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套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主要介绍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运用中心对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把握不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2.难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总结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制作PPT。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剪纸、城市规划等,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分析其性质,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课程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课程设计课程背景中心对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23.2.1节中,详细讲解了关于中心对称的相关概念、性质和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中心对称的教学。
教学目标1.掌握中心对称的含义与性质;2.了解有关中心对称的常见形式与表达方式;3.能够运用中心对称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1.中心对称的含义与性质;2.有关中心对称的常见形式与表达方式;3.运用中心对称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教学难点1.中心对称的应用;2.对称图形的性质证明。
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黑板报、实物等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中心对称的概念,体会对称轴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步:知识讲解(25分钟)1.中心对称的定义、性质;2.中心对称的常见形式和表达方式;3.中心对称的应用。
第三步:案例分析(25分钟)以校园环境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寻找对称的事物,并进行对称轴的确定、对称中心的确定和证明对称性质等方面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步:课堂练习(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中心对称的计算和证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为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通过个别辅导和群体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
第五步: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顾。
同时,对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课后作业1.完成所布置作业;2.复习所学内容,准备双倍速掌握中心对称的所有知识;3.自己设计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对其进行对称和性质证明,并将证明过程和结果写成文字形式。
1.每节课自然分成3-4个评估方面,一节课目标确定之后,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明确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
中心对称(第1课时)说课稿
说课稿课题:23.2.1中心对称(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作用本节教材是新课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中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教材仍属“实验几何”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旋转”两种图形变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新的图形变换。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和中心对称的性质。
这一节课与轴对称图形基本概念、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与图形的三种运动(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中“旋转”在几何知识中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完善了初中部分对“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它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是学生从学习“认知几何”到“认证几何”的重要过渡阶梯。
所以虽然中心对称所占章节不多,但是对于初中几何的教学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索得出中心对称的概念,利用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对称点的概念解决一些问题。
难点:正确理解旋转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能利用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作一个图形的中心对称图形。
二、学情分析所教学生是普通初中九年级的学生,整体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对数学有兴趣且能认真学习的学生不过十来人,其余学生因为基础差也只能学会最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运算,班级中学生的成绩分化现象严重。
因此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观察为基础,总结出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例题与练习以书本为主。
三、教学目的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等概念及掌握这些概念解决一些问题。
2.掌握已知图形关于某点的对称图形的画法。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旋转知识作图,通过旋转角度变化来引入旋转180°的特殊旋转──中心对称的概念,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合理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案
年级九年级(上)拟授课学校科目数学拟授课班级主备人拟授课教师拟授课时间教学内容23.2.1中心对称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PPT辅助教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中心对称变换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感受中心对称美,发展学生的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图形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发展学生的美感.教学重点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并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图.教学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及利用性质作图.板书设计活动1 观察图片,引入课题活动2 实验探究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活动3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比较活动4知识应用活动5小结与作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个性思考栏活动1问题(1) 观察实例(教科书图23.2-1,23.2-2),回答问题:①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②线段AC与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OCD绕点O旋转180º,你有什么发现?活动2如教科书图23.2-3,旋转三角板,画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1) 画出△ABC;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心对称中要求旋转角必须为180 º,)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2) 以三角板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把三角板旋转180º,画出△A′B′C′.让学生在作图的基础上思考:(1)分别连接对应点AA′、BB′、CC′.点O在线段AA′上吗?如果在,在什么位置?(2) △ABC与△A′B′C′全等吗?为什么?(3) △ABC与△A′B′C′有什么关系?(4)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活动3比较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哪些区别?又有什么联系?活动41.应用(1) 如教科书图23.2-4,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2) 如教科书图23.2-5,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与△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问题:①一个点绕对称中心旋转180º,得到的是一个平角,这表示什么?②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几个点?作一个三角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需要作几个点的对称点呢?③你是如何理解“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的?2.练习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在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两个中心对称的三角形后,及时开展中心对称性质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对比轴对称、平移变换进行学习反思,在思辨中完成知识内化,完善原有认知结构.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加强对中心对称性质的理解.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能熟练画出两个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巩固学生的作图能力,并会简单应用中心对称的性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个性思考栏活动5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23.2第1、6题.让学生及时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课后反思:。
九年级数学上册 23.2.1中心对称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案】
二、探究新知
(一)、中心对称概念 问题:作出如图的两个图形绕点 O 旋转 180°的图案,并回答: 1.以 O 为旋转中心,旋转 180°后 两个图形是否重合? 2.各对称点绕 O 旋转 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观 察,思考,动手操作, 尝试描述出发现规律 和结论,并交流,师生 观点达成一致.
教师鼓励学生汇总,归
纳,强调各知识点之间
的 联 系 ,总 结 规律 方 回顾知识点,做
法,体会,反思,形成 到整体认识,突
知识体系.
出方法总结,使
学生掌握规律.
提出要求,按时完成 巩固深化提高
板书设计
课题
中心对称性质
归纳
中心对称概念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比较
例1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教 学 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3
通过显示图形 变化,导入课 题,同时通过 图形变换引出 概念
归纳: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 180°,如果
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 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分析:○1 两个图形;○2 围绕一点旋转 1800;○3 重合. 注意: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的,二中心对称的两 个图形一定是全等的.
直线
2 图 形 绕 中 心 旋 转 图形绕轴折叠
. 1800
3 旋转后与另一图形 折叠后与另一图形
. 重合 (二)、中心对称性质
重合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激
发兴趣
加深对概念
的认识理解,感
受生活中无所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轴对 不在的数学.
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中心对称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中心对称(1)》。
下边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报告我对这节课的教课假想。
一、教材剖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主要讲中心对称的定义以及中心对称的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了旋转并掌握了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经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为后边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和图案设计打下了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课目的依据本课教材的特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课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四个不一样的方面确定了以下教课目的:(1)知识技术 (2) 数学思虑( 3)问题解决 (4)感情态度3、要点、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特色,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要点:中心对称的性质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研究,利用性质绘图。
二、教法学法1、教法我采纳了研究式教课方法,设疑思虑、点拨启迪、小组研究、逐渐深入。
2、学法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指引学生经过各样形式的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察看事物、思虑问题,让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培育着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真实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腾。
3、教课协助手段:为了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协助教课。
三、教课方案1、依据以上剖析,我设计了一下六个教课环节:创尝运拓归分设试用展纳层情探新升提作教境索知华炼业学环节设感练巩课课疑悟习固堂后引性巩提小延入质固高结伸下边我就每一个教课环节,详细介绍我对本节课的教课假想。
环节一:创建情境设疑引入1活动一: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为轴对称图片,第二组为中心对称图片。
学生活动:察看图片,初步感悟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差别。
设计企图:利用多媒体给出图片,让学生从两组图片中发现数学识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和旋转,当学生发现第二组图片不是轴对称时,老师提出问题:这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吗?如何变化才能重合?学生必定会想到旋转。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2.1 中心对称
23.2中心对称23.2.1中心对称教学目标1.从旋转的角度类比,得出中心对称的定义.2.探索并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3.会画某图形关于某点对称的图形,会确定对称中心.教学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在探求中心对称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展示图片并提问: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问题:1.如图(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图(1),图(2) 2.如图(2),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导入:两个题中图形绕点O旋转180°后,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点O,这是图形的什么性质?满足这条性质的两个图形叫做什么图形?这一点叫做什么?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1.自学教材第64至66页.2.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中心对称的概念活动一:回顾引入时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1)在图(1)及图(2)两图中,图形旋转了多少度?旋转后有什么变化?(2)什么叫中心对称?什么叫对称中心?什么叫关于中心的对称点?【展示点评】图形旋转了180°,旋转后图形的方向改变;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小组讨论】中心对称与旋转有何联系和区别?【反思小结】中心对称和旋转都是绕着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前后两个图形重合:区别在于中心对称的旋转角都是180°、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理解概念时,注意能重合与必须重合,旋转与旋转180°的区别.中心对称是旋转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旋转角为180°的旋转.【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当堂练习”知识点一探究点二中心对称的性质活动二:观察教材第65页图23.2.3,相互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1)教材是如何证明A,O,A′三点在一条直线上的?(2)中心对称的性质有哪些?【展示点评】由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可得O在线段AA′上,即A,O,A′三点共线;中心对称有以下性质:(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当堂练习”知识点二探究点三利用中心对称作图活动三:出示教材65页例1,相互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1)怎样找到点A的对应点?依据是什么?(2)怎样找到B,C两点的对应点?【展示点评】连接原图中的点(A)与点O,延长该线段(AO),在延长线上截取线段(OA′),截取线段的长等于原图中点A与点O组成线段的长(OA′=OA),则截点(A′)即为原图A点的对应点.同样可找到A,B,C,关于点O的对应点A′,B′,C′,连接A′B′,A′C′,B′C′,便可得到△A′B′C′.作图的依据是中心对称的性质.【小组讨论】如何画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图形?【反思小结】由中心对称的性质1可知,要画某几何图形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只要作出各顶点关于点O的中心对称点,再把各对称点顺次连接起来即可,即1.连接,2.延长,3.截取.【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当堂练习”知识点三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2.中心对称的性质:(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3.中心对称作图的方法:连接已知点与对称中心并延长,再在延长线上截取相等的线段,然后作出所有对称点,顺次连接即可.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关于中心对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对称.B.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C.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必过对称中心.D.如果两个图形关于点O对称,点A与A′是对称点,那么OA=OA′.3.如图所示,△ABC与△A′B′C′关于点O中心对称,但点O不慎被涂掉了,请你帮排版人员找到对称中心O的位置.【答案】解法一:连接CC′,取线段CC′的中点,即为对称中心O.解法二:连接BB′、CC′,两线段相交于O点,则O点即为对称中心.4.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画出以点D为对称中心,与△ABC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答案】六、布置作业 巩固目标1.上交作业教材第69页第1题. 2.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的“课后作业”部分. 教学反思__。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中心对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和运用。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操作来巩固。
此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2.中心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中心对称的应用。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要的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天安门、蝴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的共同特点,引发学生对中心对称的思考。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将一张纸折叠后,对折线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称轴的性质、对称点的性质等。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案
《23.2.1中心对称》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23.2.1中心对称(第1课时)(二)内容解析中心对称是在学生已掌握旋转变换的基础上,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归纳引出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变换.在探索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上,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归纳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一定的审美体验.中心对称承接平移、轴对称、旋转等知识,同时是下节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又是后续学习几何的桥梁纽带.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2.掌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3.探究作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图形的方法,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确定对称中心的位置;4.对日常生活中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并动手操作、画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二)目标解析1.先欣赏图片,让学生形成对中心对称的初步认识,再借助电脑演示,帮助学生形成中心对称的概念;2.利用三角板画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中心对称的性质,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3.通过图案设计的环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美.4.通过游戏,学生感受到中心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体会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经历了动画演示,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的过程后,发现在运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概括中心对称及其性质的过程中,学生概括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在利用性质作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学生存在动手操作能力不足及作法表述不够准确的问题.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节课采取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法,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中心对称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并通过学生自主操作、探究,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以及作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对称图形.利用多媒体呈现练习题,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观察下面每副图片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它们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问题2:下面每副图片中的两个图形还成轴对称吗?若不能,它们通过怎样的变换能相互重合呢?说明:教师提问,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共同点,形成对中心对称的初步认识.【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对比轴对称、旋转,发现特殊的旋转,形成对中心对称的初步认识(即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变换),从而导入课题.(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活动1:研究问题,形成概念(1)如图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2)如图2,线段AC与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O AB绕点O旋转180º,你有什么发现?图1 图2思考:你能说说这两个旋转的共同点吗?①旋转中心是哪一点?②旋转角是多少?③涉及几个图形?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能重合吗?说明:学生观察动画演示,初步认识什么是中心对称.【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两个图形间的特殊关系,为归纳中心对称的定义做好准备.(3)归纳:中心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º,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简称中心).这两个图形在旋转后能重合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活动2:实践操作,探究性质1.如图,旋转三角板,画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第一步,画出△ABC;第二步,以三角板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把三角板旋转180°,画出△A'B'C';第三步,移开三角板.这样画出的△ABC与△A'B'C',关于点O对称.思考1:连接OA和OA',则∠AOA'=180°.说明点O、A、A'有何位置关系?线段OA、OA'有什么关系? 说明了点O在线段AA'的什么位置?思考2:△ABC与△A'B'C'有什么关系?图3 图4 图5我们可以发现:(1)点O、A、A'三点共线,且 OA=OA',∴点O是AA′的中点;同理,点O也是线段BB',CC'的中点。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中心对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和运用,能运用中心对称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能运用中心对称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中心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直尺、圆规、三角板。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如天安门、蝴蝶、脸谱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想到了什么几何概念?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给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并用几何画板展示中心对称的性质。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释中心对称的概念,并找出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中心对称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2.1节《中心对称》是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后面学习对称变换、坐标与图形的变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变换、对称性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可能会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能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软件,展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对称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3.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
4.应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 初中数学 九年级上册 23.2.1中心对称 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心对称》说课稿尊敬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2.1节《中心对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各位领导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中心对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与图形的三种变换(平移、翻折、旋转)中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实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中心对称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完善初中对“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并为前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必要的补充,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在过程,重在研究,而不是重在结论.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准确理解概念及性质,利用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全体性,将目标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等概念;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应用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中心对称性质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体验猜想、类比、图形运动等数学思想。
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会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法与学法分析(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旋转的基础上,从旋转变换引入中心对称的,学生在学习旋多媒体演示2组图片的运动过程,并提出如下问题,力图在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
问题1:观察下面的2组图形,看一看各组中2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怎样将一个图形旋转得到另一个图形?很自然的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引入本节课题:中心对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学课件及说课
B′
你学会了吗?
辩一辩哪组同学的作图方法更好一点:
归纳小结 轴对称
中心对称
思考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轴对称
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 图形沿对称轴对折(翻折1800)后重合
有一个对称中心---点 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0后重合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 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1、 如图,已知△ABC与△A′B′C′中心对称,找出它们的对称中心O. 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我们已学过哪些图形变换?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小结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维。 你能给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吗? 教学重点: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
六、教学过程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探索研究,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2、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索、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乐于交流、合作 的品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们已学过哪些图形变换? 旋转变换 平移变换 轴对称变换
这幅图案有哪些变换? 轴对称变换、旋转变换
有旋转变换吗?那么旋转后的图形有哪些性质?
观察 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O
重合
23.2.1中心对称
你能给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吗?
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度,如果它能够与 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 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23章第二节“中心对称”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中心对称”和下一节“中心对称图形”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与图形的三种变换(平移、翻折、旋转)中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实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中心对称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完善初中对“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并为前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必要的补充。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
会画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的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心对称性质的发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深刻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运用价值,通过设计简单的对称图形,体验中心对称的美感,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3、重点、难点(1)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应用。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1、教法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以及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
几何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运用了的多媒体技术,把动态的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与性质。
2、学法指导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三、教学程序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首先复习轴对称与旋转图形的定义,结合课本62页,让学生观察图形,回答问题:①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②线段AC与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分别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必要时采用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引入中心对称的定义。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文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心对称》讲课稿敬爱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2.1节《中心对称》。
下边我将从教材剖析、教课目的、教法与学法指导、教课方案、教课过程等方面向各位领导谈谈我对本课的教课构想与设计:一、教材剖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中心对称”是初中数学教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差别,同时与图形的三种变换(平移、翻折、旋转)中的“旋转”有着不行切割的联系。
实质生活中也随地可见中心对称的应用.经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够完美初中对“对称图形”的知识讲解,并为前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必需的增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课要点、难点教课重在过程,重在研究,而不是重在结论.所以本节课的要点是研究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正确理解看法及性质,利用其知识解决实质问题。
二、教课目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充足表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全体性,将目标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知识与技术: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等看法;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应用中心对称的看法及性质,解决实质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研究发现中心对称性质的过程,提升察看、剖析、抽象、归纳等能力;体验猜想、类比、图形运动等数学思想。
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质的学习过程,领会抽象的数学根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真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赏识数学的美学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法与学法剖析(一)学情剖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旋转的基础上,从旋转变换引入中心对称的,学生在学习旋转的过程中,已经充足体验了察看、丈量、旋转绘图等活动,经历了在操作活动中研究第1页性质的过程,获取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具备了必定的主动参加、合作沟通的意识和初步的察看、剖析、抽象归纳能力,可是他们的抽象、归纳、研究、创新能力还不够,并且在必定程度上,特别是学习平面几何的问题,学生常常依靠于生活经历等具体、直观形象,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提升察看、思虑、剖析、归纳、研究、创新等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23.2.1 中心对称 优秀教案
23.2 中心对称23.2.1 中心对称1.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2.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感受中心对称美,发掘作图能力.一、情境导入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如图剪纸中两个金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中心对称【类型一】中心对称的识别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图形中,左边图形与右边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有( )A.1组 B.2组C.3组 D.4组解析:将选项中左边图形沿着某一点旋转180°能与右边图形重合的是(1)(2)(3),所以(1)(2)(3)中左边图形与右边图形成中心对称.共3组,故选C.探究点二:中心对称的性质【类型一】确定对称中心如图中,已知△ABC和△A′B′C′成中心对称,画出它们的对称中心.解析:由于△ABC和△A′B′C′成中心对称,即从整体上看,此图是一幅中心对称图案,所以本题有两种解法.解法一:根据观察,B、B′及C、C′应是两组对应点,连接BB′、CC′,BB′、CC′相交于点O,则O为对称中心.如图.解法二:B、B′是一对对应点,连接BB′,找出BB′的中点O,则点O即为对称中心.如图.方法总结: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找正确对应点.当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时,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找对应点;如果直观体现不明显,可采用测量方法找对应点.【类型二】确定中心对称的对应元素如图,四边形ABCD绕D点旋转180°,请作出旋转后的图案,写出作法并回答.(1)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吗?如果是,对称中心是哪一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如果是中心对称,那么A、B、C、D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是哪些点?解:作法:①延长AD,并且使得DA′=AD;②同样可得:BD=B′D,CD=C′D;③连接A′B′、B′C′、C′D,则四边形A′B′C′D为所求的四边形,如图所示.(1)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对称中心是点D ;(2)A 、B 、C 、D 关于中心的对称点为A ′、B ′、C ′和D.【类型三】利用中心对称性质的应用求线段如图,已知△AOB 与△DOC 成中心对称,△AOB 的面积是12,AB =3,则△DOC 中CD 边上的高是( )A .3B .6C .8D .12解析:设AB 边上的高为h ,因为△AOB 的面积是12,AB =3,所以12×AB ×h =12,所以h =8,又因为△AOB 与△DOC 成中心对称,△COD ≌△AOB ,所以△DOC 中CD 边上的高是8.故选C.方法总结: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相等.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结合图形的旋转学习中心对称,体会图形变换思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对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中心对称(1)》。
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讲中心对称的定义以及中心对称的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了旋转并掌握了轴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和图案设计打下了基础,所以这节课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四个不同的方面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2)数学思考(3)问题解决 (4)情感态度
3、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的性质
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探索,利用性质画图。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疑思考、点拨启发、小组探究、逐步深入。
2、学法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3、教学辅助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设计
1、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一下六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介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运用新知
教
学
环
节
练
习
巩
固
活动一: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为轴对称图片,第二组为中心对称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初步感悟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区别。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给出图片,让学生从两组图片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和旋转,当学生发现第二组图片不是轴对称时,老师提出问题:这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吗?怎样变化才能重合?学生一定会想到旋转。
所以设计了活动二)
活动二:观察图形旋转180度后的情景(多媒体展示图形旋转180度后的重合过程)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旋转180度后的情景,体会中心对称与旋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学生参与了这两个活动后,学生对中心对称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中心对称的定义,比较自然学生也可以理解,老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中心对称的定义,有利于掌握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情况.)
教师关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定义,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并及时对学生评价。
环节二、尝试发现感悟性质
活动三:小组活动:转一转,画一画,想一想,证一证
学生活动:分小组针对老师给出的题目,展开探究。
(学生用准备好的三角板绕着一点旋转,学着画出前后两个三角形,想一想图中相等的线段和全等的三角形有哪些?然后自己证明,在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讨。
)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活动四:小组展示
学生活动:各小组由代表发言,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证明过程,并总结性质。
设计意图:小组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更直观的表述各小组得出的结论,教师及时补充、纠正,完善性质。
环节三、运用新知练习巩固
活动五: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画图。
(这组练习设计了四个题目,由点到线,由三角形到四边形。
)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帮助学生完善画图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画图(任选2个学生板演这第3、第4题)
教师关注:学生画图的规范性。
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设计意图:从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心对称作图,直观高效的帮助学生对中心对称性质的理解.
环节四、拓展升华巩固提高
活动六:拓展练习(本组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两个类型。
)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和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想法,然后解决问题。
第1题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对称中心在图形内部的情形,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第2题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画图,提高画图的速度,演示对称中心在顶点上或边上的情形,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升华的目的。
第3题设计意图:用一题多解,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加深了学生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理解。
环节五:归纳提炼课堂小结
活动七:总结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以后,再来总结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心对称。
活动八:我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关注:(1)学生是否养成归纳、整理、总结的好习惯; (2)评价学生是否全面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环节六、分层作业 课后延伸
1、必做题:第67页第1题,68页第5题。
2、选做题: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中线,画出以点D 为对称中心,与△ABD•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分层次,选择作业题,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
最后我以一组精美的中心对称图形结束这节课,充分体会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四、设计说明 1、时间分配
6分钟 14
分钟 9分钟 8分钟 6分钟 2分钟 2、板书设计
分层作业
运用新知
归纳提炼
设疑引入
课后延伸
感悟性质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教学序
目标序
创设情境
尝试探索
教学环节
练习巩固
拓展升华
3、教学感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
坚持一个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坚守一个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贯穿一个思想——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有不当之处尽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专家点评:
1、说课者对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的理解、分析正确。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全面。
教学重点、难点恰当,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实际,能够分清主次,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且有效,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们自主自愿地学习,积极有效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应有的作用。
教法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活动,学法指导得当。
3、教学程序科学,将三维教学目标和谐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结构合理,重难点突出,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了学生思维。
总之,说课者有较新的教育观念,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并有效地进行处理,能合理地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采取的教学策略手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说课者逻辑性强,调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说课者有较强的取舍、组织、处理能力,知识面广,对所述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一、中心对称的定义 二、中心对称的性质
三、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画一个图形的中心对称图形或找对称中心
四、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区别
学生演练用
多媒体演示
23.2.1中心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