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管见-模板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之管见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之管见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之管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在改革中求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情趣,鼓励学生激情,切实发挥历史课的导向作用,有效地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和健康成长,是我们大家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请大家指正。

一、开放的课堂教学新的教学观念主张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但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的落实、运用,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

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作为历史教师绝不能仅仅做学生的引路人,而应该为学生拓展一条走向未来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我们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1、精心选择,适当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活动式的教学。

如讲授《张骞通西域》一课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用历史剧的形式将这一课堂内容表现出来。

该剧的线索可分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出使西域的艰辛,出使西域的成果,三个部分,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张骞、匈奴人、大月氏国王等角色,戏剧的编写、排练、服装制作、道具、配乐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表演中去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兴趣,对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颇为有利。

同时,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讲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讲到八年级上第一学习主题,第一课《鸦片战争》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映电影《鸦片战争》的画面,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了解战争起因,认识鸦片战争是英国殖民者挑起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学习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等人物的英勇事迹,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经济、军事上的落后,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振兴中华。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之管见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之管见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之管见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面对的是历史素养几近空白,作为历史教师应首先深谙学科之道,才能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此笔者仅从三方面来加以探讨。

1.历史学科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功能社会历史就是在批判继承中演进的。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阶段,从远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从北京猿人到孙中山,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去认知。

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当中汲取有营养的成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并世代传承下去。

历史教育就是将学生引入到历史情境当中去,让学生深入角色,感到自己就是历史当事人,把这些历史人物的优秀品格的人格魅力内化到自己这边,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操,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客观的,而历史评价不是唯一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史料入手,感知当时的历史情景和事件发生的时代,分析当事人的利益、价值和观点以及他们所作的选择,试着分析、找出对那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找出那些问题产生影响的历史条件和对当代的影响,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思维。

同时须注意一点,切勿为了追求答案的统一,而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人格的培养。

2.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教育教学是属于历史研究范围还是历史运用的范围。

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更侧重于比较简单的掌握运用。

这种历史的运用包含为其他的学科的学习提供规律;对学生及整个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信息,包括背景、经验等。

中学生是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将来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

从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来看,检测的程度过深,范围过广,以至于有些试题连历史老师看了都无从下手。

初中历史教育仅是感性层面的,是对学生历史素养打基础的阶段,要明白这一点。

3.初中历史教育的价值的同时发展自己。

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都是综合性的,单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难以解决。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管理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管理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管理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管理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日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历史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有效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计划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人文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历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体验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性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差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潜能。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共同提高。

历史学科活动课教学之管见

历史学科活动课教学之管见

历史学科活动课教学之管见灵璧县杨疃镇邱庙中学张言明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很久以来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

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将活动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产生了一下新的特点。

一、活动课教学是以学生探究为中心,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长期以来,我们采用前苏联的历史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而不是发现“真理”。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学生有自主发现、探索、认知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庄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历史活动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

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他们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发现,才能主动实现对客体的不断深化和提高,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因此,活动教学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活动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来实现认识的深化。

活动教学强调探究,强调学生的活动,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建构了学生主体。

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是自始至终、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的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无力感”之管见

初中历史教学“无力感”之管见
何而来?
1 .无 能 为 力 : 师 生 不 重 视 .
学生在掌握必要 的人文社会科学知 识和技能 的基础上 ,体验对历史和 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
法 .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 种 问题 .逐步树立集体主义 、爱 国 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初步形成科 在实际操作 中 。我们常常把教学定
资 教 通 鉴
教 学教 研 的积 极性 却 在渐 渐 地 减 弱 ,对于备课和上课 的投 入 .也 在
时执意选择历史系 ,同时也无奈 只
能从事初 中教学 ,我的 内心竟 开始
羡慕 起那些所 谓 的 “ 主课 ”老 师 。

战 ,充 分体 现 “ 以育人为本 ”而不
午 ,七 、八年级没有书 面作业 ,学
是 “ 以知识为本 ” 的学 科 。但 是 .
名历史学科 的老师 ,自己的学科

史课是 “ 副科” 的定位 ,不仅深入
了学生 的心里 、家长 的心里 ,甚至
逐渐走进了我们历史教师的内心。
2 . 苍 白无力:教材知识远 离学 生生活 .唯物 史观不敌 “ 穿越观 ” 越来越多 的实践表明 ,当前初
中生 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历史素养俨
然薄弱得惊人 。在我 的学生中 曾有 过 “ 抗战时期 ,黄继光举起大刀砍
都无所谓 :也有不 少学生只对影视 作 品中 的 “ 历史 ”感 兴趣“ 故纸堆” ,没有实际意义。虽然初
如你是秦朝 的一名史官 ,你会如何
记 录焚 书 坑儒 的 历史 ” 之类 的问
题 。然 而 ,学 生 除 了照课 本 读 书
资 教 通 鉴
初 中历史课程 是以提高学生人
历史为 了中考是九年级的事情 ,历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之管见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之管见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之管见《历史课程标准》将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写入教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深化,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历史活动课教学作为学科活动课,旨在于教学活动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这一课型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和培养能力。

1 历史活动课的意义1.1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应在教学关系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教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使学生机械记忆课本知识,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完成。

其中,以学生为主的各种课内、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2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2.1培养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开展唐诗周活动中,各组学生认真编写剧本,教师和历史课代表将各组剧本稍加润色,全班学生精心排练。

最后学生运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扮演唐朝诗人,再现唐诗中所反映的唐代历史,达到了以诗证史的效果。

同时和语文课配合,在学生中掀起背诵唐诗的热潮,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1.2.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

例如:在开办图书角、编辑历史小报等活动中,学生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并能将资料恰当取舍、合理运用,书面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尤其在编辑历史小报中,各组学生不仅自己寻找资料,而且要学会分工与合作。

只有提供资料的同学、设计版面的同学以及负责美工的同学齐心合力,才能制作出一张精彩的小报。

历史教师历史课堂讲义模板

历史教师历史课堂讲义模板

历史教师历史课堂讲义模板一、导入部分: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讲义的编写对于教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讲义将以《xx历史》为主题,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历史教师提供一种可行的历史课堂讲义模板。

二、知识梳理部分:1. 主题概述(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2. 重点探究(围绕主题,列出重点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例如:为什么xx历史事件影响深远?)3. 相关概念(介绍本课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确保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三、课堂展开部分:1. 概念解释(对于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并配以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 视频、图片展示(结合教学多媒体资源,用视觉影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对历史的实感)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历史事件的具体影响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学生互动(设置提问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学生参与感和合作能力)四、课堂总结部分:1. 知识概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2. 问题回顾(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答,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3. 思考拓展(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1. 相关书籍推荐(推荐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优秀历史书籍,供学生自愿阅读)2. 网上资源推荐(推荐一些优质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3. 必备工具(介绍一些必备的工具和方法,如文献查询方法、如何阅读历史地图等)六、课后作业部分:1. 知识巩固(设计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创造性发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如组织小组讨论、展示或撰写个人观点等)3. 学习反思(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思考和进一步提高)1. 测验/小测(设计适当的测验或小测,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2. 作业评分(对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和点评,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总结:通过本讲义模板,历史教师们能够更好地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管见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管见

作者: 蔡明明
作者机构: 泉州一中
出版物刊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64-65页
主题词: 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启发式教学法;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创造型人才;维新变法;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优化
摘要: 现代世界中,国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体现在培养人才的竞争上,而历史学科在培养跨世纪创造型人才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跨越,如何进一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构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势必成为一线历史教师共同关注的新课题。

几年来,在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优化的探索上,我主要坚持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大胆创新创新历史课堂设计、教学方式的途径有很多,而我所做的主要是对课堂板书、教学要点的梳理与创新。

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梳理与创新呢?因为,我注意到历史课目标定位与现行教材之间存在着差距。

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纵。

高中历史概念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概念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理解概念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外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核心概念的定义、历史背景、内涵和外延。

2. 难点:如何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理解核心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它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课堂讲授(1)核心概念的定义- 介绍核心概念的定义,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解释。

- 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内涵。

(2)核心概念的历史背景- 分析核心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 结合具体历史事件,阐述核心概念产生的原因。

(3)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释核心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 分析核心概念的外延,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应用。

3. 案例分析- 选取与核心概念相关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核心概念的应用。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 讨论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核心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什么?2. 核心概念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小组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调核心概念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核心概念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核心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历史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掌握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等核心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等核心概念。

教学难点:1.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各种制度特点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有哪些核心概念?二、讲授新课1. 讲解分封制:介绍分封制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2. 讲解宗法制:阐述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其与分封制的关系。

3. 讲解中央集权制:分析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周朝的分封制、汉朝的宗法制、唐朝的中央集权制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分析结果,并分享给全班。

四、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变革?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分享给全班。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学生反思: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观点表达。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历史课程概述教案模板范文

历史课程概述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历史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课程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故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 历史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历史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3. 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教学难点:1. 历史研究方法的运用2.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历史故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等教学资源3. 教学评价工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二、讲授新课1. 历史课程的基本概念- 介绍历史、历史学、历史研究等基本概念。

- 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 历史研究方法- 介绍文献研究、考古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

- 通过实例讲解研究方法的运用。

3. 历史学习策略- 介绍如何阅读历史书籍、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如何归纳历史规律等学习策略。

- 分享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1. 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介绍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历史责任感等基本素养。

- 分析历史素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 强调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如严谨、客观、全面等。

- 分析历史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三、课堂活动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事件,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概念导课教案模板范文

历史概念导课教案模板范文

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概念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点:1. 历史概念的定义及特点2. 历史概念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 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 历史概念的运用与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概念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概念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一些难以理解的历史现象或事件?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历史概念来解释?二、新课讲授1. 历史概念的定义及特点- 教师讲解历史概念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举例说明历史概念的特点,如概括性、客观性、动态性等。

2. 历史概念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历史概念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历史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民族主义”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点评,总结案例分析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历史概念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概念来分析问题?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至少一个历史概念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撰写一篇短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历史概念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概念讲解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概念讲解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概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历史概念的定义及内涵2. 历史概念的发展历程3. 历史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教学难点:1. 历史概念的界定2. 历史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具体应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概念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所学历史概念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历史概念讲解教案模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二、讲解历史概念1. 教师讲解历史概念的定义、内涵、发展历程等基本知识。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历史概念。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概念分析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四、互动环节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概念回答。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历史概念讲解,强调历史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运用历史概念分析历史问题方面的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历史概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

教学延伸: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历史概念分析历史问题。

2. 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探讨历史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备注: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历史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节课的历史概念,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等;(2)了解历史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影响;(3)提高运用历史概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的情感;(2)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概念对于理解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等历史概念的定义;(2)历史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运用历史概念分析历史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概念,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等。

2. 新课讲授(1)讲解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等概念的定义、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影响;(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分析历史现象;(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3.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等概念的定义、产生、发展和影响;(2)强调历史概念对于理解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等历史概念的演变过程;(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历史现象,并运用所学概念进行解释。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五、教学资源1. 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2. 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等历史概念的资料;3. 课后作业参考资料。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高中历史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管见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管见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管见
戴永刚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一、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分类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

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

如“九·一八事变”,包括对该事件基本史实的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

【总页数】1页(P92-92)
【作者】戴永刚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永丰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思考 [J], 韩玉平
2.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的原则、实施与认识之管见 [J], 严壮志
3.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探析 [J], 吴赛庚;
4.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J], 江旭霞
5.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管见 [J], 岳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历史教学之管见

中学历史教学之管见

作者: 王平
作者机构: 渠县中学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1-114页
主题词: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师;教学时间;中学语文教材;教学效果;学语文;人类社会;历史课;教学任务;文学名著
摘要:<正> 历史,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因而它是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的。

但是中学历史教材限于学生接受程度和教学时间,是经精简压缩成为一个粗线条,而又比较条理和系统化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如果不对教材认真钻研,不对全部内容作到心中有数,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其它不谈,单就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名词术语的解释这个问题来说,假若不认真对待,也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管理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管理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管理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管理技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管理是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掌握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实用的管理技巧,以帮助教师营造积极、高效的学习氛围。

课堂管理的重要性1.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管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度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序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助于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促进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保障教学质量:课堂管理技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6.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方法。

7.明确课堂规则: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让学生明确知道课堂行为expectations,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讨论等。

8.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故事导入、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9.创设情境:将历史事件融入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课堂参与度。

10.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回应学生问题,提高课堂互动性。

11.个性化关怀: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需求,给予个别辅导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12.课堂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3.家校合作: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探索,掌握并运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高效的学习环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管理(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管理(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管理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管理在教育领域,历史学科的教学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有效地管理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氛围的营造创建互动式教学环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创建一个互动式的教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情感教育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它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伟大与悲壮,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整合教材的合理使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用和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材的编写思路,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拓展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将这些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创新情境教学法历史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氛围。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纪律的管理建立课堂规则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课堂规则。

这些规则应涵盖学生的行为规范、课堂纪律等方面,以确保课堂秩序井然。

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管见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及高考历史科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愈来愈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分析并探讨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无疑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中学历史知识的结构对中学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是明确历史教学思想的前提。

传统观念将历史知识结构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两大类。

具体知识,指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规律性知识指的是历史概念、规律之类。

从“具体”与“规律”的视角去分析历史知识的结构,很难反映历史学科的特质,因为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构件中也有“具体的”和“规律性的”两类。

另外,这种框定也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

如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均具有弹性,其“具体”可繁可简,可深可浅;而许多具体规律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其具体性质要胜于“具体”知识,且规律又有总体的、阶段的、方面的等等。

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中学历史知识的结构应建立在“史料”与“史论”的框架上。

从“史料”与“史论”的视角去构建中学历史知识的结构,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质,然而它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又存在着距离。

因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去研究历史。

学生所涉及的是前人所研究的成果,即教材;而不是历史现象的本身,即史料。

虽然“史料”与“史论”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从掌握史料到引出史论,从掌握的史论去分析史料是学生思维质的升华,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所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首先对“具体”的历史史实及历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基础之上的。

因此,根据中学历史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将其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三个层次更为合理。

基本史实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基本过程,它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要素,是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史实。

基本史实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浅层次。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反映了相应历史内容本质的、内在的,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括。

基本概念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中间层次。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和必然趋势。

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规律不仅反映历史事物当时具有的内部本质,而且也反映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

历史规律是高度抽象的,它是若干基本概念的概括与组合。

基本规律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最高层次。

在以上三个层次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基本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

历史概念的产生,是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学生再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统综合,进而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可见,基本概念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本概念是基本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基本规律形成的基础,所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的分类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

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

如“九·一八事变”,包括对该事件基本史实的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还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阶段,中日矛盾上升,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史实概念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

前述“九·一八事变”为事件概念。

人物概念主要包括:所处的时代、类别、事迹、作用等。

从教学实践出发,每一个历史名词都可以视为一个事件概念,如“一条鞭法”“《资治通鉴》”“中国同盟会”“七七事变”“五四运动”等,每一个具体人物都可以为一个人物概念,如李白、杜甫、洪秀全、李大钊等。

不少事件概念与人物概念是互相包容的,因为“事中有人,人中有事”,如“太平天国运动”与“洪秀全”,“《新青年》”与“李大钊”。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论事,后者侧重论人。

理论概念是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

如“封建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

事件概念与理论概念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它们的内容构成都是有史有论,前者以史为主,后者以论为主。

理论概念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掌握了理论概念,才算把握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握基本规律,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

三、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如果从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审视,概念教学的意义则更为显现。

我们知道,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智力价值,即不同的知识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我们常说,学习这种知识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学习那种知识有助于思维的提高,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其中的理论概念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其智力价值也就较高。

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概念则可保持长久。

不仅如此,它还为我们继续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指导,借助它形成的对基本规律的认识更可以受益终生。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也能注意从具体史实中概括出史实概念并向理论概念推进,如向学生指出“农奴”与“奴隶”的区别,“市民阶级”与“城市平民”的不同与演进;要生对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如将一系列人物归纳为“地主阶级改革家”“资产阶级革命家”;指导学生根据一般的史实概念进一步概括出高层次的概念,如根据历次农民战争概括出“农民战争”的共同特点,根据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概括“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

但就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情况看,对基本概念教学,尤其是理论概念教学,尚重视得不够。

第一,对史实概念缺乏理论分析。

教师在讲课中一般都能注意涉及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如要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

但对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则缺乏理论上的分析。

由此造成一种现象,即从表面看,学生对某一史实概念几大具体要素的掌握毫无问题,而把这一概念作为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仍然是不清晰的。

下面以1997年高考历史单项选择题第23题为例说明。

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护专制权力。

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正确选项为A。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明治维新”这一史实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全面分析。

明治维新中,由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封建残余在近代日本国家根本制度上的表现,决定着日本的政体,影响着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以及后来在政治、经济诸方面历史特点的形成。

从全国抽样情况看,这道题答卷的错误率最高。

“明治维新”是教学中的重点,对此内容学生一般都“耳熟能详”。

此题的理论要求高,干扰项的干扰性强,所以造成了考生大面积的失误,这就比较典型地说明了,史实概念教学中史、论分家现象普遍存在。

第二,理论概念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极其薄弱。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掌握概念要求时,一般都只落实到史实概念,很少提出掌握理论概念的具体要求;很少对学生掌握理论概念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也很少要生运用理论概念来判定新的历史材料。

以1997年高考历史第19题为例说明。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下列各项中最能够表明这一性质的是: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年5 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这道题的测试结果不够理想。

这道题要求史论结合地论证“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

此题的关键是找到最能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正确标准,即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非革命的手段、方式或政权的构成形式。

理论概念由于适用范围广,抽象概括程度高,其他学科也常常涉及(如上述“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科中就已讲过),教师往往以为学生已经理解,这是造成忽视理论概念的原因之一。

如1998 年历史高考第12、21、 23、28等题,涉及“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战争”等理论概念,而这些正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学生失误较多。

另外,不少历史教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就难以对基本史实作出较深刻的理论分析,也就不能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理论概念。

第三,目前反映历史教学要求的国家文件,如教学大纲、会考说明、高考说明等,主要从史的角度列出学生应掌握的教学内容,很少列出理论概念掌握的要求。

即使在教学目标中有所涉及,其对历史概念的要求和对运用史论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也大多是宏观的,缺乏具体的、详细的条目,这不能不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教学,主要是其中的理论概念教学盲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概念教学的建议加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当前中学历史学科理论概念盲目的情况,建议首先应确定构成中学历史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概念。

这一点应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师参考用书中反映出来。

在这方面,原苏联的普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值得借鉴。

原苏联在1986年8月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要求六年级学生应掌握的主要理论概念是:历史、历史文献、原始公社制度及其主要特点、原始人、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劳动工具、劳动生产率、民族、部落;奴隶制及其主要特点、私有制、剥削、阶级、奴隶、奴隶主、平民、奴隶制社会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奴隶制国家、掠夺战争和正义战争、文化、宗教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相反映;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的进步性。

在这个大纲中,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对理论概念掌握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提高。

这种明确的要求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以及学科体系结构的把握。

第二,认真进行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根据各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确定各年级掌握的基本概念(史实概念、理论概念),并提出不同要求。

如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主要要求他们对比较简单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司马迁、四大发明、赤壁之战等。

初二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要求他们对比较复杂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概括一些抽象程度较低的理论概念,如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