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人教高二上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地理网一直陪伴您。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1)良好的工业基础;(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精美解析版-文档资料

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精美解析版-文档资料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一、选择题,自学自测(22)2019年12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中原经济区规划》。

规划提出要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发展格局,其中,四轴是沿陇海发展轴、沿京广发展轴、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

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1.下列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旱涝、盐碱、台风B. “一核”是指郑州及其周围相邻市区为主体的核心区域C. 四个发展轴经过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两带分别是沿长江和黄河沿岸经济发展地带2.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原经济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正确的是A全力发展大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把该地区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A. 利用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化学工业及海产品加工业B.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吸引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C. 充分利用区域煤、铁、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煤炭、钢铁及石化工业【小题1】B【小题2】C试题分析:【小题1】从图中来看,“一核”是以郑州(陇海、京广线交汇处)及其周围相邻市区(开封、洛阳、焦作、漯河、许昌等)为主体的核心区域,故选A;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旱涝、盐碱和风沙,台风对该区域的影响不大,排除A选项;四个发展轴经过的自然带除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外,还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沿济郑渝发展轴),排除C;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经济地带均不在长江沿岸,排除D选项。

【小题2】该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可以利用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机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此推进该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故选C;A选项的内容不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实际;该区域不具备沿海的优势,排除B选项;该区域的煤炭、钢铁及石化工业随着多年对资源的开发已经略显后劲不足,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向轻工业和高精尖产业拓展,排除D。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地理高二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地理高二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因此,从中央到民间要求珠三角城市群整合的呼声很高。
案例三
案例三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产业结 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
州为基地,发展石化、 业不发达,成为工业 钢铁、汽车、造船等 化、城市化进一步推 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 进的制约因素 造业
请思考:温州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
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十分偏僻的渔村,
2. 东莞:今年至少缺工80万 3. 广州:民工需求量只能满足六成 。被调查的
245企业主要分布在建筑、制造、物流、餐饮服 务业和加工业,共有员工14.35万名,其中民工 9万多名。 4. 珠海仍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10万名左右。
案例二
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盲目的土地、项目、龙头之争影响了珠三 角整体竞争力。特别是广州、深圳、香港三大城市之间的竞争。
设立特区以后,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就发展成一个 大城市,据此回答4-5题。
4.深圳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因素
D.科技因素
5.我国加人WTO后,影响深圳进一步发展的主 要因素是( )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古镇镇30年来的巨大变化,其经济 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发展有什么 特点?

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总结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总结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参考答案:A.背景条件B.气候条件C.著名侨乡D.布局特点E.生态环境恶化F.机械化生产G.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H.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触摸高考]主题一区域农业发展1.(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上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化肥施用量少的原因以及该地农业突出特点形成的原因等。

(1)环境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人为排放污染物少。

题目要求“分析”,故要具体说明原因。

(2)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大考虑。

该地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虫卵不易越冬;该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建三江化肥施用量较少,一方面是自然原因,该地土壤肥沃;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材料显示该地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量。

(4)“绿色”指该地稻米质量优,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农药和化肥施用少、技术先进;“米都”说明该地稻米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成才之路】2017春人教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2节

【成才之路】2017春人教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2节
地 理 必 修 ③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阶段
时间 优势 劣势 势、侨乡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1979~1990年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
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
(3)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阶段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为资金密集型产业。
地 理 必 修 ③ · 人 教 版
(× ) (4) 珠江三角洲地区面对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情况,加强了规划和管理。 (√ )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课堂互动探究
地 理 必 修 ③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知识点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阶段
第一阶段 (1979~ 1990年) 第二阶段 (1990年后)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 __________ 型产业
优势条件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 策与侨乡的优势;庞大 的国内市场需求 全球 化、 世界经济________ 信息 化蓬勃发展, ________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 的产业结构调整
(2)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但也略有区 发展经济特区 别 : “ 珠 三 角 ” 主 要 是 ________________ (政策);“长三角”主要是 浦东开发 (政策 )。“珠三角”该项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 地处南部沿海, __________ 对外联系便利,邻近香港、澳门,地处侨乡,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吸引外资上看,“珠三角”在20世纪80年代吸引的“外资”主要来自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整合课件(18张)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整合课件(18张)

-12-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3.我国几种典型模式对比分析。
模式 推动力 区位条件
特点
珠江 对外开 三角洲 放,外 模式 企建立
毗邻港澳,国家 政策优惠
外向型经济为主,城 市化进程快
苏南 模式
大城市 扩散, 乡镇企 业发展
经济基础好,城 市密集度高,交 通发达
生产要素的聚集,产 品市场的获得,依赖 地域内部和国内市 场,城市等级较合理
-16-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
本章整合
-1-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2-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思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而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遇到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 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 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1)季风气候,雨热 同期;(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3)热量、水分条件可以 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在:(1)水 资源短缺;(2)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3)易受旱涝、风沙、 低温冷害的影响。
-3-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 件、劳动力状况、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 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 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 发展林果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 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度考虑;城镇 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整合1: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整合1: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7.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的有利条件。(即工业化、 城市化的条件) 8.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在主导产业、优势条件、不 利条件等方面有何差异? 9.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章末整合
网络构建
知识点回顾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2.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东北地区农业如何布局?原因是什么? 4.东北商品粮基地有何特点? 5.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什么问题?有哪些表现? 6.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东北三大农业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含详解)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含详解)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一、单选题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完成以下两题。

1.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2.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报道,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能发展水田1 306万亩,其中新增水田663万亩,改善水田643万亩。

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4.三江平原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原因是()A.这里夏季日照时间长B.纬度低,生长期长C.可耕荒地多D.灌溉水源充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宜农荒地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5.该地区降水分布规律是()A.由东南向西北减少B.由东向西减少C.由北向南减少D.由西向东减少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6.关于乙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粮食种植精耕细作B.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D.人口多,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大量粮食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完成以下两题。

7.进入阶段Ⅱ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劳动力成本降低④政策优势突显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这是满语的译音,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本章复习提升(含解析)必修3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本章复习提升(含解析)必修3

本章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易错点1 不能正确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2021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易错红安苕是一种红苕(红薯)的名称,皮薄肉红、少粉多糖,生吃甜而脆,熟食则温软而醇香。

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工业价值。

它适宜种植在大别山山麓西南低山丘陵地带的红安县,红苕是地下块根作物,喜光喜温,耐旱怕涝,种植时需要起垄栽培。

红安苕种植历史悠久,也是全国第一个红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下图示意红安县地理位置和红苕的起垄种植景观。

下表为红安县相关资料表。

经纬度30°56'N—31°35'N,114°23'E—114°49'E年均温(℃)年降水量(mm) 1年日照时数1(小时)无霜期(天)(1)()简述红安县种植红苕的有利气候条件。

(2)()分析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苕生长的原因。

(3)()指出红安县做强做大红安苕产业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易错点2 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分析不明确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易错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位置如下图所示)通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通道。

(1)()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该区域工业企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2)()指出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自然环境问题。

(3)()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全解全析易混易错练1.答案(1)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日照时数较长(光照相对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长,温度适宜;降水充沛。

(2)增大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起垄栽培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起垄栽培后土壤通气性强(土质疏松);白天地温提高快,夜晚地温降低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红苕块根生长和养分积累;加厚土壤层(增加表土厚度),利于红苕生长。

【成才之路】2017春人教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4章整合提升

【成才之路】2017春人教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4章整合提升

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 业、增加产品类型、加 强技术改造;②重点放 在钢铁、石油化工、海 洋化工、电子、高档精 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返回导航
第四发展方向
①工业历史悠久,工业 长江三 基础雄厚;②雄厚的技 角洲地 术力量;③统一的电 区 网;④发达的水、陆、 空交通运输
①毗邻港澳,靠近东南 珠江三 亚,多侨乡,可以利用 角洲地 外资发展工业;②水、 区 陆运输便利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高考真题演练
地 理 必 修 ③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2015·浙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被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地 理 必 修 ③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B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国际国内背景 E.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建设落后 F.____________________
地 理 必 修 ③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产业结构调整 G.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强规划与管理 H.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地 理 必 修 ③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3) 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 100 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 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
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 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本章学习思路:1.综合考虑⾃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区域的⾃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业。

⼀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的⽣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态效益的统⼀。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1.⾃然条件:(1)⽓候条件:①东北⼤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候区,⾬热同期。

②热量和⽔分条件基本上可满⾜⼀年⼀熟作物的需求。

③农作物⽣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注:农业⽣产中最难以改造的⾃然条件。

⽓候条件制约着⼀个区域农业的⽣产品种、耕作制度和⽣产季节等。

(2)地形、⼟壤条件:①西部⾼原地势平坦,降⽔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②中部和东北部平原⼴阔(⾯积占全国平原总⾯积的1/3);③周围⼭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④⼟壤肥沃(⼴泛分布⿊⼟、⿊钙⼟,⼟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注: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产的类型,⼀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2.社会、经济条件(1)⼯业基础:①良好的⼯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产资料;②⼯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交通条件:①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②与周边国家相⽐,东北地区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具有明显的优势;③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3)⼈⼝状况:①⼈⼝密度⼩,⼈均耕地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5)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本章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

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

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

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地理是一门让我们认识生活的科目,区域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下面店铺整理了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欢迎参考。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区域农业发展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5、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6、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7、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基地潜力下降: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单元《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训练详解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单元《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训练详解

高二地理必修3第四单元《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年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

由于全球经济放缓,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2年全世界饥饿人口增加近1.05亿,营养不良人口达10.2亿,全世界近六分之一的人口遭受了饥饿。

这些数字背后的苦难提醒我们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在出现历史性连年大丰收之际,强调这一主题尤其必要。

材料二图CA45为我国甲、乙两大农业生产基地示意图。

甲乙(1)甲基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乙基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_。

(2)与乙基地相比,图中甲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甲基地A、B两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甲、乙两大农业生产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______农业生产基地,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读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南方荒地与北方荒地地形类型的差异,说出“西大荒”与“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2)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是“南大荒”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与海南岛、雷州半岛相比,西双版纳发展天然橡胶生产有何气候优势?“西大荒”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3)简述“西大荒”地区棉花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西大荒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将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4)以前“北大荒”地区沼泽广布,现已变成“北大仓”,不少专家指出这种变化“遗患无穷”。

高二地理(RJ.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高二地理(RJ.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我国重要 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
的工业基 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
村经济发展格局
交通发 达,对外 联系方便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 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机遇
地广人稀,为大规模机械化、商
开发晚, 密度低
品化经营提供条件,农业经营规 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好的生 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发展
• (1)图中甲地形区的名称是________。 • (2)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
高的主要原因。
•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相 32
• 【解析】 结合经纬度,可确定甲区域为 我国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东北地区商品 粮基地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有农业机械化 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人少地多, 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但由于复种指数低,耕 作粗放等导致单产较低。
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多元开发特色农业和 山区 _特___产__品_____配套加工业
15
要点串讲知能突破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 知识精析
因素
特点
影响
类型
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 耕作制度:一年
风气候区
一熟; 生产品种

气候 条件
气温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180 :小麦、玉米、
天(南部)~80天(最北部)
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17
• 图表探究
• 1.读教材P61 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 业生产的影响,据图探究以下问题:
• (1)气候对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 (2)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有哪些?
• 【提示】 (1)气候主要影响农作物种类、 耕作制度、农事安排、农作物生长季节、 农作物的产量等。

老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3学案:4.阶段提升课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Word版含答案

老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3学案:4.阶段提升课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Word版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四章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主题归纳·能力提升一、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1.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1)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与治理原则。

(2)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方向具体内容调整农业①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副、2.美国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1)美国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制定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1)“处方”农业的含义:(2)“处方”农业的好处:①杜绝了农药、化肥的滥用;②减轻了对大气、土壤、水源的污染程度;③保证农产品达到卫生标准,有利于人体健康。

(2020·郑州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黑土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温带地区的主要土壤,富含黑色的腐殖物质,土层深厚,结构良好。

东北黑土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历史不长,但表土流失、肥力衰退等问题却日益严重。

东北很多地区运用免耕法对土坡进行修复和保护。

使用免耕法的田地,通常每年只需要让大型机械开进田间两次。

第一次是用专门的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和施肥等一系列操作,而且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排种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

第二次则是用带有秸秆处理功能的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免耕效果显著,当地土壤肥力得到改善,粮食产量增加。

材料二下图为东北黑土分布示意图。

(1)分析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的气候原因。

(2)推断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3)简要说明免耕法对改善黑土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2015·新课标Ⅱ,1~3)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2016·石室中学模拟)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

现在该地区道路四通八达,万亩酿酒葡萄绿满田野,过去贫穷落后的“旱腰带”已变成如今名副其实的“金腰带”。

读图,回答3~4题。

3.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地处干旱地区,全年降水稀少②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③年积温低,作物只能一年一熟④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该区域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光照强,昼夜温差大C.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下面为沿海不同省份工业结构比较表(单位:%)。

据此回答5~6题。

A.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B.加强重化工企业的建设C.发展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D.加速第二产业的发展6.下列关于促进沿海省份农村地区发展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A.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B.鼓励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不回乡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D.鼓励更多的农民迁入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2016·广东韶关模拟)读工业化阶段表及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图,回答7~8题。

7.目前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各省级行政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是( ) A .湖南、安徽、重庆 B .四川、云南、江西 C .上海、浙江、江苏D .广西、湖北、云南8.下列关于长江流域的特征和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域发展比较协调B .人文要素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C .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D .经济布局亟待优化9.(2016·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聚集效应的关系。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增强B .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聚集效应C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D .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城市聚集效应减弱 (2016·滨州模拟)读图表,回答10~11题。

我国某省三个年份GDP 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10.自1990年以来,该省()A.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B.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导C.第三产业产值先升后降D.环境承载力下降11.下列关于该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B.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问题逐渐突出C.2008年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D.2008年,该省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二、非选择题12.(2016·山东济南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目标。

材料二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

(1)分析图示区域成为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优势区位条件。

(2)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正在加速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试分析这种转变对该区域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为图中运城、晋城、长治等资源型城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措施。

13.读我国东北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A处森林资源大面积遭到破坏会产生的环境问题。

(2)大兴安岭地区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3)你对东北地区停止开垦湿地持什么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2015·新课标Ⅱ,1~3)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解析第1题,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即农业用地变为非农业用地,以植被为主变为以非植被为主,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得局地气候,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降水会减少,植被对气温的调蓄作用减弱,导致气温变率(日较差,年较差)增大,因此,A、B错,D对。

在城市建筑物的阻挡下,风速会减小,因此C错。

第2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对花卉、蔬菜需求不断增长,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故选D。

答案1.D 2.D(2016·石室中学模拟)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

现在该地区道路四通八达,万亩酿酒葡萄绿满田野,过去贫穷落后的“旱腰带”已变成如今名副其实的“金腰带”。

读图,回答3~4题。

3.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地处干旱地区,全年降水稀少②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③年积温低,作物只能一年一熟④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该区域发展葡萄种植业的突出优势是()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光照强,昼夜温差大C.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D.劳动力充足,生产经验丰富解析:第3题,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第4题,该区域气候大陆性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生长和糖分积累。

答案:3.D 4.B下面为沿海不同省份工业结构比较表(单位:%)。

据此回答5~6题。

A.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B.加强重化工企业的建设C.发展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D.加速第二产业的发展6.下列关于促进沿海省份农村地区发展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A.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B.鼓励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不回乡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D.鼓励更多的农民迁入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解析:第5题,由表中信息可知,福建省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高科技制造业发展较慢,与其他省份相比,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出路在于发展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6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答案:5.C 6.C(2016·广东韶关模拟)读工业化阶段表及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图,回答7~8题。

7.目前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各省级行政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是()A.湖南、安徽、重庆B.四川、云南、江西C.上海、浙江、江苏D.广西、湖北、云南8.下列关于长江流域的特征和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发展比较协调B.人文要素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C.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D.经济布局亟待优化解析:第7题,图中显示沪、苏、浙三省市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已超过90%,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说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

第8题,图中数据显示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工业化程度差异很大,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化比重较低,而西部这些省级行政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要优化经济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答案:7.C 8.D9.(2016·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聚集效应的关系。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增强B .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聚集效应C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D .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城市聚集效应减弱解析:注意纵坐标中临界点以下与以上的含义,从图中可看出,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后,城市聚集效应减弱。

答案:D(2016·滨州模拟)读图表,回答10~11题。

我国某省三个年份GDP 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10.自1990年以来,该省( )A.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B.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导C.第三产业产值先升后降D.环境承载力下降11.下列关于该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B.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问题逐渐突出C.2008年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D.2008年,该省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解析:第10题,1990年以来,该省第一产业比重由47%一直降到13.4%,故A 项正确;1999年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第二产业为主导,故B项错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先升后降,其产值却是持续上升的,故C项错误;GDP 产值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和谐,环境承载力应该上升,故D项错误。

第11题,该省与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显示:该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在缩小;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2008年城市化水平已超过了30%,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还远远不到出现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答案:10.A11.C二、非选择题12.(2016·山东济南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目标。

材料二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

(1)分析图示区域成为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优势区位条件。

(2)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正在加速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试分析这种转变对该区域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为图中运城、晋城、长治等资源型城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措施。

解析:第(1)题,中原地区既然能成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说明无论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都是非常优越的。

回答区位因素要全面。

第(2)题,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城市文明扩散的过程,又表现在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和用地规模、城市化速度等方面的变化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