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页 1 第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下列词注音: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从而师之:()页 2 第⑥则耻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十年春,齐师伐我:()⑵【之】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③古之学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⑷【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⑸【道】页 3 第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余嘉其能行古道:()⑹【乎】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③固先乎吾:()⑺【于】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翻译: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翻译:(活用:页 4 第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连词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结构性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6. 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8. 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四、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五、文言句式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六、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韩愈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人,他与柳宗元同唐代古人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状语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五、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文言知识点

师说文言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的作者是代著名的家,家韩愈,字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二、文言知识点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2、或不焉,或师焉()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4、今之众人:(古)(今)许多的人。

5、小学而大遗:(古)(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今)不需要。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2)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其出人也远矣()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于1、其皆出于此乎()2、拜送书于庭()3、学于余(耻学于师)()4、于其身也()5、师不必贤于弟子()6、不拘于时()(4)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择师而教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句读之不知()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杳不知其所之也()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0、蚓无爪牙之利()四)、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吾未见其明也()5、小学而大遗()6、位卑则足羞()7、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8、吾从而师之()9、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必修三《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的文言知识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师说》知识点集锦《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整理了《师说》知识点,欢迎学习参考!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文言文知识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1师说文言考点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二、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7、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9、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10、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11、(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及时巩固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记忆尤其如此。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5)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段落结构梳理
第一段:(作用:全文总纲)
总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段:(作用: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第三段:(作用: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孔子从师的行为;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四段:(作用:总结全文)
写作缘由: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二、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说理透辟。

2、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加有力。

3、行文中大量使用对偶与排比句式,增加文章气势。

4、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近年来,随着文言文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研究文言文。

其中,许多人会选择阅读《师说》这本经典的文言文读物,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但是,《师说》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较为复杂,对初学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师说》中的知识点,本文将整理出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并为大家详细讲解。

一、古汉语词汇《师说》中的古汉语词汇较多,初学者需要逐一学习,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例如:1.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指没有,没有了;“初”指开始;“鲜”指难得;“克”指能够;“终”指结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开始的,但很难有完美的结局。

2.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指天下,全国;“知己”指好友;“天涯”指天的边缘,异乡;“比邻”指相邻。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好友在天涯海角,也能互相了解和相互支持。

二、文言文语法1.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中最基本的语法结构。

通常是以“所”为主语、以“之”为宾语的形式出现,例如“所行非吾意,所言非吾心”(《论语·述而》),意为行为与言辞都不是我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修饰主句的从句,表示方式、原因、条件等,通常结构为“以……为……”或“虽……而……”,例如“以毒攻毒”、“虽千万人吾往矣”。

3. 并列句并列句由两个以上的简单句组成,通过连词连接起来,在语法上是平行的关系,例如“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三、文言文常用句式1. 少则得,多则惑此句的意思是,少了解的人容易得到知识,而过分地追求知识却容易迷失方向。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明白一件事情,没有亲身经历,效果不如喜好一件事情的人,而真正享受一件事情的人则最幸福。

四、文言文篇章结构1. 《师说》中大多数文章为议论文,通常按照“明前言,重中点,缓后事”的结构进行组织。

它们通常首先揭示主题,然后给出若干主要观点,最终总结出结论。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考语文《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下列词注音: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从而师之:()⑥则耻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十年春,齐师伐我:()⑵【之】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③古之学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⑷【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⑸【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余嘉其能行古道:()⑹【乎】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③固先乎吾:()⑺【于】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翻译:)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活用:翻译:)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

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

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

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的用来…的传授就谁疑惑跟老师学习在本来跟从以…为师懂得道理学习难道因此无论取独取独超出尚且之(老师)处于…下以…为耻向圣人圣明取独成为大概从疼爱对于以…为耻句末语气词那些的他们的人提宾标志有的不学习学习小的方面明智这、这些以…为耻这类无意义他们近感到羞耻高大谄媚看不起竟然比得上那奇怪固定的以……为师这类贤明同行因此一定比研究罢了喜欢被向赞扬古代的从师之道赠送【知识点】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

(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

5.孔子师郯子。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二)之
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
6.郯子之徒。

(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

(的)
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
11.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
(三)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4.而耻学于师。

(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向)
(四)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对)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在,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4.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五)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六)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学习)
5.齐师伐我。

(军队)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
2.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四)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

(履行,实行)
3.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4.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5.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五)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再,又)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
5.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
(六)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
(七)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规律)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传统)
3.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
6.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方法)
7.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8.废先王之道。

(治国策略)
(八)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理解)
六、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七、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省略句)
4.吾从(之)而师之。

(省略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6.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7.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10.不拘于时。

(被动句)
八、其他重点词语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自己)
4.小学而大遗(丢弃)
5.士大夫之族(类)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8.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九、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