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学转型重点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一、概述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理论是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深刻剖析和科学概括。
这一结构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立体框架与核心动力。
在城乡层面,表现为传统农业经济、现代城市工业经济以及新型城镇综合经济体并存且相互影响的格局在区域发展上,则体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梯度差异及其互补协同效应而在产业结构上,是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并致力于构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
具体来说,“三元结构”理论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力图通过深化改革与创新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制定适应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开篇陈述:简述研究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骨架和支撑,它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方式、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的增长动力。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经济体系的国家来说,研究经济结构的构成、演变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多方面的挑战。
通过研究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明确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重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研究我国经济结构还有助于我们提高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经济史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
经济史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过对历史事件、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思想的回顾与探究,经济史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为我们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和经济思想两个方面,探讨经济史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经济发展是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的发展轨迹、经济制度的改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到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在农耕时代,人类社会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实现了对物质财富的初步积累,逐渐出现了定居聚落和贸易活动,农业剩余产品的交换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成熟,货币经济开始在社会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商业和金融的兴起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
机器工业的兴起带动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劳动力从农村大量流入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工人阶级的兴起和社会结构的重构。
二、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经济思想也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思想代表了当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思考与总结,对我们认识经济规律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经济思想的代表性学派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中国的儒家学派。
亚里士多德关注个体的道德和公平,提出合理利益分配的观点;儒家注重社会和谐发展,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经济。
近代经济思想的演进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历史上,重商主义的兴起代表了追求国家繁荣的观念,而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则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市场的自由调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现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社会运动的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钟摆”的轨迹
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钟摆”的轨迹【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在我国的影响和应用。
通过对各种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学理论不断演进与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探讨了“中国模式”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在文章指出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其对世界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文章通过对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经济学领域的丰富多元性,为我国经济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主流经济学理论、我国、钟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模式、演进、完善、发展方向、贡献。
1. 引言1.1 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钟摆”的轨迹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被比喻为一个“钟摆”的运动轨迹,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停地摆动着。
从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引进到新中国,到新古典经济学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大潮中迅速兴起,再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每一次理论的迭代都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
随着“中国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也在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学理论的格局中。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传入中国,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了我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管理实践中。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学界普遍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不足的现象,需要借助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进行学习和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学界开始开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理论体系。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 经济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与流派
活动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科斯的交易费 用理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诺斯的制度 变迁理论、克鲁格的“寻租”理论。
“一个没有交易费用地社会,宛如自然界没有摩擦
力一样,是非现实的。” ——著名经济学家G· 斯蒂格利茨
“无制度的” (Instituiton Free)
发展经济学研究趋势
2、工业化
惟工业化论者主要是强调工业化在一国经济发展过 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惟工业化论者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曼德尔· 鲍姆 K.Mandelbaum,1947年出版了《落后 地区的工业化》; 罗森斯坦· 罗丹Rosenstein-Rodan.P.N,1943年,在 《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 业化问题》。
发展经济学的新阶段
新增长理论、协调失灵与互补性
新结构经济学
方法论:多学科的融合、主流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
8
二、现代发展经济学
(一)1940s末-1970s:结构主义思潮
发展中突出内向发展 国内二元结构问题
(二)1980s-新世纪初:新古典主义
世纪之交:产权改革、行业准入
趣语:“冰棍理论”、“保姆理论”
三、产业发展
产业政策的“林张之争” 分类改革思想
本质:对“两只手”——市场、政府——的认识
第二章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与流派
1
科学理论:历史、逻辑与方法论
2
西方主流发展理论
3
第三世界的发展理论(新马克思 主义学派) 当代中国的发展观点
4
第一节 科学的理论——
历史、逻辑与方法论
一、 西方发展经验:对近现代工业文明史的解读
整体主义方法论 个体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西方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第十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2016)综述(沈越等)/第六
㊃会议综述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十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2016)综述第十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 于2016年10月29-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大会由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C A P E)理事单位主办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承办㊂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㊁研究机构和媒体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年会㊂与会专家围绕七个主题进行交流,并开展了热烈讨论㊂下面从 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 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创新 ㊁ 中国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 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 四个方面对学术观点进行概述㊂一㊁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㊂然而,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还存在基本范畴尚未完全确立㊁理论逻辑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对此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顾海良认为,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时须坚持四个重大原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和人的积极性,防止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㊂北京大学黄桂田认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大都只具有专题研究性质,很多基本概念缺乏科学界定,也未建立起逻辑严密的经济学体系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还任重道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实践提炼成具有严密框架的逻辑体系㊂中国人民大学张宇认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缺少一个核心范畴和基本经济规律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剩余价值规律,但在中国现状下无法做这样的假定㊂有的学者将剩余价值称为公共价值㊁必要价值,这种看法有违马克思主义,并脱离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㊂许多学者围绕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体系提出自己的意见:江西财经大学罗雄飞认为必须摈弃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在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整体性论证,必须充分揭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内在根据和作用机理㊂西北大学吴丰华提出要系统创新政治经济学科学研究,高标准建设政治经济学队伍,打造政治经济学阵地和平台,提升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水平㊂黑龙江大学乔榛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实践,无疑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亟待有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来加以解释,以揭示这一典型事实包含的经济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找到一条新的途径㊂江西财经大学康静萍认为,收入分配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㊂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把收入分配问题置于应有地位,财富平等分配问题应该是今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㊂兰州财经大学张存刚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存在严重的西化倾向,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㊂今后应当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现实指向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指导和服务功能㊂中国人民大学贾根良认为,建立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体系可以借鉴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异端经济学的内容,但中国经济学界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政治经济学都反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许多假定和方法上具有共同性,值得学习和借鉴㊂西方政治经济学反对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而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容忍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值得关注㊂复旦大学张晖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实践需要处理好思想理论向度㊁创新的学术实践活动向度㊁创新的成果表现向度这三个向度㊂他同时指出应该在这三个向度的架构下,检讨传统政治经济学存在的理论功能意识形态化,概念范畴学理阐发教条化,社会主义优越性自我循环论证形式化,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封闭僵化,以及在改641革开放背景下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等问题㊂二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需要有坚实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支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创新也是与会代表十分关心的话题㊂北京工业大学王明友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亟须从市场经济视角深入解读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其中确认‘资本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著作,是一个基本出发点㊂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乐明认为,在马克思生后的众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往往被视作资本主义的史前时期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㊂重商主义时期的扩张㊁危机㊁萧条和周期现象也被视作 一种特殊问题而被排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框架之外,这造成了理论上的断裂㊂南开大学刘凤义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商品进行再认识问题,主张从 形式 和 内容 相区别㊁生产关系的过渡与形成㊁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相互关系,以及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结合思路出发来重新认识这个问题㊂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框架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实现任意给定的计划增长率,政府只需要让第一部类的积累率等于由该增长率目标确定的整个经济的积累率,并保持不变,而让第二部类的积累率随市场的要求自动调整,便可以达到目标㊂北京师范大学李翀介绍了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创新的研究成果:凯恩斯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居主导地位的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其实可以直接从马克思货币理论推导而来,且马克思货币理论比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更加全面㊁更加科学;根据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历史事实所得到的马克思货币理论,能够解释中国的M2和G D P畸高之谜,也可以解释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还是稳定的 百年之谜 ㊂北京师范大学沈越提出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有两种人类历史演进模式,一是采用历史实证方法形成的四形态模式,二是采用政治经济学逻辑演绎方法形成的三形态模式,他认为苏俄马克思主义宣布为教条的五形态模式有违原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亟待去除附加在原马克思主义中的不实之处㊂并认为只有三大形态模式才具有一般性的历史规律性质,按照这一模式,社会主义也是现代市民社会特殊的具体形态㊂河南大学李保民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许兴亚教授的经济观点,认为其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澄清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片面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的新阐释,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正本清源,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探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及其所主张的改革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㊂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发展研究院刘涛认为,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本家不可能放弃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因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劳资冲突是内生的,是不可能消除的㊂三㊁中国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是过去中国经济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㊂如何进一步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尤其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激活中国经济,与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㊂国防大学卢周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是,我们在总体上摆脱了简单两分法,防止了发展路径选择上的片面性,不走极端,选择了一条超越性中间道路㊂其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既不是压制民营经济而抬高国有经济,也不是否定国有经济而走私有化道路㊂北京师范大学张跃通过借鉴20世纪5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改革经验,认为改革必须首先解放思想,依靠精英来推进改革,同时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㊂厦门大学黄冠认为,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是政府过多干预了收入分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放活收入分配环节㊂中国人民大学张弛认为股权激励不是万能的,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实践中,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缺陷和不足,股权激励不仅没有有效地激励国有企业高管,还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㊂四川大学王彬彬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有望能够构建起一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计划经济㊂这种经济以大数据为技术条件㊁平台经济为制度和组织条件,在竞争性领域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㊁国有企业主导运营的互联网平台经济,从而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发挥国家主导作用㊂这既能反映消费者偏好,也能发挥价值规律作用,还有利于实现产业规划引导㊁加强宏观调控监管㊁降低官僚主义成本等综合性目标㊂一些代表从经济学基本观点和原理出发,阐发741‘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期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新观点:中央财经大学林光彬认为市场会自行配置资源的传统说法并不准确,市场不过是商品交易的平台,即聚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平台,并且只是在事后呈现的结果㊂市场上的交易者或行为主体是组织和个人,即政府㊁企业㊁家庭和个人这些主体在配置资源,而不是市场㊂西北大学王津津认为,路径演化的每一阶段均有可能孕育出新的转型路径,只有当各个环节形成匹配合力时,经济转型才能够顺利实现㊂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也是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天津师范大学丁为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发挥工资杠杆作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第二,发挥大型国有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的作用,依托大型国有企业组建和壮大国际化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国际竞争的集团军㊂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郑志国认为,按生产力功能升级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调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任务㊂要完善社会生产目标约束机制,调整由多种产权主体和产权客体组成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健全充分就业制度㊂华东政法大学胡志平认为要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体制改革为关键点,结构改革为重点,社会福利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引领经济新常态㊂南京财经大学张圣兵注意到,在新常态下过去由 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 开始转变为 就业创业支撑经济增长 ㊂他把这一转变态势称为 创业逆袭 ,并认为这已经开始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这种新动力机制最终形成,还必须配合相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㊂四、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2012年以来中国G D P增速降到8%以下,经济增长逐步进入新常态㊂在经济增速下滑态势下,中国经济还出现了产能过剩㊁泡沫增多㊁投资和信用对经济的拉动效应逐渐下降,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㊂与会代表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许多新见解㊂1.新常态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为中国经济提供新动力㊂中南财经大学卢现祥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我国的创新为模仿追赶模式㊂从模仿追赶模式到自主创新模式转换的关键是制度和组织变革㊂两种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是否有知识产权制度;是政府激励还是市场激励;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㊂云南财经大学龚刚认为,当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和经济增长新常态之后,引进技术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自主研发将取代技术引进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的㊁甚至唯一的模式㊂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为自主研发和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福中认为,应当凸显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以缓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㊂应当突出强调技术创新在提高生产率水平方面的促进作用,强调技术创新在评价供给体系质量改善方面的功能㊂山东大学黄凯南在演化经济学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技术与制度共同演化的分析框架,分析了技术与制度二者演化的相互反馈机制㊂他认为二者的互动演化有助于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和主体的学习规则,进而推动技术创新及其扩散过程㊂其中的政策含义是,在产业发展初期应给予创新型企业适度补贴,以提高模仿型企业成本;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政策应该从对创新型行为的激励转向对模仿型行为的激励,以降低模仿成本,推动新技术的扩散㊂陕西师范大学张鹏对制造业中的机器人产业进行论述,提出我国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双重定位,不仅要完成机器人对劳动力的简单替代,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智能机器人,让机器人能够提供个性化或差异化的最终产品和服务㊂2.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问题㊂湖南大学陈乐一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新世纪以来物价波动幅度趋于温和㊂但是,从新世纪以来的各个物价周期来看,这种温和趋势还未成为一种稳定趋势,物价波动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且影响物价波动的因素变得更错综复杂㊂河南师范大学谢超峰对超发的货币失踪之谜提出新的解释,在认定货币是经济体系 内生 的前提下,构建起一个有微观基础支持的模型,通过对全社会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分析,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使超发的货币滞留在流通领域㊂贵州财经大学鲁保林较系统地梳理了关于产能过剩的文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目前已出现整体产能过剩,但通过补短板和输出过剩产能有望将其转化为有效产能㊂化解产能过剩须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既依靠需求扩容来支撑供给增加,又依靠供给调整来适应需求转型㊂中国农业大学王娜认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也体现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关系及其力量对比㊂在经济稳定时期,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不明显,但在危机来临时,产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的利益冲突显现,这会反映在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上,工人力841量的强弱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㊂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㊂南京大学范从来发现,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对低收入者更为有利的共同富裕效应,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没有完全得以实现,先富并不必然能带动后富㊂就此他提出益贫式增长的概念,认为这样的增长既可实现福利共享,又可推动经济发展㊂福州大学周小亮认为,要改善民生,在物质基础上必须构建由自然㊁商品和知识三维财富所组成的民生财富系统㊂促进民生财富结构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与必然选择;完善以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并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优化财富生产的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是全面改善民生的制度基础㊂曲阜师范大学刘刚认为,中国的 半城市化 的积累体制,既是中国高增长的制度基础,也是中国增长质量相对较低的原因㊂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模式将逐步淡出,这也体现了中国体制在提升增长质量㊁完善运行体制方面的制度优势㊂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危旭芳认为,当前应该着力解决 谁来种地 ㊁ 如何种好地 的关键问题,应该从构建新型培育制度体系,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健全职业农民的扶持制度等方面入手,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来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㊂清华大学齐伟认为,员工效用最大化与企业成本最小化决策目标的差异是超时劳动现象产生的根源㊂第二产业及低端服务业存在明显的被动超时劳动,而高端服务业㊁外商投资企业存在明显的劳动抑制现象,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产业转型进程㊂通过调整工资率并采取措施缩短企业的最优劳动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超时劳动现象㊂4.新常态下的国际经济㊂浙江海洋大学李秀辉认为,货币霸权使美国享有国际政治特权,如何处理国际公共物品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公私矛盾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里芬难题,以及应对新兴崛起国的利益诉求等是国际货币体系管理难以回避的问题㊂上海财经大学王宝珠认为,国际贸易㊁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不平等性之间存在交融影响㊂政府应将不同国际经济领域的情况综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审视,为减少某一领域中的国际不平等性须辅之以其他两个领域中的政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㊂复旦大学周文研究非洲能源出口发现,中国与非洲的能源贸易量相对比较低,但却提高了非洲的能源收入,并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能源贸易的垄断㊂在投资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仍是非洲投资的主体,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撤离的基础上进入和增加的,这缓解了西方的撤资对非洲发展的冲击㊂美国纽约理工大学张宇通过分析E S R C报告(2014年),建立起一个中美贸易关系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不断扩张的国家资本主义前景,使美国的焦虑逐渐从学术和理论讨论转变为在所有领域中的忧患㊂美国企图通过政治㊁经济和军事战略来遏制中国,这导致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㊂如果美国放弃一些偏见来看待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并利用贸易关系的互补性,不仅美国的贸易赤字将大大减少,甚至可能扭转趋势,使美中贸易从逆差转向顺差㊂5.关于新常态下的收入分配问题㊂北京师范大学陈济冬认为个体收入㊁政治身份和教育水平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居民的价值观和公平观念㊂收入不平等㊁教育不平等,以及社会身份多元化,会引起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化,这对我国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以及国家㊁社会治理现代化都提出了新的挑战㊂北京师范大学杨澄宇和张昭在综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贫困理论和西方主流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收入导向型多维贫困理论,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 F P S)的数据,发现中国农村存在交叉剥夺和多维贫困现象,个别家庭甚至陷入收入导向型慢性多维贫困㊂该研究成果可供优先识别出处于多重贫困的个体,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㊂(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沈越朗璐璟王丹)(责任编辑:刘新波)(校对:刘洪愧)941‘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期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会议综述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侨商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11月18-19日在北京举行㊂李扬㊁张晓晶㊁史清华㊁都阳㊁R.C.F e e n s t r a㊁李志远㊁余淼杰㊁龙小宁㊁张晓波等9位中外学者共5部论著获得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㊂全国政协㊁教育部㊁中国侨联等有关部委,研究机构㊁高校㊁企业㊁基金会负责人,历届获奖者代表和知名学者约200人出席了此次颁奖典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㊁中国社会科学院㊁北京大学㊁中国人民大学㊁上海交通大学㊁厦门大学㊁华中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的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在论坛发表演讲㊂本次论坛的主题是: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十三五 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㊂会议内容综述包括:一㊁中等收入陷阱形成背景1.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缺陷㊂华中科技大学张建华从创新驱动视角辨析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㊂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陷阱,与其用收入水平的某一阶段或者某一区间去衡量陷阱是否存在,倒不如考虑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㊂中等收入陷阱实质为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的模式无法支持该国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跨越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认为,我国过去经济增长模式粗放,主要依靠消费㊁投资以及出口的拉动,大规模要素投入,以及G D P增长为导向的制度安排㊂而当前我国出现出口负增长㊁投资下降㊁消费下滑,要素投入受限等发展瓶颈,G D P导向制度不能再作为经济发展的依赖对象,因此迫切需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㊂厦门大学龙小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存在着多种制度替代机制,例如产业集群㊁地方政府竞争㊁引进外资等㊂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所需的要素也在急剧改变㊂2.产业效率低下㊂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平指出,中等收入阶段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结构服务化与效率提升不同步㊂现在的增长没有实现中高端的两个伴随,劳动㊁人力资本以及资本均难以深化㊂而且这个阶段为保持增速,使得要素配置扭曲,效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国的资金在国内的回报率远低于国外,大量的资金外流,这一外部冲击打断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㊂我国内部经济对外部风险抵抗力非常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非常不易㊂中国社会科学院都阳认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生产率增长制约:三产的就业需求和供给发生着剧烈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放缓,农业工资和非农工资趋同㊂资源再配置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小,生产率提升困难㊂因此,要改变依靠生产要素积累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代之以经济效率的提升推动经济增长㊂3.社会发展不均,收入分配不合理㊂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指出,在经济步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收入分配制度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很多国家之所以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因为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㊁政府公信力丧失㊁经济调节能力弱化㊂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延兵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教育和医疗供给不足,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原因在于我国地方政府多为生产型地方政府㊂即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同时,诸如教育㊁医疗等很多对短期经济没有促进方面的问题却重视不足㊂二㊁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效率提升1.产业结构升级㊂全国政协常委陈锡文指出,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刻不容缓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现代化进展飞速,而同期农业现051。
经济学史经济思想的演进与影响
经济学史经济思想的演进与影响一、导论经济学史是研究经济思想演进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自古至今,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发展,经济学思想也随之演变。
本文将概述经济学史的主要阶段、思想家及其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古代经济思想的萌芽(公元前400年-公元前14世纪)在古代,从古希腊到中国,经济思想的雏形开始形成。
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以分工为基础的生产组织观念,强调公正的分配和财富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礼记》中也包含了类似的经济思想,强调慎终追远、勤俭持家等价值观。
三、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公元前14世纪-公元5世纪)在这一时期,经济思想逐渐丰富和发展。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
同时,古印度的《阿尔婆希尼亚说经》中也反映了类似的思想,主张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经济繁荣。
四、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公元5世纪-15世纪)中世纪时期,宗教信仰对经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的“乞丐主义”观念强调顺从、禁欲和慈善,反对追求个人物质财富。
然而,在中世纪晚期,经济活动开始复苏,商业贸易的发展也导致了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反思。
五、近代经济思想的崛起(15世纪-18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个人主义逐渐在经济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亚当·斯密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国富论》强调自由市场、分工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对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代其他经济思想家如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李嘉图等也在经济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现代经济思想的发展(19世纪至今)19世纪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引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此外,其他现代经济学派如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等也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七、经济学思想的影响经济学思想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学”的概念演进与内涵变化
“中国经济学”的概念演进与内涵变化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中国经济学概念演进背景 (2)三、中国经济学概念与内涵的变化 (3)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学概念及内涵 (4)2. 改革开放至XX年代的经济学变化 (6)3. XX年代至今的经济学新发展 (7)四、中国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8)1. 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 (10)2. 微观经济行为与制度分析 (11)3. 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12)4.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14)五、中国经济学的方法论变革 (15)1. 传统经济学方法论概述 (17)2. 现代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8)3.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创新实践研究 (19)六、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21)1. 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2)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 (24)3. 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展望 (25)七、结论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览“中国经济学”的概念演进与内涵变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经济学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转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以期为我国经济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传统经济学观念到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形成,探讨中国经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分析中国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市场机制、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在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二、中国经济学概念演进背景中国经济学概念的演进背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经济政策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国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土地、赋税等问题,强调农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演进的读后感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学的演进的读后感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由一系列的学派、理论和历史背景演进而来。
演化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经济学理论,旨在揭示经济演化的本质规律,给经济学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视角。
本文将就经济学的演进和演化经济学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就其进行一些思考总结。
一、经济学的演进经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由亚当史密斯主导的古典经济学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领导着一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政府介入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新理论。
20世纪后半期,新经济学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社会、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因素纳入经济学范畴,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如游戏论、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这些理论为经济学的多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二、演化经济学的兴起演化经济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由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弗朗西斯·克里克、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与凯文·卡罗等人发起,其思想可以表述为:“经济系统是一个演化的生态系统”。
演化经济学的观点是,经济系统的演化类似于动物生态系统的演化,它们都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规律。
三、演化经济学的主要思想1)演化经济学的思想源于进化思想和生物学,认为经济系统具有类似于生物系统的演化思维模式,是以自然选择、遗传变异、适应性进化为核心的演化过程。
2)演化经济学主张从方法论上将经济系统看作一个自然态势,拒绝逻辑演绎、静态均衡等传统观念,强调经济系统的演变过程。
3)演化经济学关注的是复杂的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演化规律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重视金融市场、创新、社会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探究复杂经济系统的基本演化规律。
四、我对演化经济学的思考演化经济学的思想是一种新的研究经济的思考方式,其理论构造和方法论正如一个全新维度的开拓。
我认为,演化经济学对于揭示现代市场经济中大量的问题和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解释经济危机、泡沫破裂等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两次转型的基本结论
中国经济两次转型的基本结论中国经济两次转型的基本结论张建君中国经济的两次转型,创造了两个经济奇迹。
一是从1952-1969年快速建立了国民经济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从农业国家向初步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原子弹成功试爆、卫星上天,确立了中国成为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一切方面独立自主发展的大国国际地位,创造了快速工业化发展的奇迹;二是从1978到现在快速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由落后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创造了快速现代化发展的奇迹。
从1952-2008年中国GDP保持了8.1%的增长率,这56年的经济高速成长证明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成功的;1952年我国GDP 总量只有679亿元,2008年实际超过了77倍,这既有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奠定的坚实经济基础,更是中国转型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奇迹。
中国经济转型的奇迹,在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称赞。
从改革缘起的经济增长主题,到改革探索和体制突破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及不断的改革深化,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道路,成为转型经济的中国模式,成就了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中国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整数关口,意味着已经有三代人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
改革还待大发展,但必要的检点,是更好发展的起点。
为此,有必要对30年的经济转型加以简要的总结。
改革30年,中国不但初步完成了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国奇迹;而且中国经济转型的经济成就令世界注目。
改革转型30年,既要体制改革又要经济增长,按照热若尔·罗兰的话来说:“这一困难可以与飞机飞行中拆换发动机相比”。
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保持在9.8%以上的水平。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8年中国人均GDP再创3000美元的大关;中国人均GDP进入了快速翻倍增长的发展时期。
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一个演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一个演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并构建一个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深入解析路径依赖对产业变迁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该分析框架进行应用,以期为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路径依赖,作为演化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描述了产业或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历史因素、技术锁定、制度惯性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难以改变原有发展路径的现象。
在产业变迁的背景下,路径依赖对于理解产业演进的轨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分析了路径依赖在产业变迁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将路径依赖作为核心变量,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等多个维度对产业变迁进行综合分析。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该分析框架进行应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变迁过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业变迁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深入探讨路径依赖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中国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实践案例,分析如何克服路径依赖的制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本文将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路径依赖在产业变迁中的作用机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
二、理论框架构建在产业变迁的研究中,路径依赖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路径依赖,指的是某一产业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制度设计、技术选择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发展路径,这种路径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自我强化效应,使得产业或系统难以摆脱原有的发展轨迹,即使面临更好的选择也难以改变。
因此,对于路径依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变迁的内在逻辑,也能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一、发展经济学的起源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边缘性分支学科。
就现代经济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同发展中国家的关联而言,发展经济学最紧密,这一点同它的起源及演进历程有关。
二战以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原先遍布亚非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及附属国纷纷独立,形成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摆在这批在政治上赢得独立的不发达国家面前的紧迫任务,是各自应选择什么道路和以何种方式谋求经济上的发展。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如何从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理论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指导,成了战后初期整个经济学界面临的一项任务。
当时的背景是:曾经在古典经济学中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发展理论,被公认为自1850年直到1950年的100年间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失了;而当时现有的经济理论中能够同不发达国家沾上边的所谓“殖民经济学”,不过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者和殖民地官员各种著述的拼凑而已。
这就使得经济学家们不得不考虑开辟出一门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一些出生于殖民地或附属国,但在西方国家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二战结束前已经开始了对本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在战争结束前后意识到欧洲的经济重建时代即将到来,以及新独立的不发达国家将面临紧迫的经济发展问题,因而表现出重振经济发展理论的浓厚兴趣。
此外,部分在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供职的研究者,由于工作性质亦涉足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策问题的探讨。
正是在这三股力量相互交织之下,一门主要研究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崭新的现代经济学分支学科——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初问世,迄今已经整整60年了。
可以把这门学科60年的演进大体上划分为3个阶段。
从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是发展经济学演进的第一阶段。
第二讲:转型理论之一,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演进制度学派
二是“制度经济学”吸纳了“演进经济学” 二是“制度经济学”吸纳了“演进经济学”理论进和方 法 ——演进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非主流分支,在 演进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非主流分支, 演进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非主流分支 20世纪 年代以后,才逐渐受到人 们的重视,特别 世纪80年代以后 们的重视, 世纪 年代以后, 是随着1981年博尔丁的《演化经济学》和1982年尼尔 年博尔丁的《 是随着 年博尔丁的 演化经济学》 年尼尔 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的问世, 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的问世,演化经 济学终于迎来了其理论日趋成熟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转型经济学》第二讲 转型经济学》
转型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 转型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演进 制度学派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演进-制度学派
王景新 二0一0年十月十八日 一 年十月十八日
转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罗兰的《转型与经济 学》“全面介绍了转型经济学的两大基础理论”, 即“华盛顿共识”(P6)和“制度经济学”的 演进和进化博弈(P6)罗兰称“演进-质疑,于是“北 京共识”开始引起普遍关注。 本节主要介绍 华盛顿共识 北京共识” “北京共识” “新制度经济学”(演进—制度学派)
《北京共识》这篇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北京共识》这篇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第一部分,提出了中国力量( 第一部分,提出了中国力量(即中国人习惯 实力” 新物理学”的概念( 的“实力”)的“新物理学”的概念(借用 物理学”来说明新的“中国力量” “物理学”来说明新的“中国力量”的性质 和构成,及其变化) 和构成,及其变化),认为中国正在开创国家 发展的“新道路” 雷默认为, 发展的“新道路”。雷默认为,“根据拥有 多少艘航空母舰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陈 旧的规则来评估中国的实力, 旧的规则来评估中国的实力,会导致极大的 错误估计” 错误估计”。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自经济学的诞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经济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进,也涌现出了多种现代经济理论。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一些现代经济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市场自由主义的思想,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反映农业收益递减法则的土地边际产出理论和厂商利润理论。
这些理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启示。
二、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时期的开始。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并提出了政府干预的需要。
他的辩证观点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阐明了经济活动中的有效需求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点对当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供给学派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孟山都弗里德曼和罗伯特·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供给和供给决定的因素,提出了供给学派的理论。
供给学派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减少政府的干预。
他们强调市场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供给学派的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观点,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出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观点受到了质疑。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在此背景下崛起。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价格粘性和市场失灵,认为虽然市场有时可能自我调节,但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新古典经济学则在供给学派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经济转型_模式、机制与展望
慎重的途径来完成;其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
试验;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以及不断精心 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IF具;其目标是:在保持 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对于中国如何组织这样一 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三个定理:艰苦努力、主 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 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其中。创新和试验是“北京 共识”的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 对,不求统一标准(Joshua Cooper Ramo,2004)。中 国的成功是必然还是偶然?雷默对中国成功经验 的归纳是否全面到位?“北京共识”是否可以移
一78—
万方数据
经济学研究一
为核心的激进方式进行,任何局部或渐进的改革 都难以行的通。但宪政秩序的转轨是一个漫-N:而 痛苦的过程,俄罗斯作为宪政规则转轨和市场取 向改革同步进行的,尽管在短期内受到了很大的 损失,但因其政治制度已过渡到宪政制度,因而 解决了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世界上转型国家的经济 转型还都尚在进行中,所以这两种转型模式孰优 孰劣,严格来说当前还不能轻率地得出结论。毕 竟转型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比较两种转型 方式。一般可以得出,俄罗斯的激进式经济转型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比中国 大得多、所忍受的痛苦也大得多。但经历了10年 的艰难转型后,目前已逐步出现了经济较快发展 的的势头,这表明“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休克 疗法”似乎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而渐进式转型是 随时间收益递减而成本递增。即收益一开始累积 性增加。并把转型成本分摊在一个更-N:的时段 里,进而增强公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支持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进式改革的风险在不断地 累积,潜伏的问题诸如金融改革、贫富差距、社会 矛盾等也日益突出。由此我们必须要分析近三十年 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机制和未来的战略选择。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机制 中国经济经历了28年来的快速发展。国家 GDP总量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至2006年 的209407亿元,经济总量已经位于世界的第四 位,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业绩。但这里似乎存 在一个经济转型的“悖论”,一个方面,中国既没 有好的产权保护和完善的法治化建设,也没有好 的金融体系和商业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已 经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我们在渐进式经济转型的 框架下从以下6个依次递进而又相互依存的条 件来解释这种经济转型的演进机制,同时也为这 个转型的“悖论”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一,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是务实主义者,能 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 在经过十年的文革后,人们迫切需要进行改 革,而此时当权的中央领导的务实作风和敏锐的 开拓思想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邓小平说过,不 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应当说每一次 的思想解放,就把改革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与 领导人的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是求是分不开 的。中国的经济转型的步伐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 素是政治上的可行性。政治上的可行性影响到经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2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十二章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中国经济转型有几个主要的阶段?答: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根据市场化程度的发展状况,中国经济转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3月陈云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计划经济部分、市场调节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确立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对中国经济转型路径选择的理论解读主要有哪些?答: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更加热衷于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提供理论解读,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有以下三种。
我国理论经济学研究2012年的新进展及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_邱海平
发以及我国经济社会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于西 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对政治经济 学有了新的评价,认识到创新经济学理论并创建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紧迫性。
从近几年理论经济学总的学术研究和思想状 况来看,一方面,经济学的大部分研究仍然沿袭着 已有的传统,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整 体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与 转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盲目迷 信和推崇西方经济学的局面开始扭转。第二,政 治经济学的研究进一步活跃,许多理论研究取得 明显进展。第三,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 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已成为真正具有远见的中 国经济学人认同和追求的共同目标。
济。
—9—
经济纵横·2013 年第 2 期
治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人和现象仍然 大量存在,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清晰地认识到,无 论是照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照搬西方经 济学理论,都 无 法 科 学 地 解 释 中 国 道 路 或“中 国 模式”,也 无 法 满 足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客 观 需 要。 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 同时合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以 全球化的当代世界为背景,以我国现代历史和当 代国情为基础,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 践为主要对象,通过概念或范畴的创造、理论的创 新、逻辑体系的构建等方式,努力创建符合科学理 论标准、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虽然实现这一学术目标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明确地意识和确立这一发展目标和方向,无 疑是我国理论经济学的一次伟大觉醒。
二、2012 年我国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在上述总体认识形势下,2012 年我国理论经 济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 一) 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 2012 年以来,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 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 1) 《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 题。如,高峰发表了《论“生产方式”》一文,重新 解读了马克 思 在《资 本 论 》第 一 卷 序 言 中 生 产 方 式的含义,即劳动过程。[1]① 林岗发表了《论 < 资 本论 > 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明确将马 克思在《资 本 论 》第 一 卷 序 言 中 关 于 生 产 方 式 的 含义解释为“生产力”。[2]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资 本论》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仍然没有获得完
经济转型理论发展论文
经济转型理论发展论文摘要:转型经济学(或称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包含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
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形成宏大反差。
关键词:转型经济渐进式演化激进式变革制度变迁一引言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盛洪,1996)。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难说谁是转型经济学家,因为还没有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
关于其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现在构成这一经济学流派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的文献、研究思路来寻找一条线索,理清其脉络。
本文首先介绍转型经济学的内涵,然后简述一下各个学派关于转型经济的理论要点,最后简要回顾中国经济奇迹并作以简要评述。
二转型内涵关于转型概念的懂得,比较经典与广泛的定义是热若尔·罗兰的表述:转型即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或者说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从三个层面上使用转型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种含义是在包含了第一种含义外,还包含那些过去实行广泛管制的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第三钟含义是在前两种懂得基础上还包含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许多人把转型经济学看作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转型懂得成为一种制度的变迁过程,只是描述了转型的一般的特点。
不错,转型的确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但转型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仅依靠制度变迁是不能够真实的描述,更别说来解决这些问题。
鉴于以上理论实践中三个层面使用转型概念的事实,笔者个人比较赞成转型的第一种含义,即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中国经济学”的概念演进与内涵变化
“中国经济学”的概念演进与内涵变化白永秀;赵兴花【期刊名称】《东南学术》【年(卷),期】2024()2【摘要】厘清“中国经济学”的概念演进及内涵变化规律,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经济学”的前提。
学术界对“中国经济学”名词是否合理(1921—1978年)、选择何种含义的“中国经济学”(1978—2012年)和如何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经济学”(2012年至今)进行了讨论,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历史阶段展开,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中国经济学”概念和内涵的变化。
“中国经济学”沿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并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的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三条路径演进,最终形成了三种不同含义的“中国经济学”,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和时代化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学”;以现代西方经济学本土化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继承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合理因素,揭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本土化的“中国经济学”。
【总页数】14页(P97-109)【作者】白永秀;赵兴花【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相关文献】1.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态文明观:产生、演进与时代内涵2.从"天下"到"中国":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现代化"话语内涵的演进——一项概念史的考察4.中国低碳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基于概念内涵、理论演进和路径选择的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学理论演进
市场失灵与新古典理论新发展 内生偏好(演化经济学) 有限理性、一般选择行为(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 完美信息—不完全信息(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 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 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公共经济学) 外部效应(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 不确定性(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演化经济学)
五、以转型求发展
只有在深刻地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理论、能熟练 地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之后 才有可能在研究中将现代经济学法与中国经 济现实更完美地结合起来; 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到现有理论模型与方法的 适用性和局限性; 才有可能在理论上阐释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 达国家的特征事实,进而实现理论上的创新
三、中国经济学转型
转型后期(2010—2020) 现代经济学教育及研究范式均占主导地位 现代经济学相适应的学术制度建设已经完成
三、中国经济学转型
经济学转型的几种表现 从偏重于规范分析,到强调实证分析、强调 规范分析的实证基础 从偏重于生产关系方面,到强调资源配置及 其背后的经济主体选择行为 从偏重于思辨推理(定性分析),到强调数 学分析(定量分析) 从“文字经济学”,到“模型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演进
与中国经济学转型
武汉大学
叶初升
经济学理论演进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经济学转型
转型中的学术焦虑
以转型求发展
一、经济学理论演进
理论既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体系(知识) , 也是把握世界(认识与改造)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经济学 Economics 观念(理论)层面:抽象性、一般性 (Theories)
1926年,R.Fish 提出econometrics 1930年12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成立 1933年学术刊物Econometrica正式出版 “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
计算经济学(Computing Economics) ——进一步与计算机科学结盟(技术化)
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最终还是你们的! ----毛泽东
一、经济学理论演进
经济活动:人的选择行为—需求与供给 目标函数(主观)与约束条件(客观) 数学规划方法;均衡分析 “大萧条”:非完美的现实与均衡破缺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
Equilibrium Individual Activities Long Run Laisser-faire Disequilibrium Whole Economy Short Ru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中国经济问题是否存在特殊性?“特征事实” 需要什么样的分析框架处理这种特殊性?
问题Ⅰ:存在于现实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
策略: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
问题Ⅱ:并存于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
策略:提出新的分析思路和研究范式,创新理论
最根本、最关键的焦虑--方法焦虑
现代方法:真正制约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瓶颈”
五、以转型求发展
变迁:“传统”、“现代”与Biblioteka 后现代”相 交织 西方非主流经济学
与其说是批判现代经济学,不如说是对其反思与扩展
当代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双重任务
扬弃传统范式—低于历史发展水平的追赶
直面现实的理论创新—与历史步伐同行
五、以转型求发展
自主性焦虑和创新焦虑的共同点在于:怎样面对 中国经济问题的特殊性?
三、中国经济学转型
转型初期(1978—1995) 解放思想,批判性地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 传统研究范式占主导地位,但对现实经济活 动的解释力越来越弱 名目繁多、理论混杂的经济学分支
三、中国经济学转型
转型中期(1995—2010) 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转向现代经济学 传统范式的经济学研究有所下降, 现代经济 学研究范式的论文大量出现 开始构建与现代经济学相应的学术制度(成 果发表机制、评价机制、基金课题申报等) 关于中国经济学发展方向的争论(2005)
三、中国经济学转型
1994年、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运用数学方法 的经济学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
运用数学 方法论文 论文总数 25 30 百分比 4% 60%
《经济研究》
运用数学 方法论文 17 126 论文总数 149 156 百分比 11% 80%
1994 2004
1 12
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
五、以转型求发展
当务之急:培育理性精神,强化学习现代经济学研究方 法 两种错误倾向 1.随意生搬硬套 2.空谈经济现象与政策。仅凭观察、直觉,或一些抽 象的理论,按“现象----原因----对策”的套路,没有 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没有严格的论证 在经济学转型中,第1种错误倾向是前向的,是前进过 程中的问题;第2种错误倾向则是后向的,是传统范式 的一种惯性,犯错更容易
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
中国经济学转型中的学术焦虑,它不仅仅反映了社会转 型时期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反映了中国经济学界面对经 济现实的复杂性、面对现代经济学发展潮流的心理冲突, 更反映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 变迁:“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交织
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
经验形象与抽象概念 模糊与精确 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 辨证与解析 唯书唯圣唯上与唯实唯真唯法
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
对于中国的学者来讲,通过低水平重复生产而制造 出大量经济学次品的一个原因,是在经济分析中尤 其是在宏观分析领域经常出现的感受性分析或者散 文式研究风格。这种研究挥洒作者的思想和联想, 但是却缺乏严格界定的概念,论述主题不集中,没 有严格一致的逻辑框架。尽管这种研究也可能包含 某些真知灼见的“一闪念”,但是其对于知识积累、 学术进步是不利的,是严谨的学者所不应提倡的。 ----王诚,《经济研究》副主编
一、经济学理论演进
现实世界:自然与人(社会) 人的经济活动:双重关系
Make cake; Distribute cake
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Adam Simth(1759,1776); Karl Marx(1857,1867)
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学)
Cournot(1838), Walras(1887),Marshall(1890)
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理论发展形态
数理逻辑 (形式化) 计量分析(精确化) 描述现象 (概念化) 揭示关联
普通语义逻辑 (逻辑化)
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经济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古典经济学——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结盟 新古典经济学——进一步与理论数学结盟 (形式化) 计量经济学——进一步与数理统计学结盟(精确化)
1. 2. 3. 4. 5. 形式化的数理逻辑 实证化的计量分析 计算机工具 多学科融合: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 研究趋势:微观、动态、非均衡、演化
三、中国经济学转型
中国经济学转型的三个阶段
转型初期:1978—1995 转型中期:1995—2010 转型后期:2010—2020 (1978—1987) (1988—2000) (2001—2007)
经济现象 Economic Phenomena
经验事实层面:具体性、特殊性
Empirical Facts & Phenomena
一、经济学理论演进
经济学是关于现实经济现象或经济事实的实 证科学,具有(经验的empirical)可证伪 性 社会经济是由成千上万个变量和参数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 非线性的自组织系统 经济学只是在某个特定分析空间中研究经济 问题
创新焦虑 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中国经济实 践发展的步伐 研究和发现中国实践的典型化事实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能为(世界)经济学发展 贡献什么?
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
方法焦虑
在经济学数学化倾向不断彰显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定性分析、 理论思辨等传统思维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处境
经济学的数学化、形式化的倾向是在取消经济学? 构筑和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时将会遇到 的困难 只要熟悉经济史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脉络,只要 逻辑推理严密,没有数学同样可以产出学术创新成 果?
一、经济学理论演进
宏观经济学—宏观变量、目标、政府干预 新古典综合
Samuelson(1947),Modigliani,Tobin,Solow
“滞胀”:新古典复兴
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
经济学理论的反思与融合
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均衡、预期及行为反应、演化)
市场失灵与新古典理论新发展
自主性焦虑 创新焦虑 方法焦虑
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
自主性焦虑
关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前提假设的非现实性问题
现代经济学的客观基础(西方背景)与中国国情、中国经 济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关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 担忧生搬西方经济学,硬套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四、转型中的学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