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杀伤武器:战国时弩箭射程达600米?
中国古代的弩真的很厉害吗?它的威力有多大?
中国古代的弩真的很厉害吗?它的威力有多大?说句让我们很自豪的话,中国的弩真的很厉害,可以说在1450年以前,中国的弩箭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弩箭之一(公元900年左右,中亚出现的复合弩为历史当时最大的)。
弩箭在中国的起源很早,目前出土最早的弩机,是在战国早期铸造的青铜弩机。
在战国时,七雄中数韩国弩箭为天下之最,当时有“天下劲弩皆出自韩”一说。
而各国对于弩箭的运用,也是给予了高度重视。
根据《六韬·武韬》的描述,战国时期的一个万人军,弓弩的比例要占去四成,而摆大阵的前五排远程部队,皆是手持劲弩的勇士。
在秦将蒙恬驱逐匈奴时,机动性较差的秦军就借助河套地区复杂的地势利用弩箭的射程优势驱逐了精于骑射的匈奴大军700多里。
而根据兵马俑中出图的弩机来看,弩箭在古典中国军队的装备量中绝不只是文字虚构的,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在随后而来的汉帝国中,弩箭扮演者冷兵器之王的角色,因为早期骑兵对匈奴作战的劣势,使得以步兵为主的汉帝国格外重视远程兵种的作战能力,因此弩箭发展到汉代,便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
首先是汉奴在战国弩的基础上增添了“郭”这个结构,所谓“郭”,就是弩机盒,他可以减少弩机零件的磨损,并且方便弩机拆卸更换。
再其次,就是望山刻度的精确化,不同的刻度下和弩箭尖以及目标连成的直线,可以精确打击距离不同的敌人。
因为瞄准的精确化和便捷化,汉军步兵有了更充分的时间来训练近战技巧,以便于在短兵交接时可以杀死敌人。
在汉将李陵战败被俘之前,李陵以五千步军配以长枪劲弩,愣是多次击退几万万匈奴大军,最后因为弹尽粮绝,而又未至汉地,终于不得已投降了匈奴。
三国时期,占据益州的蜀汉政权因为人口处于劣势,故而对远程兵器的要求就要高出许多。
汉丞相诸葛亮先后研发出了强弩和连弩(不是明代的那种杠杆连弩),也算是成功的对魏军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即使到了南北朝期间,具装甲胄兴起,不过厚重的甲胄,并没有阻挡了弩箭前进的步伐,一时间,中国的弩箭走向了两个极端。
冷兵器时代的武器之王——弩
冷兵器时代的武器之王——弩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也是多种多样,矛、锤、弓、弩、鞭、锏、剑、戟、刀、枪、等诸多兵器,然而众多兵器排行中,弩可谓排名第一。
固打仗的时候,有强兵硬弩之说。
可见弩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弩区别于弓,弓需要强大的臂力,而弩只需要上弦就可以了。
易上手、操作简单;固定的床弩或者手拿的弩机,稳定性比较强,瞄准的精确度比较高;可以连发的弩机更是增加了杀伤力和火力覆盖面积;单兵作战手拿弩机,在战斗中更是增加了士兵的战斗力。
弩根据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单人使用的手持弩和攻城和守城用的强弩。
弩最早相传为皇帝所造,不需要强大的人力,劲大射程远,多用于捕猎。
此时的弩应该是比较简单的,略区别于弓。
而到了春秋时期,弩已经成为了常见的兵器在使用,还做为战略的物资。
到了战国时期弩在军事应用中更是广泛使用,这时候的弩可以射程在100步,马陵之战,孙膑就以“万弩俱发”的突袭形式,战胜了庞涓的大军。
到了战国晚期已经发展到可以射程到600步了。
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弩更是可以肯定,战车上已经配备了硬弩,更是增加了机动性。
到了汉代,弩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更是提高了弩的命中率。
汉朝名将李广,在对匈奴对战中更是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使用弩射杀敌方将领,扭转了战局,此时的弩射程已经可以达到了400米。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更是改进了连弩,史称“诸葛连弩”,可以一次性发射10支箭。
后期再弩的改进中更是对射程的要求,逐渐弩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宋代,弩床的发展已经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步枪。
宋氏记载,宋辽两国交战,辽将萧挞凛被宋军用床弩以400米开外的距离给射杀掉了,威慑三军。
根据宋史记载床弩最大的射程有1500米。
直到明朝火器得到了发展,明朝时期更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只用火器的战略部队,明朝后期更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火器。
火器的射程和威力逐渐超过了弩,弩逐渐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
现代弩成为了景区、猎场和射击场、俱乐部等场所的娱乐设施和射击比赛的专业设施。
中国古代的杀伤武器:战国时弩箭射程达600米?
中国古代的杀伤武器:战国时弩箭射程达600米?中国古代兵器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非弩莫属。
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弩的记忆却又是最浅的。
今人几乎无法说出弩的使用方法,对弩的威力更是知之甚少。
其实,历史上汉匈厮杀,宋金对抗,弩的影子都若隐若现。
那么,弩到底何时诞生?威力几何?又为何被淘汰出局?天下劲弩皆从韩出弩,是一种由弓演变而来带有控弦装置并可以延迟发射的远程武器。
汉代的《说文》曰:“弩,弓有臂者”;《释名》称“弩,怒也,有势怒也”,意思就是弩是一种带有机具且威力大于一般弓的武器,所射出的箭有怒不可犯之势。
其实,我们的先民们在射箭时很自然地感到在引弓时,既要用力拉弓,又要用眼瞄准,很容易因为双手抖动而不能射中,于是就在弓上加个木臂,在木臂上安个“机”,这样原始的弩就出现了。
与弓相比,弩有很大优势,一是增加了延时装置,用弩机牙扣住弓弦,伺机扣动扳机即可发射,二是增加了瞄准装置的望山,有了规定发射方向的箭槽,大大提高了命中精度,三是弩不只靠臂力,还可以用脚踏等方式增加拉力,有的大型弩还可借助机械设备张弦,弩也因此可分为臂张弩、蹶张弩和腰开弩等几种。
弩的优长是操作方便,一般人很容易上手。
不过弩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是张弩比张弓慢,不够灵活;其次是弩的力量越强,张弩等准备发射的过程也相应加长。
虽如此,在弩出现的早期,这些缺陷表现得还不突出,因为当时军队的主力是目标庞大的战车,这正是为强弩设计的好靶子。
当各国军队中都普遍装备了强弩后,传统的战车无法与之抗衡,这也成为战车被淘汰的要因。
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目前尚无确切的结论,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用骨片制成的弩机。
在古籍和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商代用弩的记录,但那时用的是木弩,直到春秋时期,铜弩机出现,弩才逐步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而真正在军队中大量装备弩,是在战国时期。
除了先前提到的齐国,韩国也是弩兵强国。
韩国曾装备威力强大用脚踏张的弩,文献中曾记载:韩国的劲弩能射到600步之外,难怪纵横家苏秦有言“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秦始皇陵发现强大劲弩射程可达800米可击穿10mm厚钢板
秦始皇陵发现强大劲弩射程可达800米可击穿10mm厚钢板
秦始皇陵自从1980年被考古发掘之后,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逐一浮现出水面,无数的青铜器皿、兵马俑坑、彩绘陶俑、百戏俑无被发掘出来,为世人展示出千年前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旷世霸业雄风。
然而秦始皇陵为世人展现出来的不仅有古代的伟大文物,还有那些中古古代科学的结晶。
昔日,秦始皇嬴政,南征北战,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从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强大劲弩就可以看出,千年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高超,这些劲弩的材质取自坚韧的山桑,性能以及使用寿命都非常之久。
据科学家们研究表示,这些劲弩的射程竟然长达800米,张力超过700斤,已经不是人类的手臂能够拉开的地步了,估计需要脚踏式的发射装置才能触发。
秦始皇陵发现的强大劲弩为考古工作展开了一丝困阻,因为陵墓中的机关劲弩通过机关,将箭矢连接起来,再逐一发射,威力巨大,连现代的10mm厚钢板都能射穿。
更别为了对抗盗墓贼,说许多陵墓中的机关箭矢常常带有剧毒。
一旦,考古工作者贸然进入墓穴内部,那么威力巨大的箭矢会让考古工作者的性命受到严重威胁。
不过时至今日,虽然大量的文化古物被发掘出来,但是这些只是秦始皇陵的凤毛麟角,由于现在文物保存技术的不完善,使得考古挖掘工作进度一直处于非常缓慢的地步。
新中国唯一挖掘的帝陵就是明神宗的定陵,结果所有的宝贝保存下来的屈指可数,在墓穴里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一遇到空气立马氧化发黑腐败,令人痛心疾首。
史书记载骊山始皇陵里用水银模拟长江黄河和满天星斗,用鲸鱼油做长明灯,更难想象的是以当时的科技和产能竟然能做出这样庞大的工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当真绝伦。
统治天空几千年的最强冷兵器中国弩
统治天空几千年的最强冷兵器中国弩弩,这种冷兵器时代杀伤力最强的远射兵器,一次次穿过时间的长河,向今人遥遥致意。
公元前483年的一天,越国首都会稽来了一位叫陈音的射士。
陈音的家在楚国的郢都,与会稽远隔数千里。
是什么驱使他离家舍业呢?原来是越王勾践的召唤。
勾践要完成灭亡吴国的夙愿。
十年光阴荏苒,沧海桑田。
勾践依然会在饭前尝尝苦胆,但是越国早已不是那个据守在会稽山上朝不保夕的国家了。
被夫差放归故国后,勾践的政治生命只剩下唯一的目标:灭吴雪耻。
在充实经济,繁衍人口之后,勾践的下一步计划是整顿越国的军队。
他找来大夫文种商议:“我要将毁灭的大雨浇在吴国头上。
如果是水战,就得造船;如果要在陆地上行军,就得乘战车。
但是我听说,车船的便利都比不上一种叫弩的兵器。
不知爱卿有没有专精于弩射的人才呢?”——史书《吴越春秋》里这样记载。
大夫文种就找来了陈音。
面对孜孜以求的勾践,陈音展现了关于弩的历史知识:“弩是怎么来的呢?起初,古孝子不忍父母尸体被吃掉,制造了驱赶鸟兽的弹弓;之后,黄帝把弓弦绷在木材上制成弓,削尖木棒制成箭,凭借它慑服了炎帝,打垮了蚩尤,威震天下。
战争频仍诸侯相争,光靠弓箭不能征服敌国了。
此时,楚琴氏横空出世。
他‘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
那弩射出的弓箭,百发百中,禽鸟来不及飞掉,野兽来不及逃跑;那弩瞄准的东西,没有不死的。
”还是《吴越春秋》,向我们再现了陈音这一生动的解说。
勾践按捺不住兴奋的情绪:“陈先生,训练士兵射击的重任,就要托付给您了。
”三个月后,教习完毕;五年之后,勾践在笠泽之战中大败吴军,拉开了灭吴的大幕。
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料想,在灭吴和北上争霸的越国军队中,弩这种新型远射兵器,一定发挥了某种非对称优势。
如陈音所言,弩的前身是弓。
那么,弩与弓相比,又做了哪些技术革新,使得它掀起了一场装备革命,极大改变了战场的面貌呢?据杨泓先生的《古兵器论丛》记述,近年来,在四川、河北、河南、湖南地区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弩机。
历史解密兵马俑陪葬坑内的弓弩,射程竟然远强于热武器
兵马俑陪葬坑内的弓弩,射程竟然远强于热武器弓弩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弓弩的威力远强于其他国家,在兵马俑中发现的弓弩,其威力竟然强于现代步枪?据专家分析称,近来发现的弓弩射程竟是AK47的两倍?秦朝的兵力还是很强大的。
2000多年前,战国七雄争霸,当时最先进的冷兵器就是比弩。
在秦始皇兵马俑坑考古发掘,已经出现过上百件弓弩。
但最近,考古专家们兴奋的是,一个保存最完整的弩的出现,尤其是弓弩上“檠”的发现,以前在各类史书上见过,现在终于出现实物,更是破解了历史之谜。
2009年,秦陵博物院开始对秦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每次成果的出现,都备受关注。
近日,又一重大成果出现——最完整的弓弩亮相。
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考古领队申茂盛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弓弩是前几天刚清理出来的,位于一件陶俑的身上,应该是供该陶俑使用。
他说,现已发现上百件弓弩,但这件保存最为完好,弓弦、弓背、弩机等均轮廓鲜明、保存较好。
其中,弓背弯曲长度145厘米,弓弦长度130厘米左右,弓弦的直径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非编织物。
据推测,弓弦的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
其中弩机是青铜所做,目前还埋在土里未清理完。
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对弓弩进行一点一滴的清理。
考古人员根据出土的弓弩,绘制出弓弩的复原图,可以一睹弓弩的模样。
除发现最为完整的弓弩外,申茂盛说,价值最大的就是首次明确了弓弩上的“檠”(qíng),“檠”以前只在史书上记载过,从来没有明确过其实物到底是啥。
而此次檠的发现,对研究当时弓弩的保护、运输等都有很大作用。
申茂盛说,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弓弩常有发现,但对其结构的认识,众说纷纭,尤其是“檠”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檠”是弩的辅助杆,但这样会把弓弩固定死,后来这种说法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说是“韬”(装弓弩的袋子)的撑木,但是韬比弓弩大很多,檠的作用不应该与韬有关。
但檠到底是何作用,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谜团。
申茂盛告诉华商报记者,此次他们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在对弓弩进行清理时,惊喜地在每根檠木上都发现了三个等距离小孔,直径在0.6厘米,小孔应该是用来穿绳子的,这样檠的作用也就解开了。
弓弩:冷兵器时代的“马克沁”,使用最长久的武器之一
弓弩:冷兵器时代的“马克沁”,使用最长久的武器之一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人力因素相差不大的古代,古人早已发现了兵器是左右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竭尽智慧发明改进自己的武器。
在李连杰主演的大片电影《英雄》中,大家或许没有忘记那铺天盖地而又令人生畏的箭雨。
下面,小编就介绍一件历史上使用最为悠久的古代兵器之一:弓弩。
弓弩是弓箭的改进型,其原型就是弓箭。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
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
后羿射九曜的传说,向来脍炙人口,这也是关于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广告。
作为一种作战武器,弓弩既适用于单人作战,更适用于集团军式作战。
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
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
最早出现的是弓,那时候还没有弩的存在,后来中国战国时期发明了弓弩。
弓弩,是古代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弓弩的射程区别在于弓是人力发射,人能把弓拉开多大,是人力决定的,射程取决于弓的好坏和人力道大小。
弩是机械力发射,人只负责瞄准,力量相对固定。
一般来说,弩的射程是弓的2倍左右。
弓弩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凭借弓弩打败了北方的胡人,秦国也正是凭借重装弩机手打败了六国军队,弩机赋予他们超强的远程打击能力,类似于当今美国提出的不接触战争。
试想当年长平之战,强盛一时的赵国军队就败于秦军的弓弩之下,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死于弓弩之下,可以说弓弩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汉对强弩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弩身上又添了刻度,使弩拥有了稳定的弹道参照,且随着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对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强了。
划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 370公斤,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有效射程超过500米,可惜由于实用性不如臂张和踏张,汉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
到了叁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对抗魏国的强大骑兵,便制成了俗称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时一种主将战车,后代指将军之意。
战国时期的兵器剑与弩的较量
战国时期的兵器剑与弩的较量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兵器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剑与弩作为当时主要的冷兵器之一,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剑和弩两个方面,探讨战国时期的兵器剑与弩的较量。
一、剑的崛起剑作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近身格斗兵器之一,因其使用灵活、攻防能力强等特点备受青睐。
相比长矛、戟等长兵器,剑的使用更加灵活多变,可以在狭小地形中灵活挥舞,对敌人进行快速、准确的攻击。
此外,剑制作工艺也逐渐提升,剑身利刃锋利,材质坚固,使得剑在战争中的威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战场上,剑常常被士兵们用于单兵作战和近战格斗,特别是在野战中,士兵们常常面对敌军的近身进攻,剑的快速刺杀能力成为了保护自身的利器。
剑术的训练也成为士兵必备的技能之一,不仅需要掌握剑的基本使用方法,还需要具备灵活的身法和快速的应答能力。
二、弩的崛起与剑不同的是,弩是一种远程攻击兵器,弩箭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战国时期的弩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弩身采用精细的木材和金属制作,弩箭则采用精选的木材和金属箭头,使得弩的射击准确度和杀伤力大幅提升。
弩的装填速度也在战国时期得到了改进,弩上的弦轮结构能够快速拉紧弩弦,使得射击速度大幅增加。
这使得弩在远距离作战中,可以对敌军实施集中爆发,给予敌军造成巨大压力。
弩术的训练同样成为战国时期士兵训练的重点之一。
弩箭的射击精准度和射击速度的要求,使得士兵们不仅需要具备稳定的射击姿势,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剑与弩的较量剑与弩在战国时期的较量,无论是从近身格斗还是远程射击方面,都展现出了各自的优势。
剑灵活、攻防能力强,在近身作战中更加适用。
而弩射程远、杀伤力大,对敌军形成威慑和压制。
这种差异使得在不同战场、不同作战环境中,士兵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何种兵器。
在实际战斗中,剑与弩常常相辅相成。
弩作为远程攻击武器,可以先行对敌军进行压制,削弱其战斗力,然后利用剑进行近身格斗,确保最终胜利。
而在防守战中,弩可以对敌军进行远距离射击,抵挡其攻势,剑则可以被用于当敌军接近时进行防御和反击。
不要夸张秦弩:古代百斤弩有效射程仅50步
不要夸张秦弩:古代百斤弩有效射程仅50步专家称秦朝强弩射程2倍于AK47步枪2000多年前,战国七雄争霸,当时最先进的冷兵器莫过于弓弩。
在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中,也多次出现过上百件弓弩。
但近日,令考古专家兴奋的是,一件保存最为完整的弓弩破土而出,尤其是弓弩上“檠”的发现,以前只见诸史书,现在终于出现了实物,更是破解了历史谜团。
据介绍,当时的弓弩也分很多种,按照张弓方式,弓弩分为三种:蹶张(手足并用张弦),腰引(身体平坐地上,弓弩放平,双脚蹬弓干,腰上挂钩钩弦,靠腰和手足三种合力拉弦),擎张(主要是靠人的手力和臂力开弓)。
当时的弓弩射程有多远?秦俑博物馆原馆长、“秦俑之父”袁仲一曾告诉华商报记者,有的强弩最远能射七八百米。
弱弩有效射程一般在百米左右。
袁仲一说,是不是强弩,主要看弓背的硬度,硬度越大射程越远。
至于秦国弓弩是否在当时最先进,袁仲一说,当时各国的弓弩都差不多,秦国的胜利主要还是在于作战勇猛。
据专家介绍,强弩射程800米,是苏制AK47步枪40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的两倍。
(首次用最大射程去比有效射程不合理,其次AK47的有效射程也没有400米)古代强弩的射程不等于有效杀伤距离最大射程,有效射程,精确射程都是不同的概念。
强弩虽然有数百米射程,但并不代表,它就可以杀伤数百米外的敌人。
弩者,怒也,怒而击之。
击力毋增加,而制弩之法有增加。
冲斗弩制挂口长不过七寸,力不过百五六十斤,弩箭重不过二钱,五十步发,准而有力,远难命中。
今弩制,挂口长九寸或九寸半至一尺者,力有三百斤或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者,弩箭重三钱至四钱,百步能命中,其技不减于弓也。
如弓力四五十斤,用箭有五六钱,何也?因弓矢之长,引弓拉满,以至于彀,又加射者撒放之力,故箭发百步能杀敌者,此也。
然而世之习弓矢者,比比皆是,计百千中未必得一精巧者。
其技至难也。
故阮子曰:“世多善弩而拙于弓,弓无法准,故任巧由意,弩有法准,故易有善。
”今蹶张弩,有力则能挽,下士亦可习,如法上射,朝习可以暮成,雨露无妨。
为什么战国的弩能射600步?明朝的弩箭只能射50步
为什么战国的弩能射600步?明朝的弩箭只能射50
步
本文导读:
首先对比一下两者之间步的区别,秦汉时期以六尺为步,一尺大概长23厘米左右,而隋唐以后就以5尺为步,一尺大约30厘米。
而根据历代尺长计算表示,秦朝是138厘米,明朝是150厘米左右。
而此时换算一下就是秦朝的弩箭可以射出828米,而明朝的是75米,首先此时对比就显示出明朝因为武器逐渐被火铳替代,而元朝时期的禁弩政策更是让弩逐渐的退出了主流武器。
再看看实际数字的出入,虽说战国时期韩国的弩箭可以射600步,但是那也只是一些大力士才可以,普通士兵的话也是就400多步远远不到600步,而战国时期的策士一个比一个能忽悠,不包括其中有水分。
而明朝时期就特别重火器,明朝的火铳射程180米,佛朗机炮有效射程就高达500米,所以此时明朝的火器是远超战国的,但是青铜弩机在元代的时候就失传了,而明朝的弩箭一般都是仿制前朝的弩箭,所以明朝弩箭衰败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就是人的体力,现在的人背个几十斤的东西走两步都是大喘气的,但是古人的体力就比现在人好很多。
而且古
人当兵的几乎就是苦练力气,不然上战场就是死,而明朝时期重用火器,所以对自身力量就慢慢的放松了,而拉弓射箭基本上就退出了军事史。
体质和武器都在大大的下降,所以明朝的弩箭不如战国时期的弩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战国的弩箭可以射600米,小编这里还是有点小怀疑的。
战国强弩能射600步,而明朝的弩只有50步,背后的原因太现实了
战国强弩能射600步,而明朝的弩只有50步,背后的原因太现实了现在存下来的历史书籍有很多,其实是不太真实的,我们除了看书学的知识之外,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来积极思考,尽信书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说我们可能,查阅书籍知道在明朝的时候强弩的射程只有50步,而在战国时期的记载竟然就有600步,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怎么可能说越往后发展反而说射程越来越近了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战国时强弩能射600步,但明朝时只能射出50步,原因竟在这。
我们知道古代里面经常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而在战争里面冲锋陷阵的永远都是士兵们,他们并不像我们儿时打架那样赤膊上身,每个人手中也全部都拿有武器。
而且那个时候的战争也不像我们现在的战争这样全部都是用枪炮,那个时候他们手中的兵器大多都是冷兵器。
在战场里面我们知道士兵中所拿的武器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也能够看出武器对当初士兵的重要性。
一些王侯在进行反叛的时候。
《史记》曾记述项羽对阵刘邦时,提出对砍决斗。
刘邦笑着说:“我愿意斗智,不想斗力。
”然后楚汉两军壮士单挑……“项王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羽“伏弩”的射刘邦就留下了一个历史典故:霸王硬上弓。
力能举鼎的项羽可以硬上弓。
其他人呢?史料显示,无论直立式还是后坐式,都要弓弩手的双臂、双手、双腿、双脚以腰部为轴,借助全身力量上弓。
硬弓才能射得更远!而最为知名的秦弩,需多人以700多公斤拉力才能绞动上弓,射程达860多米。
明朝的弩射程不止50步,明朝时期的强弩射程在150步左右,秦朝时的强弩射程则是200步左右。
由于明朝人身高比秦朝时期高大,一步的距离大约在0.81*2=1.62米,秦朝时候大约是69.6*2=1.392米,折算下来实际上距离大约都在200~250米左右。
这是配备给弩兵的标准单兵武器!倒不是说不能继续增加威力,只是再增加威力必然需要更大的开弓力气,这基本上已经达到单兵开弓的极限了。
中国古代最强兵器:2000年前就已出现射程高达600米
中国古代最强兵器:2000年前就已出现射程高达600米一般来说,大家通常印象里的大秦帝国,是依赖弓弩完成了对六国的征服。
但实际上根据考古资料和兵马俑的兵种组成来看,秦人并不依赖远程杀伤,反而使用大规模的冲击步兵作为决胜力量。
真正对弩臂指使,倚之为肱股的,是与秦军神似而迥异的后继者——汉军。
图为后世所画飞将军李广,民间有俗语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卫尉张蓦、郎中令李广率兵攻击匈奴左贤王部。
互相交手几次后,匈奴凭借人数优势的4万骑兵将冒进的李广所部四千人包围。
在敌众我寡的险恶局势面前,李广不慌不忙,命令部下组成圆阵据守。
在强弩的不断射击下,匈奴骑兵数次冲击汉军阵列未果,转而使用弓箭消耗汉军,使汉军遭受了大量伤亡。
这时,李广命令弓弩手停止射击,假装箭矢耗尽,吸引求胜心切的匈奴骑兵靠近。
等匈奴骑兵中计后,上好箭矢的强弩箭如雨下,几名匈奴裨将被李广亲自使用大黄弩射杀,其余匈奴骑兵也死伤惨重,士气大挫,只能暂缓攻势。
第二天匈奴重整兵力再次进攻时,张蓦所部万余骑兵已经到达接应李广。
左贤王见难以取胜, 只得解开包围狼狈北撤。
图为后世仿制的大黄弩上弦姿态。
这场战役中不难看出,弩,尤其是弓力在十石(约合现代300千克)以上, 射程可达600米的大黄弩,正是整场战役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兵器。
汉军对弩的依赖和重视,从各类出土文书中可见一斑:尹湾汉墓《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中,武库储备各类步弩526526件,步骑弓仅有弩总数的七分之一,合计77521张,而居延汉简中各式步弩则占全部武器存量的三分之二,足以证明汉军步兵编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图为居延汉简实物,这类文献的出土为后世研究当时军制提供了巨大帮助。
由于弩兵编制的扩大和弩的大量使用,汉军设置了对普通士兵进行射击训练的职业教官,称之为弩师,并将弩兵独立编属于撅张士、射士、迹射士等基层步兵材官。
还设置了诸如强弩将军、强弩司马、强弩都尉这样的专业指挥人员。
穿越万年的远程兵器——弓弩
穿越万年的远程兵器——弓弩电影《英雄》中,一排排弓弩手万箭齐发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古代战争中,弓箭是远程攻击的主要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对弓的制造有了比较科学的规范。
据其记载,制弓需要“干、角、筋、胶、丝、漆”六种基本材料,称之为“六材”,书中对每种材料的选用及弓的制作工艺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一般一张弓从选材到制作完成,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古代贵族将门的男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六艺”,其中的“射”指的就是射箭,足见当时人们对这一技能的重视。
我国历史上的英雄都曾有着高超的操弓武艺。
如《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三国演义》中辕门射戟的吕布,《东周列国志》中百步穿杨的楚国将领养由基等。
草原民族则把弓箭的火力和马匹的机动性高度结合起来,形成了如同后世装甲部队一般的战斗洪流,横扫万里而罕逢敌手——蒙古和满清所使用的蒙古弓和清弓,便是他们赖以取胜的主要兵器。
弩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有的还有简易的瞄准装置,其射程可以达到惊人的600米。
弩产生于弓之后,据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推断,最早的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希腊。
而在国内,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善射的“琴氏”在弓的基础上发明了弩。
弩在中国也被称作窝弓,西方称之为十字弓。
最为著名的是诸葛连弩。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称作元戎弩。
据《魏氏春秋》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类似于现代武器中的远程火箭炮连发的构思。
这种连发弩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尽管很多人都曾宣称复原、制作了诸葛连弩,但由于缺乏古人的实物乃至图像等方面的物证,诸葛连弩的具体情形至今仍是个谜。
极其依赖兵器的宋朝还发展出了变态级的“床弩”。
在公元1004年的澶州之战中,辽军将领萧挞凛就是被澶州城上的宋军发射的床弩射杀的。
有种说法是萧挞凛被射穿后还被钉在地上,从床弩的威力推断,这个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
弩是冷兵器时代最为实用的兵器「原创」
弩是冷兵器时代最为实用的兵器「原创」
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冷兵器中最具杀伤力,最为实用,及最能与现代兵器接轨的一种武器。
它单独运用是一件暗杀神器,组合起来,又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克制骑兵。
弩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是比较低的。
我认为它是冷兵器时代里,最能和热兵器接轨的一种武器,而且,它的使用者不用什么技术含量,也不挑身体条件,只要眼神好就行了,所以,是很低的门槛,在当时来说,弩又是带高科技性质的兵器。
而且,弩,这种无声武器,直到今天,仍然被现代化军队中的特种兵所使用。
弩的特点一是射程远。
强弩的射程达到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
弩的特点二是命中率高。
弩其实就是强化版的弓箭,可以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射,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
弩的特点三是可以同时发射几枝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
所以,弩比弓更实用。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弩有:
一、汉代的大黄弩,史记中“李广列传”中就有李广持大黄弩射敌将的记载。
据后世的考证估算,它的射程能达到四百米左右。
二、诸葛连弩:也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然后失传。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强大,矢可入榆木半杆。
号称威力强于汉代大黄,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为宋军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明朝的强弩不过能射50步远,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强弩却能射600步?
明朝的强弩不过能射50步远,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强弩却能射
600步?
泻药,弓箭的射程达到数百米,是很正常的
本题目前回答多言之左右,不能解答问题。
题主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天工开物的弩箭射程记载比弓箭要近,以及战国弓是不是真的比明朝的弓射的远。
首先,天工开物所记载的弩箭区别于弓箭用的箭,通常弩箭要比弓箭短,以发挥弩的特长。
那么,发射飞行的物体,在受力同等的情况下通常符合越小越轻速度越快,但是飞行距离会受损。
举个例子,投掷标枪的时候,如果换成筷子,初速肯定会很高,但可能只能飞几米。
而如果换成铁棍子,质量又会过大,可能也只有几米距离。
所以,弩箭的射程很短,但是在有效射程里,速度很快,穿透力很强!但是超过了距离,就会很快衰减,失去威力了。
第二个问题,参考上一点,天工开物记载的是有效射程,很可能是平射,即弓为二百步,弩为五十步。
而战国策记载的六百步很可能是极限射程,也就是只观察落点,不考虑威力和飞行,采用抛射的形式。
例如当今土耳其的飞弓竞赛,只为射远。
同时,加之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步的定义不同,自然描述有所不同了。
不过有些朋友所说,对于弓能能射这么远感到不合常理,未免有些小瞧弓箭了!
配图为比较接近弩箭的短箭与普通箭的对比
补充一下,土耳其飞弓竞赛的成绩通常都在八百米以上,这个是有录像裁判证实的,只是所用箭为特制飞箭,而我想古时候弓箭作为生产工具,很可能能达到这个射程。
再补充一下,这里所说的弩为手弩,不包括蹶张弩,神臂弩等。
中国史上的冷兵器(三)
中国史上的冷兵器(三)中国史上的冷兵器(三)老木匠发表于 2009-10-6 1:52:00射远类兵器虽然在演义小说中的作战描写大多是将对将、兵对兵的格斗,但实际上这种作战方式远非普遍现象。
大多数的古代作战是依靠射远武器进行的,贴身肉搏只是在作战的最后关头采用。
古代军队装备的射远武器主要可分为弓、弩、投枪、砲几大类。
弓箭弓箭是远古人类的伟大发明,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箭镞是在山西峙峪文化遗址发现的,距今已有两万八千多年。
由于在这个遗址发现了至少120匹野马和88匹野驴的遗骸,所以考古学家们把这里的古人类称之为“猎马人”。
可见原始弓箭已足以使古人可以猎杀飞奔的野马、野驴。
弓箭使我们的祖先掌握了一种不仰仗大自然的工具,大大增强了人类的自信,这在“后羿射日”的著名神话里得到了鲜明的反映。
弓箭以后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要射远武器。
据儒家经典《周礼》的说法,西周时期的弓箭已经有了很多种类。
“王弓”和“弧弓”,是用来作战的,可以射穿皮甲;“夾弓”、“庾弓”,是用来打猎的;“唐弓”、“大弓”是以来学射的。
箭也分成6种:“枉矢”、“絜矢”是可以带火种的火箭,用来守城和车战;“杀矢”、“鍭矢”是用来打猎的;“矰矢”、“茀矢”可以“弋射”(在箭后拖一根细绳),用来射鸟的;“恒矢”、“痺矢”是多用途的箭。
而当时的弓是一种复合弓。
据《考工记》,当时的制造弓的工艺很复杂,材料要用干、角、筋、胶、丝、漆“六材”。
弓身基本材料为干,也有7种可供选择,最好的是用柘木,其次可以用檍、桑,最差的是竹片。
制作时,冬天采干,春天浸角,夏天治筋,秋天用胶将这3种材料合成弓身(弓身中部为干,两头用牛角加强,外附以牛筋),然后再上漆。
最好的弓这个过程要多次反复,“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諸侯,合七而成规;大夫,合五而成规;士,合三而成规”。
据说当时的弓分成3种尺寸,上制为6尺6寸,中制为6尺3寸,下制为6尺。
从商周遗址出土的大量的箭镞实物来看,也确实证明上述记载不虚。
战国弩的原理
战国弩的原理
弩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远程武器,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武器之
一。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弩的发展变得更加完善,成为另一种重要武器。
今天,我们知道,战国弩作为一种有效的远程武器,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和射程,被誉为“攻城利器”,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国弩的原理是建立在弹道学的基础上的,它的发展有赖于于中国古人对弹道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战国弩的机构结构和原理都基本保持不变,它的结构由木质架子、弓弦、弓箭、弩矢和弩箭发射装置组成。
弩矢发射装置由木质架子组成,两侧设有弩弦,其中一侧设有弓弦,另一侧设有弩箭发射装置,当弩弦拉伸时,弓弦也随之拉伸,弩箭发射装置接触弓箭,产生的冲力使弩箭发射出去,飞行到远处的目标。
另外,战国弩的射程也得益于当时的弩箭制作技术。
当时的弩箭制作技术非常先进,采用的是精心制作的弩箭,比如采用锋利的箭头,以及木质箭身,使得弩箭更加坚硬,能够发射更远。
此外,战国弩的杀伤力也得益于当时的弩弦材料。
当时的弩弦材料是用牛腰骨做成的,它具有极强的抗张力和伸缩性,
可以产生巨大的冲力,使得弩箭发射出去时具有极高的速度和威力,从而达到有效的杀伤力。
总的来说,战国弩的发展建立在弹道学的基础上,它的机构结构和原理都基本保持不变,而它的射程和杀伤力则得益于当时的弩箭制作技术和弩弦材料。
战国弩的出现,为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为中国古代战争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战为武,兵马俑中展现的大秦兵器
秦战为武,兵马俑中展现的大秦兵器
秦弩:秦弩制造的如同现在的自动步枪一样精密。
它既可以延时发射,也可以精确瞄准,和只靠臂力拉弦的弓不同。
规模宏大的一号俑坑,每个步兵都“背负矢箙,手持弓努”;二号俑坑还专门有一个弩兵队列。
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两种,小者射程为150米,大者可达900米,比战国时著名的韩弩六百步抑或过之。
秦弩手的上弦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轻装弩手,他在一号坑主阵之前,身上没有甲衣的防护。
用三段连射的方式摧敌前锋,灭敌锐气。
由于侧重于机动,所以他们上弦时只能蹬弓于地立直弩臂,俯身拉弦。
而二号坑的重装弩手都是跪于地,他们上弦的时候,如果起身拉弦即浪费时间,又碍人视线,更会破坏阵形,造成混乱。
铜镞:在二号俑坑还发现一处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
较其它铜镞一倍。
这不仅是秦俑坑也是兵器史上发现型号最大的铜镞。
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铜镞,除有一支双翼镞外,其余都是三棱镞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镞。
剑:已出土19把青铜剑,其经过铬盐氧化处理现在依旧坚硬锋利。
正常长度基本在81--94.4cm之间,分为佩剑和兵剑两种。
金钩:便于推杀和钩杀的短兵器。
矛:刺兵器,由矛头和矛柄、镦组成。
长铍:铍的首和剑相似,长约30厘米,装有长约3米的柄,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
殳:无刃兵器,为国军仪仗队配备。
弯刀: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是一种砍、钩两用的兵器。
从秦诵坑的出土情况看,秦军的近战武器有长柄的戈、矛、戟,还有某些过了时的镖、钺等等。
中国古代战争使用的弓箭威力有多大?看完惊呆了
中国古代战争使用的弓箭威力有多大?看完惊呆了以前通常以为古代的弓箭的射程也就150米左右(受到局座在某7套节目中言论影响一直是这么以为的)。
后来得知古代欧洲闻名的英国长弓的射程的确是150米至180米。
但中国自汉代以后一直使用的都是反曲复合弓,威力和同期欧洲皮弹弓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知道为什么匈奴突厥蒙古渣游牧到了欧洲就进入屠幼模式了吧,古典时代科技点的根本不一样)。
以下是实测报告(宋代工艺的反曲弓威力实测)08年刚开始玩复合弓的时候,尝试过一次极限远射,不考虑精度,不考虑对弓片的损伤,不考虑箭的损伤。
当时使用的器材是8斗拉力,拉距27寸,箭是最有利射程的羽翎箭,45度抛射角。
考虑到重量,配了个最轻的自制铝合金箭头,箭羽用的是分量最轻的真羽,箭杆的碳纤维上还喷了一层PTFE的涂料。
试射地点是魔都浦东的滴水湖,靠近海边,有大块的滩涂。
顺风状态下,测试的结果是1143米。
(用博士能激光测距仪分3次测距的,可能会有偏差,但是不会超过10%)。
当然,完美的状态良好的天气射是能射到一千多米,但有效杀伤也就在600米左右(无甲目标300米内被射中主躯干绝对贯穿不用想)。
如果是面对重甲步兵,可能有效杀伤力也就在300米至250米之内。
但仍然要超过150米这个射程的概念。
更何况,古代实战用的弓,拉力几乎都是在一石以上的。
(弓箭还有个好处就是不受管制,威力还比手枪强。
以后麻麻再也不用关心我的指甲刀了)弓片没事,但是弓弦有点变松了,箭太轻了,紧一紧就好了。
古代实战也不会无脑远射,太伤弓箭了。
基本都是面对500--300米的最远射程齐射。
中国冷兵器欧亚大陆称王实测弓箭威力和铁甲防御军迷常争得面红耳赤:霍去病的骠骑军能不能狂虐凯撒的罗马方阵?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如果遇到的是盛唐时期的陌刀步兵团,会不会被砍得七零八落?像这些臆想的穿越战争,答案肯定无解的。
今天我们来点实在的,复原几种颇具代表性的冷兵器,来一场面对面的PK。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杀伤武器:战国时弩箭射程达600米?
中国古代兵器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非弩莫属。
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弩的记忆却又是最浅的。
今人几乎无法说出弩的使用方法,对弩的威力更是知之甚少。
其实,历史上汉匈厮杀,宋金对抗,弩的影子都若隐若现。
那么,弩到底何时诞生?威力几何?又为何被淘汰出局?
天下劲弩皆从韩出
弩,是一种由弓演变而来带有控弦装置并可以延迟发射的远程武器。
汉代的《说文》曰:“弩,弓有臂者”;《释名》称“弩,怒也,有势怒也”,意思就是弩是一种带有机具且威力大于一般弓的武器,所射出的箭有怒不可犯之势。
其实,我们的先民们在射箭时很自然地感到在引弓时,既要用力拉弓,又要用眼瞄准,很容易因为双手抖动而不能射中,于是就在弓上加个木臂,在木臂上安个“机”,这样原始的弩就出现了。
与弓相比,弩有很大优势,一是增加了延时装置,用弩机牙扣住弓弦,伺机扣动扳机即可发射,二是增加了瞄准装置的望山,有了规定发射方向的箭槽,大大提高了命中精度,三是弩不只靠臂力,还可以用脚踏等方式增加拉力,有的大型弩还可借助机械设备张弦,弩也因此可分为臂张弩、蹶张弩和腰开弩等几种。
弩的优长是操作方便,一般人很容易上手。
不过弩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是张弩比张弓慢,不够灵活;其次是弩的力量越强,张弩等准备发射的过程也相应加长。
虽如此,在弩出现的早期,这些缺陷表现得还不突出,因为当时军队的主力是目标庞大的战车,这正是为强弩设计的好靶子。
当各国军队中都普遍装备了强弩后,传统的战车无法与之抗衡,这也成为战车被淘汰的要因。
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目前尚无确切的结论,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用骨片制成的弩机。
在古籍和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商代用弩的记录,但那时用的是木弩,直到春秋时期,铜弩机出现,弩才逐步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而真正在军队中大量装备弩,是在战国时期。
除了先前提到的齐国,韩国也是弩兵强国。
韩国曾装备威力强大用脚踏张的弩,文献中曾记载:韩国的劲弩能射到600步之外,难怪纵横家苏秦有言“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除韩国外,秦弩也闻名一时,秦兵马俑坑二号坑内已有专门的弩兵队列,并出土了大量铜弩机。
秦弩广泛应用于骑兵部队,推测可能的使用方法是秦骑兵先对敌军进行一轮弩箭压制,以期打乱敌阵。
骑兵随后冲锋,这样可有效压制骑兵的劲敌--长枪兵。
秦军骑兵的威名也与弩的广泛推广有关。
汉匈作战良将劲弩
到了汉代,统治者把弩看做比弓更重要的远射武器,特别是在汉匈作战时期,当时许多政治家在对比汉匈军事实力时,大多认为汉军在军事装备方面胜于匈奴的关键就在于远射的强弩和坚实的铠甲。
例如汉文帝时期大臣晁错就很推崇弩,他认为用弩对付匈奴骑兵有3
大优点:一是弩在匈奴弓箭的射程之外,就可以先行射杀敌人;二是弩箭的侵透力大,可以穿透匈奴骑兵的革甲木盾;三是以步兵、骑兵、车兵组成协同军阵,使车载强弩、单兵用弩与刀、戟等近战格斗兵器相互配合作战,以打击习惯各自为战的匈奴骑兵。
实战证明,弩确实是对付骑兵的一种有效兵器。
当时以弩制敌的战例很多,例如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统领的5000先遣队曾被3万匈奴骑兵包围,
当时李陵以大车为营,前部士兵持戟拿盾,后排手端弓弩,当匈奴冲击时,汉军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轻松击退敌人首轮进攻。
尽管此战终因匈奴8万援军赶到而汉军弩箭用光而败,但以绝对劣势的步兵,抗击骑兵能初战告捷,直至箭尽援绝才败,已足见弩在步兵对付骑兵战斗中的重要作用。
难怪李陵在兵败前曾感叹:如果能再有数十万弩箭,一定能全身而退。
在汉弩的不断发展中,最突出的创新就是--瞄准装置的改进。
战国时期的青铜弩机,在机牙后面铸有望山,望山有2个用途:一是在发射后将下倾的望山拉正使牙重新升直;二是张弦后,利用直立起的望山进行瞄准,使箭能较准确的射中敌人。
弩箭发出后因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呈抛物线的轨迹飞向目标,所以在射击远距离目标时必须考虑轨道的因素,由于强弩是利于远射不利近射的兵器,弩力越强射程越远,就越需纠正弩箭飞行时形成的偏差,上扬角度就可以在抛物线轨道下射中目标。
而如何在战场条件下,迅速决定上扬角度的大小是一个难题。
古人摸索出依靠勾股定理,利用望山、弩箭镞、目标3点连成直线的办法,用于远距射击。
为了使士兵能在战斗中迅速瞄准目标,汉代增加望山的高度并在上面增加了刻度,这大大提高了发射弩箭的精确度,在满城刘胜墓中就曾出土望山上带刻度的弩机,这至少说明在公元前1世纪初这种新的瞄准方法已经使用。
或许可以说,这种带刻度的望山是现代枪械上表尺的最原始形态。
汉魏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弩。
蜀汉诸葛亮在战国时期防身用的小型袖珍连弩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了一种叫做“元戎”的新式连弩。
这种弩的弩臂中装有箭匣,箭匣可容长8寸的铁箭10支,一次装填,可连续发射10次,大大提高了射速,虽然射程较近,但在骑兵快速冲击至近距离时,可于强弩之后、格斗兵器之前发挥快射作用,以增大杀伤力。
三国时,不仅蜀用连弩,魏国也有。
在魏国第三次伐辽东之战时,主帅司马懿就曾使用连弩射击城防兵士。
遗憾的是,这种连弩的具体形制已经失传,不过在当时专门讲“射法”的书就有8种之多,其中就有《望远连弩射法具》15篇,由此可知连弩在当时的使用较为普遍。
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这些原以游牧为业的民族,长于传统的弓箭骑射,此时的中原沙场上,纵横驰骋着弯弓跃马的彪悍骑兵。
随着马镫的普遍使用,以及甲骑具装的流行,使得自西汉以来一直雄踞战场上的强弩步兵,渐渐势衰。
只有偏居江东的汉族军队中,还在使用强弩。
四夷畏服中国劲兵
弩的使用在唐宋时期达到又一高峰。
当时的弩主要有:臂旅弩、角弓弩、木单弩、竹竿弩、伏远弩5种。
唐代重视士兵对强弩使用的熟练程度,无论是御林军还是骑兵,所选兵士都对使用弩的熟练程度有很高的要求。
宋代,由于传统的军马产地--河套地区落入西夏人之手,因此宋军只好以步兵为作战主力,而步兵兵器又以弓弩为主,弓弩兵在宋朝占六成以上。
因此宋代统治者很注意发展弩,当时官修的《武经总要》甚至称弩是“中国之劲兵,四夷之畏服也”。
宋代的弩有蹶张弩和床
弩2种。
公元1068年,李宏发明一种蹶张弩,叫神臂弓,这种神臂弓采用足力上弦,由一人发射。
射程可达370多米,可贯穿重甲,故成为北宋军队体系中最重要的主战兵器。
作战时,宋军一般都在阵前设置拒马,刀枪手居前掩护,弓弩在后。
当敌军近至300米时,令
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
接近到200米时,弓箭手起立平射,若箭入敌阵,弓箭手起立射之。
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
宋时常年与西夏作战的西北军,就擅长使用弓弩压制西夏骑兵,种师道率军救援东京的战斗中,曾成功依据地形用神
臂弓压制住金骑兵的攻击。
北宋时床弩盛行。
所谓床弩,就是将一张或多张弩安装在床架上,绞动床弩上的轮轴来张弓装箭,多张弓的床弩一般是很多人来绞动
轮轴,由于用几张弓合力发射,其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擘张弩、蹶张弩。
《武经总要》中记载有双弓床弩、三弓弩、次三弓弩等
多种。
三弓弩是在床架上的前侧安置两弓后置一弓,用绳轴绞动张开,大的需70人方能张开,射程约500米。
这种大的床弩在使用时分工明确,瞄准和射发都有专人管理。
床弩所用的箭有大凿头箭、小凿头箭、一枪三剑箭、踏橛箭等,这些箭特别坚利,如踏橛箭射到城
墙上,人可踏着它登城。
澶渊之盟,北宋能取得较公平的条件,一定程度上与宋军在阵前用床弩将契丹大将萧达览射于马下,导致契丹
人心生惧有关。
面对灵活多变的骑兵部队,弩的射速逐渐制约了它的威力,为此宋军在与金军作战时,多采用迭射法射箭。
所谓迭射,就是前后排为3列,第一列发射时,第二列准备,第三列装箭,发射后第一列退至第三列位置装箭,第二三列进到第一二列位置,轮番发射,最有名的
迭射法战例就是公元1131年宋金和尚原之战,宋将吴蚧采用迭射法,配合夜袭、侧击及断粮道等战术,大败完颜宗弼所率金军主力,获得宋金战争中为数不多的大败金军主力骑兵集团的胜利。
这种迭射法与几百年后火枪三段连射法原理,如出一辙。
火器兴起强弩之末
弩与弓相比,在精确度、杀伤力上有着极大的优势。
西方当代兵器专家曾经测试过弓和弩的精确度,在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弩几乎每发必中,而弓大概要四五发才可命中一次。
而且弩对类似人体的硅胶目标侵彻力可达近5厘米,人体一旦命中,生还基本无望;而弓只能穿透2厘米左右,还比较勉强,人体命中后,
还具备一定的行动能力。
<BR> 尽管弩在宋朝达到了一个顶峰,但强盛背后难免就是危机。
宋朝时期火器开始流行,金灭北宋战役中,金国就使用了数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轰击汴京的城墙。
此后,火器渐渐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而弩却在价格、使用简便性、可靠性、射速、射程等几个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劣势。
这些劣势,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战役中暴露无遗。
<BR> 随着火器的广泛传播,火器对弩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
公元15世纪左右,东方和西方的弩都基本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打猎的娱乐工具。
中国明清朝时期,诞生了弩中最先进的连弩,后世所传的诸葛弩,应该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但这种弩的威力较小,更多被用于地主家看家护院,并未被装备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