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与中药质量
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研究

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研究道地药材是指生长在特定地域的药材,其生长环境、气候、土壤等条件都具有特殊的要求。
道地药材的品质优良,疗效确切,因此在中药材市场上备受推崇。
对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对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探讨如何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来评估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一、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1. 规格等级的评估方法目前,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重量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重量进行测量,确定其规格等级。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的某些中药材,如广东大戟和广东药材,常常以重量作为评估标准。
(2)叶片面积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叶片的面积进行测量,确定其规格等级。
例如,某些南方地区的中药材,如广东南药和福建当归,常常以叶片面积作为评估标准。
(3)外观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形态、颜色、纹理等外观特征进行评估,确定其规格等级。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黄精和地道中药材山药,常常以其外观特征作为评估标准。
2. 质量评价的方法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化学成分分析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其疗效和品质。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黄芪和地道中药材防风,常常以其化学成分作为评估标准。
(2)生物活性研究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确定其疗效和品质。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连翘和地道中药材当归,常常以其生物活性作为评估标准。
(3)临床疗效评估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药材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确定其实际疗效。
例如,某些中药材,如地道中药材金银花和地道中药材红花,常常以其临床疗效作为评估标准。
二、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研究的建议1. 建立统一的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标准道地药材的规格等级和质量评价应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简述道地药材的概念

简述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指的是生长于特定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草药植物,具有独特的品质和药用特性。
道地药材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1. 特定产地:道地药材需要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如高山、沼泽、沙漠等,这种特殊的产地会对其生长过程和药物成分产生影响。
2. 特定气候:道地药材需要生长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包括温度、湿度、日照等因素。
这些气候条件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药用成分的积累产生影响。
3. 特定生长环境:道地药材需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包括土壤类型、水质、空气质量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药物成分的积累。
4. 品质优良:道地药材生长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药用价值。
其药用成分含量较高,质量更加稳定,且具有独特的药效和功效。
5. 文化背景:道地药材还与当地的传统医学和文化密切相关。
这些药材往往与当地的医疗实践、民间传统等紧密相连,代表了当地的医药文化。
道地药材在传统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生长条件会对草药的药效和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选择道地药材可以提高草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是传统中医药和保健品生产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同时,保护和管理道地药材资源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道地药材基本知识

道地药材中药属于天然药物,中药材的质量与其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分布和生长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各地的水土、气候、日照等生态环境有很大差异。
植物和动物对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各自的特定要求,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所产的药材质量最好。
所以某地区出产的特定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
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的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采收当柴烧”,这句古谚形象说明了中药材适时收获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科学生产之于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作用。
临床上,一些老中医在处方时,喜欢在药名前标“川”、“云”、“广”等产地,显示出对道地药材的信任。
一、相关论述1.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
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
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2.《五十二病方》中的242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
3.《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4.《伤寒论》中的方剂有112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5.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6.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他在每味药材项下虽不像《本草品汇精要》那样专列一项,但在每味药材项下对道地的论述很多,如麦冬项下言“浙中来者甚良”。
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有温度的中药宝典)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对于药物产地选择就有:“土地所生,真伪陈新”的论述。
因此中药产地是否适宜,对于药材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取材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对于药物产地选择就有:“土地所生,真伪陈新”的论述。
因此中药产地是否适宜,对于药材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千金翼方•卷一》中更有“药出州土”的专论,其中列举了519种中药的产地分布。
历代医药家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近代以来,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了中药的产地与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因此,药物产地的选择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前提。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纵横万里,江河湖泽如织,山陵丘壑遍布,平原沃野无边,海域东南浩瀚。
自然地理状况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差别很大,生态环境亦各不相同。
因而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
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观察到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并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受到人们的称道。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以东北人参为贵;川芎在《本经》中原名芎藭,直至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田阳,故称为广三七、田三七,而云南汶山等地所产,后来居上,则称之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道地药材”的原产性、主产性和优质性

的合成和积累。
品质特性
原产地的自然环境和种植技术还会 影响药材的外观、质地、色泽等品 质特性,这些特性是评价药材品质 的重要指标。
临床疗效
道地药材因其独特的品质和药效成 分,在临床应用中往往具有更好的 疗效,这也是原产地对药材品质影 响的重要体现。
道地药材的原产性、 主产性和优质性
https://
REPORTING
• 引言 • 道地药材概述 • 原产性 • 主产性 • 优质性 • 道地药材的鉴别与选购 • 道地药材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目录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目的和背景
强调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优质药材的内在品质
有效成分含量高
01
优质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通常较高,如黄连中黄连素的含量
应达到一定标准。
杂质及有害物质含量低
02
优质药材中杂质及有害物质的含量应较低,如附子中的乌头碱
含量应严格控制。
水分、灰分等指标符合标准
03
优质药材的水分、灰分等指标应符合药典规定,以保证药材的
质量和稳定性。
优质药材的药效与安全性
道地药材的产业发展与前景
分析当前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道地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PART 02
道地药材概述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 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具有独特 的质量和疗效,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 概念。
道地药材的含义

道地药材的含义中医处方用药,历来都十分注重中药的产地,因为中药大多为植物药,所以产地和它的质量与疗效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道地”也叫“地道”,是真实、真正的意思。
所谓“道地药材” 是指药材货真质优之意,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道地药材”,这是自古以来医药学家所常用的,因治疗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与处方中所用的药物是否“道地”有一定关系,所谓“离开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各地的土壤、水分、日照等自然条件差别很大,甚至是南北迥异,东西不一。
这些都决定着各地区的生物尤其是植物的分布特征。
因为动、植物的生长各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
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应于某些生物的生长,而不适应于其他生物生长。
因此,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药材生产的地域性。
例如:产于四川灌县的川芎为道地药材,但在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引种后,质轻松泡,色香味都不及灌县产的川芎;河南是四大怀药的产区,其中的牛膝引种到华东一带后,根条细小,远不如河南产品;地黄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引种,但质量均不及河南的地黄。
“化州橘红化痰最神”(《本草纲目拾遗》)又说明橘红用于化痰当以化州出产的为上品。
现代研究认为,丹参所含丹参酮H A等为有效成分,因产地不同,其含量可相差数倍;国产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最高,约为美国青蒿的10倍;谢海洲教授做过比较,蕲艾质地厚实,绒多纤维少,如用之制艾绒、艾条,易着火,燃之持久,认为“靳艾与普通艾就是不同”。
又如当归、地黄、天麻、人参、杜仲、五灵脂等,因产地不同,质量有明显的差异;甚至作用相反的情况。
例如:我国和欧洲产的懈寄生可以降血压,而美洲产的反可以升高血压。
自古以来医药学家十分重视“道地药材”是很有见地的。
难怪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在其处方中非常重视“道地药材”的运用,陶弘景则剖析了药物不灵的原因之一,即在于“道地”问题,他说:“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 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
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

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对于药物产地选择就有:“土地所生,真伪陈新”的论述。
因此中药产地是否适宜,对于药材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取材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对于药物产地选择就有:“土地所生,真伪陈新”的论述。
因此中药产地是否适宜,对于药材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千金翼方卷一》中更有“药出州土”的专论,其中列举了519种中药的产地分布。
历代医药家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近代以来,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了中药的产地与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因此,药物产地的选择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前提。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纵横万里,江河湖泽如织,山陵丘壑遍布,平原沃野无边,海域东南浩瀚。
自然地理状况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差别很大,生态环境亦各不相同。
因而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
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观察到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并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受到人们的称道。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以东北人参为贵;川芎在《本经》中原名芎藭,直至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田阳,故称为广三七、田三七,而云南汶山等地所产,后来居上,则称之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地药材的原产主产和优质

现代主产药材的形成
原因3.一些药材本是广泛分布,只是一 些地方有采收利用习惯,而形成了主产 区。如野生药材薤白,酸枣仁等,栽培 药材如苦杏仁,桃仁等;
以“地名+药材名”为形式标示了道地药材的原产性 (有时“地名”表示的是药材销售集散地,如有的 “川药”包括了产于近邻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和贵州 的药材)。
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地理标志保护的“原产地资源”具 有基本相同的含义“地理标志指表明一种商品来源于 某一领域内,或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标志,而且该商品 的特定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主要是由于其地理来源 所致。”——解释来自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1 古今主产区(道地产区)愈是一致、主产区(道地产区) 历史愈是悠久的药材,道地药材愈可能具有“优质性”。 历史越长,经过检验、比较的经历就越丰富,对于栽培药 材,越可能形成特定的栽培方法和特殊的加工工艺。
2 药效愈是突出的最常用药材、构成药方中主要药味的药 材,道地药材愈可能具有“优质性”。中医用药特点是复 方用药,如果不是药效突出的最常用药材,或者是构成药 方中主要药味的药材,仅仅是其中一味药产地变了,在药 效上能够产生易于观察的突出变化吗?中国地大物博,地 方用药习惯十分普遍,药材的来源不同的情况极为常见, 甚至于来自于不同的科属,以致沿用至今,如不同地区使 用的金钱草分别来自于报春花科的金钱草、豆科的广金钱 草、唇形科的连钱草等等。
道地产区的变迁是否都是经历了“用进废退、去伪存 真、优胜劣汰、择优而立”(《图典》前言) 的过程
现代主产药材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道地药材的属性
1.具有特化的基因型
道地药材是该药材原物种在演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受 孕育该物种的环境条件影响而演化形成的某一特殊的 居群。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点上形成的群体单元,在生 物学上就称为“居群”。
道地药材的道地性越明显,其基因特化越明显。因此 说,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同种异地,是某一物种能 产生质量优良药材的特定居群。
药材产地的变迁时有与品种变迁相并行, 如枸杞子,《名医别录》载:“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岩”,当指今河北曲阳一带。 《本草经集注》载:“今出堂邑,而石头烽火楼下最多,其叶可做羹,味小苦。”堂
邑,相当于今江苏六合县一带。 宋代《图经本草》载:“枸杞生常山平泽及丘陵阪岩,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
《伤寒论》则是医方中最早应用道地药材较多的医书,书 中所载阿胶、巴豆、代赭石等均为道地药材。
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进一步论述了药材“道地” 的重要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江东以来,小小 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 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这是历代本草第一次明确论述 道地与非道地药材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通过核酸分析技术,可以深入研究道地药材的基因特 化,阐明道地药材的本质。
2.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环境因素在道地药材品质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古人云: “离其本土,则效异” 。
特定地域(即道地产区)特定的生态环境是道地药 材研究中首先碰到的一个科学问题,离开了道地产 区也就不存在道地药材的概念。由于有着适宜道地 药材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特定生态环境,道地药 材往往质量优良、且易形成规模生产,因此,在全 国药材市场具有良好的声誉。
3.具有特定的质量标准 道地药材作为中药材独特的质量评价体系,一个道地药材常具有特定的
质量标准,在性状、化学成分、药效等方面可能都会有所不同。例如,宁夏 枸杞以粒大饱满、色红、肉厚、油润、籽少、味甜微苦等性状特点优于其他 产地枸杞。
化学成分研究表明道地药材应具有独特的化学特征,西北产的大黄中蒽 醌衍生物含量高,泻下作用最强,而黑龙江产大黄鞣质含量高,反而有止泻 作用。
地黄,《神农本草经集注》云:“中间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次历阳, 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是指江淮一带。而《名医别录》云:“生咸 阳川泽黄土地者佳”,又演变为陕西的黄土地。宋代苏颂在《图经本 草》中云:“古称种地黄以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 多汁”,“以同州(陕西大荔)为上”。清代陈嘉谟在《本草蒙荃》 中解释道:“江浙壤地种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而力微,怀庆山 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怀庆者为河南沁阳一带,至 今仍以河南怀地黄为道地药材。
早在汉代开始,把一些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行政区域就称为 道;唐代最早根据自然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内、 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陇石、剑南等十道,四 川就叫剑南道,山西那边叫河东道,后来慢慢的十三个道 、十五个道,比现在的省管辖的范围还要宽一些。
《新修本草》编写时,要求每一个道要把当地产的一些药 材绘图,还要采集实物的标本,把药材送到京城里面。该 著作对道地药材有精辟论述:“窃以动植物形生,因方桀 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其质同而效异”。
巴、蜀、秦、吴、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地名,并 且每药所记虽无具体产地,却有生山谷、川谷、川泽、池 泽、大泽、丘陵、田野、道旁、平土等生境,可见《神农 本草经》在药物论述上已具有古朴的“道地”色彩。
同时代的中医学专著《内经》从理论上阐述了道地药材的 意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中,最先按当时行政区划 的道地药材来归纳药材产地,特别强调“用药必依土地”, 这为后世采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的敦煌医学卷《张仲景五脏论》、《不知名医方》 中在中药名前记录了道地产区,如江宁地黄、华山复盆子、 原州黄芪、上蔡防风等,是临床用药讲究道地的进一步发 展,为宋代本草全面记载以产地加药名标记药物奠定了基 础。
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也强调:“各有相宜地 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一方土地出一方药 也。”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水土的论述尤为深刻: “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卤能盐,阿井能 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并在许多 单味药下记载其最优产地,如麦冬条下:“浙中 来者甚良”,薄荷条下:“今人药用,多以苏州 为胜。”
为什么在这个地域里面生产的药材的质量比较好呢?因为它的品种可靠,它是一个优 良的品种,经过了长期的栽培,或者变化形成的品种。而且地方生态环境适合于这种 植物的生长,在当地有长期栽种、栽培的经验,比如说川芎在当地,从宋代就形成了 道地药材,当地在栽培(方面)有一套特殊的方法,因为川芎过去在古代是有性繁殖 ,用它的种子,川芎它的根茎很小,而且有时候就是成直根状,到宋代四川当地的药 农发现了无性繁殖,用它的茎的节来进行繁殖,这无性繁殖的就比有性繁殖的质量好 ,而且茎过冬要求比较低的温度,所以当地它有一个青城山,海拔高一点,比较凉爽 ,而且要把这个茎要从产地放在了山上去过冬,到了种的时候再把它拿下来栽种,避 免品种的退化,所以他积累了很多的栽培、田间管理,甚至于加工的一些经验,而且 它的产量相对集中,所以(数量)很大,影响也很宽,就形成了这种道地药材。
宋代医药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前人道地药材的经验 和思想,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记 载较汉、唐丰富得多,特别是附图的图题均冠以 产地名称,如“银州柴胡”、“成德军狗脊”、 “齐州半夏”等,共144处(包括州、军、京、 府),约250种药材。
寇宗奭shì的《本草衍义》提出“凡用药必须择 地之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若不推 究厥理,治病徒废其功,终亦不能活人……”,强 调用药必择道地药材,药效才好。
第一节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
一、 道地药材概念的历史沿革 关于药材品质与产地生境的关系,自古既有认识。 《神农本草经》序文中写道:“药有……采治时月,生熟,
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区分产地,讲 究道地的重要性 在《神农本草经》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很多从药名上 看就带有道地色彩,如巴戟天、蜀椒、蜀枣(山茱萸)、 秦椒、秦皮、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所产)等。
第二节 道地药材的研究现状
一、道地药材种类和分布的系统整理
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我国现有中药品种12807种,其中药用 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 国家“七五”攻关和“八五”攻关“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 质量研究”重点课题,对包括大黄、贝母、黄芪、麻黄、党 参等在内的200种左右常用中药材,从品种、产地、成分、 药理、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区 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中国道地药材》、 《中国道地药材图说》、《道地药材图典》
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 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芍、秦艽、辽五味、 关防风、怀地黄等。例外的情况是有少数药材, 药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系指进口或集 散地而言,如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 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 口。
比如说活血化瘀药川芎,从唐宋以来,就认为四川,尤其是四川现在的都江堰地区这 一带,是它的道地产区,一般质量认为很好,就把都江堰地区的川芎引种到甘肃,形 状都发生了变化,四川产的川芎是一种不规则的团块状,甘肃种的成一种直根状,气 味也比较淡,就(是)说甘肃那个地方可能不是很适合川芎的生长繁殖,所以它质量 就要差一些。
榴叶而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杆高三五尺作从,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 红实,形微长,如枣核。”据此描述及茂州枸杞附图,系指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is Mill.。茂州即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茂汶羌族自治县。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在“道地”项中记载:“陕西甘州、茂州”,甘州即今甘肃高 台县弱水上游以东的广大地区。可见产地开始自江苏、河北向四川、甘肃演变。 《本草纲目》云:“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后世唯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 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 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甘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用果食,异于他处。” 综上所述,枸杞道地产区自华北、华东向川北再向河西走廊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演变,同时华北、华东的枸杞亦并存,但品质逊于陕甘产者,老品种丛生矮小,新品 种树形高大,新品种应为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即今道地药材。
明朝时“道地药材”的专用术语 正式见于官方组织修订的《本草品汇精要》,每种药物项 下专列“道地”条目。此后,明末汤显祖《牡丹亭》中,首 次出现了“道地药材”一语。
道地药材发展到明清,无论是在生产、流通、应用方面, 还是在有关理论探讨方面,都已日趋成熟和形成体系。
在《本草品汇精要》中,大量记载植物药的道地性,全书 植物药916种,有明确道地优劣的占268种,包括川药32 种,广药27种,怀药8种,其他199种。
对茅苍术道地药材的挥发油组成特征分析显示,茅苍术挥发油主要组分 的含量明显不同于非道地药材南苍术,茅苍术中总挥发油含量显著低,苍术 酮加苍术素的含量显著高,苍术酮、茅术醇、β-桉叶醇及苍术素呈现出一种 特定配比关系。因此,道地药材都体现了其特定的内在质量标准。
4.具有特殊的生产技术或加工工艺 中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等过程影响道地药材品质形
二、 道地药材概念的内涵
所谓“道地药材”(geo-authentic and superior medicinal herbals,又称地道药材,)就是指在一特 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 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 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对“道地”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道地”亦作“地道” ,本指各地特产,后来演变成货真价实、质优可靠的代 名词。二是:“道”指按地区区域划分的名称,唐贞观元 年首先采用,以后各朝沿用了此区域划分方法,只是“ 道”的数目有所改变;“地”指地理、地带、地形、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