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攻坚期
1900年至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 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 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 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 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 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 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 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 域。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15年以来宏观经济各项数据超预期回落,中国经济处于 新常态攻坚期。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 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对未来宏观经济 走势的分析与预测报告,认为2015年四季度反弹仍面临较 大下行压力,2016年将探明周期调整的第二个底部,为 2017年的轻度反弹打下基础。 报告认为,一般如果 GDP增速在总体持续回落中出现部分区域的塌方式下滑, 将成为进入萧条期的标志。数据显示,2015年前两季度名 义GDP下滑大,近5年来首次出现低于实际GDP增速,东 北和西部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综合数据来看,第二 次触底可能出现在2016年一、二季度”,中国人民大学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称,稳投资政策 释放、股市总体高扬、房地产市场回稳等因素作用下, 2015年四季度的小幅反弹可能短暂又轻微,2016年一季度 GDP还是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转型升级:由过去的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创新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 稳中求进: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但稳中有进,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也意味着我国可以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 转向内需:消费、投资和出口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尤其是内需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4. 开放合作:通过开放合作来促进经济发展,也是新常态的一个特点。
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化,并将继续推进国际化程度和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5. 管理调控: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管理和调控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有序。
1900年至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精选文档
治理通货紧缩,防范金融风险,摆脱经济萧条,促进经 济增长和努力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经济平 稳发展。在货币政策方面,表现为增加贷款规模,放宽 贷款方向,下调存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取消贷款 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 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各种手段的协调 配合。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 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 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4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
集团购买力,严格控制税收减免,加强税收征管,坚决 制止乱收费行为。1994年,各项措施都更为严厉,并且 对部分产品实行直接的价格管制。1995年,又两次提高 贷款利率。紧缩在1996年之后取得了明显效果,物价指 数下降;GDP增长率也有所下3 降,但仍然保持在10,左右
第二阶段(1998-2004年)“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前一阶段我国政府实行双松政策使国民经济摆脱了 通货紧缩的阴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宏观经济运 行方面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失衡, 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分配差距有拉大倾 向,经济粗放式增长,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 化。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为主,直接结果就是投资 增长过快,消费物价指数屡创新高,房地产和资产价格 上涨过快,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为了防止经济过 热进一步加剧,中央党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2月3-5日 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实行“稳健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是多次上调利 率和存款准备金,缩减长期国债规模和中央财政赤字, 改革出口退税制度,减少部5 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等。双稳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转变,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在逐渐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GDP增速从2010年的10.6%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7.3%,再到2015年的6.9%。
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中国的经济总量依然在快速增长,2016年GDP总量达到了74.4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谋划发展新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新发展动能”的重要思想。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增长的方式和动力正在转变。
未来,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包括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劳动力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产业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将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产业结构,包括转型到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速度,打造自主创新品牌。
同时,中国政府也大力支持创业创新,建设众创空间,培养“双创”人才等,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全球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球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全球化可以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为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与一些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
这些举措将有望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将加快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四、环保和人口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问题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中国政府正在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进绿色发展,同时也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应对政策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应对政策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整体稳中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和挑战。
从宏观经济指标看,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稳定增长,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速将在6%左右,居民消费、投资和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投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体制转型双重挑战。
国际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和对外投资。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一定的阻力,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风险、企业债务风险和房地产泡沫等问题也仍然存在,对宏观经济形势造成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应对政策建议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必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经济增长,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在货币政策上,可以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在财政政策上,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还应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挖掘内需潜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需要重视应对外部挑战,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改革,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可以通过多边、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扩大市场准入,深化经济合作,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在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上,应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资本金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对于房地产市场,需要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政策,防止房价泡沫化,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保障住房需求。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虽然整体稳中向好,但仍面临多种风险和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积极调整宏观政策,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打赢“三大攻坚战”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打赢“三大攻坚战”作者:宋笑敏来源:《中国民商》2018年第05期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党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攻关期,机遇难得,挑战也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催生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伟大工程,确保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拿出一系列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敢于打赢实体强基的攻坚战,勇于打赢创新驱动的攻坚战,善于打赢体制保障的攻坚战,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根基所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是民族国家立身之本强盛之柱,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
振兴实体经济,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是检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成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筑牢基础,增进虚实结合,推动工作力量、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加强、集聚和倾斜,营造全社会脚踏实地、勤劳创业,通过实业富民兴邦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把做强制造业、尤其是做强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处理好工农业内部产业关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关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关系等产业结构问题。
其中,大型国有经济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转换理念、调整结构、重构优势的发展节点,我国制造业提质升级任务十分紧迫。
必须抓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打造实体经济国际竞争新优势。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等7则来源:《求是》期号:2013/08 作者:曾培炎等曾培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有:第一,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
由于基数的增大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型,在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下,今后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可能不会成为常态。
但是,中国还处在经济发展成长期,城镇化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准提高,将释放出巨大而持续的投资消费需求;每年约一千万农民进城,能够弥补适龄劳动人口下降的影响;教育水平和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将形成新的人力资本红利。
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7%—8%的水平上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
目前,中国经济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四个方面存在不平衡。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形成新的经济竞争力,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决定未来新兴大国的走势。
第三,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
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时期,往往也是社会各种矛盾显现的时期。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也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
第四,改革进入“攻坚期”。
三十多年来,不断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但近些年来,改革已到深水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臹慧,坚决破除一切妨害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臸机臸弊端,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选准突破口,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瞭望》2013年第11期)易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中国经济升级版是速度和质量的紧密结合体。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做到对“稳”和“进”两方面“度”的精确把握。
一方面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臸潜在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要聚焦于稳中求进,在稳住“量”的同时,尽力实现“质”的提升。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7期本刊评论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所以“新”,不仅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若干新的特征,而且包含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包含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理念。
新的战略方针,突出体现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不应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必须明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讲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必须准确把握这种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的变化,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我国迈上更高级发展阶段必须越过的坎。
因此,组织经济活动,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注重GDP 增长,更要注重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提高。
新的制度条件,突出体现为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制胜法宝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十三五是哪几年到哪几年
“十三五”时期是指2016-2020年,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继续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继续巩固和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绿色增长、创新增长、包容式增长的轨道上;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上。
“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初步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夯实期”。
承接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轨道:经济增长中高速“相对稳定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度调整期”;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增长点培育期”;收入分配的“显著优化期”。
以人口布局、经济发展和资环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格局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期和基础夯实期”;以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升级期”;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综合战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升值期”;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升级期”。
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经济中高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均GDP水平逐步接近高收入国家,进入较高收入富裕型社会阶段。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化基本实现,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也相应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如何看待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党课参考第36期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宣传部2014年10月23日如何看待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尽管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前列,但劳动力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污染、要素市场扭曲等结构性问题凸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作了总体部署,然而,改革是系统性工程,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观察。
结合近期的指标来看,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较金融危机之前均呈现较大回落,经济增长面临减速压力,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成为各方密切关注的重要话题。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新常态”的提法寓意深远,也是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理性判断。
然而,究竟什么是“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应该如何适应“新常态”?随着今年上半年及近期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让我们对“新常态”的准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有了依据。
对此,本课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与阐述,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提高认识。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相比之前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呈现新的转变,那就是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换档期特指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意指短期内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将面临阵痛,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曾经实施的宏观政策刺激的效果需要消化。
同时,当前世界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新常态”的理念,“新常态”的内涵也逐步清晰化,即经济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将从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
一、宏观层面首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增长速度放缓。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开始逐渐降低。
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已经接近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经济也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维持,必须转向更为注重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经济模式。
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和行业的过度产能和债务问题,中国经济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结构性调整。
最后,中国经济在加强开放与合作的同时,也要防范全球贸易逆风的挑战。
在当前的全球贸易环境下,中国企业需要积极扩大市场份额,推动供给侧改革,以适应这一新常态下的挑战。
二、微观层面除了宏观层面的挑战,中国企业在新常态下也面临着许多微观层面的挑战。
以下是其中一些:首先,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许多企业需要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
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创新,还需要企业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和管理改进,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模式。
其次,由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
这需要企业从消费者需求、市场趋势、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最后,许多企业还需要解决人才短缺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在新常态下,企业需要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并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和流程,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针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需要不断推动结构性改革、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多种措施,以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2015上半年宏观经济的十大表现
2015上半年宏观经济的十大表现2015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基本上延续了中国新常态攻坚期的基本逻辑,各类宏观经济指标在趋势性和周期性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出现超预期的变化,并呈现出以下10大新现象和新特征。
1、GDP增速在总体持续回落中出现部分区域塌方式的下滑。
虽然一季度实际GDP增速为7.0%,二季度增速6.8%,但值得注意的是,1)名义GDP下滑较大,仅为5.8%和5.6%,在近5年里,首次低于实际GDP增速;2)东北和西部部分区域出现塌方式的下滑,名义GDP增速和财政增速都出现负增长。
2、在投资下滑的引领下,三大需求同时回落。
总需求呈现加速回落的态势,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一步扩大。
3、在第二产业的引领下,总供给持续疲软,工业领域的萧条已步入新的阶段。
从1-5月份的数据来看,虽然工业在第二季度有所反弹,但依然呈现底部运行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6.2%。
较去年同期下滑了2.5个百分点,如果考虑价格因素,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6%,较去年同期下滑了5.2个百分点。
这种变化充分说明工业领域持续萧条已经步入新的阶段。
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风险全面释放的窗口期以及经济增速筑底的关键期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在疲软中开始孕育新的生机,在艰难期之中曙光已现,在不断探底的进程中开始铸造下一轮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4、在总需求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以及内生性收缩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整体通缩的压力大幅度上扬,工业领域的通货紧缩问题向深层次迈进。
一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连续39个月为负,同比下滑幅度不断扩大;二是进出口价格指数持续低迷,进口价格指数已持续37个月为负,而出口价格指数也持续在0水平附近波动40个月。
三是CPI持续回落,进入“1”时代,远远低于目标价格水平,改变了过去2011-2013年期间“GDP增速回落但CPI增速稳定”的运行模式,这表明GDP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在强化;四是与整体宏观经济更为密切的GDP平减指数持续为负,这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可能开始步入整体性“低迷时代”。
2024全面深化改革将开启一个新的中国时代
2024全面深化改革将开启一个新的中国时代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发展进程开启了一个新阶段。
这个新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改革进入攻坚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规律都告诉我们,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40年。
这40年的发展成就举世公认,但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比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政治层面的;既有体制层面的,也有治理层面的。
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
在经济领域,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政治领域,要继续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同时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社会领域,要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在生态领域,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文化领域,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和工作机制。
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要发挥好各级党委(党组)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落实好各项改革举措。
中国经济新常态及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及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这些年也进入了新常态。
这次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们国家经济的新常态做出了分析,指出了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的新常态有什么特征,或者有什么样的趋势。
同时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也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做了阐释。
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国家每年召开一次,是党中央召开的。
每年这个会上都要对经济形势做出判断,然后提出宏观经济政策。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指出了我们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特征,同时提出了下一步宏观政策取向。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大家知道,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从2012年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就是我们常说的GDP,从原来10%或者9%的水平,下降到7%多的水平,我们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长率连续两年保持在7.7%的水平。
再往前2011年的时候我们都是9%多,我们国家过去经济增长率,一般的年份都是在8%以上,各年它是波动的,但是平均数在8%。
历史上我们经济增长率也有到7%的情况,像1998年、1999年。
1998年当时我们经济增长率是7.8%,1999年是7.6%。
再往前80年代,1989年、199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是比7%还低,有两年出现过这种情况。
现在我们这两年经济,我们刚才说了,2012年和2013年我们都是7.7%,增速比以前降低了,比以前的年平均数还低,引起了很多人各方面的评论。
一直到今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2014年我们年初预定目标是7.5%,或者说7.5%左右,还是在7%的水平。
这个情况,明显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
放缓引起了各方的评论,国内外都非常关注。
大家知道,国际上的经济也是整个处于放缓的情况,全世界经济增长率整个加起来来看,以前的年份能到5%左右的水平,但是这两年全球整体的增长率,整个大算帐也就是3%左右,有的年份甚至不到3%了。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
一、挑战:1.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挑战中国经济已完成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但产业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传统制造业占比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使得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资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
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金融风险的挑战中国的金融体系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如企业债务问题、影子银行风险等。
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机遇:1. 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 服务业和消费升级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和消费领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升级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3. 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市场,这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和机遇。
4. 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简政放权、鼓励创新等,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19—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结构调整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
一、总论与预测
在中美贸易冲突全面加剧、世界经济同步回落、 国内结构性因素持续发酵、周期性下行力量有所加 大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告别 T 2016-2018年“稳中趋缓”的平台期,经济增速 回落幅度加大,经济结构分化明显。但中国宏观经济 的弹性和韧性在“六稳”政策的作用下显示出强大的 力量,中国宏观经济依然在预期、可控的区间运行。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年.也是中国 GDP增速持续回落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延 续2019年基本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出现重大变化。
22
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趋势性力量和结构性力量 将持续发力,导致2020年潜在GDP增速进一步回 落;另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很多周期性力量在 2020年开始岀现拐点性变化.宏观经济下行有所 缓和.下行幅度将较2019年明显收窄。
第五.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过程 中,经济的结构性分化较为严重,升级型的结构调 整速度放慢.而萧条型的结构调整却持续加速.从 而导致2019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入艰难期。一 是虽然第三产业增速依然高于第二产业.但第三产 业增速回落幅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二是虽然很多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依然高于传统行业,但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速的回落明显加速,开始 与传统行业增速有拉平的趋势。三是行业分化、区 域分化、不同规模的企业绩效分化较为严重,导致 很多行业、区域和中小企业的绩效恶化.开始触及 底线.短板效应开始不断累积。
2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年第1期
持续负增长以及制造业份额的持续下滑说明中国经 济传统动能之一的工业化红利递减不仅没有止跌, 反而在近期出现加速的态势。三是人口老年化率的 加快、流动性人口的负增长以及储蓄率的持续下滑 说明另一中国经济传统动能的人口红利依然处于加 速递减期。
张立群:我国经济出现新常态
张立群:我国经济出现新常态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4年第4期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2014年我国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面对的形势异常复杂,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对支持转型升级,深化改革,保障民生至为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左右,体现了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稳定性,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看,也是可以实现的。
政府工作报告首先提出了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的宏观调控总体要求,面对复杂形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特别是强调扩大内需,支持稳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要确保就业稳定,确保基本民生稳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增加居民收入,这些会支持消费稳定增长。
也提出把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要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提出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项目,这些会有力地增强民间投资的活力。
从1-2月份的经济数据看,经济仍有下行趋势。
要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加政策储备,切实防止经济增长滑出底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财政赤字规模从2013年的1.2万亿元人民币提高到1.35万亿元人民币,就是针对风险因素提高政策调节的余地。
对稳增长、防范持续下行的风险非常必要。
也要看到,这样安排不会提高赤字率,不会影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需要注意的是,当经济出现下行态势时,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明显增加,对市场信心产生不良影响。
应该认识到中国经济运行正在出现一种新常态。
当经济增长率从原来10%以上降低到7%-8%区间后,增长波动幅度也相应减小了。
最近两年季度GDP增长基本是围绕7.5%的水平线上下小幅度波动。
攻坚克难 破浪前行——深度解读202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稿
攻坚克难破浪前行——深度解读202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稿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稿,是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的战略性安排。
中央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各级领导要扎实工作,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破浪前行。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前的形势非常的严峻。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逐步减缓了下来,经济结构也在变化中。
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形势也非常不稳定,到处都是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壁垒。
因此,我们要迎难而上,加强内外部集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进出口贸易的稳定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贸易竞争中应对挑战,站稳脚跟,取得持续并健康的发展。
其次,我们要弘扬工匠精神,扎实工作,攻坚克难,打造高质量的生产力。
高质量的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要重视创新,加快发展新型产业,并注重科技改革和创新创业。
同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我们也要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并推进产业的绿色转型,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产业更加可持续、稳健,具备更好的竞争力。
最后,我们要加强全球贸易合作。
通过全球贸易合作,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全球经济的变化和机遇,更好的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全球经济的共性问题,增强我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为我国企业和人民争取更多的实际利益。
总的来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稿,振奋了经济发展士气,为我们攻坚克难、破浪前行指明了道路。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目标,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保障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国人民谋取更多实际利益,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我们的国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迈进。
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需要扎实工作,攻坚克难,破浪前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其中,我们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攻坚期——2014至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2014至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
该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拉开序幕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
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参数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房地产周期性调整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结构参数的良性调整、总体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以及就业状况的持续稳定,给2014年的宏观经济增加了亮色。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不仅延续了以往几年的4大典型特征,同时呈现出一系列新现象和新模式,很多参数开始出现超预期调整。
这可能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开始步入攻坚期。
2015年将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展开的一年,它将延续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使新常态的4大典型特征进一步持续;但在改革力度全面提升、房地产周期调整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等因素的作用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6大挑战和变化。
这决定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与调整的同时,加大底线管理的力度。
宏观经济的四个典型特征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延续了2010年以来典型的“新常态”模式,这集中反映在以下4个方面: (一)在GDP增速逐季回落过程中,价格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不仅来源于需求的疲软,同时也来源于潜在增长能力的下滑,潜在GDP增速的下滑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内在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将告别高速增长期,逐步进入中高速增长。
在这个迈进的过程中,必将产生几大现象:第一,经济增速的换挡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增长模式的过程,因此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这需要足够的耐心;第二,经济增速很强的下滑将是常态,但由于各种参数调整的速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潜在增速回落的幅度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将给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确定带来巨大的挑战;第三,寻找和构建新的增长点将是未来几年改革和调整的核心,新一轮改革红利、新一轮人力资本红利、后工业化红利以及产业升级红利,将需要大改革和大调整来构建,因此,在GDP增速回落进程中参数变化并不是线性的,它往往会在“大破大立”的构建中出现跳跃性变化。
(二)在GDP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的同时,就业状况保持较为良好态势。
这表明中国就业已经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质变,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结构变异中发生漂移,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约束函数已发生重大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团队依据2013至2014年的各类参数,在假定线性变化的前提下进行测算,在现有劳动力供给的状况下,要保证就业水平相对稳定,GDP只要达到7%即可。
(三)7大类结构参数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国结构大调整的时代已开启。
1.需求结构持续发生重大调整,在资本形成贡献率回落的同时,消费贡献率保持稳定,内外需的结构开始向相对合理状况迈进。
2.国民经济的总储蓄与总消费结构发生结构性变化,总消费率开始稳定地超过总储蓄率。
这表明中国消费驱动的持续性力量开始形成。
3.贸易品与非贸易品、工业品与服务在内部需求结构调整和外部不平衡逆转等因素的同时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景气分化、相对价格调整和结构变化。
4.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不仅标志着中国总体劳动力供需状况发生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劳动力就业与工资结构也必将发生重大调整。
5.金融结构在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持续发生调整。
这主要体现在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大幅度下降。
6.区域结构也正在发生十分快速的变化,无论是消费、投资、出口都在向中西部转移。
这集中体现在区域GDP增速在持续回落中出现分化。
7.在低端就业阶层的工资增速持续提升的作用下,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
收入结构的改善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善和需求结构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前期刺激性政策的后遗症依然严重。
中国宏观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面临流动性泛滥、债务水平居高不下、“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困扰,经济潜在系统性风险难以在短期化解。
值得关注的四大变化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还呈现出很多值得关注的新力量和新因素。
这些新力量和新因素的出现,可能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步入新的阶段。
(一)2014年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逆转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因素。
未来几年中,房地产周期性调整成为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变量。
(二)大改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推动下全面拉开序幕,已对传统资源配置的政治经济运行模式带来了巨大震动。
这是中国经济摆脱“新常态”,走向新增长模式的关键。
大改革的力度和路径将左右未来“新常态”持续的时间和变化的幅度。
(三)政府一直在倡导的“去杠杆”在2014年开始步入实质性阶段,初见成效。
各种金融杠杆的回落将成为未来“新常态”的新内容。
(四)“微刺激”虽然常态化,但政策效果却出现递减的迹象。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在“稳增长”中实施的传导机制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利用“大改革”来重构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已经成为未来的核心。
2015年,经济转型承上启下关键年 2015年至2017年将是宏观经济运行的艰难期和下阶段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期,2015年房地产调整的幅度依然在可控区间之中,中国外部不平衡的调整触底回升,地方投资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部分国有企业、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以及小微企业将面临盈利能力下滑幅度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冲击,金融改革将与“强监管”一起来推动中国“去杠杆化”,中国整体性通货紧缩的压力加大,“强监管”+“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常态化的微刺激”将在2015年进一步实施 2015年将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推进的关键年,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全面步入“攻坚期”的一年。
新常态的4个典型特征将进一步持续,2014年出现的4大新因素还将进一步扩张,宏观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冲击,各类参数可能出现更多的变异和超预期的变化。
增速的持续下滑、结构的持续调整、房地产进一步的周期调整以及改革力度的全面提升,决定了2015年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也是新常态中最艰难的一年。
1.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引领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按照时间表全面展开经济领域的大改革,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将对传统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模式带来深度冲击。
2015年至2017年是宏观经济运行的艰难期和下阶段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期。
2.房地产将在政策常态化之后步入全面调整期,其调整的路径和幅度将成为2015年宏观经济景气的焦点。
但由于房地产参数没有全面恶化,房地产政策的调整空间依然较大,2015年房地产调整的幅度依然在可控区间之中。
3.“新平庸(New Mediocre)”与“大停滞(New Secular Stagnation)”的世界经济格局将有轻度改善,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增速稳定的基础,并使中国外部不平衡的调整触底回升。
但相对低迷的出口增速依然将对内部不平衡的调整带来持续压力。
4.地方政府在新《预算法》实施、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地方融资平台调整和剥离、土地市场低迷以及考评体系进一步改革等因素的作用下将面临进一步的财政压力,地方投资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
5.部分国有企业、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以及小微企业将面临盈利能力下滑幅度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困境”、“银行呆坏账上升”、“失业问题显化”以及“第三产业景气状况的下滑”将在新常态的新阶段出现。
6.金融改革将与“强监管”一起来推动我国经济“去杠杆化”,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不仅对于宏观经济景气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去杠杆化”得以推进的关键。
7.投资下滑幅度的加大、消费的持续疲软、去杠杆和去产能的进一步实施,以及输入性通货紧缩的压力进一步强化,不仅将导致2015年GDP增速的回落,同时使中国整体性通货紧缩的压力加大。
8.“强监管”+“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常态化的微刺激”将在2015年进一步实施。
改革的顺序对于宏观经济的短期运行依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2014年GDP持续回落的基础上,2015年GDP增速将进一步下滑。
预计2014年GDP增速为7.41%,2015年GDP增速为7.18%,经济回落幅度达到0.23个百分点,较2014年的0.26个百分点有所收窄。
政策建议 2015年将延续2014年新常态的运行逻辑,但“大改革”与“大调整”的全面展开,将使2015年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配合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不宜采取强刺激;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一些风险点和变异点,采取相应政策预案,强化底线管理,适度调整宏观政策的定位。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依然应当采取“均衡取向”,而不宜采取“唯增长”或“唯改革”的取向。
2015年政府的目标应当是在坚守底线管理的同时,全力推进2014年已经开启的“大改革”与“大调整”,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变异点作出充分的政策预案。
第二,积极破除各种“数字教条”,一方面不宜过分看重传统宏观经济目标的设定,另一方面也不宜过度大幅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应当在不断试探底线的过程中来逐步修正各种政策变量。
第三,要防止把“均衡取向”等同于“中庸取向”,尤其要防止利用“稳增长”的借口使改革和调整流于形式。
“均衡取向”的本质是在强调底线管理基础上的“改革取向”。
第四,“改革取向”在底线管理约束下还必须强调改革的逻辑。
不同改革的顺序和组合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效应是不同的,对于底线管理的冲击是不同的,所需要的宏观经济政策配合也是不一样的。
第五,为配合财税体制改革,积极的政策取向是2015年财政政策的定位。
加快推广PPP(公私合作)和市政债等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在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基础上,缓解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与债务高企所引起的融资能力下降间的矛盾。
第六,“稳投资”在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中十分重要。
一方面要关注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下滑的情况,并适度加强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公共投资的力度,但另一方面必须转化投资的主体和投资的领域。
一是应当进一步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各类政策;二是公共投资应当强化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第七,为了防止消费下滑,进一步出台各类新促进消费的政策十分必要。
通过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方式保证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相对稳定,通过提高公务员工资来推动中国居民收入占比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