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与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 关键 词 】新建本 科 院校
转型发展
战略 选择
【 作者简 介】严 文清, 湖北第二师 范学 院党委 书记 , 教授 ; 张赘 , 湖 北第二 师范学院党委 办公 室主任。
牵 涉到各 个方 面 的利益 , 甚至 可能使 大部分 人 的利益 受损。 2 . 人 才 引进 和培养 策略不 当, 延 缓 了学科 梯 队的 建设 步伐 。新 建本 科 院校 , 在专 任教 师方 面一般存 在 下 列问题 : 一是 师资缺乏 , 生 师 比大多达不 到国家规定
2 .教 育 资 源特 征 。在 建 校之 初 , 新 建本 科 院校
应变 革 的积极性 和 主动性 , 依 旧固守 陈旧 的思想观 念 而不 愿更 新 , 有 些人 甚至有 意 回避变革 与更 新 。更 为 严 重 的是 , 办 学理 念 的更 新 不是 简单 的思想 更 新 , 而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的 主 要 特 征
1 .管理 体制 特征 。由于新 建 本科 院校主要 建 在
0 6/ 领 导 科 学 论 坛
的1 8 : 1 标准 ; 二是专任教师本科教学经验缺乏 , 难 以胜 任本 科教 学 要求 ; 三是 教 师学 历偏 低 , 博 士硕 士 比例 小, 师 资力 量总体 较弱 ; 四是 高职称 人员 队伍 老化 , 中 青年 专 任教 师 高职 称 人员 所 占比例小 , 结 构 不合 理 。
地 级市 , 其管 理方 式多 为省市 共建 共管 、 以市 为 主 , 在 办 学经 费及 干部人 事 等方 面 , 由市政府 或市 级教 育主 管 部 门按 事 业 单位 方式 管 理 , 而 学校 的业务 指 导 、 专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选择
为研 究型 大学 、 学研究 型大学 和教学 型大 学 , 教 新建 本科 院校无 疑应是 教学 型大学 。 2 办学层 次 定 位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的 办学 层 次 . 应 以本 科教 育为 主 , 留适量专 科教育 。 当然 , 保 个别
院校有 条件 的学科 可 以在 通 过教 学 水 平 评估 后 , 试
20 0 8年 9月
・ 高教 理 论 与 高教 改 革 发展 研 究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发 展 战 略 选 择
曾令 奇
( 上海第 二工业 大学 高 等教育研 究所 , 上海 2 1 0 ) 0 2 9
[ 摘
要 ] 我 国新 建本科 院校在 经历 了初 建期 的 快速发展 之后 , 开始 步入 转 型期 , 明确 自身 在
办研究 生教育 。
方” 是新建 本科 的服务 面 向 ,应 用 ” 新建本 科 的发 “ 是 展理 念 ,跨 越 ” “ 是新建 本科 的流 程再造 ,质 量 ” 新 “ 是 建本 科 的永 恒课 题 。
3 人 才培 养 目标 定 位 。新 建 本 科 院校 应 以培 . 养应用 型人才 为 主要 的人 才 培养 目标 , 根 据应 用 应
第2卷 9
第 3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教研究版) 高
Ju a o hn cu iesyo cn l y Hg e dct nSu yE io ) o r l f agh nUnvri f h o g ( ihrE uai td dt n n C t Te o o i
V o . N o. 129 3 Se 2 8 p. 00
定, 颇有 名气 , 社会 欢 迎 , 实基 本 相 符但 仍 有 相 当 名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认真思考和选择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战略。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五条发展路径:即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特色名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管理铸校”战略和“和谐兴校”战略。
[标签]新建高校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文献标识码]A截至2008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共计740多所,连同独立学院和专科、高职学校已达两千多所。
高校数量的成倍增加和办学类型、层次的趋同化,使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以“新建”为契机,在“新”字上大做文章。
既要立足校情,不盲从、不照搬,又要未雨绸缪,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掌握好发展节奏,力争在这场没人硝烟的战场上获得生存与发展。
一、“质量立校”战略:新建地方高校发展的坚实基础质量是一所高校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新建高校虽然成立时间短,但应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理念,始终要把提高育人质量视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它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人;是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
潘懋元先生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一度流行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
新建高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之目的。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当开设相当于西方通识教育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及加强他们的人格修养;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指导性授知与主动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还应为他们多提供发表建议(或意见)的平台及施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多渠道、多形式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建立各类校园社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实训、实践等形式,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领域,进而增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1 新建 本科 院校 S WOT分析
11 外 在 机 遇 .
扩大 了办学 规模 、 增强 了 自身办学能力 ; 学质量 和社 会效 教
益相应得到 了提升 . 升本后发展的潜力更大 。其次 , 学校更易 于改革 创新 , 出特色 。由于新建本科 院校本 科办学历史不 办
科技视界 S E E&T CHNOL CINC E OGY V SON , II
S in e& T c n l g s n ce c e h oo yVi o i
高校科 技
科 技 视 界
21年 0 月第 1期 02 5 4
上求全 :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 , 以教学 为主 的学校研 究生学历 的教师应 占教师 比例 6 %以 0 上. 这对于新 建本科院校来 说难 度很大 。处在地级 市的新建
担本科教育的主要方面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但 是 ,新建本科 院校在实践办学 中还存在着诸多 困难 与不 足 , 严重制约其快速发展 。如何抓机遇 、 迎挑战 , 求生存 、 谋发展 .
可小觑 。由于办学时间短 、 办学 实力不足等 原因 , 新建 本科
院校在 国内外 甚至省 内名气 不大 , 从市场竞 争力角度 看 , 新 建 本科 院校 的市场的影响力 远弱于重 点高校 。在从众 心理
长 , 要 勇 于 尝试 变 革 、 胆 创 新 , 易 办 出特 色 , 短 与 老 只 大 就 缩
所谓机遇 , 是指外部环境变化趋势 中对组织生存发展有 吸引力 的、 积极 的方面 。当前 , 教育体制改革 的纵向深化和高 等教 育地方 化 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了 良好的发展空间 。随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新建本科院校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通过对当前情况的探讨和趋势的预测,可以为政府和教育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1.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国人口庞大,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为那些原本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提供了机会,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了国民素质。
2.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新建本科院校通常选择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建设,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通过引入高等教育资源,吸引人才和资金,新建本科院校能够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3.增强劳动力市场供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提高就业率,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未来趋势1.质量与数量并重未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数量的平衡。
首先,质量是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数量要根据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灵活调整,避免盲目扩张和过度竞争。
2.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优化专业设置,增加专业的权威性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专业人才。
同时,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创新教育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引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和模式的创新。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方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方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对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调整的背景下,由专科学校独立或是由多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新型本科高校。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正在成长中的生力军,在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过渡的过程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思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校园人文精神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转型和提升。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其次,要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第三,要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整合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形成优势和特色。
结合学院的发展实际及区域特征,在办学方向上提出如下四个方面:(一)立足保山、服务滇西、辐射东南亚南亚从历史和现实的基础、区位与文化等条件看,保山在面向南亚开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优势。
云南是中国走向南亚的前沿地带,保山则是云南走向南亚的端口。
保山作为云南连接南亚陆上国际大通道的最佳前站,不仅具有便捷的地理交通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还有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依托。
近年来,围绕将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保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的战略构想。
在“桥头堡”建设这个大背景下,保山学院作为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将责无旁贷在发展定位上确定服务保山,服务滇西,辐射东南亚、南亚。
努力在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二)把学院建设成为滇西重要人才培养基地30年来,保山学院一直担负着为滇西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滇西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15000多名社会建设人才,培训中小学管理干部及在职教师3万多人次,为当地社会、经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认同感,这正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今后学院将继续为滇西边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应用型建设人才,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滇西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新建本科高校发展战略探析存在问题与对策
新建本科高校发展战略探析: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中存在着定位偏差、学科建设贪大求全、教师奇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无法真正在教学中落实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应当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准确定位,服务地方、发挥学科优势,搞好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师的水平等,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真正实现办学内涵的实质性提升。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发展战略;定位一、问题的提出到2006年,全国已有198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利院校。
升本后,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妥善定位,办出特色,尽快实现由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过渡,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真正实现办学内涵的实质性提升,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突出和现实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找出这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新建本科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的偏差新建本科高校都花费了很多力气制定发展战略,从目标、层次,规模、学科、类型、服务范围、人才培养的规格等各个方面给自己定位。
但由于对内外环境约束条件研究不适彻,缺乏清晰的办学理念,没有结合大学的使命与任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也由于办学者的短视,只对当前社会的需要作机械的反应,致使一些新建高校的办学定位矛盾混杂,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既模仿研究型高校,致力于上硕士、博士点,又无法放弃专科阶段形成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多头的目标在有限的人、财、物力面前显得捉襟见肘,阻碍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学科建设贪大求全,缺乏清晰的逻辑线路用成功升本所带来的激情搞学科建设,亦步亦趋,盲目跟风,贪大求全,学科门类多头发展,面面俱到,妄求综合大学的发展模式,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深入研究。
升格后,学科怎么发展,怎样布局,新建本科高校尚在犹豫和彷徨。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可以通过开设实习基地、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质量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学者,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发展特色专业。
学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地方特色和自身优势,合理规划和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的质量和适应性。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推出学生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好的专业,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
学校还应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竞争力。
第四,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校际合作,提高办学水平。
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还可以与其他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共享资源,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办学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社会服务,积极参与地方社会发展。
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学校还应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为校友提供职业发展和学业发展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校友网络。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质量教育,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际合作,注重社会服务等方面。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双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双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双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正确认识机遇和挑战,做好全面的应对。
本文将围绕“双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发展的机遇1. 教育政策的支持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
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并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政策的推动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 教育资源的倾斜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逐步加大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资源倾斜力度。
在研究经费、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地方本科院校更多的支持。
这样的政策举措也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社会需求的增长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地方企业对于本土化的人才需求较大。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和就业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也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1. 学科建设不完善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相对薄弱,专业设置不够完善,导致在学术研究和科研力度上相对滞后。
这也限制了地方本科院校整体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 师资力量不足地方本科院校相比于国内一流大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缺乏。
这也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3. 学生素质不均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范围较广,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教学质量不稳定,也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的一个挑战。
三、应对措施1. 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面临着不少困难。
例如,由于办学历史短,学科建设不完善等原因,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办学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一、完善师资力量完善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应在任用、培养等方面进行重视。
1.任用方面,应把握重点支持的机会。
也就是说,应将多数招聘名额分配到学科重点上。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高校、行业界的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科研骨干。
2.培养方面,应注重创新培养方式。
在传统的培养方式基础之上,应增设研究生奖学金、专业教学博士后工作站、面向产业的教育实践等一系列新的培养体系,从而吸引、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加盟。
二、提高教学质量1.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才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培养更加优秀的毕业生。
因此,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室建设、图书馆藏书规模等方面的升级和提升,以提高教学效果。
2.完善与实践的结合。
建立更加紧密的职业教育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与到具体的项目研究、技能培训、就业招聘等联系实践的环节中,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实际运用状况。
三、提升产学研一体化水平本科院校要融入社会、服务产业、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促进重点学科和人才培养与实际社会需求更贴合,提高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与各产业领域连结起来,引导产业人才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提供更加实践性、有价值的平台。
2.助推科研创新。
在学科建设方面,应加强实际应用的探究,不断推进科研创新工作,以加强对于社会热点、行业发展的了解,切实提升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提升本科院校办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打造科研平台与产业培训中心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提升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完善发展模式,为高等教育事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基于SWOT分析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探讨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地域等因素,相比老牌本科院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SWOT 分析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SWOT分析法;发展;对策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情况“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指的是1998年扩招以来,由专科院校通过“升格”、“合并”等形式而形成的本科院校。
据统计,1999年到2006年我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210所,而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中显示,新建本科院校已接近600所(含300多所独立学院),发展之迅速,占了整个本科院校(1131所)的50%以上,涵盖了高等教育系统中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居省会城市以外的中等城市,主要由单科或职业类高专、师范类高专,或者前两种合并升格而成,通常依托所在城市名为“某某学院”,地域性特征明显,与地方经济、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
然而,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大量崛起的,虽然有些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但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从事本科教育时间相对短,办学形式多为本专科教育并存,在一定时期内专科教育仍具相当规模。
加之地域因素,学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等都受制于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想顺利完成向内涵本科的转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获得长足发展,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发展空间,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着力解决好科学定位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己任,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整合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双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双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一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合理应对。
本文旨在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双一流”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机遇: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鼓励地方政府投资兴办本科院校,并给予政策扶持,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地方资源优势:各地方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有利支持。
3.市场需求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发展的市场空间。
二、挑战:1.办学条件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起步较晚,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较欠完善,办学条件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2.学科建设薄弱: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科研实力弱,影响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思路相对陈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就业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
三、应对策略:1. 深化与重点高校的合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通过与重点高校的合作,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技术、经验和资源的交流共享,提升学校整体实力。
2. 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高水平专业课程和人才,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3. 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投入力度,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提升学校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
4. 加强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主干学科的培育力度,引进高水平师资,提升学校的学科实力和竞争力。
5.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对接:深入调研,深化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办学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教育资源等因素,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以培养本土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定位;而一些科技创新型城市可以以服务科技产业、促进科技创新为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的明确有助于院校的特色发展,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专业设置和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采取市场导向的方式,开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
新建本科院校还应加强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对接,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还要鼓励创新,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师和学者,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可以通过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师德教育,倡导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如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项目。
可以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就业和科研机会,有效提高就业率和科研成果转化率。
新建本科院校还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教师培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对策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纷纷成立,如何使这些本科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流本科院校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本科院校应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本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本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院校还应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活动,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
本科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科院校应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人员。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引导教师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优化教师的职称评聘机制,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本科院校应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
科研和创新是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和发展方向,本科院校应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建立科研团队和创新实验基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
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科院校应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责任。
本科院校是地方智力支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
与企业合作,共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要使本科院校成为一流本科院校,需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和创新能力、社会服务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使本科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理念与发展方略
分 发挥 教职 工的 主体作 用 , 让学 校改 革发 展 的成果 惠
及 全体教 职工 。 次 , 其 坚持 “ 以生 为本 ”适 应建设 社会 ,
主 义 和谐 社会 的需 要 , 养和 谐 发展 、 面 发 展 的人 培 全 才 。凸显 大学 生在成 长 过程 中 的主体 地位 , 把人 才培
是 Ir 对当代 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 发展一 般规 律 ,又符 合学 校 自身实 际 的发展方 略 ,
对于新 建本科 高校 自身 , 对于 社会 的发 展和 人类 文化
的进步 , 疑具 有重大 价值 。 无
一
、
从 历史 与现 实的 维度来 认识 发展 理念 与发 展
化, 进行 战略 思考 , 长远 设 计 , 科学 谋 划 , 能把 握 高 才
提 升 竞争 实力 , 就必 须要 以科 学发 展 观 为指 导 , 时 审
位 。牢 固树立人 才 资源是 办学 兴校 第 一资源 的观 念 ,
把 实现 好 、 护好 、 维 发展 好 教 师 的根本 利 益 作 为学 校
度势 , 立足发 展 区位 , 新 办学 理念 。 因此 , 推进 新 创 在 建本科 高校 发展 中 ,需 要我 们 以科学 发展 观 为指导 ,
临 着 以外 延 扩张 为 主到 以内涵建 设 为 主 的转 型 发 展 问题 。 它们 作为直 接为 地方经 济建 设和 社会发 展服 务
内涵建 设是相 对 于物质 形 态 的外延 建设 而言 的 ,
的主要承 担者 , 如何 在 日趋 激 烈 的高 等教育 市场 竞争
旨在 根据 高 等教 育 发展 的客 观规 律 提 高教 育 教 学质
等教 育发 展 的前 沿 , 才能 更好 地解 决在 改革发 展过 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类型、各层次的高等学校不断提高水平和质量。
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就要改善管理方式,树立战略意识,实施战略管理。
战略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在高等学校推行战略管理具有十分明显的必要性。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着运行体制转换、竞争机制形成、财政危机凸显、发展环境变化等现实境况,要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战略意识,推行战略管理。
与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相比,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有其特殊性。
高等学校是一种学术组织,它不以盈利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运用战略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强对发展环境变化的预见性,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以确保自身学术使命的完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紧密相连。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新生力量,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承载者。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创建之初就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发展环境。
从高等教育外部关系看,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科教兴国成为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成为国家战略。
从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看,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明显加快,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并开始实施。
面向未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中国的崛起需要高等教育担当时代使命;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机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学龄人口数量的波动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建本科院校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2012年05月第14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新建本科院校是指由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
截至2011年5月,全国共批准设置新建本科院校294所,占同期普通本科院校比例超过1/3。
[1]它已成为承担本科教育的主要方面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办学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与不足,严重制约其快速发展。
如何抓机遇、迎挑战,求生存、谋发展,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就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急需思考的重要课题。
发展策略的制定,必须以对其特定的内外环境分析为前提。
对外环境的分析就是要找出其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对内环境的分析则是要找出自身所具备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管理学中将此种分析法称之为SWOT 分析,它是制定组织发展策略的基本依据。
1新建本科院校SWOT 分析1.1外在机遇所谓机遇,是指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组织生存发展有吸引力的、积极的方面。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纵向深化和高等教育地方化,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逐步加强,高等教育地方化特色凸显。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根据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其专业设置更倾向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因此,相较于重点高校,它们更易得到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这无疑为学校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及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具备特殊的区域竞争力。
1.2外在威胁尽管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空间广阔,但面临的威胁亦不可小觑。
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实力不足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在国内外甚至省内名气不大,从市场竞争力角度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市场的影响力远弱于重点高校。
在从众心理支配下,整个社会对高校的品牌看得很重,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想挤进名牌大学。
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与策略
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与策略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与策略摘要:高等学校的教育越来越趋于国际化,我国高等学校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严峻挑战。
新建的高等学校要在这样激烈的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必须进去战略管理。
以通过合理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来发展与壮大自己。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特点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一.战略管理的定义及高校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一).战略管理的定义及高校战略管理的含义“战略”一词多用于军事,本意是指实现战争胜利的后来被引入管理领域,工商业界利用这一军事概念发展出了自己的战略观。
战略管理是由战略计划发展而来的,是通过制定、实施和评估,使达到预定目标的一门科学或艺术。
高校战略管理是对高校的教育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其基本点是使学校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以求得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将战略管理应用于学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二)、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我国的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在政府的控制、指导和支持下运作,扮演着执行命令的角色,对未来长期发展的问题并不需要主动考虑。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从直接管理变为以间接调控为主,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学校自主办学为主体的高校运作机制。
这样,学校的命运和前途就由原来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变为一定程度上由自己把握,学校独立决策的功能得到强化,需要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
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有趋势变为现实,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挑战。
而经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院校合并调整后的我国高校,正处于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转型的进程中。
规模巨大,学科众多,校区地理位置分散,教师队伍水平不一,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成为许多大学的现实状况。
环境的迅速变化对学校的生存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塑造学校优势,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管理的热点话题。
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
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摘要: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思路是:坚持质量与特色战略,打造信息化与国际化平台,实施“四大工程”,加快观念与制度创新步伐,实现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之一。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重点推进“211工程”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也新建了一批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这些新建本科普通高校(以下简称新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历史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新建高校的发展战略模式,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重要工作。
1.新建本科普通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与所有高等学校一样,当前新建高校正处于开放、交流、竞争和激烈的变革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种挑战与机遇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1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重点体现在:(1)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突出表现为GDP的高速增长。
(2)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断加剧。
(3)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我国现在私人存款已经达到8万亿元。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潜在的教育资源。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有90%的家庭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60%的人表示为孩子上学即使举债也在所不辞。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新建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2 改革调整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突出表现为:(1)体制转轨——我国正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转变时期——正在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4)文化交融——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加剧,价值观选择发生变化。
社会变革为新建学校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其发展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开放化时期突出表现为:(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的全球性。
(2)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时空缩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与策略摘要:高等学校的教育越来越趋于国际化,我国高等学校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严峻挑战。
新建的高等学校要在这样激烈的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必须进去战略管理。
以通过合理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来发展与壮大自己。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特点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一.战略管理的定义及高校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一).战略管理的定义及高校战略管理的含义“战略”一词多用于军事,本意是指实现战争胜利的后来被引入管理领域,工商业界利用这一军事概念发展出了自己的战略观。
战略管理是由战略计划发展而来的,是通过制定、实施和评估,使达到预定目标的一门科学或艺术。
高校战略管理是对高校的教育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其基本点是使学校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以求得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将战略管理应用于学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二)、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我国的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在政府的控制、指导和支持下运作,扮演着执行命令的角色,对未来长期发展的问题并不需要主动考虑。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从直接管理变为以间接调控为主,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学校自主办学为主体的高校运作机制。
这样,学校的命运和前途就由原来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变为一定程度上由自己把握,学校独立决策的功能得到强化,需要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
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有趋势变为现实,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挑战。
而经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院校合并调整后的我国高校,正处于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转型的进程中。
规模巨大,学科众多,校区地理位置分散,教师队伍水平不一,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成为许多大学的现实状况。
环境的迅速变化对学校的生存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塑造学校优势,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管理的热点话题。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迫切的就是要引入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高等学校管理是目标管理,侧重于功能管理,强调管理的内容及具体的目标,强调内部管理,偏重于内部各单位的整合,而不是站在环境变迁的角度,强调使组织如何抓住外部机会,寻求发展空间。
而战略管理则强调外部管理,强调长期、具体目标的实现,即脱离自我中心,从他人或外在环境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而非从自己组织内部去注释外在问题。
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宗旨便是利用外部机会以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它关注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
从管理角度看,任何组织总是力图从各个方面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稳定的环境中,这并不困难。
因为在稳定、特定的环境中,组织可以制定具体的政策、规章、条例来处理日常事务,但在动荡、变革的环境中,这种内部管理形式行不通,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具适应性的反应系统。
而战略管理能够保证组织与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战略配合,使组织的能力与环境要求相匹配,同时安排组织内部的结构与运作机制随战略而变革,并发展出新的、足以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二、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特点1、未来长远性。
战略管理是站在明天来谋划学校的今天,是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利益。
为学校的未来发展设立远景,规划蓝图,并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有机整合。
通过战略管理,使学校成员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行为与学校的使命和目标联系起来。
2、2、全局整体性。
战略管理是关于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纲领性的规划,涉及或关注学校的总体格局,以学校的整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普遍权威性的指导意义的总谋划。
3、3、现实可行性。
战略管理是为实现学校的价值,不是为了摆设。
因此,它不是虚空幻想,而要切实可行。
战略管理不仅要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还要明确实施方案,而且各个环节应是相互关联的,体现出战略管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三.高等学校的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及战略实施方法(一).战略分析是指对特定战略时期学校内外条件的综合调查、评价和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二)1.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让学校了解其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学校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宏观环境的分析包括考虑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的个别或共同的影响。
毋庸置疑,学校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增加效益,但学校可同时增加各个与学校运作有关群体的利益。
因此,了解学校外部环境的需要尤为重要。
(三)2.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探讨学校内部运作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的重点是人、财、物和文化。
对人的分析要从教职工的学历、能力、职称、专业、年龄等方面着手,这些方面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师资力量的强弱。
分析财与物的资源侧重于种类、质量、数量、流通等方面。
内部环境分析的难点在于文化。
在这里,文化指学校成员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的集合,颇为复杂。
学校必须充分了解自身具有的优势,创造出一些合适的能力,才能够掌握外部环境出现的机遇或对抗外部环境的威胁。
(四)3.平衡分析,平衡分析即内外环境分析统一起来的双向分析,也叫SWOT分析。
这种分析是以同类学校之间的竞争为目标,从内外环境的结合上确认学校应该支持的战略方向。
由于平衡分析避免了以上两种分析的“单一性”,因而更容易使人清楚学校的概况。
(五).战略选择即在形成战略并评价战略的基础上抉择优化战略的过程。
主要包括:(六)1.形成选项,一个战略选择的完成,首先要形成多种供学校选择的战略,这些战略又称为选项。
学校发展战略的模式有多种,在这里仅介绍几种值得参考的战略模式:(1).多元化战略。
对学校而言,多元化战略就指学校不只是在单一的教学科研上经营,而是同时在高等教学科研之外的其他行业也开展业务。
从学科角度讲,学校办各种教育培训,创办非高等教育校企合一、学校医院等后勤服务系统都是多元化战略。
(2).水平一体化战略。
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学校为了教育资源共享,获得办学规模效益,增强整体实力,促进学科结构优化,通过兼并或者控制其他学校以促进自身实现更高程度的规模经济和迅速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
(3).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学校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使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使自己在高等教育的某一个细分市场保持领先优势的战略。
2.评价选项,评价选项是对各种选项进行分析比较并确定其价值与必要性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通常要坚持三个标准:一是适应性,二是可行性,三是可接受性。
3.战略择优,即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将评价过的优化选项确定下来的过程。
(三).战略实施是将战略转化成具体行动并达到目标的过程。
它一方面检验战略分析与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提供信息。
战略转化成具体行动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1.战略操作化利用年度目标、部门政策与沟通等手段使战略最大限度地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事务。
2.战略制度化通过学校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等使战略的要求变成具体制度,落实到日常教育与教学活动中。
3.战略控制化主要措施是建立控制系统,并通过它监控战略实施情况,同时监督其本身的运行情况。
当然,战略实施过程是学校各个方面统一运行的过程。
它不仅涉及学校的战略、结构和体制三个“硬因素”,同时涉及学校的作风、人员、技能和共同价值观四个“软因素”。
只有这七个因素相互沟通并协调一致,战略实施才能获得成功。
四、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积极效果(一).提供战略性发展方向。
战略管理基于高校本身的能力与外部环境,对于高校未来发展的远景提供战略性的、前瞻性的思考,为学校的发展指引战略方向。
组织趋同性观点揭示了大学之间进行比较和选择同类型学校的制度根源,但战略管理更为强调的是主体性和创新性。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个学校的发展战略不是对别人模式的拙劣模仿,而是要对本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独立分析与判断,以本校条件为基础,形成适宜于本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其次,学校发展战略不屈服于环境的压力,不是单纯防御,而是以进取的姿态,力求使学校在与环境和命运的抗争中居于主动地位。
(二).指导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
任何组织都是在资源稀缺状态下运转的,如何将有限资源运用于发展的关键领域是管理者必须进行的选择。
通过战略管理,可以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领域。
(三).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与战略相匹配,并促进组织变革。
从组织设计的观点看,传统的高校机构是一个机械型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特征在于:对环境的适应性差;比较封闭;过分强调明确的、相互独立的职能和部门分工;组织权力结构是集中的,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管理层级多;缺乏纵向的沟通和协调。
高校实施战略管理可解决上述弊端,促进组织变革。
因为战略管理强调外部管理,从外在环境的角度看待组织问题,强调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战略管理强调打破部门主义的限制,克服“功能性短视”,强调整合的管理用途;战略管理强调在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广泛参与的权利与机会,因为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战略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也有利于克服实施战略管理的障碍。
制定战略规划要广泛吸收学校各方面的意见。
哥伦比亚大学莱文教授指出,在大学中制定目标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坐到一起,说一说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些是我们的目标,这样是不会奏效的。
如果人们不接受业已确立的目标,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就不会支持这些目标,会把精力投入到反对领导之中,而不是改进教学与研究,其副作用非常大。
因此,战略规划的过程是领导与群众参与的结合,需要在领导与群众参与之间取得平衡。
高校实施战略管理将对高校组织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它将为全员参与管理及决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从而使传统制度下教师和学生积极要求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愿望有可能转变为现实,形成广泛参与学校事务的民主管理模式。
它将大大改变传统大学的科层化的行政权力配置方式,即改变自上而下、逐级授权的模式。
随着战略管理的实施,所有大学组织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战略决策与实施。
因此,大学中任何决策的实施都必须取得一线教师、职员、学生的积极支持和全力协作。
发展战略能否成功,不是决定于上级赋予的行政权力,而是决定于来自底层的所有成员的认同和参与,它将提高高校组织成员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正如管理学家伦茨所指出的,战略管理是促进学习和行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正式的控制系统。
为避免程式化行为,要对任务分配、团队成员、会议形式以及计划日程进行调整。
过程不是完全可以预期的,环境也必须有所变化,以便激发创造性。
总之,战略管理的实施有助于高校早日成为学习型组织。
(四).提供了管理控制与评估的基础。
战略管理十分重视战略执行与评估的问题,这为评估组织的绩效、实施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战略规划的通病之一就是事前审慎评估计划,事后草草了结,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常常使战略执行的绩效大大降低。
战略管理则十分强调战略评估,以实际的结果为工作重点,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