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职称统一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职称统一考试《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甲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试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古代汉语常识;二是古文阅读实践。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包括古汉语工具书使用以及文字、词汇、语法、古书注解、修辞、音韵和诗词格律等有关知识。
古文阅读实践方面包括古文阅读、古文标点和古文今译等。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常识
要求考生了解常用的古汉语工具书使用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等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说明有关文选中的语言现象;要求考生掌握古书注解和诗词格律的有关常识。
第一章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字书的汉字排列法和古代的注音法。
(二)懂得反切的原理。
(三)了解一些常用工具书的名称、特点、作者、成书朝代、编制体例和使用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字书的汉字排列法
音序排列法、部首和笔画排列法和号码排列法。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和叶音法。
(三)常用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说文解字》、《经籍纂沽》、《十三经索引》以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字书的汉字排列法,一些常用工具书的名称、特点、作者、成书朝代、编制体例和使用方法。
2、领会:古代的注音方法(反切、直音、叶音)。
第二章文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六书”的含义。
(二)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形体构造的方法。
(三)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
(四)能辨认常见的异体字,正确理解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
二、考试内容:
(一)“六书”与汉字形体构造
1、汉字字形与字义关系密切。
“六书”名称及定义。
2、与汉字结构有关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二)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l、形声字六种主要结构形式和一些特殊形式。
2、汉字的两种部首:文字学原则部首和检字法原则部首。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
1、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2、汉字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二是笔势。
(四)异体字和繁简字
1、异体字的定义。
异体字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异体字。
2、繁简字的定义。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应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l、识记:“六书”定义、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
2、领会:与汉字结构有关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形声字六种主要结构形式和一些特殊形式。
汉字的两种部首:文字学原则部首和检字法原则部首。
3、应用:分析常用的汉字属于哪一种结构。
分析形声字的结构。
辨识常见的异体字和通假字。
第三章词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能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了解探求本义的方法以及词义引申的类型和方式。
(三)掌握“古今词义不同辨析”和“词的本义探求”中一些常用词的古今义和本义。
二、考试内容: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基本相同、完全不同以及同中有异。
2、同中有异的辨析:从词义范围上说,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
从词义色彩上说,有褒贬与轻重的不同。
3、其他有关词义的一些问题:古代多单音节词,不应以现代双音节词去解释。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的定义。
2、探索本义的方法:从分析字形入手,用语言资料证实。
3、词的引申义的定义。
4、引申义的种类: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5、词义引申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2、领会: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
词义褒贬和轻重的变化。
引申义的种类。
词义引申的规律。
3、应用:能辨识汉语常识、精读篇目和“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中出现的一些常用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能区别汉语常识、精读篇目和“词的本义探求”中出现的一些常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能根据字形探索一些常用词的本义。
第四章语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词类活用的类型及其相互区别。
(二)掌握古汉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等句式特点及其主要类型。
(三)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能正确解释句子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二、考试内容:
(一)词类的活用
1、词类活用的定义。
2、词类活用的主要类型: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3、词类活用的辨识。
(二)古汉语的词序
1、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用代词复指前置、代词宾语“是”直接前置。
2、古代动量表示法。
(三)古汉语的判断句
1、什么是判断句。
2、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3、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
4、判断句的活用。
(四)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什么叫被动。
2、被动关系表示法的两种类型:意念表示法(没有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和结构表示法(被动句式)。
3、古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和被字句。
4、被动句式的识别。
(五)副词
1、程度副词:少稍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弟、直) 独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盖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
6、表敬副词:请幸谨敬惠辱窃忝猥伏
(六)代词
1、人称代词:我吾余予朕汝(女) 尔若而乃之其
2、指示代词:是此斯兹彼夫之其若然尔焉诸
3、疑问代词: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
4、无定代词:或莫
5、辅助性代词:者所
(七)介词和连词
1、于
2、以
3、为
4、与
5、而
6、则、然则
7、虽、虽然
8、然、然而
9、之
(八)语气词
1、也
2、矣
3、乎、与、邪
4、哉
5、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被动关系表示法的两种类型。
古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
2、领会:古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
3、应用:能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能区分宾语前置的不同类型。
能分辨“是”的指示代词用法和判断词用法。
能识别被动句式。
能掌握和说明常用虚词的词性、意义或用法。
第五章修辞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
二、考试内容:
1、引用;
2、譬喻;
3、代称;
4、并提;
5、互文;
6、夸饰;
7、倒置;
8、委婉;
9、省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
2、应用:能识辨不同的修辞方式。
第六章音韵知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及其代表音系。
(二)辨认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
(三)了解中古“三十六字母”和“五音”、“七音”。
(四)理解和识别古音通假,了解“破读”和“如字”。
(五)识记一些特殊词语的读音。
二、考试内容:
(一)汉语语音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1、上古音: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2、中古音:六朝到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隋朝陆法言的《切韵》音系为代表。
3、近古音: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4、现代音:“五四”以后,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为代表。
(二)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
(三)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五音”和“七音”
(四)中古的四声:平、上、去、入。
中古四声向现代普通话四声演变: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
(五)上古音的声母
1、上古的唇音只有重唇帮涝并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
2、上古的舌音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彻澄娘。
(六)古音通假
1、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的假借)与本有其字的“通假”。
2、“通假”的条件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七)“破读”与“如字”
1、“破读”与“如字”的含义。
2、“破读”大多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变读为去声。
(八)一些特殊词语的读音(国名、族名、地名和人名姓氏)。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及其代表音系。
“三十六字母”的名称和发音部位。
“破读”、“如字”的含义及“破读”的方法。
一些特殊词语的读音。
2、领会:中古四声及其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对应关系。
上古音声母“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
3、应用:能识辨常识中和精读篇目中出现的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
能识辨常用的通假字。
第七章诗词格律(这一章内容对应考中级职称者不你要求)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近体诗、古体诗的含义及它们的区别。
(二)了解近体诗押韵规则及其依据的韵书。
(三)掌握近体诗常见的平仄格式、“粘”“对”规则和“拗救”规则。
(四)掌握近体诗对仗的特点。
(五)了解“词调”、“词牌”和“词谱”的含义。
二、考试内容:
(一)近体诗、古体诗的含义
(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不同地方
l、句数固定;
2、押韵严格;
3、讲究平仄;
4、要求对仗。
(三)近体诗押韵规则
l、一般只押平声。
2、不能“出韵”,即韵脚必须用同一个韵中的字。
3、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双句押韵。
(四)近体诗押韵依据“平水韵”,也就是一百零六韵。
(五)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1、仄起仄收式;
2、仄起平收式;
3、平起仄收式;
4、平起平收式。
(六)近体诗的“粘”“对”和“拗救”
(七)近体诗的对仗
1、近体诗的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
2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借对和流水对。
(八)词调、词牌和词谱的含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近体诗、古体诗的含义及它们的区别。
平水韵即一百零六韵。
词调、词牌和词谱的含义。
2、领会:近体诗押韵规则。
近体诗的“粘”“对”。
近体诗的对仗。
3、应用:能说明近体诗(包括教材内和教材外的)平仄格式和“拗救”情况。
能指出近体诗的韵脚和对仗联。
第八章古书的注解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注中“传”、“笺”、“疏”等注解方法。
了解《十三经》的具体篇目。
(二)掌握常用的注解术语。
(三)熟悉、掌握和理解指定教材中引自《十三经注疏》的《诗经·鄘
风·相鼠》中的一段文字。
二、考试内容:
(一)古注中“传”、“笺”、“疏”等的具体含义
(二)《十三经》的具体篇目
(二)古书注解常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
7、“衍文”、“夺字”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传”、“笺”、“疏”的具体含义。
《十三经》的具体篇目。
2、领会:古书注解常用的术语所表示的作用。
3、应用:能读懂与〈诗经·鄘风·相鼠〉中的一段文字类似的古注。
(这一章中“应用”要求仅对应考高级职称者而言)
第二部分古文阅读实践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文中的异体字和通假字。
(二)掌握常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能分析文中的语法和修辞现象。
(四)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考试内容:
文选精读篇目如下:
1、蝜蝂传(柳宗元)
2、桃花源记(陶渊明)
3、巫山、巫峡(《水经注》)
4、钴姆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5、岳阳楼记(范仲淹)
6、游天都(徐宏祖)
7、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8、齐桓公伐楚(《左传》)
9、鞌之战(《左传》)
10、子产论尹何为邑(《左传》)
l1、句践灭吴(《国语》)
12、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13、燕昭王求士(《战国策》)
14、鸿门宴(《史记》)
15、孙膑(《史记》)
16、西门豹治邺(《史记》)
17、《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18、论贵粟疏(晁错)
19、报任安书(司马迁)
20、出师表(诸葛亮)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2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3、子路从而后(《论语》)
24、逍遥游(《庄子》)
25、秋水(《庄子》)
26、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27、许行(《孟子》)
28、劝学(节录)(《荀子》)
29、天论(节录)(《荀子》)
30、五蠹(节录)(《韩非子》)
*3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32、渡荆门送别(李白)
*33、商山早行(温庭筠)
*34、晚晴(李商隐)
*35、孤桐(王安石)
*36、阁夜(杜甫)
*37、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38、新城道中(苏轼)
*39、夜泊水村(陆游)
*40余年四十六人峡忽复二十三年感怀赋长句(陆游)
(高级职称精读篇目共40篇。
中级职称精读篇目共30篇,打*号者不在内。
)
以上篇目必须熟读成诵,对文中的字、词、句的解释要落实,能解释文章中的每个词语,能用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中的句子,并能运用有关常识说明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现象。
理解、消化教材中就古书标点问题所举的例子,掌握古书句读的有关知识。
阅读文选考试内容以精读篇目为主,为了能更好地考察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适当补充一些指定教材中和教材以外的难度相当的文言
材料,要求能将这些材料加上现代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应考高级职称者,精读篇目之外的比例略高一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l、识记:文中的异体字和通假字。
2、领会:文中的常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常识“古书的标点问题”中的例证。
3、应用:能分析文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标点和翻译难度相当的精读篇目之外的文言材料。
乙、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本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把《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更具体地展示出来,使应考者和考试命题者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要求可遵循。
本考试大纲将考核目标标准化,提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来对考试内容的能力程度的要求加以规范。
因此,本大纲不仅对各部分考试内容的考核目的提出了总的要求,而且尽可能地将能力
层次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考核点。
“识记”、“领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之间具有递进包孕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包含着前者的要求。
这三个层次的含义是:
1.识记:能够记住大纲所规定的有关章节的知识点上的相关内容,包括名称、概念、知识的含义,能够认识和复述。
2.领会:在识记基础上,能正确掌握有关概念,原理之间的区别和
联系,鉴别不同情况下对这些概念,原理等的不同表述,并能用另一种
表达方式(例如学员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有关的概念与原理。
3.应用: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简单运用”是要求能对有关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辨别、解释或举例说明;“综合运用”是要求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对相关的语言材料,或从整体,或从局部进行分析、比较、描写或评改。
二、关于教材
《古代汉语》(修订本)郭锡良主编,1999年,商务印书馆。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一)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的考核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来组配试卷。
1.关于试题中各部分内容的比例
试题的内容应有较广的覆盖面,同时又要使重点部分占有较大分量。
中级职称的试卷中文字、词汇、语法方面的试题不少于60%,高级职称的试卷也以文字、词汇、语法为重点,同时诗词格律和古书注解方面的内容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2、关于考核目标的赋分方案
考核目标的三个方面,在试题中赋分比例大致可为:识记20%,领会25%,简单应用30%,综合应用25%。
3、关于难易度
试题的难易程度要有坡度,宜将试题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等,
它们在试题中的比重可掌握在2:3:3:2的尺度上。
(二)关于题型
本课程试卷中常用的通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解释词语题,翻译句子题,简答题,阅读测试题,综合测试题等。
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看本大纲“题型举例”部分。
(三)本课程考试时间:
中级职称为120分钟,高级职称为150分钟。
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丙、题型举例
本大纲设计了《古代汉语》试题八种类型,其中前六种可用于中、高两级职称应考,后两种加用于高级职称应考。
各种题型举例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姜氏何厌之有”中“厌”的意思指( )
A、厌倦
B、厌恶
C、满足
D、吃饱
2、下列词语属于双声连绵词的是( )
A、蹉跎
B、参差
C、崔嵬
D、彷徨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结论填在每小题中的横线上)
1、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下字取
和,合成被注字的音。
2、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到 ,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三、释词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如果是通假字,先写出本字,解释词义。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2、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 )。
(二)说明下列划线词语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1、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但: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
四、翻译句子: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五、简答题:(准确简明地回答问题)
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两个“美”的用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2、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空物照裹叔
六、阅读测试题:(给下面这段文章标上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
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
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
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
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涂其体被濡
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1)在原文加上标点
(2)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七、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所有的正确答案,并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各句中,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 )、( )
A、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B、何由知吾可也?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姜氏何厌之有?
2、古书注解中用作声训的术语是( )、( )、( )、()
A、谓之
B、读若
C、读为
D、之为言
八、综合测试题:(下面有两部分题,根据各自的要求回答问题
(一)请给下面这首七言律诗标上平仄(平用—,仄用∣)。
若有拗救请在诗句下指明(拗用·,救用~),并在诗句下指出它的押韵处(用△)和对仗联(用〓〓〓〓)。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陆游·夜泊水村)
(二)阅读下面《诗·邶风·泉水》的注解文字,标上正确的标点,并划出《传》的内容(用————)和《经典释文》的注文(用~~~~)。
(《泉水》,卫女思归也。
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
)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须漕卫邑也笺云自卫而来所经邑故又思之O漕音曹〔疏〕传须漕卫0正义曰庸云以庐于漕漕是卫邑须与漕连明
亦卫邑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写除也笺云既不得归宁且欲乘车出游以除我忧〔疏〕笺既不至我忧0正义曰以此不得归宁而出游不过出国故言且出游竹竿不见答故以出游为归是以彼笼云适异国而不见答其除此忧维有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