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_图文

合集下载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三部分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三部分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编组站及枢纽设备布置(20学时)重点内容:1.编组站主要作业、主要设备及布置图类型。

2.单向横列式、纵列式、混合式及双向纵列式、混合式编组站图型的分析方法、图型特点和适用条件。

3.驼峰的分类、组成及自动化。

4.驼峰峰高计算的方法。

5.高速和重载铁路站场布置特点6.各种铁路枢纽布置图的特点和枢纽内的专业车站(客运站、货运站)的作业特点。

第四章编组站第一节编组站概述(2学时)一、编组站的主要作业及设备(一)编组站主要作业1.改编货物列车作业2.无调中转列车作业3.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除进行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的作业外,还要变更列车重量、变更列车运行方向或进行成组甩挂等少量调车作业。

4.本站作业车的作业5.机务作业:包括机车出段、入段、段内整备及检修作业。

6.车辆检修作业包括列车技术检查及不摘车的经常维修、摘车的经常维修、货车的段修等三类。

7.其他作业(1)客运作业(2)货运作业(3)军运列车供应作业(二)编组站主要设备1.调车设备是编组站的核心设备,包括调车驼峰、调车场、牵出线等部分。

2.行车设备即接发货物列车的到发线。

3.机务设备编组站一般均设机务段,且规模比较大。

4.车辆设备包括列检所,站修所和车辆段。

5.货运设备6.其他设备(1)客运设备(2)站内外连接线路设备信联闭、通信和照明的设备。

二、编组站的分类(一)路网性编组站位于路网、枢纽地区的重要地点,是承担大量中转车流改编作业、编组大量技术直达和直通列车的大型编组站。

(二)区域性编组站一般位于铁路干线交会的重要地点,是承担较多中转车流改编作业、编组较多的直通和技术直达列车的大中型编组站。

(三)地方性编组站一般是位于铁路干支线交汇、铁路枢纽地区或大宗车流集散的港口、工业区,承担中转、地方车流改编作业的中小型编组站。

第二节编组站图型(4学时)1.按照调车设备的套数及调车驼峰方向分类(1)单向编组站,只有一个调车场,上、下行合用一套调车设备(包括驼峰、调车场、牵出线),其驼峰溜车方向一般顺主要改编车流运行方向(也称顺向)。

《铁路站场》PPT课件

《铁路站场》PPT课件
北京
尽端式客运站布置图
• 优点: • 车站容易深入市区中心,旅客出行乘车方便,可缩
短出行时间; • 与城市道路交叉干扰较少; • 站坪较短,占地少; • 旅客出入站可不必跨越线路。
尽端式客运站布置图
• 缺点: • 车站作业集中在一端咽喉区进行,进路交叉干扰大,车
站通过能力小; • 对通过列车的换挂机车和变更运行方向等作业均不便; • 列车进站速度低,占用咽喉时间长; • 旅客进、出站和行包搬运到经过靠近站房一端的分配站
一、客运站的作业
1、客运服务作业
旅客上下车、候车、问询、寄存及文化、饮食、住 宿、购物和卫生方面的服务
2、客运业务
客票发售、行包承运、装卸、保管和交付,邮件装
卸和搬运 3、技术作业
车底就是我们俗称的铁路车厢。 在铁路上,车底由车辆编成的列车,是指列车运行周期中,所需要的车列数。比 如说,一趟到广州的列车来回需要运行4天,则需要有4个车底来依次发车。因为 每天都有一列同样车次的列车发出,到第5天的时候第1天发出的列车就已经回库, 所以就需要4个车底。
四、工业站
• 工业站是设在工业企业专用铁道的接轨点或枢纽内的工 业区附近,主要为工业企业外部运输服务的车站,其产 权属铁路。
• 按服务对象可分为:
• 为采掘工业服务的工业站。 • 为加工工业服务的工业站。 • 多企业共用的工业站。车流零散、货物品类多、到发方向多、车站取送调车工作量较大。
工业站布置图
台,人流与行包流互相交叉; • 旅客进、出站走行距离长。
混合式客运站布置图
混合式客运站布置图
• 优点:当车站衔接的某一方向市郊列车较多时, 设置部分有效长较短的尽头式线路,可节省投资 和用地;
• 市郊旅客与长途旅客进、出站流线互不干扰。 • 缺点:到发线互换性差,使用不灵活; • 在市郊旅客列车进、出站咽喉区时,市郊与长途

铁路车站及枢纽PPT课件

铁路车站及枢纽PPT课件

停车场地
规划社会车辆、公交车、出租车等 停车场地,提高换乘效率。
无障碍设施
完善无障碍设施,方便残障人士出 行。
03
铁路枢纽概述
铁路枢纽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1. 运输组织
铁路枢纽是铁路网中联结干线与支线、沟 通不同铁路运输方式的交汇点,是铁路运 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承担列车编组、解体、改编等作业,以及 车辆的到达、出发、转场等作业。
绿色环保
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打造绿色生 态车站。
综合交通
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提高 旅客出行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发展趋势
1 2 3
艺术化设计
注重车站的艺术化设计,将文化元素融入车站建 筑和装饰中,提升车站的文化品质和美学价值。
人性化服务
铁路车站的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19世纪中叶,随着蒸汽机车的出现,铁路运输开始兴起,铁路车站也随之出现。这一时 期的铁路车站设施简陋,功能较为单一。
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需求不断增长,铁路车站 的规模和设施也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的铁路车站开始具备现代特征,如大型的站房、宽广 的站场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铁路枢纽的线路设计
确定线路的走向和位置 确定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确定线路的种类和等级 确定线路的养护维修方式
铁路枢纽的交通组织
01
确定交通流量 和流向
02
确定交通组织 方式和原则
确定交通疏解 方式
03
04
确定交通信号 控制方式
05
铁路车站及枢纽的未来发 展
高速铁路车站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铁路站场与枢纽

铁路站场与枢纽

《铁路站场与枢纽》课程设计——区段站设计目录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 (2)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3)1. 车站类型的确定 (3)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 (3)3. 确定第三方向的衔接方向 (4)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5)1. 各项设备数量设计 (5)2. 咽喉设计 (6)3. 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车站全长的计算: (7)第四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16)1.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采用利用率计算法。

(16)2. 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 (18)3. 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 (25)第五章本设计存在的问题 (24)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D站为单线铁路区段站,连接3个方向,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3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具体情况如下: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该车站为枢纽区段站,连接3个方向。

需根据折角车流量确定第三方向引入。

2.该站站坪长度为22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B、C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由此可知机车出入段走行不包括客运机车。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轨道电路。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需确定是送车时同时取车,还是分别取送;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

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 车站类型的确定单线铁路区段站D,远期到发线1050米,因为站坪长度2200米的限制,故该车站应采用横列式。

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此为车站原则性配置,具体情况说明如下:2.1 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业务运转设备旅客站房应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

由于正线不能直接靠近站台,故A-B之间的正线与站台之间要插入到发线。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指导老师2015年1月3日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课程名称:站场与枢纽设计指导教师(签名):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引言 (2)第一章原始资料 (3)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 (4)2.1 选择车站配置图 (4)2.2.确定第三个方向衔接位置 (4)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计算 (5)3.1到发线数量 (5)3.2到发线的布置 (5)3.3机车走行线数量 (5)3.4机车走行线的位置 (6)3.5机待线 (6)3.6机车出入段线 (6)3.7调车线 (6)3.8牵出线 (7)第四章咽喉设计 (8)4.1确定每一个咽喉区作业项目 (8)4.2 检查各项必需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 (8)4.3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和车站全长计 (8)4.4确定股道间距 (9)4.5确实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岔心距 (9)第五章坐标计算 (10)区段站设计坐标计算表 (10)有效长度推算表 (15)心得体会 (16)参考文献: (16)引言铁路交通运输是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人们对交通运输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综合运输以及多式联运的发展是铁路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速铁路以及磁悬浮的出现使铁路在运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铁路运输专业课之一,我们要掌握站场枢纽设计这一基本科目。

在设计区段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区段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有关专业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请教老师和同学,使得整个设计方案不出错误和尽量少出错误。

在对站场内的各种设备的相对布置位置时要细心要有一个全面的思路。

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掌握车站的设计、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

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一章 原始资料1.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图1):该站站坪长度为21001.2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指导老师2015年1月3日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指导教师评语成绩导师签字:年月日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课程名称:站场与枢纽设计指导教师(签名):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课程设计题目区段站设计二、课程设计的目的1、综合运用区段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有关专业理论知识;2、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掌握车站的设计、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3、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设计要求、工作量要求等)(一)原始数据(一)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该站站坪长度为2100米。

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B、C三方向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8、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A B C 本站合计A —————4+13+0+0 2+6+0+0 0+0+2+1 6+19+2+1引言 2第一章原始资料 3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 4 2.1 选择车站配置图 42.2.确定第三个方向衔接位置 4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计算 53.1到发线数量 53.2到发线的布置 53.3机车走行线数量 53.4机车走行线的位置 63.5机待线 63.6机车出入段线 63.7调车线 63.8牵出线 7第四章咽喉设计 84.1确定每一个咽喉区作业项目 84.2 检查各项必需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 84.3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和车站全长计 84.4确定股道间距 94.5确实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岔心距 9第五章坐标计算 10区段站设计坐标计算表 10有效长度推算表 15心得体会 16参考文献: 16引言铁路交通运输是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人们对交通运输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综合运输以及多式联运的发展是铁路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速铁路以及磁悬浮的出现使铁路在运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_图文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_图文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4)用分析计算法计算车站通过能力;5)编写设计说明书。

1.3 初步分析1)从图1可知,D站的车流来源于A、B、C三个方向,必须考虑折角车流问题,即D站第三方向C的衔接位置问题。

2)从○2和○3给出的站坪长2200米和到发线有效长1050米的数据,并结合表2可确定本区段站的车站布置形式应当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

表2 不同车站站坪长度车站种类车站布置形式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m)1050 850 750 650 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会让站、越行站横列式1450 1700 1250 1500 1150 1400 1050 中间站横列式1600 2000 1400 1800 1300 1700 1200区段站横列式2000 2500 1800 2300 1700 2200 1600 纵列式3500 4000 3100 3600 2900 3400 26003)由○4可知各衔接方向机车类型一致,结合○3中,限制坡度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可知在D站不需要变换牵引重量,无需增减轴作业,则不需要加挂补机。

4)根据○5可知,在D站需要定期对机车进行保养、维修,需要在D站设立站修所和机务段。

5)根据○8可以确定D站第三方向C的衔接位置、到发线的数量、牵出线的数量。

6)根据○8和○9的综合考虑可以确定机车走行线的数量,机车出入段线的数量。

2 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2.1 车站类型的确定设计车站为单线铁路区段站,按《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的有关规定,单线铁路区段站应选择横列式布置图型,在有多个方向接入且运量较大时,可以预留或采用纵列式图型。

设计车站衔接三个方向,运量适中,根据规定选用横列式布置图。

铁路站场ppt课件

铁路站场ppt课件
3、运转设备 ①客运——旅客列车到发线,客车车底停留线(必要时) ②货运——货物列车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有时设小
能力驼峰)、机走线及机待线等
.
20
区段站的设备
4、机务设备
在机务段(或机务折返段)所在的区段站上。 如采用循环交路,在到发场或其附近应设有机车 整备设备。当采用长交路轮乘制时,可设机车运 用段或机务换乘点。
2、两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通过四条联络线连接,正 线外包。
3、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
4、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站修所一般设 在调车场外侧的线路上。
5、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驼峰的位置应据主 要改编车流方向、地形、风向以及进一步发展条件 确定。
6、上、下行通过车场设在到发. 场外侧。
型。
.
48
单向混合式编组站
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 二级三场混合式编组站
.
49
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
西安东 迎水桥
.
50
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
(一)设备布置特点 1、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 2、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出发场的外侧。 3、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边、反驼峰方向一侧。 4、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适当地点。 5、在到达场与调车场之间,设有中小能力驼峰,一般 实行双推单溜作业方式。 6、调车场尾部设2条牵出线,通常配备2台调机。
对数。
.
4
会让站:设置在单线铁路上
1.作业: 主要办理列车的到发、会车、让车,仅
办理少量的客货运业务 2.设备:
到发线,通信、信号设备及旅客乘降、 办公房屋
.
5
会让站:设置在单线铁路上
3.布置图 (1)横列式会让站:设一条到发线时

铁路站场及枢纽_高四维_第1章铁路枢纽总布置图

铁路站场及枢纽_高四维_第1章铁路枢纽总布置图

第一章铁路枢纽总布置图第一章铁路枢纽总布置图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铁路枢纽总布置图影响因素分析第三节铁路枢纽布置图形一、铁路枢纽的意义1、“枢纽”:事物的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2、“铁路枢纽”:在铁路干、支线的交汇点或终端地区,由各种铁路线路、专业车站以及其它为运输服务的有关设备组成的总体(铁路运输综合体)。

3、铁路枢纽的作用•基本单元:铁路网、交通运输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重要环节:联系铁路网与城市、各部门的纽带;•主要基地:铁路运输生产;•重要据点:办理有关车站的列车运转、技术作业和客货业务,组织车流交换,调整列车运行、供应运输动力。

二、作业特征1、转线:各铁路方向之间有调和无调列车的转线作业2、车流交换:枢纽地区各车站之间——小运转3、旅客换乘三、铁路枢纽的设备1、铁路线路:引入正线、联络线、环线、直径线、工业企业线2、车站:客运站、货运站、编组站、工业站、港湾站3、疏解设备:铁路线路与铁路线路的平面和立交疏解、铁路线路与城市公路的跨线桥和平交道口以及线路所等。

4、其它设备:机务段、车辆段、客车整备所四、铁路枢纽的分类•按其在铁路网上的地位和作用分类1、路网性铁路枢纽承担的客、货运量和车流组织任务涉及整个铁路网的枢纽,一般位于几条铁路干线交叉或衔接的大城市,办理大量的跨局通过车流和地方车流,设有较多的专业车站,其设备的规模和能力都很大,如沈阳、北京、郑州、武汉、上海等枢纽。

2、区域性铁路枢纽承担的客、货运量和车流组织主要为一定的区域范围服务,一般位于干线和支线的交叉或衔接的大、中型城市,办理管内的通过车流和地方车流,设备规模不大。

如长春、柳州等枢纽。

3、地方性铁路枢纽承担的运量和车流组织主要为某一工业区或港湾等地方作业服务,一般位于大工业企业和水陆联运地区,办理大量的货物装卸和小运转作业。

如大连、秦皇岛、大同等枢纽。

•按专业车站和铁路线路在总图结构上的特点分类1、一站铁路枢纽2、三角形铁路枢纽3、十字形铁路枢纽4、顺列式铁路枢纽5、并列式铁路枢纽6、环形铁路枢纽7、尽端式铁路枢纽8、组合式铁路枢纽第二节铁路枢纽总布置图影响因素分析一、枢纽在铁路网二、引入线路的技术特征三、各引入四、枢纽五、与城一站铁路枢纽三角形铁路枢纽十字形铁路枢纽顺列式铁路枢纽并列式铁路枢纽环形铁路枢纽尽端式铁路枢纽组合式铁路枢纽枢纽站(一站铁路枢纽)1、图形结构(1)只有一个客货联合车站(2)衔接铁路方向不少于3个(否则,不能形成网点)不多于4个(否则,枢纽内只有1个站,满足不了很大的车流)(3)线路引入方向应保证主要车流方向的无调中转列车不变更列车运行方向。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站场与枢纽设计ppt 001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站场与枢纽设计ppt 001

1.2车站的作业、设备、分类 1.2.1车站的作业
1、客运业务:旅客发送和到达,作业的对象是旅客
售票、中转签证、旅客乘降、行李包裹的承运、装卸、保管、交付、 客车整备、供水等
2、货运业务:货物发送和到达,作业的对象是货物
货物的承运、装卸、保管、交付、票据的编制等
3、运转作业:与行车和调车有关的作业,作业的对象
为列车或车辆
(1)旅客列车运转作业
到达、出发、机车换挂、车辆摘挂,变更运行方向等 通过旅客列车: 始发、终到旅客列车: 到达、出发、机车换挂、车辆摘挂,变更运 行方向、客车车底取送等
(2)货物列车运转作业
到达、出发、机车换挂、增减轴,变更运行方向等 通过货物列车: 改编货物列车:到达解体列车到达、解体,自编始发列车的集结、 编组、挂机车、出发作业等
1.2.3车站的分类
1、根据担负的任务量和在国家政治、经济上的地位共 分为六个等级:特等站、一、二、三、四、五等站
对以单项业务为主的客运站或货运站及编组站,根据铁道部文件,按下 列条件划分特,一,二等站。
1.具备下列三项条件之一者为特等站: (1).日均上下车及换乘旅客在60000人以上,并办理到达,中转行包在20000件 以上的客运站。 (2).日均装卸车在750辆以上的货运站。 (3).日均办理有调作业车在6500辆以上的编组站。 2.具备下列三项条件之一者为一等站: (1).日均上下车及换乘旅客在15000人以上,并办理到达,中转行包在1500件以 上的客运站。 (2).日均装卸车在350辆以上的货运站。 (3).日均办理有调作业车在3000辆以上的编组站。
4、机车业务:与机车运行有关的业务,作业的对象为机车 机车整备: 补充燃料、加水、油脂、砂等 机车检修: 定期维修(大、中、小、辅修)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doc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doc

TONGJI UNIVERSITY《站场与枢纽》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名称K 站比例尺图成员学院(系)专业交通运输完成日期2010年 12月 19 日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列流图如下:甲10+20+4+3 10+20+4+3 乙10+20+4+3 10+20+4+3旅列 +直通 +区段 +摘挂2.确定车站配置图1)车站类型的确定双线横列式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第二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1)到发线数量列车换算对数: 10× +20×1+4×2+3×2=39( 对)设置 6条到发线2)客运设备设计上、下行各 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 20+4+3+20+4+3+2+2=58>36应设置 1条机车走行线4)机待线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5)机车出入段线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 2+10+20+4×2+3× 2+2×2+2× 2×2=100>60应设置出、入段线各 1条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设置 4条调车线7)牵出线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设置 2 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 1 条2.咽喉设计1 )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 或列车到 ( 发 ) 、机车出段、调车 ]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 入) 段、调车 [ 或列车到 ( 发) 、机车出段、调车 ]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①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m站内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隔开布置,线间距未加宽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按书中要求确定各道岔号数查表确定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查表确定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查表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考虑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 (380 mm ) 等因素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平行错移,查表求解坐标值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右端:⑥计算到发线有效长线路编运行方线路有效长控制点 x共各线路有效长各线路有效坐标号向左端右端计之差长1 2 3 4 5 6 7Ⅰ、 3 上行方0 850 向下行方0 850 向Ⅱ上行方1091 向下行方1088 向4、 5 上行方957 向下行方921 向7 上行方988 向下行方988 向8、 9 上行方889 向下行方889 向⑦确定车站全长3.车站比例尺平面图 ( 比例尺 1:1000)见附图 ( 略去中部直线部分 )第三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 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利用率计算法 )1)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 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编号列车数编号列车数Ⅰ通过列车用接A到解区段 4Ⅱ通过列车用发A自编区段 483 接发 A至B旅客列车10 接B到解区段 4接发 B至A旅客列车10 发B自编区段 4 4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 6 接A到解摘挂 3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 6 发A自编摘挂 395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14 接B到解摘挂 3 7 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14 发B自编摘挂 3 2)计算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列车种类每次作业占用时间无调中转列车74部分改编中转列车89到达解体列车75自编出发列车81各项作业占用咽喉及到发线时间标准t (min)Tt 中技t ′中技t 解技t 编技客货客货占用时间30 4525 3078 5 6t 牵 t 转 t 待解 t 待发 t 机t 取送1215 30303货场机务段专用线10 5 103)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中 t 中+ n` 中t` 中+n解t 解 +n机 t 机 +Σt 固+Σt 其他 =2184任务书中没有提及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在此省去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K=(T- Σt 固) /(1440M-Σt 固)(1-r空)K1=K2=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Nⅰ =nⅰ/K分别按方向别到发场别计算每次作业占用时间 (min) 场每昼夜别作业项目作业次数所需时间总时分其中固定作业(min) T 时分∑ t 固到接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42 420420 发接发 A至 B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场接发 B至 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Ⅰ总计22 1308 420 到接 B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发接 A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Ⅱ发A自编区段,摘挂列车7 81 567总计28 2184 K1=(1308 - 420)/ (1440 ×2-420)=K2=(2184 – 0 )/ (1440 ×3- 0 )=列入到发线通过能力 ( 列 )计方算中向作业项目的到发场到发场计列车ⅠⅡ数到发场Ⅰ接 A 至 B 无调中转列20接车7车到发场Ⅱ接 A到解列车计20A到发场Ⅰ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方车 6 向发到发场Ⅱ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 车7车到发场Ⅱ发 A自编列车计27 到发场Ⅰ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车 6 接到发场Ⅱ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B 车7车方到发场Ⅱ接 B到解列车向计20 到发场Ⅰ发 A 至 B 无调中转列6 发车7 车计27到发线Ⅰ的通过能力: +++=列到发线Ⅱ的通过能力: +++=列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列(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1)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 ( 详见附图 )2)计算咽喉道岔组占用时间次每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数次总1 3 5 7 9 11 13 15ⅠⅡⅢⅣⅤⅥ主要作业1 4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 6 8 48 48 48 482 4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 6 6 36 36 36 363 5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14 8 112 112 112 1124 7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14 6 84 84 84 845 8 道接 A 到解区段列车 4 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6 8 道发 B 自编区段列车 4 6 24 24 24 (24) 24 247 9 道接 A 到解摘挂列车 3 8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8 9 道发 B 自编摘挂列车 3 6 18 18 18 (18) 18 189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16 3 48 48 4810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16 3 48 48 4811 7 道本务机车入段14 3 42 42 4212 7 道本务机车出段14 3 42 42 4213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 4 3 12 12 1214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 4 3 12 12 1215 8 道本务机车入段 4 3 12 12 1216 8 道本务机车出段 4 3 12 12 12 (12) 1217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入段 3 3 9 9 918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出段 3 3 9 9 919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入段 3 3 9 9 920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出段 3 3 9 9 9 (9) 921 9 道自编摘挂列车转线 6 15 90 90 90固定作业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次每总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ⅠⅡⅢⅣⅤⅥ16 3 道接 A至 B旅客列车10 7 70 7017 4 道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5 50 50 50 5018 往货场送车 2 10 2019 向货场取车 2 10 20∑t 固70 50 50 50T 286 318 252 420 394 341 383 230 T- ∑ t 固216 268 252 370 344 341 383 230 K=(T-∑t固)________(1- γ空费 )(1440- ∑t 固 )3)按方向别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这里,只计算 A方向, A端咽喉受控A 端咽喉7 号9 号制咽计喉道岔组咽喉道岔组无调9 经由道岔组号接 A 方向组号K 有调7车接 A 无调1、 5、9 9 小计车方向有调1、 3、7、11、15 7 无调9发 A 方向发A 无调3、7、 9、13 7 有调7车车方向有调3、 7、11、15 7 小计A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N货接 A=+=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N货发 A=+=(2)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计算作业列入计最终通到发场到发场受何方向和列车算中的过能力道岔组 7 道岔组 9Ⅱ控制种类列车数Ⅰ(列)无调20 到发场Ⅰ接A有调7 到发场Ⅱ方车向计13 到发场发到发场车7道岔组有调7计 27无调 20到发场接7到发场有调Ⅱ车B计27到发场 方到发场6向无调 Ⅰ发有调 7到发场Ⅱ车计 13到发场利用率 K全站最终通过能力: (B 端咽喉未计算 )N 接 =+=列N 发 =+=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计算未对 B 端咽喉进行计算,但根据一般同类型车站的情况来看,咽喉区的受控点主要在机务段一端,因此, 这样的求解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可以采信的。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设计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指导老师2015年1月3日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指导教师评语成绩导师签字:年月日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课程名称:站场与枢纽设计指导教师(签名):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课程设计题目区段站设计二、课程设计的目的1、综合运用区段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有关专业理论知识;2、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掌握车站的设计、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3、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设计要求、工作量要求等)(一)原始数据(一)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该站站坪长度为2100米。

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B、C三方向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8、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A B C 本站合计A —————4+13+0+0 2+6+0+0 0+0+2+1 6+19+2+1引言 2第一章原始资料 3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 4 2.1 选择车站配置图 42.2.确定第三个方向衔接位置 4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计算 53.1到发线数量 53.2到发线的布置 53.3机车走行线数量 53.4机车走行线的位置 63.5机待线 63.6机车出入段线 63.7调车线 63.8牵出线 7第四章咽喉设计 84.1确定每一个咽喉区作业项目 84.2 检查各项必需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 84.3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和车站全长计 84.4确定股道间距 94.5确实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岔心距 9第五章坐标计算 10区段站设计坐标计算表 10有效长度推算表 15心得体会 16参考文献: 16引言铁路交通运输是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人们对交通运输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综合运输以及多式联运的发展是铁路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速铁路以及磁悬浮的出现使铁路在运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TONGJI UNIVERSITY《站场与枢纽》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名称K站比例尺图成员学院(系)专业交通运输完成日期2010年12月19日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1. 列流图如下:乙甲10+20+4+310+20+4+310+20+4+310+20+4+32.确定车站配置图1)车站类型的确定 双线横列式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 第二章 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 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 1)到发线数量列车换算对数:10×0.5+20×1+4×2+3×2=39(对) 设置6条到发线 2)客运设备设计上、下行各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 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20+4+3+20+4+3+2+2=58>36 应设置1条机车走行线 4)机待线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 5)机车出入段线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2+10+20+4×2+3×2+2×2+2×2×2=100>60应设置出、入段线各1条 6)调车线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 设置4条调车线 7)牵出线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 设置2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1条 2. 咽喉设计1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入)段、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 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 ①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6.5m站内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隔开布置,线间距未加宽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旅列+直通+区段+摘挂按书中要求确定各道岔号数查表确定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查表确定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查表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考虑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380mm)等因素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平行错移,查表求解坐标值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左端:569.916m右端:500.436m⑦确定车站全长L 全=l左咽+l效+l右咽=569.916+500.436+850=1920.35<1950符合要求3. 车站比例尺平面图(比例尺1:1000)见附图(略去中部直线部分)第三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利用率计算法)1)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3)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 中t 中+ n`中t`中+n 解t 解+n 机t 机+Σt 固+Σt 其他=2184任务书中没有提及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在此省去 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K=(T-Σt 固)/(1440M-Σt 固)(1-r 空) K1=0.45 K2=0.63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 N ⅰ=n ⅰ/K分别按方向别到发场别计算到发线Ⅱ的通过能力:11.1+33.3+33.3+11.1=88.8列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84.3+88.8=173.1列(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1)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详见附图)3)按方向别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N货发A=64.5+21.2=85.7N接=55.5+46.6=102.1列N发=34.5+24.4=58.9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计算未对B端咽喉进行计算,但根据一般同类型车站的情况来看,咽喉区的受控点主要在机务段一端,因此,这样的求解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可以采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
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
4)用分析计算法计算车站通过能力;
5)编写设计说明书。

1.3 初步分析
1)从图1可知,D站的车流来源于A、B、C三个方向,必须考虑折角车流问题,即D
站第三方向C的衔接位置问题。

2)从○2和○3给出的站坪长2200米和到发线有效长1050米的数据,并结合表2可确定
本区段站的车站布置形式应当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

表2 不同车站站坪长度
车站种类车站布
置形式
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m)
1050 850 750 650 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
会让站、
越行站
横列式1450 1700 1250 1500 1150 1400 1050 中间站横列式1600 2000 1400 1800 1300 1700 1200
区段站横列式2000 2500 1800 2300 1700 2200 1600 纵列式3500 4000 3100 3600 2900 3400 2600
3)由○4可知各衔接方向机车类型一致,结合○3中,限制坡度均为6‰,到发线有效长
为1050米,可知在D站不需要变换牵引重量,无需增减轴作业,则不需要加挂补
机。

4)根据○5可知,在D站需要定期对机车进行保养、维修,需要在D站设立站修所和机
务段。

5)根据○8可以确定D站第三方向C的衔接位置、到发线的数量、牵出线的数量。

6)根据○8和○9的综合考虑可以确定机车走行线的数量,机车出入段线的数量。

2 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2.1 车站类型的确定
设计车站为单线铁路区段站,按《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的有关规定,单线铁路区段站应选择横列式布置图型,在有多个方向接入且运量较大时,可以预留或采用纵列式图型。

设计车站衔接三个方向,运量适中,根据规定选用横列式布置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