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2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导读:【原文】(1)十年春,齐师伐我(2)。
公(3)将战。
曹刿(读音gu&igra 一ve;)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agra 一ve;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6)入见。
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
”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6)。
公将鼓之(17)。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18)。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igra一ve;,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22),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读音 zhé)乱,望其旗一靡一(读音mǐ)(23),故逐之。
”【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
《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igra一ve;):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agra一ve;n):参与。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以:凭.(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2
讨论最能激发自己的思维
1、我眼中的曹刿
2、我眼中的鲁庄公
纵观全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杰出军事家、指挥家。 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爱国、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参与 的精神;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有很高的说服 他人的说话技巧:循循善诱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沉着冷静,果断 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方法:对比、详略安排 人物对话和行动
击鼓,动词;原义:一种乐器,名词
词 类 活 用
故克之 公问其故
所以 原因,缘故
一 词 多 义
一词多义 请 曹刿请见。 请求。 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从 战则请从。 跟随。 民弗从也。 听从。
虚词 以 何以战。
凭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 按照,依据
之 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小大之狱。 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他,指曹刿。
徧 辙 轼 弗 靡
biàn zhé shì fú mǐ
积累文言知识 ►解释红色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 的生命或放弃某种利益。
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低下
古 今 异 义
伐
齐师伐我 砍伐 今义:
谷梁传
左传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
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说一说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曹操
~
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
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读参考!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原文2篇
曹刿论战原文曹刿论战原文被誉为古代中国最著名的辩论之一,是《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一段关于是守城还是放城的辩论记录。
下面是第一篇:曹刿论战原文第一篇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而双方战局胶着,毫无进展。
齐鲍国曹刿是一位睿智而富有智慧的人,他受到齐国主父的赏识,被派往楚国主父的营寨,与楚国军师主父列进行辩论。
曹刿到达楚军营寨后,见到了主父列。
他主动向主父列请教:“敢问主父何故不能取齐?”主父列傲慢地回答道:“曹刿啊,你以为战争是儿戏吗?齐国虽然弱小,但是他们总是能在最后关头逢凶化吉,不可小视。
”曹刿微笑着,继续询问:“既然齐国总能逢凶化吉,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他们低落的时刻直接攻击?”主父列愤怒地回答:“可恶的曹刿,你以为你的建议是多么聪明吗?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冒险做出这种无谓的举动。
”曹刿微笑不语,一时间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主父列冷冷地注视着曹刿,鄙夷地说道:“你以为你能够击败我吗?没有用的,你只是一个齐国小子而已。
”曹刿面色平静,却自信地说道:“主父列,你追求的是胜利,而我追求的是和平。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也许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主父列有些不屑地看着曹刿,但还是被他的自信所吸引,说道:“好吧,就让我来听听你的建议。
”曹刿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齐鲍国以分土地管理,土地肥沃,人口众多。
他们的实力雄厚,不容小觑。
我们如果直接攻击齐国,恐怕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主父列略微扬起眉毛,表示对此感兴趣。
曹刿继续讲道:“如果我们放弃攻击齐国,而是守住我们的城池,等待时机,齐国的人口和资源将逐渐减少。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形成一个联盟,共同对抗齐国,这样我们就能以弱胜强。
”主父列沉思了片刻,然后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曹刿,你的建议确实有可取之处。
放弃攻击,守城待机,争取外交支持。
不错,我们可以试试。
”曹刿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他知道自己这场辩论取得了胜利。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曹刿论战是我们在学生时期都常朗诵的文言文诗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
师,军队。
伐,兴兵攻打。
“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我,指鲁国,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史官,故文中称鲁国为“我”。
(3)公:指鲁庄公,姓姬名同。
《左传》称鲁国国君只用一个“公”字。
(4)曹刿(guì):鲁国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
《左传疏》说就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曹沫。
请见:请求谒见。
(5)乡人:同乡的人,指曹刿所在地的野的贵族。
乡,行政区域。
春秋时国都及其近郊设乡,不同于现在的“乡村”。
(6)肉食者:指作官的,即当权者。
春秋时公膳中位居大夫以上者才得食肉。
谋:谋画,考虑。
之:代词,指准备应战的事。
(7)又何间(jiàn)焉:(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焉,语气助词,表疑问。
(8)鄙(bǐ):鄙陋。
指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9)乃入见:于是就入朝谒见(庄公)。
乃,副词,于是,于是就。
曹刿论战2
曹刿论战(2)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肉食者鄙.:2.何以战...: 3.衣食所安.:4. 弗敢专.也:5. 小惠未徧.:6.牺牲..玉帛:7.弗敢加.也:8.必以信.:9. 小信未孚.:10. 虽不能察.:11.必以情.:12.忠.之属也:13.鼓.之:14.败.绩.:15.驰.之:16.遂.逐齐师:17.遂逐.齐师:18.下视其辙.:二、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1.何以.战:2.必以.分人:3.必以.信:4.必以.情:5.忠之.属也:6.可以.一战:7.公与之.乘:8.战于.长勺:9. 鼓之.:10.驰之.:11.下视其.辙:三、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公将鼓之。
3、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翻译2篇
曹刿论战翻译曹刿论战是《战国策》中的一篇经典谋略篇章,被誉为是古代中国兵法的典范之一。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谋士如何运筹帷幄、智勇双全地应对战争中的困难和敌人的策略。
下面将分两篇进行翻译。
第一篇(3000字):曹刿论战公元前200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在鸿门之战中激战正酣。
刘邦因为兵少将寡,远远不能与项羽的大军抗衡。
曹刿担任刘邦的谋士,他深谙兵法,机智过人,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在战场之上,曹刿要想帮助刘邦赢得这场看似不可能赢得的战斗,他必须要有一套独特的策略。
曹刿思来想去,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种计策,来挑拨项羽的内部矛盾,让他们内斗,从而削弱对刘邦的威胁。
于是,他向刘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曹刿首先分析了项羽的军队的现状。
项羽手握重兵,军队强大,士气高昂,刘邦势单力薄,很难与之抗衡。
曹刿指出,项羽的军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各个地方的将领对他心怀不满,互相猜忌。
曹刿说:“项羽的将领们都很强大,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是我们可以利用的。
我们可以通过挑拨离间,让他们内斗,从而削弱他们的力量。
”刘邦认真倾听着曹刿的建议,他深知曹刿是一个机智的人,所以对他的话很是信任。
他说:“曹刿,你的策略很有道理。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项羽的弱点,让他们内部矛盾激化,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反败为胜。
”于是,曹刿根据自己的计划,通过刺探消息,了解到项羽的将领中有一人叫韩信,他背叛了刘邦,投靠了项羽,成为了他的右膀左臂。
曹刿看到了这个机会,他决定利用韩信和项羽的关系对刘邦不利。
于是,曹刿提出了一个计策,即利用韩信和项羽的关系,让他们产生不信任和矛盾,最后导致韩信离开项羽。
这一策略得到了刘邦的认可。
刘邦和曹刿一起对韩信展开了一番策反工作,他们向韩信传递了假消息,说项羽已经开始怀疑韩信的忠诚度,准备动手处死他。
韩信对此非常震惊,他开始怀疑项羽的意图。
刘邦和曹刿又向韩信保证,只有他回到刘邦的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信任。
在刘邦和曹刿的精心策划之下,韩信最终选择背叛了项羽,回到了刘邦的军旗下。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曹刿论战2 (含答案)
课时作业(二十)[20曹刿论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玉帛.()又何间.焉()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要求加点的字含义相同。
示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1)彼竭我盈.——()(2)小信未孚.——()(3)故克.之——()(4)下视其辙.——()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今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句话写出了曹刿心思缜密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广东省佛山市超盈实验中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0曹刿论战2(共11张PPT)
战争 经过
齐人三鼓,鲁军一 鼓,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登轼望 之,遂逐齐师
战场指挥 (把握战机)
战后 进攻时机:齐人三鼓之 总结 后,彼竭我盈时
战术思想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时 (后发制人)
3.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 人记事上的艺术特色。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写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 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论战),对于战争经过等略写。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 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 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写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 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
1.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 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 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远谋
政治上: 热爱国家,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 沉着冷静,善于把握战机;知“士 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 “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C.本文略写战争的经过而想写战前和战后的议论 ,主要是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总结战争的经验教 训,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无需详写。
D.第三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共问其故”一 句中。
一、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以“论战”为重点,紧扣“论”字选材与裁剪 ,详写曹刿言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的作战条 件,战后总结胜利经验,这反映曹刿的“远谋”。
5、根据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 样的人?
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 勇于纳谏(识人识才)。
曹刿: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 力量、从容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前
请见 齐师伐我 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略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7课《曹刿论战》(第2课时)课件(新版)语文版
品味(pǐnwèi)赏析
(四)问题: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 这样安排?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 点突出。第一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 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 谋”;第二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 迫,指挥若定(zhǐ huī ruò dìng);第三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 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画。 这样裁剪,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曹刿对战争胜利(shènglì)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 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进攻和追击敌 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庄公做了解 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 呼应,发展自然。 不够全面。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 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 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 战术等。
第五页,共17页。
品味(pǐnwèi)赏析
5.“战则请从”这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 文章的结构又起了什么作用? 从这句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自动请战的热忱,而且 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6.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两句话在文中的 作用。 这两句话是曹刿对乡人的劝阻所进行的解释。表 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shēn móu yuǎn lǜ)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同时为 文写庄公做铺垫。其中“远谋”二字是全文的文眼。
第十二页,共17页。
精读( jīnɡ dú)感悟
3.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 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示例:曹刿在战场上善于把握时机,有卓越的政 治才能,在充分认识自身实力的前提下,仔细观 察敌情(díqíng),充分了解对方的实力。 知己知彼,对大事和变故,应运用智慧,做好准备, 沉着应对,把握机遇。
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译文对照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
曹刿说:“现在不行。
《曹刿论战》参考课件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 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 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 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 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 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 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 (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 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 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 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远谋
鲁 庄 公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鄙 战后庄公不知胜利的原因 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总体来看,鲁庄公还算是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明君。
2、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详 略得当,找出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 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 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 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 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 的事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 也只是一笔带过。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 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一 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分别 是什么时候?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2《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
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2、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3、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导学:一、学习课文第二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词,以加深印象。
探究:2、学生思考讨论:①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
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
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②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曹刿论战2
2012中考语⽂课本知识曹刿论战2 之⼀ ⼀. 题解: 1. 作者及出处: 本⽂选⾃《左传》,题⽬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公元前722年及以后⼆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 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鲁国曾经帮助过同⾃⼰争做国君的公⼦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胜⼤、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
⼆. 字词句 1. 重点字注⾳: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 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何间焉——参与; ⾁⾷者鄙——鄙陋。
这⾥指⽬光短浅; ⾐⾷所安——养; ⼩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帛——指猪⽜⽺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战——可以凭借; 公将⿎之——击⿎;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指⼠⽓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 重点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也。
③夫⼤国,难测也。
4. 古今异义的实词: 5. 重点句翻译: ①⾁⾷者谋之,⼜何间焉? ②⾁⾷者鄙,未能远谋。
③何以战? ④⾐⾷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⑤⼩信未孚,神弗福也。
⑥⼩⼤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⑦忠之属也,可以⼀战。
⑧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 课⽂分析 (⼀)理清线索,给课⽂分段。
(1)本⽂有⼏条线索?学⽣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条是⼈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可分⼏部分?学⽣讨论后明确:本⽂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曹刿论战》2篇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兵法之一,传说中曹刿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智囊,他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战略而闻名于世。
据传,曹刿曾经在齐国内外多次应战,并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带领齐国取得了多次胜利。
以下是本人对《曹刿论战》的一些理解和见解。
第一篇:《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军事战略的精髓。
曹刿虽然不是位将军,但却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战略思维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曹刿的智慧一直被人们传颂不已。
《曹刿论战》提到了很多有关战争和军事策略的观点和原则。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句话表达了曹刿对战争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胜利者并不是那些经常参战并取得胜利的将领,而是那些能够通过智慧和策略使敌人不战而败的人。
曹刿认为,在战争中,智慧和策略比武力更为重要。
他强调要通过巧妙布局和制定合理的战略来迷惑和瓦解敌人,以达到打击敌人的目的。
他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人们纷纷认可曹刿的观点,将其视为制胜之道。
曹刿的战略思想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智慧、策略和巧妙。
智慧是指对敌人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准确判断能力,其中包括了解敌人的兵力、战略和意图。
策略是指根据对敌人情况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出具体的作战计划和行动方案。
巧妙则是指战场上的灵活运用,利用敌人的弱点和短处,从而取得胜利。
曹刿的战略思想对今天的军事战略研究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管现代战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曹刿的智慧和策略思想仍然对我们军事指挥有着启示。
在实际作战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敌人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划,并在战场上巧妙运用,以取得胜利。
第二篇:《曹刿论战》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典籍,其中充满了智慧和战略思考。
曹刿在战争中强调了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原则。
曹刿认为,在战争中,智慧比武力更为重要。
他认为只有真正具备智慧的人才能在战场上取得长久的胜利。
曹刿论战 (2)
课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 课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 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 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 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 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论战前准备
请见——肉食者鄙 请见——肉食者鄙 政治远见 何以战——取信于民 何以战——取信于民
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齐人三鼓——反击 军事才能 下视探望——遂逐 下视探望——遂逐
论——敌疲我打 军事才能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
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
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
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
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
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3.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伟人评价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一对长勺之战的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
当时的隋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山战,后米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二、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声音响亮。
(二)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一、
二段的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
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三)分析理解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
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
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四)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二、1.自主学习
学习要点
1.理解文章三段;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
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二)分析第三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可以分为几层?
(三)分析人物形象
1. 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在文中能找到根据吗?
3. 庄公除了见识鄙陋之外,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四)详略分析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3、展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