 项 基本 原 则。 ’,.“中国 的政 治体制 改革,要讲 社会 主义 的民主,也要讲社会主
毛邓三的考试题
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二、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的弊端要求改革。
我国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弊端。
这些弊端妨碍甚至严重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亟待改革。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改革。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第三、国家长治久安要求改革。
只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势三、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四、为什么说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作者:那荣典李翱奇孙海龙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2期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一)外部环境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发展。
就国际环境来看,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两重必要性:首先从目前国际政治经济的环境来看,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参与国际社会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政治职能转变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推动权力制约体系的建立、建立公平自由的竞争体系等。
其次,自20世纪东欧巨变之后,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了颇多意见,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不可能的。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向其他国家植入民主方式,为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一些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对我国的发展造成许多不良影响,这些都需要我国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内部环境视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经济基础相对的政治体制也需要随之改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有四种必要性: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新的阶层、利益群体有着和原有阶层不同的利益诉求,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得利益表达机制、渠道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其次,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
互联网在便利了政府与民众交流的同时,也给网络环境下的政府治理带来了挑战,政治体制也需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
再次,社会的发展使得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秩序的建立,规矩、法治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更加重视个人权益的维护,从民事诉讼、民告官等现象中可见一斑,这种法治秩序的构建也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最后,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从以前重视物质生活向重视精神生活转变,这种“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让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的权利、更加关注政治运行,从以前被动参与政治到现在主动关注、积极表达,可以说民众的权利意识也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
公开选拔干部公选题库(精选40道简答题)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案: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它在以下六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2、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属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
在有许多矛盾的情况下,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其他为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只有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才可能解决。
非主要矛盾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但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影响作用。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
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3、简述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系。
答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互相贯通、互相依存的。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但是,如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的时代内容相结合,还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那就无法正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加快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在深层次,这已成为关系整个党和国家社会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政党建设、政权建设、民主建设、廉政建设和经济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关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增强社会主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大课题。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已经成为我党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能回避的现实挑战和必须成功解决的重大课题。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加快改革步伐,不加大改革力度,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病就得不到及时根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很难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国家和社会其它方面的改革发展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发展就难以较好地实现,国家政权就不会有更好的巩固和完善,国家政治竞争力就得不到更大增强。
从国家政治体制的整体组成来看,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监督体制等各个具体方面,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同时其自身改革也对加快政治体制的总体改革提出了要求。
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普遍提高,而现行政治体制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强烈的愿望。
总之,无论从国内和国外,还是从近期和远期的各种因素来看,都对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进行了学习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这种崭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对保障和促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巩固国家政权,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挫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在深层次,这已成为关系整个党和国家社会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二、当前国家政治生活和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表现出越来越深切的关注,其中最不满意的有权力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社会治安混乱、黑社会势力和走私猖獗、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社会分配不公、公民权益保障不力、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等问题。
这些问题,破坏着国家和社会的公益原则、公共秩序,损害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人民群众对此相当不满。
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存在和蔓延,既与改革开放和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某些漏洞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也与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点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这些问题的存在、积累和演化,越来越成为阻碍国家全面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对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归因于政治体制,一因多果与一果多因的现象都有具体的存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政治体制改革是个涉及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当前政治生活和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互为因果关系,以下的概括是综合性的,没有分别论述。
问题主要有:1.*****集中制不够完善,从总体上看,是“*****不够,集中也不够,*****与集中的有机结合也不够”,权力过于集中与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都有存在,*****集中制无论是在具体制度与机制的建设上,还是在已有制度和机制的落实上,都还有较大差距,而且这种状况在不同的权力层次、权力部门及权力体制、权力机制中,进一步呈现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2.地方各级权力组织体系中,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各社会团体的权力关系不够科学合理。
当前处于“事实弱势”的权力主体(如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等),在维护自身法律地位、依法发挥职能作用、对其它权力主体实施监督制约、反制其它权力主体对其非法干预等方面,还缺乏制度、法律和实践上的有力保障;其“权利能力”虽有法律和制度上的原则规定,但其“行为能力”相对较弱,体现了其自身能力建设和法治的薄弱。
政治体制改革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第一,坚持和完善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三,推进机构改革,建设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第五,维护社会稳定。
2.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
3.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4.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
5.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推动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1.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先进最优越的民主政治。但是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时间不长,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因此,它的发展还不充分,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善,需要大力建设。我们应当充分估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不需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发展的,这要求上层建筑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政治主体自觉进行调整和改革,体现和发挥政治主体本身所规定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
其次,现在中国社会中所表现的因政治体制弊端和不够完善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求当前的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现有设置、职能、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政企不分,职能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也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民主法制、焕发政治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由政治的本质和政治关系决定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政治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主体应该通过社会的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利益的内在矛盾——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只见的矛盾,再加上政治体制的弊端使得整个中国当前的政治主体淡化了公共利益的意识,在此利益主体的内部性显现的十分明显,其角色的公共性淡化,私利化程度提高。
要克服和控制这种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制度上的革新。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殊时期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也要求中国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
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①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
②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3)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
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对政治制度、政治形式和政治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政治体制不断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也得到了提高。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满足人民的需求。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分析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
一、改革背景和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之上的,是顺应人民群众要求,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
改革的背景在于,政治体制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制定体系,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既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愿和需求,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协调管理水平,实现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度思维难以转变。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好多人无法真正理解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等制度与政治理念的本质,制度改革思维也需要进一步得到转变。
2. 信息不对称。
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常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无法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
创新方式来打破信息壁垒,构建开放、透明的制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利益分配难度大。
改革的实施往往会挑战现有的权势和利益格局,因此改革方案的评估需要更好地考虑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同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也是实现利益平衡的关键。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政治体制改革要立足于我国特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具体做法是:1. 实现制度机制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发展的,这要求上层建筑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政治主体自觉进行调整和改革,体现和发挥政治主体本身所规定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
其次,现在中国社会中所表现的因政治体制弊端和不够完善引起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求当前的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现有设置、职能、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政企不分,职能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也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民主法制、焕发政治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由政治的本质和政治关系决定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政治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主体应该通过社会的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利益的内在矛盾——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只见的矛盾,再加上政治体制的弊端使得整个中国当前的政治主体淡化了公共利益的意识,在此利益主体的内部性显现的十分明显,其角色的公共性淡化,私利化程度提高。
要克服和控制这种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制度上的革新。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殊时期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也要求中国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越发表现得越发明了,导致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历史性特色的新事物。
其中大型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出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
现在中国房价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中国房地
产业利益不断集团化有关。
虽然中国现在的特殊利益集团还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过程的重要环节,但是中国的利益集团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决策。
经济干预政治开始萌芽,某些领域的权利开始失控,使得政治决策所能代表的利益的公共性减弱、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和谐发展。
因此,遏制中国利益集团干预政治的现实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