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方剂学资料-整理

方剂学资料-整理

第一单元概述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2.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3.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4.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要点三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

如四逆汤。

二是扩大治疗范围。

如四君子汤。

三是能够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整理方剂学教材的相关内容,方便学生使用。

通过对方剂学教材的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目录1. 方剂学的概述2.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3.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4. 方剂的配伍原则5. 方剂的制备方法6.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7.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的概述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内容。

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方剂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剂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方剂通常可以根据其组成药物的种类和功效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方剂分类包括补益类方剂、泻下类方剂、祛风类方剂等。

每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和作用特点。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是指方剂药物的选择和配伍方法。

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方剂中的药物需要相互配合,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合理的配伍原则可以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浸泡、研末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方剂制备方法将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用药方式。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方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不同的方剂对于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疗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应用。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医学科,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研究之中。

通过深入研究方剂学,可以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和质量,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是方剂学教材整理的简要内容介绍,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 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方剂学》

《方剂学》

3.3 调和肠胃 33 半夏泻心汤 ★ 《伤寒论》 4.清热剂 4.1 清气分热 38 白虎汤★ 《伤寒论》
仲景论坛 寒热互结 之痞证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 半夏(泻心),三人连芩。 黄连、大枣、炙甘草 半夏(泻心),三人练琴。
阳明气分 热盛证
清热生津
身大热,汗大出,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口大渴,脉洪大
2.5 逐水 26,十枣汤★ 《伤寒论》 1.悬饮 2.水肿 攻逐水饮
咳唾,胸胁引痛,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心下痞革更, 干呕 短气, 水肿, 二便 不利,头痛目眩, 苔滑,脉沉弦
3.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28 小柴胡汤★ 《伤寒论》 1 伤寒少 阳证 2 妇人热入 血室 和解少阳 往来寒热, 胸胁苦 满, 心烦喜呕, 口 苦咽干, 目眩, 默 默不欲饮食, 舌苔 薄白,脉弦 满,呕不止,郁郁微 烦,心下满痛,便秘 或下利,舌苔黄,脉 弦数有力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 小柴胡芩人半甘姜枣。 炙甘草、生姜、大枣 小柴胡情人伴甘姜嫂。
大 柴 胡 汤 ★ 少阳阳明 和 解 少 阳 , 往来寒热,胸胁苦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 姜芩药枣夏川军,枳实
《金匮要略》 合病 内泻热结 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为了)大柴胡 江琴要找夏川军,只是 (为了)打豺虎 蒿芩夏芩,竹陈积黛滑 草。 高琴下令,诸臣只戴花 草。
第 2 页 共 16 页
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 白骨粳(泻白)草 粳米 白骨精(泻白)草。 胡归生龙子,芩山草朩 泻。 乌龟生龙子,群山草木 谢。
头痛目赤,舌紅, 龙 胆 草 柴 胡 泽 泻 木 通 苔黃膩, 脈弦數有 黄芩 栀子 当归 生地 生 力,胁痛 口苦, 甘草 耳聋 耳肿,阴肿 阴痒,小便淋浊, 带下黄臭 黄连、吴茱萸 (6:1)

《方剂学》整理

《方剂学》整理

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加粗为君药)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取微汗,不啜粥。

记住禁忌证麻桂相须,麻杏相使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用法123456甘草:扶正(调和)驱邪(助桂助芍)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治杂病:1 2 3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急汗热服缓汗温服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藿香正气: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新加香薷:夏日感寒暑湿内蕴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发汗解表理气郁,表寒重证止痺痛。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散收同用、驱邪护正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勿过煮银翘功效:1+2+辟秽化浊辛凉平剂(寒热并用)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辛凉重剂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葛根石膏-阳明;柴胡黄芩-少阳;羌活—太阳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升麻:透疹、解毒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资料

方剂学资料

方剂学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方剂: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2、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二、方剂的起源与发展1、主要方书及其意义河;②首次以四气五味剖析方剂配伍,奠定了性味配伍的基础;③注解伤寒论,使之由论升为经;④明确提出“十剂”、“七方”分类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3、治法是组成方剂的依据。

二、方剂与治法程钟龄《医学新悟》统方“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一、七方源于《内经》——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明确提出:大、小、缓、急、奇、偶、复。

二、十剂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配伍的目的1、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2、提高药效:①增强原药效;②综合多药效;③产生新药效。

3、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二、方剂的组成1、“君、臣、佐、使”字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2、《内经》中: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三、方剂的变化1、药味增损;2、药量加减;3、剂型变化。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一、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剂、茶剂等等。

二、汤剂制备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

三、服药方法1、服药时间:并在上焦,饭后服;在下焦,饭前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与泻下药,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对肠胃有刺激性药物,饭后服;治疟药,发作前两小时服;(特别:十枣汤,平旦服;鸡鸣散,五更服。

)2、服药方法3、药后调护4、服药食忌:①病证对饮食的宜忌;②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第六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组成】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佐、使)【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1解表剂:1.1 辛温解表:麻黄汤组成: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特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附方:1 麻黄加术汤:组成: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9g.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湿家身烦疼痛.2 麻杏苡甘汤:组成:麻黄10g杏仁12g甘草10g苡仁12g.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疼痛.特征:发热日甚.3 大青龙汤:组成: 麻黄12g桂枝4g甘草10g杏仁10g石膏12g生姜9g大枣10g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外感风寒.特征:发热恶寒,寒热具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4 三拗汤:组成:麻黄杏仁甘草各等份,加生姜为引.功用: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特征: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5 华盖散:组成:麻黄桑皮紫苏杏仁茯苓陈皮各等份甘草10g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桂枝汤组成:桂枝10g赤芍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附方:1 桂枝加葛根汤:组成:葛根12g桂枝6g赤芍6g甘草5g生姜10g大枣10g功用:解肌舒经.主治:太阳病.特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组成: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仁.功用:解肌发表,下气平喘.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特征: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恶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5g防风5g苍术5g细辛2g川芎3g白芷3g生地3g黄芩3g甘草3g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特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大羌活汤组成: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细辛10g防己10g黄芩10g黄连10g苍术10g甘草10g白术10g知母15g川芎15g生地15g功用:发散风寒,祛湿清热主治:风寒湿邪表证兼有里热.特征: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等证.加味香苏散组成:紫苏5g陈皮4g香附4g甘草3g荆芥3g人艽3g防风3g蔓荆子3g川芎3g生姜3g功用:发汗解表.主治:四时感冒.特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疼,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附方 1 香苏散组成:香附10g紫苏10g甘草10g陈皮20g功用:理气解表.主治:四时瘟疫伤寒.附方 2 香苏葱豉汤组成:香附10g新陈皮10g葱白10g紫苏12g甘草6g香豉20g功用:发汗解表,调气安胎.主治:妊妇伤寒.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g赤芍9g细辛3g干姜3g甘草10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功用:解表逐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克表,水饮内停.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附方:1 小青龙加石膏汤组成:小青龙汤加:石膏10g功用:解表逐饮,兼除烦躁.主治:肺胀,心下有水气.特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附方:2 射干麻黄汤组成:射干6g麻黄9g生姜9g细辛3g紫苑6g款冬花6g大枣6g半夏9g五味子3g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1.2辛凉解表桑菊饮组成:桑叶6g菊花3g杏仁6g连翘6g薄荷3g桔梗6g甘草3g苇根6g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特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银翘散组成:连翘9g二花9g桔梗6g薄荷6g竹叶3g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附方:银翘汤组成:二花15g连翘10g竹叶6g甘草3g麦冬12g生地12g.功用:滋阴透表.主治:阳明温病.特征:下后无汗脉浮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6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特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升麻葛根汤组成:升麻3g葛根3g赤芍6g甘草3g功用:解肌透疹.主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特征:身热头痛.附方:宣毒发表汤组成:升麻6g葛根6g前胡10g杏仁10g桔梗3g枳壳6g荆芥6g防风6g薄荷6g木通6g连翘6g牛蒡子6g竹叶3g甘草3g功用:解表透疹,止咳利咽.主治:麻疹初起.特征:欲出不出.竹叶柳蒡汤组成:西河柳6g荆芥6g葛根6g蝉蜕3g薄荷3g牛蒡子6g知母3g玄参6g甘草3g麦冬10g竹叶3g石膏15g功用:透疹解表,清泻肺胃.主治:痧疹透发不出.特征:喘咳,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者.柴葛解肌汤组成:柴胡6g葛根10g甘草3g黄芩6g羌活3g白芷3g赤芍6g桔梗3g功用:解肌清热.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特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微洪者.附方:柴葛解肌汤组成:柴胡6g葛根9g甘草3g赤芍6g黄芩6g知母6g生地3g丹皮3g贝母6g心烦加竹叶,谵语加石膏.功用:解肌清热.主治:春温夏热之病.特征: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此方主之.葱豉桔梗汤组成:葱白10g桔梗6g枝子6g淡豆豉10g薄荷3g元召6g甘草3g竹叶3g功用:疏风解表,清肺泄泻.主治:风温初起.特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附方:葱豉汤组成:葱白50g淡豆豉6g.不汗加葛根,升麻,再不汗加麻黄功用:通阳发汗.主治:外感初起.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证.1.3扶正解表败毒散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独活羌活茯苓桔梗党参甘草各10克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感冒风寒湿邪.特征:恶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重取无力. 附方:1 荆防败毒散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各10g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主治:疮肿初起.特征: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者.2 仓廪散组成:党参茯苓甘草前胡川芎前胡独活桔梗枳壳陈仓米.各等份.功用:益气解表,败毒止呕.主治:噤口痢.特征:毒气冲心,有热呕吐.3 参苏饮组成:党参紫苏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各等份.功用:益气解表,祛痰止咳.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特征: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等证.再造丸组成:黄芪党参桂枝甘草制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生姜.据证用药量.功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主治:阳气虚弱.特征: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奢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等证. 附方:1 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细辛附子.据证用药量.功用: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始得之.特征:反发热,脉沉者.2 麻黄附子甘草汤功用:助阳益气,发汗利尿.主治:少阴病.特征: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2 泻下剂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据证用药量.功用: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特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附方:1 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据证用药量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特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腹中胀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亦可用之.2 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甘草芒硝据证用药量.功用: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特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3 复方大承气汤组成:厚朴大黄桃仁莱菔子枳实赤芍芒硝.据证用药量.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单纯性肠梗阻.特征: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大陷胸汤组成:大黄芒硝甘遂.据证用药量.功用:泄热逐水.主治:结胸证.特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潮热,或短气烦躁,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2.2 温下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12g附子10g细辛3g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主治:寒积里实.特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温脾汤组成:大黄12g附子10g干姜6g党参10g甘草3g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主治:脾阳不足.特征: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三物备急丸功用:攻逐寒积.主治:寒实冷积.特征: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2.3润下麻子仁丸组成:麻仁赤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据证用药量.功用:润肠通便,泄热行气.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特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五仁丸组成:桃仁杏仁柏子仁李仁松子仁陈皮.据证轻重定量.功用:润肠通便.主治:津枯肠燥.特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济川煎组成:当归15g牛膝6g大云10g泽泻6g升麻3g枳壳6g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老年肾虚.特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2.4 逐水十枣汤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功用: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特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气短,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主治:2:实水.特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舟车丸组成:黑丑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据证轻重定量.功用:行气逐水.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特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2.5 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组成:生地15g甘草6g党参6g大黄10g芒硝3g玄参15g麦冬15g当归6g海参20g生姜6g功用:滋阴益气,泄泻热结.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特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较黄或焦黑燥裂.增益承气汤组成:玄参30g麦冬25g生地25g大黄10g芒硝5g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特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3.和解剂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组成:柴胡12g黄芩10g党参6g半夏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蒿芩清胆汤组成:青蒿6g竹茹10g半夏6g茯苓10g黄芩6g枳壳6g陈皮6g滑石10g甘草10g青黛10g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特征: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柴胡达原饮组成:柴胡6g枳壳6g厚朴6g青皮6g甘草3g黄芩6g桔梗3g草果3g槟榔6g薄荷15g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主治:痰湿阻于膜原.特征:胸胁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后积如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3.2 调和肝脾四逆散组成:甘草6g枳实6g柴胡6g赤芍10g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特征:或颏,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逍遥散组成:当归6g柴胡10g白芍10g白术12g茯苓20g甘草10g生姜6g薄荷6g.功用:舒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特征: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丹枝逍遥散组成:由逍遥散加:丹皮,枝子.功用:舒肝健脾,活血调经.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特征:烦躁易怒,自汗盗汗,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胀坠, 小便涩痛.痛泻要方组成:白术12g白芍10g陈皮10g防风10g.功用:补脾泻肝.主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特征: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3.3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10g黄芩6g生姜6g党参6g甘草6g黄连3g大枣6g.功用:和胃厥逆,开结除痞.主治:胃气不和.特征: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黄连汤组成:黄连6g甘草6g干姜6g桂枝6g党参3g半夏10g大枣6g.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特征:胸中烦闷,欲呕吐,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 4 清热剂白虎汤组成:石膏30g知母10g甘草6g粳米10g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特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附方:1 白虎加人参汤组成:知母10g石膏30g甘草10g粳米6g人参10g.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白虎汤证.特征:汗多脉大无力,具有津气皆伤之证;以及暑病兼有津气两伤, 证见汗出背微恶寒,身热而渴等证. 附方:2 白虎加桂枝汤组成:知母10g甘草3g石膏30g粳米10g桂枝10g.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恶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特征:风湿热痹,证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附方:3 白虎加双术汤组成:知母10g甘草3g石膏30g双术10g粳米10g.功用:清热祛湿.主治:温疟.特征:身热胸痹,汗多,舌红苔白腻等,近来用治风湿热等病.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15g石膏30g半夏10g麦冬15g人参6g甘草6g粳米15g.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气津两伤.特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脉虚数,舌红苔少.4.2 清营凉血清营汤组成:犀角3g生地15g玄参10g竹叶6g麦冬10g丹参6g黄连6g二花10g元召6g.功用:清营透热,养阴活血.主治:邪热传营.特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清宫汤组成:玄参10g莲子3g竹叶6g元召6g犀角6g麦冬10g.功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主治:温病恶汗,液伤邪陷,心包受邪.特征:症见发热,神昏谵语等.犀角地黄汤组成:犀角3g生地30g赤芍12g丹皮10g.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伤血络;蓄血留瘀,热扰心营.特征:咳血,衄血,便血,溲血等;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胸中烦痛,自觉腹满,大便色黑易解等;昏狂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4.3 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10g黄芩6g黄柏6g枝子10g.功用:泻火解毒.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特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盛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凉膈散组成:大黄芒硝甘草枝子薄荷黄芩元召.据证用药量.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特征:胸膈热聚,症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喉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普济消毒饮组成:黄芩15g黄连15g陈皮6g甘草6g玄参6g柴胡6g桔梗6g元召3g板兰根3g马勃3g牛蒡子3g僵蚕3g升麻3g.功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主治:大头瘟.特征:风热余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恶寒发热,头面红肿欣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4.4 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组成:石膏20g生地20g犀角10g黄连12g枝子15g桔梗6g黄芩12g知母10g赤芍10g玄参10g元召10g甘草10g丹皮12g竹叶10g.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主治:瘟疫余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特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蓄,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附方: 化斑汤组成:石膏30g知母12g甘草10g玄参10g犀角6g粳米10g.功用:清气凉血.主治:气血均热.特征:症见发热,或身热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4.5 清脏腑热导赤散组成:生地木通甘草.各等份.功用: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主治:心经热盛.特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小便赤涩刺痛.清心莲子饮组成:黄芩15g麦冬15g地骨皮15g前仁15g甘草15g石莲肉20g茯苓20g黄芪20g人参20g.功用:益气阴,清心火,止淋浊.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特征: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龙胆泻肝汤组成:胆草6g黄芩10g枝子10g泽泻12g木通10g前仁10g当归6g生地10g柴胡6g甘草6g.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特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左金丸组成:黄连18g吴萸6g.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特征: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虚数.香连丸组成:黄连6g木香12g.功用:清热化湿,行气止痢.主治:湿热痢疾,胸膈痞闷.特征:赤白痢下,腹痛里急.泻白散组成:地骨皮30g桑皮30g甘草3g.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主治:肺热咳嗽.特征: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清胃散组成:生地12g当归6g丹皮9g黄连5g升麻6g.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有积热.特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泄黄散组成:藿香叶21g山枝仁6g石膏15g甘草9g防风12g.功用:泄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特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因脾热弄舌等.玉女煎组成:石膏15g熟地10g麦冬6g知母6g牛膝6g.功用:清胃滋阴.主治:胃热阴虚.特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牙龈出血,舌红苔黄且干.亦治消渴善饥等.芍药汤组成:芍药15g当归10g黄连10g槟榔6g木香6g甘草6g大黄10g黄芩10g桂皮3g功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主治:湿热痢.特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痢.特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4.6 清虚热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6g鳖甲15g生地12g知母6g丹皮10g.功用: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特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来细数.秦艽鳖甲汤组成:地骨皮30g柴胡30g鳖甲30g人艽15g知母15g当归15g功用:滋阴养血,清热除蒸.主治:风劳病.特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潮热,咳嗽困倦,脉象微数.清骨散组成:柴胡5g黄连3g人艽3g鳖甲3g地骨皮3g青蒿3g知母3g甘草3g.功用:清虚热,退骨蒸.主治:阴虚内热,虚劳骨蒸.特征:午后或夜间潮热,肢蒸心烦,嗌干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当归六黄汤组成:当归10g生地10g熟地10g黄芩10g黄柏10g黄连10g黄芪20g.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有火,发热盗汗.特征:面赤,心烦,口干唇燥,便结溲黄,舌红脉数.5 祛暑剂5.1 祛暑清热清络饮组成:鲜荷叶边6g二花10g丝瓜络6g西瓜翠衣6g扁豆花6g竹叶心6g.主治:祛暑清热.功用:祛暑伤肺,邪在气分.特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等.5.2 祛暑解表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6g二花10g扁豆10g厚朴6g元召10g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主治:暑温初起,复感于寒.特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香薷散组成:香薷15g厚朴12g扁豆12g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头重身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者.5.3 祛暑利湿六一散组成:滑石18g甘草3g.功用:祛暑利湿.主治:感受暑湿.特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泄泻.桂苓甘露饮组成:茯苓30g甘草6g白术12g泽泻15g官桂3g石膏30g寒水石30g滑石30g猪苓15g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主治:中暑受湿.特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5.4 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组成: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10g黄连3g竹叶6g荷叶12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特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6.温里剂理中丸组成:人参6g干姜6g甘草6g白术10g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1: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2: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痞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附方:1 附子理中汤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半夏据证用药量.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特征:心痛,霍乱吐利转经.2 理中化痰丸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半夏据证用药量.功用:益气健脾,温化痰涎.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特征:呕吐食少,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3 桂枝人参汤组成:桂枝6g甘草10g白术10g人参6g干姜6g.功用:温里解表,益气消痞.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泄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痹鞭,表里不解.吴萸汤组成:吴萸3g人参6g大枣10g生姜18g.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1 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2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 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小建中汤组成:芍药18g桂枝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饴糖30g.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方剂学

方剂学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发狂等由里热实证所致者。
【化裁运用】
临证应用本方,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主要依据。
1小承气汤:若阳明腑实,燥证未具而痞满亦较轻者,去芒硝,并减枳实、厚朴用量以轻下热结。
2调胃承气汤:若燥实在下,而痞满之证未具或较轻者,去枳实、厚朴,加甘草以缓下热结。
如果药量的增减改变了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该方的功用和主治改变。
3.剂型更换的变化指通过更换方剂的剂型,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原则上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变化方法:改变方剂的剂型。
细目三: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一、汤剂
汤剂的特点: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每一个病人和各种病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二、散剂
散剂的特点: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使用和携带。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三、丸剂
丸剂的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
丸剂大多适用于慢性病证。此外,某些用于急救的方剂,由于方中含有芳香性药物,不宜加热煎煮,亦可制作丸剂使用,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还有某些方剂,由于方中某些药物不宜加热煎煮,或由于方药峻猛有毒,为了使其较为缓慢地发挥药效,亦可制作丸剂使用,是为峻剂缓制,如舟车丸等。
4.华盖散:素体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方剂学(所有方子的整理,很齐,很完整)

方剂学(所有方子的整理,很齐,很完整)

总论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病重邪盛,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据。

使药:(1)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变化形式:药味加减(桂枝汤——咳+杏仁、厚朴,胸闷--芍药)、药量增减(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剂型更换(汤,可加减,急;丸,易带,缓)重点方剂1、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辛温解表)【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辛凉解表)【组成】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芥穗牛蒡子淡豆豉生甘草【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期。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2、泻下剂寒下)【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

下痢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脘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寒下)【组成】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方剂学

方剂学

绪言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共收载方剂314首。

“方书之祖”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的组成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羌活――太阳经柴胡――少阳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厥阴经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药物组成】★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逍遥散甘草微炙赤,当归,获苓,芍药,白术,柴胡★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胃散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阳和汤熟地黄,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人参,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牡蛎散黄芪,麻黄根,牡蛎★天王补心丹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苏子降气汤紫苏子,半夏,川当归,炙甘草,前胡,厚朴,肉桂★温经汤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清气化痰丸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胆南星,制半夏★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劳子,石膏,甘草,木通【类方鉴别】★[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主治①伤寒少阳证;②热入血室证;③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辩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配伍要点:和解少阳-柴胡、黄苓降逆止呕一半夏、生姜扶正祛邪一人参、大枣、炙甘草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辩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不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配伍要点: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一大黄、枳实(无厚朴)缓急止痛一芍药组成为小柴胡汤+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去人参、甘草+大黄、枳实、芍药)★[黄土汤与归脾汤]两方均用白术,甘草而治脾不统血的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

然黄土汤所致出血,证属脾阳不足,统摄无双,故方中以灶心土配炮附子,白术为主,重在温阳健脾而摄血,又配地黄,阿胶等兼以滋阴养血而止血;归脾汤所致出血,证属脾气不足,气不摄血,兼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故方中重用黄芪,配伍人参,白术,重在补气健脾而摄血,配伍龙眼肉,当归,茯苓,酸枣仁,远志等养心安神,气血并补。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
白轲
解表剂
(1) 凉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 膏汤 (2) 扶正辛辛温解表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 活汤 小青龙汤 香苏散 (3) 解表 败毒散 参苏饮
泻下剂
(1) 汤 (2) (3) (4) (5)
寒下
大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 逐水 十枣汤 攻补兼施 黄龙汤
固涩剂
(1) 固表止汗 牡蛎散 (2) 敛肺止汗 九仙散 (3)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4) 金锁固精丸 桑螵蛸散 (5) 固崩止带 固冲汤 固经丸 易黄汤
祛暑剂
(1) 清络饮 香薷散 六一散 清署益气汤
温里剂
(1) 温中逆汤 回阳救急汤 (3)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阳和汤
补益剂
(1) 补气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 汤 生脉散 玉屏风散 完带汤 (2) 补血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3) 气血双补 八珍汤 炙甘草汤 (4) 补阴 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 大补阴丸 一 贯煎 (5) 补阳 肾气丸 右归丸 (6) 阴阳双补 地黄引子 龟鹿二仙胶
和解剂
(1)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蒿芩清 胆汤 (2) 调喝肝脾 四逆散 逍遥散 痛泻药方 (3) 调喝肝脾 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
(1)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2) 清营凉血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3)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普济消 毒饮 (4) 请脏腑热 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苇茎汤 泻白散 清胃散 玉女煎 葛根黄芩黄 连汤 芍药汤 白头翁汤 (5)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当归六黄汤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

方剂学-完整版解表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成分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后,需要少量饮食,并盖好衣被,以避免风寒助汗。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九味羌活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成分包括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香薷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阴暑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外寒内饮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成分包括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芍药、五味子、半夏、甘草。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止嗽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风邪犯肺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脉浮缓。

成分包括辛凉解表。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脉浮数。

成分包括连翘、银花、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苦桔梗、竹叶、生甘草。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麻杏甘石汤是一种中药,可以用于治疗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候。

这种证候的症状包括发热,喘急,舌苔薄黄,脉数。

成分包括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佐助;佐制; 反佐。

使药:
引经药;调和药。
8
病例1:
《伤寒论.太阳病篇》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在外,毛窍闭而不通,表实无 汗,肺气不得宣发,卫气不得外达。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9
麻黄汤
恶寒发热 头痛 舌苔薄白 喘息 身疼 无汗
脉象浮紧5Fra bibliotek治法与方剂(略)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关系: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6
方剂的组成理论
一、方剂的组方原则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7
方剂的组方原则

君药: 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佐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大 肠 热 结
通 腑 泻 热
29
大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功效: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热厥、痉病、发狂等。 痞、满、燥、实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30
和解剂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邪犯少阳 肝脾不和
寒热错杂
31
扶正解表剂
不宜久煎 遍身微汗为佳
17
麻黄汤
《伤寒论》
麻黄

桂枝
杏仁
功用 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甘草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18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风寒 外束
腠理 不固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大枣 特点:配伍严谨,散中有补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21
桑菊饮
桑叶
薄荷
桔梗 芦根
杏仁
连翘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袭肺 (但咳,身热不甚。)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甘草
22
祛湿剂
燥湿和胃 清热祛湿 利水渗湿 温化水湿 祛风除湿
多配伍 理气药
23
茵陈蒿汤
茵陈
栀子
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方歌: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甘草
19
银翘散
荆芥
《温病条辩》
竹叶
金银花
豆豉
芦根
薄荷
桔梗
连翘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温外束
牛蒡子
甘草
20
银翘散
《温病条辩》
特点:芳香辟秽,清热解毒
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温而不 燥,即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趣记:“河牛吃草连根梗茎叶花一起吃”
12
药量加减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鉴别表
方名 君 组成 臣 主治 佐 /使 阳明腑实证 气滞便秘
小承气汤 大黄4两 枳实3枚 厚朴2两 厚朴三物汤 厚朴8两 枳实5枚 大黄4两
13
方剂的剂型
汤剂
散剂 丸剂(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膏剂 酒剂 丹剂
14
方剂的分类
以病证分类:《五十二病方》
26
龙胆泻肝汤



功效:泻肝胆实火, 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湿热下注 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多用酒炒,清中疏散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来; 木通甘草当归和,肝经湿热力能排。 应用: 五官 皮肤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27
泻下剂
寒 下 温 下
里 实 证
表证未解? 里证未实?

24
清热剂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热在气分 邪热传营 热入血分
辩清热证的虚实、 真假、在脏在腑、 不宜久服
清热解毒
气血两清 清脏腑热 清虚热
火毒热盛
气血两燔 脏腑火热 余热未清 虚热症
表里 证热 已虽 解盛 ,, 里尚 热未 正结 盛实
25
龙胆泻肝汤
黄芩 龙胆草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草
当归 甘草 柴胡
生地
3

1.

方剂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辩识 临床病证基础上,依据相应 治法和组方原则,确定适当 的药物、剂量和用法,以防 治疾病的一种用药形式。 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 理论及运用的一门学科。
4
2.方剂学
方剂学的发展
1
2
3
4
5 6
《五十二病方》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普济方》 《中医方剂大词典》 《汤头歌诀》清.汪昂
逍遥散
柴胡
白术
茯苓
薄荷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虚 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疏肝健脾和营血,肝郁脾虚效验好。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臣 佐 使
风寒
10
方剂的组成变化
1、
药味加减变化 2、 药量加减变化 3、 剂型变化(略)
“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11
药味加减变化
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甘石汤鉴别表 方名 麻黄汤 三拗汤 麻黄加术汤 麻杏甘石汤 组成 麻杏甘桂 麻杏甘 麻杏甘桂术 麻杏甘石 主治 风寒表实 风寒束肺 外感风寒湿 肺热咳喘 备注 发汗解表 宣肺解表 解表散寒祛湿 清泄肺热
《内经》“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北宋.徐之才“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
湿 现代分类
15
常用方剂
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
龙胆泻肝汤、大承气汤、 四君子汤、归脾汤、四物汤、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逍遥散、血府逐瘀汤、 茵陈蒿汤、二陈汤
16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辛凉解表剂 风寒表证 风热表证 虚人外感 表证 麻疹 疮疡 水肿 疟疾 痢疾 等 初起时
方剂学
1
教学要求及重点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熟悉:方剂的应用 方剂的组成变化对功效的影响 重点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 第二节 常用方剂 熟悉:15个方剂的出处、用法 重点掌握:15个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

2
方剂的基本知识
1 2 *3 4 5

概述 治法与方剂 方剂的组成理论 方剂的剂型 方剂的分类
28
润 下
逐 水 攻补兼施
得效即止 孕妇慎用
病例2
男,56岁,腹胀腹痛2天,阵发性加重,恶心欲吐, 发热无寒战,4天未便,排气减少。 查体:T38.5º C,P108次/分,BP130/85mmHg. 腹软,无肌卫,左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肠鸣音 亢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G/L。 腹平片:肠管扩张,可见数个气液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