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材信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年级:小学六年级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全部知识点,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整数的加减法、数字的整除性质、小数的加减乘除、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和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自信心,培养勇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加减乘除2. 整数的加减法3. 数字的整除性质4. 小数的加减乘除5.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三、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结合教材示例,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实际操作、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

四、教学步骤:第一周:1.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2)- 理解分数的概念;- 分数相加和相减的规则;- 分数的化简和通分。

2. 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课时:2)- 分数相乘和相除的规则;- 分数乘除的应用。

第二周:3.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2)- 整数的概念和规则;-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4. 数字的整除性质(课时:2)- 整除、倍数和约数的概念;- 整数的整除性质及应用。

第三周:5.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2)- 小数的概念和位值原则;-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6.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课时:2)- 小数相乘和相除的规则;- 小数乘除的应用。

第四周:7. 图形的平移(课时:2)- 理解图形的平移概念;- 平移的规则和特点;- 平移的实际应用。

8. 图形的旋转和翻折(课时:2)- 理解图形的旋转和翻折概念;- 旋转和翻折的规则和特点;- 旋转和翻折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_2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_2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一、全书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性,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

2.让学生认识复合折线统计图,用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两组数字的变化,利用复合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和基本性质,知道解比例,看量表,理解正比例和负比例的含义,能够判断两个量是正比例还是负比例,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容易应用的问题。

4.通过系统复习,学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小学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圆柱体和圆锥体: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气缸的底部、侧面和高度;知道圆锥体的底部和高度。

2.使学生了解圆柱体的侧向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知道如何计算。

3.使学生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公式计算体积和体积,并回答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4.结合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和估计。

5.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判断推理的能力。

6.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周围事物物理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简单统计:1.使学生认识复合折线统计图,初步了解其特点和作用;制作多张折线统计图时,能够完成画点和连线的工作。

2.让学生根据画出的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3.渗透统计学的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

比例:1、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负比例的含义,正确判断正负比例的数量,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容易应用的问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计算出计划的比例,并根据比例计算出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发。

一般回顾:1.使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关于整数与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简单方程、比率与比例的基本知识,具备进行整数、小数与分数四种运算的能力。

202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课:数与代数(60分钟)1.1 数的大小比较1.2 数的读法与写法1.3 加法与减法1.4 乘法与除法1.5 简单的代数表达式第二课:空间与图形(60分钟)2.1 点、线、面2.2 图形的名称2.3 直线、曲线、线段的比较2.4 直角与直线第三课:数据与统计(60分钟)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2 数据的表达3.3 数据的分析3.4 图表的读取与制作第四课:时间与变化(60分钟)4.1 时间的表示与读法4.2 时钟与日历4.3 时、分、秒的关系4.4 时长的计算与比较第五课:实际问题解决(60分钟)5.1 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5.2 图形的应用5.3 数据的应用5.4 时间与变化的应用第六课:复习与小结(60分钟)6.1 对前五课内容进行复习6.2 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6.3 总结本册内容,进行小结第七课:期末复习(60分钟)7.1 回顾全册内容7.2 强化重要知识点7.3 进行模拟测试题7.4 解答学生提问,澄清疑惑第八课:期末考试(120分钟)8.1 考核本册全部知识点8.2 设置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不同题型8.3 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能力以上是2024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计划,每课时60分钟,共需要155分钟。

计划中安排了一节复习课和一节期末考试,以加强学生对本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同时,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计划中还设置了空间与图形、数据与统计、时间与变化等多个模块,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此教学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百分数(二)1.百分数的应用(二)课题一:利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提问:“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二、新课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

到1999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

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

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

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

小丽存的是“定期—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

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

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

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

小学六年级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精品

小学六年级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精品

十二册第二单元教学总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点;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困生会计算,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简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5、让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选学内容),知道球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时安排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 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策略: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二、导入新课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三、新课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小学数学十二册2单元备课

小学数学十二册2单元备课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2、出示例3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试做。抽生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
板书:侧面积=2∏r×h
=2×3.14×5×15
=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r?
=3.14×5?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难点:推导、理解、应用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具
圆柱的实物与展示图
学具
圆柱的实物与展图
修改与备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
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修改与备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把圆柱侧面沿着它的高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当展开图是个正方形时,说明什么?2、求圆的面积。半径=3厘米周长=37.68
二探究体验:
1、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柱的展开图打开,观察圆柱的表面积是有什么组成的?
≈2080(厘米²)
课题:圆柱的体积
六年级科目:数学第(4)课时主备人:#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例5
教学目标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3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转化运用:练习二1、2、3、4题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案(全)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教案(全)

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教案教学内容负数,比例,圆柱与圆锥,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目标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认识负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复习上册内容:复习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和思考题。

2. 加法:1)十进位与百进位的相加;2)不进位的两位数相加;3)进位的两位数相加;4)进位的三位数相加;5)加法的应用题;6)加法口算练习。

3. 乘法:1)二位数乘一位数;2)两个两位数相乘;3)乘法口诀及乘法口算练习;4)乘法的应用题。

4. 减法:1)借位的两位数相减;2)减法的应用题;3)减法口算练习。

5. 除法:1)二位数除以一位数;2)两位数除以两位数;3)除法口算练习;4)除法的应用题。

三、教学步骤:1. 按照教学顺序,依次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

2. 注重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结合课本中的练习题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置各种类型的应用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5.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解题方法。

2. 课堂演示法:通过课堂上的案例演示和计算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运算方法和过程。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百分数》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百分数》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单元分析教材分析: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折扣、成数、税率、利率这几部分的内容。

百分数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学过百分数的概念和相关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本单元内容充分体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通过教学活动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目标:1、解决“打折”等实际问题,沟通各类百分数问题的联系。

2、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在交流、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树立依法纳税科学理财的意识。

3、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周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解决有关打折、成数、税率及利率方面的问题。

教学难点:利息的计算。

课时安排:1、折扣 1课时2、成数 1课时3、税率 1课时4、利率 1课时5、学会购物 1课时6、生活与百分数 1课时7、单元整理与复习 1课时8、单元检测 1课时第一课时折扣课时( )电()反思()教学内容:第8页“折扣”、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至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二、探索新知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学数学是当前国内最为权威的小学数学教材之一,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写。

第十二册主要涵盖了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内容,包括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百分数、面积和体积等。

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数学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数的四则运算,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 理解和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和百分数的换算。

3. 能够计算和比较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教学时长为一学期,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单元:数与运算(4周)教学内容:数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教学时长:4周第二单元:分数(4周)教学内容: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分数的比较教学时长:4周第三单元:百分数(4周)教学内容:百分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转换、百分数的运算教学时长:4周第四单元:平方数和立方数(2周)教学内容:平方数和立方数的认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教学时长:2周第五单元:面积(4周)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面积的应用教学时长:4周第六单元:体积(4周)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常见图形的体积计算、体积的应用教学时长:4周教学方法和手段: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讨论,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

3.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5.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习题训练,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①V=SH=502.1=105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V=SH=50210=10500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V=SH=0.52,1=1.05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V=SH=0.0052.1=0.0105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一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

对不正确的第①、②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3)做第44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五、作业练习十一的第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

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课题四: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例5,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3—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一个圆柱形物体,一个圆柱形杯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出示练习十一的第3题(可以用卡片或用投影出示):4.5十0.37 0.258 5.8十2.97.29 6.1—4.8 十-2,复习圆柱的体积。

教师: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学生叙述一下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面积高”,即:V=SH.二、新课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达?引导学生根据底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可以知道:S=∏R R,所以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V =∏RRH。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十进位的概念,能够在十以内和百以内进行加减运算。

2. 理解并掌握三位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3.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概念,能够在十以内和百以内进行加减运算。

4. 理解并掌握时钟和日历的读写和计算。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十的整数倍1. 单元名:十的整数倍2. 学时分配:3学时第二单元三位数1. 单元名:三位数2. 学时分配:3学时第三单元百以内加减法1. 单元名:百以内加减法2. 学时分配:5学时第四单元小数的认识和认读1. 单元名:小数的认识和认读2. 学时分配:2学时第五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1. 单元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2. 学时分配:4学时第六单元精通时钟和日历1. 单元名:精通时钟和日历2. 学时分配:3学时教学重点:1. 理解十进位的概念,能够进行十以内和百以内的加减运算。

2. 理解三位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3. 理解小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十以内和百以内的加减运算。

4. 理解时钟和日历的读写和计算。

教学方法:1. 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设计情境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1. 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2. 定期进行阶段性的考试和测评,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本和教辅材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

3. 手工制作教具和教学素材。

4. 教学工具和游戏。

教学安排:第一周:- 学生熟悉并掌握教材内容。

- 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第二周:- 开展十的整数倍的教学。

-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关练习。

第三周:- 开展三位数的教学。

-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关练习。

第四周:- 开展百以内加减法的教学。

-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关练习。

第五周:- 开展小数的认识和认读的教学。

人教版数学下册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的体积》教案

人教版数学下册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的体积》教案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抚州临川第十一小:付胜林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 =Sh)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①V=Sh50×2.1=105(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圆柱2.圆锥二、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编排特点1.教材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具体编排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一)圆柱1.圆柱的认识。

(1)主题图。

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物体的图片,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2)例1。

例1教学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

并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柱的组成,再深入对各个部分的探究。

(3)例2及“做一做”。

例2教学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想像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剪开侧面,通过操作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使学生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做一做”通过让学生制作圆柱,加深对圆柱特征以及圆柱侧面与底面、侧面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圆柱的表面积。

(1)例3。

例3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可将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明确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再指导学生推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其中重点指导如何计算侧面积。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4.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

(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评析: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

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

)1.独立活动,小组讨论各组讨论,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测量手中圆锥的体积。

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2.请学习小组上台汇报把圆锥投入装了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中,求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见下图)3.探究:在打麦场上,有—个近似于圆锥的麦堆,能否用上述方法测量出这堆小麦的体积?(不能)我们能否探索出计算圆锥体积的普遍规律呢? (圆锥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4.猜测:a(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为什么?多媒体显示三个等底等高的圆锥,甲圆锥不变;乙圆锥底不变,高增高;丙圆锥高不变,底变大。

观察它们体积的变化猜想圆锥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b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联系最为密切。

(圆柱体积)为什么?评析: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求生活现实的小麦堆体积,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当学生用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势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一、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1 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看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个课题,你们都能想到些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适机演示各式地图以及某些精密仪器放大的平面图,让学生知道有关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1. 什么是比?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哪些比的比值相等?(1) ﹕ (2)12﹕16 (3) ﹕ (4)4.5﹕2.7 (5)10﹕6 (6)3﹕2二、自主学习新知2 13 14 1 81(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0﹕6 = 4.5﹕2.7 ﹕ = 3﹕2 2.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1)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写出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3.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80﹕2= 200﹕5,并指出像以上三个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式。

4.教师让学生观察比例式,概括出共性,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5.你能把上面的三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吗?为什么?6.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依据是什么?学生完成课本P2“做一做”。

还可以让学生举出比例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刚上课时,同学们一看到本节课的课题就想到了比,现在谁能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1)学生看书自学,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找出黑板上三个比例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2 1 31(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数学第十二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数学第十二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备课用纸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备课用纸一、复习: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8 5.6 +0.9 -31 +74 0 -82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A 、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 、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

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
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3、
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
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球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
培养仔细观察、勤于动手、大胆联想、善于分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单元知识结构图:
特征
长方体(五年级)
圆(六年级上学期)圆柱表面积(侧面积)
学习基础
体积v=sh
圆锥的体积v=1/3sh
等底等高
单元各课时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具体分析附后)
【课时1:圆柱的认识】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
1、
认识到圆柱有两个底面并且是完全相同的圆形。

(会用“底面”正确表述)
2、
认识到圆柱有曲面是圆柱的侧面。

清晰的呈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允许不同的剪法出现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会用“侧面”正确表述)
3、
▲能够简易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理解圆柱底面和侧面的联系。

也就是侧面展开后呈现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4、
认识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明确垂直),知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复习点与点、两平行线间、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教学重点突出策略:
1、
让学生找圆柱实物(有可能会出现不是圆柱的实物)加以比较,感官上刺激形成表象。

2、
让学生看着圆柱实物归纳圆柱的特征,互相补充完善,老师有条理地板书。

设问:(1)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圆柱的侧面会不会是个规则的图形?(要求证明)突出展开图。

(2)圆柱的侧面与底面有什么联系?(要证明)渗透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4、可利用装满牙签的牙签筒让同学观察说出圆柱的高,通过在透视图中画不同的线段理解圆柱的高的意义。

(明确垂直,从直观到抽象)
教学难点具体表现:
难以清晰的呈现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

原因分析: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空间观念未建立(从立体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

解决策略:
1、
▲让学生想办法用实物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撕纸、本子卷、滚动等)。

2、
▲让学生画圆柱的展开图。

【课时2: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
1、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2、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完全的情况)
3、▲掌握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到这些知识的实际例子:如水池的占地面积、易拉罐、油桶、水桶、管道、
油漆桶表面积=2个底面积+侧面积
无盖水桶表面积=1个底面积+侧面积
烟筒表面积=侧面积
解决有关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1)计算制作圆柱实物的用料;(2)需要先算出侧面积或表面积之后在计算价钱等数量(3)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合适的取近似值的方法确定结果。

(4)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5、
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取近似值表示结果。

教学重点突出策略:
1、
复习圆周长和面积的有关计算公式。

为顺利计算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做好铺垫
2、
计算之前写计算公式,多步计算标上小标题。

学会有条理的解题
3、
让学生自己找日常生活中有关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实例。

加深概念理解得以灵活应用
▲(要求中下生学会把公式细化)
例如:s 侧=ch=2∏rh
s=∏r^2=∏*r*r
教学难点具体表现:
1、
不能准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公式能单独背出来但实际计算时用错。

▲例如:圆柱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12厘米,求圆柱的侧面积。

列式8×12
2、
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完全情况下底面积忘记乘以2。

3、
解决实际问题时,后进生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


例如:已知圆柱底面半径2分米,高10分米,求圆柱的表面积。

二、①侧面积:
③表面积:
2*2=4
S 侧=ch
125.6+12.56*2
4*3.14=12.56
2*3.14*2*10
=150.72(平方分米)
12.56*10=125.6
=3.14*40
2*2=4
=125.6(平方分米)
(这也是学生做的,思路3.14*4=12.56 ②底面积:
清晰,解题有条理)
12.56*2=25.12
S底=∏r^2
125.6+25.12=150.72
3.14*2^2
(以上是学生的解题过程,做对了
=3.14*4
但没有条理)
=12.56(平方分米)
原因分析:
1、
圆有关的计算公式不熟练。

2、
不善于先整理解题思路再动笔解题。

3、
有条理的解题习惯没有形成。

解决策略:
巩固圆的有关计算公式;
计算表面积时底面积乘以2用红笔写并用选择正确的列式方法来巩固;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后再列式计算。

要求写小标号、小标题。

(多进行集体面改、优秀作业展览)
【课时4: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
1、
明白圆柱是如何转化成长方体的。

(由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启示、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
▲充分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理解拼成的长方体不管怎样摆放都能得到体积=底面积*高(为什么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
能正确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有条理的解题)
4、
求出体积后,再求物体的重量的实际应用。

1、
用学具拼摆,准确清楚的呈现转化过程。

2、
拼成的长方体不同的摆放,找到每种摆放方法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从而弄清为什么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
出填空题写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等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具体表现:
1、
联想不到圆柱能转化成长方体。

2、
真正理解为什么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
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原因分析:
1、虽然有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基础,但这种形体的转化的实际经验太少。

2、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解决策略:
1、
实际操作。

(人人动手拼)
2、
辨认拼出的不同摆放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得到圆柱=底面积*高
【课时6:圆锥的认识】
1、
认识圆锥(留下影象)。

2、
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

3、
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明确垂直距离),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教学重点突出策略:
1、
看圆锥体实物。

2、
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并展示测量方法。

3、
区别圆锥的高和母线。

【课时7: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具体分析:
1、
通过选择不同组的圆柱和圆锥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有密切的关系。

2、
▲实验证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有密切的关系。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充分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体积。

(有条理的解题)
4、
求出体积后,二次应用时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突出策略:
1、
做实验,亲身体验。

2、
利用判断题强化“等底等高”。

4、
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说解题思路再写小标题解题。

教学难点具体表现:
计算体积时漏乘1/3;计算体积之后二次应用时数量关系不清晰。

原因分析:
1/3未强化;平均分包含除的数量关系不清晰。

解决策略:
1、
设计判断题强化乘以1/3。

2、
专门设计解决体积之后二次应用的数量关系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