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打造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临沂大学

打造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临沂大学

首 先 ,开 展 企业 人 才需 求 调 研。 对 企业 需求 人才 专业 类型 、规格 、标 准 、质量 等方面 开展 深入 调研 ,掌握
企 业人 才需求 的 第一 手资 料。调研 显 示 : 临沂 市物流 人才 的培 养与物 流业
的快速发 展极 不适应 ,人才缺 口巨大 , 物流 企业 迫切需 要高 层次 的物流 管理
自动化专业 的《 机械 制造工艺学 》 课程 ;
实验室 科研 团队也争取 到一大 批有影
响的研 究课 题。 总之 ,通过 企校 的深度 合作 ,有 力地推 动 了我校 工科 专业的建设 与发
辟专业方 向 3 余个 ,如针对 临沂 市木 O
材加工机械专业人才紧缺现状 , “ 在 机
械 设 计制造 及其 自动化 ”专业 的基础
收企 业 、政府主 管部 门、社 会各 界参
与学 校 专业建 设论证 会 ,就 增设 专业
的可 行性 、必要 性和人 才就业 前 景进
理 论 内容 ,企 业具 有丰富 实践 经验 的
专家 或技工 讲授 实践课 程 ; 是合作 四 指导学 生进行 职业 生涯设 计或 毕业论
行科学论证,作为增设专业的重要依
求”培养人才
合作共建课程 可以分为两个 层次 :

是课程 体 系建 设 ,按 照企业 人才需
方经济社会决速发展的现实需要。础
( )合作共建实验室 、教授工作 三 室,打 造产 学研 结合新载体
展 ,新办工科专业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
教学 质量不 断提高 。如生物 技术 、电 气 工程 及其 自动化 、应 用化 学 、动物 医学等新办工科专业考研率超过 4 %, 0 学生就业率超过 9 %。 0 ,得到社会 与学 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很好地满足了地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一、概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使命需要被重新审视。

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本科培养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

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

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则是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社会各行业对知识面广、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和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

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显得非常迫切。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会计本科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1. 研究背景:介绍当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会计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多元化、复合化、创新化的需求。

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转型以适应这一趋势。

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对不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也迎来了转型的机遇。

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鼓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养模 式现状 , 以社会 需求为导 向 , 探 讨 构 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 式的措施 。
【 关键词 】 高职会 计专业
就 业 导 向
社会 需求
家指定课程 、 会计专业传统课 程和专题选
修课程构成 , 这样的课程体 系加 上陈 旧的
【 中图分类号 】 G【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3 ) 0 6 C 一
口径 、 高素质” 的要求 。 ( 三) 教 学方法单一滞后 。 在高职会计
教学 中 ,教师仍然 占主体地位 , “ 填 鸭式” 教学还经 常出现 , 单独讲授 取代了互动讨 论,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 的状 态。会计是一
力 。会计 人员应 具备 的职业 道德 素质包
括: 遵 守法规 、 熟 悉规程 、 诚 实守信 、 服务
以 社 会 需 求 为 导 向 的 高 职 会 计 人 才 :  ̄- q g 模 式 的 构 建
口柳 州铁道职 业技术 学院 李国军
【 摘
要】 分析 高职会计专业人 才培 有 会计 、 审计、 财务 管理专 业 , 除此之 外 ,
还会按 部门 、行业分设各种会计 专业 , 这 种专业设置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在
讲 解记录经济业务 的各种单证 、 票据 的经
学科 性教 育 向强 化 岗位技能 培训 和职 业 素质培养转移 , 培养 出适 应社会需求 和生 产第一线 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 本文对高职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

题的能力 、 团队协作 能力 、 创造思维 能力 、
承受压力的能力 、 沟通 与表达能力 , 等等 。
计专业 理论课 , 并要 求教师在教学 中重视 提高学生 的动手实践能力 。 这样的教学 目 标在一定程度 上是合理 的, 但也具有 片面 性。 不仅如此 , 高职会计专业 的课程体系 、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新工科,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 问题的提出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专门制订了行动路线,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产教融合”作为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高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新工科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挑战的有效举措,被寄予空前的厚望。

产教融合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持续转化,加强智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此外,“产教融合”远超出了传统人才培养的范畴,它是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从长远来看,“产教融合”将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打造新型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使高校与产业界围绕产业与技术变革中的核心要素,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系统和产业体系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推动国家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变革。

然而,纵观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产教融合”教育的现状,机械工程专业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随着“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布局下,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如何进一步明确“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校内校外资源、国内与国际资源等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并开展实践探索工作,推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市场导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市场导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 本 是 以教 师 讲 授 为 主 .课 堂 上 教 师是 整个 课 堂 的 主 导 . 学 生 的课 堂 参 与 相 对来 讲 比较 弱 这 样 的教 学模 式产 生 的主 要 的后 果 就 是 学 生 判 断 问题 和 分 析 问 题 的 能力 得不 到 培 养 . 对 整 个 课 程 体 系 的 把握 较差 . 能做 到知 识 的融 会 贯通 。 不 4缺 乏 一 支 实 战 经验 比较 丰 富 的 教 师 队伍 俗话 说 :强 . “ 将手 下无 弱 兵 ” 一支 具 有 扎 实 的理 论 功 底 与 较 强 实 践 操 作 能力 的教 师 队伍 是 提 高会 计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前 提 但 是 现 在 的 会 计 教 师 . 部 分 都 是 从 学 校 直 接 到 学 校 . 有 比较 大 具 扎 实 的 理 论 功 底 . 是 实 际 的 动 手 能 力 相 对 较 差 . 样 的 师 但 这
学 分 . 业 的 主 干 课 程 占用 一 部 分 学 分 . 样 留 给 与 专业 相 专 这 关 课 程 的 学 分相 对 来 讲 都 比较 少 . 对 于 从 事 会 计 工作 所 必 这 备 的知 识 , 管 理 、 融 、 券 与 投 资 等 方 面 的课 程 , 能 不 如 金 证 只 开 . 者 即使 开 了 占用 的课 时 也 比较 少 . 学 生 不 能 深 刻 领 或 使 会 这 就 造 成 了 课 程 体 系安 排 不 合 理 . 践 教 学 流 于形 式 , 实 效 果 也 不 好 而且 有 些 课 程 存 在 内容 上 的 交叉 . 有 做好 内 容 没 上 的整 合

我 国高校 会计 专业 人才 培养模 式现 状分 析
随着 我 国高 等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 大 高 校 的会 计 人 才 培 各 养 模 式 也 在逐 步 进 行 着 变 革 但 万 变 不 离 其 宗 . 本 的模 式 基 并 没 有 发 生 重 大 变 化 . 要 还 是包 含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养 方 主 培

社会需求导向的会计本科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研究

社会需求导向的会计本科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研究

六 、 大 规 模 。 高 整 体 竞 争 力 扩 提
有研究表 明 , 一方 面, 会计 师事务所 的规模和审计市场集中度 的提高并不会 引起 价格垄 断 , 增加上市公 司的会计 审计成本 ; 另一 方 面,只有扩 大会计 师事务所 的规模 才能应对会 计审计市场的发 展, 这对我国未来审计市场结构 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 , 提高 我 国审计市场 的集 中度对 于会计 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具有双赢 的 作用 , 因为会计 审计成本的变化和分摊对于两方面都是有利的 ; 其 次 , 国审计服务的质量和多样化远远落后于 国际先进水平 , 我 只有

师末位 淘汰制 ,将不称 职的合伙人 淘汰 ,吸纳其 他注册会 计师入 伙。 第三 ,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提倡机会均等和不拘一格 降人才 的原 则, 打破论资排辈的僵化体系 , 保证有特别专业水准和特殊 贡献 的 员工能有机会 晋升 , 逐步创造 出一 种能者上 、 庸者 下的 良好 氛围 。 第 四, 开发其他 报酬形式。 如通过在不 同职级上安排挑 战性 和强度 不 同的工作来增加职级升迁 的吸引力 ,以及给员工提供在职条件 下的求学机会 , 提供 与其他大 型所交流学 习 、 甚至赴海外学习的机 会等。第五 , 给予员工适度表扬及晋升 的机会和 明晰的职业通 道。 此外 , 大力提倡企业与员工之 间的战略伙伴式 的双赢关 系 , 应 改传 统 的“ 人管人” 的层 级组织模式 为“ 展团 队” 发 的扁平组 织模式 , 从 而成为一个不断发 展着 的学习型组织 。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努力为 人才营造宽松 的职业发 展空间 ,帮助 员工 尤其 是优秀注册会 计师 找到职业 生涯发展 和企业发 展的结合 点 ,才能使会计 师事务所成 为能吸引人 、 留住人 、 发展前途 的场 所。 有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际操作能力没有 多少联系 , 不代表实际操作能力很强 。 目前 , 高职高专院校 会计 专业教师 中既有丰 富的理 论知识 同时又有熟 练 的实 际操作技 能 的应用 型师 资力 量还十分短缺 。 因此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 以
21 3
就业 为导向 、 强化技能性 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的“ 双师型” 专业教师队伍 , 是培一 , 也是高职高专教育师 资队伍 建设的
师型 ” 专业教师对学校发展 的重要性 。 但现在好多高职高 专院校仅仅 强调的是证 书 , 认为只要有 “ 双证 ” , 就是“ 双 师型” 教师。其实 , “ 双证 ” 仅仅是“ 双师型” 教师 的最低要 求。因为即使取得再多的证书 ,考的也不是实际操作能 力, 而是书本上的理论 知识 , 事实上 , 各种 资格考 试与实

够, 缺乏针对性 。 课程标准 中的职业能力要素不 突出 , 缺 乏 系统性 。 教 师和学生都不 同程度 的有着重理论教学轻 视实 验教学 的倾 向, 不 利于培养 职业判 断能力 , 偏离 了 “ 高素质技能性 ” 的人才培养 目标 。 3 . 实践教 学环节 薄弱

目前 我 国绝 大多数 高职高专 院校都越来 越重 视实 践教学环节 的构建 , 但还存在很 多问题 。会计要面对实 际业务 中的很多不确定 因素 , 而 现行 的教学模式缺乏实 践操作能力 的培养 , 一般 只是在教 室或会计模拟实验室 完成技能训 练 , 对 岗位 的工作职 责仍然 不 明确 。很多高 职高专 院校 为了训练学生 的实践 能力 , 与企业合作 。但
主要方 向。 二、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必须 紧跟 时代潮 流 , 符合社会 的 需求 , 并且具有一 定的前瞻性 。2 0 0 6年教育部 以“ 教高 [ 2 0 0 6 1 1 6号文 件 ” 发表 了名 为 《 关 于全 面提高 高 等职业

会计新文科建设目标与路径选择

会计新文科建设目标与路径选择

会计新文科建设目标与路径选择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会计这一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会计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会计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选择,以期为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会计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会计教育前行的方向。

首先,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规则理解能力,才能在全球舞台上游刃有余。

其次,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

在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中,会计人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最后,我们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会计人才。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会计人才需要坚守诚信、公正、透明的原则,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那么,如何实现会计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呢?这里有几个路径选择。

第一条路径,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会计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会计新文科建设目标的关键。

我们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例如,增加跨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和国际化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条路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会计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会计新文科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积极引进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第三条路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会计教育的基石,也是实现会计新文科建设目标的关键因素。

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使之能够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和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第四条路径,加强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

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是会计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会计新文科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批拥 有高智商 、 情商和较强实 际应用能 力 的高素质 的会计 人才。 会计 专业毕业 生应具备 终生学 习的能力 , 需要 不断在 工作 中学习最新 的专业 知识 、 关的政 相 策法 规等 内容 。 会计人员 既要 精通会计 知识 , 又要懂得金 融 、 险 、 资等相关 保 投 知识; 既要 有敬 业精 神 , 又要 有 团队 意 识; 既要有创新 观念 , 又要有风 险意识 。
lU ・●■ ’ JA J CU ’ I ’ AI 雷 O I K ● Y
式 探 索
北 燕 郊 05 0 ) 6 2 1
摘 篮 : 支通:金 折 月 单值 对会 吐 本 过 ’ _ 需塞一 一 掭讨 高 会 诂专业 才职 技
同 时 , 人 单 位 将 会 计 职业 道 德 摆 在 了 用 非常重要 的地位 。 二 、 计 专 业 教 育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会 ( ) 程 设 置 结 构 、 材 不尽 台 一 课 教
织 、 策、 决 管理 和领 导能力 。


社 会 用 人 单 位 对 会 计 人 才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需 求 分 析 据 不 完 伞 统 计 ,我 国 目前 持 证 会
7 . 、预测 、决策 和财务 管理 能 力” 53 “ % 的 占 3 .2 “ 信 、 46 %、诚 责任 心等 职 业道
止 ¨ 校 ¨ 的 大 学 生 理 论 足 、 实 践 经 验 {
他 占 1 . %。调查 的结 果 分析 表 明 : 69 3 第一, 中高 层次 会计人 才需 求 大 , 缺乏 能 参 与 企业 经 营 和决 策 的 会计 人 员 ; 第二, 会计 人才 的能 力 比学 历更 重要 。
能 力 , 有 更 新 会 计 知 识 的 能 力 , 组 具 有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财经视域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探索和实践

新财经视域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探索和实践

新财经视域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探索和实践作者:李井林王玲琳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4年第02期摘要: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催生出了诸多新经济、新业态及新商业模式,为了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新财经”教育改革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数智化技术发展重塑了会计工作场景,同时也推动了会计行业结构與会计人才培养转型。

因此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财经类高校,要主动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趋势,及时探索“新财经”视域下的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为例,着重分析其在“新财经”视域下进行的智能化模式、国际化模式、产教融合模式和学科交叉模式的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新财经”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新财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智能时代会计类专业融合与重构研究”(2022GB054)作者简介:李井林(1985- ),男,瑶族,湖南永州人,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并购重组、社会责任与创新管理;王玲琳(2002- ),女,湖北襄阳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并购重组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新财经的内涵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财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18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四新”建设,新文科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高等财经院校重视高等教育高质量改革,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培养办学体系。

2019年4月,我国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该计划首次提出推进新文科建设,旨在应对新一轮的技术与产业变革,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给会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成为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使命。

本文将从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特征入手,总结当前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实习等几个方面,提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能够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催化一个万物互联、无处不在、虚实结合、开发共享的信息时代由形成走向成熟。

随着大数据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变化,大数据与会计的深度融合已是必然趋势。

如果说会计人员已经经历了以会计电算化为标志的第一次财务变革和以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为标志的第二次财务变革,那么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财务变革已经到来。

财务变革催发财务转型,传统的会计核算已经无法满足财务工作的要求,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要向智能化、共享化和业务化转变。

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专业人才输出应当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培养出时代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

一、大数据时代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大数据信息时代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核算为核心的财务模式逐渐被淘汰,规则导向和重复性的财务工作逐步被机器取代,业财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会计人员需要从核算思维向管理思维转变,充分发挥财务的信息服务职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

财务人员不仅要能看得懂报表,还应具备数据收集、分析和云计算等能力,成为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

1、扎实的专业能力会计是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会计基础不扎实,那么在账务处理中就容易出错,以至于财务管理混乱影响到企业管理,同时也会存在很大的税务风险。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实用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实用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以 会需 为 的 校实 与 业 人才 模 新 社 导向 高 用 专 型 培养 式 探 求
熊次江 1 刘 浩 2
4 10 ) 1 1 5 ( 1广 东培 正学 院 广 东180 , i
委 多次 下 发专 项 文件 .要 求 涉及 宣 传 、 教 育 和 高 等 院 校 加 强 学 生 的 形 势 与 政
策 教 育 . 断 增 强 高 校 大 学 生 的 形 势 与 不
灵 活多 变 的教 学 方式 方 法 . 富教 学 的 丰
内容 同 时教 学 的 内容要 注 重 时效 性 . 及 时更 新相 关 内容 中的 观点 . 时 将最 及 新 知 识 和 成 果 纳 入 到 教 学 内 容 当 中 打 破 学 科 问 的 壁 垒 . 强 各 门学 科 内 容 的 加 内 在 联 系 性 . 之 相 互 渗 透 使
需 解 决 的 问 题 。 在 当前 形 势 下 , 高教 育 教 学 的 实 效 性 , 极 探 索 各 式 各 样 的 教 学 方 式 . 极 创 新 教 育 途 提 积 积
径 和 教 育 模 式 . 大 学 生 更 好 地 就 业 、 业 创 造 有 利 条 件 势 在 必 行 为 创
关 键词 : 会 需求 : 社 实用与 专业 人 才 : 才培 养模 式 人
富 . 及 面 极 相 当 广 . 时 却 是 十 分 有 涉 课 限 的 道 德 品 德 的 修 养 和 民族 精 神 的 弘
想 与 学 习 能 力 的 培 养 : 且 要 注 意 学 生 而 学 习 方 法 的 培 养 . 者 注 重 学 生 学 习 习 再
学 内容 、 学 方 法 与手 段 、 学 管 理 等 惯 、 习 态 度 、 习 意 志 的 塑 造 教 育 教 教 教 学 学

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合理分 配理论学 时与实践学时 ,适 当地 增加实践学时 , 增 强学 生的 岗位职业技能 培养 。通过 对会计 岗位技 能的实 际培 训, 包括 每个会计 岗位 的认 知 、 责 、 职 工作流程和 实务操 作 , 实
现理i --  ̄ 习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 。如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了提 高 高职 会 计 专 业 学 生 的 就 业 率 和 就 业相 关 摘
度, 高职 院 校 正 在 探 索 以社 会 需求 为 导 向 , 于 岗位 能 力 的 “ 基 课
构建“ 基础技能实训一岗位模拟 实训一 会计综合实训一 企 业顶岗实 习” 系统化的实践 教学 体系 , 模拟 企业 内外 部职业 环 境, 分岗位角色进行实训。在实践组织方式上 , 采取手工和计算 机模拟双轨并行的方式 , 强化 对学 生实践能力 、 习能 力、 学 沟通 协调能力的培养。 () 1基础技能实训。该环节的主要实践项 目: 填制与审核凭 证, 登记账簿 。 实践形式 : 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 。 实践平台 : 会 计手工实训室 , '网中网的基础会计实训平台 。 厦1 ] () 2 岗位模 拟实训 。该环节 的主要实 践项 目 : 岗模拟 实 分
岗 证 一 体 化 ” 才 培 养 模 式 , 证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与 社 会 需 求 相 人 保

致 。
【 键 词 】课 岗证 一 体 关
模 式
课 岗融 合
课证 融通
人 才 培 养
“ 岗证 一体化 ” 课 是指 将国家职业 标准 对会计人 员所要 求
的理论 知识 、 操作技能和职业素 质贯穿于会计专业 的核 心课 程 中, 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 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 的课 岗证 一 体 化课程体 系 , 岗位能 力 、 将 职业 证书考试 大纲 与课 程标准 相 衔接 , 做到课程与 岗位能 力融合 、 课程与职业 证书融通 , 培养学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一、引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支撑。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人才培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新的创新措施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际操作与实践经验。

而现代的社会需要拥有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三、基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 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型人才为目标。

这些素质包括:高学术素养、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等。

2. 课堂教学的改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问题导向、案例导向和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实践环节的完善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实践环节,采取大量的实验、科研、社会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包括教师和学校的管理,都是成果来自于尽可能多的尝试,采用前瞻性的新思维能够推动整个人才培养领域的改进。

致力于改善教学方法,选拔优秀的教师,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

5. 联合和合作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是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资源,而企业则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围绕这些合作,双方都能够受益,这可以为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进步注入新活力。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我国各高校和企业已经逐渐采取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繁荣发展。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XXX年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态势及国家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1.会计从业资格证暂停考试,从原先的准入类变为水平评价类,而且还有待国家政策进一步明朗化;2.由于当前经济形式和近几年会计专业的招生的扩大,社会上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趋于饱和。

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更好地突出高职办学特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深度、广度。

在此基础上遵循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的原则,对会计专业XXX级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设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的培养需要。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1.指导思想根据近几年招生情况,将会计专业学生分为两类:一是基础较好,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强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方面的课程;二是理科基础薄弱的学生和一些自职高来、财校等中职学校,,将强化会计技能的培养,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本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计专业分为两个方向:管理会计方向、会计技能方向。

两个方向均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

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了再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其次,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途径的改革。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人才培养方式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

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会计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会计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于河北及邯郸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通过产学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与统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业务,又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与统计核算,并能胜任查账、纳税、财务管理、市场调研等工作,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按照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以及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会计专业人才发展趋势研究,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地方人才需求。

二是及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补充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课程。

加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1 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中职会计专业教师,通常来自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以金融、农学、企业管理、农业经济管理、财务会计等为主,学科结构不合理,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教学经验不丰富,没有长期现场实践工作经验,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建设方面投入较少,通常派出教师短期学习、培训较多,培训考取考评员或技师资格等较少,理论教学和长期现场实践经验教学的“双师型”专家教师缺乏。

会计专业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

培养模式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能否顺利发展。

1.2 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为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建立一支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度。

学校根据工作需要,选拔教师到企业去,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生产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做到思想、任务、实践方法、指导人员、参与教师五落实。

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情况应当作为教师综合评定的重要内容。

会计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会计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 —
职工 福 利
地提供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 以将跨区域外 部效 应内部 可
化, 有利于全 国各 区域统筹获得规模 经济效应 , 于进行 区 有利
域 之 间 的 收入 再 分 配 。
三、 乡镇 企 业养 老 保 险 的 会 计处 理


社会保险费等
2实 际发 放 时 : .
借: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职业 界把对会计人 才的需求通过 一定的渠道 反映 到教 育界 ,
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 的培养 目标 ,并取 得了职业
界 的支 持 。反 观 我 国 的会 计 教 育 , 计 人才 需求 方 和 会 计 教 育 会 之 间 的 联 系则 弱 得 多 。 因此 , 计 教 育 应更 多地 以政 府 部 门作 会
为中介 , 建立起教育部 门和人才需求方之 间联 系的桥梁 ; 发挥 会计职业团体 与实务界作用 ,疏通会计 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 渠道 , 制定符合社会需求 的会计教育 目标 。
2会 计教 育 目标 应 以通 识 教 育 为 基础 。 同类 型高 校 的 人 . 不

调增 专业 选修 课 , 培养学生 的综合 素质 和分析决策能力 , 以增 强学 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加强问题讨论 和案例分析 , 广泛开展
维普资讯
豫 图 罾
会计教 育 目 标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才培养 路径选择
张 玉英


高等 会 计 教 育 目标 定 位
才培养 目标虽不 同 ,但是 人才素质的基 本结 构是 相同的。因 此 , 国会计教育要 克服专业设 置不规范 , 业界划分 过细 , 我 专 培养 出的人 才知识结构 比较单 一状 况 , 以通识 教育为基础 , 这

“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作者:姚翠红刘淑花黄秀丽常晓筱来源:《大学教育》2024年第07期[摘要]“大智移云”时代,会计正从“核算反映”向“智能决策”转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文章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会计学专业开展的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为例,从重塑“三维”教学目标,重构目标问题反映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活动“六步曲”,按目标问题重配教学资源,以及重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专业评价与课程思政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全方位评价体系五个方面阐述具体教学实践,以期为开展“大智移云”时代下会计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大智移云”;目标问题导向;混合式教学“六步曲”[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037-06引言以“大智移云”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给现代会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财务数据共享”“互联网+智能会计”“业财融合”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会计职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对会计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发生了变化[1]。

大量初级的、重复性与程序性的会计工作正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如财务机器人“小勤人”“小K”能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具有规则性的基础会计工作。

而能为企业增值和经营决策提供数据分析、企业目标制订与市场预测、管理咨询与建议、投融资决策、风险预警与管控等的中高端会计人员较少,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财政部于 2021 年11月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高水平会计人才队伍。

高校作为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的摇篮,必须主动适应“数智”时代的社会变革,承担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会计人才的重任[2] 。

为满足“大智移云”时代的技术变革与会计人才需求,学者们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及建议,为“大智移云”时代的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但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作者:刘婧丁春玲张丽芳翟会颖
来源:《商业会计》2012年第19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探讨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结合,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按照‘2+1+1’的教学模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复合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社会需求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商业信息的时代,会计人才应用触及社会每一个角落,但目前我国会计人才不容乐观,如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理论足、实践经验少;而已在岗的文化层次与综合素质往往达不到,造成低层次的会计人才相对过剩,企业迫切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又得不到满足。

因此,会计本科教育的学生培养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更新会计知识的能力,有组织、决策、管理和领导能力。

一、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持证会计人员已达到1 300多万,其中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1.25%,具备初级会计职称的占38.22%,具备中级会计职称的占 10.67%,具备高级会计职称的占0.49%。

从总体素质上看,会计从业人员数量多、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级会计人员较为缺乏。

笔者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35份,有效问卷130份。

按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分类,私营企业占46.15%,行政事业单位12.31%,外资企业6.15%,国营企业18.46%,其他占16.93%。

调查的结果分析表明:第一,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大,缺乏能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的会计人员;第二,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被调查者表示在招聘人才时,最关注的是经验,职业资格证书排第二位,其次是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第三,会计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

用人单位期望会计人员应主要具备以下素质:“财务核算能力”被选中比例为100%、“懂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的占80.6%、“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的占75.3%、“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的占34.62%、“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被选中比例为100%、“懂英语”被选中比例为19.2%、“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都迫切需要一批拥有高智商、情商和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需要不断在工作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内容。

会计人员既要精通会计知识,又要懂得金融、保险、投资等相关知识;既要有敬业精神,又要有团队意识;既要有创新观念,又要有风险意识。

同时,用人单位将会计职业道德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会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结构、教材不尽合理
在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

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与会计要素等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存货管理与决策方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既增加了各科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又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被调查者中认为“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不合理,教育模式缺乏个性化培养”的高达25.08%。

2.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遗漏。

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对一些新生事物的会计细化研究已经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养老金会计等。

而大部分院校都还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和专题性课程,学生对这些内容了解甚少。

(二)案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有待加强
会计实践教学包括课堂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两种。

近年来大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会计模拟实习,纷纷建立会计实验室,但还存在着诸如实验设备落后、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很有难度,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等难题,使学生的社会实践很难建立或持久运行。

在对高校会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调查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方面基本能符合企业要求。

有32.3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扎实、全面”,55.38%的认为“较扎实、较全面”,“薄弱、知识面窄”被选中比例为12.31%。

二是缺乏实践能力,只有19.23%的企业认为其“有一定实践能力”,28.46%认为“实践能力较弱”,52.31%选择的是“缺乏实践能力”。

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缺乏实践能力。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修订教材内容
实践证明,形式活泼、内容新颖的教学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最为有效。

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应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到教学中来;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始终保持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前瞻性;秉承开放性原则,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会计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

问卷调查发现,29.04%的企业认为要“新增与工作实践联系性强的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结构”,25.21%的企业建议将与工作实践联系性强的内容编入专业课程教材。

数据分析表明,通过案例分析课程能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有43.33%的企业认为通过分组讨论案例的方式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由此
可见用人单位迫切需要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大胆创新,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会计教育教学方法。

(二)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调查得知,实践经验对会计人员非常重要。

基本核算岗位需要2-3年的工作经验,中高层次会计人员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而缺乏经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

在人才培养上,按照一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与企业结合,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按照
“2+1+1”(四年本科教学中,两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1年专业知识学习,1年校内外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复合性应用型会计人才;鼓励教师做相关的科研课题和提供实习基地公司等,在案例演练的基础上开展实战训练。

以应用能力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本实验、课程实习、综合课程实践、开放实验、毕业实习等多方面的内容。

它是能否实现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应该突出其重要性,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

要求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课程实习,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开放式阶段性实践,通过系统的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争取实现产学合作,校企双赢。

通过社会实践可使会计学生更进一步地熟悉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水平,培养会计学生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学生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丰富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实际会计工作,提高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开设专门的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强调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共同提升。

整个实践过程完全企业化管理,让学生在大量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迅速累积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会计师必备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成为企业需要的标准化会计人才。

(三)培养会计专业人员应有的潜在素质
会计人员应有的潜在素质主要指会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出的能够解决各种专业和非专业性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社交、沟通、合作、管理能力、调查与报告等。

这些能力在实践工作中必不可少,但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却几乎没有,导致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能力脱节。

调查分析表明,“经验积累以及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团队合作能力及管理沟通能力”、“事前决策与事中控制能力”是被选为“很重视”最多的三项;“逻辑判断能力及与不同对象进行沟通并取得成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适应能力”、“事后反映能力”是被认为“重视”最多的三项。

针对用人单位所重视的我国会计人员应有的潜在素质,并以此作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导向,结合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相关建议,将“新增与工作实践联系性强的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能够增强会计人员潜在素质的教育
方法”作为会计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 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拓宽课程设置,使学生懂管理、懂决策、懂英语、懂团队合作与协调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Z
(注:本文系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2011年科研启动基金“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NCSRF209)
参考文献:
1.杨继昌.提升内涵凝练特色,力促本科教学上新台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