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蜀道难》最新同步教案35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学会知人论“诗”;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新授: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请问本文的诗眼是什么?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本文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3、我们品味品味诗仙要表达情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三句来念一念。
4、《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
李白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男人,诗人天性就是漂泊,一看到月亮,就——(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朋友要离开时,诗仙也动了人间真情,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好。
友人的白帆消失了,李白还在远望。
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无限神往,与一江春水合流。
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今天,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开放性题目:想表达离别之痛。
---我想是对友人的祝福。
---可能是不向让朋友走,走了会伤心,会孤单。
)5、同学们,你们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两种,一是嘱咐和祝福。
二是劝阻和挽留。
到底哪一种更帖切呢?或者说还有第三者?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6、我想李白听了我们的朗读后,定会有知音之感。
谁第一个说一说诗歌中有震撼力的诗句,就好比大地深处熔岩喷涌而出的感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7、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明确:噫吁戏!危乎高哉!8、特殊在哪里?——语气词多了点9、哪些语气词?什么意思?明确:噫吁戏!乎哉,五个,是四川的方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学会知人论“诗”;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新授: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请问本文的诗眼是什么?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本文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3、我们品味品味诗仙要表达情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三句来念一念。
4、《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
李白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男人,诗人天性就是漂泊,一看到月亮,就——(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朋友要离开时,诗仙也动了人间真情,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好。
友人的白帆消失了,李白还在远望。
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无限神往,与一江春水合流。
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今天,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开放性题目:想表达离别之痛。
---我想是对友人的祝福。
---可能是不向让朋友走,走了会伤心,会孤单。
)5、同学们,你们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两种,一是嘱咐和祝福。
二是劝阻和挽留。
到底哪一种更帖切呢?或者说还有第三者?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6、我想李白听了我们的朗读后,定会有知音之感。
谁第一个说一说诗歌中有震撼力的诗句,就好比大地深处熔岩喷涌而出的感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7、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明确:噫吁戏!危乎高哉!8、特殊在哪里?——语气词多了点9、哪些语气词?什么意思?明确:噫吁戏!乎哉,五个,是四川的方言。
蜀道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蜀道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蜀道难》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2.了解唐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情况;3.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蜀道难》的战争背景和文学创作背景;2.讨论《蜀道难》中的人物形象及文学手法;3.探究《蜀道难》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分析《蜀道难》所体现出来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因素;2.理解诗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3.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课前学生预习;2.课堂授课;3.配合PPT进行讲解;4.班内学生互动交流;5.课后留作业。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课时为2课时。
时间内容第一课时1. 介绍《蜀道难》的背景以及时代背景;2. 详细阐述《蜀道难》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1. 探究《蜀道难》的文学手法和情感因素;2. 探究《蜀道难》的诗歌意境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背景介绍1.唐代时期的交通运输概述;2.“蜀道难”事件的历史背景;3.塞上风光的描写。
第二部分: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1.文学手法的分析,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2.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李白、唐玄宗等;3.《蜀道难》的文化内涵,如“四万八千一零五”、“两岸猿声啼不住”等。
第三部分:情感分析1.《蜀道难》的情感因素,如孤独、惊险、不安等;2.《蜀道难》的人生哲理,如“天生我材必有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等。
第四部分:意境分析1.《蜀道难》的意境分析,如“千里蜀道一马平川”、“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等;2.讲解《蜀道难》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七、教学评价1.以口述的形式让学生简单总结本次课讲解的内容;2.布置相应的课后习题,课后进行集体讨论;3.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蜀道难》最新同步教案9
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蜀道难》教案9设计思想: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识记诗中几个难写的生字:嚱巉豗砯2、通过材料辨析,学习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3、运用施蜇存的“剥皮抽筋法”理解诗歌的主旨;改写诗歌,体会李白诗歌雄奇飘逸、光怪陆离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5、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程度,安排1-2课时教学步骤:一、写——识记难字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偶像吗?他叫莫砺锋,曾经当过农民,作过临时工,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兼职有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同学们想知道莫先生的老师是谁吗?他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程千帆教授,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师级的人物。
同学们想知道程千帆教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吗?莫砺锋教授回忆说,“程千帆先生别要注意科学研究中基本操作的训练。
例如:应当把研究生论文当中出现了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语法不通的句子以及引用别人的论点而不加说明的情况等,看作是自己的失职。
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正反映了自己平日对他们要求不高。
训练不够,也就是对他们爱护不够。
”语文学习伴随着我们一生,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识字,识字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大家任何时候也不应忽视它。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鉴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的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体会诗人对奋斗精神的赞美,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
2.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表达技巧。
4.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4. 案例分析: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5. 诗歌鉴赏:分析诗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提高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分析、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观点,以及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诗人敬畏之情、拼搏精神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蜀道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蜀道难(A)·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
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方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
(板书)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2)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3)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 诗中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地理、历史知识的把握。
2.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导入《蜀道难》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
2. 学生查找课下注释,解释生僻字词。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蜀道”、“难”等。
2. 讲解诗中的意境,如高山流水、云雾缭绕等。
3.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如人生如蜀道,困难重重,但勇往直前,终会成功。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意境和哲理的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蜀道难》。
2.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感想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蜀道难》的意象、意境和哲理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六、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3. 学生模拟古代文人的方式,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难”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首小诗。
七、小组合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诗中的意象进行深入研究。
八、课堂展示(10分钟)1.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展示研究成果。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全诗。
(2)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蜀道壮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对攀登蜀道所需勇气和决心的赞美。
(3)引导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主题思想。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诗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字词解释、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蜀道难》,并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7.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的诗句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蜀道难》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 第三专题《蜀道难》 教学设计完美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蜀道难》教学设计完美版《蜀道难》教案巨野县实验中学(大成校区)董伟永【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4的课文。
这一专题的第一板块全是唐代诗歌。
作为该单元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设计思想】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从把握诗人风格、掌握三维诵读、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这三者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2)在情感把握中体味文章内容(3)在诗句鉴赏中体悟其文化人格【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的形象。
2、了解李白的放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余光中在一首诗中这样写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作者从三个方面概括了李白:他是酒仙,他是剑客,他是诗人。
二、了解作者关于李白,谁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李白是盛唐的标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谁如果想管中窥豹,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风格,最佳的捷径就是读《蜀道难》。
三、内容题解《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乐府旧题。
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
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
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蜀道难》精品教案
《蜀道难》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3、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
4、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课文导入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见视频)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
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
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再验之于诗,亦可证明此说可靠:其一,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决非偶然;其二,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三、字词梳理蚕丛及鱼凫:杨雄《蜀王本经》:“蜀王之先,名蚕虫、鱼凫……”蚕虫、鱼凫是蜀国的先王。
猿猱(náo):猿猴。
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天梯石栈:天梯,指高险的道路;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成的通道。
比喻道路艰险。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比兴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道难》;(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蜀道难》的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描绘,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决心;(2)理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深刻含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1. 《蜀道难》全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意象、比兴和象征手法的分析与欣赏;3. 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含义理解;2. 对《蜀道难》艺术特色的深入剖析;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生僻字词含义、意象分析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4.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蜀道难》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僻字词;3. 讲解与赏析: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兴和象征手法,分析艺术特色;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要求背诵《蜀道难》,深入剖析诗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诗歌背诵与赏析:检查学生对《蜀道难》的背诵情况,并进行诗歌赏析的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深度。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描绘,体会人生的艰难与奋斗精神;(2)理解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赞美;(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把握;2.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解读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阐述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挖掘诗文内涵;(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文中的重点和难点;(3)引导学生思考诗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蜀道难》全文;3. 深入研究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选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估: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蜀道难的测试,检验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和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节奏的掌控、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等方面,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蜀道难》最新同步教案31
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蜀道难》教案3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1、导入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2、简介作者与创造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也是潦倒的一生。
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 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
(l) 读书漫游(42 岁以前,701-742)(2) 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 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 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蜀道难》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蜀道难》最新同步教案《蜀道难》教案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作品。
2、熟读课文把握节奏,掌握较难的字音、字形,并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3、疏通第一段的文意,解释重点字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感情基调,疏通大意。
2、加深对诗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预习案】1、了解以下作家作品,并完成填空。
李白(701-762)字,号,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了解《蜀道难》的有关知识。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
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
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3、这是一首乐府古诗,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
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噫吁嚱,危乎高哉!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4、请认真朗读课文,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绕石栈猿猱扪参峥嵘抚膺巉岩飞湍咨嗟喧豗砯崖崔嵬吮血5、请找出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匪:同“非”)6、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开国何茫然【探究案】探究一:结合书下注解翻译第一自然段,并解释下列句子的划线字词。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蜀道难》最新同步教案15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蜀道难》最新同步教案《蜀道难》教案15【设计说明】《蜀道难》是一首诗歌,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的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诗歌教学中,应“把握诗歌的抒情特征”“探究诗歌的意境创造”“品鉴诗歌的艺术语言”,我想所有这一切的进行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学生反复朗诵,那么一切的分析都是空的,学生也无从获益。
应该有一种教学方法让这一切水到渠成。
“读”也是有技巧的。
要读的自然,读的入心,读的终生难忘。
“诗从肺腑出”,《蜀道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肯定是个难点,这里的处理很显功底,课文中没写,教参上有,可以放给学生讨论。
关键是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节奏的把握是关键,好开头还要好结尾;中间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要有思维的碰撞;学生要有质疑,教师要把课备到边边角角。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落实文言词汇二、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体会诗歌的意境2、品味诗歌瑰丽的语言,感受其丰富的联想3、学会质疑,学会应用积累的语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引起共鸣;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朗读诗歌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与运用【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世上路有千万种,有繁华的路、清新的路、芳香的路、绚烂的路甚至梦幻的路,但是同时也有崎岖的路、曲折的路、艰难的路更有险恶的路,那么(人生路)但是,你听,李白在遥远的时空里高声吟唱“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是怎样的蜀道呢?又是怎样难呢?是不是人世间最难走的路呢?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跨越空间的阻隔,来到盛事的唐朝,带上我们所有的才情和“诗仙”李白去吟哦、去高歌、去感慨《蜀道难》!二、确定目标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诗的前面有一段话。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蜀道难》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蜀道难》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5.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李白生平概述李白( 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 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 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二、李白思想、性格李白儒、道、侠融合为一。
(一)儒家思想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他理想崇高,信念豪迈。
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
“学而优则仕”“安社稷”“济苍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政治抱负,并为这理想而奋斗一生。
如下列诗句都体现了他这一理想。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外甥郑灌从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二)李白或许是历代著名诗人中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个。
由于家风和社会习气的濡染,李白自幼崇信道教,学仙求道、服食炼丹,几乎贯穿其一生,因此,李白,他1、笑傲王侯 ,傲视权贵。
(1)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力士脱靴,国舅研磨,贵妃拂纸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帝爱其才,数宴见。
《蜀道难》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2.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难点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主要是对诗歌内容进行赏析,并体会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渲染等恣肆的手法。
同时感悟诗歌寓意。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初步感受李白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等手法描述了蜀道之难,感悟了诗人一叹三咏(又称反复)的艺术手法。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大家来看,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①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惊险”,不可轻易前往;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诗人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创新。
二.探索作者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作者这种独特的“大气”。
1.我们先看第一节(朗读):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节里,诗人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突出蜀道的“高危”。
那么,他又是怎样进行想象的呢?……这一层写蜀道来历: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两个神话传说写出了蜀道悠远的历史和神奇的来历。
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
《蜀道难》优质课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3、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赏读、美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他就是诗仙李白。
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
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蜀道难》教案35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学生读诗(至少3遍)鉴赏要点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
兹分述如下: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
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
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
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
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
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
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
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
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
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
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
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
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
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
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
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
“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
教学进程设想如下;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
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
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
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
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
略说诗的寓意。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
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
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
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
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
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
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
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
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
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开篇:主旨句一见一叹高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照应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结尾:主旨句三见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
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
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
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 2.翻译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