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设计思路与解题要领

合集下载

全国卷历史41题应试技巧分析

全国卷历史41题应试技巧分析
一轮复习 ——41题主题式题型解题小技巧
• 一、主题陈述型:围绕*****,自行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 二、主题评析/述型
围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常见类型:
• 一、并列式即AB式主题精准型(范围较小、内容具体直 观),其中又可分为限定项时空精准或限定项时空笼统型, 比如: • 1、结合中国近代史,围绕“妇女婚姻观与社会变迁” • 2、结合世界史,围绕“科学与启蒙运动” • 二、并列式即AB式主题笼统型,比如: • 结合世界史,围绕“政治与经济”\“科学与思想” • • • • 三、比较型,比如: 围绕中外政治制度、围绕古代书院教育和现代高等教育 四、单一型,比如: 围绕近代中国婚姻,围绕科举制,围绕抗日战争

•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 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4分) •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 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 的报道上来。(4分) •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 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 日渐丰富。(4分)
• 材料 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求有一定的运输方 式(运输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方式的 革命必定伴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 革命。交通运输一旦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 应,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 作用。 • ——据马克思《资本论》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 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 实依据)。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人民日报》 《红旗》(党报 党刊)、《文汇 报》(综合性日 报) 内容更加丰富, 但依旧政治宣传 方面涉及较多, 娱乐题材缺乏

最新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最新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

(2---3分)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2---3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2 、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注意:(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全国卷文综 历史 41题解体思路

全国卷文综 历史 41题解体思路

③文化:在启蒙运动之前,由于中国古代实行朝贡外交,明清又推行闭关锁国政 策,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限于感性认知,启蒙运动后期开始,西方对中国的认 识逐渐偏于理性。
认识: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不断美 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第二阶段认识:视中国为野蛮、落后的象征。 西方对于中国形象认识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导致: ①经济。在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农业、手 工业、科技的发展仍旧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而西方虽然开辟了新航路, 但依旧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初级阶段。启蒙运动后期开始,随着工业革命 的开展,西方列强积极对外扩张,经济快速发展,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②政治:在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国家大多分崩离析或处于封建 帝制时期,而中国长期统一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从启蒙运动后期开始, 西方主要国家逐步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中国仍旧处于封建专 制制度统治之下。 ③文化:在启蒙运动之前,由于中国古代实行朝贡外交,明清又推行闭关 锁国政策,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限于感性认知,启蒙运动后期开始,材料中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 (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个阶段或两个阶段的认识展开评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解题思路:
一、展示材料中的观点。(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
认识: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 第二阶段认识:视中国为野蛮、落后的象征。
第一步:展示材料中的观点。
观点:应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性进步,否定改革 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2分)
第二步:判断该观点的是非对错。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分)
第三步:用史实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合理之处:认识到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历史性进步。 1、政治上:提出“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文化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高考复习总结: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高考复习总结: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年份卷别试题内容试题设问2010 课标卷恩格斯“历史前提”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 课标卷欧洲崛起的方式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 课标卷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3 课标1卷东汉、唐朝地方行政区划的比较(在两幅图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课标2卷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之比较提取(图片)材料中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2014 课标1卷关于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目录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课标2卷关于世界近代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指出一中一条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2015 课标1卷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课标2卷1950--2008年我们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二、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1.了解试题类型,归类思路,有的放矢纵观近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提升小结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新课标历史高考 五、专题复习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解题思路

新课标历史高考  五、专题复习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解题思路

41题解题思路: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B.自己对材料观点的认识C.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D.总结高考41题评论(评述)题占12分分值,评分标准就一种:SOLO分类评价法。

了解什么是SOLO分类评价法,对试题讲评及学生答题指导很有帮助。

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观点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

比格斯教授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香港从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的学习模式研究。

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理念源于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指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之间的认知水平有质的区别。

比格斯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不仅在总体上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对具体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人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阶段是可以观察到的,因此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他们认为,学习结果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

也就是说,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跃变,学生在对于这一种知识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给予合理的评分。

这个理论与皮亚杰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根据学生总体上的思维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对学生的每个反应进行分类。

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比格斯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各个层次及其表现如下表所示:二、SOLO分类评价法的各个层次及其具体表现: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结合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政治上:清朝中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经济上:经济政策以农为本,统治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农业经 济的发展。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 作答。
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41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要 求比较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中外关联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7年全国卷Ⅲ第40题以“收复台湾”为主题,要求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郑成功收 复台湾促进了国家统一,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8年全国一卷 宋代乡约
图表类材料——数学学科素质[表头、类别、数据 之间关系(比较:差距或趋势)]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1
基本信息判断:时代、国别、阶级、领域等
例题: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 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 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 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 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 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 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2
重要信息搜索:标题、出处、关键词句
例: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式”
讨”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状况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真东渡)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钟表的演变
“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例2,评论史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响〞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 材料中的史实进展评析,史论结合。〕
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观点;
例3,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展探讨,全面考察学生阅 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 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 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 产力的奉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 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此题 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 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 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展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 进展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展修改、补充、否 认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复习: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分析

高考复习: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分析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年份卷别试题内容试题设问2010 课标卷恩格斯“历史前提”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 课标卷欧洲崛起的方式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 课标卷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3 课标1卷东汉、唐朝地方行政区划的比较(在两幅图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课标2卷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之比较提取(图片)材料中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2014 课标1卷关于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目录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课标2卷关于世界近代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指出一中一条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2015 课标1卷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课标2卷1950--2008年我们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二、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1.了解试题类型,归类思路,有的放矢纵观近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提升小结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历史高考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试卷中41 题的认识和解题技巧注意:( 1)议论着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论类着重于表达史实;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此刻以下四个方面:资料开放、问题开放、议论重视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许唯物史观,表示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看法的认识(2) 议论、评论类设问一般含有标记性的词语,答案开放、学生的思想开放。

如:议论、简评、评论、说明、论证、怎样解说、你以为、你的见解、你的看法、怎样理解等解题技巧指导 : 历史人物议论: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立对象( 1)定性议论即整体议论;步骤二:细读资料提炼看法( 2)定量议论,即以史实说明。

在提炼看法的时候必定要做到要言不烦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联合。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重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历史事件或现象议论: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看法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 1)依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议论。

资猜中提炼出来的看法,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看法,表述时用词必定要确立。

比方我以为正确、我( 2)需要联合背景、特色、作用、影响等等,看议论角度。

赞同等。

( 2---3 分)二、解题步骤第二段:史论联合部分( 7---8 分)第一步:完好的阅读资料,提炼看法在这一部分中要修业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看法,尽量要做到史论联合。

提炼看法 ,弄清几个问题:用史实来论证这个看法。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剖析。

议论的客观对象议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有几个看法思路二:外因、外因。

各看法之间是什么关系思路三:国际要素、国内要素。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好、正确的阅读资料,断章取义,随意把资猜中的随意一句话当作题目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系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要论证的看法,致使通盘皆输。

不一样的问题合用不一样的思路,在审题时必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可以想一句写一句。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开放性探究题(全国卷第41题)解题练习【开放性探究题】高考历史的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此类题型须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学问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该题型可分两类: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历史探讨题:观点推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第一类:历史探讨题: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解题基本思路】(1)述: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结论、观点等)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2)评:亮明你的观点即对获得的观点看法,留意要客观、全面(3)论:用史实论证观点,留意要多角度(4)析:一般为分析错因或呼应观点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详细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须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特别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相识。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说明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起先,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猛烈变更。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历史41小题答题技巧课题

历史41小题答题技巧课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测试中,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 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 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 ,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 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特别提示
除了第41题,在第一个大题(40题)、后面的 选做题的某一问也可能会出现评述历史观点类题 ,如果设问是“评析(述)”,分值在10分以 上的(通常是12分),仍按刚才讲41题的方法 去做
例2 2010宁夏第40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 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 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特别注意 如果是“简要评析(述)”,分值在10分以下的要区别 对待。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 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 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 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 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 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 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 、“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 两格。

文综第41题解题思路及方2

文综第41题解题思路及方2
焦作市2014年度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评选审报表
县(市)区、学校博爱县第一中学
姓名
李燕
性别

学校
博爱县第一中学
论文题目
文综第41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主要
内容
结合2013年全国新课标 卷和 卷文综第41题以及其它例题具体说明“地图说明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关注2013年北京文综37题(3)开放性试题的新形式。
县(市)区
教研室
意见
(签字或盖章)
市基础
教研室
意见
(签字或盖章)
备注
焦作市2014年度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论文
文综第41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学校:博爱县第一中学
作者:李燕
联系:
在这里,命题术语又由“说明”变成了“解读”。所谓“解读”就是阅读解释,也就是要求学生解释“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历程。明确题意后,只要按时间先后顺序根据材料列举变化的具体表现(涉及发布者、传播地域、使用范围、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并解释原因即可。
在这里,我强调这仅是文综41题现有题型的一般规律,具体题目还需考生具体分析。高考命题形式在不断创新,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更好把握高考新动向,提高教学、备考的有效性。
一、宽泛性设问
1、设问形式:一般表述为“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答题思路与方法
怎样获取信息:找两幅图的不同点或相同的。
怎样进行说明:回答造成不同点或相同的原因。
3、答题格式:信息一:
说明:
信息二:
说明:
例1:(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原创)传统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 史的开端,这种屈辱直至1949年方才终结。现在有许多人 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使命,它是用侵略的手段来 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 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如果没有鸦片战 争,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英 国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强盗式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 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此,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毋宁 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倒不如说,正是这场战 争使中国开始觉醒,促进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作用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
仅表示 赞同往 往不够

观点缺陷:否认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的存在
2013年以前41题观点论证的程式化
解题要领: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解题三段式——
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论证(论点或角度1—实证;论点或角度2—实证 …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要清晰。) 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民主制度、君主制、骑士制、 贸易科技航海水平以及政 思想文化、开拓精神 治经济军事的全球影响力 内部积淀:欧洲自身文明成果 的逐步积累 外部力量:很大程度上归功 于其他文明成就
西方崛起 的世界历 史地位
一直处以世界领先改变了亚 非拉的封闭落后状态
16世纪之前亚洲引领世界, 19世纪之前欧洲一直落后
评述题两目标:综合的认知力、圆融的思辩力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 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评论对象
观点一
观点二
西方崛起 的时间
西方崛起 的表现 西方崛起 的动因
由希腊罗马经中世纪到文 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到现代世 界霸权的建立是长期的历程
16世纪后加速赶超,19世 纪超过亚洲是突然崛起的
二、2013年41题突变:比较地图,提取信息(限定两 项),加以说明
※(2013全国·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 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 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 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41 12 12
5.05
0.42
比较中获取信息,易——图文转换——是什么 交州—岭南道疆界变化不大
吐蕃、南诏出现
比较中阐释原因,难——新知旧知相融——为什么
※其它答案——
信息:汉代北方地区的州比唐代北方地区的道密集;唐代 北方地区的道比汉代北方地区的州少。 说明:中央集权程度加深;地方控制力减弱;唐代裁撤合并 行政区域,减少了行政支出,缓解经济负担。
※现代京杭大运河格局形成于元朝,与隋朝大运河相比,突出的 变化(限定两项)及其原因。
变化一:从东西南北纵横型改成南北纵向型。中部河道东 移,直接利用黄河夺淮入海一段天然河道,航线取直,航程缩 短;说明:中原的地位下降;东部水量更充沛。 变化二:从以洛阳为中心变为以大都为中心。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方对南方经济上的依赖(南粮北运)。
※下为唐都长安和明朝北京布局图,试比较两图一、图二,提取两 项或更多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示例一: 信息:唐都长安皇宫位于城的东北, 布局异常整齐,形如棋盘; 明朝北 京布局回字形, 皇宫居正中。(4分)说明:唐朝处于中华文化鼎盛时期,政治较清 明,社会较开放;明朝专制主义强化,北京布局体现天人感应,宗法礼制,等级森严, 突出了皇权。(2分) 示例二:信息:唐都长安商业区“市”、市民居住区“坊”彼此区划分明;明朝 北京布局市坊不分。(4分)说明:唐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使城市功能发生变化,早在宋朝市坊制已经崩溃。(2分)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 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 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 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 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 (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 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 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 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中国革命纪录》 孙中山: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观点二: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 有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 ——《孙中山全集》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不必苛求。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 推动民主革命。 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观点一: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史实:外 交上,签定《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外交自 主权。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利用特 权和优势,压制民族工业。殖民主义的掠夺是导致中国近代 贫困落后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历史。 观点二: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促进中国迈 向近代化。史实:首先是使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其次,加 速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经济上,封建经济逐渐解体,商 品经济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发 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造成的影响来看,给中国造成的破 坏是主要的,后果最主要的方面是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和商品市场,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三:认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同时 指出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从辩证的角度分析。
解题技巧:求同、求异、找变化。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 材料一: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材料二:白金汉宫(左)和唐宁 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 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 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12分)
参考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 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 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 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冲击— 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 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 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 第41题设计思路与 解题要领
特点——
通史视野 行文有范
多元同值 逐年有变 采意为宗 刀笔独裁
不变有二:信息多元,选择提取 以史证论,因论据史
一、2013年以前的观点论证三级渐变及程式化
※(2008年宁夏文综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查罗斯福新政, 同时联系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 (4)比较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 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 (6分) 评分说明: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问题。 ①从金融背景的角度说明:例如,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 期不同,或危机阶段和繁荣阶段不同。 ②从贷款性质的角度说明:例如,良性贷款和不良贷款的不同, 或适度贷款和过度贷款的不同。 ③从贷款发放者的角度说明:例如,政府低息房贷和商业房贷 的不同。 考生能从上述三个角度中的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即可得6分; 若考生另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信息:吐蕃、南诏不见于汉代 说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 密切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唐代少数民族政策效果 明显;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缓和民族矛盾。
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 说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信息: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后来演变成行政区 。 说明: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地方与中央关系不断 调整,机构设置随形势而变化)。
※阅读并比较下列西周和战国历史地图两幅图片,从政治格局 变迁角度提取信息(限定两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一:西周时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为天下共主,形成诸侯对周王 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形成七雄并立局面。 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及礼乐制,形成以血缘为基础,等级森严的 宗法礼制社会,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兼并战争 不断。 信息二:西周时期国家很多,周边有许多少数民族,相安无事;战国时 期, 诸侯国减少,众多小民族消失,民族间、国家间筑长城防守,战乱频仍。 说明:西周周边民族弱小且分散,战国时期诸侯相互攻伐,民族融合加强,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十分强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