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恰当定位与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思考
1hn iga o t h o aina d C aa tr t so ip n h iNoma olg rikn b u eL c t n h rcei i fLu a s u r l l e t o sc C e
P G a g s u EN W n - h
(ipnhi o a C lg; ipnhi 5 0 C ia Luasu r l oeeLuasu 5 30, hn) Nm l 1
合 性 本科 院校 相 比 , 建本 科 院校 存在 一定 的天 新 然劣 势 。如何 恰 当定位 并 加强 特 色建设 , 新建 是
本科 院校 面 临 的一 个 十 分 重要 而 又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问题 。 新建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在 办 学 定位 上 绝 不 能 好
中学 , 以致用 的教学 模式 等等 。 学 ( ) 三 在人 才培 养的规 格定位 上 , 坚持应 用型 不 同类 型 、 次 的大 学其 培 养 的人 才在 社 会 层
Ab t a t h e s n b e p s i n o e l - u l lc l u d r r d a e c u s o lg s t e f n a na sr c :T e r a o a l o i o fa n w y b i o a n e g a u t o r e c l e i h u d me t l t t e
新 建本 科 院校 大 多 处 于 省 会 以外 的某 一 省
辖 市 或 地 级 市 , 担 着 为 地方 培 养 人 才 、 技 创 承 科
新和社会 服务 的职 能。因此 , 必须坚 持立 足地方 、 服务 地 方 不 动摇 ,要 为 地 方 需 要 培 养 大批 下 得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得到了强劲的推进。
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这些院校以不同的专业为核心,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尽管这些新建院校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它们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
本文将对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很早就开始发展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转型升格为本科院校,如北京工商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03年,国务院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重要举措。
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致办学方向。
此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清晰。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覆盖了各个省、市、自治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尝试阶段,以及转型、提升和升级的多个阶段。
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许多显著的优点:(一)专业特色鲜明。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不同,其专业设置也有所不同,但都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区分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性,独树一帜,更有助于拓展教育领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方向。
(二)培养能力全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知识的应用、现场操作、项目管理等,而实用能力则是指通过课堂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增强其竞争力。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20 0 6年 l 2月
绵 阳师范学院学报
ayn r lU ics Ju a o o r l fMin a gNoma nv ri n
一
De ., 0 6 c 20
第 2 卷 第6 5 期
V0. 5 N . 12 o 6
—
—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关键 词 :新建本科 院校 ;学科建设 ;对策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 4 . 文献标 识码 :A 62 8 文章编号:17 -1x 2 0 )60 1-4 6262 (0 6 0 -1 10
学科建设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通过提高学科的 科学研究 的水平、 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 促进 学科 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是高校建 设的关键和核心 , 是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 务能力和水平 的重要基础 ,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 培养质量的保证 。学科发展的水平是体现高校发展 水平 、 办学特色 和社会声誉 的主要标志。“ 没有一
何 绍 芬
( 内江师范学院教务处, lI IJ 内江 6 11 )  ̄I 412
摘 要 :学科 建设是 高校 的一项综合性、 系统性 、 长远性 的基 础建设 , 高校 建设 的关键 和核 心, 是 是提 高教 育
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原则是“ 加强基 础学科、 发展优势学科、 扶持新兴学科、 重视交叉学科” 重点是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和学科方向、 , 培养学术梯队、 加强 学科基地建设 , 标是提高学校教学、 目 科研、 社会服务及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 设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 , 题 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对策。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也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较少,其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
其中,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就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浅谈。
一、存在的问题1.整体规划不足: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历史较短,往往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这导致在就业指导全程化的方面也存在不足。
很多学校无法确定学生需要完成的时间表、需学习的技能和访问的资源等事项,故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不系统不连贯的。
2.资源缺乏:新建本科院校一般资金有限,人力资源较为匮乏,故学校的就业指导资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导师、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师生平台等,这使得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得不到全面的帮助与支持。
3.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范围较广,学生的素质各异。
这使得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些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职场,也不知道该如何做职业规划,这就增加了学校就业指导的难度。
4.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较少,往往无法有效的对就业指导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缺乏有效的诊断和分析,往往提供的信息过于普遍化,让学生难以在就业指导中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二、解决措施1. 制定全面规划:新建本科院校要将就业指导全面化,需制定全面规划。
规划应该涵盖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就业实践、职业规划和技能培养等,使全校师生都能了解和参与到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来。
2. 资源整合:新建本科院校应尽快整合各方面资源,吸纳优秀的就业指导师资,建立并高效运作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全新的网络就业平台,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职业发展情况,从而有助于使整个就业指导全程化更加有序地实现。
3. 设计针对性指导:新建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插入点进行个性化指导,以针对性指导取代过于普通化的指导,提升就业指导的效果。
大学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大学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大学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今天很荣幸能够向各位汇报我们大学的创建工作情况。
作为一所新成立的大学,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也充满信心和热情,希望能够打造一所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创建工作计划和举措,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大学的创建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汇报。
一、大学创建的背景和定位XXX大学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创建于20XX年。
大学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应用技术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学术学问、技术技能、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旨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创建工作的总体情况自大学创建之初,我们就秉承“做最好的大学”的宗旨,坚定不移地推进创建工作。
在大学领导的正确引领下,整个创建工作呈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和出色的成绩。
我们秉承“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努力营造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
三、教学科研情况教学是大学的根本工作,我们一直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我们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我们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和专家,加大科研力度,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突破。
教学方面,我们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推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还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开展,积极与企业合作,打造实践教学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
四、学科建设情况学科建设是每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大学注重学科的整体布局和结构调整,积极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科建设规划和布局。
我们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和投入,促进了一批学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历程、类型归属和功能定位
本科院校中,
" " 培养构571 !2 ,独立学院283所!3 ,
其余348所&这348所本科院校有、
,大部
为1999年后 的
本科院校,
下 为新
建本科院校。
新建本科院校 要 科层次院校
,建
大体
为 阶段: 阶段,
、
、
、
科学校
& 1998年一2001年,全国进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一些缺少本科院校的中心城市
增设本科院校,一些地区学科相近、重复设置的专科学校合
并 为本科院校,在级 (高本科、高 科、等
)二级 (高本科+高 科)渡 些:专
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一时期的新建本科院校约105
所,约占新建院校总数的29%。第二阶段,部
大学和
专科学校合并
& 2002年一2005年,相当数量的等
学校 为
学院,为保持本科教育平衡,部
1739
684
44
1333.50
19.。
2205
9792
779
19
1951.77
21.。
2206
9863
772
17
1732.54
22.。
2207
1908
774
21
1944.50
23.。
2208
2263
1977
322
14
2221.42
23.3
2209
2305
1090
-
11
2144.65
24. 5
2210
到37.5%,部
高等教育
阶段。
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
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引言新建高校的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新建高校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充分调动新建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人在所属群体中获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个人对自我定位和对自身属性的一种确认。
高校大学生的归属感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新建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在学业、生活等方面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本文将分析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现状分析归属感现状在新建高校大学生中,归属感的缺乏是存在的普遍问题。
大多数新进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和文化背景,社交圈一开始就相对较小,学生的交流也比较少。
在很多情况下,新入学的大学生无法立即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很多学生甚至感到孤独、无助和迷茫。
由于缺乏身份确认和群体认同感,很多新建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学校的认同感。
归属感影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首先,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影响学习动力,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在学生寻找其自身走向时,也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
而这种缺乏,也可能导致学生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的状态。
缺乏归属感也可能导致孤独感、社交难度增加、自闭等其他问题。
对策建议加强教育和培训首先,新建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训。
这就需要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更大量的相关课程,以便建立强大的社交能力和自省技能。
课程可以围绕社交技巧、个人认同和探索、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等方面进行设置。
学校应该借助现有的资源,例如学生服务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校友会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和支援。
建立更完善的社交平台其次,应该建立更完善的社交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创建多样的社交平台或活动,以及举办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学校可以设置活动组和小组,让学生参与和交流,从而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社交技巧。
还可以开设多样的俱乐部,包括学习俱乐部和兴趣俱乐部,鼓励学生参加和沉浸其中,并与其他加入的学生交流和互动。
高校筹建情况汇报
高校筹建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高校筹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了让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校的筹建情况,特进行汇报如下:一、筹建背景。
我校位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为了满足当地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水平,我校决定进行高校筹建工作。
二、筹建目标。
我校高校筹建的目标是建设一所国际化、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筹建进展。
1. 土地规划,我校已经完成了校园用地的规划和选址工作,选址面积达到5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建设规划,我校已经制定了高校建设规划,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并与相关设计单位展开合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师资队伍,我校已经开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拟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我校,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4. 学科设置,我校已经初步确定了学科设置方案,将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方向,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筹建难点。
在高校筹建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师资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但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难点都将迎刃而解。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加大对高校筹建工作的投入,完善建设规划,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努力打造一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
六、结语。
我校高校筹建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的高校筹建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校高校筹建情况的汇报,谢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聆听。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我校的高校筹建工作,共同见证我校的发展和壮大。
高校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高校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本科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校本科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本科教育的现状1. 学科设置多元化高校本科教育的学科设置日益多元化,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文、理、工、商学科外,还涌现出了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学科的多元化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 教学质量提升高校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许多学校引进了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 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本科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许多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课程和项目,提供实践机会。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工作,并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1. 优化课程设置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高校本科教育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供更多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专业。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行业调研等方式,确定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并相应调整课程设置,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2. 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高校可以加强实习项目、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可以与企业、行业合作,提供实际项目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际工作。
3.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本科教育需要与产业界及研究机构建立更多的合作平台,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研发合作,开展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教育质量与实用性。
三、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就业压力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贫困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贫困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及策略分析现今,我国各地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新建本科院校。
这些大学旨在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地区的命运,提高地区和人民的整体素质,但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
首先,贫困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机制。
因此,新建校区需要遵循“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模式进行运作,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学科互补、合作办学、多元化经营等方面的合作与发挥优势。
其次,贫困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新建校区需要积极招聘高素质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师,加强引进优秀教学资源和良好教育教学模式的传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再次,贫困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招生及课程设置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新建校区需要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色,从选材、招生、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合理规划、充分调研,制定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增强学校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贫困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尚处于发展初期,祖母绿行业的教育、人才、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瓶颈。
与此同时,政府机关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和投入的不足,很难形成完整发展链条,阻碍了校园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的持续发展。
因此,贫困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采取现行教育体制的优势资源和新兴技术,制定针对性的发展计划,通过多种渠道引入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拓宽招生渠道、研究面向本地经济的专业设置、加强技术创新、扩大外部协作等方式,逐渐克服校园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困境,构建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1 新建 本科 院校 S WOT分析
11 外 在 机 遇 .
扩大 了办学 规模 、 增强 了 自身办学能力 ; 学质量 和社 会效 教
益相应得到 了提升 . 升本后发展的潜力更大 。其次 , 学校更易 于改革 创新 , 出特色 。由于新建本科 院校本 科办学历史不 办
科技视界 S E E&T CHNOL CINC E OGY V SON , II
S in e& T c n l g s n ce c e h oo yVi o i
高校科 技
科 技 视 界
21年 0 月第 1期 02 5 4
上求全 :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 , 以教学 为主 的学校研 究生学历 的教师应 占教师 比例 6 %以 0 上. 这对于新 建本科院校来 说难 度很大 。处在地级 市的新建
担本科教育的主要方面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但 是 ,新建本科 院校在实践办学 中还存在着诸多 困难 与不 足 , 严重制约其快速发展 。如何抓机遇 、 迎挑战 , 求生存 、 谋发展 .
可小觑 。由于办学时间短 、 办学 实力不足等 原因 , 新建 本科
院校在 国内外 甚至省 内名气 不大 , 从市场竞 争力角度 看 , 新 建 本科 院校 的市场的影响力 远弱于重 点高校 。在从众 心理
长 , 要 勇 于 尝试 变 革 、 胆 创 新 , 易 办 出特 色 , 短 与 老 只 大 就 缩
所谓机遇 , 是指外部环境变化趋势 中对组织生存发展有 吸引力 的、 积极 的方面 。当前 , 教育体制改革 的纵向深化和高 等教 育地方 化 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了 良好的发展空间 。随
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
新建本科 院校是在我 国高等教育迅速 发展 ,由精 英阶
段 向大 众 阶 段 过 渡 的背 景 下 应 运 而 生 的 , 来 源 多 种 多 样 , 其
势以及学校受所处 的地 理位置 、 社会 经济状 况 、 信息沟通等
各 种 因 素 的制 约 ,教 师 在 长 期 的 教 学 过 程 中始 终 坚 守 某 块 内 容 ,思 想 僵 化 ,缺 乏 与 时 俱 进 和 顺 应 市 场 变 化 的 教 学 理 念 。在管理思想上 , 由于 受 地 级 市 政 府 的直 接 领 导 , 校 成 学
任 务 的 学 校 与 其 他 学 校合 并 升 格 而 来 的 。田 是 由 成人 高校 三 向 普 通 高 校 转 制而 形 成 的 院 校 。 中 华 女 子 学 院 、 国 劳 动 如 中
常常 是 地 级 市 内 唯 一 的 本 科 高 校 。经 过几 年 的发 展 , 些 学 这 校取 得 了 阶段 性 成 就 。但 是 . 学 层 次 的提 高 并 不 等 于 办 学 办 水平 的 自然 提 升 。 如何 根 据 内外 部 条件 。 善定 位 。 出特 妥 办 色 , 现 “ 涵 升 本 ”是 摆 在 这 些 学 校 面 前 一 个 现 实 而 突 出 实 内 。
关 键 词 : 建 本 科 院校 ; 状 ; 位 新 现 定Biblioteka 中图分类号 : 4 G6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3 42 (0 60 - 1 3 0 1 7 — 6 92 0 )4 0 1— 5
为适 应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对 高 层 次 人 才 的 需 求 .推 动 高 等
学 校 在 校 名 中保 留 “ 范 ” 字 , 乐 山 师 范 学 院 、 阳师 范 师 两 如 洛 学 院 等 ; 些 则 以地 市 取 名 , 哈 尔 滨 学 院 、 州 学 院等 。这 有 如 惠 些 学 校 仍 以从 事 教 师 教 育 为 主 , 以 培 养 其 他 专 业 人 才 , 辅 或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类院校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这类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概述,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当前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挑战。
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提出促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与定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其特征与定位既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
特征方面,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职业性。
这些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同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加灵活,能够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定位方面,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注重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与定位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新型办学群体,多数属于在市(地)级城市举办的公立本科高等院校。
目前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有261所,占所有本科院校数量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区域经济社会状况、学校传统、生源基础、就业服务面向等方面的限制,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与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的较大差异。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新建本科院校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目前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原有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实力较强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和重组而升格的。
因此,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具有一部分专科时期形成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办学经验,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良好基础。
而且,经过升本后的建设与发展,许多本科院校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师资力量也在持续改善和提高。
但是,作为在专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科高校,新建本科院校有着许多不足和弱势,具体表现为:(1)本科办学意识差,在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专科时期的随意性较大的惯性行为;(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突出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能满足学科建设需要等;(3)教学经费投入少、教学资源紧缺;新建本科院校中有许多当初为实现升本片面追求校园基础建设效果,甚至不惜负债前进,给升本后的建设与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包袱。
许多学校迫于债务压力,不得不削减教学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4)学校发展定位不清,在发展过程存在着流于模仿的倾向。
突出表现为盲目向重点高校看齐,片面追求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数量的增长。
从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发展形势来看,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使我国高校面临着全球性竞争的挑战。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 2011010632047 王鹤飞新建本科院校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优化高等学校布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批准组建的一批普通本科院校。
经过10余年的发展,这类高校目前已达600多所(含322所独立学院)。
它们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性发展赋予的重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水平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其健康发展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
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研究这类高校的基本特征及办学特点,指出办学中普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引导其形成新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培养质量,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实现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界定从组建时间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
从组建基础来看,它们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将某些地级市若干所专科学校合并为专业覆盖面较宽的综合类学院。
二是为适应我国三级师范教育(师范本科、师专、中师)向两级师范教育(师范本科、师专)过渡的需要,以一些水平较高的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组建的师范类本科院校。
三是针对部分行业院校的具体情况,将一批优秀的专科学校升格专业学院,如工程学院、理工学院等。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可以简单界定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一批高职高专或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新建”是相对于原有本科院校而言的,“本科”是相对于专科而言的。
2、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从深层次看,新建本科院校的“新”不仅限于时间范畴,而是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它们在学校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以及发展思路等方面与传统本科院校明显不同。
新建学校调研报告
新建学校调研报告学校调研报告一、引言最近,我们小组对新建学校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现有学校的情况,并做出合理的建设规划。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参观了现有学校的设施、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活动,并与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交流。
本报告将总结我们的调研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学校设施我们参观的学校设施整体上较为现代化,建筑物结构牢固,配套设施齐全。
学生教室宽敞明亮,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图书馆收藏丰富,有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供学生使用。
此外,学校还拥有食堂、室内体育馆和多功能礼堂,能够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和活动的需要。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学校的操场非常狭小,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另外,学校的实验室装备较为陈旧,需要更新换代。
我们建议在新建学校中加大操场建设的规模,并增加实验室设备的投入。
三、教学模式在现有学校中,教学模式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
从教室观察和与教学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普遍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课后还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复习,学习过程相对规范。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教学模式可能过于注重课堂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们建议在新建学校中引入更多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学生活动现有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美术、音乐、体育和科技等。
学校还定期举办各类比赛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
然而,我们发现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我们建议新建学校与社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和校企合作项目,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机会。
五、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学校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学校设施整体较为现代化,但需要加大对操场和实验室的改进投入。
2. 教学模式注重传统课堂教学,需要引入更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
平 ” 出现 了盲 目改 名 风 、 格 风 、 , 升 申博 申硕 风等 不
健 康 的发 展 趋 势 。 据 北 京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陈 学 飞 教
授 了解 , 国 大约 有 8 我 O所 高校 明确 提 出要 办 研 究
型 大 学 , 中 不 少 地 方 高 校 也 在 争 创 教 学 研 究 型 大 其 学 。 这 已成 为 我 国 高 校 运 转 的 非 正 常 状 态 — — “ 明 明条 件 不 具 备 , 础 很 差 , 要 提 很 高 的 目标 , 往 基 也 往 造 成 学 术 上 的 大 跃 进 , 量 资 源 被 浪 费 。伴 随 这 一 大 ” 风 气 而 来 的是 三 大 恶 果 : 是 争 创 研 究 型 大 学 无 形 一
这 是 一 般 老 高 校 所 不 能 比 的 。 但 是 , 高 校 竞 争 在
中 , 为新 建 本 科 院校 , 办学 理 念 、 学 条件 、 作 其 办 专
业 基 础 、 学 管 理 、 资 水 平 、 生 质 量 、 园 文 化 教 师 学 校 都 存 在 先 天 不 足 , 老 高 校 不 具 有 可 比性 。从 科 学 与
教 学工作 水 平 评 估 的 合 格标 准 。截 至 2 1 0 0年 , 在
全 国 7 8所 本 科 院 校 中 , 有 5 4所 本 科 院 校 经 过 6 已 8 了第 一 轮 评 估 , 有 1 4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 还 3所 5所 普 通 本 科 院 校 、 5 新 建 民 办 本 科 院 校 共 计 1 4所 院 校 4 所 8 未 经 过 评 估 。二 是 新 建 院 校 由 于 办 学 历 史 短 , 举 办 本 科 教 育 的 历 史 更 短 , 少 学 校 规 章 制 度 不 健 不 全 、 理 不 规 范 , 且制 度 执 行 不力 , 理 不 到位 ; 管 而 管 由于 是 新 举 办 本 科 院 校 , 本 科 人 才 的 培 养 规 格 、 对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
特别是在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如何准确选择办学定位,不仅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更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效能。
本文旨在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大学视域下的办学定位选择,分析当前高等教育环境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旨在构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选择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态,其内涵和特征鲜明。
应用型大学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其教育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应用型大学在学科设置上注重交叉融合,强调学科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这种设置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创新。
再次,应用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大学在服务面向上强调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种服务面向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实用性、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些特征使得应用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大多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或是在合并、转型的基础上形成的。
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
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新建本科院校的良好发展以准确定位为基础,准确定位以科学分类为前提。
本文以办学类型的划分作为研究起点,从职业类和学科类本科教育的维度,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标签]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类型定位然而,2005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2010年以前,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限制了专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继续升格,因为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影响了院校自身的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其办学定位亟需研究。
办学定位包括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其中办学类型定位是最基本的因素,另外,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多由职业类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由职业类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
一、办学类型定位(一)办学类型的划分对高等院校进行科学分类是研究办学类型定位的前提。
分类思想的提出是为了能全面地分析问题,避免在实际办学中忽视某些方面。
在同一分类维度,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是指高校该类型的办学比重较大,而不是仅具有该类型的办学。
一个分类维度上不只具有两种类型。
类型的划分是连续的,可以根据不同比重确定中间类型。
对高等院校进行分类的依据很多,有与行政部门的隶属关系、国家建设重点、办学经费来源、知识等。
知识是高等院校的加工对象,是高等院校区别于其他机构的一个显著特点,以知识为依据划分高等院校类型最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内涵。
从知识出发,划分的维度有(见图1):知识覆盖面和有机结合度,即院校所覆盖的学科数及学科融合程度,相对应的办学类型是专门型一综合型;对知识的作用,即院校的功能主要是传播知识还是创造新知识,相对应的办学类型是教学型一研究型;知识的组织形式,即以学科发展还是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组织知识,相对应的办学类型是学科类一职业类。
以上三个维度互不矛盾,彼此共存,每所院校都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划分类型,图工中a类高校就是以教学为主、具有职业类教育倾向、学科门类较为单一的高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分析——以滁州学院为例
内涵和外延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相比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其 内涵 开始缩 小, 外延 逐渐 扩 大 。不 同 的办 学 体 制 、 目标 定
有人 认为作为一个合理 的高等学校定位结构 , 茸先分成
位催生了大量不同层次、 类别的院校 。这些院校在竞争中发
足完整 、 合理的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 。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 高等教育快速扩张, 其
定时期内在高等教 育体系中的具体位置、 办学理 念、 总体
目标 、 培养人 才的层次 、 型和服务面 向。 类 关于高校办学定位 的内涵 , 不同学者有不 同理解 。有 人认为 “ 高等学校 的定位 主要 包括对象定位 、 形式定位 、
新建地 方本 科院校是指近 年来一 些办 学条 件 比较好 的专科 、 高职学校 , 经过整 合后升格 的本 科院校 。办学定 位对 于这 些新建地 方本科 院校来 说更 具有 重要 的意义 。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 由 专科 、 高职等合 并升格而成 , 这 些原来在专科层次办学 的院校在其长 期的办 学历史 中 已形成 了 自己特定 的办 学理念 、 才观 、 学模 式 , 人 办 形成 了 自己的办学定位 。 这种办 学理念、 人才观 等办学定位如
定位必须认真审视本校的办学历史和现 实条件。只有在
理论延伸 到高等教育 , 形成 了高等教育 办学定位 的理论。
“ 办学定位 ” 一般而言是指根据 教育 的内在基本规律 、 自 身实力和 发展 潜力 并结合经济 、 社会 需要 , 确定学校 在一
思想层面上真正 认识到本 科和 专科的区别 ,在 思想意识 上升本 , 然后在物 质和制度层面 上设 计、 定位 , 制定具 体 的办学 目标、 学科 设置、 办学特色 和发展 目标定位 等 , 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4 卷 第 4 期 Vol.24 No.4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06年 8 月 August 2006
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
姚加惠, 潘懋元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1999 年以来, 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承担了繁重的扩招任务。这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629(2006)04- 0113- 05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推动高等 教育事业的发展。从 1999 年到 2005 年, 教育部先后批准建 立 了 198 所 本 科 院 校[1], 占 全 国 701 所 本 科 院 校 的 28.25%。 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处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 常常是地级市内唯一的本科高校。经过几年的发展, 这些学 校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是, 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等于办学 水平的自然提升。如何根据内外部条件, 妥善定位, 办出特 色, 实现“内涵升本”, 是摆在这 些 学 校 面 前 一 个 现 实 而 突 出 的问题。
( 四) 师资实力较弱, 结构不尽合理 近几年来, 不少新建本 科 院 校 在 引 进 师 资 、提 高 教 师 素 质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但与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要求
还有差距, 表现为: ( 1) 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偏弱。由于长期 的专科办学, 使得多数教师擅长于教学, 不重视科研, 知识 老化, 学术视野较窄, 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诚 如哈佛大学早期的伊利欧特校长 所 言 “经 常 作 研 究 , 那 是 一 流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条件”[4]; ( 2) 师 资 结 构 还 有 待 完 善 。 以 高学历教师为例。2004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基本办学条 件指标: 合格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的通知》 要求本科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中,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 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30%~40%。[5]在表 2 所列的 13 所新建 本科院校中, 只有 8 所院校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刚刚达标或 略高出此指标, 占总数的 62%, 其余院校高学 历 教 师 都 低 于 此 比 例 , 有 的 院 校 甚 至 低 于 20%, 如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仅 为 16.61%, 无法达到基本办学标准。更谈不上达到全国高校师 资队伍的建设目标。1999 年,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期加 强 高 等 学 校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的 意 见>的 通 知 》 提 出 : 到 2005 年 , 高 等 学 校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的 具 体 目 标 是 : 教 授 、副 教 授 岗 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 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 一 般 为 30- 40%; 具 有 研 究 生 学 历 教 师 的 比 例 , 教 学 为 主 的 本科高等学校达到 60%以上。[6]从表 2 不难发现 , 多 数 新 建 本科院校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基本实现目标, 而高学历教师 却 远 远 不 足 。与 发 达 国 家 高 校 的 师 资 要 求 更 不 可 同 日 而 语 。 据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卡 内 基 教 学 促 进 会 进 行 的 一 项 抽 样 调查, 美国本科以上大学的教师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比例 为 62%, 但像哈佛等一流大学均为 95%左右。[7]当然, 师资队 伍的建设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达标, 关键在于结构合理, 素质 优良。但勿庸置疑, 数量的达标是质量提高的前提。
* 资料来源于文献[3]
114
表 1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本专科专业数及比例
升本时间( 年) 2002 2000 2004 2002 2003 2005 2002 2000 2000 2002 2004 2005 2004 2004 2004 2000 2000 2001 2005
本科专业数( 个) 10 24 11 13 13 6 20 25 24 2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1 6 15 13 14 34 31 42 8
由 此 可 见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在 办 学 层 次 提 高 、规 模 扩 大 、 名 称 更 换 等 方 面 已 经 升 本 了 , 但 在 办 学 理 念 、学 科 专 业 建
校名 中华女子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衡水学院 唐山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 哈尔滨学院 常州工学院 台州学院 丽水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三明学院 滨州学院 菏泽学院 潍坊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江汉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 从办学理念、办
学 类 型 和 层 次 、职 能 、服 务 面 向 等 方 面 阐 述 了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应 如 何 合 理 定 位 的 意 见 。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现状; 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47
专科专业数( 个) 12 26 27 49 35 25 13 3 35 27 48 28 31 38 37 29 18 20 26
本 、专 专 业 比 例
1:1.2 1:1.1 1:2.5 1:3.8 1:2.7 1:4.2 1:0.65 1:0.12 1:1.5 1:1.04 1:4.4 1:4.7 1:2.1 1:2.9 1:2.6 1:0.85 1:0.58 1:0.48 1:3.3
人数 比例% 26.74
153 36.87 98 27.92 133 30.16 126 30.43 159 31.30 90 23.26 136 34.43 159 26.86 140 16.61 232 30.93 146 31.53 190 32.76
学校在校名中保留“师范”两字, 如 乐 山 师 范 学 院 、洛 阳 师 范 学院等; 有些则以地市取名, 如哈尔滨学院、惠州学院等。这 些学校仍以从事教师教育为主, 辅以培养其他专业人才, 或 是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共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在新建 本科院校中, 大约 70%是由原来的师专或 承 担 着 师 资 培 养 任 务 的 学 校 与 其 他 学 校 合 并 升 格 而 来 的 。[2]三 是 由 成 人 高 校 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院校, 如 中 华 女 子 学 院 、中 国 劳 动 关 系 学 院 等 。此 类 院 校 基 本 形 成 了 普 高 、成 高 和 高 职 三 类 教 育并举的格局, 并努力朝普高方向发展。总之, 新建本科院 校来源复杂, 互不相同。
( 二) 办学理念模糊, 认识不足 时下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尚不清晰, 要么好 高 骛 远 , 要 “创 建 全 国 一 流 ”, 或 “名 牌 大 学 ”等 , 要 么 妄 自 菲 薄或放任自流, 对于如何办好本科, 办什么样的本科缺乏理 性的思考, 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不能准确地把握。例如, 在教 育教学观念上, 由于长期处于专科层次, 专科教育的思维定 势以及学校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社 会 经 济 状 况 、信 息 沟 通 等 各种因素的制约,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守某块 内容, 思想僵化, 缺乏与时俱进和顺应市场变化的教学理 念。在管理思想上, 由于受地级市政府的直接领导, 学校成 了政府的工作部门, 教育自身的特性往往不自觉地被忽视, 官本位的现象严重。尤其是不少院校还沿用专科教育的管 理思想, 习惯于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 显然不符合新建 本科院校层次提高、规模扩大更需要专家治教和民主管理 的要求。 ( 三)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以本为主, 专业设置专科 居多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还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 的过渡时期。由于升本有先有后, 虽多数院校的在校生数、
收稿日期: 2006—03—20 作者简介: 姚加惠( 1974— ) , 福建龙海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潘懋元( 1920— ) , 广东汕头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113
专业设置等均处于本、专并存的状态, 但院校之间差别较 大。以广东省为例。一般而言, 升本首年本科专业设置不得 超过 6 个, 招生人数 500~600 人, 以后每年可 以 增 加 3~4 个 本 科 专 业 , 四 年 后 本 科 专 业 大 致 稳 定 在 20 个 左 右 , 本 科 生 因此而不断增加, 专科生逐年减少, 到第四年专科生通常仅 剩数百人。从全国的现状来看, 多数院校本科生已超过专科 生, 一般比例已超过 1: 1。升本历史较长的院校, 几乎都是本 科生, 如唐山师范学院、哈尔滨学院、惠州学院等于 2000 年 升本, 到 2005 年本、专 科 生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6.8∶1; 10∶1; 5.4∶1 等[3]。升本时间较短的院校虽仍 以 专 科 生 为 主 , 如 沈 阳 工 程 学院 本 、 专 科 生 分 别 为 3791 人 和 6093 人 , 比 例 为 0.62: 1 等, 但这些院校占新建本科院校总数的比例很小。